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怎麼針灸治療中風
中風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倒而見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的 疾病 。那如何用 針灸 的方法治療呢中風?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中風因本病起病急,證候多,變化快,頗與 自然 界中“風”性善行數變相似]故名“中風”;又因發病突然]又稱“卒中”。因發病輕重不一,故有中臟腑(閉證、脫症)和中經絡之不同。
本病相當於現代 醫學 的腦出血、 腦血栓 形成、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病毒性腦炎、中樞性面 神經 癱瘓等病。
【病因病機】
中風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由於身體素虛,加之將息失宜,而使肝、腎、心、脾的功能失調,肝腎陽虧則肝陽偏亢,心陰不足則心火偏亢,脾陽不足則痰濕內生,如遇憂思惱怒,飲酒暴食,勞累過度,風寒外襲等誘因,即可肝陽暴張,引動肝風,心火暴盛,風火相煽,氣血並走於上,挾痰濁,蒙閉清竅,發為閉證;如真元衰微,陰陽離絕則復生脫證;痰濁流竄經脈,則發為偏癱。
【辨證治療】
(一)中臟腑
1、閉證
主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手握固,牙關緊閉,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閉塞,舌赤紅苔黃厚或灰黑,脈弦滑有力。
治法:取督脈、足厥陰經及十二井穴為主。毫針瀉法,或點刺出血,以開竅醒神,平肝熄風,清化痰火。
處方:水溝、十二井穴、勞宮、豐隆、百會、太沖、湧泉。
隨證配穴:牙關緊閉:下關、頰車、會谷;舌強不語:啞門、廉泉、通里。
方義:水溝醒神清腦;十二井開竅、 清熱 ,點刺出血可交通十二經氣;營宮泄心火;豐隆為胃經絡穴,針之以宣通脾胃氣機,健脾胃以化痰濁;百會、太沖平肝熄風;湧泉滋腎水以平肝潛陽,諸穴共奏開竅醒神,平肝熄風,清化痰火之效;下關、頰車、合谷,疏調上下牙關以開閉;啞門醒腦開竅,配廉泉、通里利舌竅以治不語。
2、脫證
主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遺尿,四肢厥冷,如面赤如妝,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為真陽外越之危侯。
治法:取任脈經穴為主,重用灸法,以回陽固脫。
處方:神闕、關元、氣海、百會。
方義:神闕位於臍中,為生命之根蒂,真氣功所系,關元、氣海為任脈、足三陰經交會穴,位居小腹,關元為三焦元氣所出,系命門真陽,氣海為元氣之海,故隔鹽灸神闕,並灸關元、氣海可大補元陽,回陽以固脫,灸百會以通督脈,醒腦開竅。
(二)中經絡
風痰阻於經脈,未及臟腑,或中臟腑後,臟腑功能逐漸恢復,而經脈仍為風痰阻隔者。
主證:半身不遂,肌膚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語言不利,或兼見頭痛眩暈,手足抽動,面紅目赤,咽干口渴,煩躁等症,脈多弦滑。
治法:取手足陽明,手足少陽、太陽經穴為主。針刺平補平瀉法,以祛風痰、通經脈、調氣血、平陰陽。
處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溝、合谷、後溪。
下肢:腎俞、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太沖。
頭面:百會、風池、地倉、頰車、啞門、廉泉。
方義: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旺盛,疾病易於恢復,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地倉、頰車、以通調上肢、下肢及頭面之氣血,祛風化痰;少陽為樞,主持全身之運動,取支溝、風池、環跳、陽陵泉各穴以舒筋通絡,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百會、風池、太沖、平肝熄風以治兼證;地倉、頰車治口角歪斜;啞門、廉泉以通舌竅;後溪強刺激可通督脈以解痙攣,為治上肢不遂,手握不開之 經驗 效穴。
【其它療法】
1、頭針
取穴:對側運動區,感覺區,足運感區, 舞蹈 震顫控制區。
方法:常規消毒後,依次針入各有關穴線,要深達骨膜後,進行捻轉手法,每分鍾140-160次左右,連續捻轉2min,邊捻針邊叫患者活動肢體,停針5min,再捻轉2min,如此操作,留針30-40min,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此法對 大腦 中動脈和前動脈分支的血栓形成效果好。
2、耳針
取穴:腦、緣中、肝、三焦、癱瘓部位相應的耳穴。失語加心、脾;吞咽困難加口、耳迷根、咽喉。
