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完形治療法的最佳方法

完形治療法的最佳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2 08:54:53

㈠ 完形治療的Frits Perls

完形治療學派為 Perls 所創立, Perls 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便是將弗羅伊德的心理的理論和身體的理論統整為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
Perls 為身心分離的傳統思想譜下休止符,他認為身體與心理是整體的,若只是解開心理的封鎖無濟於事,因此完形治療強調『身體的活動』。例如: Perls 常問來談者『你想做什麼?』『我想吐痰、痛罵一頓』, Perls 會說『那就吐呀』。當來談者吐痰、謾罵、咬人時, Perls 認為即是一種治療,因為把內心所想付諸實現,為生理層面的重新架構。
因此, Perls 在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件事,即是他把身體帶進治療的領域里,這可說是對弗羅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心理主義之反動。
Perls 特別重視『身體感覺』或『身體語言』,在這之前的心理治療,語言是『形』,身體『背景』, Perls 恰恰相反,語言『景』,身體『形』,他認為語言意識性高,容易撒謊,身體卻是潛意識的。潛意識比意識更誠實,察覺『身體的感受或非語言的表現』,更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基於此完形治療法主張放棄理性,去傾聽身體的感覺。

㈡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的皮爾斯的格式塔療法

皮爾斯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他名之為「格式塔療法」。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又稱完形治療法,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達到成熟,就必須尋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格式塔療法理論源自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的含義即「完形」,強調人的完整性和整體知覺:
個體有追求完整的傾向,一個不完全的完形就會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現和穩定為止。
個體會依照其當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皮爾斯認為要滿足需要,就必須形成完形。
個體的行為是一種整體,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和。
個體行為含意要由其生活整體的內涵中去了解。如對人的認識,不能將人抽離環境(整體)來看。
個體透過形與景之原則、了解其所處環境。
此外,由於現象學上所指的現象,是指「個人憑感官所知覺到的立即經驗」而格式塔療法深信「當事人對環境立即的覺察,而不去推論一些形成某一行為的原因。」所以,格式塔療法是現象學取向的。又因為該治療法的基礎是此時此地,因此也是存在取向的。在格式塔療法中,「覺察」、「責任」、「自由、選擇」是很重要的三角關系,即察覺力愈強,自由的可能性愈大,而自己應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行為負責。此即存在主義的味道。而在格式塔療法中,所採用的一些名詞,諸如「投射」、「內化」、「壓抑」等,是源自精神分析的,故格式塔療法可說是受到許多學派的影響。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對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機械的、功能性的,而皮爾斯則強調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與整體緊密聯結。其次,弗洛伊德僅注意個體在兒童年時期被壓抑的內在心理沖突,皮爾斯則強調控察個人目前所處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種取向的重視過程,遠勝於對內容的注意,即認為此刻所經驗到的,比所表達的內容更為重要。皮爾斯認為就達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個人現在如何表現,遠比注意他為什麼會如此做來得重要。 1.完形
格式塔治療法理論最基本的觀點是「完形」,即強調用整體觀點看人、物或事。它認為,人的整體性功能要大於人的各個部分之和,因此該理論強烈反對把人的功能進行元素分解的做法。該理論指出每一個人都期望過上一種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們總是努力將其各部分協調、整合成一個健康的、有機的整體。它認為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離破碎,在這種殘缺不全的情況下生活,以致出現了很多矛盾、沖突和痛苦。因此格式塔療法的一個目標就是促使來訪者達到情緒、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整合。
2.人性觀
格式塔療法的人性觀主要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由知覺者的立即體驗而產生。治療的目的並不在分析,而是在於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沖突。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過程需要逐步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格式塔療法基本上假設個人能有效地處理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格式塔療法強調接納真實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覺的為基礎表現自我。此外,皮爾斯提出個體的人格分成兩部分:勝利者(topdog)和失敗者(underdog),前者很正義,很具權威也很完美,以「應該」「必須」等觀念來對個體作操縱與擺布,類似心理分析學派的超我;而後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達個體的內在願望,類似心理分析學的本我。由於勝利者和失敗者都在不斷掙扎,奪取控制權,這內在的矛盾與沖突,便對人造成一種持續不斷的折磨。因此,格式塔治療法即是要協助當事人,自覺這兩個不協調部分的存在,尋求解決方法,將內在分裂情況改善,以求達到身心統整為一。
3.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格式塔療法的核心。格式塔療法認為個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個體若能充分覺察,必然改變;也就是,覺察本身即具有治療的效果。覺察是指去發現某些事情,讓個體接觸到或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動作、身體姿勢等。在覺察的過程中,個體與環境做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內在的沖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借著覺察,個體發現真實的自我,從新整合自己。覺察是一種提供選擇的工具,它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性。因為覺察,個體知道可以不這樣做,個體知道可以改變,也知道可以不改變。個體覺察的愈多,可做的選擇也愈多,當選擇以後,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當然,前提是個體必須先覺察到,才可以做選擇,也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說,覺察是改變的開始。覺察不同於內省。因為內省是有目的性及評價性的,而覺察只是去觀察、注意而不評價。覺察應包括三個范疇:
對自我的覺察;
對環境的覺察;
對自我與環境互動間的覺察。
4.此時此刻
依皮爾斯之見,除了此時此刻,沒有東西是存在的。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來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療法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格式塔治療者常會以現在式的問句問什麼(what)和如何(how)的問題,而很少問為什麼(why)的問題。因為格式塔療法認為問為什麼只會引導當事人去編造合理化的解釋及自我欺騙,將導致當事人不停地、頑固地去思索過去,而使他們脫離了此時此刻的體驗。
然而,格式塔療法並非不重視過去,事實上,格式塔療法認為,當過去與一個人現在的重要課題有關時,過去就是重要的。當當事人談及他們的過去時,治療者將要求他們借著重演過去將想像帶到此地,不要只是談論那些情感,而要求當事人在此時此刻再次體驗過去所經驗過的情感,通過想像的歷程,再度體驗當初受到的傷害,進而釋放該傷害。
5.未完成事件
