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冰河時代鍛煉方法

冰河時代鍛煉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2 19:16:30

㈠ 未來的人類真的有可能搬到地底下生活嗎

肯定可以啊,你想想,相比較去太空生存,或者尋找下一個地球並進行星球移民,地底生活顯得符合現實的多了。並且僅憑現在的科技就已經可以做到,現在地下的研究所,實驗室,軍 事基 地就很多了。其實說白了,也無非解決這幾個問題,能源提供,水資源循環,地下設施的結構穩定,廢物再利用,空氣再循環等等。你再想想外星移民,那這的成本的科技就要高得多了。
其實你看看很多作品都有描述未來的地下生活,最近的電影流浪地球不是也是嗎?就連陽光也可以通過投影模擬,巨大天幕可以生成真實的白晝和黑夜等等。。。如果說生活在地下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到時候政 府自然會公布有相應的鍛煉方法,來提高人的免疫力。
另外,是否生存在地下取決於我們人類遇到的困難,如果只是目前我們知道的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冰川融化,以及能源緊缺的問題,這些我們居住在地表就可以解決,搬入地下也無用。如果和流浪地球一樣,我們遇到了大冰河時代,那自然是可以居住在地下。而如果是星球自身的毀滅,可能我們只能星球移民,另尋他鄉了。

㈡ 冰河時期的人類 如何存活

人類的祖先在5萬年前已經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和生產與儲存食物的手段,主要是掌握了火的使用,另一個是發明了工具狩獵,所以度過了那段冰河時期。

㈢ 假如地球進入小冰河期,人類應該怎樣應對有方法嗎

假如地球現在就進入小冰河期,那是沒辦法應對的,因為現在的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但若是在百年之後地球進入小冰河期,那時的科技肯定可以徹底解決溫室效應的狀況。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資源的過度開發、植被的破壞和大量的工業廢氣不斷破壞著全球的生態環境。工業革命帶來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溫室效應了,近些年來,全球氣溫正在不斷地提高。最重要的是,工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正在不斷排放到大氣中。隨著地球上植物的不斷減少,造成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東西也隨之減少了。慢慢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會增加了。久而久之,它就會在地球大氣中形成一層溫室薄膜,並阻止熱量擴散。



而且它的時間也會更短一些,但幾乎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一次,時間周期大約是幾十年。盡管小冰河期的影響不大,但它仍然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生存有很大影響。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糧食產量的急劇下降,這便會導致許多人和動物都會被餓死。我們需要知道小冰河期大約是100年才出現一次,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快發展我們的人類科技,以便徹底解決溫室效應這個難題,這樣我們人類才會擁有更好的生活!

㈣ 冰川的形成、運動及類型

1. 冰川的形成

冰川(glacier)形成於氣候非常寒冷的地區,年均氣溫至少要低於 0℃,因此目前的冰川只分布在高山和高緯度大陸地區。除溫度對冰川形成有影響外,降雪量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冰川是由降雪逐年積累轉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每年的降雪量要高於每年的消融量,否則就不可能有多餘的雪累積。控制降雪積累區有一條界線,稱雪線(snow line),是指降雪區的年降雪量等於年消融量的界線,此線以上年降雪量大於年消融量,一年中有降雪的積累,是積雪區,有可能形成冰川。雪線的高低在不同地區變化很大,主要受氣候、地形、坡向等因素的影響,如降雪量大,雪線會降低。因此,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其南坡雪線(5500m)就比北坡的雪線(6000m)低,而且從西部向東部也是降低的。但要注意,雪線是終年有積雪區的下部界線,而不是冰川存在的下部界線。

圖 6-1 由降雪轉化成冰川冰的過程(圖中的百分數為空氣體積分數)(據 Press 等,1982,修改)

在積雪區,降雪積累逐漸壓實,經過一系列的變化階段形成冰川冰(glacier ice)(圖 6-1),這個過程稱為成冰作用。在重力的作用下,冰川冰就開始運動,形成冰川。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區其特點不同。在乾旱低溫的大陸性氣候區,以降雪的壓實作用為主,雪粒相互粘結,成冰速度較慢,這被稱為冷型成冰作用,如我國的冰川都屬於這種類型。在降雪量和氣溫都較高的海洋性氣候區,以降雪-融化-再凍結過程占優勢,有融水的參與,成冰的速度較快,這被稱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洋的大陸冰川

