A. 縮釉的成因及解決方法
1、縮釉成因分析
坯料與釉料在燒成和乾燥過程中會發生收縮,二者的收縮不相同。如果坯料與釉料的收縮相差過大,便會發生釉料開裂。如果釉料球磨過細,則易形成裂紋,這是由於釉料被過度球磨後,在乾燥過程中引起的過度收縮。當過度球磨釉料時,雖然釉料的懸浮性能增強,燒成後釉面的質量會得以較大提高。另外,如果釉漿中塑性粘土含量太高,乾燥時釉料的收縮大,則會在釉面產生裂紋。此外坯體表面凹凸不平,也會產生小范圍內的不均勻收縮。在使用熔塊釉時,過度球磨極易產生施釉釉面開裂,這是因為熔塊釉在存放期間更易於沉澱,經攪拌後再使用時,由於攪拌不勻造成釉面收縮不一致,在釉料乾燥過程中易產生釉面開裂,燒成後會明顯出現裂紋;另一個原因就是通常被過度球磨後的釉由於其顆粒細而具有更大的表面積,在高溫時易發生化學反應和固相反應,並且具有熔解坯體中氧化硅和氧化鋁的傾向。這樣會導致釉粘度增加,變得更加粘稠,引起縮釉缺陷的發生。因此在釉料制備過程中,應避免過度球磨釉料,保持一定的釉料顆粒級配,以減少減釉缺陷的發生。
2、縮釉原因
(1)坯體方面的原因,如受污染、異形模具邊緣角度過陡;
(2)釉料乾燥時收縮過大;
(3)釉料顆粒過細,尤其是一次燒產品更容易出問題;
(4)釉層過厚或者過薄;
(5)釉料的化學組成、釉料熔融時的粘度和表面張力;
(6)釉料對坯體表面較弱的附著力;
(7)釉料配方中不正確地使用化工原料,如ZnO的影響;
(8)釉料中所加入的色料的影響;
(9)燒成溫度、燒成條件以及窯爐的氣氛;
(10)坯釉之間的結合力。
二、縮釉解決方法
1、 加強釉用原料的管理。重視作為懸浮劑、粘結劑使用的高嶺土的質量。除了要求白度指標以外,還必須要求粘結性能指標。配料時應測定高嶺土水份,按乾料折算入磨數量。新磨釉漿應進行粘結性的檢試,不合要求時應調整後方可使用。
2、個別釉用原料盡量使用煅燒過的,如滑石、氧化鋅、氧化鋁等。
3、釉料細磨中嚴格控制料、球石、水的比例。細度符合要求後才准出磨。堅持每批釉用原料和每磨釉漿的試燒檢測制度,重點觀察釉料高溫熔融粘度、表面張力及潤濕性能等指標變化。
4、釉漿儲存和取用前攪拌均勻。施釉前調整好釉漿濃度、稠化性能等,以確保施釉厚度符合要求。
5、素坯施釉前應保證表面清潔,無油污。釉坯儲存時間不能過長,防止可溶性鹽類物質聚集到磚邊或磚角部位而形成硬殼,從而造成縮釉缺陷。
6、新開發的異形模具注意楞角溝槽部位的處理,務使簡練圓滑,試產前必須經過施釉試驗,對於角度過陡容易造成縮釉時,要對模具進行修改。
7、異形模具產品的施釉工藝參數可根據坯體情況做適當調整,如收水快時可以加大施釉量來掩蓋,收水慢時卻必須通過釉漿流速的調整,覆蓋坯體但不能施釉過多,否則更容易造成縮釉。如文章開頭這位朋友的問題。
8、對入窯坯體應嚴格控制入窯水份低於3%,調整升溫速度,尤其是預熱初始階段切忌升溫過快。
9、引入腐殖酸鈉等添加劑可以有效地抑制縮釉。腐殖酸鈉具有明顯的稀釋、增塑、增強、吸附、粘結等特性,加入釉漿後使釉漿相同水份情況下流動性增加,稠化性降低,施釉後釉層對坯體的吸附、粘結性能提高,白坯釉面抵抗沖擊能力也相應提高,對解決縮釉大有幫助。
B. 明初釉里紅瓷器釉表面應該具備什麼特徵,氣泡應具何特徵
根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及在景德鎮瑤里窯等民窯遺址的調查,可知明洪武時期民窯瓷器品種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雙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蘆形小罐、帶鈕小蓋罐、小圓盒等,大多數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國內發現的日用瓷器造型規格要小,但成型工藝比較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瑤里窯窯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標本看,其修坯工藝不夠精細。底足中心有一乳狀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坦腹淺碗,碗中心一澀圈,這還是元代疊燒的做法,洪武時期仍在沿用。
從景德鎮瑤里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片廢棄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夠精細,無論大小器物胎體都比較厚實,顆粒比較粗,但由於瓷土土質好,瓷器的質地優良,胎體的顏色相當潔白,露胎的地方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