格式塔療法的另一個重要焦點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是指未被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雖然這些情感並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像聯結在一起。由於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里並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於面對並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由於過去未被認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斷情緒,擾亂了以現在為中心的察覺。根據皮爾斯的觀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見、最惡劣的一種。依照他的看法,當人們悔恨時就把自己給困住了,既不願讓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誠的溝通,除非把悔恨發泄出來。因此,皮爾斯主張把悔恨表露出來是必須的,未表露出來的悔恨經常會轉變成罪惡感。換句話說:無論何時,當你有罪惡感時,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並把它表達出來,簡化原來紛亂的要求,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6.形與景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通過「形」與「景」的原則,了解其所處的的環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與形的意思,無法形成完形,即形(興趣的焦點)與背景(忽視的部分)無法確定的人。固執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與背景,再也無法看出其它形與背景的人。弗洛伊德所說的情結(complex),即皮爾斯所指病理的完形。亦即形與背景固定而無法看到其它部分。人的成長,主要是在達成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滿足一些動機及需求。需求的出現,成為整個人環境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皮爾斯所說的形象。
相對的,個人環境即為背景。一旦需求滿足,形象便退回背景,而新的需求出現時,另一個形象又產生。有了這樣的概念,就可以了解當我們遭遇困難時,困難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們只注意困難,而忽略了周圍的個人和環境的資源,很可能我們會理不清這個困難所隱含的意義,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夾雜不清,始終找不出解決之道。所以皮爾斯建議,凡事應從較寬廣的角度去知覺、去思考,問題的意義才能明白,需求才會獲得滿足。而人的一生成長不外是形成外形之後又破壞它,破壞之後又形成它的不斷形成完形的過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腦海里,無法忘記,就很難形成新的完形。此即精神分析所說的情結,格式塔治療法則稱為未完成的事件,亦即一個人形成「未完成的完形」之情形。 格式塔療法的技術在於幫助當事人獲得更敏銳的察覺力、體驗內在的沖突、解決不一致性和兩極化的問題、突破構成阻礙的僵局,以解決未完成事件。完形治療法的常用技術包括以下數種,通常以游戲形式進行:
1.對話練習(dialogue)
當事人同時扮演事件的不同角色,進行一個人演兩個人角色的對話,空椅技術即由此發展而來。
2.空椅(empty - chair)技術
此技術運用兩張椅子,要求當事人坐在其中一張,扮演一個勝利者,然後再換坐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失敗者,而讓當事人所扮演的兩方持續對話。這項技術本質就是一種角色扮演,讓當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可使內射表面化,使當事人充分地體驗沖突,而由於當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納和整合勝利者與失敗者,因此沖突可得到解決。
3.繞圈子(making the rounds)
此項格式塔療法技術包括要求團體中的某位成員走到他人面前向對方說話,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達成面質、冒險、表達自我、試驗新行為模式、促進成長及改變。
4.我負責……(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
治療者也許會要求當事人在每個陳述之後加上「而且我會為它負責。」例如「我覺得無聊,但我會為我的無聊負責」。此種技術的進行可有效拓展個人的感覺領域,同時幫助個人接納和認識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盡管這項技術看似機械化,但卻頗具意義。
5.投射(playing the projection)
投射系指一個人在別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實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卻不願看見也不願接納的。一個人往往會花費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動機轉嫁到別人身上,因此,在團體里,當某人在說別人的時候,常常說是他自己本身屬性的投射。在投射的歷程中,治療者會要求說[我無法信任你]這句話的人去扮演一個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變成別人以便能夠發現不信任原來是一種內在的沖突。換言之,治療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試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團體中對別人的敘述。
6.倒轉技術(the reversal technique)
當事人的某些症狀和言行,常是其潛在行動的倒轉表現。針對此種情況,治療者可要求這類因過分膽怯而痛苦的人,試著在團體中扮演一個愛表現的人。倒轉技術的進行方式在於,要求當事人潛入每件會為他帶來焦慮的事件中,去與他自己已經埋沒和否認的部分接觸。此項技術即藉此幫助當事人能夠開始去接納從前被否定的某些個人屬性。
7.預演練習(the rehearsal exercise)
就皮爾斯的看法,我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其實都在預演中。我們常在想像世界裡預演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當實際表演開始時,因為怕自己演不好,恐懼與焦慮便襲涌而至。由於內在的預演消耗了我們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們的主動性,也阻礙了我們去嘗試新行為模式的意願。藉助團體成員相互幫助的治療方式,並彼此分享預演的情境,可使當事人更能察覺出他們內心預演各種社會角色的進行情形,同時也使得他們更能察覺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並設法去達成。此外,藉此也使得他們自己更能察覺到希望被他人贊美、接納和喜歡的程度與范圍。
8.誇張練習(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
格式塔療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當事人對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遞的微弱訊號或線索更能敏銳地察覺。雖然動作和姿勢都能夠藉之傳遞訊息,但所表達的也許並不很完全。若能要求當事人重復地誇張其欲表達的動作或手勢,將可使之與該行為有關的情感強烈化,進而使其內在隱藏的意義更清楚地表現出來。
9.感覺留置(Staying with the feeling)
當事人在情感或情緒不愉快而想逃避的關鍵時刻,治療者即要求對方保持著這樣的感覺。從旁鼓勵他們趁機去深入探討這些想要逃避的感覺。要去面對、體驗感覺,不僅只需要勇氣,同時也要願意忍受去除障礙時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經歷這些之後,卻能使人們有嶄新的成長。
10.完形夢境治療(the Gestalt approach to dream work)
格式塔療法並不主張去解析夢境,而是要把夢境帶至現實生活中使之重現。此時夢已不被當作是過去的事,而是要在現在表現出來。做夢的人或許正是夢境中的一部分。對於夢境的處理方式包括:展現夢境,回憶夢境里的每個人、事、物及心情,然後將自己變成夢中的每一部分,盡量去表現夢境,並引出對話。由於夢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設是自我投射,做夢的人會為夢里的各個角色或短暫的際遇編造出劇本,而夢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層面的表現。通過這些相互對立層面間的對話,當事人於是能逐漸察覺到自己情感表現的世界。
此外,還有「我有個秘密」、「角色扮演」、「我給你一個斷語」等游戲。

