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是如何辯證皮膚瘙癢症的
中醫辯證瘙癢症的方法及治則:
1、風寒外襲證:瘙癢多發於暴露部位,天氣寒冷或氣溫急驟變化時可誘發或加重,或夜間解衣卧床時亦 瘙癢症甚,皮膚乾燥,惡寒、微發熱,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浮緊。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2、風熱郁滯肌膚證:瘙癢好發於夏秋季節,氣溫乾燥時可誘發或加重,或夜間卧床時加重,身熱,微惡風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結,小便色黃,舌質紅,苔薄黃或干,脈浮數。疏風清熱、調和營衛。
3、血熱風盛證:周身瘙癢劇烈,肌膚灼熱,抓破出血,遇熱癢劇,得涼則安,身熱心煩,口燥咽干,多見於青壯年,春夏好發,舌質紅苔黃干,脈數。清熱涼血、消風止癢。
4、濕毒蘊結肌膚證:瘙癢好發於肛門周圍、陰囊及女陰部位,癢時難以控制,引起過度搔抓,抓後局部可有抓痕、紅腫,日久則肥厚、苔蘚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誘發或加重,婦人可伴有帶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除濕止癢。
5、血虛風燥證:多見於年老羸弱者,皮膚瘙癢,發無定處,夜間尤甚,難以入眠,周身皮膚乾燥脫屑,抓痕累累,經久不愈,冬重夏輕,伴倦怠無力,大便艱澀,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6、肝鬱血虛證:皮膚瘙癢多因情緒激動時產生,精神抑鬱,面容憔悴,嘆息,心煩,口苦,婦女月經失調或閉經,唇甲色淡,舌質淡或暗,苔薄,脈細澀。疏肝解郁、養血祛風。
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中醫認為瘙癢症病因來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法的。在中醫辯證治療皮膚瘙癢症的時候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症,分型而治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這樣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達到針對性的治療,效果自然就會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近年來,我們採取中醫葯辯證治療瘙癢症,取得較滿意效果
Ⅱ 治皮膚騷癢的中葯方
皮膚瘙癢症,多發生在氣候乾燥的秋冬季節。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氣滯血淤所為,當以涼血化淤、祛風止癢論治。根據臨床經驗,介紹幾則外治效方,供選用。
葯醋療法:取苦參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適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苦參醋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簽蘸葯液外搽瘙癢處,每日2~3次,連用5~7天。
葯酊療法:取夜交藤、雞血藤、烏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適量,浸泡1周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葯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連用5~7天。
葯浴療法:取荊芥、防風、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鍾,每日2~3次,每日1劑,連續5~7天。
填臍療法:取紅花、紫草、山梔、大黃各等量,研為細末,加冰片適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葯末少許,加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連用1~2周
Ⅲ 皮膚瘙癢老不好中醫1個養血解毒方,幫你辨證調理,擺脫瘙癢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人體最大器官的皮膚也逐漸衰老,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皮膚瘙癢是這一類人群的高發病,據統計,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瘙癢性疾病,發生率高達40.7%,該病已成為困擾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而且,這是一種全身性的瘙癢病,患者全身各處均可發病,不同人瘙癢程度不盡相同,但多數人自覺劇烈瘙癢,尤其是夜晚時瘙癢更甚,影響日常的睡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時,自認為是不衛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結果越洗越癢,越癢越抓撓,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這提示著身體 健康 出現問題了。
關於皮膚瘙癢的論述,在祖國醫學中有較為詳盡的經驗積累,《黃帝內經》曰:「虛邪之熱也……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指出體虛感受外邪是導致皮膚瘙癢的重要原因。
而歷代醫家更有「風盛則癢,無風不作癢」一說,認為瘙癢的發生多與感受風邪有關。曾有學者收集從1988年至2019年關於皮膚瘙癢的中醫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也發現,在瘙癢致病因素中,以「風」最為多見。
