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寒凝心脈型胸痹治療方法

寒凝心脈型胸痹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2 05:09:48

Ⅰ 胸痹症是否是慢性病

以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卧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因素體陽虛,感受寒邪,寒凝心脈;或憂思惱怒,肝鬱氣滯,瘀血內阻;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聚濕生痰 ,閉阻心脈 ;或勞倦傷脾 ,生化無源 ,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或久病不愈,房勞傷腎,進而損及心之陰陽等引起。常見證型有:①寒凝心脈型胸痹。證見心痛如絞、遇冷則疼痛加重,甚則伴有手足不溫,冷汗出,心悸氣短,心痛徹背,苔白脈緊,治宜通陽散寒,活血通脈,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②痰濁閉阻型胸痹。證見心痛胸悶,咳痰粘稠,納少倦怠,苔白膩脈滑,治宜理氣化痰,方用二陳湯加味。③瘀血痹阻型胸痹。證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④心氣不足型胸痹。證見心痛伴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舌淡脈細緩,治宜養心益氣通脈,方用保元湯加味。⑤心陰不足型胸痹。證見心痛,頭暈,心煩失眠,口乾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滋陰養心,方用天王補心丹。⑥心陽虧虛型胸痹。證見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氣短,四肢不溫 ,舌淡胖 ,脈沉遲 ,治宜補氣溫陽 ,方用人參湯加味。胸痹如持續發作,疼痛劇烈,也可變生厥證、脫證等危重證候。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氣短喘息不得卧為主症的一種疾病。其病因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波動,年老體虛等有關。分別與西醫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區疼痛,以及肺部疾病、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以胸痛為主症的疾病相類似,下列葯粥具有寬胸、理氣、止痛、化痰等功效。治療胸痛效果較好。
薤白粥:薤白10~15克(鮮者30~45克),粳米100克。薤白同粳米煮粥,可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桂心粥:桂心1~2克,茯苓10克,粳米50~100克。用粳米煮粥,桂心、茯苓加水煎汁,取汁入粥中同煮,沸後即可。
芥菜粥:芥菜頭4個,粳米50~100克。洗凈芥菜頭切成片,與粳米適量清水煮成稀粥,熟後食用。
山楂荷葉粥:山楂15克,荷葉12克,糯米100克。糯米加水煮粥,同時放入切碎的山楂、荷葉,以文火煮爛後,溫服。
加味桃仁粥:桃仁20克,生地黃30克,桂心3~5克,生薑1塊,粳米100克,白酒適量。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粳米研細待用。用適量白酒將生地黃、生薑和桃仁絞取汁液。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後放入桃仁、生地黃、生薑汁,粥熟調入桂心末,攪勻,空腹服食。
1、 心血瘀阻證
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加劇。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證機概要:血行瘀滯,胸陽痹阻,心脈不暢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2、 氣滯心胸證
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有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腑漲悶,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證機概要:肝失疏泄,氣機瘀滯,心脈不合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3、 痰濁閉阻證
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證機概要: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脈絡阻滯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宣痹
4、 寒凝心脈證
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氣候驟冷或咒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溫,冷汗不出,胸悶氣短、心悸、臉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證機概要: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5、 氣陰兩虛證
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質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帶
證機概要: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6、心腎陰虛證
心疼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乾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證機概要: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血脈不暢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7、 心腎陽虛證
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
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方葯】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柴胡10克,枳殼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參2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2.中成葯
(1)復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
(2)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3)五靈止痛膠囊,每次1-2粒,痛時服。
(4)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本品亦適用以下各型。
3.單方驗方
(1)冠心Ⅱ號方(北京西苑醫院驗方)
處方:紅花、赤芍、丹參、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水煎服。
(2)活血養心湯(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丹參30克,川芎lO克,紅花15克,黨參30克,鬱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麥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痰濁壅塞型【證見】 胸悶而痛,或痛引背部,氣短喘促,體胖,痰多。舌苔濁膩,脈滑。
【治法】 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