㈢ 完形療法的治療目標是什麼

完形治療法的基本目標在於達到察覺的狀態,以及經由察覺而獲得更多的選擇,及肩負更多的責任。察覺包括:了解環境、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以及能與別人會心接觸。察覺能力的提升與豐富化,本身被認為就具有療效。未能察覺的話,則當事人就沒有工具去進行人格改變。有了察覺之後,他們就有包容力去面對與接納自己原先拒絕接受的部分,並能充分地去體會這一部分的主觀性。於是他們會變得逐漸統一與完整。在當事人停留在察覺狀態時,重要的未完成事件總是會浮現出來,此時就可以在治療中加以處理。完形治療法是幫助當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覺歷程,使他們因而能夠負責,能夠有所篩選地做選擇。在當事人與咨詢員真誠相會的背景下,察覺就會出現。

㈣ 格式塔心理療法的格式塔療法理論依據

皮爾斯所發展的完形治療法是存在主義治療法的一種,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達到成熟,就必須尋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當事人的基本目標是去察覺他們正體驗到什麼及自己做些什麼。通過這種察覺達成自我了解,並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識,從而學習到如何對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行為負責。由於看重的焦點在於當事人對現實環境的察覺,因而其取向可謂是現象學的;又因為該治療法的基礎是在此時此地,故同時也是存在取向。換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牽涉到一個人之過去與未來的過渡階段。因此,該治療法要求當事人將其有關的過去與可能的未來帶入此刻,然後直接去體驗它們。由此可見,完形治療法是生動、活潑的,它能實際的增進人們的直接體驗,而非僅抽象的談論情境。同時,該治療法是體驗性的,當事人必須去攝取與治療者交互作用時的情感、思維與行為。完形治療法的功效取決於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願意坦露自己的意願有多少。若有療效,即是源自於兩人願意坦誠接觸,而非由於治療者所使用的技術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釋。
治療者的角色之一是便是:設計一個實驗(experiments)以增進當事人對自己在做什麼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覺,通過這種察覺使當事人能夠看到可以改變他們自己的其他可能選擇,當事人因此被要求要自己主動去看、去感覺、去感應在和去解釋,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治療者給他們洞察和答案。
皮爾斯同時也受到同時期一些知性潮流的影響,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義及現象學等。例如,從完形療法強調身體體驗如呼吸法、能量狀態、體察身體某些部位所受到的阻礙感等觀點,可看出這些受到萊何(Reich)的影響。盡管皮爾斯在發展完形治療法的過程中亦受到精神分析學概念的影響,但他在某些范圍內也講到一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所提及的問題。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對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機械的、功能性的,而皮爾斯則強調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與整體緊密聯結。其次,弗洛伊德僅注意個體在兒童年時期被壓抑的內在心理沖突,皮爾斯則強調控察個人目前所處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種取向的重視過程,遠勝於對內容的注意,即認為此刻所經驗到的,比所表達的內容更為重要。培爾斯認為就達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個人現在如何表現,遠比注意他為什麼會如此做來得重要。 完形治療法的人性觀主要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由知覺者的立即體驗而產生。治療的目的並不在分析,而是在於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沖突。「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過程需要逐步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而通過察覺,一個人可以作決斷,並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義。
完形治療法基本上假設個人能有效地處理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們經常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臨的特定問題,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礙。對此,完形治療提供了必要的處理方式與面對挑戰的技巧,它幫助當事人朝著整合、坦誠,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邁進。