中醫認為,風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氣之一(其他五種邪氣分別為寒、暑、濕、燥、熱),風邪具有向上、發散的特點,屬於陽邪,而風邪致病,首先傷表衛,客於肌膚則為瘙癢,故此瘙癢性皮膚病的病位也都是在體表。正如《內經》所記載:「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
這是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停留於人體體表,從而引起的皮膚瘙癢,而風邪容易夾雜其他的邪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講:「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比如風夾寒、濕、熱等邪氣,導致病因復雜多變,這也是很多患者瘙癢頑固、難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除了外風之外,還有內風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癢性皮膚病中,更與內風的關系密切,而引起皮膚瘙癢的內風常見有血虛、血燥、血瘀、血熱、熱勝化火,其中,在老年群體中,以肝血虧虛為主。
這一點,在《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記載:「癢風……肝家血虛,燥熱生風。」老年人肝血虧虛,一則無以涵養肝體,致肝風內動;二為血不足,以致血不養膚,該證型的患者常表現為皮膚乾燥、皮屑較多、全身瘙癢,多在夜間加重,難以忍受,並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指出了在該病中,風與血的關系,因此,在止癢治療中,多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對於外感風邪所致的瘙癢,主要用疏風止癢法,臨床常用如荊芥、防風、白芷、蟬蛻等解表祛風葯治療。而對於內風則以養血平肝熄風為治本。
當歸飲子是常用的治療血虛風燥證所致瘙癢的方劑。該方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中當歸為補血聖葯,和營養血以治其本,為方中君葯。生地、白芍、何首烏集滋陰養血為一體,加益氣養血之黃芪,四葯為臣,助當歸治血之力。荊芥、防風透散開泄,疏風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風止癢之效,川芎行氣活血,四葯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縱觀全方,養血滋陰而不留邪,疏風散邪而不傷正,補中有散,標本兼固,對血虛風燥之瘙癢療效確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氣血漸虛,腸胃功能減退,如果出現反復皮膚瘙癢,不建議自行用葯,以防用葯不慎,損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另外,治病的關鍵在於尋找病因,去除誘因,若遷延難愈,需要進一步做相關的檢查,排除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Ⅳ 皮膚瘙癢怎麼辦 中醫治方
處方:當歸、知母、苦參、紫草、凌霄花、牛蒡子各8克,防風、生地、丹皮各10克,蟬蛻6克,白鮮皮15克,槐花12克,薄荷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血熱型。發病多急而進展快,肌膚灼熱,皮膚瘙癢較劇,遇熱加重,得涼癢減,可見抓痕、血痂。全身症狀可有身熱心煩,口渴咽干,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此為風熱相博,客於肌膚所致。 專家點評:瘙癢是多種皮膚病的自覺症狀,臨床上將只有瘙癢及瘙癢所致的繼發性損害,而無原發性皮損的皮膚病,稱為瘙癢症,屬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一般分為全身性(泛發性)和局限性兩型,與多種疾病或皮膚衰老有關,發病隨年齡、季節化而不同,常見於中老年人,發於老年者,又稱為老年皮膚瘙癢症。 處方:牛蒡子、白芷、桂枝、海桐皮、徐長卿各8克,茵陳、防風、秦艽、稀薟草、地膚子各10克,淡竹葉6克,荊芥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風散寒,祛濕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風寒型。病程較久,局部皮損色淡而於,或見少許鱗屑,或輕度增厚,紋理加深,癢甚無定處。全身症狀有惡風、肢涼怕冷、倦怠無力,舌質淡,苔少或薄白,脈沉無力或浮緊。此為正氣不足,復感風寒之邪,凝滯於肌膚所致; 處方:金銀花、蒲公英、茵陳、白鮮皮、苦參、紫花地丁各8克,徐長卿、土茯苓、地膚子、石菖蒲各10克,黃連、木香各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濕熱內蘊型。多見於繼發感染的患者,或見於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色紅灼熱或紅腫,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或伴疼痛;日久皮膚肥厚。全身症狀有口苦身熱,胸悶不舒,食慾不佳,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此為濕熱博結,蘊蒸肌膚而發。 處方:當歸、夜交藤、天門冬、熟地、麥門冬各10克,黃芪、生地各12克,升麻、白蒺藜、鬱金、枳殼、浮萍各8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補血,祛風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血虛風燥型。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局部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疼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