1.主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瓜蔞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丹參15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葯瓜蔞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溫膽湯加減方(鄧鐵濤驗方)
處方: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紅、枳殼、甘草各4.5克,竹茹9克,黨參15克,丹參12克。水煎服。
若氣虛明顯者,加黃芪、五爪龍或吉林參6克(另燉)。心痛明顯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沖服。
(2)加味瓜蔞薤白湯(劉正錫《新千金方》)
處方:瓜蔞30克,薤白15克,丹參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降香15克,枳殼10克,桂枝10克,太子參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陰寒凝滯型【證見】 胸痛徹背,受寒則甚,畏寒肢冷。舌質白滑,脈沉細。
【治法】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葯】
1.主方瓜蔞薤白白酒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瓜蔞仁15克,薤白12克,枳實10克,桂枝12克,熟附子10克,丹參15克,檀香9克。水煎服。
2.中成葯
(1)蘇冰滴丸,每次2~3丸,每日2次。
(2)冠心蘇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胸痹湯(範文甫驗方)
處方:桂枝10克,瓜蔞皮、薤白、炒枳殼、姜半夏、厚朴各9克,生薑6克,陳皮3克。水煎服。
(2)利濕化瘀湯(劉正錫《新千金方》)
處方:法半夏10克,川芎9克,麥冬9克,赤芍9克,五味子9克,茯苓30克,黨參30克,枳實10克,丹參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心腎陰虛型【證見】 胸悶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酸,耳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細澀。
【治法】 滋陰益腎,養心安神。
【方葯】
1.主方左歸飲(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山葯15克,茯苓12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2克,丹參15克,鬱金lO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陰虛陽亢者,加鉤藤15克、石決明、鱉甲各20克。
2.中成葯杞菊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氣陰兩虛型【證見】 胸悶隱痛,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遇勞則甚。舌質偏紅或有齒印,脈細無力或結代。
【治法】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葯】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處方: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黃芪15克,丹參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葯洋參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活血湯(趙冠英驗方)
處方:黨參(人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蔞皮15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莪術15克,川芎15克,桂枝10克。水煎服。
(2)健脾益氣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太子參30克,丹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赤芍10克,麥冬12克,制半夏9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陽氣虛衰型【證見】 胸悶氣短,甚則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脈沉細。
【治法】 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方葯】
1.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味
處方:人參10克(或黨參30克),熟附子12克,乾薑9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5克,丹參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陽損及陰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葯
(1)活心丹,每次1—2丸,每日1—3次。
(2)舒心丸,每次1—2丸,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
(1)溫冠方(瞿旭驗方)
處方:黃芪20克,全當歸、黨參、全瓜蔞各15克,桂枝、赤芍各10克,細辛、沉香各5克,薤白12克,丹參30克。水煎服。
寒甚者,可加附子、乾薑、蓽茇、姜黃。
(2)溫痛方(黃樹華《湖南中醫雜志》1988.4)
處方:淫羊藿、巴戟天、雞血藤各30克,附子、桂枝各10克,紅花3克。水煎服。
(3)冠心通痹湯(柯雪帆驗方)
處方:熟附子lO克,全瓜蔞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10克,枳殼10克,厚朴10克,貝母9克,法半夏10克,黨參20克,生牡蠣30克(先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胸痹治療的其他療法
1.膏葯穴位貼敷
(1)心絞痛寧膏(錦州中葯廠生產,含丹參、紅花等):貼敷心前區,具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的功效。
(2)通心膏(徐長卿、當歸、丹參、王不留行、雞血藤、葛根、延胡索、紅花、川芎、桃仁、姜黃、鬱金、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沒葯、樟腦、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酸鎂、透骨草):貼敷心俞、厥陰俞或膻中。
2.推拿療法 按摩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神厥、關元、心俞、厥陰俞或華佗夾脊壓痛點等,對治療心痛有效。
3.水浴療法 用威海礦泉水淋浴,每次5-10分鍾,水溫40~C左右,以無不適為佳,出浴休息10分鍾,再療5~10分鍾。以20-25天為一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另一療程。對治療心痛有較好效果。
4.氣霧劑吸人
(1)寒心舒氣霧劑(含肉桂、香附等):對准舌下噴霧,每次噴1~2下。具有溫通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2)熱心舒氣霧劑(含牡丹皮、川芎等):對准舌下噴霧,每次噴1—2下。具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的功效。
5.針灸療法
(1)體針:主穴分兩組:膻中和內關;巨闕和間使。操作時主穴交替輪換,每日針刺1次,獲得針感,留針15分鍾,10次為1個療程,間隔5~7日。
(2)耳針:穴位:心、交感、皮質下、神門。每次2—3穴,留針。
6.飲食療法
(1)人參三七燉雞:人參10克,三七5克,雞肉100克,共放燉盅內隔水燉1小時服食。陽氣虛衰者可常服;氣陰兩虛者人參可改用西洋參。
(2)薤白陳皮粥:薤白頭15個,陳皮1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鹽調味服食。適用於痰濁壅塞者。
(3)丹參三七燉瘦肉:丹參20克,三七5克,豬瘦肉100克,共放燉盅內隔水燉熟,飲湯食肉。適用於心血瘀阻者。

