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頸椎病的牽引治療怎麼做好
頸椎牽引器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牽引方法:(1) 牽引角度:一般來說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上頸段、中頸段、下頸段),避免過伸(椎間盤突出除外)。
(2)牽引(力度)重量:原則上以病人忍受為宜,根據不同的年齡,選擇不同的牽引重量(從2kg———30kg不等)。
(3)牽引時間:一般每日牽引1-2次,每次牽引30分鍾左右,具體應根據病人體質而定。 (4) 牽引方式:一般使用坐式間歇牽引,對年老體弱者通常使用卧式間歇牽引。
但是不當的牽引只會加重病情,所以我認為還是用枕頭牽引比較安全,特別是樂休葯方枕,後腦勺位置可調節高低--獲得不同的後仰幅度,達到恢復頸椎生理曲度的效果,並且在牽引的同時有葯物的治療作用,挺不錯的。
Ⅱ 牽引具體怎麼做求解
要知道牽引是怎麼做的,首先要知道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什麼: 1,減輕椎間盤壓力,利於椎間盤回納,當腰椎處於牽引狀態時,椎間隙增大,椎間盤壓力減低,形成負壓,同時後縱韌帶緊張,有利於突出髓核回納和改變與神經根相對位置關系,減輕或解除神經根等組織的刺激和壓迫。 2,促進炎症消退。各種腰椎病都存在不同程度椎間關節,周圍韌帶、肌肉以及神經根充血水腫的炎症反應。牽引治療使病人脊柱得到制動和休息民,減少運動造成的刺激和摩擦,有利於神經根、脊髓、關節囊等組織的充血水腫和炎症的消退和吸收。 3,解除肌肉痙攣。絕大多數腰背痛病人有反射性肌緊張存在,牽引可解除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腰椎活動恢復正常,解除腰椎後關節負荷,使脊柱後關節嵌頓的滑膜復位和關節突關節恢復正常位置,糾正椎體的側傾、旋轉、滑脫及後關節的錯位,有利於椎間盤突出症症狀的解除。 如何正解牽引治療:1骨盆帶牽引:患者卧床,床腳墊高20cm,這樣可藉助體重作反方向牽引。用特製的骨盆帶固定肌盆,兩側索帶一端連與盆帶,另一端通過滑輪連於重物,每側的重量為10—20kg,2—3次/日,30分鍾一次,3周為一個療程。此牽引法簡便易行,無需特殊設備,患者只需購買牽引帶,可在家中自行完成。 2牽引床治療。牽引床有手動和電動控制牽引床兩種。患者卧於牽引床上,胸部與骨盆分別用固定帶固定。牽引力可自動調節,並可選擇持續牽引或間歇牽引。 3 側懸牽引。本法是利用人體自身重量作為牽引力,而不同於平卧牽引,平卧牽引由於軀干與床面的摩擦力大,故牽引重量雖重,而作用於腰部的牽引力卻小。懸吊下作擺動時可加大牽引力,進一步減低腰椎間盤壓力,使後縱翻帶緊張,髓核部分回納,減輕症狀。 一般採用卧位的軸向骨盆牽引,可使椎間隙增寬,減少椎間盤壓力,擴大椎管容量,可減輕突出的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牽引重量7—15kg,根據患者身高體重調整。一般來說持續牽引效果優於間斷牽引,側突型腰椎間盤突出牽引效果優於中央突出型。]
Ⅲ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牽引療法是怎樣做的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牽引療法由於椎體後緣的縱韌帶比相鄰的其他韌帶耐拉力小,採用自動牽引床要因人而異,可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工作性質及神經水腫粘連等情況來設定牽引重量,一般在294~392牛頓力之間,每次牽引時間設定30~40分鍾可調。方法:囑患者仰卧於牽引床上,用固定帶固定胸腰段及腰骼段,啟動連續牽引開關,治療床處於自動牽引狀態,牽引完畢自動回位後,囑患者在此床上休息10分鍾再下床。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
由於本治療方法涉及到人身安全,故應由專業人員實施。另外,為配合治療,盡快恢復,患者應加強功能活動鍛煉,使腰部周圍組織保持相對的平衡穩定,對脊椎之間的間盤有一個穩固的重心,是預防本病復發的條件之一。
Ⅳ 怎樣做頸椎牽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Ⅳ 腰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採用仰卧屈髖屈膝體位,可盡量減小脊柱應力。牽引力通常以自身體重的一半作為起始牽引重量,根據情況逐步增加,最多可加至相當於患者體重。以間斷性牽引為主,每次牽引持續 20-30min,每日牽引 1-2次,15-20天為一療程。
根據牽引的大小和作用時間的長短,可將牽引分為快速牽引(rapid traction)和慢速牽引(slow traction)。快速牽引重量大,作用時間短,多在牽引的同時加中醫的手尖,該型牽引以中醫的「人工拉壓復位」法最為典型。後來,逐漸發展成機械傳動的快速水平牽引。近幾年有研究者將中醫的斜板和旋轉手法與機械傳動的快速水平牽引相結合製造了成角旋轉快速牽引床,應用於臨床為眾多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解除了病痛。慢速成牽引重量小,每次牽引時間30min~1h不等,需多次牽引,也是臨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常用方法。
