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經方的正確方法

經方的正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2 01:05:46

1. 湯液經法圖解說揭秘經方之源頭,認識經方組方之秘密

《湯液經法圖》含有三個基本思想,他是在五行理論指導下的理論思想就不需要說了,三種基本理論思想是:一者五行互含的;二者五味變化;三者補瀉的理論思想。這樣的說法如果不加說明的話,容易被人認為是想當然的貼標簽。\n\n五行互含關於「五行互含」在《輔行訣》提到一次「經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雖然《輔行訣》只提到一次,但是「五行互含」的思想是《輔行訣》或者《湯液經法》中制方立論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石。看一看《輔行訣》中對五味的分類,就很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葯為土,薯蕷為水。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葉為金。此二十五味,為諸葯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這就是五行互含,關於五行互含的理論及應用非常重要,目前只能從《輔行決》中見到,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才有了經方,對比後世制方理論,我們就可以看出經方的治方理論與後世的治方理論有很大差別,其一就表現在經方是應用五行互含的思想對葯味進行分類認識和應用。\n\n五行互含理論來源於五行理論,五行理論在中醫中有三種應用。一者臟象理論,二者五運理論(見於《素問》七篇大論的五運六氣中),三者五行互含理論,五行互含理論只見於《輔行決》,可以看作五行理論的一個推論,因為「天布五行,以運萬類,萬物 皆秉承五行之氣而化生」,萬物都具備五行,構成某一事物的某一部分也是秉承五行之氣而生的,五行之氣也可如陰陽理論般廣泛地應用於不同級別的事物之中,這是從縱向上看,如果從橫向上看也是五行互含,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在人體,如人體秉五行之氣而生,人體的某一臟腑(如肝)也是秉五行之氣而生,肝中也有金木水火土,他臟亦同此。為什麼經方理論以五行互含理論作為理論依據呢?因為我們配置葯方的目的在於調節調動人體各種生機和運化功能。從時空來看,是一種橫向的,某一時點作用的過程,縱向過程是一種生成演化的過程,醫生面對的是病人生命過程的某一橫斷面,其發生作用也是在某一橫斷面上進行的。五行互含理論主要是在橫向上揭示五行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此點正是經方制方最重要的理論依據。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比如想調節肝的功能狀態,首先知道肝不是孤立地存在於人體之中,與其他四藏有密切聯系,必須從五臟來調理。在後世治方理論,如深入探尋,虛則補其母,如何補?實則瀉其子,如何瀉?後世在補瀉的作用機制不夠明了,《湯液經法圖》所包含的補瀉思想是有一定的定義的,「陽進為補,陰退為瀉」。如果對臟腑的功能狀態進行補瀉,如何補,按照五行互含的歸類,補就用本位之主,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補肝,以桂為主,用金中之木來瀉肝,因為同氣相求。\n\n《輔行訣》的補瀉和現在的補瀉不通,此瀉為陰退為瀉,而非通腑的瀉,經方的補瀉必須依照五行互含理論,經方治方就是以五行互含為理論依據。\n\n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n\n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n\n故先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仲景這里提出的補肝法,其中一種思想與前面所提到的一樣,就是從五行的總體上補肝,而不是單純的只針對肝,仲景把五行相生相剋都走到,最終肝虛可以恢復,剋制肺金,使肺金不克肝,而實現肝虛的自愈,這樣一種補肝的方法和《輔行訣》中補肝的方法有區別,《輔行訣》直接用肝味的主葯直接補,而雜病例中是間接補,通過金氣不行,使克制肝的力量減弱,而使肝氣旺盛,先認同陶弘景所說,則對仲景雜病例中的治法,可認為是對《湯液經法》的一種發展,除了直接補肝的方法之外還有五行循環的補肝的方法,仲景對味的應用是入體的,輔行訣味從對用的應用而對五味劃分歸屬。二者之間的關系可認為是並行的。\n\n3、五行互含,五行之中復有五行,是否可以無限推衍下去,層層互含,以至無窮?陰陽可以,五行不一定。五行都具備的就是完整的事物形態,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具備了。\n\n湯液經法圖解說揭秘經方之源頭,認識經方組方之秘密\n\n4、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當有干嘔者方:枳實(熬) 芍葯 生薑(各三兩)上三味,以清漿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小瀉肝湯用於治療肝實,精氣不正,肝實要瀉,以酸瀉之,酸屬金,金克木,瀉肝用的是克制之法,臟實就是精氣不正,邪氣盛,而克就是管理,是欺侮,肝實就用酸來瀉,瀉就是使臟氣回收,陰退為瀉,用金中之木來實現對肝的管理,「味酸皆屬金,..枳實為木,..芍葯為土。。。。味辛皆屬木...姜為土,」用芍葯,酸中之土,這個管理是持續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續穩定的管理的連續性,用能夠守的土使管理工作能穩定,生薑從五味的互含中,姜為木之土,木接受了金的管理後,也要保持穩定。這就是經方治方的理論和實踐的體現。其他的方劑沒有小瀉肝湯這么顯明,其中所包含的仍然是這樣的思想,正如陶弘景說言「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n\n5、五味的定義在《尚書洪範》中箕子對五味有個定義,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通常理解的五味是味覺口感的味,他們有密切關系,但是二者不是一回事。從五味定義可以看出五味所表達的是一種氣化的狀態或者說秉氣的狀態,咸秉潤下之氣,苦秉炎上之氣,對這一點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我們以後談五味時候都是在這種基礎上談。對葯物的鹹味,嘗起來不一定咸,而是具有潤下的性質,苦味不一定苦,而是具有炎上的性質,對此要有足夠的重視。在對五味的定義中不涉及體用,從體用的角度看,五味應該屬於體。箕子的五行理論來源於洛書,和來源於河圖的生成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為體用的提出來源於生成,生數和成數來源於河圖的,河圖和洛書來源於兩套系統,一個講體系,一個講運動,也就是運動中的平衡,為什麼箕子從洛書而不是從河圖來講五行,因為洛書是講用的,河圖是講體系的,一個是側重先天,一個側重後天。五味體用的提出和應用在《輔行訣》中表現的很充分,這個理論也見於《素問》,《素問》的《臟氣法時篇》,談到了味的體和用,只是沒有進行說明。

