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貪污腐敗嚴重,朱元璋是用什麼辦法治理的
從古至今,貪污腐敗一直都存在,為了治理貪腐現象,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是絞盡腦汁。即使是這樣,貪污腐敗之風從未斷絕,甚至成為各朝代非常大的隱患。但有幾位皇帝,治理貪污腐敗手段值得現代人反思,下面盤點一下那些在治理貪腐方面比較牛的皇帝。
第一名:雍正皇帝
康熙和乾隆統治下的清朝,被贊譽為「康乾盛世」,這對雍正皇帝極為不公平。在雍正剛即位的時候,國家稅收短缺,國庫空虛,貪污腐敗成風。在這種情況下,雍正非常勤奮,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懲治官員貪污腐敗上。積極制定切實有效的治理和預防腐敗的大政方針,不斷推進反腐倡廉事業,極大地消除了康熙一朝的諸多弊政。不僅如此,他他積極推進高薪養廉,為了保證監督部門能落實其職責,並實施了連帶責任制。僅用了五年時間,貪腐之風就得到很大的改善,國庫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五千萬兩白銀。可以說,如果沒有雍正的治理,就不會有乾隆時期的繁榮。
B. 各朝皇帝都通過哪些方式來制衡相權,防止其權力過大
明朝是皇帝中央集權最厲害的一個朝代,皇帝廢除了所有丞相,將所有的任務都交代自己的手下,所有事情都要經過他的認可。又因為想要減輕自己的任務量,設立了內閣,明朝皇帝的權利是最大的。
各個朝代的皇帝都有很多方法去組織自己的權利被分散,明朝的皇帝是通過設立內閣,讓事情交給內閣處理,通過內閣的篩選出大事情之後,剩下的事情交給他們處理。並且內閣是一個很多人共同存在去決定事情的一個機構,並且大事情還是交由皇帝來處理的,並不能夠帶給皇帝權利的威脅。
C. 雍正帝在位時實行的統治措施有什麼
一 強化密折制度,擴大密折的范圍和內容:密折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於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折的范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二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三雍正皇帝非常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摺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在位期間每年唯有自己生日當天才會休息一天,其餘每天都挑燭工作至凌晨一兩點。
四在稅制上推行「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等制。
五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六改善秘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D. 朱元璋登基後,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帝位
第一、設立錦衣衛,錦衣衛直接聽命於朱元璋,錦衣衛可以逮捕任何人,上至皇親國戚,下到百官大臣,進行秘密審訊,這樣也是為了鞏固皇權中心,而且錦衣衛還能秘密幫他查處一些事情,畢竟朱元璋生性多疑嘛。
第六、節儉治國,居住的宮殿只求耐用,每天的早餐只是一碟蔬菜外加一頓豆腐,甚至在宮中開墾一片荒地來種蔬菜吃,這樣也影響到了後宮也不能過於鋪張浪費,因為你想啊,一國之君尚且如此,你一個後妃還敢奢靡度日嗎?
E. 歷史題目:歷代皇帝專制統治加強皇權的措施有哪些
首先明確,以下均是加強君主專制,而非中央集權的措施:
秦朝:創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權利的不可僭越;皇位世襲——地位的不可轉移);焚書坑儒
西漢:叔孫通制定朝儀加強皇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
北宋:杯酒釋兵權,行三省六部制,設參知政事、樞密使與轉運使分割相權
元朝:前期以兵權集中為主,後期宰相把持大權造成皇權削弱
明朝:廢丞相,設三司,設內閣
清朝:沿襲內閣制,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實力,康熙時設南書房,雍正時設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大概就是這樣了~~
F. 明朝和清朝都加強君主權力的措施,具體的措施和利弊
【明朝】
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廠衛特務機構調整
2)地方,設三司
3)思想上,八股取士
------------------------
改革行政機構.中央廢中書,罷丞相,設殿閣大學士,權力集中於皇帝,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關系;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集權於中央,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設廠衛特務機構,嚴格控制臣民,解決皇帝與臣民的矛盾;
實行「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文化,用這種方法處理皇帝與知識分子的關系,達到其控制知識分子的目的;
實行封王削藩政策,解決了皇帝與皇族內部的矛盾;
遷都北京,解決中央與邊疆的關系.中國歷來周邊的威脅主要在北方.因北方的游牧民族嚮往中原發達的經濟、文化、故經常南下,威脅中原王朝的統治.因「靖難之役」子孫相殘,明成祖遷都北京,有天子鎮邊之意.