完形理論對於導致改變所做的假定是,我們越不想成為怎樣的人時,我們越會保持不變。根據貝瑟(Beisser,1970年)對於導致改變的理論指出,當我們察覺到我們是怎樣的人(相對於努力想成為我們並不是的那種人)時,我們就會改變。對當事人而言,重要的是,盡可能完全地認清自己當時的處境身份,不要自己不是那種人而拚命想成為那種人。 依皮爾斯之見,除了「此時此刻」,沒有東西是存在的。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來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療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
波爾斯特(Polster,1973年)曾根據[存在與現在](now ethos)的思想提出一個命題力量存在於現在(power ia in the present)。他認為,對許多人而言,現在這股力量已喪失。他們不知把握此時此刻,卻把精力虛擲於感嘆過去所犯的錯誤,苦思冥想該如何變化生活,抑或虛擲精力於未來無止盡的抉擇與計劃中。當他們把精力投向追憶過去或冥想未來時,[現在]的力量便消失無蹤。但波爾斯特(1987年)也指出:若把治療焦點過度集中於此時此地,也會有走火入魔的危險,他認為應適度地讓當事人說出他們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對其過去現在及未來同時進行治療。
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完形治療者常會問[是什麼]和[如何]的問題,而很少問[為什麼]的問題。為了增進當事人對現時的察覺,治療者鼓勵以現在式對談。治療者常會問類似這樣的問題:「現在發生了什麼事?」「現在進行什麼事?」「當你坐在這里試圖表達時,你體驗到什麼?」、「此刻你察覺到什麼?」、「你如何體驗你的恐懼?『、你如何試圖從此刻中退卻?等等。皮爾斯認為:當一個人在平息激烈情緒反應的情境下,才能思索為什麼他(她)會有如此之感受,而為什麼的問題只會導引當事人去編造合理化的解釋及[自我欺騙],進而離開此放慢立即性的體驗。更明白的說,為什麼的問題將導致當事人不停地、頑固地去思索過去從而助長他們抗拒去體驗現在。
從回答完形治療者所問的問題與進行的練習當中,可發現當事人用來逃避現實的方法。大多數人只能短暫的停留在現實里,他們總是在找尋截斷現時之流的辦法,同時常彷彿與現時經驗無關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不去體驗他們此時此地的感受。培爾斯從事完形治療的宗旨就在於幫助人與現實活生生的接觸與體驗,而不僅是去談論經驗而已。因此,假使當事人一旦談及悲傷、痛苦或迷惘時,治療者就會嘗試用各種方法來讓當事人現在就去體驗悲傷、痛若或迷惘。倘若一味地探討困擾人的問題,極可能會變成一場無解的討論,或是無止境地探索問題潛藏意義的一種文字游戲。就心理層面而言,這是抗拒成長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某種形式的自我欺騙。因為在面對問題、總是討論時,當事人常會欺騙自己並以為自己正在解決問題,甚至認為自己已更進一步向成熟階段成長。為了降低這種危機,治療者在輔導時應該設法增強或誇大某些情感的表現。例如,在團體輔導過程中,治療者可請其中一位自覺能取悅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當事人,立即在該團體中去取悅某些成員。
綜前所述,完形治療法是否就主張忽略過去?如果說完形治療者對當事人的過去並不感興趣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完形治療者認為,當過去與一個人現時功能的重要課題有所關聯時,過去就是重要的,當過去與一個人現時所表現的態度或行為有關聯時,就要盡可能的把那些過去帶入現在的東西加以處理。因此,當當事人談及他們的過去時,治療者將要求他們藉著重演過去而將之導入現在。治療者指導當事人將想像帶到此地(bringthe fantasy here),試著再次體驗先前所經驗過的情感。諸如:不僅要當事人談論童年時期與父親相處間不愉快的創痛,而且要當事人在想像中變成那個受創傷的兒童,直接與父親談話。通過此種想像歷程,再度體驗當初所受到的傷害進而釋放該傷害,再運用潛力的發揮達成進一步的了解及解決。 完形治療的另一個重要焦點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雖然這些情感並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像聯結在一起。由於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里並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於面對並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就未完成事件的影響而言,波雨期特(1973年)認為,[這些未完成的事情終究會被設法去實現,當它們蓄積了足夠的力量時,個人進而會受到偏見、擔憂、強迫行為、被壓抑之精力及許多自我挫敗(seff-dereating)行為的困擾]。