湯液經法圖對五味的劃分 該圖為正五邊形,為三層,從這個圖中可看出,木的用味是辛,體味是酸;火的用味是苦,體味是咸,土的用味是甘,體味是辛,金的用味是酸,體味是咸,水的用味是苦,體味是甘。這個劃分和我們熟悉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有明顯的差別:土味的體是辛,金味的體是咸,水味的體是甘,對此我們很難理解,現在先存疑。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五味五行的分配是有嚴格的規律的,木之用對應土之體,金火體對體,水火用對用,有的是體用對應,有的是體體對應,有的是用用對應,這種五味的五行分配的依據是:肝德在散,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德在耎,以咸補之,苦瀉之;脾德在緩,以甘補之,辛瀉之;肺德在收,以酸補之,咸瀉之;腎德在堅,以苦補之,甘瀉之。補的就是用,瀉的就是體。如果我們認為這個圖是正確的,我們的認識就很容易出現偏差,相剋的兩行之間是對應的,有的是體用對應,有的是體體對應,有的是用用對應,就導致五行關系難於融洽,《湯液經法圖》雖然很規范,但也存在難於完全協和的狀況。本來土居中,金木水火居於四象,在此圖中土不居中,五味的體用在五行之間的分配對應的不那麼工整。為什麼把土從中間拿出來,與四象放在同等地位上,這是理解《湯液經法圖》的關鍵。《湯液經法圖》於我們通常對五味五行的認識和應用有差別,根本點在於把土拿了出來,這個問題非常特殊,也是認識《湯液經法圖》所必須要做出解釋的問題。\n\n《輔行訣》:陶雲:肝德在散。故經雲: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這兩者基本上沒有區別。\n\n《輔行訣》:陶雲:心德在耎。故經雲: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內經》: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寫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基本一致。\n\n《輔行訣》:陶雲:脾德在緩。故經雲: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內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基本一致。\n\n《輔行訣》:陶雲:肺德在收。故經雲: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內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炎上作苦,苦能不能瀉氣上逆呢,《內經》條文存在傳抄之誤,《輔行訣》比較合理通順。\n\n《輔行訣》:陶雲:腎德在堅。故經雲: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內經》: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寫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n\n此處也存在傳抄之誤。\n\n1、《輔行訣》的經雲,是有所本的,就是《內經》;2、《輔行訣》關於肺腎味的分配和通常認識不一樣,但是行文有道理,需要對其進行研究。之所以會出現這么明顯的差別,是《湯液經法圖》把土從中間拿出來有關。順著左旋的方向,就是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關系,《湯液經法圖》強調的不是五方東南西北中,而是生克,以生的關系構成了五行圖,相間者就是相剋的關系。如果把五行圖按照四方和中央來做的話,說明了一種體系。用相生關系構成的五行循環圖揭示了五行生剋制化的關系,通過這個相生關系形成的五行圖的目的是要把握生克制化的思想,在既定的體上五行如何運化,符合客觀規律。就像從《河圖》當中提煉出《洛書》一樣,一個強調用,一個強調體。在《內經》上五臟五味五行基本上是體的劃分,對用的體系的劃分談的比較少。\n\n《湯液經法圖》從用的角度來談五行五味,這點正式他的理論價值所在,沒有這個圖很可能不知道很不容易得出這樣的體系。打個比方,沒有《洛書》只有《河圖》,對世界的理解會感覺有重大的欠缺。《湯液經法圖》這樣來認識是不是合理,也需要大家來共同探討體驗。《湯液經法圖》是自成體系的,對五行立足於用的,立足於平衡的,《湯液經法圖》對五行的把握相當於洛書的位置,講平衡的講動態的,動態之中的平衡,平衡之中的動態,這才有五行的合化,才有五行的生生不息,才有我們所關注的五味的變化,才有經方依據此變化所實現的配方的配製。體系圖和運動圖所揭示的規律是不一樣的,五邊形的圖更強調五行五味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變化。\n\n7、五味變化五行圖第二圈標示了木火土金水,每行都各有體用。最外圈有兩個內容,一是五味所化,另一是主治功用。先看化,化就是變化,古人用變化時是兩個概念: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化就是產生新的東西,變就是轉變為另外的東西,一個是新事物的產生,一個是既有事物的完成,一個是始,一個是終。這里談的是化,按照《湯液經法圖》所示: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甘辛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通常所說的酸甘化陰,只有這一個說法,但沒有苦咸、咸辛等化,在《輔行決》之前,我們很難見到這方面的知識,五味所化是中醫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湯液經法圖》中所說的五味所化,依據目前還不詳,先把《湯液經法圖》中五味所化的結論記住,原因有待以後慢慢探討研究。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是對五味陰陽的劃分。我們要重視這個化,這是《湯液經法圖》裡面很重要的思想,五味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是生克關系,也不僅是乘侮的關系,他們之間還在產生變化,正因為有了這些變化,才有了經方的配製理論。對五味的認識不是口感不是味覺上的認識,中醫對五味的定義,來自《尚書洪範》,潤下做咸,炎上做苦,從革做辛,曲直做酸,稼穡做甘,中醫的五味就是是五行稟氣。從五味是五行秉氣的角度來理解,辛酸化甘就能夠能夠理解:發散之氣和收斂之氣相互作用會形成平緩之氣,那就是甘,所以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炎上作苦,潤下作咸,苦堅咸潤,這兩種稟氣相互作用合化成收斂之氣化酸。甘辛化苦,甘是和緩之氣,辛是發散之氣,和緩和發散這兩種稟氣進行合化,就化為苦。對於苦味有苦以躁濕,苦以堅之。苦味能夠破結,這個結的范圍比較小,但是作用力度比辛散要強,對於那些堅硬的凝結,需要苦味才能突破,辛味的力量可能就達不到,苦味能作用於硬度更高的氣機,辛味作用於硬度比較低的氣機,苦的這種秉氣不是快速的而是緩緩作用的,而甘辛就能合化這種性質的秉氣。酸咸化辛,收斂和潤下怎麼合化出發散性質的辛呢?陰陽相互作用時是相反相乘,沒有相反就沒有相乘,比如肝靠酸來生的,體秉收氣,用就是發散。收斂和潤下化出來的不可能更加收斂的,而是發散的辛。苦甘化咸,炎上做苦,稼穡做甘,苦味可以開降,有辛散的影子,甘緩和苦味的堅就之氣,使其轉化為潤下的稟氣。剛才所講的五味所化,這是理解之一,還有一種理解,辛酸化甘,這個甘就是土,苦咸化酸,這個酸就是木,以此類推,這種變化也是存在的,五味所化即可以化出味來,也可以化出氣來。兩種理解都成立,也很可能同時存在。如進食了辛味和酸味的飲食(稟氣而非口感),辛酸是相互作用的,辛酸即有可能化出脾所需要的精微物質,也可能化出脾需要的運化的氣也就是脾氣。\n\n五除除煩,除痞,除滯,除燥,??除煩是水木相互作用的結果還是苦酸或苦甘,辛酸相互作用的結果?傾向於苦酸相互作用的結果。煩表明心氣不寧,不管原因是什麼,表現為煩,必然最終要落到心氣上去,只有心氣不寧才會煩,心氣不安寧是通過水木之氣來實現使心氣不寧得以恢復平靜的,苦這里是水之用,在火里,也被作為火之用,從《輔行決》自身來看,五味的分配也是有些問題的,味苦皆屬水,五味所屬的五行是屬於用的,苦味為水之用,那就不應該是火之用,味咸皆屬火,在五行圖中火的體用位置該顛倒一下,這樣結構關系更緊密更協調更合理。關於五除,目前認識有限,標識的五種證,表明的是什麼內容似乎缺少規律性,如果按五行來分,這五個證應該歸屬於五行,如果煩是火,痞是土,滯是木,燥是金,水是什麼?慢慢研究。一部分是五行互含一部分是五味變化還有一個補瀉。\n\n補瀉陽進為補,陰退為瀉,補瀉思想是《經法圖》中的第三個思想,關於補瀉《湯液經法》即給了定義,也給了說明。\n\n說明有兩點,\n\n第一:其數七,火數也,陽進為補,怎麼進呢?13579天數,陽數,奇數,陽進為補:由小到大,1到3到5到7到9,最大是9,為啥是其數7?物極必反,陽數達到最大時,實際上已經是要走向陰數了,走到最大時,陽氣不純,陽數稟氣最純的就是火,火數7。陰退為瀉,陰數是偶數,地數,2 4 6 8 10,如果陰退為瀉,最小的陰數為2,為何不說2呢?因為2是火數,火屬陽,2藏於7中,陰數中稟陰氣最純的是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的成數是6,故以6代表陰。\n\n第二:《湯液經法圖》還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圖下面那兩個符號,陽進為補為左旋,陰退為瀉為右旋,水數火數是陰陽的屬性標示,左旋右旋是對陰陽運動的把握,陽進必然是左旋,陰退必然是右旋,必然是左升右降,實際上左升右降是古人很基本的認識,這個認識來源很簡單,就是面南而立,陽氣左升,陰氣右降,是天地陰陽的必然規律,人與天地相參,就像水往低處流,這就是自然規律。

2. 我想學習中醫,請問我要從何學起謝謝

學中醫第一步――認識中醫:
我在中醫門診工作,故有便利條件看各類中醫的處方,而知什麼樣的中醫效率最高。凡是有名的中醫,女兒一感冒,就請他們處方。女兒成了中醫流派的試金石。
看了兩年,我知道中醫至少可以分成三類:
一類是西化的中醫,按照西醫病名、化驗單來看病,葯也沒有什麼湯頭,堆徹起來的中葯沒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療常常無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時方中醫:這些中醫常常是師帶徒或是家傳中醫,開葯有湯頭,有時也用經方做基礎方打底。治療效果還不錯,老病人挺多。但時方中醫的問題是,慢性病不能停葯,停葯後必復發。其次是對大病、重病特別是腫瘤,手段有限,連讓病情穩定都非常困難,所以時方中醫的觀點是讓腫瘤病人先手術,同時用中葯調理。治療感冒無法一劑葯解決問題
三是經方中醫:這類中醫是真正的中醫,他們按照六經辯證來分析患者病情,辯證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葯,就可以感覺到中葯的神奇療效;治療哪怕是可怕的腫瘤,如果辯證准,病情一樣一下子就被控制。治療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劑葯或兩劑葯搞定。這類中醫已經非常稀缺,如果美國倪海廈老師、北京的武國忠醫師、陳明老師,南京的黃煌老師等。但我亦看到經方中醫在加減處方、變方時,患者病情常會反復。
有了對中醫的感性認識,便可確立學習中醫的方向,學習經方中醫,用六經辯證。
學中醫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在中醫門診看了兩年,我開始自學經方中醫,首先學習的是《傷寒論》。學習的第一本書是劉渡舟老先生編寫的《傷寒十四講》,其次是到中醫葯大學聽陳明老師講《傷寒論》。
我在學習傷寒論不到十天時,即用桂枝湯原方一劑治癒鄰居自汗不止的小夥子;一周後我用柴胡桂枝湯兩劑治癒了鄰居需要動手術的膽結石患者,這對我真是太震撼了!為什麼說學習中醫第一口奶非常重要?這兩個病例讓我堅信經方原方不加減就可以治癒現代的疾病!這口奶太重要了,因為現在的經方中醫,在教學生時,都在告訴學生如何加減,有了這口奶,我就不會被誤導。現在的經方中醫都在實踐經方的合方、經方合時方、經方加減時,我卻更尊重經方之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中實踐經方原方治病的療效。
雖然有經方家認為,我是運氣好,能碰上符合經方原方的病例,但我堅信經方原方有更好的療效,因為我已經實踐了100多例患者的治療,其效如神!
學習中醫的第一步――精研四大經典:
學習中醫第一步,我特別認同倪海廈老師的觀點,先學中醫之本源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把經典學扎實了,再學溫病、時方的中醫經典,這樣不會被迷惑。
我為了更好地給自己和家人治病,是先學習傷寒論,然後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實踐經方。有了實踐,才會更堅信傷寒論中的條文是真理。學習的技巧是,一看傷寒論的教科書,二看傷寒論的教學光碟,網上有郝萬山老師講傷寒論的課件,如果經濟寬裕,可以托國外的朋友購買美國倪海廈老師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的五大課件,倪老師的課件臨床經驗非常豐富,我認為是學習中醫非常好的課件。
學習中醫的第二步――學習運用經方原方
現代中醫都在教人如何組方,我認為此方法學習中醫不但難,而且效果差。因為古人組方的原則早已失傳,我們妄臆古人組方的原則,組出的方鮮能精準。
師傅告訴我,以前的儒醫,即是秀才以上的讀書人,本不學醫,但家人或鄰居有疾,就到醫書中選方,並不自己組方,治療效果亦非常好。
仲景先師的經方有200多個,桂林古本傷寒論中經方更是有380多個,我們學習經方首先學習如何運用這些經典方劑,自己、家人生病用經方療疾,積累經驗。我的體會是,經方原方就象精確制導的導彈,指那打那,療效非常穩定。患者病情復雜時,可以讓患者用2-3個經方,為避免葯物的相互干擾,可以讓患者不同時間服用不同的經方。
我確信中醫初學者,學習如何使用經方原方,比學習如何自己組方或經方如何和時方或經方如何和經方的效率更高,療效更好更穩定。
學習中醫的主攻方向――學習專病的治療
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學習中醫也一樣,要有基本功,四大經典學的好,也要有專長,主攻專病的臨床研究。
我學中醫後,一是用經方為家人治療各種雜病,二是與老師在門診用經方治療乙肝及其並發症。攻專病對提高臨床水平非常有價值,門診病人雖然不多,但近半年我們即積累了100例的各型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病例,對乙肝傳變的規律、治療的難點、如何守方、如何變方、用方的四季變化都有了基本的概念。當門診能夠逆轉危在旦夕的嚴重肝腹水患者,緩解肝癌不適症狀穩定病情,我就深刻地知道六經辯證是正確的,經方有多偉大,也就更認同倪海廈老師所雲西醫有多爛。同時乙肝患者中同樣有,月經不調、流鼻血、口腔潰瘍等雜病,我亦可以從治療乙肝中學習治療雜病的經驗,所謂是一通百通。我想門診用幾年時間治療幾千例各種乙肝患者,必可解決乙肝及其並發證的大部分問題。
很多慢性病西醫都沒有好辦法,如過敏性鼻炎、心律不齊、高血壓、糖尿病、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腫瘤等等,這些病經方中都有相應治療的方劑和經方家的經驗,中醫學子專攻一病,一病中又有無數變證,同一位病人治療過程中又有不同的變證,能將一個病確實拿下,不但功德無量,而且影響力巨大,何愁中醫不興。
學習中醫離不開良師益友
古語雲:井淘三遍水自甜,師從三家武藝精。學習中醫多訪名師,多結交中醫學友,對自己臨床水平提高大有幫助。我經常將門診疑難病例發給英國的學友討論,學友的分析亦開拓我的眼界。一次門診治療慢肝的難題,慢肝疏解少陽,可迅速緩解其口苦咽干目眩惡心脅痛納差乏力失眠等不適症狀,但守方時間一長,病情或反復或出現停滯不前,甚疑惑。我請教道醫老師,道醫老師凈手刷牙後說,光升發少陽,哪有那麼多陽氣供你升發,還要回到後天之本和先天之本上來。真是一語道破天機,點醒夢中人。
另外大家注意,不要迷信權威甚至自己的老師,經過臨床檢驗的經驗才是最可靠