Ⅱ 中西醫執業醫師2019年必考考點胸痹的6種常見證型是什麼

以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卧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因素體陽虛,感受寒邪,寒凝心脈;或憂思惱怒,肝鬱氣滯,瘀血內阻;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聚濕生痰 ,閉阻心脈 ;或勞倦傷脾 ,生化無源 ,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或久病不愈,房勞傷腎,進而損及心之陰陽等引起。常見證型有:
1.寒凝心脈型胸痹。證見心痛如絞、遇冷則疼痛加重,甚則伴有手足不溫,冷汗出,心悸氣短,心痛徹背,苔白脈緊,治宜通陽散寒,活血通脈,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
2.痰濁閉阻型胸痹。證見心痛胸悶,咳痰粘稠,納少倦怠,苔白膩脈滑,治宜理氣化痰,方用二陳湯加味。
3.瘀血痹阻型胸痹。證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4.心氣不足型胸痹。證見心痛伴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舌淡脈細緩,治宜養心益氣通脈,方用保元湯加味。
5.心陰不足型胸痹。證見心痛,頭暈,心煩失眠,口乾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滋陰養心,方用天王補心丹。
6.心陽虧虛型胸痹。證見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氣短,四肢不溫 ,舌淡胖 ,脈沉遲 ,治宜補氣溫陽 ,方用人參湯加味。胸痹如持續發作,疼痛劇烈,也可發生厥證、脫證等危重證候。
關於中西醫執業醫師考點重點難點,歷年真題,模擬試題等可以到網校官網查看。

Ⅲ 胸痹心痛的症型和主要治療方法和方葯

【臨床表現】
胸痹心痛以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氣短,喘息不得平卧為主症。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等。
【病因病機】
胸痹心痛的常見病因,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波動、勞倦過度、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基本病機是心脈痹阻,包括寒邪、痰濕、氣滯、血瘀等標實證。但氣虛、陰虛、陽虛、氣陰兩虛等虛證,也可導致心脈不榮,心脈血行不暢。
【中醫診治】
胸痹心痛的辨證論治,首先當掌握標本虛實,標實應區別陰寒、痰濁、氣滯、血瘀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別陰陽氣血之虛。治療原則應先治其標,後顧其本,或標本同治,虛實兼顧。治標常以散寒、化痰、行氣、活血為主,扶正固本包括溫陽、補氣、益氣養陰等法。活血通脈是其基本治法。

Ⅳ 胸痹是什麼意思,胸痹是冠心病嗎胸痹的症狀包括胸悶嗎醫生讓吃絡泰血塞通滴丸,可以嗎

胸痹是什麼意思,胸痹是由於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所以胸痹的症狀是包括胸悶的。冠心病心絞痛屬於「胸痹」范疇。絡泰血塞通滴丸是心內科常用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能夠改善心肌缺血,減輕胸痹症狀。

Ⅳ 胸痹是什麼意思 如何引起 如何根治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卧為主的一種病證。包括了中醫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醫學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病,有與本病相似的表現,可參照辨治。

1、 病因病機 心陽不足、心血虛少,或陰寒凝滯;或痰濁或瘀血等內邪痹阻胸陽、脈絡,心陽不展,心脈不通,以致不通則痛而發生胸痹。

(1) 年老、體弱、久病而致脾腎陽氣虧虛,不能振奮心陽,心陽衰微,無力鼓動血脈,脈弱則血不行,血不行則脈不通,不通而痛。

(2) 飲食勞倦傷脾,脾陽不振,氣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虧虛,血不足,脈不通而發胸痹。

(3) 素體心肺氣弱,寒邪乘虛而入,寒凝血澀,痹阻脈絡發為胸痹。

(4) 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發為胸痹心痛。

(5) 恣食肥甘酒酪,飲食無度損傷脾胃,以致精微不運,水濕不化,痰濁內生,痹阻脈絡而發生胸痹。

2、 辯證論治

(1) 陰寒證:

證候;胸悶氣短,胸痛徹背,遇寒則甚,畏寒肢冷,重則喘息不得卧,面色蒼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膩,脈沉細。