方法:隔日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耳針適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中經絡),宜在病情穩定,神志清醒後進行。
3、電針
每次上下肢各選1-2穴,進針出現針感後,接通電療機,逐漸加大電流,使有關肌群出現節律收縮,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為准,每次通電20min,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電針適用於風中經絡。
4、 穴位 注射
選穴:上肝:曲池;下肢:陽陵泉。
方法:選用5%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1ml左右,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此法適於中經絡。
5、皮膚針
輕刺頭部督脈,膀胱經線,重刺膽經線,背腰部輕刺,骶部重刺,上肢內側手三陰經輕刺,手三陽及手指端穴重刺,下肢膝以下足三陰經線輕刺,下肢足三陽及趾端穴重刺。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適於中經絡較輕的患者。
【附註】
預防中風:凡年高形盛氣虛,痰多,並有眩暈,心悸等肝陽上亢的患者,若出現舌強,語言不利,嗜睡腿軟,性格改變,指端麻木等現象,這是中風的先兆症狀,宜注意飲食起居,避免勞累,並常灸足三里、懸鍾,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Ⅱ 腦血管意外(中風)針灸三通法治則、取穴、刺法與醫案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㖞為主症。
中風在西醫學中屬腦血管疾患,常見有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腦供血不足(TIA發作)等。
本病產生機理頗為復雜,產生原因多與風、火、痰、虛、瘀五大因素有關,且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加之憂思惱怒、勞累過度,以致風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陽上逆。或因飲食不調,暴食肥甘以致脾虛痰熱,化火生風,蒙蔽清竅致上實下虛,陰陽不能維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過後,氣血瘀滯,經脈不通,經筋拘攣而導致偏癱久治不愈。
臨床按其部位深淺及病情輕重,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者病情較輕,多為頭暈、手足麻木、口眼㖞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中臟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舌強失語、面赤氣粗、半身不遂,此為閉證;更有甚者,口開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四肢厥冷,此為脫證,預後不良。
息風降逆,滋陰潛陽,行氣活血,通經活絡。
閉證:四神聰、合谷、太沖、太溪、聽宮、足三里、環跳、陽陵泉、曲池等。脫證:氣海、神闕、關元。
閉證:採用微通毫針及強通放血之法,多用瀉法;脫證: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歲。
主訴:左半身活動不利、語言不清數日。
病史:數日前在下樓時突然左側半身活動不利,語言不清,口眼㖞斜。無頭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診,診為腦梗死。予抗血栓葯物治療。患者當晚病情加重,嘔吐兩次,但無神志意識障礙。一般情況尚好,納可,二便調。
望診:左上下肢癱瘓,面白,舌苔白膩,中心略黃厚。
切診:脈沉細。
查體:神志意識清楚,語言不清,左側上下肢肌力3級,伸舌左偏,左側上下肢錐體束征(+)。
辨證:素體氣虛,風中經絡。
治則:調補陰陽,疏風通絡。
取穴:聽宮、列缺、條口。
刺法:均用毫針施以補法,予輕刺激量,每日治療1次。
1診後病人感到輕松,精神好。2診時說話明顯好轉,吐字較前清楚。3診後患者自感肌力明顯增加,抬臂、抬腿活動度增加,經攙扶可行走,說話已接近正常,肌力3級以上,走路較平穩。原方原法不變,繼續治療至10診臨床痊癒,語言流暢,自由行走,無不適感。
例2 李某,男,35歲。
主訴:左側偏癱,語言不暢3天。
病史:高血壓病數年,血壓不穩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時突感頭目暈眩,仆倒在地,隨即語言謇澀,口眼㖞斜,流涎不止。左側上下肢不能活動,送外院急診,診為「腦出血」,予脫水葯及止血葯治療,兩天來症狀未減來診,大小便正常。
望診:左上下肢癱瘓、舌尖紅、苔黃燥。
切診:脈弦滑數。
查體:神志意識清楚,語言不清,口眼㖞斜,左側上下肢肌力3級。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錐體束征(+),BP:220/120mmHg。
