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守丹田的最佳方法

守丹田的最佳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7 13:53:08

⑴ 打坐時意守下丹田應該怎麼

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方法:
1、放鬆,注意下丹田,感覺這個部位的變化,如這個部位的起伏、或溫度變化感覺,等等。
2、注意呼吸,好像鼻子在下丹田,在下丹田呼吸,保持這個注意力。
3、觀想丹田處有一朵蓮花,呼氣時花開,吸氣時閉合;或者靜靜時觀想花開的感覺。

⑵ 初練靜功者如何意守丹田

關於丹田的位置,古籍記載和氣功家說法不一。據《黃庭經》記載:丹田位置上有黃庭(胃),下有關元,後有幽闕(腎),前有命門,實在臍下內部一寸三分處。意守丹田之所以成為練氣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為注視這地方,在治療中以引導思想集中,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調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強內臟的活動,我們知道,只有腦和腎健,氣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練氣功中「調心」的重要功夫。而「調心」須與「調息」互相配合好收效才會大。所以氣功家有雲:「治病須養氣,養生須調息。調息須清心,清心須堅腦,堅腦則心平氣和,氣機發動,無所不適。」 初學靜坐功的人,對這種功夫極難下手,人們的妄念一起一伏沒有一秒鍾停止。所說「心猿意馬」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能夠調伏這些胡思亂想,到靜坐的時候把一切雜念放下,精神集中在小腹(下丹田)。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復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功法。如初學氣功者,覺得這種意守的根基不夠,可以輕閉兩眼,微露一線之光,而且觀鼻準,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地以鼻呼吸,不聞不覺,口也須自然閉合,舌抵上齶,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咽下。最要緊的仍在意守下丹田。 初學習靜坐功的人,常常反映:「我沒有學習靜坐功的時候雜念倒還少,一入坐練功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麼緣故。」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要知道人們的妄念,本來隨時都能有,平時因和外界環境的接觸把注意力發散了,故不覺得多;習靜坐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能夠從這里入手,即時自省妄念是怎樣生起來的。習練久了,雜念自然漸漸會少了。 初學靜坐功的人,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二是昏沉,時時要打瞌睡。治情緒不安的毛病,應該把一切念頭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專一注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慢慢安定下來;治昏沉瞌睡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注意在鼻頭尖端,把精神振作起來。由於白天勞累的緣故,夜裡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來打坐,因為夜裡睡眠已足,就不至於昏沉了。〖編輯:遲昊〗(周頌南)

⑶ 怎樣氣守丹田啊

丹田唱歌,找丹田位置分類:藝術用丹田之力來唱,發出的聲音才會有穿透力,就以功用來看,丹田的功用也正是氣功中活力的源頭,也是一種保健的方式。那什麼是丹田呢?我們的丹田位在我們的軀干肚臍下方約三指幅寬的地方(也就是約一點五吋),所謂丹田用力是靠身體的內部深層肌肉在做運動,也就是位在丹田位置後方的深層肌肉在用力。該如何感覺丹田位置呢?請先看完下面簡單的訓練方法

一.氣入丹田:先慢慢地深深吸一口氣,記得用腹式呼吸,用手放在腰的兩側,要感覺腹部有在漲大,這就是氣入丹田。

二.閉氣寧神:當無法再吸入時,憋住口中真氣,集中注意力在肚臍下方約三指幅寬,感覺丹田周圍的肌肉有在用力支撐著。

三.聚力吐氣:只利用丹田周圍的肌肉用力支撐著,其他部位放鬆,並緩緩的將氣吐出來。

四.氣盡神散:把身體里的氣全吐完後,全身放鬆,准備再吸一口氣。

如此幾遍後,會感覺到小腹部的肌肉有一點酸,每次用力時與上大號的感覺是相類似的,請記得這種感覺。不久你就會發現丹田的所在位置,這個位置會因為每個人的體型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你必須記得下次要用力的位置。

