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脊髓空洞症有幾種治療方法
脊髓空洞症是中醫痿症科比較傳統的常見疾病,可由於先天性疾病,比如顱底凹陷、扁桃體下疝造成脊髓有水泡所致,或者是後天的外傷,比如頸椎病、間盤突出、脊髓內腫瘤、血管病等引起的。
脊髓空洞症臨床表現主要是感覺障礙,特點是分離性感覺障礙,比如深淺覺、痛溫覺遲鈍,及運動障礙,比如手腳無力,還有自主神經受損,比如出汗失常等。
中醫學中無脊髓空洞症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為肌膚麻木、不知溫痛等症,有醫家將其歸屬為痱證范疇,《靈樞•熱病》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又提出風痱:「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故也有以「風痱」立名的。然而,隨著脊髓空洞的發展,又可出現肢體肌肉軟弱和萎縮,則又可歸屬「痿證」「肉痿」,誠如清朝名醫張志聰曰:「痿者,四肢無力萎弱,舉動不能,若萎棄不用之狀」;明代醫學家張介賓曰:「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也有醫家將脊髓空洞症歸屬於腎勞、虛勞等范疇。認為該病的病因病機多由肝、脾、腎三臟虧虛,氣血不足,髓海不充,肌肉筋脈失養所致,兼有血瘀痰阻的臨床表現。
中醫認為,髓由先天之精而化生,為物質基礎,又在生長過程中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補充。故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均可導致髓病。腎精不足 腎精是構成人體的本源。《黃帝內經》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則腦髓生。」腎精不足,則不能化生充填髓海,致腎虛髓空。本病大都為先天性畸形所致,顯系腎精不足為其主因。發病初期,病情隱匿,後期則進一步損傷脾腎,致氣血乖戾,精髓更為損傷,病情加重。
脊髓空洞症是比較少見的一種脊髓病,是脊髓內有空洞形成,是一種緩慢進展的脊髓退行性病變。那麼,脊髓空洞症的康復訓練有哪些方面和方法呢?
1、肌肉關節運動法:每日3—4次做脊椎平面以下的肌肉活動,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肌肉豐滿,同時進行各關節被動運動,保持關節靈活,以防關節僵化而影響進一步的功能鍛煉。
2、抵膝抱臀站立法:讓患者雙手扶床邊,雙腳著地,坐於床邊;配合者坐於患者對面,以自己的膝蓋部位抵住患者的膝蓋部位,雙手抱緊患者臀部,並讓患者雙手抱住自己的肩膀。配合者雙手用力抱緊患者臀部並往自己的方向牽拉,同時患者雙手用力即可站起。以上動作完成後,每次可讓患者站立15—30分鍾,依次遞增,如有頭暈、惡心等不適,可坐下休息片刻重新進行,以便患者逐步適應,如站立後患者雙腳腫脹青紫,可在晚上睡覺時將患者雙腳墊高,腫脹即可消退。
3、扶物行走法:站立一段時間後,可讓患者鍛煉扶物行走。膝關節固定器固定患者膝蓋部位,然後扶雙杠配合者進行邁步、抬腿等功能重建性鍛煉。
4、家庭康復:家庭康復措施中,家庭成員的參與配合很重要。有時家屬必須學會一些被動活動、簡易器械牽引的方法,使病人能在家裡繼續治療。病人積極的參與家務活動,如打掃衛生、煮飯、種花及盡量生活自理,是一種有效的功能鍛煉。其他的一些作業活動,如縫紉、木工、工藝、娛樂等均可在家裡進行。
同時,患者還應加強葯物調理,這樣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迅速補充受損部位流失的大量營養成份,滋養神經細胞,提高神經細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麻木、感覺喪失等症狀。同時使脊髓周圍的神經重新連接縫合後,重建神經網路。改善病灶處的脊髓、骨骼、肌肉組織細胞的活性,增強供血供氧的能力,營養骨膜增強韌帶組織柔韌性,從而增強機體組織免疫力。
㈢ 輔助治療脊髓空洞症的方法有哪些
飲食調理:
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葯膳,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煙、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半流質和流質為主,並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
日常護理: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
2.注意預防感冒、感染。
3.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保護無感覺區。每天檢查看有無受傷,注意皮膚有無發紅、水皰、燙傷、青腫、抓傷、切傷等等。
4.對皮膚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者,要防止皮膚乾燥和皸裂。如果已有傷口,要盡快去醫院診治。
5.預防壓瘡。
6.積極參與家務活動,如打掃衛生、煮飯、種花及盡量生活自理,是一種有效的功能訓練。
㈣ 脊髓空洞症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
脊髓空洞症的護理方法,要於病情變化統一。因為大多數為頸髓和腰骶髓,這兩個地方的脊髓空洞比較常見。首先對於頸髓的脊髓空洞,主要一般都是以枕骨大孔畸形為最終的致病因素。因此這時候就一定要保持頸部處於相對比較放鬆的狀態,切忌不要劇烈的活動。而且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非常多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呼吸循環的衰竭引起死亡。其次對於骶髓的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在護理上面就一定要加強對於下肢尤其是癱瘓的肢體的護理,一定要預防褥瘡的情況以及下肢靜脈血栓。對於大小便失禁也需要保持會陰部的清潔、乾燥,部分時候也可以採取功能鍛煉進行緩解。
㈤ 脊髓空洞症患者應該做哪些鍛煉
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原則上所有能主動運動的肌肉都應適當運動,這樣可以有效預防肌肉萎縮和肌力下降,對有損傷的關節肌肉做合理的康復鍛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逸結合,不要做中等體力以上的勞動和鍛煉。各種呼吸方式的鍛煉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體位排痰、胸廓被動運動訓練等。適度的活動,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加速病變組織的恢復。