釉質釉色情況相當復雜,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的瑤里窯窯址遺物在斜山坡上,對面是一條河流,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很厚,遺物散落的面積很大,推測應該有許多作坊。其中有相當多的瓷片釉質較粗,白度不高,顏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開細碎片紋。有一些作坊工藝水平較高,有青花、釉里紅等類標本,白度很高,質地也細潤。無論是哪一種洪武民窯瓷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釉面不夠細滑,施釉不夠均勻,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規書寫皇帝年號的情況,所以對青花瓷器,很難判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通過瑤里窯的調查,筆者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因為瑤里窯在離景德鎮珠山御窯廠很遠的山區,是-個民窯區。所用的鈷料均系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看,青花鈷料品質不高,不純凈,顯色不明快,藍色發暗發灰,線條有暈散浸漫的現象,有星星點點的黑褐斑。出於大多數瓷器器型不大,作畫受到限制因此多繪有簡筆花卉。花紋是以粗獷快速的線條畫出圓圈、圓弧,組成大朵雲紋、纏枝蔓草、人物形象、飛風、團菊、閑花野草等。有的花紋比較疏散,幾筆就畫出一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潔得多。
在瑤里窖址發現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出現釉里紅裝飾,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類產品,在新加坡福坎寧遺址也發現杯類瓷片標本,風格一致是瑤里窯的產品。瓷器上花紋不多釉里紅浸漫、流淌厲害,紅得不艷麗,有的是偏暗的殷紅色,大多數花紋中心部位發黑,邊沿部分發灰,微微顯一點紅色。花紋比青花更簡單,沒有見到像青花瓷器那樣大圓圈、大弧線組成的花紋,更沒有復雜的纏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
所謂御窯廠,是指皇家或政府辦的制瓷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鎮就有御窯廠,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關於明代御窯廠的興建時間有不同的意見,所持的依據也自不相同。有的認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認為洪武以後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還有的認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窯論者,主要依據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他又說"以上諸說,多采唐雋公《陶冶圖說》。"唐雋公即請雍正、乾隆時著名督窯官唐英。而《重建敕封萬碩侯師主佑陶
碑記》說:"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廠,督以中官。"另外《事物會原》認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鎮地區戰爭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其地方政權就歸於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經登基兩年,無論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還是宮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組建御窯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國之初,網路待興,御窯廠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一定能滿足宮廷的需要也沒有正常運轉,所以說到建文四年時,用詞是"開窯燒造"並不是用"建窯二字。可能在這以前的御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窯,即有命則燒,無命則讓。《大明會典》中《陶器》所載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看出,這時的景德鎮只是供選擇燒瓷的地點之一,處州的龍泉也是一個供選擇的地點。所以筆者認為,洪武二年御窯廠建立,也生產瓷器,但並沒有正常運轉。至洪武之末(實際為建文四年)以後,宮廷派中官督窯,按例解京,正常運轉,再也沒有看到景德鎮以外為宮廷燒瓷的記載。
御宮廠建立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說:"……景德鎮,宣德初,置御窯廠於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書》中說:"正德初,置御器廠,專管御器。先是兵興,議寢陶息民,至是復置。"這就說明明初關於御窯廠的事一直都有變化。經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長期調查、發掘證明洪武御窯確實存在,生產規模並不小,生產了許多優秀的瓷器,並留存下來。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窯廠,一年時間能生產這么多瓷器,能創造出這么多的新品種嗎?