等到你已經可以正確把握丹田的位置時,接著要做快吸快吐的訓練,把氣快速地吸入小腹部,再快速吐出,像小狗在喘氣,但是只有丹田的部位在動,這樣可以讓你的丹田肌肉做快速的收縮運動,記得只能利用丹田周圍的肌肉用力,全身的其他部位是放鬆的。這個動作可強化腹肌的力量,建議你只要時間地點允許,可以多多練習這個動作,尤其是孕婦更要多練習,在生產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動也是不錯的方法,像跑步、仰卧起坐或仰卧空踩腳踏車,有一些瑜珈的動作也可以達到訓練的目的,還有搖呼拉圈、爬樓梯、蛙人操……等等的運動,要注意以自己身體能承受方式來訓練,反正目的是一樣的,只是所需時間各有長短。網路上有一位聲樂老師說過:「唱歌它本身也是一種藝術,除了需要專注外,也需要本身身體的體能狀態良好,甚至必須達到顛峰,如此再加上本身歌者的涵養,才能締造美妙的歌聲!」

丹田訓練在歌唱方面的功用,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更寬廣的音域

二.可調控的音量

三.清晰的咬字

四.豐富的聲音表現技巧

五.持續的耐久力

六.長久不衰的嗓音

若你持續練習一段時日後,應該會感受到上述幾項改變,或許是全部,也有可能只有一、二項有改進,但總體而言,對於在歌唱技巧方面(各種共鳴腔的運用及技巧)無法突破的人來說,丹田訓練是一項必修的課程。

最後要提到一點,丹田的運用必須配合腹式呼吸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吸氣時,氣會進入我們的肺臟,讓肺泡充氣進而擴大我們的胸腔,但這樣的肺活量用於唱歌仍是不夠的,還必須靠著橫隔膜的向下擴張,這樣吸入的空氣量才會足,丹田的肌肉才會有力。當你已經很容易感覺到丹田後,試一試發一長音(至少要 30秒)!一秒一拍的數,可以正確地運用後,再把你要唱的歌拿一小段來做練習,記得丹田要用力!假以時日,必有小成。

