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點茶文化很有名,你了解它多少
點茶流行於宋代,也就是說點茶文化起於宋代,與唐及唐以前盛行的煎茶相比,點茶對於茶的處理方式,選用的茶器,煮水的要求等都是有相似之處的。但點茶的程序與煎茶相比,更加嚴格,更加復雜,更加精緻,從而達到點茶的最佳效果。宋代的點茶法,簡單說是將茶用輾子輾碎之後,放在碗里,然後用湯水去沖,再用茶硯去攪拌,攪拌出這種白沫,整個過程有一種儀式感,以及這種泡沫的欣賞感。一時間呢,還興起了這個鬥茶之風,也就是點茶鬥茶之風。後來,在宋代把中國的點茶文化引到了日本,在日本發展成抹茶道,到今天發揚光大。
2.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沏茶時每次茶葉用多少,並無統一的標准,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古代沏茶方法—點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准,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中國宋朝的點茶與點湯成為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仆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這也許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偽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閑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焰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為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
點茶是唐、宋代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不會晚於五代。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宋代著名學者蔡襄在《茶錄》中記載了點茶的步驟:「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
(3)點茶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盡管「點茶」茶禮衰落已經有700餘年,但是宋人還是留下了與此相關的大量史料和書畫作品。課題組系統梳理了這些史料和書畫作品,仿製宋代團餅茶,復制宋代點茶茶器和宋人服飾。
「點茶」茶禮東渡日本,至今遺風不絕。郭丹英說,日本茶道有兩大流派——「煎茶」和「抹茶」,前者是繼承了明代以後中國人飲用散茶的習慣,而後者就是繼承了宋人「點茶」的傳統,因此,她們復原宋代點茶技藝後,也引起了日韓茶道界的極大關注,因為這不但能增強中國人對中國古代茶文化的了解,也能釐清日本茶道的源頭。
4. 正確沏茶的方法
正確沏茶的方法
正確沏茶的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很多朋友都很喜歡喝茶,但對於泡茶的正確方法可能還不太了解,不同的茶適合不同的沖泡方法,茶味才能更充分,以下分享正確沏茶的方法。
第一步是先要用熱水將茶杯燙熱
然後用拇指,食指以及中指共同捏取茶葉
投茶順序與季節有關,夏天應該先倒水,再放茶葉,冬季則先放茶葉,再倒水,春秋兩季則宜先倒半杯水再放茶葉,再倒滿水
沖沏茶葉時,宜將壺嘴從低處向高處慢慢移動來沏茶
泡茶葉的時間因水溫和茶葉品種而異,一般茶葉在85度的水中泡4分鍾即可,開水就2分鍾即可
一般茶葉的沖泡次數不宜超過3次
1、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
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拚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3、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製茶,自采果,別具佳趣。
4、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5、泡茶法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自然為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別。
由於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大體說,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一種創造。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活動。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但無論如何變,總要不失茶的要義,即健康、友信、美韻。
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下,作些改進是應該的。當代生活節律不斷變化,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法簡易行,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古法不易大眾化,但對現代工業社會過於緊張的生活,卻是種很好的'調節。所以,發掘古代茶藝,使再現異彩,也是極重要的工作。據說福州茶藝館已恢復鬥茶法,使沫餑、重華再觀,實在是一雅舉。談飲法,不僅講如何烹制茶湯,還要講如何「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時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一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准則同於唐代。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為多,壺成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