2. 冰川的運動

冰川運動的最主要動力是重力,在高山區的冰川從高處向低處運動,在高緯度的大陸冰川從冰蓋的中心(冰川厚的地方)向四周(冰川薄的地方)運動。冰川的運動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稱為基底滑動(basal sliding),是冰川藉助與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潤滑和浮托作用,沿著冰床向前滑動,山嶽冰川以這種運動形式為主; 第二種稱塑性流動(plastic creeping),是由於在冰川的壓力下,構成冰川的冰晶發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內剪切蠕變,致使冰晶向前錯位,其宏觀表現就是整個冰川緩慢地向前蠕動。這種運動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顯。

冰川運動速度非常緩慢,一般情況下每年只能向前運動幾十米或幾百米,極個別的大陸冰川可能達一二千米。總體而言,大陸冰川的運動速度高於山嶽冰川,厚的冰川快於薄的冰川。在冰川內部的不同部位運動速度也有差異(圖 6-2),在橫剖面上,中間的速度高於兩側的速度,而在縱剖面上,近底部的冰川運動速度最快。由於冰川運動速度緩慢,一般採用 「標記」法和 GPS 測量的方法研究冰川的運動規律。

圖 6-2 山嶽冰川垂直分帶與冰川運動(據 B. J. Skinner 和 S. G. Porter,1994,修改補充)

3. 冰川的類型

根據冰川的規模、形態、地貌部位、地理環境等,可將冰川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山嶽冰川

山嶽冰川(mountain glacier)是指分布於中、低緯度高山地區的冰川。這類冰川規模較小,其形態受地形的控制,根據其發育的形態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冰斗冰川與懸冰川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是指發育在雪線附近積雪窪地中的冰川(圖 6-3),這種窪地稱為冰斗(cirque),故稱冰斗冰川。冰斗冰川的規模不大,大者達數平方千米,小者不到一平方千米,是山嶽冰川中最常見的類型,也是山嶽冰川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多數山谷冰川都是由冰斗冰川提供冰川冰的。當冰斗中的積雪越來越多時,冰斗冰川的量就增加,部分從冰斗流出的冰川冰懸掛在冰鬥口外的陡坎上,形成小的冰舌(glacier tongue),即懸冰川(hanging glacier)。懸冰川形成於冰雪量不大的地區。

圖 6-3 山嶽冰川的類型示意圖(據北京大學等,1965)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valley glacier)是指沿著先前形成的谷地中運動的冰川,呈帶狀分布(圖 6-3)。在有利的地形、氣候條件下,降雪量豐富,冰斗冰川就源源不斷地向外流出補給懸冰川,懸冰川將繼續前行延伸到谷地中,並沿著谷地流動,這就形成了山谷冰川。山谷冰川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十千米,或上百千米。

山麓冰川 當氣候寒冷,降雪量豐富時,山谷中的冰川繼續向前流動,流出谷地在山麓地帶擴展形成山麓冰川(piedmont glacier),也稱山麓冰泛。如阿拉斯加的馬拉斯平山麓冰川,由 12 條冰川匯合而成,山麓部分的冰川面積達 2682km2,冰川最厚達 615m。山麓冰川的規模不等,當山麓冰川不斷擴大或多個山麓冰川連接在一起時就向冰原或冰帽發展。是一種從山嶽冰川向大陸冰川過渡的類型。

(2)大陸冰川

大陸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是指發育在高緯度地區,規模較大的冰川。大陸冰川根據其規模和形態又可分為冰原(ice field)、冰帽(ice cap)和冰蓋(ice sheet)。

冰原 在地形較為平坦的分水嶺及高原上,或高緯度地區,冰川的擴展和連接形成面積及厚度較大,表面平坦或下凹的冰體就稱為冰原。冰原是大陸冰川中最小的一種類型,山嶽冰川的擴大是可以向冰原發展的。

冰帽 隨著積雪的增多,冰原將進一步擴大,它的表面開始上凸發展成冰帽。冰帽的規模較冰原大,最大可達 5 萬多平方千米,中心的厚度也可達幾百米到上千米。在起伏和緩的高原上,形成面積較大(數十至數千平方千米)、較厚的冰川,稱為高原冰川(plateau glacier orhighland glacier),也稱冰帽或平頂冰川,如祁連山的敦德冰帽(最厚 167m),青藏高原西部的古里雅冰帽(最厚 350m,面積 376. 05km2)。高原冰川是介於山嶽冰川與大陸冰川的過渡類型,冰面微凸或平坦,有時出露個別山峰,冰川邊緣常有冰舌伸出。