由於過去未被認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斷情緒,擾亂了以現在為中心的察覺。根據皮爾斯的觀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見、最惡劣的一種。依照他的看法,當人們悔恨時就把自己給困住了,既不願讓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誠的溝通,除非把悔恨發泄出來。因此,培爾斯主張,把悔恨表露出來是必須的,未表露出來的悔恨經常會轉變成罪惡感。換句話說:無論何時,當你有罪惡感時,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並把它表達出來,簡化原來紛亂的要求。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例如,一個從來沒有真正感受到母愛的人,在他身上便可以發現「未完成事件」是如何困擾著他,同時出現在他的一些行為當中。他也許會怨恨他的母親,因為不管他如何表現以尋求母親的贊美,但母親卻總讓他覺得自己是多麼的笨拙。因此,他把對需要母親贊美的需求,轉化為對女性的追求,用以證明他是一個有用的男人。盡管他運用了各種策略來讓女人贊美他,但總還是覺得不滿足,這便是未完成事件妨礙他與女性有坦誠的親密關系使然。因為他的需要是兒童式的,而非成人式的。在他能體驗到真正的滿足前,他必須先去完成未完成事件的體驗,換言之,他需要回到原來的未完成事件上,把原來不為人知的失望與憤怒的情感表達出來,解決原存的僵局。 逃避(avoidance)是一個與未完成事件相關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們用來避免面對未完成事件、避免去體驗未竟情境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所使用的工具。培爾斯認為,大多數人都寧可逃避體驗痛苦的情緒,而不願去做必要的改變。因此,他們會變得遲鈍、無法突破僵局,從而阻礙了成長的可能性。培爾斯也提及,災難的預期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它使人們心理變得遲鈍,諸如:「如果我充分地表達我的痛苦,對方會覺得難以忍受,而將永遠不再理會我」;「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親密的人物表達我的憤怒,他們將離開我」;「如果我對我會失去的表示哀悼,我便可能會深陷於沮喪當中,永遠跳不出那個無底洞。」
皮爾斯認為,上述那些想像我們缺乏活力,因為利用那些想像,我們逃避了生活中必要的冒險。因此,完形治療者鼓勵當事人在治療階段,充分表達以前從未直接表達的緊張情緒。如果當事人表示害怕觸及其潛藏的怨恨及惡意,治療者也許會鼓勵他們就把自己變成懷有怨恨及惡意的人,然後去表達這些負面的情感。藉著體驗當事人原來極力排斥的自己的另一面,便開始一個整合的歷程,讓自己超越並克服原阻礙其成長的僵局。通過超越逃避,當事人就可掃除阻礙現在生活進行的未完成事件,而邁向健康與和諧。 皮爾斯把成人的人格以洋蔥的皮來做比喻,即一個人若要達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須剝除神經癥候方面阻礙個人成長的五個層面。它們包括:
1、虛偽。
2、恐懼。
3、僵局。
4、內發展。
5、爆發。
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層面是虛偽(phony),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誠的方式與人應對。在這一層里我們只有是在玩弄心機而迷失於各種角色扮演中,同時藉著虛偽的表現,而生活在自己或他人創造的想像中。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虛偽而欲往坦誠改變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和不愉快。
第二個層面是恐懼(phobic)。在這一層里,由於看到了連自己都無法認可的一面,我們因此而感到痛苦,並設法去逃避它,同時拒絕去接受實際上的自我突然現身。此時我們產生災難性的恐懼,以為如果一旦知道了真正的自我,或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現在他人眼前,則一定會遭到拒絕。
再次一層是僵局(impasse)。所指的是在我們邁向成熟歷程中的一個停滯點。在這一層里,我們自認本身並無資源來幫助自己,如果沒有環境的支持來超越這個停滯,我們將無法生存下去,於是我們企圖去操縱環境,認為這是我們去看、去聽、去感覺、去思考和為自己作決定的時刻。在僵局這一層里,我們常有死寂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如果希望獲得活力,就必須超越這一僵局。
如果我們願意去體驗上述之死寂感,而不否認或逃避,這時就可進入內發展(impolosive)。皮爾斯認為,進入內發展是要達到坦誠的自我之必經階段。藉著對死寂感與虛假作為的直接接觸,揭開自己防衛的面紗,而開始觸及真實的自我。
