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戶外尋水最佳方法

戶外尋水最佳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9 22:00:56

A. 去野外探險旅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水。我想知道戶外運動時要怎樣尋找水源和正確飲水。

當懷疑水源不清潔而你又無法將水燒開殺菌時,可選用漂白粉,具體用法參照生產說明。

如何維持體液平衡?為了使水分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多休息,少活動。
□不要抽煙。
□呆在陰涼場所。如果找不到,可搭一涼棚。
□不要躺在熱騰騰的地面上。
□不要進食或盡可能少進食。如果身體得不到水分,體液會從要害器官轉移以便消化食物,這會加速脫水。脂肪很難消化,需要大量水分。
□不要飲酒,那樣會使器官消耗大量水分。
□不要談話--不要用嘴呼吸,可以用鼻呼吸。

一、尋找水源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尋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如果谷底見不著明顯的溪流或積水池,要注意綠色植物的分布帶,試著向下挖,很可能植被之下就有水源。在乾涸河床或溝渠下面很可能會發現泉眼,尤其是沙石地帶。在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尤其是在沙丘地帶,很可能會有一層厚約5 厘米的沉濾淡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這層水可能會稍有鹽味,但可以飲用。在懸崖入海處應注意生長茂盛的植物,包括羊齒類和苔蘚類植物。在岩石的斷層間你很可能會發現濕地或泉眼。
如果找不著淡水,通過鹹水蒸餾也可得到。
警告:對於無任何綠色植物在周圍環境中生長的池塘或者周圍出現動物殘骨的地方的其他水源要保持警惕,這些水源可能已被靠近地表的化學物質污染。富含礦物之處的水常會是鹼性的。池塘里的水總要煮沸才能飲用。沙漠地區會有一些無活水源頭的死湖;它們逐漸形成鹽湖。鹽湖裡的水只有經過蒸餾才能飲用。

二、雨露的收集
除了工業化國家中出現的會增加土壤污染的酸雨外,各個地方雨水幾乎都能飲用,你所做的僅不過是收集而已。盡可能選取大面積的集水區,利用各種可能的容器收集。
在地面上挖個洞,四周用粘土圍住很大一塊地方,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但要防止洞里的水滲走。如果沒有防滲的薄片材料,金屬材料或者帆布材料都可很好防滲。如果對水的安全性有所懷疑,可以在飲用前燒開。
在日夜溫差相當大的地區,會有很多露水。當它凝結在金屬體上時,可以揩抹下來或者直接舐吸。
你可用衣服浸透水,然後再擰出來。一種方式是將干凈衣服系在腿上,在濕的植被中穿行,然後可以將水擰出來或者吮吸。
切記:可以控制少流汗,但不要限定飲水。如果必須限量就小口啜飲。在長時間缺水後,一旦發現了水源,千萬不可豪飲,開始也應啜飲。大量豪飲猛灌會導致脫水者嘔吐,造成大量寶貴體液的喪失。
動物作為尋找水源的向導
□哺乳動物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定期補水。草食性動物通常永不會離水源太遠--盡管有些種類為了避開旱季可能會長途遷徙上千公里--因為它們早晚都需飲水。留意跟蹤動物的足跡經常會找到水源;下山時可以跟隨其後。肉食性動物飲水一次可以維持較長時間,它們可以在捕食其他動物時獲取水分。所以哪裡出現肉食性動物,並不一定在附近就有水源。
□鳥類
穀食性鳥類,如雀類和鴿類,是不會遠離水源的,它們也早晚飲水。當它們徑直低飛時,那一定是渴求水源。飲足水後它們會停在那裡,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經常性歇息。密切留意它們的飛行方向,可能會找到水。
水鳥即便不停下來吃喝也能堅持長時間遠距離飛行。它們的出現也不一定預示周圍就有水。隼、鷹以及其他肉食性鳥類能從捕獲物中得到水分,所以也不能作為有水的信號。
□爬行類
它們不是水源指示者。爬行類動物可以吮吸露水,也可從捕獲的小動物中獲取水分,從而即便無水也能生存很長時間。
□昆蟲類
昆蟲是很不錯的水源指示者。尤其是蜜蜂:它們通常遠離蜂巢或蜂房至多不超過6500 米。但是飲水時間沒有規律。螞蟻也離不開水,一隊向著一棵樹行軍的蟻群很可能是去地下蓄水池飲水。這樣的蓄水之地即便在不毛之地也有可能找到。大多數昆蟲會在水源半徑90 米范圍內不停地飛行,尤其那種飛行時露出明晃晃綠身體的歐洲石蜂。
□人類蹤跡
人的腳印常能帶你導向一口井或水坑。為了減少蒸發,它們上面可能會覆蓋著灌木或石板。用後應重新蓋好。

三、凝結水
植物根部可從地下吸收水分。有的樹木根部可延伸到地下15 米或更深處獲得水分,個人就是費力也挖不了那麼深。當然,你也不必如此,可以讓樹來幫你。在一段樹木的嫩枝葉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在袋內產生凝結水。
挑選健壯、枝葉濃密的嫩枝條。袋口朝上,袋的一角靠下,以便收集凝結水。
將一聚乙烯薄膜覆在任一生長良好的植株上就可以收集到水分。因為蒸騰作用產生的水汽上升與薄膜接觸時遇冷,會凝結成水滴。如左下圖,將薄膜頂端收口並懸吊起來,或者用有彈性的墊棍支撐起來。凝結的水珠應讓之沿著薄膜內壁流入底部收集皿中。不要讓樹葉觸動薄膜,否則會碰掉凝結的水珠。
日光蒸餾器
在地面挖一大約寬90 厘米,深45 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收集皿,在坑上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逐漸飽和,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收集皿中,這種方法適用於沙漠地區或者日夜溫差相當大的地區。塑料膜比空氣溫度下降得更快,水汽凝結非常明顯。此類蒸餾器在24 小時內至少能收集1 品脫(55毫升)水。
這類蒸餾器還有陷阱的功能。塑料膜能吸引昆蟲和小蛇,它們會沿塑料膜滑到弧形的底部,在蠕動時掉進收集皿中。
日光蒸餾器也可用於從有毒或污染水中收集蒸騰凝結水。
塑料膜中央部分吊一石塊確保塑料膜呈弧形,以便水滴能順條滑至中央底部並落入收集皿中。塑料膜的兩端也用石塊壓住。將收集皿固定,以免掉入陷阱的生物打翻它。
如果可能,用一虹吸管將收集皿里的水引入更低位置的容器里。這樣就可不斷地取水了。
警告:無論何時也不要飲用海水和尿液!但是,通過蒸餾,兩者都可用來產生可飲用水。
蒸餾
蒸餾器皿是救生裝置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也可以就地取材。為了蒸餾能順利進行,你需要找到一些能替代實驗室里曲頸瓶工作的東西。將軟管一端插入一隻盛滿水的密閉容器頂部,另一端插進一封閉的冷卻皿中,給盛水的容器加溫,水沸騰產生的蒸汽經管子散發到冷卻皿中遇冷凝結成潔凈的水。管子也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比如背包的中空框架等。為了避免蒸汽散出,用泥或濕沙封閉管道與容器之間的接合縫隙。
管子一端插入蓋口容器里,容器里裝有待沸騰的污水、鹽水甚至尿液,另一端插入一隻日光蒸餾器里。用金屬板或樹皮蓋住容器口。用作冷卻皿的日光蒸餾器口甚至可以用捲成圓錐形的樹葉來覆蓋,這樣有助於收集蒸汽。