治法:宣痹通陽,散寒化濁。

主方:瓜蔞薤白白酒湯。

(2) 痰濁證:

證候:心胸痞悶脹痛,時緩時急,甚則痛引肩背,心悸氣短,身重頭昏,少食腹脹,形體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膩,脈沉遲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陽,理氣豁痰。

主方:瓜蔞薤白半夏湯。

(3) 血瘀證:

證候:胸痛如針刺,或呈絞痛,痛引房背,時作時止,心悸氣短,胸悶,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細澀或結代。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葯;血府逐瘀湯。

(4) 氣陰兩虛證:

證候: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面色少華,頭暈目眩,遇勞則痛甚。脈細弱無力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主方:生脈散合人參養榮湯。

3、 辯證施護

(1) 一般護理:

① 對嚴重心痛患者,需絕對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適度活動。

② 嚴密觀察病人胸悶心痛發作的時間、性質、程度,部位,注意觀測心率、心律,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並重視觀察血壓、脈搏、體溫的變化,必要時定時測試並記錄。

③ 本病常於夜間發作,要加強巡視病房,以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④ 保持大便通暢,切勿努責,以免誘發心痛。病人便秘時應及時給予通便治療和護理。如外用甘油栓、開塞露,或口服麻仁潤腸丸,或每日飲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腸等方法協助排便。

⑤ 心痛、胸悶、呼吸困難時,應及時正確給氧,必要時報告醫生。

⑥ 胸痹患者必須戒煙、慎飲酒。

⑦ 心痛發作進可采針刺止痛,常選用神門、內關、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針心,腎上腺、皮質下等穴位。

(2) 陰寒證:

① 按一般護理內容。

② 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居室應向陽,有取暖設備,隨氣候變化調整衣被厚薄。

③ 胸痛時可噴吸寬胸氣霧劑,或口服冠心蘇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調服。

④ 中葯湯劑宜溫熱服;

⑤ 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和寒涼食物。可飲少量糯米甜酒,或低度葡萄酒,以通陽散寒活絡。

⑥ 針刺止痛時可要用溫針法或灸法。

(3) 痰濁證:

① 按一般護理有關內容。

② 飲食宜素食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煙酒,以免助濕生痰。

③ 肥胖病人應限制飲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體重,減輕脾胃負擔;宜進水果蔬菜,富含纖維素食物。

④ 胸痛發作時可用寬胸氣霧劑,或速效救心丹。

(4) 血瘀證:

① 按一般護理內容。

② 發作心痛不重者,則應鼓勵其適當活動,以行氣活血而化瘀。

③ 心痛作時可予以服用活血化瘀葯,如心痛丸1粒嚼服,或服用三七粉1.5 g,沉香粉1.5 g行氣活血化瘀。或丹參片5片活血止痛。必要時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

④ 平時可每日小酌紅花酒30ml以活血。

⑤ 觀察胸痛發作的性質、程度,若痛劇、心慌、氣短、唇紫、手足冷,可能為真心痛之徵,要立即給氧氣(吸入較高流量2~3L/分鍾)及時報告醫生,並做好搶求准備,密切觀察血壓、脈象、面色、肢溫變化,配合搶求,作好記錄。

(5) 氣陰兩虛證:

① 按一般護理內容。

② 以休息為主,體力允許適當活動,活動量以不引起心痛發作為度。

③ 飲食宜進補益氣陰之品,如紅棗、桂圓、赤豆、牛奶、蛋類、魚類、動物血等。

④ 心痛發作時可噴吸寬胸氣霧劑或口含速效求心丹。

4、 養生指導

(1) 不吸煙,不飲濃茶及咖啡和烈性酒。

(2) 素體陽虛者,重視生活起居要適寒溫。預防感寒冒風。

(3) 合理調配飲食,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膩之品。飲食不節制不宜飽餐,宜多進食蔬菜、水果、富含纖維素食品。

(4) 保持大便通暢。

(5) 積極防治有關疾病,如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 調節情志,忌惱怒憂思,使肝氣順達,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
參考資料:金清澄瑞普健康網http://www.h000.com/Article/Articles/Article696_1.html

Ⅵ 胸痹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其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卧為主症的一種疾病。西醫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病出現胸痛,均可按本證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本病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病位在心,但與脾腎有關。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陰陽氣血的虧虛,標實為陰寒、痰濁、血瘀交互為患。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臨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發作或發作有時為特點。疼痛可呈悶痛、隱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窩等部位。