冰蓋 當冰川的面積超過5 萬多平方千米,就是冰蓋了。冰蓋的厚度巨大,達二三千米,如現今的南極洲冰蓋中心厚達3400m。冰蓋的外形為盾形,故又稱冰盾(ice dome),冰川從中心向四周流動,基底地形的起伏對它的運動已無多大的影響。在第四紀歷史上,北歐、西伯利亞和北美都出現過冰蓋,由於冰蓋保存了巨大的冰量,它的存在與否對全球的氣候、海平面變化有著很大的影響。

冰川的規模是變化的,它與冰雪的積累和消融有關。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有明顯的冰雪積累區和冰川消融區。衡量冰川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稱為冰川物質平衡(mass balance ofglaciers),它是積累區中的冰雪積累量與消融區的冰雪消融量之比。而冰川的物質平衡是通過冰體運動機制來反映冰量變化的,這稱為冰川的波動(fluctuation of glacier)。若冰雪積累量大於消融量,就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冰量,冰川就前進,稱冰進(glacier advance); 若冰雪積累量小於消融量,提供的冰量少,冰川後退,稱冰退(glacier regression); 若兩者相等,冰川前緣的位置(冰舌)穩定,但不意味著冰川不運動,冰川運動到該位置剛好全部融化。由於冰川的消融量不好確定,但冰川的消融區和積累區是比較好確定的,因此人們就用冰川的積累區面積與消融區面積的比值(AAR)來確定冰川是擴展了,還是退縮了。當這個值大於 0. 6 時,冰川前進; 在 0. 3~0. 6 之間,冰舌位置穩定; 當小於 0. 3 時,冰川後退。根據這個值的變化,還可以研究冰川變化與氣候、海平面的關系,它也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

㈤ 冰川時代是什麼

冰川時代是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

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

(5)冰河時代鍛煉方法擴展閱讀:

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時代古老,可辨認的冰川遺跡零散殘缺,研究程度也較差,多依據地層中所含帶冰川擦痕的混磧岩、頁岩中的燧石結核和帶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盤等。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遺跡保存普遍較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較為深入,如沉積連續性好的深海沉積岩芯、黃土等,能較完整地記錄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測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圖恢復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氣候變化和沉積環境,作為劃分冰期的重要依據。此外,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動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層學,地貌分析,沉積岩石學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為研究晚新生代環境和冰期劃分的依據。

㈥ 冰河時期 溫度是多少

在大陸冰蓋,冰蓋表面溫度由氣候決定,隨時間而變化。祁連山西段的冰川溫度最低,如老虎溝12號冰川海拔4650米處冰面以下7米處冰溫為-12.8℃。

在稱為前寒武紀(6億年前)和奧陶紀(約4.5億年前)末的兩個地質時期之後,冰河時期出現。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仍可以看見奧陶紀冰河時期的遺跡——廣大地區的石頭上有被磨損的痕跡,那是冰塊經過時留下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在歷史上曾出現了8個冰河期。

(6)冰河時代鍛煉方法擴展閱讀:

一、特徵

在冰河時期,冰層覆蓋了世界上大片土地,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塊,地面也凝結了厚厚的冰。

同時,由於較多水分儲在冰塊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較低了。冰河時期時間可以維持超過一百萬年,地球形成以來冰河時期曾出現過十一次,上一個冰河時期稱為「大冰河時代」,發生於距今一萬八千年前,結束於一萬年前,當時地球約三分之一的陸地被覆蓋在240米厚的冰層下。

二、冰期標志

冰期時期最重要的標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在中、高緯(包括極地)及高山區廣泛形成大面積的冰蓋和山嶽冰川。由於水分由海洋向冰蓋區轉移,大陸冰蓋不斷擴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時的氣候表現為乾冷。

冰蓋的存在和海陸形勢變化,氣候帶也相應移動,大氣環流和洋流都發生變化,這均直接影響動植物生長、演化和分布。

㈦ 地球下一個「小冰河期」到底有沒有可能來臨

美國大片《後天》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科幻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全球變暖對地球造成的溫室效應的災難性影響。溫室效應導致的地球氣候突變最終將人類帶入了第二個冰河世紀。第二個冰河世紀的地球經歷了頻繁而猛烈的風暴、海嘯和地球。地球的整個一半被冰川包圍,從而導致了全球性的災難,人類瀕臨滅絕。這部科幻電影的核心主題是冰河世紀。許多人認為所謂的冰河世紀是導演發明的。事實上,地球歷史上已經有過幾個冰河時期。下一個冰河時代什麼時候到來?

