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三維歸因的正確方法

三維歸因的正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7 02:58:40

㈠ 三維度六因素記憶口訣是什麼

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外界環境;三維度:因素來源、穩定性、可控制性。

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海德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內部。維納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六個因素。

(1)三維歸因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1、能力是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能力是屬於個體內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時間內是比較穩定的;再次能力並不受個人的控制,不能隨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制的因素。首先努力程度是屬於個體內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們經常說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見努力程度是不穩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個人的控制,根據個人對當前活動的興趣以及重要性認識來付出努力。

3、工作難度是外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工作難度是屬於個體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難度是穩定的,是指一件事從始至終難度穩定,如考取教師資格證這件事對某人來說一直很難或一直很簡單;再次工作難度是不可控的,並不能根據個人意願隨意降低工作的客觀難度。

4、運氣是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運氣是個體的外部因素;其次運氣是不穩定的,時好時壞;再次運氣是不受個人控制的,不能由個人決定運氣的好壞。

5、身心狀況是內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身心狀況是個體的內部因素;其次身心狀況是不穩定的,無論是身體狀況還是心理都是隨時發生變化的;再次身心狀況是不由個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並不能由個人決定。

6、外界狀況是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外界狀況是個體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狀況是不穩定的,會隨著外界的物理條件、人為因素等發生變化;再次外界狀況不受個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屬於不可控因素。

㈡ 什麼是「三維歸因理論」

三維歸因理論從區別性、一致性、一貫性這三個緯度來學生的學習情況。區別性指個人對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對象是否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如果對其他的對象也做出同樣的反應,那麼,就是區別性低,否則就是區別性高。如張方的數學成績很差,在進行歸因時就要看他的其他學科成績如何,如果他的語文、外語、物理等學科的成績都很好,怎說明他的數學成績差是特殊的。一貫性指行為者在其他的時間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發生這種行為,即該行為是一貫的還是偶然的。如張方的數學成績差,就要看他的數學成績是總這樣,還是最近驟然下降。前者是一貫性高,後者一貫性低。一致性指個人的行為是否與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為一致。如上例,如果其他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很低,證明張方的數學成績具有一致性,否則就不具有一致性。沿著這三條線索,教師就可以作出正確的歸因。

㈢ 幫忙解釋一下維納歸因理論

為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歸因理論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對發生於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認知整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歸因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於1958年提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歸因方式影響到以後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

(3)三維歸因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歸因理論的相關內容:

1、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麼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麼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2、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

㈣ 韋納的歸因理論三維度六因素是什麼

韋納的歸因理論三維度六因素是如下:

三維度:內部的、外部的、穩定的。

六因素:

1、能力高低: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2、努力程度: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3、身心狀況: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4、工作難度: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5、運氣好壞: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6、外界環境: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㈤ 歸因的歸因三維度



歸因是人類的一種普遍需要,每個人都有一套從其本身經驗歸納出來的行為原因與其行為之間的聯系的看法和觀念。由海德(Heider)提出,最初僅包含一個維度,即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B.weiner)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
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external attribution),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stability),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controlability)。 內因,指存在於個體內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徵。如將行為歸因於個人特徵,稱之為內歸因。
外因,是指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外部條件,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如果將行為原因歸於外部條件,稱之為外歸因或情境歸因。
綜合歸因:在許多情境中,行為與事件之發生並非由內因或外因單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響,這種歸因稱之為綜合歸因。
在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個體傾向於內歸因,失敗時,個體很少用個人特徵來解釋,而傾向於外歸因。成功內歸因有利於自我價值的確定,失敗外歸因,減少自己對失敗的責任則是一種自我防衛。
在競爭條件下,個體傾向於把他人的成功外歸因,從而減少他人成功對其帶來的壓力,如果他人失敗了,則傾向被內歸因。對他人的成敗歸因,個體均有明顯的使自己處於有利位置,以保護自我價值,這種傾向叫動機性歸因誤差。

㈥ 歸因理論的三維理論

H·H·凱利提出,可以使用3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①歸因於從事該行為的行動者。②歸因於行動者的對手 。③歸因於行為產生的環境 。這3個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種信息 :一致性 、一貫性和特異性 。凱利強調了3種信息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論又稱為三度理論。凱利又提出因果圖式的概念。圖式就是人們在生活經驗中形成某種看法。人們常以圖式解釋特定的行為。

㈦ 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

三維歸因理論(Cube theory),也稱炻度理論或立方體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於1967年發表的《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一書中提出。

