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拜經
其全稱是「拜腳禮頭」,意為「腳觸佛頭」。我們鞠躬運動的正式分解如下:首先腳是八個圖形的形狀。鞋跟大約兩英寸,腳趾距離約八英寸。注視是固定在兩只手的指尖上的。然後右手向下,左手仍做手掌,腰部慢慢蹲下,右臂向前向下,右手向下至中心的墊(或右膝前方),左手仍握著動作,雙膝立即跪下。跪後,左手向下伸,左邊的墊在右半掌上。然後右手掌向前移動,從右上角的墊(或右膝前)移動半手掌,左手對齊。兩臂相距約六英寸,前額放在墊子的前部。最後兩個掌握了虛擬拳頭,打開手掌,打開手掌,並把地面平坦的棕櫚背。這樣,「正面臉儀式」就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注意當頭在地上時,是「前額」接觸墊,而不是「頭」接觸墊。最後一件事是從兩只手開始,拳頭翻轉,手掌張開,手掌向下墊,頭離開墊,右手移回到墊的中心(或膝蓋的右前方)。然後左手握著胸,右手掌心撐著身體,挺直腰,手伸直。
⑵ 懺悔什麼方法最好最快
不如安排功課 大部分空閑時間用於修行 逐漸佛力加持 改變不難
磕頭拜懺 ! 磕頭為主 ! 其他為輔!( 或放生)
就是給佛磕頭 家裡在佛堂就行 沒有佛堂的對著佛的照片也行或經書
亦或意想對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佛磕頭拜懺。磕頭時燒香與否自願的!!
磕大頭(五體投地)拜懺,了業最快了!比你念什麼都快很多了!!一般最少要磕10萬個!
磕頭懺悔:每念一聲佛號磕頭一次(念阿彌陀佛就行)或念誦八十八佛懺悔文
每天數量看自己體力,一般108個!一般1到2個月就會有明顯效果了!!
再有迴向文一定要對!!
看你的體力了 磕頭有小頭、中頭、大頭 效果不同的
小:跪著不起來 直接磕頭 上半身動
中:跪下磕頭 站起來 再跪下磕頭
大:就是五體投地那種了
一般是大可以化解為小 小不能化解為無 力度是關鍵 比如:
有累世的殺生因果導致的 逐漸改變不難!!方法很重要
比如:
念誦不如抄經文 抄經文不如禮佛拜懺 力度是關鍵 效果各不同
治病看是實病還是虛病
實病------抄經文或念誦-------葯師經
虛病------抄經文或念誦-------地藏經
念誦為輔 抄經文為主 (或念誦地藏菩薩名號)
抄經文-----《地藏經》(100部)《葯師經》(100部)普門品(不限多少)
任何紙筆都行的 太多 可以燒掉同時念誦佛號 灰入干凈流動水裡即可
方法很多 例如
每天念誦或抄寫 普門品 地藏經 葯師經 功德迴向 或多多放生
多多磕頭功德迴向效果更好禮佛拜懺 比念誦什麼經文效果都好!是對治眾生疑難疾病的最好 最有效的方法 業力少了 當然一切都是會改變了···數量都是10萬個
注意功德迴向
迴向文是:願以此功德迴向給(名字)的歷代宗親,六親眷屬,歷劫、冤、親、債、主,錯殺,誤殺,故殺的一切生靈,人,非人等,願你們早日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往夕所造諸 惡 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三遍。
⑶ 最好的懺悔的方法
那就是你每天都是花一定的錢這個時間去悔過,這種的才是叫做懺悔的,然後每天都是話自己的這個心思在上面也是需要的這個都是需要的。下面是關於懺悔的補充。
出處與詳解
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決心改正
1、:晉 郗超 《奉法要》:「每禮拜懺悔,皆當至心歸命,並慈念一切眾生。」
2、《法苑珠林》卷一○二:「積罪尤多,今既覺悟,盡誠懺悔。」
3、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當往求 善秀 長老,說懺悔可以滅罪。」
4、《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真人乃精心懺悔,再與王長回鶴鳴山去。」[1]
5、清 袁枚 《新齊諧·石揆諦暉》:「夫儒家之改過,即佛家之懺悔也。
6、巴金 《家》三七:「他本來下了決心要不顧一切地跑到裡面去,跪倒在妻的床前,向她懺悔他這幾年來的錯誤。」
佛教解釋
懺悔,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懺,為梵語ks!ama(懺摩)之略譯,乃『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悔,為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於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據義凈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謂,懺與悔具有不同之意義,懺,是請求原諒(輕微);悔,是梵語a^patti-pratides/ana(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之譯,即自申罪狀(說罪)之義(嚴重)。此外亦有異說,然概以義凈之說為正確。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為令其行懺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恣日。復次,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懺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懺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懺六聚法篇載,懺悔須具足五緣,即:(一)迎請十方之佛菩薩,(二)誦經咒,(三)自白罪名,(四)立誓,(五)明證教理。另據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小乘之懺悔須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於執侍作務之義。(二)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三)合掌,表誠心不亂。
⑷ 佛教中的拜懺怎麼拜越詳細越好.