辨證: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而致卒中。
治則:滋陰潛陽,平肝息風。
取穴:四神聰、合谷、太沖、太溪。
刺法:四神聰點刺放血,合谷、太沖施以瀉法,太溪施用補法,留針30分鍾。每日治療1次。
2診時患者頭暈好轉,語言不清似見好轉,流涎明顯好轉,BP:200/ 120mmHg,肢體活動未見好轉。脈象趨於和緩,舌苔仍黃,燥象已解,舌尖紅。3診以四神聰點刺放血,合谷、太溪、太沖、曲池、陽陵泉、足三里、環跳並用。其中環跳以瀉法不留針,要求針感竄至下肢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鮮不黯為度。4診時語言不清大有好轉,已能令人聽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體活動好轉,肌力3級。脈和緩,黃苔已減,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頰車、地倉。5診時患者精神好、神清,語言較流暢。口㖞明顯好轉,已止 *1mmHg=133.322Pa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級。自覺有力,靈巧度較前好轉,攙扶下已可行走。脈弦已減,舌苔由黃轉白,仍膩。BP:150/100mmHg。針治減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診時語言流暢清晰。患側上下肢肌力已達5級,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療同前。
經10餘診治療,患者自我感覺良好,查體語言流暢,肌力5級,臨床痊癒。
例3 翁某,女,53歲。
主訴:右上下肢活動不靈,語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發頭目眩暈,口㖞眼斜,語言不利。漸右上肢浮動不靈加重,納尚可,二便調,寢安。
望診:舌質紅,少苔。
切診:脈沉細。
查體:神志意識清,語言欠流暢,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級。痛覺減弱,左上下肢錐體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證:陰虛陽亢,肝風內動,風中經絡。
治則: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疏通經絡。
取穴:四神聰、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氣海。
刺法:四神聰點刺放血。曲池、合谷、陽陵泉施以瀉法,足三里、太沖施以補法,氣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療1次。
3診時患者訴精神好轉,恐懼心理已消,肢體活動有所恢復,手能握物。頭暈目眩明顯好轉,BP:160/100mmHg,舌脈如前,效不更方,針法不變,連續治療10餘次症狀完全消失,語言肢體功能活動正常。BP:160/90mmHg,臨床治癒。
例4 許某,女,13歲。
主訴:左側肢體麻木、不能動,語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體育 活動中突然左側肢體麻木,隨即不能動。口角右偏,語言不清,經外院診為「小兒腦血管畸形」。病兒一般情況尚好,納呆、尿頻、便常。
望診:左上下肢癱瘓,舌苔白。
切診:脈細稍數。
查體:神志意識清,語言不流利,左鼻唇溝淺,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級,左下肢肌力4級。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錐體束征(+)。
辨證:稟賦素虛,復感風邪,風中經絡,氣血不暢,筋脈失養。
治則:祛風散邪,疏風通絡,調和氣血。
取穴:頰車、曲池、合谷、環跳、足三里、絕骨。
刺法:均以毫針刺患側,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酸脹為度,不留針。每日治療1次。
2診後效果明顯,活動功能有所恢復,手能持物,可獨立跛行,尿頻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陽陵泉、風市。3診時患者自述患側上下肢較前有力,各關節可自由屈伸,活動較自如,語言清晰流暢。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級。末端關節活動良好。囑再針1次鞏固療效,共針治6次,患兒恢復正常。
例5 王某,男,53歲。
主訴:左上肢不能動2個月。
病史:2個月前因嘔吐、頭痛、頭暈、腹瀉導致言語不清,左上肢不能動。曾用中西葯物治療。語聲洪亮,納可,便調。
望診:左上肢癱瘓,舌苔白,中間色黃。
切診:脈弦沉。