⑷ 如何更好的意守丹田

意守下丹田的奧秘
瀏覽網站,發現有不少功友和初學者對意守下丹田,提出不少看法,根據我收集的資料、師傅的教誨和自己的實踐,盡可能全面地分析意守下丹田的奧秘,為大家修練提供方便。
1、下丹田位置。它有幾十種說法,且出於各家之列的不下十幾種,如:臍中一寸二、臍中一寸三、臍中三寸、臍中前三後七、臍中前七後三、臍下一寸二、臍下二寸、臍下二寸四分、臍下四指關元,還有會陰、湧泉、命門、兩腎之間等等。到底哪家說得對?
而肚臍又分為到底是一寸二、前三後七、前七後三,還是兩腎之中說法。在師傅的實證實修和自我的體驗中,是以脊前臍後、前七後三、兩腎中間略下的這個體腔部位得氣最為強烈。古人稱這個部位為命門,這個命門不是命門穴。它無形,居身體之中,是全身的中點、極點、重心。這個部位,就是我們修煉的下丹田所在處。有一定練功基礎的人,可試用此方法找此部位,你可將身形正直,全身放鬆後,用意念去體會這個一身之中點,可用舌頭在口腔內慢慢地滑動,把口腔當做腹腔,用舌頭去滑動探測,然後體會那個中點。舌寸就像滑鼠在屏幕上尋找物品一樣,找到那一點,舌頭會有感覺,就定在那兒了(師傅教的方法)。下丹田就在前七後三的命門處。亦稱氣穴。
2、下丹田用途和守法。從下丹田竅位的用途上,可以分為健身、醫療的守竅部位以及修煉內丹的守竅部位。(1)健身和醫療的守竅部位只是為了聚氣生能、通暢經絡、平衡陰陽,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如此,則不必細究丹田具體位置,運用模糊理論,更利於練功人似守非守,避免死守,易學易練。
(2)如果從修煉內丹的角度看,就必須明確丹田的具體位置,因為練內丹一定要遵循嚴格的程序,選擇最佳的路線和最易產生結丹、養抬、育嬰、出神的生命能源所在地。否則,雖具有能源,但非練丹所需要的葯,練不出結果,或由於位偏路遠,練出特異生物能,但不便於在消耗最短的線路、部位上啟動或推動,就會因消耗大而不易成功。
各家對下丹田的命名,是基於練功的實效和目的,並非定位上的差錯。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祥,所修功法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從肚臍沿任脈的一個縱長區域,守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結丹,但臍中、關元、陰蹺這三個穴位氣感最強,而這三個部位又以肚臍的綜合效率為最好。尉遲靜在《丹田部位探測的實踐研究》 中,做了針刺探測丹田的實驗。刺探神厥(肚臍),可以引出循任、督脈環繞神厥、命門穴及向胸腹部斜行的放射狀感測路線,而針刺氣海、關元及陰蹺時,則沒有類似效應。所以下丹田定位在肚臍內,前七後三為最佳竅位。
3、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下丹田這個體腔的分層空間,左右偏上是腎臟和腎上腺;左右是輸尿管;正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則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體腔的平衡位及左右兩側是結腸,正下方是小腸;再往前的分層空間是動脈和靜脈的分叉處;下丹田的後分層空間是太陽神經叢及性腺神經的部位;最後面的分層空間正對位是腰椎骨;下部則是骨盆。
由於它所處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使守下丹田有助於全身各部位、各層次的相互內部聯系;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協同動作的部位,人體許多植物神經集中在太陽神經叢中,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經的活動,腹至近腰部位的毛細血管也將隨之活躍,而且很快會吸收神經末梢中的廢物,經肝、腎、大腸排出體外,這對人體具有重要意義。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與腎、胰、肝、延髓均有植物伸經聯系,性腺還與腦垂體發生連鎖性條件反射,活躍性腺功能,又能反饋到下丘腦的植物神經中樞,故可增進植物神經功能。下丹田附近有腎腺、性腺等內分泌體,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強化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特別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精液充盈,功能增強,增強人體代謝、免疫能力以及應急應變能力。
4、醫家和道家的看法。從中醫和道家的角度看,下丹田對人體活力的關系最為密切,下丹田是任脈、督脈、沖脈經絡行始的起點。是「十一經脈之根」,是「呼吸之門」,是「三焦之源」,是真氣升降開合樞紐,是男子養精、女子護胎的處所。所以,意守下丹田可收到強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下丹田部位前通臍(胎兒在母體中賴以吸收的根蒂),後通腎(人之精、命之本處)。意守此處,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穴皆開。呼吸往來,增強了元氣,調動了經脈,所以下丹田又被稱為中宮和氣穴。元氣積蓄於丹田,逐漸充盈後,就會自動流向全身各個經絡,產生通經走穴的現象,氣暢血和,流注自如。
肚臍又稱為命蒂,也叫神厥,是人體能量從先夭轉化為後天的樞紐。肚臍內含著人天相應和運化的奧秘。
下丹田是調整十二下經和奇經八脈的中心部位。意守此處有發動內氣、貫通經脈之效,而「通則不痛」。
5、概括上述,下丹田為元氣所聚,積蓄之處,是生命活動的樞紐,是人體生命活動中心,意守下丹田可以後天呼吸之氣接蓄先天元氣,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治百病,可強壯下元.尤為老年人或破體之人添油接命功效突出。意守下丹田可糾正「上盛下虛」的現象,平衡陰陽。另外,意守下丹田,由於強化了肝臟的功能,還可增強排毒、解毒的作用。
自古以來守竅之法雖多,但初學者莫不以守下丹田為本。