本證以猝然發作,或發作有時,經久不愈,且常兼見胸悶、氣短、心悸等症。

2.診斷

(1)七情、氣候變化、飲食勞倦等因素,可誘發本證。

(2)心電圖等檢查,常可見異常變化。

三、辨證施治

1.心血瘀阻型

【辨證】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質紫暗,脈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枳殼、延胡索、桃仁、牛膝各12g,赤芍15g,川芎9g,紅花、柴胡、降香各10g,丹參20g。水煎服。

2.痰濁壅塞型

【辨證】胸悶而痛,或痛引背部,氣短喘促,體胖,痰多。舌苔濁膩,脈滑。

【施治】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瓜蔞仁12g,薤白15g,法半夏12g,陳皮6g,丹參15g,白蔻仁6g,甘草6g。水煎服。

3.陰寒凝滯型

【辨證】胸痛徹背,受寒則甚,畏寒肢冷。舌質白滑,脈沉細。

【施治】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葯】瓜萎薤白白酒湯加減:瓜蔞仁15g,薤白12g,枳實10g,桂枝12g,熟附子10g,丹參15g,檀香9g。水煎服。

4.心腎陰虛型

【辨證】胸悶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酸,耳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細澀。

【施治】滋陰益腎,養心安神。

【方葯】左歸飲加減:熟地黃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葯15g,茯苓12g,麥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參15g,鬱金10g,甘草6g。水煎服。

【加減】若陰虛陽亢者,加鉤藤15g,石決明、鱉甲各20g。

5.氣陰兩虛型

【辨證】胸悶隱痛,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遇勞則甚。舌質偏紅或有齒印,脈細無力或結代。

【施治】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葯】生脈散加味:黨參20g,麥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黃15g,茯苓12g,黃芪15g,丹參18g,甘草6g。水煎服。

6.陽氣虛衰型

【辨證】胸悶氣短,甚則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脈沉細。

【施治】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方葯】參附湯加味:人參10g(或黨參30g),熟附子12g,乾薑9g,桂枝12g,茯苓15g,熟地黃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5g,丹參15g,甘草6g。水煎服。

【加減】陽損及陰者,加麥冬15g,五味子6g。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復方丹參片、速效救心丸、五靈止痛膠囊、復方丹參注射液(適用於心血瘀阻型)。

(2)瓜蔞片(適用於痰濁壅塞型)。

(3)蘇冰滴丸、冠心蘇合香丸(適用於陰寒凝滯型)。

(4)杞菊地黃丸(適用於心腎陰虛型)。

(5)洋參膠囊(適用於氣陰兩虛型)。

(6)活心丹、舒心丸(適用於陽氣虛衰型)。

2.驗方

(1)紅花、赤芍、丹參、川芎各15g,降香12g。水煎服(適用於心血瘀阻型)。

(2)丹參30g,川芎10g,紅花15g,黨參30g,鬱金15g,木香10g,香附15g,赤芍15g,麥冬20g,五味子6g,茯苓1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適用於心血瘀阻型)。

(3)瓜蔞30g,薤白15g,丹參20g,赤芍15g,川芎10g,紅花10g,降香15g,枳殼10g,桂枝10g,太子參20g。水煎2次分服,日1劑(適用於痰濁壅塞型)。

(4)法半夏10g,川芎9g,麥冬9g,赤芍9g,五味子9g,茯苓30g,黨參30g,枳實10g,丹參30g。水煎2次分服,日1劑(適用於陰寒凝滯型)。

(5)太子參30g,丹參30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赤芍10g,麥冬12g,制半夏9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適用於氣陰兩虛型)。

(6)黃芪20g,全當歸、黨參、全瓜蔞各15g,桂枝、赤芍各10g,細辛、沉香各5g,薤白12g,丹參30g。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乾薑、蓽茇、姜黃(適用於陽氣虛衰型)。

3.針灸療方

(1)體針:主穴分兩組:膻中和內關;巨闕和間使。操作時主穴交替輪換,每日針刺1次,獲得針感,留針15分鍾,10次為1個療程,間隔5~7日。

(2)耳針:穴位:心、交感、皮質下、神門。每次2~3穴,留針。

五、調護

(1)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2)注意養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憂思怨恐等精神刺激。

(3)飲食起居有節,不可過度勞累或暴飲暴食,不可過食肥甘厚味及煙酒等刺激性食物。

(4)加強體育鍛煉,最適宜的是散步、打太極拳等。

Ⅶ 冠心病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的描述,與冠心病的辨證要點十分相似。

胸痹心痛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繫病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由於本病表現為本虛標實,有著復雜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而中醫葯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綜合作用的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