凱利認為,對他人行為的歸因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觀察行為,其次是判斷原因,最後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於環境的因素。一般人們在歸因時要沿著三個方面的線索進行思考,然後把原因歸結於刺激物、行為者或環境。他由此提出了三條線索:一致性、區別性和一貫性。經試驗驗證得出:人們通常是根據3條線索進行權變的分析,最終形成對原因的推斷。

凱利的歸因理論原因:

內部原因:指的是存在與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

外部原因: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

凱利還據此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並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喜歡內歸因,外控型的人喜歡外歸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維歸因理論

㈧ 三維歸因理論的凱利的歸因模型

我們在知覺人的行為時,總是試圖進行推斷和解釋。所謂歸因,即歸結行為的原因,指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歸因是人類的一種普遍需要,每個人都有一套從其本身經驗歸納出來的行為原因與其行為之間的聯系的看法和觀念。社會心理學界於1958年最早提出了歸因問題,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重視並成為一個熱門研究領域。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以行為者的具體行為推斷其行為意圖。
凱利將歸因現象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另一類則是依據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歸因。凱利認為,人們對行為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1)客觀刺激物;(2)行動者;(3)所處關系或情境;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於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屬於外部歸因。 對上述三個因素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歸因都取決於下列三種行為信息:
1、特殊性或區分性(英文:distinctiveness):被觀察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例如,教師甲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評了A,而沒有批評其他學生,那麼,這個行為就是區別性高的。
2、一貫性或一致性(英文:consistency):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情境中,同一行為人面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即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持久。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時間和情境下也有同樣的行為,那麼一貫性高,否則一貫性低。例如,教師甲總是批評學生A,還是只有今天批評A了。
3、一致性(英文:consensus):不同人在面對相同刺激時,行為反應是否與被觀察的人行為一樣?即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師都批評學生A,教師甲也批評了學生A。那麼著一行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凱利認為這三個方面信息構成一個協變的立體框架,根據上述三方面的信息與協變,可以將人的行為歸因於行動者、客觀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員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與其他類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區分性,而在這項工作中其他員工的水平總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並且他的這一工作績效無論何時都是穩定的,即高一貫性,則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斷他的工作時,都會認為他自己對這一績效負有主要責任(內部歸因)。 根據三維理論,個體歸因時需要同時考慮三種信息:
1 特異性信息 行為主體的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針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反應。
2 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3 一致性原則 行為主體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
個體從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協變得出結論。如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們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歸因。如果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麼更可能做出內部原因的歸因。
對於結果是互相補償的。
麥克阿瑟對凱利的三維理論的語言性作了系統的研究。她給被試者一個簡單的假設事件,並操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變化,然後考察相應的歸因結果。 共同性 一致性(一貫性) 特異性 (區別性) 歸因方式 高(大家都喜歡小丑B) 高(A一直喜歡小丑B) 高(A不喜歡其他小丑) 刺激對象(小丑B) 低(大家都不喜歡小丑B) 高(A一直喜歡小丑B) 低(A也喜歡其他小丑) 行動者(A) 低(大家都不喜歡小丑B) 低(A偶爾喜歡小丑B) 高(A不喜歡其他小丑) 情境 假設的事件是一位叫瑪麗的小姐看一個小丑表演時笑得厲害。
第一種情況是提供高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瑪麗沒有對其他小丑發笑,每個人都對這個小丑的表演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丑的表演發笑。這種情況下,61%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於刺激客體,即這個小丑。
第二種情況是低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瑪麗對小丑表演總是發笑,別人幾乎對這個小丑不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丑發笑,那麼86%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於行為主體,也就是瑪麗本人。
第三種情況是高特異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瑪麗沒有對別的小丑發笑,別人也幾乎不對這個小丑發笑,瑪麗以前從未對這個小丑發笑過,這種情況下,72%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於情境。
上面的研究證明了三維理論能比較准確地預測人們的歸因結果。

閱讀全文

與三維歸因的正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肺部結節的11種鑒別診斷方法 瀏覽:494
吲哚乙酸在植物上的使用方法 瀏覽:231
袁大頭簽字版鑒別方法 瀏覽:153
軍人向右轉的正確方法 瀏覽:340
碧雲泉免安裝凈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691
四芯連接器插頭接線方法圖 瀏覽:492
11選5任選一計算方法 瀏覽:621
植物提取礦最佳方法 瀏覽:402
水稻考種方法研究 瀏覽:404
少林寺72絕技訓練方法 瀏覽:609
蒸發器供液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18
下面哪個不是常用的產品測試方法 瀏覽:430
北松電熱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35
千美黛使用方法 瀏覽:805
護色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381
蜂蜜敷臉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868
專業文學主要研究方法 瀏覽:706
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英語 瀏覽:806
原味發糕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32
癌症狀治療方法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