⑸ 意守丹田和氣沉丹田的方法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揮下,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注於丹田(關元穴),進行呼吸吐納,使精神不渙散,呼吸自然放鬆,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意氣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說法。 練功重點: 意守丹田所側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與行為(這里特指呼吸)相統一、協調。 練功方式: 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認為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也有人認為在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當然,意守丹田並非指僅守住一個穴位點,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定的范圍內。 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所以,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練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練功先哲們認為,通過一定時期的意守丹田鍛煉,內氣(此指感覺)就會在該區聚集,慢慢還會產生一些熱、重、脹以及類似熱氣流的感覺,並逐步明顯。再練下去,無需用意念引導,就可能自然地出現內氣循任脈—督脈循行的感覺。 部分女性患者,經期意守丹田如出現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的情況,可改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為中氣匯集開闔之處,也是任脈與脾、腎、心包等經絡匯集之處。意守膻中穴,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調節和治療某些婦科疾病。 也有一些練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會出現呼吸紊亂,導致胸悶、氣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脹滿不適或疼痛。此時,應依具體情況放棄意守丹田而改變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下面關於氣沉丹田: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後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 氣沉丹田 穩固。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煉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氣沉丹田的釋義 「氣沉丹田」的精義,分為練、用之法式,練功時能夠氣沉丹田煉精化氣,積累內氣,形成內勁。然在較技時內氣分為兩種而使用,一部分內氣在周身運行,與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勢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處轉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內氣,功夫好者可成球狀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較技多麼激烈緊張,丹田中存留著內氣,則不會產生喘滿的。這一點也不影響其另一部分內氣在周身運行以成攻防拳勢的。而存留的這部分內氣又可使自身松沉穩健,步步生根而又動變輕靈敏捷。 氣沉丹田理論基礎: 古拳論雲:「豈知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氣之法,惟將穀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收,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錄自《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此論中的「中宮」,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內之中宮的簡說了。明言是丹田氣海了。 氣沉丹田丹田位置 唐順之在《觀峨嵋道人拳歌》中說:「鼻息無聲神內守」。就是說峨嵋道人打拳時,由始致終總是氣沉丹田的,及神內守。此內守二字,內,指丹田。是針對: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內氣在此靜定而不它移遊走。神內守三字,說的就是「存氣常充腹」的這部分內氣。為何峨嵋道人打拳時運動異常激烈。而驟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滿而鼻息無聲,神閑氣定呢?就是因為 「存氣常充腹」的「神內守」的緣故。也就是不生喘滿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麼現象可致喘滿呢?即生出氣滿噓噓的現象呢?在「氣法指要」的歌訣中,前賢已經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殺手休將氣放懷」。殺手,就是攻擊之手,氣放懷,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這部分內氣,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發放人的瞬間,莫將沉在丹田中的內氣放入胸中來」。如果沉入丹田的內氣因發放人時而升浮到胸中來,內氣無根而浮,則必生喘滿而氣喘噓噓了。這就是為什麼動手較技,因為有沉氣丹田內守功夫者,不生氣喘之症;雖有沉氣丹田不能內守者,必生氣喘之症。而關鍵又在殺手的發放人之瞬間,最容易發生「氣放懷」的現象。這是不得「神內守」之運用內氣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現的病拳現象。 氣沉丹田練功方法: 當練習拳術已能氣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練習「放勁發人固氣之法」了,又名「練力法」,又名「吐氣開聲貫氣法」。不管名稱如何不同,練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驟是相同的。 騎馬開弓式練法 騎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門的三體式站架。開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兩手要一收一發。意似開弓。這樣形成了直步沖拳的打法,順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練時有進步法,退步法;進中退,退中進;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於是以「貫氣固氣為主」。故練習時外形輕靜自然,只求姿勢動作準確,內氣適時到位的感覺,不求擊打放人的效果。這樣才能達到「貫氣固氣」的效果。才屬於正確的練法。 練功要點 即直步沖拳式練習,進步和沖拳到位之瞬間,吐氣開聲,胃上脘內有內氣直下沉入丹田中,此為「氣貫丹田法」。此法練習20多天,自覺氣貫丹田充足,內氣下貫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礎上繼續練習上貫和下貫的功法,以求周身貫氣圓滿,而又「丹田固氣」和「貫氣通筋骨壯形骸」同時存在,同時運作,達到「殺手休將丹田之氣放入懷」的「固氣功夫」,至此,也就在較技中不會產生氣喘之症狀了。 上貫法 當打直步沖拳的吐氣開聲,胃脘內的內氣下貫丹田中的同時,丹田中之內氣由腰中命門而出上貫百會,乃從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線之內氣經頸脊達百會貫頂。其它則在夾脊部位分成兩股,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 下貫法 與上貫同時,丹田中之內氣由會陰返環跳,沿腿之陽面,降於湧泉,此氣之下貫也。 這樣,在直步沖拳的貫氣法中,內氣的運行分為三種線路。一是內氣貫丹田,二是上貫,三是下貫。而此三種線路是同時存在的。既達到了「存氣常充腹,貫通筋骨壯形骸」的內氣之雙重效果,又保證了「殺手休將氣放懷」的不生喘滿之效果,但要知道,練習時只體認貫氣的感覺,包括貫氣的線路之體認情況。只體認做好吐氣開聲的貫氣法。至於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靜自然了。即只管吐氣之呼,不管吸氣,乃是秘訣。 以此吐氣開聲貫氣法,修練百日,固氣功夫定矣。再以本門宗技的各種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練習,達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氣道暢通,貫氣充足,則丹田氣海的內氣根固矣。 氣沉丹田步驟: 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謝謝觀看,