皮爾斯同時認為揭開內發展將引發出一個爆發狀態,此即爆發層(explosive)。當我們接觸爆發層時,原本欺騙和虛偽的面具將為之除去,我們將釋放出原極力要假扮某角色時所蘊積的一切能量,而為了要變得坦誠及有活力,就必須達到痛苦或喜樂的爆發狀態。 接觸(contact)在完形治療的領域里,可說是促成成長與發生改變的必要條件。當我們與環境接觸時,改變就無可避免的發生了。接觸系通過看、聽、嗅、觸摸和移動等方式來達成。良好的接觸指的是與他人自然地進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個人的個體感。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是一段不斷變化而富創造性的歷程,而要與環境有效接觸的首要條件就是敏銳的察覺、充滿活力及自我表達的能力。波爾斯特更認為接觸是成長的活力泉源,它可能會伴隨著強烈的興趣、想像力與創造力,但這種形態的接觸卻僅存在於片刻間。因此,較正確的接觸方式不僅要考慮與環境接觸的層次問題,而且要注意最後狀態的達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觸之後,常常需要某種形式的退卻以便去整合所經歷的東西。
完形治療者同時對抗拒接觸的問題也極為重視。就完形學派的觀點,抗拒指的是形成防衛,而逃避以完全真實的方式來體驗現在。前述神經癥候的五個層面即代表一個人將其精力積以維持虛假的方式。自我防衛機制的存在也阻礙了個人坦誠行為的表現。波爾斯特(E.Polster&M.Polster,1973)曾指出了在完形治療中被質疑的五種主要抗拒接觸方式。此即「內化」(intrijection)、「投射」(projection)、「回射」(retroflection)、「解離」(deflection)、「混淆」(confluence)。
內化系指毫不排斥地接受別人的標准與理念,而不將其同化為與我們內心一致的想法。正因為我們未曾去分析和重組這些標准與理念,因此所接受的實際上與我們並不相容。當我們內化時,我們被動的去合並環境所提供的東西,而不花時間去弄清什麼是我們想要或需要的。如果停滯在此階段里,則當我們找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時,恐怕早已筋疲力盡了。
投射其概念恰與內化相反。在投射階段里,我們否定了自己的某些部分,而將之指派給外在的環境。當產生投射行為時,我們將無法區分內在、外在世界的分際。那些與我形象不一致的人格屬性,將不被承認是屬於自己的,進而把他們歸諸於別人身上。同樣的,當看到別人具有某些人格特質時,拒絕承認自己也有。在逃避為自己的情感為自己本身負責的情況下,使我們自己也喪失了去主動改變自己的能力。
回射指把我們願意為別人做的事轉回到自己,或是將希望別人為我們做的事轉回給自己。例如,在攻擊別人之後,我們常會因後悔而痛責和傷害自己,進而將攻擊向內轉為躲避自己。這種歷程嚴重地阻絕了當事人與他人或環境間的互動參與。一般而言,這些功能性的不適應性是我們所難察覺的。完形治療的部分療效應於幫助當事人找到自律系統(selfregulatory system),並發揮其功能以實際地處理問題。
解離指的是一種精神混亂的歷程,使人無法保持持續性的接觸。具有解離傾向的人藉著幽默的反復使用、不實際類化與發問,而不去述及自己的問題,以此來擴大與環境的接觸(Frew,1986)。他們與環境的接觸系建立在一種不協調的基礎上,因而經常使他們在情緒上感到空虛。解離的作用使得情緒經驗逐漸減少,那些具解離傾向的人在與別人接觸時很少談及自己,只是不斷地談論別人的事。
混淆系指自我與環境的分化,無法有清楚的察覺。對於具有混淆傾向的人,內在經驗與外在現實之間並沒有清楚的區分。認為自我與環境不會產生沖突,同時會認為所有人都經驗著同樣的情感與思想。混淆是一種接觸的形態,這種形態的當事人常期待著被接納與被喜歡。他們與別人和睦相處的同時,並不輕易表達個人真正的情感與意見,這是一種他們認為讓自己得到安全的方法。當一個人依賴混淆為一種接觸形態時,一旦發生沖突便會產生極度的焦慮。混淆的方式使人們難以形成自己的想法並為自己表達意見,因此這種人常傾向於避免沖突,這使得他們很難去擁有真正的接觸。治療者常會拒絕當事人使用這種抗拒接觸的溝通方式,他可能會問當事人:「你現在在做什麼?此刻你感受到什麼?你現在要什麼?」,通過這些問題使當事人逐漸察覺自我。
內化、投射、回射、解離與混淆均為抗拒接觸的形態。完形治療者必須謹慎防範的是,在當事人未能察覺到這些歷程時,就干擾了當事人與環境間的接觸。所謂的「抗拒接觸」(resistance to contact)與「界線侵犯」(boundary disturbance),指的是人們試圖控制環境所使用的某些特殊接觸形態。完形治療法的觀點是,接觸是正常與健康的。因此,在對於這些抗拒接觸的形態進行討論時,要把焦點置於個人在察覺的歷程中所在達到的程度。完形治療會鼓勵當事人逐步去察覺阻礙他們去接觸的主要形態。 在完形治療的理念當中,特別注意能量(energy)的問題,包括:它在何處?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被阻礙等。能量受到阻礙亦是抗拒接觸的另一種形式。它可能表現在身體某些部位的緊張。例如,藉著姿勢變換、身體緊縮、顫抖、與別人說話時看別處、音調異常等,但這些僅是極少數的幾個例子。
秦克爾(Zinker,1978年)曾說評論治療者注意觀察當事人能量之重要性。他認為當事人可能未察覺到他們存在的能量,也不知道能量在那裡,同時他們也可能以負面的方式去經驗它。依他的觀點,治療應包括能量的動向在內,藉以喚醒和鼓勵當事人,使其明了治療者實際上並不能成為其能量的來源。而治療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對當事人找到其能量被阻礙的方式,並且把這些被阻礙的能量轉移到合適的行為上。上述過程最好是在當事人願意合作的情況下進行。治療者同時也可以藉此學習迎接抗拒,並應用此經驗做為其強化治療工作的方法,進而幫助當事人了解如何以身體的各項徵兆來表現其抗拒心理,而不僅止於協助當事人消除那些徵兆而已,如此當事人即可充分去控制緊張的狀態。例如,藉著誇大自己緊閉的嘴與抖動的腿,當事人便會發現自己的能量將會分散,而變得虛脫無力。