查體:語言欠流暢,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級,肌張力高。患側手指關節僵硬不能張開,腫脹明顯,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證:素體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導致氣血失和,血脈不暢,經筋不利。
治則:疏通經氣,調和氣血。
取穴:聽宮、八邪、阿是穴。
刺法:聽宮予毫針施用補法,八邪及關節阿是穴予火針速刺,均刺患側。
2診後患者自覺肢體輕松,3診後患者自覺患肢疼痛減輕,腫脹稍減,手指感覺稍見靈巧。5診後手指疼痛消失,腫脹消退明顯,上肢及腕部活動靈巧度增加,活動稍有力。8診後患側肌張力開始逐漸降低,手指能張開,腫脹消失,前法不變。10餘診後病人患肢疼痛、腫脹消失,肌張力趨於正常,肌力增至5級,再鞏固治療數次,治療結束。
例6 高某,女,54歲。
主訴:右手無力、不靈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風右癱,經治症狀好轉,可自行走動,唯右手無力,不能握物,發涼、發緊、麻木、腫脹。經常頭暈、大便干。夜尿頻、腰痛、寢欠安。
望診:右上肢癱瘓,舌苔白。
切診:脈沉細。
查體:右手活動不靈巧,腕關節肌力3級,指關節肌力3級,肌張力高。手掌、手指腫脹,伸屈困難,觸之發涼。局部發白欠紅潤,皮膚粗糙。
辨證:氣血失和,瘀滯不通,經筋不利。
治則:調和氣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聽宮。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針補法,針刺雙側。聽宮以毫針補瀉並用,先補後瀉,針刺雙側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針點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療1次。
3診後患手麻木、發涼、發僵、腫脹等均有好轉,穴法不變。5診後肌張力過高明顯緩解,麻木、發涼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級。10餘診後手部症狀基本消失,肌張力緩解明顯,肌力大致正常,結束治療。
例7 胡某,女,56歲。
主訴: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壓增高導致左側半身不遂。經各種中西葯物治療後,左上下肢活動大致正常。血壓平穩,現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腫脹,發涼,顏色較暗,皮膚粗糙,納可。二便調。
望診:左上肢癱瘓,舌苔白。
切診:脈沉細。
查體:左手指肌力3級,肌張力高,局部皮膚營養不良,捫之發涼、粗糙。
辨證:氣血不暢,經脈瘀滯,指尖失於榮養。
治則: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化瘀除滯。
取穴:八邪、指關節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針速刺不留針,每次6 10穴,隔日治療1次。
火針點刺治療後,手指當即能夠舒展,並能握拳,手指呈現紅潤。6診後手指發涼消失,關節伸屈度明顯增加,局部紅潤,粗糙好轉,過高肌張力明顯緩解,再予2診結束治療。
例8 白某,女,42歲。
主訴:左大腿後外側冷涼感明顯兩年。
病史:兩年前因腦梗死左上下肢偏癱,經多種方法治療後,上下肢活動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後外側冷涼感未除。一般情況尚好,納可,二便調。
望診:面黃白,舌苔白。
切診:脈沉細。
辨證:氣血不暢,經絡瘀滯,肌膚失榮。
治則: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榮養肌膚。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針速刺法。
火針治療2次後,患者自覺局部發涼感顯著減輕,依法治療。自此每診後局部發涼遞減,共治療10餘次,症狀完全消失,臨床治癒,療效滿意。
【按語】
中風是針灸臨床最常見病症之一,中風作為一個病名首見於《素問·邪氣臟腑病形》,亦稱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症,又稱為「大厥」、「薄厥」、「偏枯」、「風痱」等。
關於中風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東漢時期《金匱要略》論其病因為風:「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又據病位深淺及病症的輕重表現之不同,分為中經絡、中臟腑,雲:「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後對中風有了新的認識,為區別各種外風而致的真中風如面癱、外感、肢痛等症,遂將上述卒中列入「內風」范圍,稱為「類中風」,簡稱「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將其病因大致分為風、火、痰、虛4種因素。