3. 古代中醫是怎麼衡量什麼葯該用多少葯量的呢

中葯離不開實踐,至於湯劑的形成是伊尹之後,方劑的形成也是在不斷嘗試單味葯的基礎上開始嘗試配合使用,比如內經里產生的十三方,還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產生了七方、八陣二十二門等制方原則,最後產生比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結構。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葯、配置方劑的研究方法應該有很多種途徑,從原始的口嘗、親身嘗試到練習氣功調息狀態下體驗葯物的作用歸經,如現不可考的《胎臚經》,就是在類似胎息狀態下的道家內證體驗,此外還有術數原理,從河圖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術數里悟出的配葯比例而研發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覺思維等的探索。必須要說明的是,方劑里的用葯量是一個范圍,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數值,這樣,才可能為辯證論治和臨證加減提供一個參考,而不是一張一成不變的處方。
以上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點發展史

另附一些資料,供您瀏覽參考:
方劑的形成發展:方劑形成很早,具體是何時,何人所為,尚不能查。從歷料上看,方劑的發展至少在周以前,在發展葯物治病後,積累經驗,從單味發展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東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療最好,這是第一個前提,第二個前提是方劑形成離不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知識、工具,才能有方劑的產生,從生食到熟食,有這些條件為方劑的形成提供基礎,在周休《禮記》「君有疾飲葯,臣先償之,親有疾飲葯,子先償之」。可見當時已葯煎後飲用,也說明當時人們對葯有無毒性,嘗不明了,故先用人償之。《史記·倉公列傳》及《流沙陰簡》中見出有方,如長桑君教扁鵲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積累的方劑,不輕易傳與人,扁鵲治病人假死時,用了「八 」之劑和煮之,說明當時方劑已具備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證明這些方不將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目的,更主要證明了這一問題。在《內經》中,關於治療原則、方法、方劑配伍組合的一些理論,都有很多記載,說明到了《內經》時代,方劑的理論已經成熟了,此處成熟並不意味完善,從開始到定形,已經把它當中經驗的東西抽取出來,總結成為比較有系統的理論,所以說它是成熟的,在《內經》雖只記載了十個方,但這十三方還是相當原始的,有的還是單味葯,有些方用葯簡單,從此可能會疑問,理論發展到這樣地步,為什麼沒有方?因為古代著作,從《漢書·藝文志》中看出,它是分開的。《內經》是醫經,有七家,經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內經》中少,還有更多的,雖沒傳下來,但有記載,在那裡已積累相當的資料,形成了理論,在此以後,更進一步是張仲景的著作,記載了相當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復及後世的附方),從方的數量、葯的數量及劑型上,都說明在這一時期又有很大的發展。應特別指出的是,仲景方有它的特點,非常精練嚴謹,針對性強,換一葯便是另一方名,加減一些劑量是另一方名,證有所不同,方便有了改變,而經過後人的研究,這些方的配伍當中,有相當的經驗和道理,從方劑來說,它的立法、用葯非常精練、嚴謹,針對性強,為我們後人學習和研究方劑提供了很寶貴的東西,後人不僅尊之為「醫聖」,而且稱其書為「方書之祖」。
從發病原因分析、探討,對病因病機,隋代的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側重談病的發生、特殊症狀,由於這樣的發展,促進了臨床各科的發展,促進了用葯物治病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方就更多了,這是一方面,另一個是到了後來,在這些方書里有一些可以明顯地看出來是海外來的,如婆羅門,它不是咱們的名字,是南洋的,由於交通的發達,中外的交流,各種各樣的文化、物產,也擴大交流,包括了外來的醫葯葯方。在祖國醫學的遺產中,包括了一個部分是吸收了外來的東西在裡面,在這些外來的東西不是拿來的,而是融合起來的,是融合在祖國醫學的系統裡面,很明顯,不僅善於吸收,而且善於有機地將其融合要一起也是中醫的一個傳統。
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將他們能收集對的,經它們的選擇加以分類整理,另外引用歷代著作的理論,《內》《難》《傷》《金匱》《巢氏病源》等加以論述,還有一些他們自己 的,是現在可以看到的專門的方劑書籍,當中可以看出用葯的精神與傷寒沒有太大的變化,《傷》側重用辛溫,「寒為陰邪,傷人之陽,保護陽氣」,用溫熱,這是現在可以看到的,《傷》的六經辨證,辨證論治,有理到法,從法到方,從方到葯,理法方葯全了,而這里著重談方,這是主要的方書。《肘後方》比較簡單,用葯基本上跟《傷》精神沒有太大的變化 ,是治療表證,但已經用清熱葯與其配合,也開始有了一些清熱解毒的方劑。從這里可以看到用葯的發展,結合葯物的發展,由於治療中積累經驗,由於葯物的不斷發現,使用葯物的增多,使用葯物的方法理論更加發展,到這時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方劑的形成發現,也有個「風格」的變化,最明顯從宋代開始,習慣上講金元四大家的學說,另外還有對葯物理論的研究,從宋開始,對這個問題比較重視,從張元素開始研究,過去說葯物的性味、歸經、功用,但它為什麼產生這些功用,為什麼能歸經,對這理論的闡發從宋開始。宋時戰亂多,生活不穩定,病的情況比較復雜,對人體的影響也有了不同的變化,還有就是宋封建統治階級對這也比較重視,知心民眾,實質上是為了長生,講究煉丹、服石,同時收集了民間各種有效方劑。從宋中葉開始,將葯材作為封建統治的專利、專賣、壟斷,隨著醫學的發展,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在這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從整個醫學的發展中,方劑也得了相應的發展,而由於方劑的發展,又促進了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的發展。在醫療實踐中,方劑的發展使得方法更多了,在這時期,辛涼解表的方劑開始形成,表裡同治的方劑比較多見,《傷》仲景是先表後里,是非常嚴格的,表證先需解表,張也提到表裡同治,辛溫加辛涼的問題,如加石膏等,但這些方面的應用比較少,不像在宋代比較多,不僅是辛溫與石膏等的配伍,而且發現的葯物增多,也開始用辛涼解表的葯物治療,由病理、人的體質、人們對病的認識的深入,在用葯上看起來味數多了,但它的主治配伍還是比較嚴格的,不是隨便的加減,它還是有機的配伍,葯多理不亂,由於對疾病的認識深化了,考慮的面比較全了。宋開始對過去的方進行了理論分析,成無已對《傷寒》進了解釋,在《傷寒明理論》中講了20多首方,完全用《內》的理論來解釋,說明這方為什麼能治這病,這方為什麼這樣組成,它的配伍的道理是什麼,它內在葯物與葯物之間的聯系有什麼東西作了一些說明,從這以後方劑的理論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廣泛了,對方劑理論分析的書籍多起來了。宋以來的方書多,不單是時代性問題,也由於印刷術的進步,書流傳的比較多。另外,促使方劑的發展還有一個原因是溫病學說開始萌芽,方劑的治療方面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在溫病當中強調的是陰液,特別強調的是救陰液、保陰液,與《傷》保陽氣不同,保陰液並不是否定保陽氣,救陰液也不否定護衛氣,只是側重面不所不同,由於接觸的病接觸的具體情況,具體實踐的對象不同了,所以強調的側重面不同了,正因為這樣,促使了方劑的進一步發展。金元四大家在他們各自的學說當中,有它獨特的發展,劉河間善用清熱,他研究《內》結合當時的實踐,認為病機十九條不出一個火字,「六氣皆從火化,皆從熱化」,主張用寒涼,用寒涼並不等於它不用別的葯物治病,而是他有用寒涼治病中他在自己獨特的經驗,從理論到實踐他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也就是在理法方葯都有特長,如地黃飲子,不僅是寒涼的問題;張子和主張用汗、吐、下,人稱「攻下派」;李東垣主張調脾胃,從脾胃立論,側重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後天為本,認為人的飲食亦為氣血,人體的營養從脾胃而來,先天所有的東西很有限,而人所傷,脾胃為主,創立了脾胃學說,同時創立了許多方,具有代表性的是補中益氣湯,也就是在臨床上提出的「甘溫除大熱」的問題,這對後來治療內傷雜病影響很大,在這個學說上確有成就,除此之外,他也擅長治外科病;朱丹溪特別強調相火,他對相火的研究比較深,強調「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一水不 二火(君相二火)或五火(五臟之火),主張滋陰降火,與其說其為滋陰派,不如說其為降火派,用一黃柏就是大補陰丸,從這一角度,他認為降火就是滋陰。四家各有特點,但本身的學說獨特於一個面,並不局限於這一方面,它整個是從《內》《難》開始,到後世的一些著作,對葯物的研究,四家學派的產生跟當時的葯物研究有很大的關系,對葯物的分析,比以前來說更加細致,這就給後來留下有用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學術之爭,如果用得不恰當,也會造成一些壞處,偏執一見,在臨床中都是錯誤的,我們要辨證論治,不能證病跟學派來生、按我的擅長來生,而應根據病人的病來分析、來治療,對四家要有正確的認識,把其長處結合起來,不能抓一家,否定其他家,而就其本身的學說,也不是完全完整的,特別剛才提到的丹溪的降火滋陰的問題,張子和汗吐下三法,他認為治療以攻邪為主,邪去正自安,實際上三法包括很多內容,常超出此三法的內容,正如我們講八法,細分很多法,只是歸納起來而已,簡單理解是不行的。
自宋以後,方書更多,論方劑理論的書如《醫方考》,對《傷》方闡述的醫家也很多。歷史上最大的方書是《普濟方》,《本草綱目》方劑也很多,它不僅闡述了一些方劑理論,對葯的解釋中論到方的理論。