四、冰雪化水
熔冰比熔雪容易--只需較少熱能,可以更快更多地化出水來:同樣的熱能,前者能產生雙倍的水量。如果只能用雪,應先熔化小塊的雪在罐子里,然後逐漸加多,一次性放入大量雪塊的弊端在於,底部雪先融化成的水會被上部的雪浸吸,這樣會產生中空,不利於進一步傳熱甚至會把鍋燒壞。從雪層的底部取出的雪顆粒結構比表層多,易於產生更多的水。

五、海上冰塊化水
海上的冰塊含鹽高--化成水也無法飲用,除非年代很古老的冰,含鹽量較少。年代越近的冰塊,含鹽量也就越高,這些冰輪廓粗糙,一般呈乳白色。古老的冰塊由於氣候交替的影響,邊緣會不那麼光滑,一般呈天藍色。

六、植物中取水
集水類植物
杯型植物和寄生植物葉片常呈中空狀,經常貯有水。這些植物多寄生在高大喬木枝幹上。竹類中空的節間也常存有水,尤其是那些年老發黃的莖桿。搖動它們,如果能聽到咕嘟聲響,肯定有水。在每一節的頂剖開一「V」型槽口,將竹桿傾斜就可倒出水來。
(木解)寄生類植物高度從5 厘米至9 米不等,一般高為30~150 厘米。有些種類在組織中貯有大量的水分。在葉片基部形成的貯水器中也都積有水。這些種類分布於夏威夷地區,以及南弗吉尼亞至秘魯、阿根廷的廣大地區。
許多瓶狀葉植物能收集和保持水分。在飲用前要濾去陷進瓶狀葉內的各種小昆蟲及其他殘骸物。
旅行者樹是香蕉樹家族中的一員,在葉莖的基部斑紋處貯有1~2 升的水。
藤本植物
直徑約為5 厘米的粗皮藤本植物也能有效提供水源。但你必須學會判斷哪些是貯水植物,並非所有種類都有可飲用水汁,有些汁液是有毒的。有毒種類在莖被砍斷時會產生濃的乳白色汁液,以後你就會知道不再去碰它了。
如果你直接用嘴去吮吸樹汁,有些藤本會造成皮膚痛癢,所以最好是讓汁液滴落入口中,而不去用嘴直接貼著莖干。用容器收集樹汁當然更好。
應注意選擇特別能產汁液的莖,由底部回溯到莖的頂端處砍一道「V」型的深痕,然後由靠近地面處砍斷該莖,讓樹汁從斷口處流出至口中或容器里。當不再往外滴時,沿底部向上砍去一段,不斷重復直至耗完整莖的汁液。記住先在莖的頂端砍一「V」型深痕,而不是先砍底部,那樣莖中的樹汁會由於毛細管現象而向上運動的。
根部取水
在澳大利亞,水樹、沙漠橡和血木的根部都靠近地表,很容易挖出來。將樹根砍成約30 厘米一節,剝去根皮,吮吸汁液,或者直接刮到樹根髓部,擠出樹汁。
除非你曾看過經驗豐富者的演示,你很難找著那些最有價值的沙漠橡樹根。澳洲土著人能確認一種長在類似球狀球根上的細小嫩須,它可以救命。但除非確知如何能找到,否則不要瞎費力氣。
棕櫚類
扁形棕櫚、椰子樹和夏柏櫚都含有富含糖分的樹汁,相當可口。先彎曲花莖至頂端砍斷。這份濃稠汁液流出之後,可以在24 小時內重新恢復。努力做到每天能收集一誇脫體積的汁液。夏柏櫚的嫩枝從基部長出,所以你可以從地面水平開始。對於其他種來說,你可能必須爬到枝葉茂盛的樹幹上部才夠得著開花的枝莖。
椰子汁富含水分,但成熟椰子中的果汁有很明顯的輕瀉功能;飲用過多會引起腹瀉,從而失去更多的水分。
仙人掌類
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蘊含豐富水分。但並非所有種類的汁液都可安全飲用--西誇茹是生長於亞利桑那的一種巨型多指仙人掌,汁液毒性很強。注意避開仙人掌刺,一旦弄上皮膚,很難去除,尤其是那些纖如毛發的棘刺,更會疼痛難忍並會引起化膿感染。
啤酒仙人掌能高至120 厘米,生長於美國南部至南美洲一帶。需要費相當的力氣,才能切開它那粗糙多刺的外皮。最好的方法是從頂端向下切開,將莖皮剝去,內部切皮片狀,取出吮吸。或者將莖髓搗碎,吸取汁液。有些種類的汁液會無色無味,有些種則難以下咽。一般來說,高100厘米的筒仙人掌能產一升乳汁液。與通常乳汁植物都有毒不同,這類仙人掌是個例外。
分布於墨西哥、亞利桑那和加州地區的多指仙人掌晴人巨,高達5 米,富含大量汁液--但是有毒。可以將汁液收集,經日光蒸餾器蒸發冷凝,在冷夜裡重新凝結,得到可飲用水。
仙人掌屬植物--多汁梨果或隱花果類,具大型耳狀贅疣,產卵形漿果,成熟時轉變成紅色或金黃色。它們的棘刺較大,易於去除。果實和贅疣都飽含汁液。

七、動物中取水
動物的眼眶裡貯含水,通過吮吸就可得到。
所有魚類,體內都有可飲的流汁。尤其是大魚,沿魚刺延伸,貯有許多新鮮流汁。將魚解剖並取出內臟,保留脂肪並除去骨架。小心不使魚體內的流汁流走,你可以直接飲用它們。
除非你非常缺水,要留心不去吸吮魚肉部分的漿汁,因為它們富含蛋白,消化時會消耗大量的水分。
沙漠動物也可成為流汁的來源。在澳洲西北部地區的旱季里,當地人經常挖開干粘土層,尋找沙漠青蛙。這些蛙通常在旱季鑽入土層夏眠以求生存。蛙體內貯有水分,可以榨取飲用。

B. 野外如何急救和自救

1. 野外險情的預防和處置

(1)如何避免雷擊

野外活動中存在遭受雷擊的危險性。但是通過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可以顯著地降低這種危險性:①預知打雷和雷擊。先看到亂積雲變大,不久即變成雷雲,趕緊到安全地方躲一躲。收音機中有刺耳的雜音、忽下大粒雨滴也是打雷的預兆。②跑 向低地。③遠離高樹或密葉樹林。④遠離鐵塔,去除身上的金屬物,裝入塑料袋中。⑤如在水域活動,要趕緊上岸。⑥不要聚集在一起,應分散開。⑦小屋內、汽車內、岩背陰處或凹處也是很好的躲避之處,但注意不要靠牆。

