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智障具體表現有哪些
現在由於很多原因,有的家庭新出生的嬰兒智力低下,讓父母苦不堪言。
通常智力低下有以下幾點表現:1、智力低下的嬰兒最早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吃奶困難,不會吸吮,特別容易吐奶,表示神經系統有損傷,日後智力會受影響。
2、先天性智力低下兒童在面容體態上就有異常表現。比如先天愚型患兒就有眼眼距過寬、雙眼斜吊、塌鼻樑、舌頭常拖在嘴外邊、流口水等表現。
3、智力低下的兒童比正常兒童明顯運動發育遲緩。俯卧抬頭、坐、站、走等動作的起始年齡都比正常同齡兒童要晚。
4、1歲多了,還不能很好的說話。
5、智力落後兒童對環境漠不關心。孩子整天非常安靜,很少哭鬧。這類兒童往往因為其過分安靜而受到表揚,一般很容易被忽視他的智力問題。
6、多動也是某些智力落後兒童的一個特點。許多智力落後兒童不能安靜地呆一會兒,無時無刻不在活動。
7、智力落後兒童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們比正常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明顯縮短。
為了讓這些不幸的弱智痴呆兒童早日回歸社會,武警北京市第三大隊醫院弱智痴呆科組織經驗豐富、從事小兒神經科多年的專家成立醫療組,多方收集資料和反復探索研究,總結出一套治療兒童弱智、痴呆的新方法,即對弱智、痴呆兒童要早期診斷,
『貳』 智障人士 上電視 需要打馬賽克嗎
正確答案:D 解析:考點:體驗式學習的特點。
『叄』 如何提高弱智兒童的記憶力
智力障礙兒童的記憶力存在記憶不準確,記憶保持時間不長等特點,並且機械記憶佔主要,他們幾乎沒有意義記憶。因此,要教智障兒童學習掌握知識,不能死記硬背,要不斷發展智障兒童的意義記憶。而智障兒童記憶力的培養,與智障兒童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像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因此還要注重培養智障兒童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此來全面提高智障兒童的記憶力。因為具體形象、生動鮮明的物體,能引起智障兒童的興趣,因此,使用教具能夠激發智障兒童的情感,容易被智障兒童識記。
在智障兒童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恰當的運用實物、標本、模型、圖畫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那麼智障兒童就能產生形象記憶,提高記憶能力。如:學習數的組成、加減法,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利用教具演示、講解,智障兒童就能理解知識,加之智障兒童動手操作學具,很快掌握了知識。
游戲教學法是現在培智學校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當然,游戲也能幫助智障兒童更好的進行記憶。它可以鞏固和豐富智障兒童的知識,可以發展智障兒童的語言和智力。
由於智障兒童的記憶與觀察力相關,那麼,可以嘗試讓多感官刺激來培養智障兒童的記憶力。調動智障兒童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參與活動,能獲得最好的嘗試記憶效果。如:在認識蘋果時,可以通過看、摸、聞、嘗,了解了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讓智障兒童畫蘋果,加深了嘗試後對知識的記憶。
在智障兒童教學中,無論是朗誦詩歌、唱歌曲、給智障兒童講故事,還是舞蹈動作、體育動作、繪畫技巧的示範,不但要正確規范,還要善於運用一些淺顯易懂的比喻手法破解難點,在智障兒童的腦海里留下難忘的印象。
比較記憶在引導智障兒童認識類似的事物時經常運用到,可通過比較,找出異同點,幫助弱智兒童比較記憶。如:認識鴨子,可在認識嘴、腳時,出示雞,讓弱智兒童比較雞嘴和鴨嘴的形狀,雞腳和鴨腳的樣子,根據不同,明確記住雞、鴨各自的特徵。
教師要教給智障兒童一些記憶的方法,使智障兒童能把新舊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在物體之間建立邏輯關系,以拓寬記憶的廣度。如:認識了各種船,可教智障兒童歸類為水上交通工具,最後教師引導智障兒童把它們歸類的交通工具。
此外,加強復習是幫助智障兒童提高記憶力的重要方法,強化學過的知識,不斷幫助智障兒童進行復習,但復習的方式方法要多種多樣,這樣才能引起智障兒童的興趣。
『肆』 如何培養智障學生的語言能力
按照正常的人體發展規律,一般在一歲半到兩歲開始正常的語言發展,而智障學生八成以上有語言障礙問題,家長甚至到孩子三四歲時才發現這一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正常的語言能力發展。智障學生語言障礙的主要表現有:開始說話晚;口頭發音含混,口齒不清;理解他人語言能力弱;表達方式過於單一、簡單、重復等。對智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自身條件,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另外,語言表達更要建立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讓溝通對於智障學生來說能夠理解並且能夠正確表達。更重要的是發動學生家長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課堂和生活中共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提高智障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中重度智障學生對於外界的刺激,反應緩慢甚至根本無法作出反應,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很有可能無法正常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這嚴重地拖延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對於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作用甚小。所以,幫助學生提高課堂注意力是保證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