拜懺的意思就是懺悔,懺就是懺除我們過去所有的業障,悔就是悔改,未來更不再造諸多的業障。懺悔其實是我們至誠懇切地禮佛、念佛、稱念佛的名號;古來大德曾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那怎麼樣才能『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呢?因為在造惡業的時候,是利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做諸多善事,也還是運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而造諸善業。在七佛的偈子中,有一個四句偈說:『起諸善法本是幻,造作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從這偈中,可以知道:善業是從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中生起、造作。惡業也是從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中,生起。由於意業起了貪、嗔、痴三毒,三毒趨役使我們的身業,就會造作殺、盜、淫等種種惡業,三毒趨役使我們的口業,就會造作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種種惡業。反之,造作善業也是經由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譬如今天參加法會就是修習善業,身業的修習就是恭敬禮拜諸佛菩薩、口業的修習就是稱念諸佛菩薩的聖號、意業的修習就是觀想諸佛菩薩的功德,這樣就造作了諸多善業。
過去造諸惡業本是幻,現在造諸善業也是幻。幻是幻化,是假有、不是真實有的。我們過去造諸惡業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造的諸善業,在今天的法會圓滿之後也要過去。什麼理由呢?從無到有是『生』,從有到無是『滅』。我們今天的法會以前沒有,從今天早上開始,它就『生』起來了,到了今天晚上全部圓滿之後也沒有了。但善與惡的行為所留的習種會在八識田中。如今天至誠禮拜諸佛菩薩留下的善法之因會在八識田中。而殺盜淫也會在八識田中留下習氣種子,將來待緣成熟會受果報。所以惡業是我們必須要懺除的,這就是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因為這四句懺悔偈的意思,大家很容易明白,我就不談它了。
再談我們拜佛的時候,會有一種觀想,這種觀想法就如禮佛觀想偈,共有六句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葯師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什麼是能禮呢?能禮就是我們能禮佛的人,所禮的就是佛菩薩。由於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和佛的身、口、意三業差別太大,那是佛的身、口、意三業是完全清凈、一點染污都沒有,而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完全是由染業所造成的,今生來受果報。
雖然佛的三業和眾生的三業有凈染的不同,但是佛和我們的三業都是『性空寂』的。什麼叫做『性空寂』的?我們來說個比喻:今天的法會是因緣所生、眾緣和合而組成的,所以有比丘眾、比丘尼眾、近事男眾、近事女眾,時間、地處等,即是眾緣組成法會,除了眾緣之外,實無主體自性可得,名曰自性空寂。從早上開始到晚上圓滿,它沒有一定的中心自體可得。在時間方面,法會是變化無常的生滅法;在空間方面,它是由四眾弟子共同組合起來的助緣,幫助成就拜懺的法會。在時間方面,法會是無常時的,比如我們拜佛的時候,一字一字的念、一佛一佛的拜、一段一段地唱誦,這一字、一句、一段乃至整部懺完畢,都是無常的。這是說明法會無常空的道理。所以法會在空間方面,明它是眾緣和合、四眾組成,主體自性不可得。在時方面,沒有常住不變的體性可得。所以在橫、豎、時、空,名叫性空寂。法會的事相,名叫幻有,法會的理性,稱性空寂也。所以不但法會是無常無性,任何一個家庭也是父母子女組成時間無常空間主體;社會、國家也是眾緣和合、幻化假相。變化無常的生滅法就是所謂『主體性質畢竟空寂』,畢竟不可得。所謂『空』是指空的道理。
又以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來說,在父母生我以前,世上沒有我,我死了以後,世上也沒有我。我們的身體是假借父母因緣和合而生,出生之後,日子一天天、一個月一個月、一年年地過,過去了就是無常。以我個人來說,我今年八十三歲,過去一年年、一個月一個月、一天天在呼吸之間一剎那的過了八十三年,這是個無常歲月,有生必有死。
