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葯栽培技術如下:
一、整地施基肥。
選擇土層濃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沙壤土田塊種植。每畝均勻撒施優質有機肥3000~4000公斤、三元復合肥50~60公斤作基肥,深翻60厘米,耙細整平。
二、選種繁殖。
芍葯的繁殖有分根繁殖和種子繁殖等方法,生產上多採用分根繁殖法。秋季結合收刨芍葯,選取根粗長均勻、頂芽粗壯、無病蟲害的芍葯植株,把直徑0.5
厘米以上的大根切下入葯,留下具有芽頭(也稱芍頭)的根叢作種用。將作種用的芽頭按大小及自然生長形狀分塊(也稱芍芽),每塊以帶粗壯芽2~3個、厚度2厘米左右為宜。每畝芍葯根的芍芽可定植3-5畝大田。芍芽應隨切隨栽,如一時栽不完,可將芍芽貯藏到20厘米深的濕沙坑內。
三、芍葯栽植。
一般於8月下旬至9月栽植,宜早不宜晚,最遲不超過10
月下旬,否則芍芽已發新根,會影響芍葯的產量和質量。為出苗整齊,便於管理,應將芍芽按大小分級進行穴栽。栽植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深12厘米、直徑20厘米;穴內先澆足水,水滲下後在穴底鋪4厘米厚的腐熟廄肥,其上覆土4厘米厚,壓實後將芍芽芽尖朝上放入穴中間,每穴放芍芽1~2個。栽後每穴培土10~15厘米高。越冬前要澆足防凍水。
四、中耕除草。
翌年早春土壤解凍後,及時去除培土,並鬆土保墒,以利出苗。幼苗出土後的2年內,每年應中耕除草3~4次;以後每年在植株萌芽至封壟前應除草4~6次。夏季乾旱時應中耕保墒;冬季結合中耕進行全面清園,以減輕病蟲害。
五、肥水運籌。
芍葯是喜肥作物。除施足基肥外,從栽後第2
年起,每年需追肥3次;第1次在3月中耕除草後,每畝施人畜糞肥水1500~2000公斤;第2次、第3次分別在5月和7月,每次每畝施人畜糞肥水1500公斤、餅肥25-30公斤,或三元復合肥40~60公斤。芍葯喜干怕澇,一般不需澆水,僅需在嚴重乾旱時一次灌透水。多雨季節必須清溝排水,否則淹水6小時後會導致爛根而全株枯死。
六、剪花去蕾。
葯用芍葯在栽後第3年開花。開花後除留種植株外,於4月底至5月初的早晨,將初綻的花蕾從花莖基部輕輕剪下,作插花或切花,以利於集中養分供應根部生長需要。
七、病蟲害防治。
危害芍葯的病蟲害有灰霉病、銹病、軟腐病、蠐螬、小地老虎等。灰霉病可用甲霜靈、波爾多液等防治;銹病可用粉銹寧、敵唑酮、敵力脫等防治;軟腐病用農用鏈黴素、代森錳鋅、加瑞農等防治;蠐螬、小地老虎等用甲基異柳磷、辛硫磷、呋喃丹等葯劑灌根或順壟撒施防治。
八、芍葯採收。
一般於栽後第4年的8~9月,選晴天採收芍葯的老根。採收時,先割去植株莖葉,然後挖出全根,除去泥土,將主根和側根剪下待加工。
『貳』 芍葯花如何進行加工
芍葯 Paeonia Lactiflora(P.albiflora)
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等。屬於毛茛科芍葯亞科芍葯屬。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左右。具紡錘形的塊根,並於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於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4一5月。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葯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芍葯屬植物約35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分為兩組。一是牡丹組,系落葉灌木或亞灌木,花盤杯狀或盤狀,革質或肉質,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我國產三種(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葯組,系多年生草本,花盤不發育,包住心皮基部,不很明顯。芍葯組植物約30種,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另有二種產美洲,有的把它們另列為一組,稱美洲芍葯組。
國外產的芍葯組植物,都是花卉的重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蕨葉芍葯,花血紅色,原產保加利亞和高加索;淡黃芍葯,花淡黃色,或帶淺綠色至白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黃芍葯,黃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紅心芍葯,花白至深紅,原產歐洲南部。
我國產的芍葯組植物有八種和六個變種,其中通常直稱為芍葯的,是近代芍葯品種群的主要原種。八種芍葯分別是:草芍葯、美麗芍葯、芍葯、多花芍葯、白花芍葯、川赤葯、新疆芍葯和窄葉芍葯。
草芍葯別名山芍葯、野芍葯,花白色、紅色、紫紅色,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東部、貴州、湖南西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陝西南部、山西、河北、東北。在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葉草芍葯。
