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護理目標:
1病人營養狀況改善,足以支持全身的基礎代謝。
2病人體重增加,瘺口逐漸癒合。
護理措施:
1營養支持,遵醫囑予以完全胃腸外營養,配製全營養混合液(即三升袋),或每天補充蛋白質、脂肪乳劑和氨基酸等。
2保證每天液體量按時輸注,由於需長時間靜脈注射,注意保護血管,從遠端小靜脈開始,必要時留置一次性套管針,減少對血管的損害。
3每天准確記錄24小時造瘺口丟失的液體量,維持出入水量的平衡。
4遵醫囑抽血檢測電解質、血紅蛋白及蛋白食量等生化指標,隨時對症處理。
重點評價:
1病人的營養狀況是否有所改善。
2病人體重是否增加。
3生化檢測是否趨於正常。
三、舒適的改變
相關因素:
1瘺口液對周圍皮膚的刺激。
2長期卧床。
3留置瘺口引流。
主要表現:
1病人表情疼苦,煩躁不安,依賴性增強。
2睡眠型態改變:難以入睡或失眠。
護理目標:
1保持瘺口周圍皮膚清潔、乾燥,盡量讓病人感覺舒適。
2盡早促進腸瘺的癒合。
護理措施:
1將病人安排在病員少、安靜的病房,減少外界的不良刺激。
2協助病人採取較舒適的卧位,可用松軟的枕頭將腰背部墊起或經常變換體位。
3及時清理瘺口液,必要時行瘺口負壓抽吸,避免腸液無控制流出或發出異味。
4如病情許可,盡量幫助病人進行肢體鍛煉或早期下床活動,活動方法為病人先坐在床沿,足下置一短凳,待逐漸適應後,協助其在內進行走動,並逐步增加活動范圍。
5遵醫囑適量使用鎮靜劑,增加病人睡眠休息時間,改善精神狀態。
6給予病人極大的關心和耐心的護理。
重點評價:
1病人舒適程度是否得到改善。
2舒適的影響因素是否減少或消除。
四、自理能力下降
相關因素:
1長期卧床。
2體力、耐力下降。
3瘺口負壓抽吸的限制。
主要表現:不能單獨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沐浴或衛生、入廁、穿著或修飾。
護理目標:
1卧床時期病人生活須要能夠得到滿足。
2病人發揮最佳的自理能力。
護理措施:
1與病人討論其自理能力下降的程度,明確哪些活動可自主完成,哪些需別人幫助完成。
2觀察病人自理能力變化情況,制定可行的鍛煉計劃,幫助病人樹立自信心,鼓勵病人逐步自主完成生活自理。
3將病人所需物品放置於病人伸手可及處,幫助病人自理。
4協助病人完成基本生活自理:①協助病人洗頭、慶上擦浴,每周1-2次;②落實完成晨晚間護理,疙瘩括洗漱、梳頭、修剪指甲、更衣,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外表形象和舒適的感覺;③及時提供便器,做好便後清潔工作。。
重點評價:
1病人基本生活須要能否得到保障。
力有無提高。
五、預感性悲哀
相關因素:
1病程長。
2瘺口癒合慢,治療效果不顯著。
3無足夠的家庭支持。
主要表現:
1病人自訴缺乏自信心,對前途感到渺茫。
2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
護理目標:幫助病人恢復自信,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護理措施:
1正確評估病人出現悲哀的原因,與病人共同制定和採取應對措施。
2向病人家屬做好解釋說服工作,使家庭給予病人極大的支持,讓病人感覺溫暖。
3將病室控制的點滴效果,如瘺口液量的減少,及時反饋給病人,讓病人感到治療的效果,增強自信心。
4將病人情緒上的細微改善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5保持瘺口周圍清潔、乾燥,使病人感覺舒適,不致產生沮喪情緒。
6及時傾倒和鼾引流瓶內的引流液,減少對病人的不良刺激。
重點評價:
1病人情緒是否穩定。
2病人能否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❷ 怎麼辦腸瘺病是什麼
什麼是腸瘺?腸瘺是指腸管之間、腸管與其他臟器或者體外出現病理性通道,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腸瘺可分為內瘺和外瘺兩類。腸內容物不流出腹壁,如小腸間內瘺、小腸結腸瘺、小腸膽囊瘺、小腸膀胱瘺等。
腸瘺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其病情輕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腸瘺的類型、原因、患者身體狀況以及腸瘺發生的不同階段等。腸間內瘺可無明顯症狀和生理紊亂
早期症狀