洪武的官窯瓷器
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及發掘資料公布以前,人們在對洪武官窯瓷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很多結論都不確定。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後,結合博物館和民間的藏品資料,歸納起來,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上彩、釉里紅、白瓷、紅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點
以現在能看到的資料、與元青花、明永樂的青花相比較,洪武青花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洪武官窯瓷器的造型繼承、發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風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壯拙實,很多大型器物的規格超過元代,例如罐類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蓋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蓋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見到超過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時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見的。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體形蓋罐,通高65.5厘米,口徑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館長期展出。永樂年間則沒有見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時期的青花玉壺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類作品,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六頭洪武地層出土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口徑41厘米、底徑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徑20多厘米的淺碗相當多。盤類作品,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紋折沿盤口徑為59厘米,口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相當多。當然也有一些口徑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則挖足較淺,為元代碗類器物所未見。梅瓶是生產比較多的器物,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矮,顯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較瘦長,比例有些失調,放置起來不太穩。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圓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較緩慢,下腹至底比較寬,永樂青花梅瓶比例勻稱,比較清秀,尺寸規格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洪武梅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蓋罐是比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寬肥而粗矮,洪武則比較修長優美,講究線條的變化。元朝荷葉形蓋頂端為瓜藤鈕,洪武時則安寶珠形紐,蓋和罐體更
加和諧優美。執壺類器物有相當一部分除器型較大外,流和柄的結構比元代同類器物做得既拙實,又講究曲線美。有多層結構的蓋,即蓋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還有蓋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蓋沿將壺口包住。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優美有較強的陳設性,藝術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窯青花和元青花相比,從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製作工藝開始注意追求精細,這種現象從洪武晚期到永樂越來越明顯。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當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齊。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較整齊,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狀突起。在圈足內部構底面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圈足內中心不施釉的情況。
4.洪武青花的鈷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繪瓷用的鈷料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標本來看,大多數藍色發灰、深沉發暗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優美、自然、悅目。如果仔細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對照,明顯可以看到兩者藝術效果一致。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藍色不正的同時,胎體質地也比較疏鬆,釉面有些陰黃,這可能是窯火燒得不均勻造成的。這種情況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體上作畫,運筆疾速,線條上出現凝而不舒的結晶斑塊,凡藍色線條運行的地方,凡出現結晶斑塊或斑點之處,釉面微微凹下,發出錫光點,或像鉛筆作畫時線條上出現鉛色浮光。明和元兩代相連,朝代的更換不能使某種手工工藝的技巧突然改變。例如元朝景德鎮宮窯的工匠,在洪武時仍在燒造瓷器,其工藝技巧和製作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元朝官窯尚未用完的鈷料。由於景德鎮在元末曾經過激烈的戰爭,對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雖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地方政權就歸順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許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出觀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測試,洪武官窯青花鈷料和元青花鈷料內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紋的構圖特點和民窯花紋不一樣,官窯青花花紋構圖滿,層次多,密集排列,這方面和元青花風格一致。