美麗芍葯花紅色,主要分布於雲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肅南部和陝西南部。
芍葯花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果芍葯。
多花芍葯花白色,主要產於我國西藏南部,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白花芍葯花白色,產於西藏南部。
川赤葯的花多為紫紅色或粉紅色,主要分布於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陝西西南部。其變種有毛赤葯、光果赤葯、單花赤芍。
新疆芍葯的花紅色,產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
窄葉芍葯花紫紅,產於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及天山山區。有變種塊根芍葯。
芍葯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葯。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葯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葯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葯的赤勺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芍葯的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摻合油漆作塗料用。根和葉富有鞣質,可提制拷膠,也可用作土農葯,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銹病等。
芍葯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或沿著小徑、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並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時單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賞其特殊品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葯構成專類花園稱芍葯園。
芍葯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放置冷窖內,可儲存數月之久。作切花用的主要為重瓣品種;單瓣的插瓶,幾天就辨落花謝。
芍葯栽培的歷史悠久,據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盛產芍葯的地區常隨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於宋。劉頒《勺葯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葯,為相牟埒」。《本草》載:「芍葯……處處有之,揚州為上」。周文華《汝南圃史》稱述「揚州之芍葯冠天下」。陳淏子《花鏡》中也認為「芍葯推廣陵者為天下最」。
宋朝以來有關勺約的著作中都十分推祟揚州芍葯,但是就在宋代,種植芍葯之盛也不限於揚州。劉頒《芍葯譜·序》里寫道:「自廣陵南至姑蘇,北入射陽,東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數百里間人人厭觀矣。」
到了明朝,芍葯牡丹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毫州,清朝又轉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後又轉至北京豐台一帶。《析津日記》記載:「芍葯之盛,舊數揚州,……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台,連畦接畛……」,可見當時種植之盛。
芍葯性耐寒,在我國北方都可以露地越冬,土質以深厚的壤土最適宜,以濕潤土壤生長最好,但排水必須良好。積水尤其是冬季很容易使芍葯肉質根腐爛,所以低窪地、鹽鹼地均不宜栽培。芍葯性喜肥,圃地要深翻並施入充分的腐熟廄肥,在陽光充足處生長最好。
芍葯的繁殖有播種、扦插和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期以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准備好的圃地。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採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芍葯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秋天生根,次年春暖後芽才出土。幼苗生長緩慢,有的芽3~4年才可開花,還有到第5~6年才開花的。