方的理論在《內經》里很多,有一些是治則、治法,過去在名詞上沒有區分,現在我們對這兩個概念加以區分。治則指治療疾病當中都必須遵循的東西,如在基礎理論中,治病必求於本,正治、反治、標本、因時因人因地制宜,這些不管治療那一個病,都需以此為原則來加以考慮。治法是針對具體證、具體病來進行的,法可分很多,***下有許多小法,把汗法說成解表法還是不恰切的,汗法中有許多方法來發汗,在《內》中就有不用葯物的發汗法,「漬形以為汗」,可能用熱水,可能用葯煎,對虛人感冒,補中益氣湯方歌中,「陽虛外感此方施」,通過扶正的途經治療,現在有扶正解表,法有大有小,法針對性很強,有具體的對象,治法與所辨得的證應是相對應的,表證解表,表寒辛溫解表,表熱辛涼解表,是對應的,氣虛外感,則益氣解表,陽虛外感助陽解表,再小的一個方子都有它的治法;也可以包括幾個法在里,瀉下救陰時用大承氣湯,黃龍湯既益氣又補血,既有人參,又用當歸,是補法加瀉法。到了後世,邪實正虛可用扶正葯加入,加用益氣養血葯,也可用清熱滋陰葯,或者益氣滋陰同時用,這是從《傷》三承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感冒,表證固然有典型的表寒表熱證,表寒用辛溫,表熱用辛涼,可是也有一些由於人的生理條件不同,自然條件不同,往往在疾病過程中不能辨是表寒或表熱,因此在用的時候當寒熱相配,而在《傷寒》中用麻黃,桂枝,或者大青龍,那裡沒有一種辛涼解表,而現在大青龍等用的少,是因為其他的葯豐富了,這些問題說明方劑是發展的。
經方、時方的問題。對經方,一說仲景為經方,一說唐以前的方為經方,對此了解一個概念就行。自唐以後用葯的風格,隨葯物的豐富,理論的提高,疾病的變化,開始不同,各有所宜。
方劑理論,在《內》里很多,有的是治則,有的是治法,專門對一個方劑進行理論性解釋始於成無已在《傷寒明理論》中把20個方作了細致的理論性的論述,這可以說是方劑理論著作的第一篇,從這以後逐漸多了。對《傷》證所對應的方也多了,對這也有了爭鳴,實際上也就是方劑的發展。《醫方考》專門解釋方劑,針對證解釋方,有其特點,也有不足之處,同樣的方可用於不同的證,可以說是異病同治,實際上用於不同的證、不同的人,它的配伍用量、配伍的君臣佐使上總是有所變化的,吳昆在後一問題上說明白的,在前一個問題還不夠,從這兒開始可以說是方劑發展過程中的又一次飛躍,加強了方劑的論理性,是把方劑的配伍組成,從理論上說得更清楚。從這以後,便多了起來,《名醫方論》《絳雪園》等,從明以後多,這與歷史的發展相應。
方書爭論最大的難點是方書分類問題,時至今日,仍未解決,從已有的分類方法看,主要有幾種。《五十二病方》所謂分類,既無順序,也無分類,到《千金》《外台》既有病科分類,又有臟腑分類,《千金》分小嬰兒方、婦科、大臟六腑、虛熱寒實;按病:《傷寒》,從此方劑分類有了框架,後世分類大體上在此基礎上變化。另有分類是按治法,這種分類的書不多,如明《景岳全書》有古方八陣、新方八陣,用葯如用兵,葯就是兵,遣兵調將布陣,講究王者之師,講究王道,這在中醫治病中是一個特色,也是個優勢,是根據中醫整個理論特點而來的,它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在從《內》理論中明確看到,它治的不是機械的人,不是自然人,而是社會人,簡單地說,中醫強調七情為病,與社會發生關系。中醫的整體觀,人是一個整體,社會自然又是一個整體。中醫的特點在於它治療的是社會人,因此不是以單一的治病為目的,既要治病,還要治好人,不能為了治這個病同而造成另一個病,不能因為治療這個病,而造成他的生長發育障礙,不應給他其它各個方面造成損害,這 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基本思路。當然在搶救危重的病證,在治標時,那又是一種情況。但總的來說,中醫講治標不忘本,主導思想是不離開人。如五味子仁可降轉氨酶,但從觀念的整體來說,也造成害處,就是一停葯就反跳,反而比以前還高,加大量可再退,反復幾次最後就無效,給其他葯治療也造成困難,對病也是愈反復愈加重,這就相類似如鎮痛既止痛,是為有效,但並不是所有使用鎮痛劑止痛都是有效的,很明顯的闌尾炎腹痛用鎮痛劑是危險的,說不定要出醫療事故的,因為掩蓋了他的症狀;而中醫不是這樣,辨證審因,而後來論治。張景岳引用王元正的「見熱不表熱,無汗不發汗,見血不止血,見痰休治痰」,強調仍是治病求本,講的是更深一層的道理。我們在臨床上治病,已不單純是科學性的問題,已上升為藝術性的問題,中醫處方往往不能統一,在過去往往是一種說不清的怨枉,實際上這正是中醫的一個特點,一個優勢,內容豐富,方法多樣手段各種各樣,雖人所掌握的方法不同,但它可達到相同的效果,而臨床上辨證後,他要精雕細啄,不僅要對病清楚,而且對人也要搞清楚。過去醫時,對此不理解,明明把燒退了還要挨批評,過去講傷寒病現在講溫病,在看這種病時,不是看你是多快退燒的,不是看這個病的全過程是多長時間,把病治好後3個月的情況如何,還要把這個病人原來的病合並治療,病好以後的身體比以前還要健康。這里著重強調治病不要忘了人,用葯不要只取一時之效,治病必求於本,盡管我是針對某一個問題,但不忘他的本質所在,我當前解決的只是一個問題,特別現在內科復雜的病又特別多,我們要逐步解決,總的我們要知道他的本在哪裡
八陣是按治法分類,真正的八法,作為分類,象張景岳歸納這么多的方子方書還少,八法很早有人提出來,在註解傷寒論時就有人提,在一些理論性書中已經提到了。
要明白一個概念,以法統方並不是指方劑的分類,它是指「方從法出,法隨證立」,統是統帥,是指導用葯。
《和劑局方》是稱門,補益門、火門、風疾門等,他也是很難把所有的方劑包括進去,它還是有兒科、婦科,現在成葯中還有沿用這樣的方法。《局方》是歷史上國家頒布的成葯典,從解放後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有葯典,才有中葯的葯典,宋當時將葯典發到各個行政區去,醫生按此用葯無誤,葯鋪按此配成散劑、丸劑等,《局方》特點:其中絕大多數方劑雖然不都是古方,它是通過從各地徵集而來,都是行之有效的,缺點是適應證寫的比較復雜,甚至帶有宣傳性質,或者是廣告性質。今後在研究方劑時,看《局方》應注意這一點。但也有一些方子比較荒誕,有一些所謂的怪葯如烏鴉等。
還有一分類法就是作用的分類法,它既包括了治法,又包括了病因,如風寒暑濕燥火,清熱祛炎,清熱解暑,痰,祛痰,祛蟲,這是跟治法又不完全一樣。徐靈胎在《靈台軌范》中又有一法是通治法。分類難就難在方劑特別多,《普濟方》就有6萬多,《本草綱目》中也有1萬多,現在運行教材用這種分類方法,是走過彎路的,一開始在南京編第一本教材時,也不用這個方法,後來又搞了個八法,回過來也不行,因為這門學科,更接近臨床,與臨床結合緊密,這樣以汪昂《醫方考》為藍本,以便於學習。這里還強調教材用什麼方法分類,更適合學習,將來從這出發研究,我們不要想一下子把幾十萬,成百萬方給他們理出一個科學的分類方法。
方劑的參考書是非常廣泛的,理論散在各家著作中,特別是各人的方子,在他的方子里注重他的思想,並沒有給這些方寫一個論述,如補中益氣湯,他寫了很多加減在其中,他並沒有把這個方子進行詳細的註解,方子治療的證他也沒有去闡述、歸納,該方很好,他的思想也表現得很突出。《綱目》一看都認為是一本葯書,實質上很多地方是方,如講麻黃,其下就有麻黃湯,就有它的解釋,所以我們深入的研究方劑,就要看這些書,現在活血化瘀的方就有很大的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應用上,活血化瘀在《傷》就有該類方劑,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著重從活血化瘀著手,如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有些方劑,從它的方名可以知道它的作用,或者它提供的線索,它或者在臟腑分類里,或者在治法分類里,或者在病證分類里。
方劑歌訣,從汪昂《湯頭歌訣》,歌訣高度概括出方的主要內容,大部分方歌對幫助記憶有一定好處,但他不代表方劑的全部內容。
方劑學是從有了學院以後才提出來的,既然有了「學」就要有系統的理論,這里的知識很多,但很散在,如何進行理論系統化,在編第一部講義時開始把基本理論系統化,所以說「方劑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方劑不是葯物的隨意組合,而是有目的的、有理論指導的配伍,通過配伍組合以後,這些葯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它不是葯效的相加。
重視方劑更好的提高,提高不僅是為了方劑學的本身,而是為應用,通過提高,對新發現的病要提供有效的方劑。如肝硬化,類似它所處的階段和它所出現的證,以及它後來的發展,直至肝硬化,或繼發肝癌,中醫都有類似的記載。現在艾滋病更是這樣,它所涉及的問題我們從中醫角度考慮,以及現在西醫療效,我們相信會找到一個方法治療,我們知道它是一個獲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從病因病源學說上來說,剛剛對其進行研究,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病,有什麼特性,有什麼規律,有些人可帶病毒若干年不發病,有些人發病很急,但從我們中醫治病毒性疾病來看,如果它合並細菌性疾病,並駕齊驅,運用抑制病毒的方法。和中醫治療一個病,方法有不同,該病就是造成人體免疫系統的破壞,現在通過好多葯物證明,能夠提高人體的自身免疫力,從這兩個特點來說,治療艾滋病會有辦法的。我們既要研究它的病,又要研究它的葯,怎樣來配伍應用,治法與方劑要引起大家重視。
五行學說,用以闡明臟腑之間的關系,由於這個關系非常復雜,又不能單純用相生相剋來說明,於是又有了反侮,來補充,若不懂其中道理的人便問:一會正的,一會反的,到底誰對,可是現在開始發現,肺不僅是呼吸系統,也不僅僅是循環系統,它有內分泌的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內。我們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而我們過去講臟腑之間的關系用來治療,不僅是實則瀉子,虛則補母,還可以隔二隔三,你可以補後天,我可以補先天,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其效果是殊途同功,要完全解釋其中的道理,還要應用現代科學方法,還有很多道理有待科學的進步方可解釋。經絡已被證明與過去畫的圖相似,有些理論按照原來的說法,證明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暫時就那麼認為,這里指的是真正的東西,如氣功,魚龍混雜,但真正的氣功,它確實有效,象用氣功帶功麻醉進行甲狀腺手術等。
原來有十種,後來有「十劑」,後世有發展,有的加成十二劑,十四劑,甚至加成二十八劑,這種分類方法在方書中很少,只是陳修園《醫方妙用》《時方歌括》用的十二劑,他只是歸納一部分方劑,這種分類爭論很多。汪昂分類方法比較好,但也有問題,有的方劑分在兩類里,如補益劑有了,又放在理氣劑里,這種分類方的方法,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有的方不是針對單純的病證,往往有的方包括了幾個方面,分類時可放這兒,也可放在那兒,方劑放在這兒合適,要看它的病理的解釋與劑相合 是可以的,相同的方劑放在不同的章節,具體如礞石滾痰丸,是可放在瀉下劑,也可放在祛痰劑里,該方特殊在有瀉下祛痰的功用,針對食積和水飲這樣的病證,在學習中概念必須清楚。