例如一件執壺,從壺蓋的蓋頂到器物底部,主題花紋相輔助花紋有11層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從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層至5層密密的花紋,碗的里壁也有3層花紋,如果加上將各層花紋間隔的弦紋,卷枝蔓草,花紋可達5層至6層。口徑45.8厘米的青花團菊紋大盤,盤沿里外壁和盤底滿繪纏枝花紋,並列蓮花瓣紋,很有元青花的風格。所以相當長時間人們難以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開。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現象,香港天民樓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盤,這類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也有出土。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上的新變化。該盤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淺圈足。盤的口沿繪兩連續的卷枝花卉,盤沿外壁繪纏校靈芝紋和團菊,彎曲的腹壁繪兩連續的牡丹花紋,外壁繪蓮花紋一周。盤心最寬平部位的主題花紋是一株茁壯的山茶花,主幹壯實,枝葉繁茂,中心兩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盤的繪畫用筆比較細膩,輔助花紋一個單元和另一個單元之間的距離拉大,牡丹、團菊、靈芝、蓮花等花卉畫得都比較舒展。盤心雖然寬闊,但只畫一株山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法則。洪武時期還有一類大盤,盤心也繪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以後明朝畫院藝術家們用得最多的構圖形式,可見瓷器裝飾畫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紋,有纏枝花、團菊、牡丹花、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欄桿芭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現有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陶淵明愛菊的四愛圖,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攜琴訪友、蒙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先帝明王、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故事畫面幾乎不見。元代織錦緙絲上面的圖案,大雲肩錦,如意頭輪廓內填繪荷塘鴨鵝、鴛鴦戲連、水波游魚等內容出現很少,有的幾乎看不到。動物紋樣如麒麟、文豹等也極少。明朝規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銀瓷碗等器。並不許製造龍鳳紋。"御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多是五爪龍,有一些不是五爪龍,也應該是官窯產品。
(二)鐵紅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宮遺址採集到一件鐵紅彩雲龍紋盤殘片,復原之後測量高3.5厘米、口徑15.6匣米、足徑9厘米。侈口,圓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緩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壓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淺圈足,圈足平切規整,圈足足邊微傾斜。細沙底。胎質潔白細膩,底部露胎處呈淺黃色火石紅現象。盤體施細潤白釉。在燒成的白瓷上,以鐵紅彩料繪五爪雲龍。龍的特點是頭小、嘴長、角小,龍須為四條平行曲線由前向後飄逸向上,細頸長身,四臂粗壯有力,最粗處
幾乎與身軀一樣粗。肘上三條須帶飄動。鱗片成扇形層層疊壓。五爪成輪形,強勁有力,兩龍之間的空隙各有一矮腳流雲。盤心繪三朵矮腳雲,成品字排列,作逆時針方向移動。畫工精細,盤里與盤外的龍基本相疊,可見畫工繪瓷時非常用心。這樣精細的釉上彩工藝為明代的彩瓷,特別是為礬紅彩裝飾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紅瓷器
洪武時期釉里紅瓷器在國內外都能見到,但在工藝風格上有很大差異。從國內各博物館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較大,有的很大。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罐類作品,規格多樣,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釉里紅纏枝蓮紋大碗,口徑達38厘米的就有幾件,口徑最大的達40厘米。盤類器物有的口徑達45.5厘米,盞托類器物口徑達19.5厘米。杯類器物應該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杯,口徑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瓏的作品不多,社會上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洪武釉里紅菱花盤,口徑達45.7厘米,製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相當於元末明初(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作品多數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幾厘米,罐類很少有高度超過10厘米的。在景德鎮市區施工現場也有這類小規格的釉里紅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類作品的殘片。在瑤里窯遺址,有規格較大的碗、高足碗類作品的廢棄物,也有比較小的高足杯類作品。估計小型實用的釉里紅主要由民間瓷窯作坊釉里紅這類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紅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紅彩(銅紅)畫出花紋,罩上白釉,高溫一次燒成。有紅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紋,花紋部分留白,花紋輪廓線以外的地方用銅紅塗抹,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特別是花紋為白花花紋以外的地面是紅色。青花釉里紅都是高溫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紋如枝葉藤蔓用青花畫出,花朵、果實等內容用銅紅畫出,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瓷器顯示出青枝綠葉(藍),紅花碩果。花紋面鋪鋪得較開,青花占的位置大,銅紅占的位置小,卻顯主導作用,青花起輔助和烘托作用。