清代王清任對本病以瘀血而論,其治療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將中風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瘀5種類型。 《素問·調經論》雲:「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筆者認為中風病證無論病因如何,氣血相搏,暴張於上,血氣留滯於腦,經氣瘀滯,氣滯不通為最根本病機。對其證應以中經絡、中臟腑進行分析歸納。治療法則強調運用針灸三通法,以通調經脈,涼血祛痰為大法。通過「以血行氣」「行氣活血」的作用,使其經脈通暢,氣血調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對於各種中風,急性期發作治療宜早不宜遲,選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發作多以強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針治療,恢復期多以微通毫針治療,後遺症期多以微通毫針配以溫通火針灸法治療。
1.治療急性中風 中風時產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識不清,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語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臟腑症狀時,無論腦出血或腦梗死均應盡早醫治。因其症為氣血並走於上,經脈氣血瘀滯於腦所致,其病勢急迫,應急予清降血氣,通瘀化滯之法。以令血氣下行,經氣通暢,令氣復返而後生。
急性期發作取穴多用四神聰、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沖等穴。四神聰位於之頭巔頂,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氣下降,暴張之陽得平,瘀滯經脈通暢。多以三棱針點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識不清者取井穴點刺出血,調和陰陽之氣以醒腦開竅。身熱面赤者取十宣點刺出血,以泄其經脈氣血之熱。語言不清者應以金津、玉液復刺出血,以血自止為度,通利舌脈氣血瘀滯。毫針針刺合谷、太沖施用瀉法,以開四關之經氣,使周身氣血調達,經脈通暢,可每日治療1 2次,如病情危篤,患者發病急驟,症見手撒遺尿,鼻鼾口張目合,瞳仁散大為脫證,則應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過後症狀穩定時,據病人病情之虛實寒熱選用不同的腧穴給予微通法毫針治療。持久治之,不能操之過急。虛證多選太溪、太沖、氣海、足三里等,以陰經腧穴為主。實證多用環跳、陽陵泉、曲池、合谷、絕骨、四神聰等,以陽經腧穴為主,加強通經活絡之作用,同時施以補瀉,給予適當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筆者認為,中風的產生,不論出血或是梗死雖然病因及機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經絡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機所在。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氣血是榮養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的物質。在生理上則是相互依存,「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相互為用。無論各種各樣的病因,最終不外乎導致經絡氣血不通,經氣瘀滯。因此,採用強通法強制經脈通暢的放血方法是治療中風急性期發作的重要一環。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暢,氣血通暢而達到清心開竅、平肝潛陽、滋陰息風、通經活絡的效果。
2.治療中風後遺證 急性中風在急性期過後半年仍然遺留症狀稱為中風後遺證,中風後遺證臨床較難治療,使人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給病人及家屬乃至 社會 帶來很多問題。
中風後遺證病人患側上下肢多為肌張力高,邁步困難,關節屈伸困難,手指不能伸開,形成「挎籃」、「劃圈」姿態。中醫學認為:四肢拘緊,屈伸不利實屬經筋之病,多為寒凝脈阻,氣血瘀滯,經筋失榮以致拘緊不伸、腫脹不用等。