腸外瘺一般表現為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症狀,患者可出現發熱、腹脹、腹痛、局部腹壁壓痛反跳痛等。手術後患者,有時與原有疾病的症狀、體征難以區別,臨床醫師對病人訴腹脹、沒有排氣排便缺乏足夠的重視而將此歸結為術後腸蠕動差、腸粘連等,往往失去了對腸瘺的早期診斷。在瘺管形成、腸液溢出體外以後,則主要表現為:瘺口形成與腸內容物漏出、感染、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等。
❸ 腸梗阻術後11天出現腸瘺,應該怎麼進行修
問題分析:您好,腸梗阻手術如果梗阻部位只是粘連引起的或者局部壓迫的就可以松解後還原腹內。如果出現嵌頓或者血液循環障礙的話就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的腸管。
意見建議:如果腸瘺的瘺口較大的話可以做造瘺手術讓瘺口慢慢長,如果較小的話可以保守治療,禁食水,只給予腸外營養等待腸子瘺口的生長。如果開腹修復的,除非出現嚴重的腹膜炎。
❹ 結腸瘺的治療
(一)結腸瘺治療原則1.保證維持全身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提高腸瘺的自愈能力。2.給予大量抗生素控制腹腔感染,並在適當時機徹底引流。3.設法了解瘺口位置、大小。4.保護外瘺口周圍的皮膚。5.設法找到腸瘺形成原因,對症治療。6.難癒合的腸外瘺,選擇適當時機給予手術治療。(二)腸瘺應根據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治療:1.第一階段(瘺發生後7~10日)患者處於瘺口尚未穩定期與感染的初期,腹腔內感染嚴重,局部炎症水腫,如手術修補腸瘺口往往失敗,而且會導致感染擴散;應該給患者禁食,胃腸減壓,並給予胃腸外營養糾正一般情況;給予抗生素,徹底引流腹腔感染灶,並將腸內容物徹底引流出腹腔(傷口暴露及時清除或插管引流)。2.第二階段(瘺發生後10~30日)經過第一階段處理,患者逐漸恢復,瘺口經過引流或處理已成為「被控制」的瘺,感染仍很嚴重或繼續發展擴散時應積極控制感染加強營養。尤其是全靜脈營養是必要的手段,以供給熱量與氮源。3.第三階段(瘺發生後1~3月)經1~2階段處理,效果較好的瘺口已癒合或穩定,因腸瘺較低對營養的影響不大,但瘺口不癒合時,應及時了解不癒合的因素,常見的原因:(1)瘺口遠端梗阻;(2)瘺管的組織已上皮化;(3)結腸黏膜與腹壁癒合,使瘺口呈唇狀;(4)瘺口部有異物存在;(5)瘺口附近有膿腫引流不暢;(6)特殊感染或腫瘤存在。這段時間重點是尋找瘺口不癒合的原因,控制腹腔內感染,尤其是腸壁間隙膿腫,高度懷疑時應及時剖腹探查引流膿腫。當然B型超聲能檢查證實時,可在其引導下行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以解除手術中腹腔廣泛粘連,易損傷腸管的顧慮。4.第四階段腸瘺未癒合的患者,腹腔感染控制,瘺口局部情況好,可考慮擇期手術,清除病因,以關閉瘺口。如瘺口遠端梗阻,應解除後再修補瘺口;單純唇狀瘺或管狀瘺,可將瘺翻向腸腔而不要過多的探查腹腔,當然吻合局部因特殊感染或腫瘤存在時,應將病變切除吻合。(三)圍手術期的處理1.急症患者,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時糾正休克,以防腸壁缺血時間過長。術後糾正貧血及營養不良。2.擇期手術,解決營養不良,必要時可靜脈營養,提高手術前後的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液維生素C的含量等等,並做好術前的腸道准備工作。(四)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1.腸切除吻合時,腸切除斷端用血管鉗夾過的組織應剪除,對腸病變引起的狹窄、腸扭轉、腸套迭或腸系膜血管損傷,血栓形成等,作腸切除吻合時,寧可多切除一些,以保證腸端組織正常。一般腸斷端離壞死腸管(或病變腸管)至少3~5cm。2.保證腸吻合端的良好血液循環,切除腸管時,腸系膜對側多切除一些,以保證血運,分離系膜時,不要太多,不能超過腸端1cm。縫合時,系膜側應帶著部分無血管的系膜以保證血運,又不損傷供應的血管。3.腸切除吻合時,局部不能有感染及血腫存在,縫合必須將腸黏膜內翻,以保證腸端的完全漿膜面對漿膜面癒合。
❺ 我的腸瘺怎麼治療
腸瘺是腹部外科常見重症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腸瘺患者病死率在50%~60% 〔1〕 。我國在腸瘺的治療方面,開創了一整套獨到的原則和方法,水平領先於國際醫學界。但是腸瘺病情復雜,死亡率仍舊很高,其綜合治療需要進一步總結和發展。
1 控制感染