扦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一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周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發根,並形成休眠芽。
然而,芍葯被稱為女科之花,並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葯的根仍稱為「芍葯」,是著名的中葯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葯著作《本經》里,已有芍葯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它們不同之處在於:赤芍為野生品,入葯以原葯生用,其功用長於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曬干而成,功效長於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產的芍葯,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葯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葯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葯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葯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葯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葯。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葯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葯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葯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葯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葯配香附、八月扎、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臟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葯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葯常見芍葯,芍葯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
『叄』 如何進行白芍葯材的採收及加工
芍葯栽種後3~4年後即可採收,一般在8月間選晴天進行。割去莖、葉,把根挖出,抖掉泥土,切下芍葯根,將粗根上的側根剪去,修平凸面,切去頭尾,在室內堆2~3天,每天翻堆兩次。將水燒至80~90℃,把洗好的芍葯根放入鍋中,上下不斷翻動,使根均勻受熱,保持鍋水微沸,水量以浸沒芍葯根為度。小芍葯根煮5~8分鍾,中等粗的芍葯根煮8~12分鍾,大芍葯根煮12~15分鍾。用竹刀、玻璃颳去芍葯根外層栓皮,並把有蟲眼處挖凈。將去皮芍葯根攤薄曝曬 1~2小時後,堆厚曝曬,不斷上下翻動,中午太陽過猛時要用竹席等物蓋好芍葯根,下午3~4時後再攤開曬。芍葯根曬3~5天後,要在室內堆放2~3天,促使水分外滲「發汗」,然後繼續曬3~5天,如此反復堆曬3~4次,直到曬干。
『肆』 想喝芍葯花茶,把芍葯花瓣怎樣曬制
選料。
選用新鮮、鱗莖肥厚、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品質優良的百合作原料。
剝片。
將選好的芍葯鱗莖用剪刀剪去須根,從外向內剝下鱗片,注意輕剝輕放,防止破損。
清洗。
將剝下的鱗片分外、中、內三層及黃、白、斑點三色分別倒入清水中,並輕輕攪動,洗凈後撈出瀝干水分,分別堆放備用。
煮制。
煮前先洗凈鐵鍋,倒入約占鍋容量2/3的清水,加熱煮沸,然後倒入5~10千克百合鱗片,用鍋勺攪拌1~2圈,加鍋蓋煮制。外層鱗片用猛火煮6~7分鍾,內層鱗片煮2~3分鍾。煮時經常揭開鍋蓋觀看鱗片顏色的變化,鱗片由白色變成米黃色,再由米黃色變為白色,立即撈起出鍋。
熏硫(這一關家庭少量加工可省略)。
出鍋後的芍葯,要立即置於清水中,讓其迅速冷卻。對需要保存較長時間的芍葯,還要進行熏硫的處理。其方法是:出鍋曬至半干後,以100千克干芍葯用硫磺800克,在熏硫室放置炭火,關閉門窗熏10小時即可。 曬干。將煮制熏硫後的芍葯,薄薄的攤於曬席上置於烈日下暴曬3~4天,用手一折即斷時即為成品。若煮制熏硫後遇陰雨天,應推放在室內通風處。但切忌堆積。天晴時及時曬制。如連日多天陰雨,應採用烘烤法烘乾,以防霉變。