銅紅很准控制,洪武時期釉里紅工藝水平不如青花明艷和穩定。從發掘資料看,有的燒飛了,有的不紅,有的呈黑色。筆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體形大罐,釉里紅是黑的,只能從花葉邊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隱隱一點紅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紋像釉里黑。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纏枝紋大碗,有許多燒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顯色比較鮮艷清晰,但顏色比較淺淡,相當多的釉里紅紅色暈散比較嚴重。
(四)紅釉瓷器
明朝政府規定紅色為最高等級的顏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宮廷規定"服務所尚,以赤為宜"。龍鳳也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從社會上保存的洪武紅釉瓷器以及景德鎮的發掘品看,紅釉瓷器燒成是很難的。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一件紅釉暗龍紋盤,口徑16厘米。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一件洪武紅釉印花暗龍盤,口徑19.8厘米。盤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兩條五爪雲龍,盤心是三朵拖尾雲。紅釉不太厚,印紋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紅不夠明亮,而是紅中閃黃,1988年景德鎮在中華路兩側洪武地層出土一件紅釉侈口碗,口徑20厘米,內壁也印有暗龍,紅釉深暗發黑,釉層中因縮釉而出現的棕眼明顯。這些都表明洪武時期紅釉瓷器雖然精美,但工藝尚不夠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條載:"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但在社會上及博物館收藏品中沒見到過這類黑瓷。在洪武墓葬、遺跡中也沒有發現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會上出現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確認識。劉新園先生在《洪武官窯的主要產品及其特徵》中談到洪武官窯窯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殘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與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鎮洪武官窯生產瓷器品種比較豐富,應用廣泛。它的工藝成就、藝術新風格的出現,為永樂、宣德及以後官窯瓷器的發展望定了基礎。
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
C.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注意點還是很多的,器具最好用瓷罐,不同質地的葯材先後順序也不同,如果是粉末狀的應製成葯包;在煮之前最好浸泡30min幫助葯效成分滲出,但是時間太久反而不好且容易滋生細菌。如果你之前沒有煎煮過中葯,最好在拿葯的時候就咨詢清楚,或者直接拿到葯店給他們代煎。這是我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D. 砂鍋是陶土罐好還是瓷罐好
其實砂鍋是陶器,但是陶器和瓷器都屬於陶瓷,但是具體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哪裡?下文通過五個方面來說明: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有如下幾點:
一、陶器和瓷器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的黏土即可制坯燒成,而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二、陶器和瓷器燒成溫度不同
一般情況下陶器燒成溫度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三、陶器和瓷器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四、陶器和瓷器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五、陶器和瓷器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有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以上就是陶器和瓷器區別的五個方面,起決定因素的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與這兩個有密切的關聯。
E.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F. 正確的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一 觀型=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麼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就完全有可能准確的斷其年代。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那就容易張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一要素。=二 看紋=這里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老一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這一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紋飾的范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由於紋飾表現風格、特徵極其鮮明,為識別與斷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將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種門類的工藝器,做一番比對,從他們的變化演繹過程,便可讀懂相關的文化與歷史,並且能相應的了解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而這些全然的了解與掌握,反過來等於為認識它們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比如:沒有人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沒有人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這就是紋飾魅力與特徵所在。