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間土法釀酒步驟
1、浸泡
將高粱送進泡水池,加水浸泡24小時。
2、蒸煮
浸泡後之高粱,用鍋爐蒸煮,俗稱蒸高粱飯,簡稱蒸飯。
3、冷卻
高粱飯蒸煮完畢,用輸送帶送入冷飯機,輸送途中加進谷殼,使高粱飯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卻。
4、拌曲
將冷卻後之攙有谷殼的高梁飯,送進拌曲機,加入顆粒狀曲粉,用拌曲機使高粱飯與曲粉均勻混合後,倒入發酵池。
5、發酵
發酵10天後,蒸餾得酒。
6、蒸餾(第一道酒)
將發酵完成之高粱飯,用人工倒入蒸餾鍋,蒸餾所得謂之第一道酒。第一道酒因較具高粱味,必須調兌以改善口感風味。
7、再拌曲、再發酵
第一道酒蒸餾後之高粱渣滓,出鍋再加谷殼冷卻,再加入曲粉均勻拌和,送進發酵池,進行再發酵12天。
8、再蒸餾(第二道酒)
第二道酒,較無高粱雜味。較香、較醇、較順口。
蒸餾過程中,酒液流出,最先餾出之酒精濃度在80%以上,謂之酒頭,慢慢下降,酒精濃度在20%~40%為酒尾。酒液以酒精濃度高低分開收集、儲存,濃度60~70%作為大麴酒,50~60%間為高粱酒。
9、調兌與灌裝
為使酒質均勻一致,迎合消費者口味,必須進行調兌,又稱勾兌,將不同酒精濃度,分次蒸餾,以及年份,作不同比例之勾兌,求其色、香、味上的均衡。然後進行灌裝於玻璃瓶或磁瓶,灌裝前需於地窖存放若干時日(通常6個月以上),使新酒辛辣味經過老熟(熟成),去除糟味,改善口感。
(1)曲窯釀酒最佳方法擴展閱讀
從造酒工藝上看,自秦、漢以後,制曲、釀酒的技術工藝在我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曲是以穀物、豆類為原料,作為培養微生物的載體,在上面培養大量的黴菌、酵母菌用曲釀酒同時起到酒化和糖化作用,酵母菌是重要的發酵微生物,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
曲的種類很多,釀酒採用不同的曲種,可以實現不同的產酒率,並使成品酒各具風味。「曲為酒骨」,制曲和選擇用曲是釀酒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酒品都習慣用曲名來命名,如大麴酒、小曲酒等。
大麴因它的成品形狀像大磚而得名,大麴以小麥、大麥、豌豆等為主要原料,含有豐富的微生物群和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分泌出來的各種酶類,以及微生物分解曲原料而形成的代謝產物,如氨基酸等。小曲的曲坯很小,形狀大小不一,主要是以大米、小麥、稻糠等為原料,以中葯材為副料製成。
小曲製作時的菌種是自然選育培養的,在原料處理和配用葯材上,都為有效菌種的繁殖提供了良好條件。經過曲種接種後,有效菌種大量繁殖。大麴和小曲在釀酒時,都有糖化和發酵的雙重作用。
⑵ 古代釀酒的方法是什麼
在遠古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在距今約7350年前的我國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糧食堆積100立方米,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穀物釀酒。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認為最初的穀物釀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到了殷商,我國已擺脫酒的原始釀造,開始進入制曲釀酒的階段。《尚書》載:「著作酒醪,爾惟曲櫱。」曲櫱就是酒麴,是制酒的糖化發酵劑。這就是說在距今3200多年前,我國已經成熟地用酒麴來釀酒了。酒麴釀酒,將糖化與發酵兩過程合為一體,被稱為「復式發酵法」,一直是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穀物釀酒技藝的源泉,又是世界釀酒史上的空前創造。有關專家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制曲釀酒法,一般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通過蒸煮使穀物糊化,利用麴黴、酵母的代謝作用制曲,最後將曲料進行發酵便造出了酒。秦漢以來,我國的制曲釀酒技術不斷取得成就。《禮記·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粟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要求造酒用的穀物必須成熟,投曲必須及時,浸煮時必須保持清潔,造酒用的水質必須要好,器皿必須用優良的陶器,火候必須適宜,這其實也是對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漢代由於制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不同的穀物制曲,從而增加了酒的品種。北魏的《齊民要術》專門講了制曲釀酒的方法,列舉的12種制曲法中,有兩種是碎塊的散曲,有10種是餅狀曲,這些餅曲至今仍是釀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時期,制曲技術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更多了。北宋時還出現了一部論述造酒的專著——《北山酒經》。
西方各國的主要穀物酒,長期沿用麥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直到19世紀90年代,法國人卡爾邁特由我國引進酒麴,應用於酒精生產上,名日「阿米諾法」,才突破了西方以麥芽糖化劑釀酒的傳統工藝。
⑶ 窖藏釀制是怎樣的釀酒方法