最近一項對46例腸外瘺病人的回顧性分析顯示,與膿毒症相關的死亡率仍高達63%,對膿毒症的病人實施外科干預死亡率達50% 〔2〕 。因此,控制膿毒症成了良好預後的關鍵。
1.1 腸外瘺的局部治療 腸外瘺局部處理是腸瘺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局部處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腸液,促進管狀瘺自愈和恢復腸道連續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補,已經成為公認的原則 〔3〕 。引流可以有效地將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不讓其在腹腔內聚積、泛濫。一旦發現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膿性分泌物,應及時擴大引流,並保持通暢。實踐證明,用煙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達不到目的。用雙套管負壓深坑引流(Sumpdrain)或三腔管負壓引流效果較好,可防止滲出的纖維素和組織碎塊堵塞管腔。
目前不少臨床醫師在腹腔廣泛膿腫、嚴重腹腔腹壁感染時,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引流方法—腹腔造口術(Laporostoˉmy),意即將腹腔敞開,視整個腹腔為一個膿腫來處理,可以減少再次剖腹的次數,減少腹腔感染和腹壁切口裂開的發生率 〔4〕 。這樣可將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有效地控制感染,並可早期恢復經腸道營養,待體質良好再經二期手術閉瘺。腹腔造口術在腸外瘺的應用指征是:(1)腹腔感染嚴重且范圍廣泛;(2)腹腔內有多發或多腔膿腫;(3)腹壁感染嚴重,不能縫合關閉者。可同時放置聚丙烯網,防止內臟脫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治癒後易引起腹壁巨大缺損的,可行帶蒂腹直肌皮瓣移植 〔5〕 。周建平 〔6〕 等對14例病人實施胃或十二指腸造瘺的空腸造瘺,利用空腸造瘺作腸內營養,並將胃液、十二指腸液收集回輸,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外科手術引流或將腸管外置的方法,將漏出的消化液收集回輸,一方面控制了腹腔感染,另一方面減少或避免了繼發的內穩態失衡,同時早期恢復了腸道營養,從而使患者順利恢復,也為腸外瘺的治療提供參考。
經過一段時間引流後,瘺口局部炎性水腫消退,腸液溢出減少,若無遠端腸管梗阻等因素,可予以內堵或外堵,以恢復腸道的連續性和恢復胃腸道飲食。外堵常用醫用粘合膠法、盲管法、水壓法(壓力9.8kPa)。李國章 〔7〕 等報道應用OB醫用吻合膠粘堵有以下優點:(1)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2)棉片塑形好,適應各種形狀瘺口;(3)不損傷腸壁,反復多次粘堵不造成瘺口擴大;(4)早期使用避免腸內物質的喪失以及腸液對組織的消化、刺激,明顯縮短腸瘺閉合時間。內堵則以硅膠片等材料薄膜,適用於唇狀瘺及瘺口較大者。Cro 〔8〕 報道應用輔助負壓閉合系統VAC,可以有效的控制瘺口的流量,保護瘺口周圍的皮膚,促進癒合。
瘺口周圍皮炎的處理可外塗氧化鋅軟膏或鞣酸膏加以保護。對適合使用造口袋者,可用造口袋收集腸液。瘺之外口應予以暴露,最好紅外燈罩使其乾燥,切忌用厚棉墊包捂瘺口。
1.2 抗生素的治療 腸外瘺造成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但在治療外科復雜感染時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種抗生素,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它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另一問題就是革蘭陽性菌有上升的趨勢 〔9〕 。需要強調的是葯敏試驗不僅對臨床醫師選擇用葯有利,也是對當地細菌耐葯性進行監測的一種流行病學方法 〔10〕 。因此,臨床醫師應根據感染特點和既往使用抗生素的經過,經驗性使用抗生素,此後再根據治療反應,細菌培養和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調整抗生素的使用或停用,同時不能忽視對厭氧菌的治療。總之,腸外瘺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的治療應用由經驗性使用逐漸轉為目標性使用。