我們的心是由虛妄眾多的心王心所構成的,心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它可以驅使我們的身體造諸善業和惡業,可以驅使我們的口說好話和罵人。可是這個心也是一念一念的生、住、異、滅的,當我們的身體沒有了,心也跟著離去了。所以說『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佛經上說:佛陀曾經和外道辯論,外道執著身心中有個『我』,是常住不變──『今生我是一個人,來生我還是一個人,這個人是一世一世無窮無盡地活下去。』佛陀一口就把這話否決了,佛陀主張『無我』,如果有生生不息的『我』,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由於人的貪、嗔、痴煩惱驅使身、口、意三業,造諸善業和惡業,也就是三毒驅使三業,到六道之中輪回。如果身外有個常住不變的『我』,那麼身體就不是『我』了;如果身內有個常住不變的『我』,那麼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什麼是常住不變的『我』呢?心也是因緣和合而生,心每起一念都是生、住、異、滅,也不是常住不變的『我』,全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會成、住、壞、空。因此,我們學習佛法應該破除『我』的執著,破除之後,才會體認到每個人都是『畢竟空』,而體現出人人平等。這是佛法的基本道理。
我們拜懺時要好好體認『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的意義,了解懺悔功德的重要,懺悔之後,過去所造的惡業,以後不要再犯。六句偈中的後四句:『我此道場如帝珠,葯師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這是形容禮拜觀想的身心形狀,不論阿彌陀佛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葯師佛也好、日光菩薩也好、月光菩薩也好,一代一代的佛弟子都是這樣的觀想。若能做到這一點,就能體解每位佛弟子的身心及諸佛菩薩的身心都是自性空寂的。這樣禮拜觀想,滅罪最多,增福最廣。希望大眾,能這樣的觀禮佛念佛,智慧開發,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南朝 梁武帝 在 郗皇後 死後,集錄佛經語句為《梁皇懺》十卷,命僧眾拜誦祈禱。相傳這是拜懺之始。 明 吳炳 《畫中人·旅襯》:「不須另請男眾,小尼原會拜懺的。」《儒林外史》第四回:「眾和尚喫完了齋,洗了臉和手,吹打拜懺。」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鄉下迷信的事太多了,吃素念經是迷信,拜懺打醮是迷信,墳地風水也是迷信。」
慧律法師著述
誦經源自佛陀時代,其時無紙張、印刷術,聽經聞法采口耳相傳方式。佛弟子代佛說法,即為背誦熟記之經文。欲熟記某經,亦須靠背誦,故誦經即成學佛及宣揚佛法之先決條件。於佛前誦經,其目的有二:一者,猶如親聆佛教,以鑒察自身思想行為。二者,代佛說法。六道眾生皆有佛性,誠敬專一誦持佛經,可感得各道眾生聽聞信受,為亡者誦經,以其靈性較高,或可得度。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載,地藏王菩薩生生世世救度其母,故此經又名《孝經》。家屬可於頭七、二七、三七誦《地藏經》迴向亡者。
他如:《心經》、《彌陀經》、《金剛經》等,皆可用於薦亡。
拜懺
《地藏經》雲:『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是故,我輩凡夫當時時反省求懺,惕勵修行。
誦經拜佛,為己或代人懺悔,稱為拜懺,又名禮懺,始於南朝梁武帝,結集之《梁皇寶懺》。求懺非為規避業報,乃坦誠認罪,誓不再犯。拜懺即在洗滌心垢罪業,獲清凈解脫。
目前通行懺法儀軌,系由歷來祖師依佛經所成,修懺法獲感應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
1、梁皇寶懺:系梁武帝為皇後郗氏所集,以其後生前嫉妒嗔恚,死後墮而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攬高僧,搜索佛經,錄其名號,共成十卷,為其懺禮。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禮此懺,所為所祈者,皆有陰騭感應,為我國流傳最久之懺法。
2、水懺:又稱慈悲三昧水懺,唐悟達國師以三昧水洗人面瘡,濯除累世冤業,遂依宗密所撰《圓覺經道場修證儀》,輯成此懺法,至誠虔修,可解宿世冤業。
3、大悲懺: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據大悲咒所作之懺法。
4、葯師懺:又稱葯師三昧行法,系依《葯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所作,祈消災延壽,多禮此懺。
5、凈土懺:又名往生凈土懺願儀,系采《大無量壽經》及稱揚凈土諸經所成。
6、地藏懺:又名慈悲地藏懺法,所成年代較晚,凡報親恩或祈父母冥福,多拜此懺。
此外,如:金剛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千佛洪名寶懺等,今皆盛行。眷屬延僧禮懺,家人亦當齋戒精誠,始能有感,倘能親自禮懺,功德更形殊勝。
世俗以誦經拜懺可轉為冥錢,供鬼魂於陰間受用,此見不合佛法。誦經拜懺乃在消除亡靈業障,超薦其往生極樂,非愚民迷信之作為。
⑸ 佛教大禮拜怎麼做
大禮拜宜置長板,長度為行者身長加手長。近佛之一頭墊高四吋。近佛之前半可貼壁紙,使之光滑易於推動。行者立足及著膝處則不可光滑,以致無法著力。可戴棉手套以代護手之小墊。初修可戴護肘及護膝物。
滿二萬拜後漸覺身輕如燕,屆時可取下護肘及護膝。現代之計數器用以計此數,較用念珠方便。可將計數器置於近著膝處,於拜完起身時順手按一下。