筆者治療中風後遺證主要採用溫通法和微通法,認為火針是治療經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針首先要根據其應刺部位選擇粗細相當的火針,要求將針燒紅、燒透,趁針具極熱之時迅速刺入皮膚肌肉,隨即拔出即可。其選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為主,配用相應經穴。例如:肩關節疼痛僵硬,肘關節疼痛僵硬發緊,應用火針速刺陽明經循行部位;指關節腫脹僵硬,不能伸屈,應用火針速刺掌指關節、指關節、八邪及陽經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關節活動不靈,可刺犢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針溫通外,酌情選用太溪、太沖、環跳、聽宮、陽陵泉、合谷,毫針微通治療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沖可培本補益肝腎,使氣血有生化之源。環跳為人之軀體貫通上下陰陽氣血之大穴,可疏導周身氣血,以陽行陰,以中而行上下,是通暢氣血經脈的主要腧穴。針刺時針感要麻竄至下肢,針感不宜過分強烈。聽宮是手太陽腧穴,相續足太陽。太陽主筋,太陽經氣通達,周身經脈得以充潤。聽宮穴的應用是筆者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與環跳合用可通暢全身氣血經脈,是治療中經絡與中風後遺證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療中風後遺證,除掌握上述要點外,基於病情頑固,堅持認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確,不能頻繁更換穴法,且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欲速不達。做為臨床病症,典型發作少,非典型發作多;病情簡單的少,復雜的多。這里所舉的病例僅是選擇較典型的加以論述,以利讀者分析應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Ⅲ 針灸治療可以治療中風嗎
"針灸可以治療中風。中醫指的中風包括中內風和中外風,內風指腦血管疾病,比如腦梗塞,腦血栓形成,TIA或者腦出血。這些疾病造成的身體偏癱或者是言語不利的症狀屬於中風的范疇。治療中風首先要治療原發病。另外一種中風是中外風,比如冬天出門被冷風吹,或者夏天過多吹空調電扇,大自然的風。這種風稱之為外風,中了外風,可能會造成口眼歪斜面癱之類的疾病,也非常適合用針灸來治療。中風首先要搞清楚是中外風還是中內風,再決定治療方案是單純的針灸治療,還是配合湯葯、西葯、輸液或者是功能康復鍛煉。"
Ⅳ 中風病人針刺什麼穴位
針灸治療中風病人,一般分急性期和後遺症期二個階段。對於急性期病人的針灸治療,不少人認為,只要針刺痛覺敏感的穴位,採用瀉法,就有急救與治療的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往往取人中、百會、十宣等穴位,當然這些穴位治療急性期的病人,是有一定的急救和治療作用,但如果不加辨證,單純地採用這些穴位治療中風急性期的病人,顯然有一部分病人的療效是不顯著的,即使在當時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可能鞏固持久的。我認為想要治療效果顯著而持久,必須採取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方法,也就是治本的方法.如在臨床上我們遇到中風昏迷的病人,首先要辨別它屬於哪一種原因所引起的腦血管病變,如屬腦出血病,由於肝陽夾痰上擾,蒙閉清竅所引起的昏迷,症見面紅,發熱,牙關緊閉,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弦滑,屬中風中臟腑之閉證。分析其原因,大多為精血衰耗,以致水不涵木,故肝陽偏亢。.治療應以平肝熄風補腎為主,取穴補太溪(腎水)、瀉太沖(肝木)。這兩個穴位,從辨病上來說,有降血壓的作用,腦出血患者,血壓不降,出血隨時均有可能發生,整個病情難以穩定。從辯證上來講,這兩個穴位均為原穴,前者屬於足少陰腎經,後者屬於足厥陰肝經,二穴具有疏通三焦原氣,調節內臟功能,起補腎瀉肝的作用。反之,如屬腦血栓形成,由於風痰流竄,瘀阻血脈,氣血壅滯,營衛失調所引起的昏迷,症見頭痛,頭暈,肢體癱瘓,口歪,語言不利,脈滑,苔白膩,屬於中風的中經絡證.分析其原因,大多由於飲食不節,勞倦內傷,或素體肥胖,多濕多痰,日久痰郁化熱,痰熱與肝風上逆所致。治療應以化痰開竅為主,取穴人中、豐隆、三陰交、太沖。均用瀉法.從辨病上來說,這些穴位,有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辨證上來講,這幾個穴位又有化痰開竅,祛淤生新之功.實驗研究表明,人中有開竅醒腦的作用。從以上所舉例說明,同樣見有昏迷等症,但治療取穴卻完全不同,說明辨證與辨病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辨證與辨病的基礎上進行治療,方能取得顯著而持久的療效。當然,上面所舉之例,在辨證的同時還要注意其標本虛實,臟腑的盛衰,因為在臨床上疾病的變化往往是錯綜復雜的,特別是致病因素,機體的抗病能力各有不同。 關於偏癱,語言不利等後遺症患者的治療,在辨證與辨病的關繫上,雖然沒有急性期那樣顯得重要,但也有它一定的意義,對於那些病程較短的中風後遺症患者,如半身不遂,治療取穴除了手足陽經的穴位,如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鍾、解溪等穴外,同時還必須取一些陰經的穴位。