一、病因病機

「胸痹」病名最早見於《內經》,並將其分為心痹和肺痹兩種,對本病的病因、一般辨證要點及痛的表現均有記載。「心痛」病名最早見於馬王堆古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匱要略》記載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即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心氣不足者,故設有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及人參湯治療本病。後世醫家,如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用蘇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證治准繩》用失笑散及大劑量紅花、降香,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療效。

《素問調經論》:「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太平聖惠方治心痹諸方》:「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中幅幅如滿,蘊蘊而痛是謂心痹」。《玉機微義心痛》:「然亦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勞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醫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

(一)年老體虛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溫煦,鼓動無力而痹阻不通;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脈道失潤;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濁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心痛。

(二)飲食不當

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上犯心胸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濁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飽餐傷氣,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而發本病。

(三)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聚而為痰,痰瘀交阻,氣血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由於肝氣通於心氣,肝氣滯則心氣乏,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四)寒邪內侵

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入,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

《醫門法律中寒門》雲:「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易卒發心痛。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心脈痹阻,其病位以心為主,然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如腎虛、肝鬱、脾失健運等。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其本虛可有氣虛、陽虛、陰虛、血虛,且又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表現氣陰兩虛、氣血雙虧、陰陽兩虛,甚至陽微陰竭、心陽外越;標實為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且又可相互為病,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痰瘀交阻等。臨床上常表現為虛實兼夾,如陰虛痰熱互見,陽虛可兼痰飲等。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並以血瘀為突出,緩解期主要有心、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其中又以氣虛最為常見。

二、辨證用葯

針對本病病機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特點,其治則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本虛宜補,權衡心臟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益心氣之不足;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治法。由於本病多為虛實夾雜,在發作期雖以標實為主,但常潛藏著本虛;在緩解期雖以本虛為主,但亦可兼見邪實,故治療上當補中寓通,通中寓補,通補兼施,不可猛攻,當以補正而不礙邪,祛邪而不傷正為原則,至於補瀉之多少,當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定。在胸痹心痛的治療中,尤其真心痛的治療,在發病的前三四天內,警惕並預防脫證的發生,對減少死亡率、提高治癒率更為重要。必須辨清證候之順逆,一旦發現脫證之先兆,如疼痛劇烈,持續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煩躁,氣短喘促,脈或速、或遲、或結、或代,或脈微欲絕等,必須盡早投用益氣固脫之品。

(一)辨證分型

1.寒凝心脈

[辨證要點]卒然心痛如絞,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心悸氣短,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多因氣候驟冷或驟遇風寒而發病或加重,苔薄白,脈沉緊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陽。

[方葯]當歸四逆湯:桂枝9g,細辛6g,當歸9g,芍葯9g,甘草6g,通草6g,大棗6枚。

方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當歸、芍葯養血活血,芍葯與甘草相配,有緩急止痛之功;通草入經通脈;大棗養脾和營。全方共成祛寒活血、通陽止痛之效。

若痛劇而四肢不溫,冷汗自出,即含化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每茯即速止痛功效。

由於寒邪容易侵襲陽虛之人,耗傷陽氣,而陽虛又易感受外寒,產生陰寒之邪,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取溫陽散寒之功,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辨證要點]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活血舒脈。

[方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甘草10g。

本方由四逆散(枳實改枳殼)加減,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柴胡與枳殼相配可升降氣機,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香附、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全方共奏疏調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氣滯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殼、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品,但只可暫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氣。

3.痰濁閉阻

[辨證要點]胸悶重而心痛輕微,肥胖體沉,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黏,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瓜蔞30g,薤白10g,半夏6g。

方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實,辛苦溫行氣滯而破痰結;加桂枝溫陽化氣通脈,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飲;加乾薑、細辛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共奏通陽化飲,泄濁化痰,散結止痛功效。

若病人痰黏稠,色黃,大便干,苔黃膩,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加鬱金清化痰熱而理氣活血,方以二陳湯的半夏、茯苓、橘紅、甘草化痰理氣,黃連、竹茹、枳實清泄痰熱,鬱金以增強理氣活血之力。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常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術、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逐飲葯物,但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時應用健脾化濕之品。

4.瘀血痹阻

[辨證要點]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弦澀或結、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葯]血府逐瘀湯: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殼6g,甘草3g。