2 維持機體內穩態的
平衡水電酸鹼失衡是治療腸瘺的棘手問題之一,尤其是腸液每日丟失500ml以上的高位腸瘺,要及時補鉀、鈉、氯離子及液體量,一般來說鹼性液體丟失得多,鈉離子丟失得多,要注意補鈉,必要時可補高滲鹽水。要注意補鉀,每日可補5~8g,以維持心肌和平滑肌及全身肌肉的生理功能。每天要查血鉀、鈉、氯、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必要時1天查數次,根據二氧化碳結合力的情況決定是否補鹼,一般按需要的半量來補鹼,防止鹼中毒,而一旦鹼中毒是很難糾正的。要做到水電酸鹼情況心中有數,補液量和補電解質的量每天都要計算。
3 營養支持治療
營養支持被認為是腸外瘺的標准治療,尤其是靜脈營養(TPN)在臨床上的應用被視為外科治療腸瘺的里程碑 〔11〕 。大量的臨床實驗表明,它不僅能預防營養不良,而且對提高管狀瘺的自愈率與確定性手術的成功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4,12,13〕 ,改善病人營養狀態以利於再次手術,潛在地提高了腸外瘺病人的預後。另外一些研究也顯示營養支持可減少或調節胃腸道的分泌,從而被認為對腸外瘺病人有治療作用 〔14〕 。
3.1 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 李寧 〔4〕 等報道TPN具有下述作用:(1)水、電解質的補充較為方便,內穩態失衡易於糾正;(2)營養物質從靜脈輸入,胃腸液的分泌量減少,經瘺口丟失的腸液量亦減少,有利於感染的控制,促進瘺口自行癒合;(3)由於營養能從腸外補充,不必為改善營養狀態而急於手術;(4)患者營養狀況改善後,如需行腸瘺確定性手術治療,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並發症發生率。在病人的全身情況穩定後,通常在瘺發生後2~3d即可開始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值得注意的是,TPN僅是提供機體所需基礎底物,過多反而易引起代謝紊亂。一般所需熱量40~50kcal/kg·d,蛋白質1.25~15g/kg·d。機體所需能量不能全部由葡萄糖提供,一般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質熱量的30%~50%,且須在葡萄糖中按每日8~10g糖加1U胰島素 〔15〕 。
在腸內營養的應用上存在一些爭議。因為它能增加瘺流量,而且Lipman 〔16〕 運用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腸內外營養兩種途徑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腸外營養在營養支持並發症及安全性方面比腸內營養更好。故認為腸內營養支持一般在腸瘺的後期應用。有學者認為在整個非手術期,應 貫徹「如果腸內有功能,就應使用腸道if the gut function,use the gut」原則,Hauker認為應努力反復嘗試恢復腸內營養,一旦成功,受益無窮 〔14,17〕 。因為它可以提供精氨酸、谷氨醯胺、ω不飽和脂肪酸、核苷酸等營養物質,從而促進胃腸粘膜生長、免疫及屏障功能。
營養狀態是影響感染病人預後的重要因素,臨床醫生應在感染發生伊始監測病人的營養狀態,採取相應的營養支持手段,可採取早期營養支持,即預防性營養支持 〔18〕 。所以,腸外瘺腹腔感染不能指望一種營養支持方式可解決感染病人所有階段的營養支持問題。因此,應在營養支持途徑、營養底物、代謝監測與調整諸方面加以選擇組合,創造出價廉、簡便、有效,合乎生理的營養方式,使全腸外營養轉向適時的腸內營養支持。實施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模式可能是未來重危感染病人營養支持的主要模式。
3.2 生長抑素(SS)與生長激素(rhGH) 生長抑素與生長激素徹底改變了腸外瘺的治療現狀 〔12〕 。1987年,Dicostanzo提出在應用TPN的基礎上加用SS,可以進一步降低腸外瘺患者胃腸液的分泌量。黎介壽等 〔19〕 報道應用SS加TPN治療腸外瘺57例,自愈率為68.42%,較單用TPN提高20%。但近期Alivizatos等 〔20〕 應用SS治療腸外瘺39例後報道認為,SS可以明顯減少漏出的液體量,但對腸瘺的自愈則無明顯影響。