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稱「茶子。五杯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民間稱為「關公跑城」。技術稍差難以環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點一提,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於各碗,引謂「韓信點兵」。
1、提香手法
利用高沖手法,拉升注水的距離,讓更多的氧氣能夠進入茶壺、茶杯中,加速和茶內物質的融合。利用水流沖擊茶葉,讓茶葉多番翻滾,可以逼出茶香,讓茶味更加酣暢淋漓。
適合茶類:烏龍茶、黑茶(有一定年份)。
2、潤茶手法
放低水壺,縮短注水距離,用緩柔的細水流,沿著茶杯壁倒入,最好不要讓茶葉翻滾摩擦。開水慢慢浸透茶葉,激發茶香。出湯也宜輕柔。
適合茶類:白毫銀針、金駿眉、信陽毛尖等。
3、定點高沖
此手法要依據不同的對象變化。身披銀毫的茶,要輕柔慢沖,避免茶湯渾濁;對於葉子粗老的茶則需要定點高沖,讓水能在蓋碗中翻滾打轉,刺激茶味。
4、先輕後重
先輕柔的注入開水浸潤茶葉,然後提壺高沖,喚醒茶葉。
適合茶類:年份久遠的散裝老茶。
5. 點茶的泡茶方法什麼 點茶的泡茶方法介紹
1、備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沖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鮮的泉水,但是現在要備有泉水都很難。推薦使用天然礦泉水,或純凈水。煮水的原則是: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的二沸水為度。也就是說,當看到水面呈現魚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時,即可停止加熱了。再往後煮就是三沸,然而三沸後,騰波鼓浪,水就偏老了。沖茶時,取二沸的水,置邊上至水沒有沸騰的聲音,即可使用。
2、碾茶
先用純棉紙包茶,壓碎茶葉,然後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長時間碾茶,否則有損茶末的新鮮。如果不是當年的新鮮茶餅,則最好將茶烘烤後再碾。
3、點茶
鬥茶就是比試誰的茶湯湯花──沫餑在盞面上的時間保持更久,稱為咬盞,直到花散水出,稱之為「雲腳散」,經過幾個回合來決出勝負。在北宋時期,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無不以鬥茶為樂,樂此不疲。
鬥茶用的方法就是點茶。點茶總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與水交融,茶湯表面顯現雪沫乳花,但這整個過程不超過數分鍾。點茶之前要先暖盞,用開水過一遍茶碗,否則茶不浮。然後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盞中調作膏狀,不時以湯瓶沖點,邊沖點邊以竹製的茶筅或銀制的茶匙在盞中回環攪動,即所謂「擊拂」。
4、分茶
注水和擊拂,乳沫堆積很厚,並緊貼著碗壁不露出茶水,這種狀況稱之為「咬盞」。這時才可用茶匙將茶湯均分至茶盞內供飲用。《桐君錄》雲:「茗有餑(乳沫),飲之宜人」,因此多喝一點也無妨。
6. 《夢華錄》中的宋代點茶到底多復雜最正宗的步驟你知道嗎
宋代點茶到底多復雜 ?以下是小編的一些總結:
1、首先是焙炙茶餅,敲成小塊,碾碎後研磨到極細,羅網過篩,收納到茶盒中。煮水候湯。焙盞,即加熱茶盅的意思,可以使茶未更好地懸浮起來。焙蓋後將約重一錢七分的茶粉加入到盞中,開始正式點茶。
2、先加入少量的沸水,將茶粉調成糊狀,這一步謂之「調膏」;然後一邊加人游水,一邊以茶笑擊拂茶湯,打起持久不散的茶沫;然後將茶盞置於漆器盞托或者相同材質的盞托之上,呈敬給客人或者自己飲用。至此,一套完整的宋代點茶流程結束。
看起來只有警嬰數行字,可是要想行雲流水、完美地呈現一盞點茶一作品絕非易事。
4、而另一種分茶就厲害了,點茶者一手提壺注湯,通過手法控制水流的力度和勢度,另一手特盛,晃動配合。這般妙趣橫生、意蘊盎然的點茶法,為宋人的茗茶時光增添了很多高雅情致。可謂是好景如雲煙,應該珍惜眼前光陰。
這正是:生成盞里水丹青,巧面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
7. 什麼是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 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為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後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置茶於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於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現今流行於閔、粵、台地區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
8. 什麼是點茶,如何點茶,怎麼點茶
什麼是點茶 點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中國宋朝的點茶與點湯成為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仆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如何點茶,怎麼點茶 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准,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 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