本方基本上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組成。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胡、桔梗與枳殼、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行氣活血。生地一味,逐血痹,《本草求真》認為有「涼血消瘀」之功,且又能養陰而潤血燥,葯共成祛瘀通脈、行氣止痛之劑。

若瘀血重症,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葯、鬱金、延胡索、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之功;若血瘀氣滯並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蓽茇等辛香理氣止痛葯物,並吞服三七;若寒凝血瘀或陽虛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脈沉細或沉遲,可加細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溫通散寒之品,或人參、附子等溫陽益氣之品。若伴有氣短乏力,自汗,脈細緩或結代,當益氣活血,用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重用人參、黃芪等益氣祛瘀之品。

瘀血痹阻時,臨床上可選用三七、川芎、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葯物,但必須根據臨床情況配伍益氣、溫陽、散寒、化痰、理氣等葯物,辨證用葯,加強祛瘀療效。另外,本病多本虛標實,病情纏綿,故破血之品應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傷正氣。在應用活血、破血類葯物時,必須視有無出血傾向或徵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並予相應處理。

5.心氣不足

[辨證要點]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發白,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葯]保元湯合甘麥大棗湯:人參10g,黃芪15g,甘草10g,肉桂6g,生薑9g。

方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而治心悸;肉桂辛熱補陽,散寒氣而療心痛,又能納氣歸腎,緩解氣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有通陽、行瘀之功,用以治療心氣不足,血滯心脈之症;去生薑,加丹參或當歸,甘麥大棗湯益心氣,寧心神,甘潤緩急。兩方共奏補養心氣,鼓動心脈之功效。

凡心氣不足,兼有氣滯、血瘀、痰濁者,補心氣之葯應選擇平和輕補之品,觀察服葯反應,酌情加重或減少補氣葯的用量,並配以理氣、活血、化痰葯物,但總應以不傷心氣為度,破血、祛痰之品應慎用或不用。若兼見神疲、乏力、納呆、失眠、多夢等心脾兩虛證者,方以保元湯去生薑,補益心氣;加茯苓、茯神、遠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補心安神;酸棗仁、五味子收斂心氣,養心安神;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全方有補益心脾,養心安神之功效。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乾咽干,心煩失眠,舌紅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用生脈散合歸脾湯加減。

補心氣葯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元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6.心陰虧損

[辨證要點]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悶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乾盜汗,顏面潮熱,舌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養心。

[方葯]天王補心丹:生地120g,五味子、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g,人參、玄參、丹參、茯苓、遠志、桔梗各15g。煉蜜為小丸。

本方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而瀉虛火;人參、茯苓益助心氣,寓上引陰之意;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化陰斂汗;丹參、當歸身養心活血;桔梗為引使葯。

本方能使心陰復,虛火平,血脈利,則心胸灼痛得解。

7.心陽不振

[辨證要點]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胖,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葯]參附湯加減:人參12g,附子9g,桂枝6g,甘草10g。

方中人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桂枝、甘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溫振心陽之功。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腎陽之劑,與上方合用,溫補心腎而消陰翳。腎陽虛兼見水飲上凌心肺,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以附子補腎陽而驅寒邪,與芍葯合用,能入陰破結,斂陰,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生薑溫散水氣,與上方合用溫腎陽而化寒飲。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應用參附湯,並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固脫。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角片、吳茱萸、蓽茇、良姜、細辛、川烏、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香附、雞血藤、澤蘭、川芎、桃仁、紅花、延胡索、乳香、沒葯等偏於溫性的理氣血葯物。

(二)中成葯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冰片、硃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開竅,理氣痛,用於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於真心痛。

5.補心氣口服液(黃芪、人參等)每次10ml,每日2次。功效補氣養心止痛,用於胸痹、氣虛明顯者。

6.滋心陰口服液(麥冬、沙參等)每次10m1,每日2次。功效養陰和血止痛,用於胸痹、陰虛明顯者。

(三)消除痹痛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並運用以下措施:

1.寒證心痛氣霧劑(肉桂、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2.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於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3.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4.活心丸(人參、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5.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6.貼敷法葯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通過經絡直接影響內臟。目前常用的葯物為活血化瘀及芳香溫通葯,如當歸、乳香、沒葯、紅花、冰片。

三、針刺治療到目前為止,針刺治療冠心病系統的研究尚不完整。以下是臨床用之有效的常用穴位:

心俞、厥陰俞,配足三里、通里、間使,並結合辨證加減選穴,10~20次為一個療程,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見效。