SS的應用使組織的癒合可能受到影響,加上腸外瘺病人多處於應激狀態,蛋白質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瘺道癒合成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rhGH通過代謝調理,可以改變這種異常的代謝狀態。顧軍等 〔21〕 的實驗也證實,重組生長激素能提高肝細胞mRNA的表達,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切口創面的癒合和腸粘膜的生長。因此,在營養底物供給有保證時,聯合應用SS和rhGH可達到促進局部肉芽生長,改善全身合成代謝,最終達到促進瘺口閉合的目的 〔22〕 ,是促進腸瘺癒合的合理組合療法。任建安等 〔23〕 對1996年以來收治的388例腸外瘺病人分析:單純應用SS組自行癒合率87.5%,平均自愈時間為(33.0±31.5)天。SS加rhGH成功自愈率98.3%,平均自愈時間為(28.8±18.5)天。SS和rhGH在腸外瘺發生後序貫使用,可提高腸外瘺的自行癒合率。當然,積累更大宗病例,並經嚴格隨機對照的循證醫學證據才能使這一方法最終形成臨床實踐指導原則。
3.3 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營養學 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學是近期對重症患者營養支持治療過程中提出的新理論。指出營養支持可以改變實驗動物和人類疾病的治療效果,這不僅是由於糾正和預防了治療對象的營養不足,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其中特異營養物的葯理學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它的實現是通過腸內營養完成的。據報道,腸道粘膜所需要的必需的營養由腸內攝入底物提供70%,其餘30%來自動脈,只要提供不低於總熱量20%的腸內營養可避免腸道屏障和腸道正常菌群的破壞〔17〕 。由此可見,腸外瘺等感染病人腸內營養的葯理學作用大於其營養支持作用,一方面是實施其免疫調節作用,另一方面是對腸道屏障功
能的保護。總之,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學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也為腸外瘺病人營養治療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方向。
4 確定性手術治療
4.1 擇期確定性手術 一般指瘺發生後3個月或以上,經1~3個月的治療和觀察仍不能自愈,若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晚期惡性腫瘤等手術禁忌證,感染消退、營養狀態改善後,多需進行確定性手術治療。其手術計劃應包括:松解所有粘連,引流所有膿腫,解除遠端梗阻,切除瘺管,用健康、血供豐富的腸道端端吻合。近年來,採用對瘺口周圍局限性剝離,瘺口全層間斷縫合或對合,再用帶蒂腸漿肌層覆蓋瘺口關閉處,即腸蒂漿肌層覆蓋修補術,此術式常用於粘連嚴重,固定的十二指腸、直腸、空回腸甚至結腸的修補,術後極少出現吻合口再漏。當然,對腸瘺手術治療還有其它術式,外科醫師應把握腸瘺確定性手術術式的原則,
即必須恢復腸管的連續性,盡可能切除瘺,做到准確切除,精細吻合,正確引流。
4.2 早期確定性手術 在20世紀70年代將早期確定性手術改為上述的擇期確定性手術。治療措施的策略性改變,使腸外瘺的治療在其他措施配合下提高了治癒率,但治療期長,耗費大。而今早期確定性手術又有可能成為腸外瘺的早期治療方法,是治療策略的再次改變,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23〕 。任建安等 〔24〕 最近報告對26例腸外瘺病人進行了早期(距瘺診斷14d之內)確定性手術治療,術後48~72h給予重組人生長激素,與術前對照,並發症及吻合口漏發生率明顯減少,顯著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治癒率。並認為腸瘺早期確定性手術的選擇條件是:(1)瘺發生後2周以內;(2)除腹腔感染外,無其它嚴重並發症;(3)無嚴重營養不良;(4)確定性手術不復雜。任建安等 〔23〕 應用生長抑素和生長激素在序貫使用治療後分析:對早期腸外瘺可試行早期確定性手術,在圍手術期加用生長激素,是確保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是對腸外瘺早期確定性手術治療的一種新的嘗試,具有指導意義,但還需要進一步大宗病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觀察。