(2)應對落石、雪崩

由高處掉落的一塊小石頭有時也會嚴重傷人,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在山間行走時,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落石標志,要仔細觀察,分辨浮石,一般講在多石頭的地方,浮石的顏色比周圍石頭新;通過易發生落石區域時,應戴好安全帽或用厚衣服蒙住頭,快速通過;盡量提早發現落石,及時避讓,避免意外傷害;行走中不小心踏落石頭時,要立刻喊出聲,通知下面的同伴。

雪崩的威脅非常大。因此,進行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時,首先要向當地住戶打聽哪些地方有潛在危險,以避開經常發生雪崩的地區。由地貌特徵也能判斷雪崩常發地區,如山坡上有雪崩大槽,山坡上方有懸浮的冰川,山脊上有雪檐等。雪崩前,有雪塊、冰片落下,這時要確認冰落的方向,然後再決定逃離方向。一旦來不及逃脫而捲入雪崩,手腳要快速地像游泳一樣運動,盡量使頭部浮在雪上,同時拋出身上攜帶的一些物品作為標識物,以便別人知道你被雪埋的具體位置,及時營救。

(3)迷路時

在山野,尤其是在深山密林中行走時,稍不留神就會發生迷路,這時要保持沉著冷靜,然後採取適當的措施。①回到認識的地方。平時在行進的休息間歇要多注意周圍的風景和標志,一旦迷失方向,最好回到自己認識的地方,用羅盤和地圖確定所處的位置及目的地方位,重新開始行走。折返時不要直走下坡路,因為下坡路視野小,方向不易確認,這是很危險的。②做好山路標志。在山野行進時要注意曾經走過的人留下的用塑料帶、樹枝或石頭作的記號。走在前面開路的人,遇到特殊狀況時,要做標志通知後面的人。③如果迷路時天色已晚或從山崖落下受傷,動彈不得,無法按照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這時應做深呼吸,保持鎮靜,不要冒然離開,在原地露宿,減少體力消耗,同時想辦

法發出求救信號靜待救援。

(4)溺水時

在江河湖海中遇到復雜水情而無法駕馭時,千萬不要慌張著急,想辦法讓自己浮在水面上,保持浮姿,任水沖流,並注意水波流向,再一點一點由水平方嚮往岸邊移動。在拯救溺水者時,首先考慮用竹竿、樹枝、繩索拖拉,或者用大木頭、塑料桶等能很好地浮於水面的物體作為浮具實施間接救護,實在無法解決問題了才入水施行直接救護。如果被救上岸的溺水者神志不清,就要採取急救措施,施行心肺復甦術(CPR)。

2. 野外傷病的急救

在野外生存生活實踐中,常會遇到一些意外受傷和突發疾病,掌握一些常用的傷病急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1)感到身體不適時

身體不舒服,感到頭昏腦脹時,應放鬆心情,躺卧下來,解開束縛身體的衣物或包袱。告訴同行者自己的症狀是發冷還是發熱、何處發痛?然後再考慮處理辦法。如果臉色發紅,呼吸急促,不出汗,這很可能是中暑,應將不適者抬到樹蔭下休息,並將頭部墊高,身體平卧,保持安靜,注意降溫,同時可服用人丹、十滴水、淡鹽開水等。有嘔吐症狀時,要取俯卧姿勢,右手放在下巴下作枕頭,放鬆身體,嘔吐後應漱口,並安靜休息,如症狀加重,則趕快送醫院。打噴嚏、發寒、頭痛是感冒初期的症狀,使用普通感冒葯,多休息即可治癒,如果在野外露營時患感冒,應注意多吃溫熱食物,保暖,早睡,讓身體出汗,症狀就會有好轉,如果遲遲不退燒,可服用解熱劑。腹痛的原因很多,依部位判斷,左下腹部發痛,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身體受涼,服用正露丸這類葯品,並注意保暖腹部,放鬆靜躺休息即可痊癒;右下腹部發痛,有闌尾炎的危險,可先服用止痛劑,並迅速送醫院治療;胃部發痛、發燒、惡心時,可服用腸胃葯治療。

(2)被昆蟲叮咬或蜇傷

一般情況下,被蚊子、跳蚤、臭蟲等叮咬,野蜂、毛毛蟲等蜇傷,蜈蚣、螞蟥等咬傷,塗上風油精、萬金油,或口水、肥皂,即能起到消炎、止癢作用;被野蜂蜇傷後,會產生劇痛、眼花惡心等症狀,如果發現蜂尾部的毒腺及螫針還留在傷口上,應該用小鑷子或小鉗子拔除,不要用手掐。隨後用醋酸塗擦傷口,消腫止痛,也可用野菊花葉、夏枯草搗爛敷傷口;遭到螞蟥叮咬時,不要使勁往外拉,以免拉斷而將螞蟥的吸盤留在傷口內,引起傷口發炎、潰爛。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手掌在旁邊拍擊,螞蟥受到驚嚇會自動調下來,也可用風油精、食鹽灑在螞蟥身上,或用煙頭燙;人的皮膚受到毛毛蟲身上毒毛的侵害,會感到辣、癢、痛,並伴有紅腫症狀。這時應小心地將毛毛蟲從身上清除,再用膠布粘在皮膚上,揭下時可以將毒毛去除。還可以采些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的草葯搗爛後塗擦或外敷。如果全身出現皮疹,可服用撲爾敏等抗過敏葯;由於毒蠍子、毒蜈蚣等的毒性比較大,遭到襲擊後應採用對付蛇傷的方法處理。

(3)被蛇咬傷

①如何判斷是否被毒蛇咬傷。從外表看,無毒蛇的頭部呈橢圓形,尾部細長,體表花紋多不明顯,如火赤練蛇、烏風蛇等,毒蛇的頭部呈三角形,一般頭大頸細,尾短而突然變細,表皮花紋比較鮮艷,如五步蛇、蝮蛇、竹葉青、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等(但眼鏡蛇、銀環蛇的頭部不呈三角形);從傷口看,由於毒蛇都有毒牙,傷口上會留有兩顆毒牙的大牙印,而無毒蛇留下的傷口是一排整齊的牙印;從時間看,如果咬傷後15分鍾內出現紅腫並疼痛,則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了。②被毒蛇咬傷後的急救。咬傷後不要劇烈奔跑,以減慢人體對蛇毒的吸收和蛇毒在人體內的傳播速度,減輕全身反應;記住傷口的形態,詳細告知急救的醫務人員,如果把蛇打死,則帶上死蛇,以便醫務人員及時、正確地給以治療;被毒蛇咬傷後,應立即用柔軟的繩或帶結扎在傷口上方,以阻斷靜脈血和淋巴液的迴流,減少毒液吸收,防止毒素擴散;應急排毒。立即用冷茶、冷開水或泉水沖洗傷口,有條件的話可用生理鹽水、肥皂水、雙氧水、千分之一的過錳酸鉀溶液、四千分之一的呋喃西林溶液沖洗。施行刀刺排毒,用清潔的小苗刀、痧刀、三棱針或其它干凈的利器挑破傷口,不要太深,以劃破兩個毒牙痕間的皮膚為原則,或在傷口周圍的皮膚上,用小苗刀挑數孔,刀口如米粒大小,這樣就可防止傷口閉塞,使毒液外流,刀刺後應馬上清洗傷口,從上而下向傷口不斷擠壓15分鍾左右,擠出毒液。如果傷口裡的毒液不能暢通外流,可用吸吮排毒法,採用拔火罐、針筒前端套一條橡皮管來抽吸毒液,無工具時可直接用嘴吸吮,但必須注意安全,邊吸邊吐,每次都用清水漱口。內服、外敷葯物,具體用什麼蛇葯,應根據當時當地能立即採到為原則,靈活運用。③避免被蛇咬,在山野中行走時,不要隨便將手插入樹洞或岩石空隙等蛇在白天的休息之處,手中持一小棍或樹枝,行走時「打草驚蛇」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避免被蛇咬的方法。