Ⅳ 中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葯治療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認為,癢是由於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於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病原因,有助於更好地對症治療。
皮膚瘙癢症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
該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認為,皮膚瘙癢症的發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麼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雲:「《素問》雲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於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症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症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於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於年老患者,秋冬季節易發,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說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症。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生於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病急,瘙癢劇烈,遊走性強,泛發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 健康 ,並可繼發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採用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症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鬱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於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症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症等。瘙癢可以泛發全身,也可局部發生;有輕、有重;可持續、可間斷、可陣發。採用中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症下葯,去除誘發因素。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Ⅵ 皮膚瘙癢中醫怎麼治療
1、用中葯外治:浴洗、擦、熏蒸、等;2、內服中葯:3、非葯物外治。
葯浴方:白糖50克、明礬30克、甘草20克。二方:防風、當歸、黃芪、各20克、黃柏、紅花、川芎、硫磺、苦參各10克。
Ⅶ 中醫是怎樣來治療皮膚瘙癢的
1.血虛風燥主證:皮膚乾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乾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葯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濕蘊阻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濕,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葯物: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咸靈仙10g。
加減:皮膚抓後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酸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主證:皮膚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葯物:桂枝10g後下、芍葯10g、生薑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中醫特效治療
目前治療多以外用烊速消為主,烊速消為純中葯制劑,獨家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結合純中葯配方研製而成的特效產品,每次取烊速消適量直接塗抹於患處,輕輕按摩使乳霜吸收,使用更方便,成分更安全,效果更顯著。如還有相關問題請咨詢皮膚病專家,祝您早日康復。
Ⅷ 皮膚瘙癢用什麼中葯止癢
中草葯治療皮膚瘙癢可以分為口服和外用葯浴等來治療。一般口服草葯有生地、丹皮、當歸、蟬蛻、地膚子、白蘚皮、蒺藜、僵蠶、烏蛇、浮萍、桑葉、甘草、石膏、知母、玄參、苦參等葯物,外用草葯大多有白蘚皮、地膚子、蛇床子、徐長卿、土荊皮、黃柏、苦參、冰片、青蒿、薄荷等葯物組成。但並非皮膚瘙瘍就用這些中葯口服或外洗,需要正規的中醫皮膚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症狀、舌苔以及脈象綜合辨證治療,而且患者要注意盡量減少食用易引起瘙癢類的食物,減少搔抓等刺激,而且要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大便通暢,可以達到治療瘙癢的效果。
Ⅸ 中醫如何看皮膚瘙癢症