耐心輔導,不斷鞏固。首先課堂上教師要有耐心,智障學生的思維不同於一般的學生,況且在語言理解能力上還有障礙,教師的引導很難實現。智障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穩定性差,認識記憶過程緩慢,掌握困難等,都是智障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充分的耐心,不斷提示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這里,及時觀察學生的狀態,確保學生穩定完成課程。上課時,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錄音的方式,反復播放對話、語音等範例內容,配以簡單移動的動畫,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和語句內容。一節課反復播放與鞏固,但要注意學生的情緒,是否產生厭煩抵觸,適當調整重復次數,調整重復頻率。在學生慢慢形成記憶後,降低重復次數,但也要保持復習鞏固課程,耐心地為學生講解對話中的語言知識,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放到知識點上。
二、使智障學生高效理解語言含義
智障學生語言障礙的程度,也有理解障礙的影響。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建立在理解和表達的雙向交流的基礎上的,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就必須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讓學生會說話,必須先學會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要藉助對話中對於他人語言的理解,正確理解了他人語言的內在含義,結合自我語言能力組織表達,才能構成完整的溝通交流思維。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說話的速度要盡可能慢,說話時不要使用難以理解的表達方式,時刻注意學生的反應,學生如果表現出困惑,就要適當變化表達方式,或者重復表達。在課堂中及時總結經驗,學生對何種表示方法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合理安排自己講課內容的語言表達形式,確保學生能夠聽懂。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學生配合自己,教師由短句表達逐漸到完整的表達,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跟著教師重復,從短句表達開始重復,再到整句的復述。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積極理解教師的話,再通過學生的重復,讓學生多次自我理解,逐漸產生記憶,感受語言的含義,學生隨著這樣不斷的感受與記憶,很快就可以做到邊聽邊說。
三、鼓勵學生參與師生集中課堂
智障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對於事物的認知較慢,所以,在集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接受的外界事物過多,很容易產生抵觸和畏懼心理,對於語言能力的鍛煉會產生負面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往往教師採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盡量在簡單的環境中學習。但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實際上不利於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的實踐,過於簡單的關系,學生難以正確地使用和理解語言知識。語言表達畢竟是要求學生能在社會中正常交流,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難免限制了學生的這一能力。
要善於在集體課堂交流中進行對話訓練。教學模式要盡量保證學生有足夠的交流環境,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交流中去,為避免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用平和的語言幫助學生接受陌生事物。同時,教師也要維持好課堂紀律,保證課堂平和的學習氣氛,避免學生之間的沖突。還有就是教師在安排交流練習內容時要注意鍛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比如,建立新學期開學,同學之間相互認識的模擬環境,讓學生與學生進行自我介紹。或者讓學生交流自己開心的經歷,教師在學生交流期間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發現學生溝通中仍然存在的問題,整合到後續的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完善語言表達思維。教師在學生交流的環境中還要做好鼓勵工作,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肯定,讓學生接受課堂集中教學的環境,讓學生在溝通中體會溝通的作用和溝通的環境,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實際溝通。
四、家長與學校配合教學
智障學生在學校學習語言表達知識、鍛煉溝通能力等,但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和實踐機會總是有限的,為了使學生能真正在社會中和生活環境中應用語言表達,家長和學校的配合教學很重要。