其次,從地球的冰河時期循環規律來看,從15世紀發生的小冰河時期來看,人類將在幾百到1000年後進入下一個小冰河時期。自上一次小冰期以來,現在已經過去了600多年。人類生活的21世紀目前正處於「明清小冰期」的末期,時間上非常接近下一個小冰期。以前,人類總是認為全球氣溫一直在上升。後來,人們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的命題,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沒有人談論全球變暖,因為地球不是變暖而是變冷。經過觀察,北極地區的冰川增加了200多萬平方公里,而不是在過去十年裡減少了。這進一步證明了地球的「下一個小冰期」正在臨近,科學家估計下一個小冰期將持續20-30年。

縱觀地球進化的歷史,每一次大的滅絕或物種進化都伴隨著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例如,晚寒武世和石炭紀-二疊紀第四紀冰川導致了地球上的巨大滅絕。15世紀初發生的「明清小冰期」對中國的歷史變遷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現在地球上的下一個「小冰期」即將來臨,人類的生活環境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過去,人類可能不得不等待和死亡,但以目前的人類技術,人類有許多方法在下一個小冰河時代生存下來,例如建造大型地下生活區,使用技術儲存足夠的物品用於燃燒和加熱等。科學家預測,地球上下一個小冰期將在10-20年後到來。你准備好了嗎?

㈧ 最後一個冰川時期結束於什麼時候

結束於1-2萬年前。

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又稱「第四紀大冰期」,第三紀末氣候轉冷,第四紀初期,寒冷氣候帶向中低緯度地帶遷移,使高緯度地區和山地廣泛發育冰蓋或冰川,這一時期大約始於距今200-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

(8)冰河時代鍛煉方法擴展閱讀

冰期標志

冰期時期最重要的標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在中、高緯(包括極地)及高山區廣泛形成大面積的冰蓋和山嶽冰川。

由於水分由海洋向冰蓋區轉移,大陸冰蓋不斷擴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時的氣候表現為乾冷。

冰蓋的存在和海陸形勢變化,氣候帶也相應移動,大氣環流和洋流都發生變化,這均直接影響動植物生長、演化和分布。

冰期劃分依據

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時代古老,可辨認的冰川遺跡零散殘缺,研究程度也較差,如今多依據地層中所含帶冰川擦痕的混磧岩、頁岩中的燧石結核和帶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盤等。

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遺跡保存普遍較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較為深入,如沉積連續性好的深海沉積岩芯、黃土等,能較完整地記錄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測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圖恢復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氣候變化和沉積環境,作為劃分冰期的重要依據。

此外,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動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層學,地貌分析,沉積岩石學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為研究晚新生代環境和冰期劃分的依據。

成因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之間的相互關系,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

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當黃赤交角大時,冬夏差別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緯地區處於寒冷時期,有利於冰川生成。

㈨ 地球在變暖還是在變冷

地球在變冷還是在變熱

在古書《列子·天瑞》里有一則杞人憂天的故事。傳說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憂心忡忡。他擔心天要崩塌下來,自己將無處藏身,因此愁得不想睡覺也不想吃飯。後來,人們就用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可是,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對地球今後的溫度變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雙方的觀點截然相反,但這並非是杞人在憂天,而是向全球宣告:人類將面臨氣候異常的威脅!

地球未來的氣候如何?是變暖還是變冷?科學家們的憂慮有沒有根據呢?

溫室效應

一些氣象學家們預言,到下個世紀,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將不復存在,冰雪也將全部消融殆盡。不管是從天而降的飛雪,還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還有極地覆蓋的冰雪,都將一去不復返。如果有人還想舉辦冰上舞蹈表演的話,那就只好求助於造雪機了。

冬天消失意味著天氣變暖,這個後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勢較低的地區將要被海水淹沒,成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裡的成千上萬居民,不得不遷移到別的國家。有的人曾經計算過,當冰雪全部消融後,海平面大約上升60m,這意味著凡海拔高度低於60m的地方,包括紐約曼哈頓摩天大廈第20層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沒……

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聳聽呢?不,一些科學家已找到了證據:由於海平面上升,陸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廣州、天津等大城市與上個世紀同期相比,大約下沉了15cm左右。