⑹ 如何意守丹田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揮下,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注於丹田(關元穴),進行呼吸吐納,使精神不渙散,呼吸自然放鬆,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意氣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說法。
意守丹田所側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與行為(這里特指呼吸)相統一、協調。
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認為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也有人認為在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當然,意守丹田並非指僅守住一個穴位點,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定的范圍內。
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所以,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練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練功先哲們認為,通過一定時期的意守丹田鍛煉,內氣(此指感覺)就會在該區聚集,慢慢還會產生一些熱、重、脹以及類似熱氣流的感覺,並逐步明顯。再練下去,無需用意念引導,就可能自然地出現內氣循任脈—督脈循行的感覺。
部分女性患者,經期意守丹田如出現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的情況,可改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為中氣匯集開闔之處,也是任脈與脾、腎、心包等經絡匯集之處。意守膻中穴,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調節和治療某些婦科疾病。
也有一些練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會出現呼吸紊亂,導致胸悶、氣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脹滿不適或疼痛。此時,應依具體情況放棄意守丹田而改變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⑺ 守住下丹田的功法是什麼

意思是即使再多的錢財也不能賣身,喪失技藝,克服對金錢的慾望,守丹田就修身的根本方法。即便把千兩黃金送與路人也能心平氣和、風平浪靜、波瀾不驚。這就是視有若無,能無才能有,是謂無中生有。

此語是道之傳承的道德範本。若從修煉的眼光看,也是修煉的心法。

人的慾望是修道的最大障礙,是首先要克服的。慾望就是佔有,佔有之前是自我與他人、環境、自然的對立,是「心」的外求膨脹。人最大的慾望莫過於對金錢的慾望。修道就要克服對金錢的慾望,平靜心態,斂而內求之。此所謂「千兩黃金不賣道」。

求之內,就是十字路口,暗指肚臍——命門、兩腎十字交叉點。這是修「身」的核心。換句話說,十字路口就是丹田。身亦是修道的障礙,需實而虛之。意守丹田就修身的根本方法。意守要有意無意,要勿忘勿助。意守如警察盯梢然,即不能被發現,又不能跟丟了。

不要執著於行善要積德,那是執著心又起了念,本身我這個貪字沒去掉,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起了念,就是想執著去做好事。行善是要抱著無心的狀態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須行一千三百大善,執著做好事,那就是念。若是無念是無心的去做,只要本身能夠做到,一定要發善心,就行了。

就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要一點一滴的去把它當成習慣。就在這規矩里邊走,始中是在行善。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修練性功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為,同樣的也會帶來修行功夫精進。如果我們一直這樣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覺中,內功外功每天在精進。

⑻ 練氣功如何守丹田

把心意放在意守的實體位置,靜靜地感受那兒的情況。這是最常見的意守丹田的方法,也是最安全可靠的。也有用觀想的,如嚴新氣功,意想丹田如虛空,有一朵蓮花在開合,吸氣閉,呼氣開,如此周而復始或數數。都可以的,但不要用意過重。