四、其他療法

(一)推拿康復療法

常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內關、神門、膻中、血海、厥陰俞、豐隆、足三里、氣海等穴。

具體操作方法:按、揉、一指禪、、擦法等。病人取坐位,按揉肺俞、心俞、膈俞、內關。操作時兩側同時進行,手法宜輕柔而緩和,以病人略感酸脹為度,每穴按揉2min。再用按揉或一指禪推法在頸椎兩側上下往返治療約4min。接著用柔和的法在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往返治療約4min。然後直擦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和背部督脈,均以透熱為度。

寒凝血脈者,加按揉神門、膻中穴。氣滯血瘀者,加按揉血海、厥陰俞穴。痰濁閉阻者:

加按揉豐隆、足三里穴。臟腑虛損者,加按揉氣海、足三里穴。

治療手法不宜過重,以病人感到酸脹為度,手法過重則症狀反而加重。心絞痛的治療應與內科配合進行,臨床中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

(二)日常生活飲食起居

1.情志異常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尤其與心病關系較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2.氣候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處除必須保持安靜、通風外,還要注意寒溫適宜。

3.飲食調攝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發作期病人應立即卧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

(三)傳統運動方法

前面談到的為被動治療,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病人本身的主動運動,但主動運動的量要有一定科學性,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冠心病急性期的康復參考相應章節。恢復期的中醫康復可採用太極拳。

太極拳在我國廣泛流傳,便於推廣,其動作舒松自然,剛柔相濟,動中求靜,對於合並高血壓冠心病病人,更為合適。太極拳運動量極小,據報道,練簡化太極拳可最高心率105次/分,練習老式太極拳心率最高可達134次/分,其強度不超過最大攝氧率的50%。老式太極拳由於等長性運動校多,運動時心率較簡化太極拳增加26%,但不防礙冠心病病人應用。一般採用簡化太極拳。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都可相應採用。

Ⅷ 胸痹心痛可用哪些中成葯治療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並運用以下措施。病情嚴重者,應積極配合西醫救治。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冰片、硃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止痛,用於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於真心痛。 5.寒證心痛氣霧劑(肉桂、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6.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於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7,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8.活心丸(人參、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9.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 10.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Ⅸ 什麼是胸痹

胸痹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中醫內科疾病,胸痹是中醫的病名,指的是心前區出現的疼痛,憋悶感,壓榨感,甚至瀕死感,往往表現為胸痛徹背,背痛徹心。
胸痹是指胸部悶疼,甚至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平卧為主症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快,重者則有胸疼,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現代多見於冠心病心絞痛。病因多與寒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發病機制有虛實兩種:實為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痹遏胸陽,阻滯心脈;虛為心脾肝腎虧虛,心脈失養。其治療法則,祛邪治標常用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濁豁痰為主,扶正固本常用溫補陽氣、益氣養陰、滋陰益腎為主。
而胸痹在西醫理論當中,歸屬於冠心病的范疇。在治療方面胸痹可以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而中醫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祛痰的方式,比如臨床上常常會選擇血府逐瘀湯或者柴胡疏肝散以及瓜蔞薤白半夏湯或者瓜蔞薤白白酒湯進行治療。

而西醫治療胸痹,主要是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口服阿司匹林或者硝酸異山梨酯類的葯物來進行改善。

以上方案僅供參考,具體葯品使用請結合自身情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葯。

閱讀全文

與寒凝心脈型胸痹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插入卡托的方法 瀏覽:124
馬刀鋸鋸片安裝方法 瀏覽:376
整形機使用方法 瀏覽:183
電腦庫管使用方法 瀏覽:317
怎麼按摩去皺紋的好方法 瀏覽:825
濕疹土方法治療 瀏覽:539
手機連電腦投屏方法 瀏覽:498
快速除油漬的方法 瀏覽:782
野生間質瘤二次手術治療方法如何 瀏覽:979
那種方法英語怎麼說 瀏覽:723
手電筒鑽安裝螺桿方法 瀏覽:362
低喉位唱歌技巧和方法 瀏覽:302
男人得黴菌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677
啞鈴舉臂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727
貼小紅花的正確方法 瀏覽:272
二手手機價格計算方法 瀏覽:445
灰指甲治療最快方法小竅門 瀏覽:972
城市洗浴中心熱水有哪些方法 瀏覽:458
度假的簡單方法 瀏覽:20
分子生物學方法應用於生態學研究產生了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