窖藏釀制就是把酒釀出來以後,封缸。一定要密封好,然後放到地窖,或者山洞,或者地下等等放置一段時間。其目的就是:
1,讓剛釀好的新酒陳放一定時間,使新酒變成陳酒,增加酒的價值。
2,地窖,地下,山洞等不同環境空氣中,泥巴里所含微生物,礦物質,與酒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使酒口感達到最佳飽和度,通常就是說就更好喝。
3,酒在窖藏的時候,其本身的一些有害物質,酸,醛,醇,酯等經過酯化過程,會把有害物質慢慢釋放出來,而保留了酒本身的有益的微量元素等,使酒的顏色,香味,口感,諸多方面達到酒體最佳飽和度。
相關內容解釋
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精飲料的過程。釀酒原料與釀酒容器,是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據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釀酒器具表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存在釀酒這一行業,而釀酒之起源還在此之前。
遠古時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釀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釀造過程也不一樣。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齊民要術》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⑷ 怎樣用糧食釀酒
造酒一般分粉料、制曲、釀酒、裝成四個環節。 一粉料:用大型粉碎機碎料(高梁為主),呈粒狀。二制曲:用制曲機采曲(壓實),原料 大、小麥和豌豆,裝入曲窯、房、24小時後,經幾次翻倒增溫,發酵成曲。三釀造:酒料裝 入窖、老土泥池,12天或七八天左右(不同酒型,發酵時間不同)發酵蒸溜;用航車裝料、 出窖、提甑(帶冷凝器)到晾場,蒸溜出酒;後於渣中加曲再入窖,反復蒸溜出酒五次,稱 五甑續渣法。四裝成:蒸出的酒,首先化驗,經微波處理。再按度數高低、酒齡長短勾兌, 品嘗後,二次化驗,合格後裝瓶、儲存或出廠。
⑸ 最好的釀酒方法
糧食釀酒工藝流程步驟:糧食釀酒一般包括,蒸糧,冷卻發酵,再蒸等過程,如何提高乙醇的採收率,從而獲得更多白酒,提高原料糧食的利用率,糧食釀酒工藝流程如下:
流程1:
占米---蒸飯--發酵----蒸酒(蒸漏法)准備:酒麴將蒸好的糯米端離蒸鍋,冷卻至室溫。間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卻。
流程2:
在冷卻好的糯米上灑少酒麴拌的水,用手將糯米弄散。用水要盡量少。將酒麴撒在糯米上,邊撒邊拌,盡量混均勻。
流程3:
不要性急,撒一層,混勻後再撒。留下一點點酒麴。將糯米轉移到發酵的容器中。用小口的酒缸。泡糯米也是用它。邊放邊用手掌輕輕壓實。放完後將最後一點酒麴撒在上面。
流程4:
用少許涼水將手上的糯米沖洗到容器內,再用手將糯米壓一壓,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流程5:
將口封住,用塑料布封住發酵,時間為10天,常常看。等米糟爛了就可以上鍋蒸酒。蛇管的產量大點。老式的蒸漏法酒精濃度高點,最高可以達60度。
流程6:
在配料順序上,應採用先水後糧再加曲的方法較好,糧水比應控制在1:3,復合增香型高產酒麴用量為原料總量的0.6%~0.7%。先按比例把40℃的水倒入缸中,然後把粉碎好的糧食逐漸的倒入缸內,邊倒邊攪拌,再加入復合增香型高產酒麴,下曲時溫度不要超過40℃。
流程7:
釀酒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搞好了,酒的質量、產量都會得到提高。生料釀酒的發酵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於40℃者易產酸,甚至曲種死亡,低於20℃者,生料難以發酵。最佳發酵溫度是25~35℃。
⑹ 釀酒步驟細節
穩 主要指釀酒工藝條件相對穩定,包括各種配料比,主要入池條件,如入池澱粉、入池水分、入池酸度、入池溫度等指標,不可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如因季節、氣候等變化,必須調整時,也應循序漸進,逐步調整,目的是為使酒醅升溫、生酸緩慢,澱粉消耗較完全,如遇出酒大掉排,酒醅酸度出現惡性大循環,也切不可猛退底醅,猛增輔料,猛加量水。
2、准 生產班長以上的生產管理者,對釀酒工藝條件,如配料比例、酒醅的升溫和生酸、流酒等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准確掌握,嚴格按工藝規程操作。「准」的首要一點是配料准確,其質量關鍵控制點是糧醅比,不能憑估計、說大概。底醅、量水等相關容器至少要經過一次准確的計量或稱量,對酒醅的升溫、生酸、澱粉、糖分、酒精等變化要勤於分析和觀察,學會用化驗數據指導生產,加強工作責任心。
3、細 主要指細致操作,包括原料、曲料粉碎適宜,配料操作、米查場操作、裝甑蒸餾操作、發酵操作和管理等都要細,不可粗製濫造,不可搶時間、趕下班。
4、凈 釀酒操作要講究文明生產,清潔衛生,包括原、輔料要清選、清雜、清蒸排雜,不得使用霉變、發熱結塊的原輔料;曲室、米查場、釀酒設備、用具、發酵容器、貯酒容器等要清掃、清洗,必要時要消毒滅菌。凡污水滿地、酒糟滿場、底鍋水長期不清理等均為不凈。
⑺ 中國傳統釀酒有那些方法
1、半固態法白酒
半固態法白酒是半固態發酵白酒的簡寫,又稱半液態法、半液態半固態發酵法白酒。這些稱謂均准確表達了釀酒過程中的發酵形態。這類酒除保留了用小曲、以根霉為主導糖化菌和培菌糖化三大特徵外。
還具有以大米為料,清植法,入缸(罐)糖化等工藝特徵,產品屬米(蜜)香型、豉香型。產區主要分布在兩廣,其次是兩湖、江西。
2、液態法白酒