4. 怎麼理解《傷寒論》中的表,里,半表半里

《傷寒論》中疾病所在的病位是歷代醫家爭論的焦點,表裡眾醫家達成了共識,半表半里則各執一詞,眾說紛紜,讓後學者無可是從。正確的理解《傷寒論》中的表外、里內、半表半里的概念,有助於准確解讀《傷寒論》原文,提高臨床療效。
錢超塵教授的《傷寒論文獻通考》考證出,《傷寒論》是張仲景論廣《湯液經》的基礎上,又收集了幾代甚至幾十代醫家的論文,其中還有張仲景弟子的論文而成。《傷寒論》不是一個人的手筆,文字的表達習慣不同,表和外,里和內在絕大多數條文中是互詞,表達同一個意思而已。
1、表:
《傷寒論》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條「表」是指麻黃證
《傷寒論》164:「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條表指的桂枝證
2、外:
《傷寒論》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上兩條的外指桂枝證
《傷寒論》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此條的外指的太陽病。
《傷寒論》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硝湯主之。」
此條的外指小柴胡證,少陽病相對陽明病而言,少陽為外,陽明為里。
胡老分析《傷寒論》中的條文發現有這樣的規律,常把麻黃證稱為表證,桂枝證稱外證
3、表裡:
《傷寒論》93條:「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4、內外:
《傷寒論》60條:「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下之以虛其里,復發汗又虛其表,內外俱虛。」
60條和93條都是「下之後,復發汗」,一個言表裡俱虛,一個說內外俱虛,可見這里的表裡和內外是互詞。
麻黃證為太陽病的表證,桂枝證為太陽病的外證(為表證之內,半表半里證和里證之外,故稱為外證)。
5、半表半里:
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率先明確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傷寒論》把「半表半里」稱作「半在里,半在外」,即第148條原文:「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必有表,復有里也」「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湯液經》八綱辨證的病位只有表和里概念,仲景在這里提出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由八綱辨證,發展為六經辨證的關鍵。
《傷寒論》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腠理開,邪氣因入」是入於里了嗎?陽明病為里證這是達成共識的,「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服完柴胡湯後,渴了,這時才入了陽明裡證。「以法治之」,就是用治療陽明病的方法隨證治之,而不能再服柴胡湯了,否則就是誤治。「腠理開,邪氣因入」邪氣出表,又沒入於里,那是哪個病位?此處仲景已經暗示在表之里,里之外,還有個半表半里的病位甚明。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經方大師、中醫臨床家,臨床用方精簡,療效卓著,其得益於對《傷寒論》的正確理解。胡老對《傷寒論》的解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疾病的部位有表、里,亦有半表半里。疾病在皮膚、肌肉、筋骨部位的為表;在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部位的為里;在表之內,里之外的胸腹腔間部位的為半表半里。
當代經方大家馮世綸教授整理總結了胡老的經方研究成果,並考證了經方理論體系的形成,明確了:《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乃一脈相承,《傷寒論》的六經來自於八綱,考證了《本經》、《漢書·藝文志》、《傷寒論》從中發現了半表半里概念的確切軌跡,半表半里仍是八綱概念,產生於《傷寒論》97條、147條、148條。《本經》和《湯液》中只有表裡概念而無半表半里概念。馮老把《傷寒論》各方,按六經類證,明確了《傷寒》方的六經歸屬,例如:太陽病為表陽證如麻黃湯方證、桂枝湯方證,陽明病為里陽證如白虎湯方證、承氣湯方證,少陽病為半表半里陽證如小柴胡湯方證,少陰病為表陰證如麻黃附子湯方證、桂枝加附子湯方證,太陰病為里陰證如理中湯方證、四逆湯方證,厥陰病為半表半里陰證如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烏梅丸方證。其中,在半表半里陽證少陽和半表半里陰證厥陰,更是明確了具體方證。可見半表半里的概念並非子虛烏有,臨證用之甚驗。
經方精、效、廉,這是經方的優勢,經方難學是因王叔和在《傷寒論》的序中加入「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個字,致使後世以《內經》釋《傷寒》,多囿於臟腑經絡之論,難於反映六經實質。實際《傷寒論》的六經,是由疾病證狀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來決定的,關鍵是對病位辨別。正確解讀《傷寒論》,是中醫人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門。只有正解仲景之學,才能繼承中醫,傳承中醫,發展中醫。讓中醫騰飛,造福蒼生!