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可以從全球氣溫記錄來證明。據英國氣象部門統計,1988年是近百年來氣溫最高的一年。本世紀末,年平均氣溫升高的情況曾出現6次,且都發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紀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59℃。可見地球在明顯地變暖。

那麼為什麼地球會變暖呢?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日趨嚴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億噸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種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氣層表層和下層的熱量,並阻止它們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溫室的玻璃一樣,所以科學家用溫室效應這個詞說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氣候變暖的趨勢就會越明顯。

更為嚴重的是,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遠比二氧化碳厲害。這些微量氣體包括;有機物腐爛產生的甲烷、汽車排放的廢氣和土壤中氮肥釋放的一氧化二氮……這些氣體目前含量雖然還不多,但它吸收熱量的能力卻很強,能將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還有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工熱的影響。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規模越大,人口越來越多。使城市的溫度比郊外高出0.5~1℃,這種現象有人叫作熱島效應。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證明地球在變暖。然而正當一部分科學家爭相提出控制溫室效應的辦法時,另一些科學家卻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陽傘效應

近年來,抨擊氣候「變暖說」的學者接連出現。一些科學家紛紛發表研究成果,他們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溫化、濕潤化的方向發展。那些認為地球溫暖化的觀點,不過是人們對未知自然的誤解。

美國的一些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的專家認為,「變暖說」的觀點以氣象觀測站的統計數據為基礎,而氣象觀測站的數據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圍,不難看出,在城市的周圍才存在著人為的升溫,所以變暖說缺乏有力的依據。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通過衛星溫度測量證明,地球平均氣溫從1979年到1988年沒有上升,甚至還在下降。在北半球,溫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溫度在降低。總的來說,地球是在變冷。

美國農業部多年來跟蹤研究,發現地球是在降溫。他們對1200個以上氣象觀測站的數據作了詳盡的分析,從1920年以來,溫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區和農村,氣溫在下降。

我國的氣象專家也認為,我國的氣象資料也表明了氣溫呈現下降的趨勢。

地球在變冷,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呢?科學家們做了種種有趣的解答。

有的說,我們的地球每隔幾萬年要進入「冰箱」冷藏一段時間。這在地球史上叫進入冰期。到時候全球銀裝素裹,連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經歷了將近1萬年的溫暖期,人類似乎已聽到了冰川匆匆趕來的腳步聲。

有的科學家說,天氣變冷與地球上的「陽傘效應」有關。什麼是陽傘效應呢?這是指地球大氣中煙塵引起的效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火山爆發的次數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從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為煙塵已增加了3倍,工業、汽車、爐灶等排放的煙塵在不斷增加。這些懸浮在大氣中的氣溶膠粒子猶如地球的遮陽傘,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陽的輻射,引起地面溫度下降。

氣候變暖或者是變冷的預測,科學家各執己見,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亞沃倫昂大學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說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說:「氣候在變,但變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為的。」他說氣候只是變得更加多變。例如英國剛遭遇到歷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後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過是自然氣候的波動。

按照他的觀點,無論是溫室效應還是陽傘效應,這些人為的因素雖影響著地球的氣溫,但終不能左右氣溫變化的總趨勢。地球究竟是在變冷還是在變熱呢?它仍然是一個有趣的謎。但在科學家們的孜孜探索下,全人類必將能經受氣候變遷的考驗,迎接惡劣氣候的挑戰。

閱讀全文

與冰河時代鍛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換洗衣機水垢最簡單方法 瀏覽:330
簡單草莓冰棍方法 瀏覽:784
製作七巧板的簡單方法 瀏覽:419
紅箱子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05
快速變成大嘴的方法 瀏覽:375
小額起訴快速解決方法 瀏覽:703
木欄柵的安裝方法 瀏覽:240
快速填寫數獨的方法 瀏覽:84
找出手機圖標的方法 瀏覽:369
804乘25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9
用彩泥做花的方法圖片視頻 瀏覽:46
高麗白參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26
測量儀使用方法說明書 瀏覽:244
伏羲改變了什麼記事方法 瀏覽:967
太陽能燈安裝方法及尺寸 瀏覽:306
八爪鉤使用方法 瀏覽:334
水電池安裝方法如何接線 瀏覽:174
蘭花種子的種植方法如下 瀏覽:620
腎結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378
防火牆的使用方法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