如曲澤、三陰交等穴,特別是對拘攣型的病人,如上臂內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內收,走路時呈跛狀弧形前進的病人,更有必要,因為中風剛形成後遺症時,極大多數病人表現為陽亢(實),陰不足(虛)。所以在針刺這些穴位治療本病時的手法上,採用瀉陽經的穴位,深刺透穴,補陰經的穴位,使其陰陽得到平衡,氣血通暢,營和衛調,如果單純地採用陽經的穴位,瀉其陽亢的部分,那麼沒有合理地調整陰虛不足的部分,這樣治療效果會非常緩慢.如通過上述的治療,有時效果不著時,還可以採用先針健側,用瀉法;後針癱瘓側,用補法.這樣也能提高療效,目的是通過健側的針刺,來激發癱瘓側的功能恢復。有些中風後遺症患者,由於病程日久,出現肌肉消瘦,關節廢而不用,表現為軟弱無力,或拘急強硬,象這樣的情況,可以參照<<素問?萎論>>「治萎獨取陽明」,所講的獨取陽明,是以陽明經為主。所以在治療時應採取一些與脾胃有關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建里、三陰交,以及脾俞、胃俞等穴,使其脾胃運化功能轉健,津液氣血充沛,臟腑功能轉旺,筋脈得以濡養,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在針刺手法上,以補法為主,一般不宜刺激過強。除了偏癱外,常見到的還有失語或語言不利的後遺症,針刺應以廉泉、通里、照海為主,啞門也可配合。面癱(口眼歪斜),在中風後遺症中亦屬常見,不過屬中樞性者為多,取穴除合谷針雙穴外,余均針癱瘓側,如翳風、地倉、頰車、太陽、陽白、人中等穴,以疏通面癱局部的氣血為主。另外,中風急性期易出現吞咽困難, 臨床可見吞咽延遲或無可吞咽。針灸取穴: 翳風、上廉泉、完骨、正廉泉、列缺、復溜、等穴位。舌針取穴:主穴為舌三針、金津、玉液、廉泉、風池、完骨。
治療中風後遺症,在方法上,如採用瀉法的病人,一般以深刺透穴為好,如曲池透少海、陽陵泉透陰陵泉、懸鍾透三陰交、地倉透頰車等。也可用足三里透上巨虛。如病程短,每日治療1次,用提插結合捻轉的補瀉手法;如病程超過3個月者,一般隔日針刺治療1次,以平補平瀉或補法為主。除了上面所講的體針外,還有頭皮針,取偏癱對側的運動區,感覺區。
下面再談幾點,在治療過程中與療效好壞直接有關的幾個問題,它對於治療中風的成敗,雖不是關鍵,但也有決定的作用:(1)病程短,療效好,所以早期治療很重要.但如果遇到腦血栓形成與腦栓塞的病人,合並有明顯的腦水腫,或腦出血病人顱內壓增高,有腦疝形成時,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暫緩針刺治療,因此時病人需要絕對安靜,盡可能減少外界不必要的刺激,不然會促使病情加重。有關資料報道:一般腦出血病人在發病後5~7天,其它腦血管意外病人在發病後3~5天,病情逐漸穩定,即可採用針灸治療,這種意見較合理。從臨床實踐來看,一般中風後遺症的病人,通常在病後三個月內效果最明顯,極大多數病人下肢單獨行走約在15~30天間,上肢的功能恢復遠比下肢慢。如病程超過半年者,收效即慢得多,但尚有逐步恢復的可能。如病程超過1年者,恢復的希望就不大了,想取得一點微小的進步,有時也很難見到,大關節比小關節的活動又要快一些,差不多這也成了中風後遺症病人恢復的規律.(2)在治療期間,應強調病人的功能鍛煉,因為鍛煉活動,可以促使癱瘓肢體的經氣運行和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加快,可以激發神經的營養機能,防止肌肉,骨骼,關節等產生廢用性萎縮,同時鍛煉還可以牽引和伸張癱瘓的肌肉,保持關節,韌帶的正常伸展活動。一般先以被動運動,待病人自己能站立時,應扶持練習走路,鍛煉次數多一些,時間短一些,以不疲勞為原則。但在臨床上經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後2個月左右,同時並發肩和髖關節的疼痛,這樣就影響了病人的正常功能鍛煉,必須及時處理,針灸肩髃、肩內庭、肩髎、後溪、居髎、脾關等法,採用補法,每日治療1次,針後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同樣的,如果及時進行鍛煉,也可避免這種疼痛的產生。(3)關於血壓問題:中風病人極大多數發病以後,血壓趨向正常范圍以內,但也有部分病人,發病後血壓持續不降,或降後復升,升降不定,且出現頭昏等症狀,這種現象必須引起重視,不然不但對癱瘓肢體的恢復不利,甚至個別患者還會有復發中風的可能,針灸取穴補太溪、復溜、瀉太沖、曲泉。
Ⅳ 中風可以針灸治療嗎
針灸可以治療中風,針灸適應症包括偏癱或其它腦病後遺症,盡早介入針灸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改善言語功能,以及改善患者吞咽困難、大小便障礙、中風後抑鬱和痙攣狀態等。建議中風患者盡早介入針灸治療,可採用針灸熱補針法,以及小針刀治療,對中風後痙攣狀態,如肩手綜合征的功能恢復有一定療效。同時,患者需就診於專科醫生,方能達到良好療效。
Ⅵ 老年人突然患中風左側面癱口眼歪斜針灸什麼穴位好