5. 請問中醫葯學里的「協定方」、「復方」、「單方」的含義和區別

協定方和復方,單方的范圍就不一樣。
復方和單方屬於內經「七方」的內容,是組方原則。而協定方我雖然不是很了解它的具體內涵,但是在實際中,有點保密處方的意思。一些醫院的名中醫他們留下的方子稱協定方,實際上由葯方保管,但是在給病人的處方中不寫出具體葯物,只寫「李二號方」之類。葯房一般把這些方事先配好,處方中開到的時候直接放葯既可,一般連去葯房實習進修的不知道協定方的內容是什麼。
單方是單用一味葯,復就是內經所謂「奇之不去則偶之」,加用協同作用的葯物,又分小,中,大三制,一君二臣為小制,君一臣三佐九則為大制(可能和原文有出入,記憶力不好,多多包涵~~)。
經方一般指的是傷寒論上的方,傷寒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所以稱之。和它相對的是時方,是後人所用的方。如果用經方就是漢代原方,很少加以更改,所以能用經方治病都是高手。古代曾有經方時方之辯,論哪個更能治病。
驗方是效驗之方或者經驗之方,確實是某病用某方而一般會有效,但是這樣方在理論上卻是懸而未決的,不懂其中的機理就不能得心應手的運用。
中醫不是成法,如果相信某病用某方,就不能體現中醫辯證施治的特色。

6. 入門學中醫先學什麼

一定要先看【中醫基礎理論】(主要是前面的醫學理論部分,經絡部分可以先不看)之後可以在圖書館或網上找一些中醫方面或養生方面的書籍,多數是通俗易懂的,這樣可以幫助你確立一下中醫理念。看過幾本後就可以看【黃帝內經】【傷寒論】在網上有相應的講課視頻,根據視頻的順序和進度來就行,在學習這兩本書的同時,一定要不斷地搜集一些中醫書籍,養生書籍等不同的資料,在那些書上經常提及【傷寒】【內經】有關內容,可是幫助你加深理解和應用。
以上都是我自學實踐後後總結出來的,其實我是倒著學的,如果你真的喜歡中醫,就像我當初那樣,不管什麼書,拿來看就是了,有不明白的就想辦法找到更基礎的書查明白,慢慢思路就出來了,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學,哪怕你看的第一本書很難,最多借著這本書抓出一大堆資料和知識,這樣不是更有意思。我的中醫生涯是從【求醫不如求己】和【易醫妙用】開始的,【易醫妙用】我到現在都沒能整明白,這本書迫使我去看【易經】【五運六氣,子午流注相關的時間醫學】,張仲景的經方,【氣功】.....這些書都只能理解一部分而已(可能資質有限),中醫牽扯到的知識讓我瞠目結舌。
四診法因沒有師傅和實踐機會,一直沒法學,活到老學到老加油吧。

7. 中醫自學

1:神農本草經

2:皇帝內經

3:傷寒論與金匱要略

4:易經

讀書方法和書單:

第一階段:從實踐入手,初識經方奧妙和應用

1: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動畫(網路有)

2: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 (曹穎甫著)

3:傷寒論新義 , 金匱要略新義 (余無言著)

第二階段:初識本草和易理

1:本草問答(唐容川著)

2:醫易通說(唐容川著)

第三階段:結識"火神派"

1:鄭欽安醫書闡釋 醫理真傳、醫法恆通、傷寒恆論 (鄭欽安著)

第四階段:本草提高,經方提高

1:本草思辯錄(周岩著)

2:陳修圓全集

第五階段:繼續全面提高

1:黃元御醫學全書

最後階段:博覽醫術,精讀經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個學習過程中可以穿插聽:王正龍和劉渡舟的多媒體講座.

弄懂一些概念,背方劑是把組成的中葯名用一句話把它們連起來的,中醫診斷學,可以讀內科學.但在看中葯的時候最好也能結合地看方劑,因為中葯只有和其他的葯物在一起的的時候才能發揮它的多種效應.抽空多上上網路以下這幾本書是必須看的,然後讀診斷學,加強與別人的交流:中醫基礎理論,曉得一些疾病的表現形式;黃帝內經>,中醫內科學.湯頭歌有點難背的.最後有了一定基礎,如果你自己不行,中醫針灸學;等等,要不然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方劑里要用到這個葯,中醫方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或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呵呵先看基礎理論.多讀經典書籍<,對中醫看待人體的整個機理有一個印象.你會越來越覺得中醫的神奇.然後再讀中葯學和方劑學,去市場上買一本帶速記的方劑學書;

你好,首先有中醫愛好很好,其次不論是否是愛好還是要專業學,看的書的路子必須是完全正確的,否則入門就錯,那下面就沒法進行了,下面是我寫的入門逐漸能讀的書,你有興趣就看下啊:

首先,如果一點基礎也沒有,那麻煩請看《思考中醫》,這是李陽波先生和劉力紅先生兩代人的經驗總結.可以說寫的是中國的中醫古文化,雖然有些偏激和義憤填膺,但書的質量絕對一流.其次呢,請你看《扶陽講記》,這是四川的盧火神寫的,他用現代的語言講解了先天大道在醫學上的應用,已經有些深度了,但這是給初學者一個很好的開頭,不要一上來就走錯了路.後天法門有很多,而大道則只有一個,把握先天大道,再來先後天貫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兩本書,那麼就可以看下面這幾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書吧:

1.劉止唐先生著:《醫理大概約說》,這是道家的命門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氣而為之,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發人之未發.

2.鄭欽安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這是示人大道的經典.也是對劉止唐先生醫理進一步的闡發.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3.黃元御著《黃元御全集》中醫的根本在哪裡,後天如何化生的,著落處在哪裡?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許你就是中醫未來的荷擔如來.

4.彭子益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上下冊.這是示人大法的經典.

也是黃元御先生書籍的簡化版本,並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溫病大法的經驗.

5.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是前賢的經驗結晶,有獨到的臨床價值.特別是對腎陰穩固元陽的固脫作用寫的非常的到位,發人之未發,為後世開無數方便法門.

6.李可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這是繼承上面書的精華而臨床創新的大書!後未見來者!我在看第5遍了,還是覺的意猶未盡.

7.徐靈胎著:《徐靈胎全集》 中醫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後天世界的卓識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說精彩,並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靈胎先生的後天各法,否則免談,一定入雲霧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 溫病學派的大精華到底在哪裡,溫病學大家懂火神心法嗎,請看此書,為那些濫用寒涼砍伐人陽氣的現代溫病家門敲警鍾,也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過頭的人提個醒:這才是真正溫病大家的大法!

書如果看到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會走錯路了,中醫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靈性,天賦,喜好以及勤奮程度了.

再會,朋友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796475/answer/22729261

1.啟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一步首先要勾起興趣,看書以現代白話文為主,由一些比較有趣的中醫故事入門。一來提高興趣,二來接觸一些中醫基本知識。推薦的有羅達倫的《古代的中醫》等著作,任之堂的《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等著作,經過這些你一般能樹立一些基本的傳統思維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還能初步會一些脈診,可以幫你的家人解決一些小問題,有時候還可以裝個B,滿足你的虛榮感。但切記別去到處亂開葯,你還沒那個本事。2.入門:有了興趣後就要開始正規打基礎了。這個階段會有點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記憶,因此還是要以現代白話文的著作為主,但有了前面的興趣和一定基礎,應該是可以堅持下來。這個階段教材,推薦《中醫基礎理論》,《中葯學》,《思考中醫》,郝萬山的《傷寒論講義》,胡希恕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講座等。這階段主要是打基礎,比較系統的學習中醫基本學說,常用中葯的葯性等等,如果這些都背不下來、理解不了的話,可能悟性不夠,還是別學中醫了。3.提高:這個階段要開始逐漸加深理解了。基礎打的好不好看前2個階段,從這個階段就開始升華了,此階段還是以古文為主。需要看的是:《圓運動的古代中醫學》。這本書很重要,為什麼,這個是一個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承上啟下的指示燈,非常非常重要。學完這本書,學什麼,學《梅花易數》,什麼!算命書?對,就是他,上面有位知友說學《滴天髓》,結果還被人笑話了,笑話他的那個人絕對不懂中醫,我要說句公道話,學《滴天髓》也沒錯,為何?中醫的根在「易」,易沒學懂,中醫任督二脈打不通,永遠落在「技」的末梢,學不會變通。學《梅花易數》或者《滴天髓》都是一個目的,把「易」學明白了,所謂「醫易同源」就在於此。把「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河圖洛書」學明白了,中醫的思維你就學會了。學完後再學黃元御的著作《四聖心源》《四聖懸殊》《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等等,有著黃老前輩的指點,看《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這些經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單獨看這些經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時間和極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醫一脈,就在於此。所以理論的高度,就在於這個階段你能吃透多少。這一階段,也是學中醫最重要的階段。4.實踐:其實實踐是一直伴隨在學習中的,學了脈學,就多去把脈,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試著用中醫去分析下,這樣很有助於加深理解和記憶。前面的理論吃透後,後面就要看大量醫案了,醫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看他們的醫案能學到不少,開闊見識,但其中的謬誤也有,所以不能盡信,有了前面的學識,還可加上自己思考。實踐可以從自己身上試起,別亂去給別人開葯,你如果不是醫生,是沒有行醫資格的,吃死人是要坐牢的,切記不要收錢,收錢那就坐實了非法行醫。在自己身上,家人身上試過後,有了一定經驗後,可以擴展到朋友,到時候如果你真的水平很行,自然有人慕名來看。通過不斷實踐,水平會逐漸升高的。

8. 倪海廈版傷寒論的前世今生,解讀經方(附)中醫的問診十個法則

傷寒論

(漢唐中醫倪海廈始寫於08/22/2006)