(4)損傷出血的急救法

在野外,有時因意外而造成身體某部位損傷出血,小的出血無需特殊處理可以自行癒合,而嚴重出血常會危及生命,須採用緊急的止血措施。如果是一點傷口,用手指或清潔布塊直接壓在傷口上面即可止血,血滲透布塊應反復替換,直到出血減弱,這時才用消毒紗布蓋好,綳帶固定。如果是切傷或砍傷,血流不止,這是動脈出血,危險性很大,必須用止血帶止血,但注意止血帶扎緊後應有間隔的松開再扎緊,以免被捆紮處以下的肢體血液循環完全中斷而引起肢體壞死。另外還可用清潔的紗布或止血棉等止血劑填塞在傷口內,再用加壓綳帶固定。

(5)骨折及扭傷

野外生存生活實踐中,腳滑倒或身體失去平衡而摔倒很容易發生骨折、脫臼或扭傷。發生骨折或扭傷時,首先應保持安靜休息,不要勉強走動,使傷口惡化。接著可用河水、冰、雪等冷卻患部,千萬不要按摩。然後用木板或代替物夾住患部,用綳帶加壓固定。抬高患部,超過心臟。最後送往醫院,搬運時應小心謹慎,一般可採用兩人做手椅、單人背負、兩人攙扶、擔架搬運的方法。對於脊椎受傷的患者,一定要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後送往醫院,身體不能彎曲,否則可能會造成脊髓損傷而導致癱瘓。

3. 求救信號的發放與識別

遇難時獲救的首要前提是與外界取得聯系,使他人知道你的處境。SOS(Save Our Soul)是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可以在地上寫出或通過無線電發報,也可用旗語通訊方式打出或者通過其他方式發出代碼。另外,幾乎任何重復三次的行動都象徵著尋求援助。如點燃三堆火,製造三股濃煙,發出三聲響亮的口哨、槍響或三次火光閃耀。如果使用聲音或燈光信號,在每組發送三次信號後,間隔1分鍾時間,然後再重復。

(1)煙、火信號

燃放三堆煙、火是國際通行的求救信號。將火堆擺成三角形,間隔相同最為理想,可方便點燃。在白天,煙霧是良好的定位器,所以火堆要添加膠片、青樹葉等散發煙霧的材料,濃煙升空後與周圍環境形成強烈對比,易受人注意。在夜間或深綠色的叢林中亮色濃煙十分醒目。添加綠草、樹葉、苔蘚和蕨類植物都會產生濃煙。黑色煙霧在雪地或沙漠中最醒目,橡膠和汽油可產生黑煙。

信號火種不可能整天燃燒,但應隨時准備妥當,使燃料保持乾燥、易於燃燒,一旦有任何飛機路過,就盡快點燃救助。白樺樹皮是十分理想的燃料。為了盡快點火,可以利用汽油,但不可直接傾倒於燃料上。要用一些布料做燈芯帶,在汽油中浸泡,然後放在燃料堆上,將汽油罐移至安全地點後才能點燃。切記在周圍准備一些青綠的樹皮、油料或橡膠,以放出濃煙。

(2)地對空信號

尋找一大片開闊地,設置易被空中救援人員觀察發現的信號,信號的規格以每個長10米,寬3米,各信號之間間隔3米為宜。「I」——有傷勢嚴重的病人需立即轉移或需要醫生;「F」——需要食物和飲用水;「II」——需要葯品;「LL」——一切都好;「X」——不能行動;「→」——按這一路線運動。

(3)其他信號

①光信號。利用陽光和一個反射鏡或玻璃、金屬鉑片等任何明亮的材料即可反射出信號光。持續的反射將產生長線和圓點,這是莫爾斯代碼的一種。②旗語信號。左右揮動表示需救援,要求先向左長劃,再向右短劃。

4. 組織實施時的安全措施

在組織野外生存生活綜合訓練過程中,作為組織實施者應有考慮周詳的安全措施。

(1)作好縝密完整的訓練計劃和充分的物質准備,包括活動目的、路線、日期、分工、紀律、裝備、物品、學生檔案、如何總結等,並讓每位學生徹底了解。

(2)健康管理。長距離和高難度的教學訓練,出發前應對學生進行健康檢查,尤其是對那些平時運動較少的學生,更需認真檢查,如有不適宜的情況,則應停止野外生存生活訓練。

(3)組織必要的體能、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培訓。

(4)組織者與保險公司的業務部門直接商定參加普通意外傷害保險或特種意外傷害保險事宜,從而使組織者和參與者獲得較大的風險保障。

(5)組織隊伍。將隊伍分成5~12人一組,安排有經驗、有責任感的教師或學生擔任組長,整個隊伍不可拉得太長,應經常保持前後呼應的狀態,要約定一些聯絡信號。還應安排有責任感、對活動計劃十分了解、有經驗的人擔任留守。配備醫務人員。

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中遇到安全問題時,至關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如果你冷靜地把你能做的安全措施都做好了,很有可能會轉危為安。否則,把時間用於無謂的害怕和恐懼上,可能會帶來本不應有的災難。另外,本文所述及的是一些處置安全問題的基本常識,是否能靈活運用,在遇險時採取最為適當措施,就要看臨場經驗和意志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措施只是臨時的應急辦法,最終要請醫務人員或送往醫院進行救治。

C. 在陸地上怎麼尋找水源地

根據河流的流向來找水源地
或者掘地來找水源,經常下雨的地區地下水是很豐富的,而且水位很淺

D. 野外生存如何鑒別水源啊怎麼找到可以喝的水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它還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1、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2、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3、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4、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
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綳帶
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
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
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敷料
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消毒葯水
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潔凈的棉花球
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消毒膠布
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膠布
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各種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蛇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其它
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