【清朝】
清代延續明代的上述政策;
康熙時設南書房;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
------------------------
背景:(1)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2)設置南書房,三足鼎立擴大皇權.為了適應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後,在宮內設南書房,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手中.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加強了君權.
設置:雍正朝時為辦理西北軍務,又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傳達要務,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
影響: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2)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這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G. 古代的皇帝如何整治天下
中國古代社會以皇帝為中心,實行皇權至上和皇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權神授學說為理論基礎,用嚴格的名位等級、禮樂制度和皇位繼承等各種規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個人的權威地位,保證皇帝高踞於國家機器之上,擁有至高無上、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創立,經過歷代王朝的不斷發展、強化,直至1916年袁世凱的垮台而徹底廢除,前後歷時2137年。 「皇帝」這一稱號淵源於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 [1-2] 完成了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決定用「皇帝」作為空前統一的郡縣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腦的專用稱號,並建立起皇權專制的政治體制。在這一制度下,皇帝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核心和權力主體,法定的國家首腦和最高統治權力的執掌者。皇帝一人獨治天下,全國的土地、資源、人民、財富均為他所有,可謂「履至尊而治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無小大,皆決於上」。皇帝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榮辱,可以「塗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國家政治事務法定的唯一最高決策者,有權統率和指揮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級地方軍政系統和文武官吏,要求他們絕對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辦事。一切以皇帝名義發出的指示,都被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許有任何違抗或異議。一切法律的頒行和解釋,所有一定品級的文武官員的任免、獎懲和升貶,全國性財政賦役的征調和開支,對外和戰與對軍隊的調遣指揮,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決定。皇帝控制和指揮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他主要通過奏事、朝議、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國全社會和軍政信息,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奏事有面奏和書奏的區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級的大臣和貴族當面向皇帝反映情況、回答咨詢或請示。書奏是具有上奏資格的官署或官員通過一定渠道呈遞文書請皇帝裁定審批。奏事的文種主要有章、表、書、啟、議、疏、封事、題本、奏摺、狀、冊等。不同的文種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和作用,不允許混淆錯用。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時期,更推行一種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圍有嚴格規定,而且具奏人必須親手繕寫,奏前或奏後均不準向任何人泄露內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稱為硃批),不許向任何人出示,並且要限期繳回,亦不準抄存。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會晚期皇權的極端高漲。
H. 在古代,你會用什麼辦法刺殺皇上
皇上有那麼好殺嗎?各個朝代的情況都不一樣,宋代以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培植宦官或者暗中培養割據實力。從宋代開始,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皇權加強和禁軍制度,宦官和軍閥都不怎麼奏效了,所以當時黨爭是最好的殺皇帝的辦法。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清朝又出現了變化。皇權前所未有的強大,所有人都是奴才。那時候殺死皇帝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貪污腐敗。要知道在嘉慶年間腐敗的嚴重性,天理教200人就能打進紫禁城,居然打到皇後的宮殿慈壽宮,可知當時腐敗的嚴重,到他兒子道光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我就不說了。
另起一行。我這里說的殺死皇帝不是殺死皇帝這個人,因為他還有兒子、孫子。這里說的是殺死皇帝的理法,架空皇帝,讓他真正成為孤家寡人,直到讓他禪位為止。
求採納,一定要採納,採納拿大獎,驚喜樂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