取穴以手足陽明經為主,手足少陽、太陽經為輔,採取局部取穴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
常用穴位有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夾車、合谷、太沖等。
在發病初期,配合在患側耳後頸部、大椎穴、肩部使用火罐祛風,急性期過後,配合使用電針加強刺激,必要時配合中葯、西葯。
Ⅶ 中風後遺症針灸什麼穴位好
中風後遺症針灸的穴位 1、中風後遺症之面癱針灸什麼穴位
症狀:一側眼瞼不能閉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側,口角流涎。
取穴:太陽、四白、風池、地倉、頰車、合谷。
針灸方法:太陽可沿顴弓內緣進針,向頰車透刺。四白可直刺觸及骨孔,有放電感出現。風池可刺向結喉,深達1.5~2寸。地倉與頰車可相互透刺。
2、中風後遺症之失語針灸什麼穴位
症狀:不能回答問題或聽不懂問話,不能講話,不能正確叫出 物品 名稱。
取穴:上星、百會、風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針灸方法:上星與百會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脹感直抵舌根。
3、中風後遺症之上肢不遂針灸什麼穴位
症狀:早期軟弱無力,後期上肢拘攣,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極泉、尺澤、合谷、肩、曲池、外關。
針灸方法:針極泉應使放電感傳至手指。刺合谷使針感傳至手指。余穴可用平補平瀉法。
中風後遺症能治好嗎
首先,針灸和康復方法:除了用普通的方法,來找出如何使用針灸效應穴位,可以提高療效,如下肢平針隱藏的白色,肩關節不能活動,在針灸的技術,這就要求每個針,可以出現感到酸痛脹或方向走,對於一些點,比如隱血麻痹針應該,顯示肢體抽搐,當抬腿有顯著療效迅速。
第二,科學運動訓練功能:包括 物理 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和阻力。現代康復 醫學 功能的運動,訓練方法,應該康復技師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三,其他的康復方法,注重心理治療,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使患者主動參與, 體育 鍛煉康復訓練,恢復是非常重要的。這里還應該包括一個“康復”,為了配合實施康復計劃完成,也可以防止發生次生殘疾患者。
中成葯可治療中風後遺症
活絡丹:由白花蛇、烏梢蛇、黃連、天麻、虎骨、全蠍、人參、龜板、麝香、犀角、牛黃、硃砂、安息香等50餘味 中葯 組成,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等多種功效。常用於治療中風痰厥而致的癱瘓、足瘺痹痛、筋脈拘急、腰腿疼痛,以及跌大損傷、行走不便等,每次服3克,每日兩次,有良好效果。經臨床觀察資料表明,活絡丹具有抗凝血、抗 腦血栓 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具有改善病變部位 血液 循環和肢體 營養 的作用,在應用治療缺血性偏癱的同時,還可以起到預防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的作用。
再造丸:包括當歸、白芍、川芎、吳茱萸、冰片等葯經加工製成的濃縮水蜜丸。葯理研究表明,其能增強腦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度,促進清除顱內血腫塊,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使血液流通順暢。更重要的是能直接保護腦細胞,激活正常腦細胞的代償功能,從本質上恢復 神經 功能,使手足麻木、口眼歪斜、癱瘓等中風後遺症得到有效治療。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
1、麻木: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刺激反應遲鈍。麻木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天氣急劇轉變、潮濕悶熱,或下雨前後,天氣寒冷等情況下,麻木感覺尤其明顯。
2、嘴歪眼斜: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明顯。
3、中樞性癱瘓:中樞性癱瘓。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4、周圍性癱瘓:周圍性癱瘓,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但無病理反射。
猜你感 興趣 :
1. 怎麼按摩穴位治中風後遺症
2. 如何通過艾灸治療腦中風後遺症
3. 中風後遺症的治療方法及護理
4. 艾灸怎麼治療中風偏癱後遺症
5. 輕微中風的治療方法
6. 中醫養生穴位之八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