比如,教師可以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一方面匯報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傳達教師最近的教學內容,讓家長在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機會,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學到交易溝通時,家長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到商店體驗購買過程,以及付款時應當如何表達,找東西時應當如何尋求幫助。家長在學生完成該社會實踐之前,要確保環境合適,與商店方面做好溝通,共同營造一個和平的氣氛,讓學生順利地完成,如果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家長也要及時鼓勵和幫助。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和簡單的練習,家長幫助完成社會環境的真正實踐工作,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總而言之,智障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有限,教師必須要有耐性,還要有平和的心態,上課時耐心地教學,營造平和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也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總結教學經驗,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科學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了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正常地溝通,科學教學系統是關鍵。
『伍』 為什麼我給別人拍照這么好看別人幫我拍像個智障如何回答
大部分人的攝影水平都是有限的,不會考慮到光線、角度、構圖、人物比例等因素。
『陸』 如何培養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累。」對於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更是如此。學前班智障兒童進入學校前絕大多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有的整天被鎖在房內處於半隔絕狀態。有的又受到家長的過分溺愛遷就。這種環境造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不足,不會照顧自己。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是為了縮小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差別,使其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自立於社會,使之成為獨立或半獨立的社會成員。所以,培養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
一、增強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意識
要讓智障兒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尤其作為智障孩子的家長,往往一心想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補償,很多事不捨得讓孩子親力親為,大事小事均為孩子包辦代辦,長久下去,自然讓他們形成錯誤認識:只要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爸爸媽媽都會幫忙做。對於這種現象首先必須做好家長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讓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其次還必須通過不同形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從入學那一天起,我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的自理意識方面,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激發他們自我服務的願望。老師可以在幫助他們上廁所、就餐、睡前穿脫衣時,有意識地提醒他們自己去做,增強他們的自我服務意識。我們要給他們提供獨立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自理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
二、反復強化是提高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智障兒童大腦皮層的神經聯系不穩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對他們的訓練要採用強化的策略。根據智障兒童的情感不夠穩定、好動、注意力不集中、遺忘快的特點,我採取了生活實踐活動的方法,創造各種情景,豐富生活內容,不斷地反復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讓兒童動腦、動手腳,然後邊訓練邊糾正錯誤。在情景教室中,可提供床、被子等模具,極力為兒童創設最真實的自我服務的空間,開展兒童按指令穿衣服、穿襪子等活動。這些活動讓兒童天天練,並且練得次數逐漸增多。兒童只有在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中,積極地參與活動,才能將許多的經驗付諸實踐,才能有力提高自理能力。經常開展「我最棒」、「我也能做」等各種生活自理游戲、比賽活動,進一步調動學前班兒童的積極性,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其自我服務意識。除此之外,我校還開展了相關談話活動,如「我學會了」、「爭當好學生」等,通過大家相互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能力,讓孩子正確看待人和事,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
三、尊重兒童個體差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顧著如何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兒童,要了解這些智障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智障兒童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障礙程度使每個兒童在生活自理方面也體現出不同的個別差異。因此,對不同層次的智障學生,要求就要有所區別。要重視兒童的感受、需要、興趣。尊重兒童的個別差異,重視個別化教育。對於各層次的兒童來說,要求就要有所區別,須因材施教。對於自我服務能力較強的兒童,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兒童,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應肯定。我們可以開展「強幫弱」的活動,如在午睡起床後,請自理能力強的兒童來幫助能力弱的兒童穿衣服、鞋子、疊被子等。使能力強的兒童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樂趣,也使能力弱的兒童在內心深處播下了要學會自我服務的意識並逐步學會掌握自理方法。