㈤ 完形療法的理論來源

完形療法由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弗雷里克博士創立的,又稱為格式塔療法,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
理論的三個主要來源:
1、精神分析,它提供了有關內在生命的主要原理。
2、個人經驗及日常生活為中心的人本的、整體的、現象學的和存在主義的理論。
3、完形心理學。

㈥ 完形心理咨詢有人接觸過沒 怎麼樣啊

完形治療法的基本目標在於達到察覺的狀態,以及經由察覺而獲得更多的選擇,及肩負更多的責任。察覺包括:了解環境、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以及能與別人會心接觸。察覺能力的提升與豐富化,本身被認為就具有療效。未能察覺的話,則當事人就沒有工具去進行人格改變。有了察覺之後,他們就有包容力去面對與接納自己原先拒絕接受的部分,並能充分地去體會這一部分的主觀性。於是他們會變得逐漸統一與完整。在當事人停留在察覺狀態時,重要的未完成事件總是會浮現出來,此時就可以在治療中加以處理。完形治療法是幫助當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覺歷程,使他們因而能夠負責,能夠有所篩選地做選擇。在當事人與咨詢員真誠相會的背景下,察覺就會出現(Jacobs,1989;Yontef,1993)。
正如我們在存在主義治療法里所提過的,我們持續處於再改造自己與發現自己的歷程中,我們的自我認同感並非是靜態的,而是當我們面對新的挑戰時,就能發現自己的存在有新的面貌。完形治療法基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會心經驗,其間,當事人常會往其他的方向移動。這些方向也就是完形治療法要矯正的一般性目標。秦克爾(1978)曾將之列出大綱,即若要有具療效而坦誠的會心,則當事人必須要能:
●對自己的察覺愈來愈多。
●逐漸承擔起自己經驗的責任(相對於過去要別人為自己的思想,感情及行為負責)。
●學習技巧與領悟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既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又不會侵犯到別人的權利。
●更能察覺到他們所有的知覺。
●學習去負起本身行為的責任,包括去接納他們行為的結果。
●從尋求外在環境的支持,轉變成尋求內在支持。
●漸能向別人要求幫助,同時也能給予別人幫助。
培爾斯的思想保持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他認為,大部分人都只發揮其部分的潛能。我們的生活是定型、陳腐的,我們一再地扮演相同的角色,而極少設法再創造我們的存在,更別提去充分利用此時此刻的各種可能性。因此,培爾斯主張,如果我們能夠發現自己是如何地在阻礙自己發揮全部的潛能,那麼我們就可以學習到許多方法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充實,而使這個潛能發揮的基礎即在於,我們要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滿朝氣蓬勃的態度。換言之,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在協助當事人生活得更充實。

㈦ 完形治療法的技術

完形治療法的技術在於幫助當事人獲得更敏銳的察覺力、體驗內在的沖突、解決不一致性和兩極化的問題、突破構成阻礙的僵局,以解決未完成事件。皮爾斯等人對完形治療法的一些技術曾有簡明扼要的描述,包括:
1、對話練習。
2、空椅子技術。
3、繞圈子。
4、我負責。
5、投射。
6、倒轉。
7、預演。
8、誇張。
9、感覺留置。
10、完形夢境治療

㈧ 完形心理學 是什麼意思 介紹下

"格式塔心理學"(Cestalt psychology),也稱為"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魏太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苛勒(Wolfgang Kohler,1886~1941)等人,這一學派主要活躍於1912年到20世紀40年代,研究內容主要是意識體驗,著名論點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意思為「形式」「形狀」,是指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在心理學中用這個詞表示的是任何一種被分離的整體,因此,格式塔心理學也被譯為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明確指出:構造主義把心理活動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元素進行研究並不合理,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