⑼ 如何意守丹田

?意守 意,指意識、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 意守 意,指意識、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氣功鍛煉過程中,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體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過程。通過意守,可以幫助排除雜念,實現「一念代萬念」,逐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體察身體各方面的感覺與變化,進行自我調整,以取得更好的練功效果。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意守是一個包括注意、感覺、知覺、想像、思維、暗示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心理活動的過程。 意守要求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體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這種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心理學稱之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與內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圍事物現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務法。內部注意是對本身的思想、感情和體驗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則有意守身體部位法。注意還包括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時的意念有雜念(妄念)與正念之分。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預期目的、並經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對象是由主體根據一定的目的而確定的。要使意識集中在這樣的對象上,就必須有維持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意守中的正念則是誘導意識達到和維持在入靜狀態的目的性明確的主動意念。 注意雖然在意守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動中畢竟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隨和幫助完成其它各種過程的心理特徵。當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對象上後,並不是意守的結束。練功人利用感覺、知覺進一步仔細地體察身體內部的變化,這時機體內部感覺、知覺處於敏銳狀態。而練功人在意守中採用意守某些事務法時,利用的是想像手段。在意識達到入靜狀態時所進行的自我調整過程,如以意領氣,意氣相隨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參與。 總之,氣功鍛煉中斷意守,即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意守在古代稱為調心、凝神、存神等,並認為「養氣在於存神」,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從現代心理學來分析,意守的過程不僅是與注意、感覺、知覺、想像、暗示等心理過程有密切關系,而且意守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性的自我心理調整過程。這種認識既可指導練功,提高意守鍛煉的效率,同時,氣功實踐中對意守的認識和運用,也將為心理學的研究提出新課題,增添新內容。意守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范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范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意守丹田要求 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認為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也有人認為在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當然,意守丹田並非指僅守住一個穴位點,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定的范圍內。 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所以,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練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練功先哲們認為,通過一定時期的意守丹田鍛煉,內氣(此指感覺)就會在該區聚集,慢慢還會產生一些熱、重、脹以及類似熱氣流的感覺,並逐步明顯。再練下去,無需用意念引導,就可能自然地出現內氣循任脈—督脈循行的感覺。 部分女性患者,經期意守丹田如出現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的情況,可改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為中氣匯集開闔之處,也是任脈與脾、腎、心包等經絡匯集之處。意守膻中穴,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調節和治療某些婦科疾病。 也有一些練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會出現呼吸紊亂,導致胸悶、氣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脹滿不適或疼痛。此時,應依具體情況放棄意守丹田而改變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氣功鍛煉主要的意守方法 意守方法有很多種,通常概括為內守和外守兩大類。所謂內守,是指思想集中於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則指思想集中於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雲、意守鮮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 1、意守身體放鬆:有意識地使身體放鬆,是練功中最基本的內容。從練功一開始,就要注意身體姿勢擺得安穩妥當,舒服自然,並在整個練功過程中不斷加深放鬆的程度。 2、意守身體某一部位:在全身放鬆後,把意念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雜念;另一方面,由於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對身體內部氣血的運行、臟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療效。常見的具體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意守經絡法,如小周天功法;意守病灶法等。 3、意守呼吸: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上,為了使思想安靜,呼吸緩慢下來,可採用下列三種呼吸方法: 數息:一面呼吸,一面默數其次數,從一到十,如此周而復始。 隨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計呼吸次數。 聽息:仔細傾聽自己呼吸的聲音。 4、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時默念字句,如吸氣時念「靜」,呼氣時念「松」(或念類似的字句)。這是給自己一種良性暗示,起安靜放鬆的誘導作用。 5、意守某種外界景物:注意外界環境某一景物,如花朵、綠樹、天空等。 6、存想法:患者可以根據病情選擇具體的內容,如患者陰虛火旺,症見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腰膝酸軟,夢遺盜汗,可存想體內一輪明月,存貯丹田,周身發涼,虛火漸退,真陰來復等景象。 意守的方法有很多種,應因人因病進行適當的選擇。內守部位雖多,但大多以守丹田為主。另外,還可以根據病情、功法等而意守命門、足三里、湧泉等處。如腎虛命門火衰,可選守命門穴;脾胃虛弱,完谷不化者,可選守足三里;高血壓患者,可選守湧泉穴。外守景物,主要是在內守不適應或內守後出現副作用的情況下採用。如果只是為了排除雜念,可以採用簡單的「存神」法,使「攝心歸一,專其一處,皆可止念」(見《保生秘要》)。 此外,以意領氣(指感覺)也是運用意念的一種方法,如用意念引導體內暖流在身體前後沿任督二脈周流,或用意領氣直接攻疾患處等。

閱讀全文

與守丹田的最佳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肺部結節的11種鑒別診斷方法 瀏覽:490
吲哚乙酸在植物上的使用方法 瀏覽:229
袁大頭簽字版鑒別方法 瀏覽:151
軍人向右轉的正確方法 瀏覽:338
碧雲泉免安裝凈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688
四芯連接器插頭接線方法圖 瀏覽:490
11選5任選一計算方法 瀏覽:621
植物提取礦最佳方法 瀏覽:402
水稻考種方法研究 瀏覽:404
少林寺72絕技訓練方法 瀏覽:609
蒸發器供液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18
下面哪個不是常用的產品測試方法 瀏覽:430
北松電熱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35
千美黛使用方法 瀏覽:805
護色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381
蜂蜜敷臉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868
專業文學主要研究方法 瀏覽:705
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英語 瀏覽:806
原味發糕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31
癌症狀治療方法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