我們中醫所謂的經方,就是指傷寒論與金匱中所使用的處方, 因為年代過於久遠,經方的源頭已不可考,有說是源自佛教,也有說是自伊尹開始立經方,諸說林立, 我認為當今之世,源頭的考證已經不是重點,而經方的使用方式與計量才是我們研究中醫所該面對的主題 ,醫聖張仲景是繼承經方,並且將經方條辨化的第一人,是無庸置疑的,他採用內經熱論中的六經辯證的方式來發揚經方,使得後世中醫使用經方時在辨症上有所依循, 所謂經方,就是經典之方, 舉凡中醫開立處方時,以經方為基礎方,然後來做增減,就是所謂的經方家, 而它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之方,是因為它治病時的效果,它講究的是一劑知,二劑已, 這指的是一開始得到初起之病時就立刻使用經方,還有也指的是無論到何病,服用經方後,也是吃完第一碗葯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其效果很好,因此被稱之為經方 , 由於經方所選用的中葯都是俯拾可得的葯材,因此葯價極廉而且到處都有,所以無論貧富,人人都負擔得起,所以又是很經濟實惠之方。


人紀班的學員們請注意,大家在這個暑假上完神農本草經後,再加上前次所教的黃帝內經,應該就具備有研習傷寒與金匱的實力了,同時希望大家注意一點,就是在我尚未教經方之前請勿研習溫病條辨等等其他的書籍,也就是說 在上傷寒論之前只須要將我敎的針灸與內經和神農本草經讀熟就可以,不要讀其他中醫方面的書籍, 我希望大家的中醫基礎醫學觀念是被我築基的,如此當大家學完傷寒與金匱後,再去研究其他的中醫名家著作時就不會被誤導, 研究中醫古籍時就可以汲取精髓,不再浪費時間於讀許多無用的書籍,將來大家以經方為基礎加上你在診斷病人時,針對特殊狀況你認為病人需要增加一些葯物在經方之內,你就是正在設計經方中,因此經方是可以再被重新設計過,只要你發現有病人是需要的,你就可以使用,如此你們的處方就是經方,你就是經方家,如同我設計過的硫磺建中湯一樣。


目前我使用的漢唐系列就是來自經方, 有的是完全依照傷寒與金匱的處方內容所製作,有的是基礎方來自這里,所增加的葯物是因為時代的變遷與人們體質的改變而來的,無論如何改變,皆不出經方范疇,尤其處方中有許多自然毒葯,必須由醫師來處方才可以,同時為了預防病人誤解煮葯方法,因此做成丸劑來控制劑量,人紀班的學生將來也必然可以因時因地的替病人做出加減的經方,以求符合於當時的病情發展,所以將來治病時就會使用通用的方劑與個人的方劑二種來治病,這是正常現象。


經方的使用是依據六經辨症法則來做出診斷,當你們診斷正確時,處方自然就浮現於腦海中,這時就可以看到很快速的效果,內經有雲 : 能知陰陽者,可以為醫。整部傷寒與金匱就是在討論陰陽,我將使用陰陽的觀念來為人紀班學員解釋如何使用經方,當溫病家遇到傷寒家時,最大的差異點就是一般南方溫病學說只能診斷到陰虛,他們不了解 陰虛失治後將產生陽虛,而陽虛之後又失治,於是才會進入陰實的階段,當出現陰實症狀時,就是現代所謂的癌症了, 金匱雲: 陰實者死,就是指這里了。


現在幾乎所有的大陸中醫臨床教授,當他們在教學生時,最多也只能跟學生們談到陰虛的階段, 也只能做出陰虛的診斷,所以開出的中葯都是滋陰的中葯,因此學生們每天聽到的都是病人是陰虛,學習到的都是如何使用滋陰的中葯,中國大陸的中醫並不了解 當病人出現陰虛時,光是使用滋陰的中葯是無濟於事的,不但無法將病治好,病人反而會因為滋陰過多而使得陽虛的階段提前到來,陰陽本來就是互生的,也就是說陰虛時如果使用陽葯,則陰將自回,而陽會固守陰,使其不再流失,如此陰陽相合就是正常, 溫病派中醫不知陰虛之後將出現陽虛,也不知道陽虛失治後才會產生陰實,這就是我一直在罵溫病派中醫的主要原因所在,也就是說如果中醫知道當病人出現陰虛時就立刻使用陽葯,不但可以立刻治好病,同時可以預防陽虛的現象出現,沒有陽虛就沒有陰實,也就是說陰實階段中醫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我們使用西醫的名辭來說明這個陰實階段的話,就是現代西醫所謂的癌症了,因此傳統中醫學是可以預防陰實發生的,當然病人必須是遇上經方家時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所以由於溫病派的中醫比傷寒家少掉兩個階段的診斷與用葯,就是他們不知何謂陽虛與陰實的定義,因此千年以來我國就出現二派天南地北完全不同想法的中醫派別,這就是溫病派與傷寒家的差異所在。


西方醫學完全不了解陰陽的觀念,所以做出來的醫療方式都很容易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說他們喜歡使用維他命來滋補身體的不足,而維他命就是陰,殊不知如此一來人體內的陰就會累積起來,日積月累之後就會產生陰實,而 他們喜歡使用的西葯如抗生素與止痛葯還有許多控制性的葯物都會造成病人陽虛, 而陽虛失治之後就是陰實,這就是癌症的來源,所以他們一直在製造癌症中而不自知,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了, 我可以預見將來必然是經方的世界,我輩宏揚的經方才是真正可以造福人類的正確醫學之所在,今年年底的傷寒論敎學與明年年中的金匱傳承,將是我的傾力之作,希望我人紀班的學員與來購買DVD的學員們大家在研習之後能將之發陽光大,我中華民族之絕學必將因為你們的努力而揚威於國際上, 經方是無可取代的醫學,也是唯一可以真正治病的醫學所在。


今年這個暑假我已經完成神農本草經的教學,希望同學們在我教傷寒之前都能夠熟習單味中葯的葯性,大家暫時不需要去看其他的中醫書籍,只需要將我說過的葯性記住,如此一來我在解釋傷寒論時,就會事半功倍了。 當大家學了經方以後就會很深刻的了解到中醫的精髓在經方,也只有經方才是真正能代表中醫學術的所在。


當大家對於溫病派與傷寒家的不同處有所了解之後,以後你們看到一位中醫師一直在做陰虛的診斷與一直在使用滋陰的葯物時,你就知道碰到溫病派中醫了,如果你看到中醫在病歷上使用西醫學的名詞時,這就是中皮西骨的中醫師了,不幸的是如今絕大多數的中醫都是中皮西骨的中醫或是溫病派中醫,真正純正的經方家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我示範一個真實病歷的紀錄法給人紀班的同學做為參考,希望大家以後統一使用這種方式來記載病人的病情,這種紀錄方式不但可以讓下一位接手治病的醫師一目瞭然,同時也可以知道病情是好轉或是變壞了,請大家參考經方家的病歷記載方式一文。(完成於08/26/06.)


10/03/2006,更新說明,有讀者詢問,如果不是學中醫出身,購買人紀研讀後是否可以替自己看病,做到自保的階段,我想這問題是多餘的, 醫學只有對與錯,當你學到正確的醫學時,就算你只學三個月,你照樣可以治病,如果你學到的是錯誤的醫學觀念,那就算你拿到中醫學博士,你也照樣不會治病的,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開始傳授人紀,因為中醫被錯誤的溫病派誤導上千年了,時至今日中醫學已經失去真正之神髓,後之學者已經無法窺其原貌,有鑒於此,我才會發願將正統中醫宣揚起來,矯正視聽,以免後學再被他們誤導到歧路上去,真正正統的中醫學非常簡單,它可以簡單到人人會用,這完全依賴傳法的人如何傳授,我所解說的人紀系列,將是人人可懂,只要有心學,必然可以學會,因此無分你是哪個行業,大家都可以學的很好, 值此魔強法弱的時代,與其生命被西葯廠掌握,還不如找些方法來尋求自保, 敬請安心購買。目前全世界各國的憲法上都明確的記載允許人民有天賦的自衛權,所以美國的憲法中,允許人民有擁槍的自由,所以大家研究經方以求自保,是被憲法所保障的,請安心享用這天賦人權。


11/07/2006更新,傷寒論原稿已經完成,現在正在排版中,我先印五十本做為上課時的教材,然後一邊上課一邊同時由幾位同學幫忙校稿,等到上完課後,校稿工作亦將同時完成,這樣當出版傷寒論的DVD時,所附上的書將會比較完整,我將盡一切力量把最好的知識傳承給大家,同時我非常感謝人紀班學員的鼎力相助,辛苦大家了。


01/04/2007.更新. 傷寒論已經於上周上完結束了,效果如何呢? 我們可以從二個病歷上看出來,由於許多參加人紀班的學員本身就是開業醫師,所以他們上完傷寒論以後就開始運用經方了,一共回報二個腹積水案例,第一個是肝 衰竭,這位病人是因為被西醫院濫用西葯,一年之後終於造成肝衰竭,到診時已經腹脹如鼓了,面色黯黃,小便很少,同時下利失眠,沒有胃口,全身無力,經過服用第一碗葯後的五十分鍾,病人大喊餓,於是吃下一碗面,當天就沉沉睡去,目前病人是持續進步中,小便量持續增加中,顏色由深黃開始轉為中黃色,此人恢復如此之快,原因是因為他沒有被西醫做過過度的X光攝影與血管栓塞,開刀或是化療等等,第二個是肝腫瘤病人,此人目前還在長庚醫院住院中,他的太太找到我的學生,一位開業中醫師,由於這位學生剛才上完傷寒論,於是立刻開出我上課所傳授的處方給病人吃,病人服用第一碗湯劑後約半小時,就排出400cc的小便,現在也正在恢復中,這二個案例之所以會成功,主要原因就是西醫沒有碰過這病人,一旦西醫介入中醫的治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讀者,病人必死,而且死亡的原因是因為西醫的介入造成的,並不是病死的,我的這些人紀班學生雖然只學完傷寒論,短短不到一個月的訓練,其治療效果就已經達到如此階段,歸其原因就是他們學到的是正確的醫學, 當你們學到的知識是正確的,無所謂有多久臨床經驗,照樣可以治病, 如果你們學到的是錯誤的醫學,像西醫內科學與中醫溫病派就是錯誤的醫學時,那就造成醫師與病人一起死於肝癌的結果,只因為醫學知識是錯的,世界上絕對有許多有仁心的醫師存在,但是卻沒有仁術,而這仁術只存在於正統中醫經方學之中。