『伍』 白芍最簡單去皮方法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夏、秋二季採挖,洗凈,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曬干。具有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常用於血虛萎黃,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但傳統的去皮方式為:將白芍直接置於滾筒內,通過滾筒的轉動與轉動軸上葉片的結合,使白芍在轉動過程中通過葉片將其外皮去除。但該種方式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因白芍為煮後再去皮處理,煮熟後的白芍較脆弱,在不斷的與滾筒碰撞的同時會散落;高速轉動的葉片與白芍接觸時,會加大白芍的被破壞的程度;第三,去除的外皮和白芍會混合在滾筒內,不易將其分開。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白芍用快速去皮裝置,能夠降低對白芍的破壞程度,並且使白芍與外皮分離開,便於後續加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它包括有安裝架,所述安裝架上設置有旋轉電機,所述旋轉電機上設置有第一驅動轉輪,所述第一驅動轉輪與旋轉電機的轉子傳動連接,第一驅動轉輪的上方設置有第二驅動轉輪,所述第二驅動轉輪通過皮帶與第一驅動轉輪傳動連接,第二驅動轉輪上設置有橫向的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一端直線貫穿第二驅動轉輪,轉動軸的另一端設置有旋轉輪,所述旋轉輪上固接中部具有向下凹陷的搖桿,位於所述搖桿的一側設置有去皮箱,所述去皮箱內沿搖桿的長度方向設置有中空結構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兩端分別與去皮箱的內側壁鉸接,支撐板的端面上固接連桿,連桿的一端穿過去皮室的內壁與搖桿的凹陷部轉動連接,位於支撐板的中空部分內固接有多個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底部設置有多個長度不同的去皮刀,所述去皮刀與去皮室的底部之間具有一個入料口,位於所述入料口的下方設置有與支撐板方向一致的傳送板,所述傳送板上設置有多個可轉動的傳送輥,相鄰傳送輥之間具有小於白芍長度的間隙。
進一步,所述傳送板的底部設置有能夠驅動傳送板的一端上下移動的升降組件。
進一步,所述升降組件包括有升降底座、轉盤、多個中空結構的支撐盤和手柄;所述升降底座固接在去皮箱內部底壁上,所述轉盤可轉動的設置在升降底座上,轉盤的外沿設置有橫向的手柄,手柄的一端直線貫穿去皮箱並延伸至去皮箱外,所述多個支撐盤上下並列的設置在轉盤上,相鄰兩個支撐盤之間通過能夠升降的伸縮桿相互鉸接,位於上部的支撐盤的盤面與傳送板的底部一端連接。
進一步,所述傳送板與去皮箱的底部之間設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於傳送輥的傳送方向上。
進一步,所述去皮刀上塗覆有金剛砂。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優點:將待去皮的白芍通過入料口放入去皮箱內,然後通過傳送輥的轉動將白芍運送到去皮刀的下方,旋轉電機通過第一驅動轉輪、第二驅動轉輪和轉動軸帶動旋轉輪轉動,旋轉輪轉動的同時會伴隨著搖桿轉動,搖桿將帶動支撐板繞其鉸接點上下轉動,從而使去皮刀上下往復的對白芍表面進行摩擦,並且傳送輥在轉動的同時會給白芍沿其切線方向的推力,使白芍轉動,從而增大了去皮刀與白芍之間的接觸面積,使白芍表面的所有外皮都能去除,再通過傳送輥傳送出去,去除的外皮通過傳送輥之間的間隙落下。通過傳送輥的轉動帶動白芍轉動,避免了白芍與滾筒碰撞的現象,從而降低了對白芍的破壞程度,防止其散落;並且去除的外皮會直接落入傳送輥之間的間隙內,不會隨著白芍出去,實現外皮與白芍分離的目的,便於後續對去除外皮的白芍的加工處理等。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目標和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將在隨後的說明書中進行闡述,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基於對下文的考察研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以從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中得到教導。本實用新型的目標和其他優點可以通過下面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來實現和獲得。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支撐板的俯視放大圖;
圖4為圖1中支撐板的側視放大圖;
圖5為圖1中傳送板的俯視放大圖;
圖中:1.安裝架;2.旋轉電機;3.第一驅動轉輪;4.第二驅動轉輪;5.轉動軸;6.旋轉輪;7.搖桿;8.去皮箱;9.支撐板;10.連桿;11.固定桿;12.去皮刀;13.傳送板;14.傳送輥;15.升降底座;16.轉盤;17.支撐盤;18.手柄;19.伸縮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如下圖1至圖5所示,一種白芍用快速去皮裝置包括有安裝架1,安裝架1上設置有旋轉電機2,旋轉電機2上設置有第一驅動轉輪3,第一驅動轉輪3與旋轉電機2的轉子傳動連接,第一驅動轉輪3的上方設置有第二驅動轉輪4,第二驅動轉輪4通過皮帶與第一驅動轉輪3傳動連接,第二驅動轉輪4上設置有橫向的轉動軸5,轉動軸5的一端直線貫穿第二驅動轉輪4,轉動軸5的另一端設置有旋轉輪6,旋轉輪6上固接中部具有向下凹陷的搖桿7,位於搖桿7的一側設置有去皮箱8,去皮箱8內沿搖桿7的長度方向設置有中空結構的支撐板9,支撐板9的兩端分別與去皮箱8的內側壁鉸接,支撐板9的端面上固接連桿10,連桿10的一端穿過去皮室的內壁與搖桿7的凹陷部轉動連接,位於支撐板9的中空部分內固接有三個固定桿11,固定桿11的底部設置有十個長度不同的去皮刀12,去皮刀12與去皮室的底部之間具有一個入料口,位於入料口的下方設置有與支撐板9方向一致的傳送板13,傳送板13上設置有五個可轉動的傳送輥14,相鄰傳送輥14之間具有小於白芍長度的間隙。