四、體驗成功,進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是微弱的「一小步」,教師也不該忽視,應及時地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在孩子有了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後,還應積極鼓勵他們更進一步地提高,如他們做事情的速度及質量的提升等。對他們行為的獎勵就是對他們行為的認可、鼓勵,體驗成功可對智障兒童的行為起激勵作用。如:兒童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卻扣錯了。我們首先肯定兒童的自理意識,表揚他:「真能幹,能自己扣上扣子。」接著糾正:「只是一顆小扣子進錯了門,重新扣一次好嗎?」使兒童產生良好情緒,提高自信心。但當孩子們限於自身能力而無法實現預想理想目標時,作為老師必須輔以鼓勵,給予相應的引導,必要時,還可以協助他們順利實現預期目標,以免挫敗其自信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相信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他們的自理能力定會不斷提高。成功的情感體驗,使兒童產生滿足、安全的情感體驗,這成為激勵他們自覺掌握自我服務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他們限於自身能力無法實現預期目標時,必須給予耐心指導,切忌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影響到他們的積極性。
五、與家長密切聯系,提高兒童自理能力
大部分家長不懂教育訓練理論、訓練不專業、不系統,不懂得與孩子積極交往的定義和重要性,平時極少與孩子交流或做游戲,沒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從不給孩子以鼓勵和肯定。結果,孩子往往會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更不可能學會生活的自理。因此智障兒童在學校學會的良好習慣以及生活技能,回到家中應繼續練習、鞏固,家長因為「愛」就把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攬,這樣的後果只會是讓他們失去可以掌握的技能。因此這些孩子在學校學會的技能,回到家中,家長應積極配合和支持,給予同樣的鼓勵,讓孩子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與家長緊密配合,要告知家長:除了要具有不厭其煩的耐心外,還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方法。首先必須結合兒童自身能力情況,有的放矢地教育,其次只要沒有危險,就可以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不強求,但也不溺愛。另外,家長對智障兒的教育應與學校保持統一思想,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學校、家庭雙方相互配合的基礎上,還必須堅持一貫性,即讓智障兒童長期堅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只有長期堅持,才能有效提高其動手能力。目前我校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卡、與家長面談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時向他們介紹科學有效的方法策略,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更好地實現學校與家庭的相互配合、支持。
總之,學前班智障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個漫長系統的過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願意去做,我們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並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只有這樣,培養兒童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作為特殊教育行業的一員,我們應充當好智障兒童「拐杖」的角色,讓他們蹣跚的步履變得更加輕盈,讓他們的心靈開出絢爛的花朵。
『柒』 如何與智障兒溝通
(一) 不斷地對兒童說話:對智障兒童說話,其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必須假以時日才會慢慢開花結果。這一點對於智障兒童的家長和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
(二) 對著兒童的視線說話:跟智障兒童一起游戲、拿一些東西給他、請他做一些事、幫他做一些事時,總之要常常對他說簡單的話,並且要注意在說話是要對著兒童的視線講話。例如:自閉症兒童常常視線不看人,有時不是不看,而是看的時間非常短暫。當然當他不注意您的時候對他說話是沒有效果的。但也不用使用強制的方法,特地把臉靠過去,或把他的頭轉過來向著他說話。只要在不太遠的地方,很自然的喊他的名字「×××」,等他注意您在叫他時再配合當時的情境與其視線持平對他說話即可。
(三) 選擇切合情境的話題:眼前看得見、容易了解的自然話題為佳。尤其是以兒童感到關心或喜歡的事物做為話題,效果更好。不僅大人對兒童說希望兒童說的話,大人也可以先以兒童的口氣說給他聽,讓他知道這時候他應該怎麼說或回答才好。 例如:王XX,入學時會簡單的仿說,對於他進行情境訓練,把教室的窗戶擋住不讓他看間操,教他說「老師讓我看間操吧」。幾周後,看到這種情境,他不用提示,完全可以自發性地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這個要求。由此可見語言溝通不能離開情境,要發展語言,必須要有適合的情境。