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E. 野外遇險,如何求生

野外急救常識
一、如何使用信號求救
如求救援,可採取多種方式
[點燃火堆]
連續點燃三堆火,中間距離最好相等,白天可燃煙,在火上放些青草等產生濃煙的物品,每分鍾加6次。夜晚可燃旺火。
[聲音求救]
在不很遠的距離內發出求救信號。可大聲呼喊,也可藉助其它物品發出聲響,如用斧子、木棍敲打樹木。
[利用反光鏡]
利用回光反射信號,是有效的辦法。可利用的能反光的物品如金屬信號鏡、罐頭皮、玻璃片、眼鏡、回光儀等等。
[在地面上作標志]
在比較開闊的地面,如草地、海灘、雪地上可以製作地面標志。如把青草割成一定標志,或在雪地上踩出一定標志;也可用樹枝、海草等拼成一定標志,與空中際得聯絡。還可以使用國際民航統一規定的地空聯絡符號所示。
記住這幾個單詞: SOS(求救) SEND(送出) DOCTOR(醫生) HELP(幫助) INJURY(受傷) TRAPPED(發射) LOST(迷失) WATER(水)
二、毒蛇咬傷後的急救:
世界上已發現毒蛇650種,我國有50種,常見有眼鏡蛇、銀環蛇、五步蛇、蝰蛇、蝮蛇、竹葉青蛇、眼鏡王蛇、金環蛇、海蛇、烙鐵頭等十種,以前4種多見。
1、毒蛇和非毒蛇的區分:通常觀察傷口上有兩個較大或較深的牙痕,才可判斷為毒蛇咬傷。若無毒牙印,並在20分鍾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症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消毒、止血、包紮,如有條件再送附近醫院注射破傷風即可。
神經毒---銀環蛇,一般傷口較淺
血循毒---五步蛇、蝰蛇、蝮蛇、竹葉青蛇,一般傷口較深
神經毒+血循毒---眼鏡蛇、眼鏡王蛇
細胞毒+神經毒---海蛇
2、被毒蛇咬傷的主要症狀:神經性毒蛇,傷口疼痛、局部腫脹、磕睡、運動失調、眼簾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惡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傷者可能在8~72小時內死亡。血循性毒蛇,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傷口周圍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漿狀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發燒、惡心、嘔吐、七竅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壓降低、瞳孔縮小、抽筋,被咬傷後6-48小時內可導致傷者死亡。
3、救治措施:
(1)、現場自救:被蛇咬後,要鎮靜,不要亂走動,延緩蛇毒吸收,首先需找一根布帶或長鞋帶在傷口上端5~10公分處(靠近心臟一端)扎緊,為防止肢體壞死,每隔二十分鍾左右,放鬆2~3分鍾,應用冷開水反復沖洗傷口表面的蛇毒。然後以毒牙牙痕為中心,用消毒後的刀片把傷口的皮膚切成十字形,再用兩手擠壓,撥火罐、真空吸管或在傷口上覆蓋四、五層紗布,用咀隔紗布吸吮(口內不能有傷口)盡量將傷口內毒液吸出。立即服用解毒蛇葯,並將解蛇毒葯粉塗抹在傷口的周圍。盡量減少傷者的行動,並迅速送附近醫院救治(最好能將毒蛇打死一並送醫院確定蛇毒的種類)。
(2)、 葯物:南通蛇片、貴得繩蛇片等;
(3)、 呼叫:與當地「120」聯系,SOS。
(4)、 注意事項:不要輕視神經毒的中毒症狀,不要輕信個體蛇醫,盡量聯系當地附近的大醫院。
三、昆蟲咬傷後的急救:
1、蜈蚣咬傷:塗氨水
2、蜜蜂扎傷:用鑷子將殘留的蜂針取出,用氨水塗,忌飲酒。
四、包紮止血:
包紮的目的:壓迫止血、減小感染、保護傷口、減輕痛苦、固定敷料和夾板。
包紮材料:最常見的有綳帶、三角巾、四頭帶,也可用毛巾、手絹、被單、布塊、衣服等。
盡量升高出血部位,特別是四肢受傷時。
如果遇到手足同時受傷流血,可以讓病人坐下或躺下,將流血部位提高,是頗為有效的止血方法。
直接壓出血部位的近心端。
四、扭傷:
五、骨折心肺復甦:
六、發熱與中暑:
野外穿越活動
穿越就是探險旅遊的一種方式。顧名思義,凡是從地圖上的一點徒步到另一點,排除各種沿途的困難,可謂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最終到達指定地點的活動,凡是起點與終點不重合,不走回頭路的野外探險活動,都可以稱之為穿越。現在我們經常進行的野外穿越是指自帶裝備與給養,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徒步行進,只依靠地形圖、指南針和自己的頭腦來分辨方向,確定行進路線的一種戶外運動。對於未知的探索難度較大,要求穿越者在掌握登山、攀岩、緩降、漂流、溯溪、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專業技能以外,還要求穿越者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由於這項探險運動富於探索性和挑戰性,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和喜愛,成為他們了解大自然,拓展自我的有益活動。
野外穿越其種類按照穿越地點劃分,有山地叢林穿越,沙漠荒原穿越,雪原冰川穿越等,按行進方式劃分,有徒步、自行車、駕駛機動車穿越。其中徒步山地(叢林)穿越是最基本的形式,徒步穿越能力是一切穿越活動的基礎。由於野外穿越往往選擇那些地形較為復雜,人跡罕至,沒有任何指示標志的地區,這就需要隊員之間發揮團隊精神,互相幫助,共度難關。參加野外穿越的朋友在配備登山靴、背包、指南針等個人裝備的同時,還需要藉助一些專業的野外探險集體裝備,這次鼎湖穿越中我們使用專業集體裝備包括:
1、地圖:一張好的地圖(比例尺1:50000)必不可少,有了它,你能預先了解地面的概況,山勢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便於計劃路線,測定位置,設定意外撤退路線;
2、全球衛星定位儀(簡稱GPS):是一種大地測量和地理位置定位儀器,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能同時跟蹤到四顆以上的地球同步衛星,並通過接收多顆衛星的無線電波來計算GPS持有人所在的經緯度及高程等數據,使你在野外無迷途之猶,每台價格在2000元左右;
3、短程無線電對講機:如果隊伍較大,且有分開行動的時候,各組有一台對講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保持隊伍整體行動的協調一致,以及相互指路和其它幫助,每台價格在1500元左右;
4、山地帳蓬:是你野外活動的「家」,它能為你遮風擋雨,防禦蚊蟲的叮咬,每個價格在300元到600元之間;
5、專業登山繩:通常應准備一條50米靜力繩用於緩降、上升和一條50米動力繩用於攀岩,另外繩子還可以提供保護和意外救援,專業的登山繩由合成纖維製成,還需獲得國際登聯(UIAA)的質量認證,絕對可以放心把整個身體交付給它。每條登山繩的價格在1300元~1600元之間,除此之外,你當然還需掌握一些簡單的繩結的打法;
6、安全帶:鐵鎖、上升器、下降器(8字環和SRT下降器)、快掛、扁帶、滑輪等登山器具將為你挑戰難度提供必不可少的利器;
7、爐具:在許多的森林保護區內禁止燃點篝火,因此攜帶登山探險用汽爐(瓦斯爐),使用簡單,方便快捷,一天的奔波勞累,能喝上一口熱茶,真是舒服無比。進口汽爐的價格一般在500元到700元不等;
8、攜帶型過濾器:在野外不建議直接飲用溪澗河流中的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水燒開在飲用,也可以使用攜帶型過濾器和消毒片對水進行過濾消毒後在飲用;
9、醫葯箱:在途中給石頭撞傷,荊棘刮傷是常有的事,止血貼、綳帶、碘酒、止泄葯之類不能少。有時不小心踩到蛇,可能還會給咬上一口,別緊張,出發前領隊都會為大家講解一下野外醫療救援的方法,最好再配置一個蛇毒真空吸管。
專業裝備僅僅為你提高安全的保障,參加野外探險活動,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有有一顆堅強的心。
夏季野外活動裝備清單