液態法白酒是以糧谷、薯類、糖蜜等原料,經液態發酵、蒸餾成食用酒精的工藝路線、再經串香、勾兌、調配而成的白酒。
3、固態法白酒是指在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主要過程中採用固態基質形態生產的白酒。
(7)曲窯釀酒最佳方法擴展閱讀:
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⑻ 釀酒的方法步驟是什麼
主料:糯米1500g。
輔料:甜酒麴4g、涼開水適量。
自製米酒的做法
1、糯米。
⑼ 白酒的釀造方法(詳述)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於便於蒸煮,使澱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佔60%以上。
2、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一起,為糖化和發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澱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澱粉糊化,有利於澱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
4、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
5、拌醅,固態發酵麩曲白酒,是採用邊糖化邊發酵的雙邊發酵工藝,揚渣之後,同時加入曲子和酒母。
6、入窖發酵,入窖時醅料品溫應在18~20℃(夏季不超過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壓的緊,也不能過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積內裝醅料630~640公斤左右為宜。
7、蒸酒,發酵成熟的醅料稱為香醅,它含有極復雜的成分,通過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
(9)曲窯釀酒最佳方法擴展閱讀:
1、白酒俗稱燒酒,是一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一般為50~65度,根據所用糖化、發酵菌種和釀造工藝的不同,它可分為大麴酒、小曲酒、麩曲酒三大類。
2、原料配方 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
3、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澱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
4、酒麴、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麴,以澱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澱粉需要經過多種澱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麴、糖化曲)。
參考資料:
網路-白酒製造
⑽ 尋求最古老的釀酒方法
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於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後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後又有了製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製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製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穀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穀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櫱(發芽的穀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於黃酒。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酒麴造酒。酒麴里含有使澱粉糖化的絲狀菌(黴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麴造酒,使澱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製造酒麴,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制酒麴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南北朝時,制酒麴的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述了12種制酒麴的方法。這些酒麴的基本製造方法,至今仍在釀造高粱酒中使用。
唐、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紅曲,並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制酒麴釀酒的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115年前後,朱翼中撰成的《酒經》中,記載了13種酒麴的製法,其中的制酒麴方法與《齊民要術》上記述的相比,又有明顯的改進。
中國古代制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