(四) 不必重復練習太多次:教師或父母為使兒童學會說話,同樣的話語叫兒童說五次、十次,有時反而使智障兒童,尤其是自閉症兒童拒絕說話。所以對他們的語訓比對一般的兒童多說一、二次左右即可,同樣的事在同一個地方不要重復兩次以上。但碰到同樣的事情或同樣的情況發生時,要再重復的提醒。不必刻意教學,只要在適當的環境下,不斷地、自然地對他說話,讓兒童了解語言的意義,便可期待他逐漸會說出話來。
(五) 不必矯正發音:即使說不好,有表達意思的姿態即可,若刻意矯正發音,說不定反而會抹殺好不容易培養的說話動機。只要他肯說話,發音不正確的缺陷久而久之會改善過來。家長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確的說話模板即可,但千萬不要學兒童說娃娃話。
(六)只發語頭或語尾音不要刻意糾正:智障的孩子經常會出現只發語頭或語尾音的語言現象,這種時候也不必特地加以矯正,下次碰到這種場合時,大人實時發出二次左右的正確語音即可。即使只發語首或語尾音,也表示他有表達意思的動機,便要趕快給予鼓勵。
(七) 不要制止模仿電視廣告:這時家長或周圍的人會以為這個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壞,若禁止他看電視,唱廣告歌,就可以學習說有用的話。事實上禁止他說廣告的話也沒有用,不如讓他繼續學說,但要伺機配合情境說些別的話題,以提高其理解能力,使其慢慢說出有意義的話語。
(八) 不刻意矯正重復性語言:像不要制止模仿電視廣告一樣,對於智障孩子的鸚鵡式重復性語言想矯正他也矯正不了,不如不刻意矯正,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配合當時的情境,多製造對他說話的機會。例如:讓他幫老師拿來一個杯子,老師說:「謝謝你」。他可能會隨聲附和的再說一遍「謝謝你」,這時候不要刻意矯正,老師應該再說:「不用謝」。他自然會學,有這樣的幾次配合之後,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這種情景定勢,再有這樣的情景他不自覺就會正確對答了。
(九) 有耐心的聽他說話:智障兒童表達能力雖然差,但想說話時大人要有耐心地聽他說話,並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表情或動作來回應。即便孩子反復地問同樣的問題時,大人也要認真的回答。如此,當你對智障兒童說話時,他也比較願意以語言或非語言的姿勢、表情、手勢等方式來回答大人。
『捌』 畫圖拍照發過來,只要正確,必定採納。〖智力問題,智障走開……〗
『玖』 簡述智障教育有哪幾個基本的教學原則
智力障礙兒童的教學活動與正常學生的教學活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因而有許多共同遵循的教學原則,如全面發展教育原則、啟發性原則、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反饋性原則等是所有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但是,智力障礙兒童畢竟存在著身心發展障礙,而這些障礙又必然影響其學習的過程和效果,因此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教學還有一些特殊原則應該遵守。
(一)科學性原則
教學應力求科學准確,科學性原則就是為了保障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而提出的一項基本的教學原則。雖然該原則是在所有教學活動中都是必須遵守的首要原則,但是針對智力障礙兒童教學的科學性原則尤其重要。具體而言,針對智力障礙兒童教學的科學性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教學的設計者所選擇的內容必須是科學的,即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和技能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其二,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呈現方式和教學序列,以及教授方法是科學的,即教學方法既符合學科教學的規律,又符合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特點。其三,教學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也應該是科學的。
(二)功能性原則
功能性原則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身心障礙、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個特殊的教學原則。功能性原則是指將分析、提取出來的適應環境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教給智力障礙兒童,並幫助他們在具體環境中加以運用,以最終形成依據環境參與社會生活所需的功能性知識和技能。功能性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考慮教授學科知識的邏輯性時,要關注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的運用,包括運用方式、運用效果等。功能性原則更適用於嚴重智力障礙、多重智力障礙或年齡偏大的智力障礙兒童發展社會性技能的需要。
(三)補償性原則
智力障礙兒童因身心障礙影響了其學習,而補償性原則正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缺陷補償的需要而提出的一個特殊的教學原則。補償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認知、語言、記憶、行為、情感等缺陷,運用特有教學內容提供專業的教育訓練。例如,智力障礙兒童的腦損傷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容易疲勞,因而無法長久地、注意力集中地學習;社會參與度低、認知水平差導致他們概念貧乏,而且概念與事物間難以建立聯系,因而理解所學困難;語言障礙導致他們理解錯誤、言不達意,而信息交流不暢又反過來影響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手眼協調和手部控制障礙導致他們學習操作性技能困難,特別是書寫困難;觀察力、分辨力、記憶力差等又導致他們的學習難以推進。有鑒於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障礙和補償需要,除了教給學生精選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利用教學過程適時地提供補償性訓練,以促進智力障礙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抽象思維能力低下的特點提出的。