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中葯熬葯臨床上有多種的葯材,熬制時間如下:
1、補益葯,如補中益氣湯、四物湯或八珍湯,要熬時間長,武火煮開以後用文火慢慢的熬,要熬1小時左右,味道出來再飲用。尤其是現在的膏方,膏方補葯要熬24-48小時,熬幾天幾夜也有,才提煉出膏汁,才提煉出營養,成分才濃縮出來,才能提煉出膏方,熬的時間就比較長,療效、作用才好,葯性才達到效果;
2、解表葯,如麻黃湯、桂枝湯,還有小柴胡湯,治療感冒解表的葯,熬的時間比較短,用大火煮開,用文火煮半個小時左右即可;
3、溫補葯就是滋補的葯,熬的時間就相對久,像膏方要熬兩天兩夜都熬不出來,甚至熬龜苓膏、阿膠膏、八珍膏、十補湯膏,都是要長期煎熬。
此外,後下的葯要煮開,倒葯之前的5分鍾左右放下去,像薄荷、木香、香附、砂仁能揮發的後下,整個葯要煮好了,提前5分鍾放即可;先煎的葯像龍骨、牡蠣、穿山甲,還有比較難熬的中葯,要提前熬半個鍾頭,甚至1個鍾頭才能再放其它葯進去熬。所以中醫中葯的熬要講究方法,要注意這方面的操作,否則就會失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熬中葯的相關注意事項
中葯買回來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到菜市場上去買一個燉中紅的葯吊子,一定要用陶瓷的,因為陶瓷的化學成份穩定,不容易與中葯發生化學反應,能保證葯效。禁用鋁製品,特別像是高壓鍋一類。
葯吊子買回來後,洗干凈就可以用來燉中葯了。在燉中葯前一定要記得最好要浸泡一會,一般大約20分鍾就行了。如果有骨頭和貝殼類的在中葯一定要先行燉50分鍾左右,然後再加入中草葯類的葯。
燉中葯一般加三碗水(中醫上講碗,在古代講這個便於群眾回家好操作)。燉成功後一般會倒出一碗的葯汁,水太多燉出來的葯汁太多,吃起來太苦,這個親們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
燉中葯一定要記得用小火(要是煤氣灶的話,直接打到最小火就行了)燒開後還要燉30--40分鍾最好。一般煤氣灶打到最小火的時候,慢慢的燒開,是不會溢出來的。這樣在燉中葯時也不用老是在面前看著了。
一包中葯一般燉兩到三次,分早晚服用就行了。第二次燉的時候加一碗半水燉成一碗水就行了,小火燒開後燉20分鍾就差不多了。要是燉三次話,第三次也只要加一碗半水就行了,燒開後再燉20分鍾基本上就只剩下一碗水了。倒中葯時一定要用一個濾網,這樣可以過濾草葯。
中葯燉好後倒入一碗,等到能一口喝時一次性,大口大口的喝完,這樣可以降低苦味,要不就感覺太苦了。最好是能准備一點零食在旁邊,這樣把葯喝完後能及時吃一點,把嘴裡的苦味改一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葯 (以中國傳統醫葯理論指導臨床應用的葯物)
Ⅱ 中葯熬多長時間比較合適
中葯的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熬中葯的話時間是沒有必然的限制的
一般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行的
,現在不要擔心的
,中葯之前要泡半個小時的意見建議:還有,
熬的時候加水加滿,
燒開
,等到水少後在加水
,進行熬
,熬到一碗左右的中葯湯就行的,
還是這樣熬的。
Ⅲ 煎中葯要煎多少時間
煎葯中注意的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30-40分鍾。
治療感冒類葯物,第一煎10-15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
滋補類葯物,第一煎30-40分鍾,第二煎40-50分鍾。
5.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葯的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並葯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葯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葯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葯物。
Ⅳ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需要多長時間
你好,中葯煎服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其療效,因此,必須了解中葯的煎服方法。首先熬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為佳,切忌用鐵、銅等金屬器具,因為大多數葯材與金屬接觸後,會發生化學變化,影響葯物的治療效果。其次是浸泡,在熬葯前要先用清水將葯材浸泡30分鍾,使其軟化,然後再加熱熬,而不能直接用沸水熬,否則葯物里的蛋白質很快就會凝固,影響中葯內有效成分的煎出。至於應該加多少水,要根據用葯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過葯物少許即可,使每劑每次煎成的葯液在150毫升左右,為兒童煎取的葯量要少,而對熱性病者,煎取的葯液要適當多些。另外熬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後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熬煮,以防止葯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葯的時間也因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15分鍾即可;味厚滋養的補益葯,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要再用文火熬1小時左右,以使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於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葯熬好後要趁熱將葯汁濾出,每劑葯一般只煎兩次。
Ⅳ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時間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和時間分別是什麼
1、不同的中葯需要熬得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是30到40分鍾,如果是解表葯那麼煮的時間要短一些,如果葯裡面有別的特殊的葯,比如附子,那麼煮的時間就要加長。
2、中葯應該首先涼水浸泡1小時左右,有利於葯物的有效成分析出,最好用砂鍋熬制,根據具體葯物熬制不同的時間建議一次吃多少的量,沒有特別的定量,一般情況下是一杯就可以了。
Ⅵ 熬中葯多少時間最好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葯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葯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中葯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葯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樓步青說,沸騰後再用文火煲葯的時間,一般中葯,頭煎應在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類中葯,頭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類中葯,頭煎應在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葯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分別服用,這樣未能將葯效發揮至最佳。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樣,煎煮三遍的葯液也相應地改為一天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