5 其它治療方法
5.1 治療新法 目前,腸瘺基本上均通過上面的方法進行治療,但也有一些新的嘗試。如Testi 〔25〕 在纖維內鏡下應用人類纖維粘膠劑對8例低位經腹骶直腸切除術後瘺的病人採用膠封閉治療,取得較好效果。Rabago 〔26〕 在對15例腸瘺病人進行纖維內鏡膠封治療得出完全膠封率達86.6%,並指出此方法易在腸瘺早期階段(不應超出14天)實施,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Kazantsev等 〔27〕 運用腹腔鏡對1例結腸切除和疝修補術後腸外瘺病人進行了瘺切除並吻合,無並發症發生。Berna 〔28〕 報道了應用電刺激神經法治療2例低流量腸瘺的病例。Wong等 〔29〕 在瘺鏡下對9例術後瘺的病人採用清創、沖洗、組織膠封閉治療,所有的瘺均被治癒,其時間平均18.7d,無相關並發症發生。這些方法有待於進一步多病例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
5.2 中西醫結合 中醫認為腸瘺擾亂了脾主運化水谷及水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而轉輸至全身,終而傷及脾胃,致脾胃陽虛。龍建衛 〔30〕 在堅持西醫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運用真人養臟湯加減熬汁口服。諸葯合用使因腸瘺所傷之臟器得以培補,使瘺口漸閉。服葯時將湯葯熬成濃汁,每日分多次少量口服,以避免從瘺口外漏,提高湯葯吸收而充分發揮葯效。療效較佳。
廉皓泉等 〔31〕 對21例並發於胃腸手術後的胃腸外瘺,採用中葯白及糊內服及紅粉凡士林紗布填塞結合西醫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總治癒率85.7%。認為中葯制劑白及、紅 粉對慢性潰瘍及瘺道有良好的修復作用,可縮短治療時間,增加治癒率,減少並發症發生。
6 特殊病因腸外瘺的治療
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都可以伴發腸瘺,尤以前者為多,而這些患者原有營養不良且有免疫功能障礙。術前改善營養狀態,術後預防瘺的復發是治療Crohn病腸瘺的重點 〔12〕 。以往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柳氮磺胺嘧啶作為圍手術期應用,但其作用對營養支持、蛋白質合成及切口癒合有不利之處。1990年後,應用環孢素A、硫唑嘌呤,黎介壽等 〔12〕 應用雷公藤作圍手術期處理,取得了良好效果。Poritz 〔32〕 報道雖然腫瘤壞死因子,免疫抑制劑對Crohn病腸瘺治療作用效果明顯,但是仍不能取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腸外瘺治療配合其他治療防止復發是今後Crohn病研究的重點。
放射性損傷後的近、遠期都可發生腸瘺 〔12〕 ,以往按常見腸瘺的治療方法處理,以切除有病變的腸段為主。因放射性損傷後組織的癒合能力極差,結果增加了不癒合的創面,增加了瘺。現在採用縮小手術范圍,曠置腸外瘺的短路手術方案,有助於盡快恢復此類病人腸道的連續性與消化吸收功能,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值得推廣。放射性腸損傷並發腸外瘺的病人,營養支持的方式術前以全腸外營養為主,如有可能應加用部分腸內營養。術後按全腸外營養、腸外+腸內營養、腸內營養直至經口飲食的方式逐步進行,有利於病人平穩地恢復 〔33〕 。因此,如何恢復這類患者的胃腸道連續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治療的重點,不強求消除腸粘液瘺。
綜上所述,腸外瘺的基礎理論及臨床診斷和治療均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我國腸瘺治療居世界領先水平。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探討,比如,還存在一定的死亡率、住院時間過長、費用過高等。相信隨著重症監護、葯理學、手術方式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腸瘺的診治策略必將獲得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