格式塔心理學著重在知覺的層次上研究人如何認識事物,作為一種學派重視心理學實驗,研究的結果在當時很有影響,尤其是有關知覺的一些實驗結果,稱為格式塔知覺規律,至今在心理學中佔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1、同型論:同型論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

2、完形組織法則:完形組織法則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3、心理發展: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

4、人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8)完形治療法的最佳方法擴展閱讀格式塔心理學的積極意義:1、批判元素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以構造主義心理學為代表的元素主義心理學的批判。2、促進人本主義興起: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整體論,這一觀念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3、對社會心理學起到發展作用:場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引入心理學的,這一思想後來在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許多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立都以此為出發點。

格式塔心理學很重視心理學實驗,他們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也為後來的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格式塔心理學主要研究知覺和意識,探究知覺、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格式塔學派認為,心理意識活動都是先驗的完形,是先於人的經驗而存在的。

人所知覺的外界事物和運動都是完形的作用。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

比如,人們對一朵花的感知,並非單單從對花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感官資訊而來,還包括我們對花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加起來才是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

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家的觀點,對日常世界的知覺被人們主動地組織成一個整體,就像夜空中的北斗七星。


格式塔心理學三劍客之一的考夫卡隨後也移居美國,加入史密斯學院。在接管柏林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十年後,苛勒開始為了反納粹而斗爭,他寫文章批判納粹的統治,在公開場合發表他反對民族社會主義的觀點。

1933年,他到哈佛大學演講,哈佛的哲學家們希望他能夠留任,但遭到了心理學系主任波林的反對——閔斯特伯格的錯誤不應該再次發生。1935年,苛勒被命令發誓效忠希特勒,他選擇了拒絕,遂辭去教職,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什麼是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

㈨ 完形療法是什麼

完形是一項促進心理健康及個人成長、解決人際沖突、增進個人效能、改善溝通的工具。它重視接觸與此時此地的覺察,是一種有力的心理療愈方法。完形提供提升對自我及環境覺察的技巧,藉此覺察讓個人更能接受並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強項和能力。波爾斯等人強調完形的目標是人格的整合、增加覺察與接觸,因為它們無可避免地一定會導致改變和成長。目標並不是要治癒案主,而是要教導他如何認識自己,並給他一盒裝滿工具的工具箱,好讓他不只可以解決現在的狀況,同時也包括未來的狀況。

㈩ 完形夢境治療是什麼

完形治療法並不主張去解析夢境,而是要把夢境帶至現實生活中使之重現。此時夢已不被當作是過去的事,而是要在現在表現出來。做夢的人或許正是夢境中的一部分。對於夢境的處理方式包括:展現夢境,回憶夢境里的每個人、事、物及心情,然後將自己變成夢中的每一部分,盡量去表現夢境,並引出對話。由於夢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設是自我投射,做夢的人會為夢里的各個角色或短暫的際遇編造出劇本,而夢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層面的表現。通過這些相互對立層面間的對話,當事人於是能逐漸察覺到自己情感表現的世界。投射觀念是皮爾斯夢境理論的核心,依其所見,夢里的每個人、物都代表做夢者投射的對象。他認為當事人不需要去對夢境作探索,而是要把夢當作一個劇本,然後以夢里各部分的對話來作實驗。當事人若能表演出內在對立的沖突面,亦就能吸收它們的差異並整合這些對立的力量。皮爾斯同時也認為,夢是人類最自發性的表現,它不僅代表未完成的事件,但也可能遠超過這些末完成的事務或未實現的願望。其實每個夢都代表著一個人存在的訊息和內心的掙扎,如果夢境的全部都能被了解與同化,則夢里的每件事物都可很容易地被察覺。事實上,在夢里所完成的每件工作都能導致某程度的同化。皮爾斯認為,如果能適當地處理夢境,存在的訊息就會愈清楚。在夢境中藉著顯露出遺漏的部分及逃避的方式,最能發現人格的缺失。如果不願去記取夢境,等於是拒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完形治療者會要求當事人談論他們所遺漏的夢。

閱讀全文

與完形治療法的最佳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陽能燈安裝方法及尺寸 瀏覽:300
八爪鉤使用方法 瀏覽:330
水電池安裝方法如何接線 瀏覽:170
蘭花種子的種植方法如下 瀏覽:613
腎結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370
防火牆的使用方法 瀏覽:190
肉肉植物怎麼養殖方法 瀏覽:643
成人落枕後的正確恢復方法推拿 瀏覽:217
惡性胸腔積液治療方法 瀏覽:161
血栓的形成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663
美白美容液使用方法 瀏覽:718
小孩發燒物理降溫有哪些方法 瀏覽:564
榮放自動鎖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699
古代治病方法有哪些 瀏覽:836
昆蟲的種類及食用方法 瀏覽:636
超市防盜扣的安裝方法 瀏覽:676
狗狗坐便器使用方法 瀏覽:353
檢測艾滋的方法和費用 瀏覽:703
骨膜剝離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820
女人頭疼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