個人裝備:防水電筒或頭燈、軍用水壺連飯盒、45升以上背包、防護眼鏡(可用太陽眼鏡代替)、野外旅遊服裝(可選擇保溫排汗內衣、抓毛絨外套、顏色鮮艷防撕風衣、防撕快乾兩用長短褲)、高筒防水靴、保暖排汗棉襪、聯絡應急用哨子、行軍小刀(瑞士軍刀)、旅行帽、棉紗或皮手套、塑料薄膜袋、塑料涼鞋(涉水時替換用)、防潮墊、羽絨或多孔棉木乃伊式睡袋、備用電池4個、防水運動表、指南針、沖氣睡枕、保溫鋁膜、登山杖、綁腿、防蟲頭罩、蠟燭或螢光棒、安全頭盔、魚鉤和魚線、放大鏡、濾水吸管、鋸條、開山刀等*;
個人葯品:感冒葯、藿香正氣丸或黃連素、跌打葯、止血貼、維生素B和C、驅風油等;
集體葯品:綁帶、氨水、碘酒、硫磺粉、綳帶、蛇毒真空吸管、蛇葯、冷凍噴霧器;
個人食品:少量巧克力、餅干、火腿腸、壓縮餅干、少量鹽、牛肉乾、葡萄乾、棉花糖或水果糖、茶葉袋或三合一咖啡;
個人用品:牙刷/牙膏、快乾毛巾、衛生紙/紙巾、打火機、旅行裝沐浴露、驅蚊水(夏天適用)、防曬油;
集體裝備:雙層帳篷、爐具、炊具、軍用鏟、25米安全繩、鐵鎖、安全帶、STOP和8字環下降器;
集體食品:米、蠟腸、麥片、速食玉米粥、鯽魚罐頭和午餐肉罐頭、梅菜扣肉罐頭、鷹牌練奶、榨菜、干蘑菇、蔬菜;
野外活動裝備的選用
參加這些活動的野外裝備主要有:帳篷、背包、睡袋、防潮墊或氣墊、登山繩、登山杖、岩石釘、安全帶、上升器、下降器、大小鐵鎖、繩套、頭盔、護目鏡、防風防水透汗衣褲、手套、登山靴、襪子、叢林帽、炊具、爐具、多功能水壺、吸管或凈水杯、指北針、望遠鏡、等高線地圖或其它資料、防水燈具、各種刀具等。
帳篷:南方山區季節性降雨較多,潮濕多霧,最好選用防水防風性能較佳的雙層蒙古包型帳篷,它的底部多為2m*2m的正方形,可供2~3人居住,架設方便,佔地面積少。在選購時需檢查帳蓬面料接縫處是否有防水壓膠。雙層帳蓬價格一般在500元~700元之間。帳蓬搭好後,別忘了在帳蓬四周挖一條約 10cm深的排水溝,為防止蛇蟲的入侵可在四周灑上點硫磺粉或沙姜粉,有條件還可以在帳蓬上噴一些防蚊水;
背包:登山、探險最好使用帶金屬架 45升以上的專業登山背包,在選擇登山包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背負系統設計是否科學,通風透氣、受力傳遞、背負的舒適性和承重強度,登山包的支撐機構早期常見的有鋁架、U型管或雙鋁條支撐,目前改進型的背包採用了「? 」字型支撐;2、裝載系統是否合理方便;3、外掛系統是否合理;4、面料應選擇有防水塗層的防撕尼龍布。目前市面上「BIG PACK 」、「NIKKO」品牌500元~1000元左右的款式都是不錯的選擇。擁有一個性能優良的登山包在長途跋涉中讓你無往而不利,並且可以受用終身。若攀岩、突擊登頂、朔溪時選用無金屬架的小型背包(突擊包)較適宜;
睡袋:
登山靴:購買登山鞋時要選擇比平常穿的大一點的,以腳後跟內有可伸進一個手指頭的位置為准。長時間徒步行軍,你的雙腳會腫脹起來,另外寒冷的冬天需要穿較厚的襪子或兩雙襪子,因此在購買登山鞋時,最好買大一碼。目前以VIBRAM鞋底、GORE-TEX塗層的皮製登山鞋最好,摩擦力與耐磨性優秀,防水透氣,但價格較貴。
防潮墊或氣墊:防潮睡墊或充氣睡墊,用於與地面隔離,保持體溫及睡眠質量。防潮睡墊為高密度海綿,價錢在30元~50元不等,優點重量輕,價錢適中,適用范圍廣,缺點舒適度一般,容易損壞;充氣睡墊售價在200元左右,優點是保溫性能好,舒適度高,缺點是價格較高,重量較重,攜帶不方便,容易漏氣。建議在叢林中露營使用防潮睡墊,在寒冷地區使用充氣睡墊。
繩子:通常緩降、上升、探洞應使用靜力登山繩,而攀岩應使用動力登山繩,另外登山繩子在探險活動中還可以供保護和意外救援,專業的登山繩由合成纖維製成,還需獲得國際登聯(UIAA)的質量認證,目前世界著名的專業登山繩品牌大都獲得多項國際認證(UIAA、USA、CE等),絕對可以放心把整個身體交付給它。國內使用較多是BEAL的登山繩,價格在1300元~1600元之間,除此之外,你當然還需掌握一些簡單的繩結的打法,學打結其實是蠻有意思的;
安全帶∶登山用安全帶,用於攀岩及速降,價格在300元到600元不等;
頭盔:防止石塊飛落而造成意外,可使用工業用安全帽代替;
炊具:攜帶型套鍋、套碗等;
爐具:初次購買爐具的人,建議購買瓦斯爐,原因是可以當個人爐具,也可以當作團體裝備的緊急爐具,最重要的是在使用維修上也較方便;
多功能水壺:組合式,可以當作簡單炊具使用。目前較為普遍的是軍用水壺,價廉物美,單價為35元(1升),48元(1.5升);
吸管或凈水杯:在野外生存中的重要工具,用於凈化水源;
指北針:辨別方向及輔助使用地圖;
瑞士軍刀:瑞士軍刀的品質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就是「鋒利、結實、耐用」。
復雜山地行進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一般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行進應遵循大步走的原則,山地也是如此。如果將步幅加大,三步並作兩步走,幾十公里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省許多體力。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當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行來休息,而不要停下來,站立一分鍾,慢行就可以走出幾十米。山地行走,經常會遇到各種岩石坡和陡壁。因此,攀登岩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在攀登岩石之前,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然後確定攀登的方向和通過的路線。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點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腳能很好地做配合動作。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其他一點,使身體重心逐漸上升。運用此法時,要防上竄跳和猛進,並避免兩點同時移動,而且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間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地形。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懸崖峭壁以外,幾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當坡度大於30度時,沿直線攀登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兩腳腕關節不好伸展,容易疲勞;坡度大,碎石易滾動,容易滑倒。因此一般均採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線橫上斜進。建議使用兩根登山杖,四個支點總比兩個支點穩妥。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通過草坡時,注意不要亂抓樹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斷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進,要特別注意腳要踏實,抬腳要輕,以免碎石滾動。在行進中不小心滑會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重心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雨季在山地行進,應盡量避開低窪地,如溝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如遇雷雨,應立即到附近的低窪地或稠密的灌木叢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樹下。大樹常常引來落地雷,使人遭到雷擊。避雷雨時,應把金屬物品暫時存放到一個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帶在身上,也可以尋找地勢低的地方卧到。在山地如遇風雪、濃霧、強風等惡劣天氣,應停止行進,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裡,待氣候好轉時再走。山地行進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體力,疲勞時,就應適時休息。不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樣不容易恢復體力,再走也提不起勁。正確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鬆緩步慢行一段,或停下來休息一會,調整呼吸。站著休息時,不要卸掉裝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撐一根木棍,以減輕身體負重。若天氣冷,不要坐在石頭上休息,石頭會迅速將身體的熱量吸走。