=三 看釉=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彷彿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就在陶器上掛釉。早期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入玉粉,後來在加玉粉的基礎上,又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上釉以來到民國,如果能將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便會感到他們的手感是不一樣的。其中有的堅如鋼,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種);有的非常潤,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質感強;有的猶如石蠟;有的從釉至胎都一種感覺,有的釉硬胎綿是另一種感覺。這都源於配料和燒制工藝。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斷個八九不離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內入玉粉多還是瑪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當然也與材質和年代以及存放環境皆有關。觀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為只要入過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跡,而這里所說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這都是從觀釉可以獲得的信息。這些信息為鑒真論假,可提供著一定的論證依據。=四 識胎質=胎作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這里所講的胎,不是講修飾,而只講其原料成因。知道,從兩漢三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劃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細致的劃分則具體到某一個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個時期在原地取材。說胎泥理論與五泥的運用是貫穿於千百餘年的制瓷工藝中的。而除了對胎質本身的區別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據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瑪瑙、寶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質,可以這樣說,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細如膏泥,纏綿如美玉,堅硬如剛,滿足大與特大型工藝的燒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決定一切的。而他們為了燒制出一代佳器,原則上在遵循這一個原則:「無寶不燒器」。於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著各自的風格特徵外,統一的原則是:亭亭玉立,堅者如鋼,綿者如玉。而如果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一個對比,那麼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地。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這說明胎與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從大的差別去著手、從小的方面去著眼,熟記於心,對鑒定真偽十分有用。當然,從胎而言年代越是距離近的,越不好區別,這涉及一個功底功力的問題,但如果說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風格的年代器,那還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鬆、元至正時期的堅實、永樂的綿中有硬、宣德的綿松、成化的膏泥狀、康熙的緻密等等,這都是極具風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麼也可為鑒賞古瓷提供便利。從胎泥的進化演變來看,它的演繹過程是:河泥膠質狀到窖泥漿包狀,再到合保泥的玉質感,及瑩潤無雜的漂白泥,這種進化過程的了解都予鑒瓷十分有利。
G. 瓷器外面沒釉裡面有釉是怎麼回事!
你的這件瓷器是雙系瓷罐,裡面有釉,外面沒有釉,在瓷器的製作方面沒有這樣的瓷器。只有反瓷是通體無釉的。你的這一件應該是陶器,裡面上的低溫釉,只有低溫釉才可以上到陶器上面,高溫釉不可以上到陶器上面,因為陶器溫度低,高溫釉燒不成,如果溫度高,陶器胎體不能耐受。陶器上釉好處就是既可以作為容器,燒造的成本還低,所以在陶器上釉是一種即經濟又實用的一種方法。另外不是素胎,素胎一定是瓷土製作,高溫燒造後就是反瓷器了,這是瓷器的一種製作方法。謝謝
H. 陶瓷罐底部粘鍋怎麼清洗
感謝您的邀請!
可以倒入清水,然後加熱。等水開了,用清潔球清洗。最好加入一點點蘇打粉,這樣更加容易清洗糊掉的鍋底。
用酒精也可以清洗,在清潔布上濕上酒精,然後用清潔布對鍋底糊掉的部位進行擦拭。很容易,很輕松就能擦掉鍋底糊掉的東西。因為酒精可以溶解燒糊的鍋巴,所以很容易擦掉。平常一些傢具,電器的外觀弄臟了也可以用酒精擦拭。非常好用!另外,我們的手機也可用紙巾濕點酒精擦拭,會非常干凈,跟新的一樣干凈,還能消毒。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I. 為什麼有的瓷罐內不上釉
瓷器上釉主要還是根據需要,保護色彩、清洗方便等,上釉是需要成本的,一般瓶、罐之類的器物內壁都不會上釉。
J. 古代陶瓷釉料有哪些
幫忙採納一下謝謝中國古代瓷器器形若按大類分:有碗、杯、盤、壺、罐、盆、瓶、爐、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類又有若干品種,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後出現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 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 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盤
盤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角式和花形攢盤等。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後又出現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明清景德鎮窯又燒制了鬥彩、五彩、粉彩、紅綠彩、礬紅彩裝飾的盤。
1、攢盤 用以盛放干鮮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數量、各種式樣的小盤,拼攢成一個多格的大盤。流行於清康熙年間,以素三彩和五彩器為多。式樣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