Ⅵ 牽引療法如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牽引療法是骨科疾病中常見的治療方法,當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發生駝背,但是尚未至骨性強直時,可以積極通過牽引療法矯正大部分駝背畸形。
強直性脊柱炎的牽引療法
,應用的是力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通過特殊的裝置來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1. 牽引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駝背畸形
患者仰卧在床上,牽引可以用骨盆弔帶及胸帶,分別向上、下作對抗牽引。每日牽引兩次,每次2小時,牽引重量以20-30kg為宜,平均分配到上、下共4個滑輪上。每次牽引前和牽引即將結束時,病人在仰卧位,測量一下畸形部位外部形態之間的間距,看看是否有所改變。待畸形糾正之後,再拍照站立側位普通照片和X線照片,並測量身高。
2. 牽引療法還適用於其他部位的畸形
對於畸形不是特別嚴重的部位,發生時間也不太久的腰、膝關節出現屈曲攣縮的畸形,也可以採用皮牽引或骨牽引進行矯正。牽引重量應當視部位而定,髖關節可用4-6kg,膝關節可用2-4kg,方法同上。長期堅持使用牽引療法,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畸形可明顯得到改善。
Ⅶ 牽引怎麼做
牽引的力量:牽引力量以達到頸椎椎間隙增大而不引起肌肉、關節損傷為目的。一般坐位2~3kg,卧位10kg左右。
牽引時間:一般在15~20分鍾。時間過長易造成肌肉和韌帶靜力性損傷。
體位:常用體位為坐位、仰卧位。仰卧位可使C4~C7椎間隙後部增寬更為明顯,且角度亦易調節。坐位牽引位置不易穩定、角度變化亦小,但操作相對方便。
牽引方式:可分為持續性牽引和間歇性牽引。持續性牽引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牽引力;間歇性牽引則在牽引過程中有幾次牽引力的減小。年歲大、病情重者多選後者。
牽引的作用:
頸椎牽引是頸椎病保守治療法中最主要而且療效確實的一種方法,其治療作用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
限制頸椎活動,減少對受壓脊髓和神經根的反復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於脊髓、神經根、關節囊、肌肉等組織的水腫和炎症消退。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減輕甚至解除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
解除肌肉痙攣,恢復頸脊柱的平衡,降低椎間盤內壓,緩沖椎間盤向四周的壓力。牽開小關節間隙,解除滑膜嵌頓,恢復頸椎間的正常序列和相互關系。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直,改善推動脈的血供。
使頸椎管縱徑拉長,脊髓伸展,黃韌帶皺招變平,椎管容積相對增加。正確的牽引治療不僅可使肌肉痙攣解除,同時也有改善神經根刺激症狀的作用。
Ⅷ 牽引頸椎怎麼做有哪幾種方法呢
引言:人們因為工作原因而導致大多數人都會出現頸椎問題,大多數人對於出現頸椎問題也是十分煩惱,因為頸椎問題一旦嚴重起來就會壓迫人們神經出現疼痛問題,從而讓人們無法進行正常生活。而對於頸椎治療方法主要是用牽引頸椎這種方式。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了解有幾種方法。
三、頸椎牽引經驗總結
頸椎病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疾病之一,雖然頸椎病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卻能夠深深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而頸椎一旦疼起來就會讓大家無心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注意自己坐姿,以此來預防頸椎病發生。
Ⅸ 牽引療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牽引療法是應用外力對身體某一部位或關節施加牽拉力,使其發生一定的分離,周圍軟組織得到適當的牽伸,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脊椎牽引療法通常是指使用外力牽拉頸椎或腰椎-骨盆以達到治療目的,前者稱為頸椎牽引,後者稱為腰椎牽引。
治療作用
1.,使肌肉放鬆;
2.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有利於損傷的軟組織修復;
3.松解軟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
4.調整脊柱後關節的微細異常改變,使脊柱後關節嵌頓的滑膜或關節突關節的錯位得到復位;
5.改善或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
6.使椎間孔增大,解除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
7.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有利於膨出的間盤回縮以及外突的間盤回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