穿越叢林應穿著防撕面料的衣褲,佩帶防護眼鏡和穿手套,夏天可選擇短褲和綁腿,避免皮膚暴露在外被荊棘刮傷,同時可以防止受到蛇和黃蜂的攻擊。
野外生存准備
無論是旅遊還是探險,要想成為一名野外的倖存者,就意味著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這里會告訴你如何確保自己擁有即將開始的任何一項探索所必備的種類裝備。它們對於野外生存非常關鍵——你必需與這形影不離。
一 、做好准備
1:列一張裝備檢查清單(要充分考慮你所去的環境和地理位置)。
2:臨行前進行一次徹底的體檢。
3:研究後做一份周密出行計劃。
二 、 裝備
睡袋 背包 帳篷 無線電通訊設備 車輛等。(依個人情況而添加)
三 、救生寶盒
裝有一些關鍵性小東西的盒子稱為救生寶盒。
1:火柴
最好是防水的。為了節約空間,應將火柴桿後半截去掉。
2:蠟燭
既可用來生火又可用作光源,牛羊脂做成的蠟燭在應急時也可食用或用作烹調油。
3:打火石
即使在潮濕狀態下仍能發揮作用。
4:放大鏡
能直接聚光生火,同時對於拔刺穿針之類也大有用武之地。
5:針和線
要有幾種型號的針。選擇堅韌的線,並將其繞在針上。
6:魚鉤和魚線
記著帶盡可能長的魚線,它還可以用來捕鳥。
7:指南針
准備一隻刻度清晰、鈕扣大小的指南針。
8:? 燈
? 燈是一種水晶發光體,僅一枚硬幣大小,但用於夜間觀察地圖非常理想,同時夜間垂鉤時也是極好的誘餌——盡管昂貴但經久耐用。
9:彈性鋸條
由於把手很占空間,可以不要。它能鋸斷很粗的樹。
10:圈套索線
選用60-90厘米長的精細銅線,用於布置陷阱或圈套,同時還能解決許多求生問題。
11:醫療小瓶
選擇幾只細長圓柱體小葯瓶,所盛葯品根據自己的需要。一般應具備如:鎮痛葯、腸道鎮定劑、抗生素、抗組胺類葯(用於各類過敏、蚊蟲叮咬和毒蟲螯刺的等)、漂白粉、抗瘧疾類葯品、高錳酸鉀。
12:外科手術刀片
至少應帶兩個不同型號的刀片。
13:蝴蝶結
用來固定受傷部位,促使傷口癒合。
14:膏葯類
最好防水,使用前保證傷口的清潔。
15:避孕套
可用作很好的水袋——至少可以裝2品脫(110毫升)水。
四 、救生箱
1:飯盒
鋁制飯盒既輕便又耐用,是很好的炊具,又能盛放各類救生物品。
2:燃料
最好是裝在折疊式爐灶內的凝固態燃料塊。
3:手電筒
微型手電筒只佔用極小空間,筒內電池應首尾顛倒。鋰電池為首選。
4:閃光信號燈
可以吸引營救者注意力,尤其是在閉塞地區。
5:標記板
應攜帶一塊由熒光材料製成的條板,大約2米長0.3米寬,可用於吸引營救者注意。
6:茶葉袋
一杯清茶可養精補神,記著帶上茶粉、小包裝奶粉和糖。
7:食品
遠離陸地時脂肪是最難得的食物。管裝黃油、豬油或酥油都很適用。脫水肉磚營養豐富且易於保存。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不宜長 放。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者選用更好 些的電解鹽粉。
8:救生袋
嚴寒條件下,一隻長200厘米、寬60厘米的大聚乙烯薄膜袋也可以救命。意外時可鑽到裡面,這樣可以防止熱量散發。
五 、刀具
1:折疊刀
便於攜帶,木柄會給你相對舒適的感覺。
2:月牙型彎式砍刀
這是一種馬來人慣用的大而重的短刀,對於野外生活與工作來說是理想的。最好用的是以刀鋒全長約30厘米,整刀重量不超過750克為宜。刀鋒面最寬處約5厘米,末端深入木製柄把中。
求生技巧
當災難降臨時,如果只是一味浪費時間顧影自憐直到身心崩潰,那很容易。所以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拯救自己。一位健康者、一個營養良好的人,只要有信心,從生理上講就一定能承受相當大的災難。甚至在傷病狀況下,性情堅毅者也一定能勝利渡過難關、奇跡般地恢復。
良好的訓練和豐富的知識會給你帶來自信。信心能幫你戰勝恐懼、厭倦、絕望和孤獨。
一 基本需要
1:水
生命離不開水。所有生物都依賴於水,所有的生物也都含有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平均能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也活不了。正常人平均每天耗水2-3升。呼吸、工作強度加大、氣溫升高和出汗等都會促使人體失去水分。必須不斷補充水分以維持正常水分平衡。所以水需要優先考慮。流動的水源是最理想的。
維持體液平衡 :
為了使水分消耗最低程度,可以採取以下措施:a 多休息,少運動。 b 不要抽煙。 c 呆在陰涼場所。如果找不到,可搭一涼棚。 d 不要躺在熱騰騰的地上。 e 不要進食或盡可能少進食。如果身體得不到水分,體液會從要害器官轉移以便消化食物,這會加速脫水。脂肪很難消化,需要大量水分。 f 不要飲酒,那樣會使器官消耗大量水分。 g 不要談話——不要用嘴呼吸。
尋找水源 :
尋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要注意綠色植物的分布帶。在乾涸河床或溝渠下面很可能會發現泉眼,尤其是沙石地帶。在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流水線以上挖坑,尤其是在沙丘地帶,很可能會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淡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這層水可能會稍有鹽味,但可以飲用。注意:無任何綠色植物在周圍環境中生長的池塘或者周圍出現動物殘骨的地方其水源要保持警惕,水源可能已被化學物質污染。富含礦物之處的水常會是鹼性的。池塘里的水要煮沸才能飲用。沙漠地區一些無源頭的死湖會逐漸形成鹽湖,這是的水只有經過蒸餾才能飲用。
收集雨露 :
除了工業化國家中出現的會增加土壤污染的酸雨外,各個地方雨水幾乎都能飲用,你所做的不過是收集而已。在日夜溫差相當大的地區,會有很多露水。當它凝結在金屬體上時,可以揩抹下來或者直接舔吸。你可將干凈衣服系在腿上,在濕的植被中穿行,然後可以將水擰出來或者直接吮吸。切記:可以控制少流汗,但不要限定飲水。如果必須限量就小口吸飲。在長時間缺水後,一旦發現水源,千萬不可豪飲,開始也應啜飲。大量豪飲猛灌會導致脫水者嘔吐。
凝結水 :
植物根部可從地下吸收水分。挑選健壯、枝葉濃密的嫩枝條,袋口朝上,袋的一角靠下,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在袋內產生凝結水。
在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中央放一收集皿,在坑上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逐漸飽和,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收集皿中,這種方法適用於沙漠地區或者日夜溫差相當大的地區。在24小時內至少能收集1品脫(55毫升)水。
蒸餾器皿是救生裝置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也可以就地取材。將軟管一端插入一隻盛滿水的密閉容器頂部,另一端插進一封閉的冷卻皿中,給盛水的容器加溫,水沸騰產生的蒸汽經管子散發到冷卻皿中遇冷凝結成潔凈水。
冰雪化水 :
熔冰比熔雪容易——只需較少熱能,可以更快更多地化出水來:同樣的熱能,前者能產生雙倍的水量。如果只能用雪,應先熔化小塊的雪在罐子里,然後逐漸加多,一次性放入大量雪塊的弊端在於,底部雪先融化成的水會被上部的雪浸吸,這樣會產生中空,不利於進一步傳熱甚至會把鍋燒壞。從雪層的底部取出的雪顆粒結構比表層多,易於產生更多的水。
海上冰塊化水 :
海上的冰塊含鹽高——化成水也無法飲用,除非年代很古老的冰,含鹽量較少。年代越近的冰塊,含鹽量也越高,這些冰輪廓粗糙,一般呈乳白色。古老的冰塊由於氣候交替的影響,邊緣會不那麼光滑,一般呈天藍色。