㈥ 脊髓空洞症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
1:可選擇性作手術治療,如椎板切除減壓、脊髓空洞與蛛網膜下腔分流術、枕骨大孔減壓、第四腦室出口矯治術等。由於一般保守治療不能夠延緩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由於頸枕交界部失去了腦脊液的緩沖作用,頸部的不經意受傷,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如肢體癱瘓、呼吸驟停甚至死亡。因此手術是治療脊髓空洞的重要手段。脊髓空洞常常是相關原發性疾病的繼發表現形式,正確的治療原發病後脊髓空洞就會自行消失。 空洞分流術:通常指在空洞較明顯的部位將空洞切開,使之與蛛網膜下腔或胸腔相通。通常應用「T」型管行空洞-胸腔分流,這種分流能夠保持一定的腦脊液勢能梯度,較好的完成了空洞分流。這種分流能夠較好的避免空洞-蛛網膜下腔分流所致的粘連梗阻,進而使手術的成功率明顯提高。 2:脊髓病變部位的放射治療,少數病例有效。
㈦ 脊髓空洞症引起的肌肉萎縮該怎樣促進恢復呢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難康復疾病,因發病原因不明確,多種治療方法達不到對症治療效果,讓很多的患者病情加重,導致肌肉萎縮等各種症狀。那麼,肌肉萎縮的脊髓空洞症患者該怎樣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幫助病情好轉?還有治療的好方法嗎?空洞康復湯專家指出,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縮的患者不要氣餒,只要在生活中積極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和選擇對症治療的方法是可以讓患者達到理想治療效果的。
首先是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使肌肉萎縮患者在運動的時候吸入比平常多幾倍的氧氣,促進組織新陳代謝,使肌體營養物質充足,肌肉力量和耐力、身體免疫力都得到增強。
再次掌握運動節奏。肌肉萎縮患者的鍛煉,在時間間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夠的休息時間,疲勞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營養物質也才能得到充分補償,並通過超量補償使肌肉逐漸肥大。反之,若鍛煉過於頻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強。
最後選擇運動方式。選擇科學的鍛煉方法,運動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進行勞逸結合的運動方式,使每個動作到位,不增加其他的身體負擔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康復運動。鍛煉時,在不增加運動次數和運動時間的前提下,逐漸增加運動量,使肌肉迅速感覺疲勞,達到鍛煉肌肉的目的。
㈧ 初秋脊髓空洞症患者怎樣鍛煉
初秋脊髓空洞症患者可以通過行走訓練,步幅要均勻,頻率要適中,不要過急,重心轉移要平穩的方式鍛煉
㈨ 脊髓空洞現在頭暈,走路不穩肌肉萎縮應該怎麼治療
脊髓空洞要根據空洞形成的原因、范圍、整個空洞節段的長度、程度決定治療。脊髓空洞常伴發顱頸交界畸形,即Chiari畸形。Chiari畸形以後,由於枕大孔區域的頸髓、延髓受到一定壓迫,導致蛛網膜循環障礙,脊髓中央管逐漸擴大,形成脊髓空洞。嚴重時會導致患者手指麻木,需要手術干預治療,手術以減壓甚至空洞引流為主要治療方式。
如果空洞程度不重,或者節段相對較短,或者發生在胸段而非頸段,可能相對趨向於保守,並進行觀察隨訪,然後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如果頸髓發生嚴重的脊髓中央管,且已經嚴重空洞化,導致患者出現症狀,如頭暈、頭痛、魚際肌萎縮、手指無力,這時需要手術干預。手術治療措施主要以減壓,如後顱減壓,枕後枕大孔和頸1、頸2減壓,輔助脊髓空洞引流。
脊髓空洞肌萎縮,可以通過服用葯物、物理療法、手術等方式來緩解。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營養神經的葯物,比如甲鈷胺、維生素B1。同時也要給予針灸,按摩,高壓氧來進行治療,能夠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也能夠促進局部組織供血。也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比如可以實施脊髓空洞切開引流術,或者是脊髓空洞分流術。平時患者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而且也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以免病情加重。
㈩ 合理鍛煉可以幫助肌肉萎縮的脊髓空洞症患者病情恢復嗎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難康復疾病,因發病原因不明確,多種治療方法達不到對症治療效果,讓很多的患者病情加重,導致肌肉萎縮等各種症狀。空洞康復湯專家指出,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縮的患者不要氣餒,只要在生活中積極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和選擇對症治療的方法是可以讓患者達到理想治療效果的。
首先是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使肌肉萎縮患者在運動的時候吸入比平常多幾倍的氧氣,促進組織新陳代謝,使肌體營養物質充足,肌肉力量和耐力、身體免疫力都得到增強。
再次掌握運動節奏。肌肉萎縮患者的鍛煉,在時間間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夠的休息時間,疲勞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營養物質也才能得到充分補償,並通過超量補償使肌肉逐漸肥大。反之,若鍛煉過於頻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強。
最後選擇運動方式。選擇科學的鍛煉方法,運動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進行勞逸結合的運動方式,使每個動作到位,不增加其他的身體負擔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康復運動。鍛煉時,在不增加運動次數和運動時間的前提下,逐漸增加運動量,使肌肉迅速感覺疲勞,達到鍛煉肌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