2、高足盤 盤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盤的造型是洗口、盤心平坦,盤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見於隋代青釉高足盤,多數在盤心印圖案或朵花紋樣。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多燒制青花與釉上彩繪高足盤。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窯燒制青花高足杯、鬥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鬥彩纏枝蓮紋、葡萄紋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面置半月形雙耳,亦稱「耳杯」。古代飲酒用具。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數量減少,形狀如兩端微尖略上翹的船形。
3、壓手杯 明代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是明永樂時獨有的名貴器物。杯身繪青花纏枝蓮紋飾,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鴛鴦心、雙獅戲球三種。
4、高士杯 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鬥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立柱,一旁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四)瓶
盛酒或供陳設用器。唐代越窯青釉瓶、邢窯白釉、工藝精細、釉色純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窯大量燒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鐵銹花等裝飾的瓶。造型有玉壺春瓶、梅瓶、筋瓶、凈瓶、卷口瓶、盤口瓶、直徑瓶、穿帶瓶、弦紋瓶、瓜棱瓶、橄欖瓶、膽式瓶、葫蘆瓶、雙魚瓶、多管瓶、蟠龍瓶、貫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為獨創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蘆扁瓶、寶月瓶、象耳折方瓶、鵝頸瓶、蒜頭瓶,清代有棒槌瓶、柳葉瓶、鳳尾瓶、燈籠瓶、象腿瓶,雙陸瓶,轉心瓶,轉頸瓶等形式各異的品種。
(五)盒
一種由蓋、底組合成或如抽屜的盛器,裝放食物、葯品或化妝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葯盒、鏡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圓形、長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雙鳥式、方勝式、銀錠式、朵花式、鏤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還有在大盒內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節套裝的「套盒」等。唐代以後各地廣為燒制。以宋代景德鎮窯燒制的青白釉盒產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記的作坊標記。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收,大底足。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了多種式樣、多種裝飾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鬥彩等裝飾,精緻華美。
(七)壺
漢晉時瓷質壺開始流行,歷代燒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壺,如西亞的扁壺、雞頭壺、唾壺,唐代的鳳頭壺、皮囊壺,遼代的雞冠壺、馬鐙壺等。壺式的演變是:早期壺形由口頸、腹、足構成,有的加雙耳、無流與柄。六朝後盛放汁液的壺,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晉時的雞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頸管狀流、八方流,宋代細長而彎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龍柄、鳳柄、龍柄、鳳柄、曲帶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窯產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子尊、百 尊、蘿卜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為圓形,口部前側有較寬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見於漢代,此後歷代瓷窯多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的藍釉描金 、釉里紅雁紋 、藍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與文房用具的統稱。最早見於西晉青釉製品,敞口、寬折沿、闊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畫水波紋。宋代以後均有燒制。如仿古銅器式樣的青釉雙魚洗耳恭聽、鼓釘洗、圓洗、單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聽、蓮花洗、桃式洗、葉式洗等。
(十一)爐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樣,西漢時有陶質熏爐和博山爐,兩晉時有青瓷熏爐,宋代南北瓷窯燒有魚耳爐、鼓釘爐、乳釘爐、蓮瓣爐、燒制下班香爐,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燒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紋雙耳三足爐為最。
(十二)燈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製品均有。造型特點為上有油碗,中間承以支柱,下有底盤,盤下有足。燈柱的形式較多,有筒形、螺旋形、獸形等。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青花和彩繪高足燭台,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扦以插蠟燭。洗式小扦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脈枕與生活用枕兩類,後者最多。還有少數殉葬用的屍枕。唐代枕形體較小,以長方形為多。宋代南北窯廣為燒制,產品多。陶與瓷製品均有,造型豐富,有長方、腰圓、雲頭、花瓣、橢圓、八方、銀錠、雞心以及嬰孩、卧女、伏虎、雙獅等形式。尤以磁州窯枕數量多,彩繪生動、民間生活氣息濃郁。宋代瓷枕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長達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標記。幫忙採納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