將待去皮的白芍通過入料口放入去皮箱8內,然後通過傳送輥14的轉動將白芍運送到去皮刀12的下方,旋轉電機2通過第一驅動轉輪3、第二驅動轉輪4和轉動軸5帶動旋轉輪6轉動,旋轉輪6轉動的同時會伴隨著搖桿7轉動,搖桿7將帶動支撐板9繞其鉸接點上下轉動,支撐板9轉動的弧度為凹陷部轉動到最下方和最上方之間的直線距離,因白芍是煮後再進行去皮處理的,所以其表面會存在大量的熱量,為了便於其快速散熱,將支撐板9設置為中空結構,使白芍與外界的冷空氣接觸面積增大;在支撐板9上下運動的過程中,使去皮刀12上下往復的對白芍表面進行摩擦,在摩擦過程中,被煮後的外皮較為柔軟,能夠輕易快速的將其去除,並且傳送輥14在轉動的同時會給白芍沿其切線方向的推力,使白芍轉動,從而增大了去皮刀12與白芍之間的接觸面積,使白芍表面的所有外皮都能去除,此外,白芍大部分存在一個彎曲的弧度,為了使白芍表面的所有外皮都能被去除,將去皮刀12設置成長短不一的,去皮完成後再通過傳送輥14傳送出去,去除的外皮通過傳送輥14之間的間隙落下。通過傳送輥14的轉動帶動白芍轉動,避免了白芍與滾筒碰撞的現象,從而降低了對白芍的破壞程度,防止其散落;並且去除的外皮會直接落入傳送輥14之間的間隙內,不會隨著白芍出去,實現外皮與白芍分離的目的,便於後續對去除外皮的白芍的加工處理等。
傳送板13的底部設置有能夠驅動傳送板13的一端上下移動的升降組件。升降組件包括有升降底座15、轉盤16、多個中空結構的支撐盤17和手柄18;升降底座15固接在去皮箱8內部底壁上,轉盤16可轉動的設置在升降底座15上,轉盤16的外沿設置有橫向的手柄18,手柄18的一端直線貫穿去皮箱8並延伸至去皮箱8外,多個支撐盤17上下並列的設置在轉盤16上,相鄰兩個支撐盤17之間通過能夠升降的伸縮桿19相互鉸接,位於上部的支撐盤17的盤面與傳送板13的底部一端連接。傳送板13與去皮箱8的底部之間設置有出料口,出料口位於傳送輥14的傳送方向上。
當去皮完成後,通過出料口將去除的外皮排出;然後通過轉動手柄18使轉盤16轉動,從而使位於其上面的支撐盤17通過伸縮桿19的壓縮下降,支撐盤17在下降的過程中會帶著傳送板13的一端下降,使傳送板13的一端低於傳送板13的另一端,直至傳送板13的一端位於出料口上,然後位於上面的白芍會沿其斜面向下落,通過出料口被排出;實現白芍與外皮自動分離的目的。
去皮刀12上塗覆有金剛砂,增大了去皮刀12與白芍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使外皮更易快速的被去皮刀12去除。
本實施例通過傳送輥14的轉動帶動白芍轉動,避免了白芍與滾筒碰撞的現象,從而降低了對白芍的破壞程度,防止其散落;並且去除的外皮會直接落入傳送輥14之間的間隙內,不會隨著白芍出去,實現外皮與白芍分離的目的,便於後續對去除外皮的白芍的加工處理等。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陸』 怎樣種植芍葯種植芍葯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一、種植時間
芍葯可通過芍葯根來種植,最佳的種植時間是在秋季,也就是每年的8月底至9月下旬這段時間。種植時間不能太早或太晚,要不會影響到生長,秋季正好氣候涼爽適合栽種,並且能癒合長出新根,等到第二年春季可以迅速生長。
二、塊根准備
先准備好塊根,在氣候涼爽的9-10月份,將塊根挖出來,然後抖落土壤,晾曬好切成帶小芽的塊根。不能立即栽種到盆中,可先放在旁邊晾乾切口,塗抹上硫磺粉殺菌。
五、後期管理
種植之後還是要注意好管理養護,養在散光下,定期澆水保持濕潤,保持適宜的溫度,定期除草。
『柒』 芍葯的鮮切花栽培技術是什麼
菏澤市芍葯資源豐富多彩,種類達300好幾個,芍葯不但花色齊全,並且花型圖案多種多樣,因而芍葯切花在國外市場上十分熱銷,兩年來,菏澤市每一年鮮切花出入口總數達數十萬枝,銷售市場上發生了需求量很高的局勢,受到了不錯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經濟收益,根據兩年的試驗和開發設計對鮮切花技術性的科學研究,大家基本匯總出一套芍葯鮮切花生產製造新技術應用。
2、采切方式:采切應統一機構,分多個工作工作組,明確責任,嚴苛按要求實際操作,實際操作將不一樣的種類花蕾長短分離,不可以混紡布,並按種類掛牌上市。
3、采後處理工藝:將割下來的花馬上放進盛滿冷藏液的桶中,並快速遷移到超低溫保鮮冷庫中開展解決。最先將枝花開展去葉解決,一般每枝只留輪生和上端2-3片復葉,其他的葉子從葉莖尖部所有除掉,隨後用流動性的冷水清洗,洗掉蕾、莖、葉上邊的所有附屬物,然後將切花放進配置好的農葯殺菌劑中等速度浸,取出後放進含有標尺的實際操作檯子上按照規定的長短裁切,並晾去水分。
4、包裝運送:按顧客的規定將切花每5-10枝為一束紮好,隨後用切花專用型袋就可以裝車,裝車時要按照規定填好貨運單,貨運單應填好種類、花型、總數、采切日期、地址、操作人等新項目。從兩年的實踐經驗證明,運輸選用超低溫國際空運不錯。一般溫控在2℃,那樣能夠排除運送期內的高溫和時間過長等不利條件對切花品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