行禮時行者站於板之低端,一邊持大禮拜咒,一邊兩手各向外畫弧形上舉而合於額,(上舉時念『嗡』,手至額合掌,念『南無曼祖洗爾也』。)合掌由額降到喉,(合掌到喉時念『南無蘇洗爾也』。)再降到心,(到心時念『南無烏打嘛洗爾也』。)然後邊念『娑哈』邊俯身,兩手分開如肩寬而著地,向前推出。
全身伸直著板面,兩手在前合掌一拜,立即起身。如此持咒一遍之大禮一拜,要圓滿十萬遍。故大禮拜之加行中又包含了十萬遍的大禮拜咒。若皈依與大禮拜合修,即於念『娑哈』之後,開始念皈依,直到起身。
(5)拜懺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拜佛禮儀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詳,生起了一份庄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
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⑹ 如何拜懺 及拜懺的功德
所謂拜懺,是指誦經禮佛求懺悔,是心懺和禮拜佛菩薩相結合的方法。
拜佛,本身即有消業的功德,因此和懺悔相結合,懺悔及消除業障的功德倍增,效果更好。
具體方法,有許多儀軌,比如《禮佛大懺悔文》、《梁皇寶懺》、《地藏懺》、《觀音懺》等。主要是通過誦經持咒、結合禮拜佛菩薩、懺悔自己曾經所造的諸多罪業,以達到消除業障,智慧開顯的目的。
⑺ 如何拜金剛經
拜佛的完整名稱是「頭面接足禮」,意思是以我們的頭接觸佛陀的腳。我們正式的跪拜動作分解描述起來是:
首先肅立合掌,兩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接著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拜佛時,兩腳尖不要移動或翻轉)。然後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拜墊上前方。最後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這樣就完成了「頭面接足禮」的拜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當頭著地時,是以「額頭」去接觸拜墊,並非「頭頂」去接觸拜墊。最後起身的動作是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拜墊,頭離開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接著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拜經的正確方法是:在拜佛的動作中增加念一些字。例如:拜《金剛經》,則在拜下的時候念「南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某字」,起來的時候念「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同樣在拜《法華經》時,則在拜下的時候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某字」,起來的時候念「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所以,我們每一次拜經的完整過程就是:
不管是第一開始拜還是接著上次拜,在一開始時候,我們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遍三拜),接著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然後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拜。
比如拜《金剛經》就念「南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某字」,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後拜下去,其他的經典依此類推。結束的時候(這次不想拜了)你就念「拜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一拜),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一拜),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一拜),摩訶般若波羅密(問訊)。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一拜);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拜);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一拜);和南聖眾(問訊後三拜結束)」。如果沒有時間進行,結束的這些跪拜也可以。
拜懺的正確方法是:在拜佛的動作中增加念一些字。例如:拜《萬佛懺》,則在拜下的時候念《萬佛懺》裡面的文字:「南無某佛」等字,然後拜下去,起來後接著念下一個佛號接著拜下。在長句經文的時候就跪著把長句經文念完再接著拜。這和寺院裡面集體拜懺是一樣的。
明樂佛網上有詳細介紹
⑻ 正確的禮佛方法
誠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