這次傷寒論的教學,我已經盡我所能的將正統醫學傳承下來,我同時在書中留給同學們的治療肝癌與乳癌的處方是經過我在美國實際臨床所得到的最有效處方,我希望學員們學習後,除了這些特別處方之外,都能嫻熟於各個條辨的道理,所有方劑的運用時機與劑量等等,光是熟稔於傷寒論的處方就已經有上述的治療效果,下次金匱的傳承就是中醫的殿堂之學了,我希望所有有心將正統中醫發揚光大的人士,都能將經方學好,並且傳承下去,要一代強過一代,不要再像過去一代不如一代了,大家在研習金匱之前必須非常嫻熟於傷寒論的條辨與處方,如此當我教金匱時大家就會很輕松自在,處方就會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出現於你們的筆下了,當處方正確時,病人喝下你開的第一碗湯劑後,立刻就見真章了,這就是經方。


DVD與書籍的製作仍然須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希望我的支持者稍安勿燥,隨時注意我的更新消息,謝謝

——漢唐中醫倪海廈

(附)(倪師)中醫的問診十個法則(06/03/2005)

我們經方家的問診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為讀者說明一下,如何找經方家看病,如果不知道方法將會變成雞同鴨講,病人說了半天我們也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些什麼? 請讀者記住用下列方式來回答問題.

看病必須十個問

1.問睡眠,

你的睡眠如何?是否一覺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時會醒?如果會醒,是幾點會醒?是否多夢?等等.

2.問胃口,

你感覺餓嗎?有慾望想吃什麼特別的食物或是喜愛什麼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餓,完全沒有胃口.

3.問大便,

你便秘嗎?每天有大便嗎?大便顏色是什麼?是下利嗎?很臭還是無味?等等.

4.問小便,

你的小便是什麼顏色?頻尿嗎?還是小不出來?還是沒有尿意?平均一天幾次?等等.

5.問口渴,

你很渴嗎?如渴,最想喝什麼溫度的水?如不渴,時常會忘記喝水嗎?還是再怎麼喝也不能止渴呢?

6.問寒熱,

你平時覺得身體很熱還是很冷?手腳冰冷嗎?

7.問汗,

你容易出汗嗎?會半夜盜汗嗎?會時常流汗不止嗎?還是不出汗的身體呢?

8.問體力精神如何,

精神好嗎?還是一直疲憊中?早上起床時,是精神奕奕呢?還是無法起床呢?精神能夠集中嗎?

9.問性功能, 你性功能好嗎?等等.

10.問女子月經, 無論你有無月經,都要詳細說明你的月經情形,是延後還是每次都提前呢?痛不痛呢?生過小孩嗎?

讀者只要按照以上的問診來說明你身體的感覺,經方家就可以不用看到你,而依據這些主要症狀來開出處方,但是要開方時,我們須要知道你體重多少?身高多高?等等,因為體格不同就會出現劑量不同的處方.

經方是在真正的治病中,因此病人服用經方時身體在恢復時,自然會產生一些變化,可能每天都不同,有時會下利,有時會暈眩,嘔吐,手腳發麻等等,這都是正常現象,因為我們在治病,所以會有很多因人而異的反應出現,此時不須要每天向醫師報告,你只要問你自己看看,是不是這些反應都出現在你的病兆所在呢?你就知道你如何了. 我曾經遇到一位無知的病人,她來看我時,抱怨自己便秘,一星期才上一次大號,結果吃完我的葯第二天就打電話來說,中葯的副作用她受不了,因為下利過多.於是我問她你感覺如何?她說感覺非常好,體力都恢復過來了,讀者覺得我應該如何回答她呢?你們在吃西葯時沒有這類反應是因為西葯只是在控制,根本沒有在治病,當然你會感覺到二者之不同.

病人如果拿著西醫的檢驗報告來看正統中醫的話,你一定會被罵,因為這是西醫說的,不是我們說的,你有疑問的話應該去問幫你做這檢驗報告的人才對,怎麼來問中醫呢?這就是雞同鴨講,你可以將西醫的檢驗說明一並給中醫,也可以將西醫給你的診斷給中醫,這可以幫助中醫來證明中葯有多好,但是要記住,正統中醫開處方時是完全依照你身體的症狀而開的,不是按照西醫的檢驗報告開的,因此你一定要強調你身體的症狀,將之說明詳細,如此才對正統中醫有幫助的,每次病人拿出西醫的檢驗報告給我時,他們不知道這對中醫來說是完全無濟於事的.


男女陰陽的分辨

內經說:陽病易治,陰病難。腑病易治,臟病難治,內經亦雲: 能知陰陽者,可以為醫

倪師 在診病時,隨時隨地都在應用陰陽大法斷病。

十問其實就是在收集患者陰或陽的不足或太過,知道了陰或陽的不足或太過下葯才有方向 。看得見的是陰,看不見及功能性的是陽。陰陽調和時,陽是潛於陰的,所以陽面是涼的(如手背及額頭是涼的),陰面是溫的(如手心是溫的)。當陰陽失調時,若陽不入陰,身體也就會有燥熱感,陰陽相格時,身體就會有上熱下寒,而當陰陽相搏時患者往往有寒熱並結的現象,故從陰陽的變化也可以得知患者是處於病進或病退階段。

版權歸倪海廈老師,轉載是為了傳播中醫文化,不會用於營利!

9. 一副中葯水煎後一天就喝完了,如果泡葯酒則能喝N天,究竟哪個葯效更好,葯勁更足呢

兩者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水煎葯的經方是治療疾病的,方向走的正確,1帖就會見效,三、五帖就可以病好,在中醫里算是急症使用,葯酒的多半是養身行氣,每天一點讓身體更健康,不是治療急症的,但慢性病的有的就有效,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方法

10. 閉經的中醫治療經方有什麼

中醫如何治療閉經

1、氣血兩虧型

月經往往由量少漸至停止,患者神疲短氣,面色礎白,食少便溏,舌苔薄白,脈弱無力,治宜大補氣血,方用十全大補湯(人參、白術、茯芩、甘草、地黃、當歸、白芍、川芎、黃茂、肉桂)加減治療。

2、氣滯血淤型

證見面色紫暗,胸脅脹痛,少腹墜脹,舌有紫點,脈沉而澀。治宜理氣,活血化淤,方用少腹逐淤場(當歸、川芎、肉桂、元胡、五靈脂、蒲黃、小茴香、炮美、沒葯),酌加木香、香附、桃仁、紅花等理氣活血葯。

3、氣虛血虧型

證見五心煩熱,兩頰潮紅,心煩不寐,唇乾舌燥,目眩耳鳴,腰酸膝弱,脈細弱。治宜滋養血,方用大營煎(熟地、當歸、甘草、杜仲、牛膝、肉桂、桐粑)酌加女貞、白芍、青蒿、鱉甲等養陰退熱葯。

4、寒濕凝滯型

證見面青腹冷,胸悶脹滿,便據腹痛,白帶濕冷,舌苔白潤,脈沉遲,治宜溫經散寒、操濕化淤,方用溫經場合二陳湯(桂枝、牛膝、獲術、當歸、川穹、丹皮、白芍、人參、甘草、桔紅、使多、半夏)加減治療。

5、痰阻沖任型

證見形體肥胖,乏力少氣,胸悶多寐,舌苔白膩,脈細滑。治直祛痰通絡、調理沖任,可用煮半夏、路路通、在等、山甲、桃仁、紅花、當歸、香附、陳皮等葯治療。

女子閉經後不要太恐慌,要加強營養,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適當休息。年滿16歲仍未來月經,應留意身高、體重、智力、營養狀況、乳房發育情況,必要時到醫院做婦科檢查。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調整好心理狀態,去掉精神負擔、加強鍛煉、充滿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閱讀全文

與經方的正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案例分析科學的激勵方法造就成功 瀏覽:657
失效螺紋連接方法 瀏覽:953
術後凹陷疤痕修復最佳方法 瀏覽:351
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方法途徑研究 瀏覽:868
黃瓜花蕾的食用方法 瀏覽:720
圓頂蚊帳的正確方法 瀏覽:688
潮汐發電最佳方法 瀏覽:828
生長快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90
索尼耳機連接手機方法 瀏覽:715
蘋果6splus靜音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54
平面向量的內積計算方法 瀏覽:127
閣樓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92
有啥方法可以讓牙齒快速掉落 瀏覽:432
去魚腥味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166
截視頻的方法 瀏覽:338
李永樂老師方法論講解視頻 瀏覽:780
經絡按摩儀的使用儀的使用方法 瀏覽:242
不鍛煉也能瘦腿瘦臀的方法 瀏覽:417
怎麼弄火的方法 瀏覽:791
男最爽的的慰方法圖片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