F. 尋找水源

4.2.1.1 根據地形尋找水源

1)山谷的最低點。

2)乾涸河床上的沙礫下。

3)懸崖下面。

4)洞穴內。

5)乾涸的水池底。

6)海邊的沙丘下。

7)在沙漠,有綠色植物的地方,有水的概率更大。

4.2.1.2 利用動物線索尋找水源

1)兩棲、爬行類動物出沒的附近。

2)一些鳥類多在水源附近生息。

3)昆蟲(蝴蝶、蜻蜓、蚊子等)喜歡在水源附近活動。

4)順著動物的足跡就能找到水。

5)依據動物多喜歡在傍晚喝水的特點找水。

4.2.1.3 根據植物尋找水源

1)蘆葦、馬蓮、柳樹等都長在水源旁。

2)灰菜、蓬蒿、沙里旺都長在水位高的地方。

3)初春時,獨有發芽的樹枝下有地下水。

4)入秋後,獨有一處葉子不黃的樹下有地下水。

4.2.1.4 通過聲音尋找水源

根據水聲,在植物比較茂密並有苔蘚的潮濕地點,趴下去仔細聽,就會發現流水的具體位置。搬起石塊,移開枯枝落葉,就可以看到水質好、基本不用處理的飲用水了。

4.2.1.5 根據地面情況尋找地下水源

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的地方,季節不同,地表特徵也不相同:

1)炎熱的夏季地面總是非常潮濕,地面久曬而不幹不熱。

2)秋季地表有水汽上升,凌晨常出現薄霧,晚上露水較重,且地面潮濕。

3)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面的裂縫處有白霜。

4)春季解凍早的和冬季結冰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後融化快的地方有地下水。

(1)沙漠中尋水

想在沙漠中找到水非常困難,因此在沙漠和戈壁地帶作業一定要准備充足的水,並做好用水計劃,隨時了解周圍地區綠洲和河流的分布情況。如果發生意外,應盡快和外界取得聯系,獲得援助。在沙漠中有的植物,如仙人掌、荊棘類灌木生長的地方就有可能找到水;在乾枯的河流拐彎處,或者沙丘之間窪地的最低處向下挖或許能找到水源;駱駝對水的敏感性很高,沿著駱駝足跡一直走下去,尋找到水源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沙漠中晝夜溫差很大,可用「日光蒸餾器」的辦法收集到一點水。在比較潮濕的沙地上挖一個大坑,坑底部中央放一容器來收集水滴,在坑口上蓋上一層塑料膜,塑料膜中間要壓低對著收集容器。日光能使坑中潮濕的沙土和空氣溫度升高,形成水蒸氣凝結在塑料膜上,並形成水珠下滑至容器中。這種方法一天至少能收集到約55毫升的水(圖4.13)。

圖4.13 沙漠取水

警告:沙漠地區會有一些無活水源頭的死湖,它們逐漸形成鹽湖。鹽湖裡的水只有經過蒸餾才可飲用。

(2)森林中尋水

沙漠中找水難,森林中找水也不易。盡管在森林中周圍都是參天大樹,但林子里能見度差,很難發現成片的地表水面。要想找到水,首先要記住以下幾點:

1)水往低處流,請往低地走。

2)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綠色植被。但要是植物枯萎或死亡,說明該地區可能受過化學污染。

3)動物要喝水。觀察周圍動物活動情況,也許它們能指引方向。

4)以種子和谷類為食的鳥也要喝水,因此,也可以觀察鳥的活動情況。

5)青蛙生活在水裡,聽到它的鳴叫,就等於找到了水。

6)懸崖底部一般都會滲出水流,要仔細尋找。

G. 如何在海島上獲得水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
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它還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 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 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 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
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 綳帶
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
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
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 消毒葯水

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 潔凈的棉花球
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 消毒膠布
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 膠布
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 各種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 蛇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 其它
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d)。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b),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
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H. 野外生存訓練

野外生存技巧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
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它還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 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 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 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
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 綳帶
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
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
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 消毒葯水

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 潔凈的棉花球
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 消毒膠布
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 膠布
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 各種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 蛇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 其它
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d)。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b),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
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閱讀全文

與戶外尋水最佳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消滅蒼蠅簡單方法 瀏覽:904
廚房洗手消毒方法標志圖片 瀏覽:479
社會研究學簡答題普查的方法 瀏覽:468
耳機唱歌的正確方法 瀏覽:520
華為榮耀圓圈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88
副駕駛玻璃安裝方法 瀏覽:216
幹細胞治療腎結石的最佳方法 瀏覽:676
牛皮癬白癜風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45
吃狗肉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910
P35靶向治療方法 瀏覽:10
部隊體重測量方法 瀏覽:945
培養優秀學生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145
芥末食用方法 瀏覽:958
瞄準鏡距離測量方法 瀏覽:660
滑膜炎的治療方法鍛煉 瀏覽:985
私域有哪些引流方法 瀏覽:736
輸入法中的點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84
關閉省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98
房顫解決辦法調理方法 瀏覽:95
蛋白質粉使用方法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