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中醫認為瘙癢症病因來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法的。在中醫辯證治療皮膚瘙癢症的時候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症,分型而治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這樣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達到針對性的治療,效果自然就會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近年來,我們採取中醫葯辯證治療瘙癢症,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將有關治療近況分述如下:
1臨床特徵:皮膚搔癢症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季節多發於秋、冬季。在氣溫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常在洗熱水澡後或脫衣睡覺時,出現搔癢。夏季搔癢病常以溫熱為誘因而引發。皮膚搔癢范圍不定,可局限於一兩處或廣泛發生,也可全身皮膚發癢。發癢的程度不定,以陣發性皮膚瘙癢為特徵,短者數分鍾即過,長者可達數小時,多於夜間發作而難以遏止,搔抓後可引起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苔蘚樣改變。皮膚瘙癢在糖尿病病例中,尤其是老年和女性非常多見,有時甚至可以是糖尿病的唯一臨床表現。多表現為皮膚瘙癢,夜間加重,常常可以影響睡眠,甚至造成血糖波動,局部皮膚可表現為乾燥、脫屑、皸裂,膚色改變,搔抓後可有抓痕。女性病患者則更多見皮膚濕癢,有時可伴有白帶量多、有異味,皮膚癢甚,搔之流水等。總之非常痛苦,嚴重影響糖尿病病友的生活質量。
2病因病機:本病在中醫學上稱「風瘙癢」、「癢風」等。一般認為其病機由風、寒、濕、熱以及老年人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所致。中醫認為全身性皮膚瘙癢多因肝旺血虛所致,肝旺則風從內生,血虛則肌膚失養,風勝血燥,風動作癢。外陰、肛門瘙癢多因肝脾虧損,濕熱下注,蘊阻肌膚,不得疏泄而作癢。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症是由於身體在虛弱時被各種濕、熱、燥、寒、風等病邪趁虛而入,導致體內的氣血運行受阻,水谷精微轉化不暢導致。全身性皮膚瘙癢症多與一些慢性疾病有關,如糖尿病、尿毒症、肝膽疾病、淋巴瘤等;外因則常常與工作環境、氣候變化、飲食或葯物等因素有關。老年性瘙癢多由於脂肪分泌減少,皮膚乾燥所致。局限性瘙癢症包括外陰瘙癢、肛門瘙癢、頭皮瘙癢及下肢瘙癢症等,多與局部摩擦刺激,細菌、真菌及寄生蟲感染或精神神經因素有關。
一般認為,皮膚瘙癢的發生可能與體內的某些化學遞質的濃度有關,如體內組織胺、蛋白酶等遞質的異常釋放都可引起皮膚的變化,產生皮膚的瘙癢和各種症狀。但除生物學因素和理化因素外,心理社會因素也是導致皮膚瘙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不是所有的皮膚疾病的發病都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但每一種皮膚疾病與心理因素有著或多或少,直接的或間接的關系,有的可能是其直接的誘因,有的則可能會影響疾病的變化。
3治療經驗
根據症狀輕重辯證治療:中醫葯辯證治療皮膚瘙癢症往往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症狀輕者可單純中葯外洗進行治療,重症及頑固者宜中葯內服。若內科疾患所致的皮膚搔癢症,往往反復發作不易控制,故要先處理內科問題。在治療中,多採用內服外洗相結合。
Ⅹ 皮膚瘙癢症的中葯療法是什麼
引起老年性皮膚瘙癢的病因比較多,一般認為是內部因素引起的,很多慢性疾病會引起皮膚瘙癢,所以老年朋友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問題。如果想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就要積極找到病因進行治療,要是老年朋友想通過中醫緩解瘙癢,也可以參考下面介紹的方劑。
1、葯方組成包括艾葉、苦參、土槿皮、地膚子、露蜂房、白蘚皮、蘇葉、蒼耳子、川椒等。把這些葯物加水煎煮後,濾去渣取葯液趁熱洗患處,早上、晚上各洗一次。
2、患者可以把苦參、絲瓜絡、當歸、蛇床子、防風等葯物洗干凈後,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清水大火燒開,關小火熬二十分鍾,然後去渣用葯液泡澡,每次泡二十分鍾,一天兩次,連續使用7天就能夠有效緩解瘙癢。
3、葯方組成有當歸、川芎、生地、地膚子、赤芍、夜交藤、地龍、白蒺藜、桃仁、制首烏、黃芪、蟬蛻。用法很簡單,把葯物煎煮後飲用。
4、方劑組成有絲瓜絡、荊芥、苦參、蛇床子、防風、當歸。方法:加水煎煮後取葯液,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20分鍾,每日2次,連續使用5-7天。
5、方劑組成有防風、川椒、獨活、白芷、荊芥、赤芍、桑白皮、地膚子、苦參。方法:加水煎煮後清洗患處。
6、處方:苦參、雄黃、蛇床子、百部、狼毒。方法:把葯物製成粗末裝進紗布袋,然後加水煮30分鍾。用軟毛巾擦洗後再加熱水泡澡。
7、方劑:麻黃、桂枝、赤芍、生甘草、杏仁、大棗。方法:加水煎服。
這些都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的中葯方,如果患者想緩解瘙癢不適,那麼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劑試一試。同時注意日常生活和飲食護理,不要吃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保持清淡飲食,多吃可以補充水分的食物,而且不要用溫度過高的水洗澡,平時要穿寬松的棉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