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藉助直觀教具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直觀性教學原則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因而該原則對所有學習者都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學校教育中的許多內容是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被直接感受到和觀察到的,所以在學習這一類內容時,必須依賴學習者大腦中已有表象和概念,進行合理的推理和想像。如果學習者頭腦中缺乏表象,邏輯思維能力又差,那麼很可能導致學習者不理解所學內容。智力障礙兒童因認知障礙、社會經驗不足、思維能力低下而在學習時常常表現出表象缺乏、邏輯思維受限、推理困難等問題,因此直觀性教學原則正是通過直觀的教具、語言、動作、表情,通過讓學生接觸、觀察和模仿,豐富其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這為他們學習知識、形成概念、發展智力服務。因此直觀性教學原則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該原則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應用價值非常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運用該原則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慎重選用直觀教具。
(五)小步子原則
小步子原則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力、記憶力差等學習障礙提出的。小步子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應按照智力障礙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提供相適應的教學量。根據智力障礙兒童的心理特徵和學情特點,國家規定培智學校每節課為35分鍾。但是障礙程度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和習慣等不同的智力障礙兒童具有不同的學習潛力,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障礙程度、注意與記憶的特點以及學習興趣,合情、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的量。例如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將所講內容設置為便於學生理解和操作的若干個教學任務和教學環節,帶領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學習和鞏固知識、技能。另外,教師要根據每個兒童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的分量。特別對教學中的難點、重點一定要堅持低起點、小步子的原則,並依據兒童的能力水平設計教學的難度和坡度,促進兒童的學習。
(六)個別化原則
個別化原則是針對智力障礙兒童個體差異大,絕大多數智力障礙兒童具有獨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個教學原則。個別化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個別差異(特點),為每個兒童設計他們所能達到的基本的學習量,然後採取相應的方法促進其發展的一項教學原則。個別化原則的核心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兒童的不同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需要。由於智力障礙兒童的障礙程度、認知發展水平、學習能力和情緒狀態等均不相同,所以要想在同一個課堂上充分兼顧到所有兒童的教育利益非常困難。為此,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教學必須貫徹個別化原則,並將其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練習和評價各個環節之中。所以,個別化原則實際上包括了教學內容、要求、手段和方法上的個別化。
(七)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又稱充分練習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效記憶策略和反復練習等方法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加以內化、長久保持,並在需要時准確再現、正確使用。該原則正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識記慢、遺忘快、不善運用有效記憶策略的特點而提出的一項教學原則。記憶障礙和不良的記憶策略導致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效率低下,教師為阻止學生對所學內容遺忘的發生,必須加強鞏固練習。
『拾』 拍照時絕對丑的動作和造型是什麼
鼻孔對著鏡頭,這種照片絕對丑,在我的認知裡面,這種照片應該是那種分分鍾被銷毀的照片。
可是在我的人生當中卻遇到了她,拍照斜下45°。
女生拍照片都是想要美一點嘛,所以正常情況的話是選擇鏡頭在自己斜上45°的方向,這個角度顯臉小,拍出來的照片會比較好看一點。
斜下45°是什麼鬼?第一次看到她拍照片的時候我都驚呆了,她自己拍的時候會把手機拿到比自己臉低的位置,然後向下看鏡頭,按快門。
她跟別人合影也是這樣,我就特別害怕跟她合影,因為出來的照片都是兩個大鼻孔對著鏡頭,不忍直視,我的臉啊,不能要了簡直。
還有最後一種,拍照的人比被拍照的人高一截,拍照的時候還站得筆直,這照片拍出來兩條腿短粗短粗的。
根本照不出來那種腦袋揚起來看著鏡頭特別萌的那種照片,只能照出來一個又矮又胖的丑貨。或許是我打開方式不對,或許是我找不到一個會拍照片的攝像師,總是我駕馭不了這種拍照方式。
這三種方式是在我的觀念里拍出來的照片看都不能看的拍照方式,至於還有其他什麼方法的話,就看個人了,就比如臉大的女生露全臉照相就是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