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川芎粉的正確吃法
新聞
川芎的功效與作用,川芎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關注
中醫歷史悠久,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中醫標本兼治。它對身體沒有副作用。長期服用中葯也對身體有益。因此,對中葯的偏好與年齡或性別無關。眾所周知,中葯有很多種。本文簡要介紹了中葯川芎的功效及食用方法。中葯川芎的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中葯川芎主要用於月經不調、疑病症疼痛、胸痹痛、瘡瘍痛、跌打損傷、頭痛和風濕性關節痛。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川芎的功效與作用,川芎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吧!
川芎的功效與作用
1、祛風止痛
川芎辛香,能上行頭目,具有祛風止痛作用,為治頭風頭痛要葯,可配細辛、白芷等同用,亦可根據頭痛進行適當配伍。對於感受風邪引起的頭痛,若可荊芥、防風、羌活等同用治風寒感冒頭痛;與菊花、僵蠶等配伍,治風熱頭痛。
2、抗菌消炎
川芎中含有多種天然葯用成分,能消滅人體內的大腸桿菌,痢疾桿菌以及傷寒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可以阻止它們對人體細胞產生傷害。川芎入葯後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和消腫止痛作用,在臨床上它能用於人類風濕骨痛和關節炎以及筋骨疼痛等症的防治,功效比較出色。
川芎的食用方法
1、川芎海蝦餅
川芎可以和海蝦搭配的一起煎餅是在需要的時候需要准備新鮮海蝦500克,芹菜葉50克,川芎5克,把准備好的川芎研成粉末,放在准備好的小海蝦中再加入准備好的芹菜葉,隨後放入少量麵粉和兩個雞蛋調勻後製成麵糊,取適量放在平鍋中,攤成餅狀煎到兩面金黃小蝦熟透以後就能取出。
2、川芎燉牛肉
川芎可以和牛肉搭配的一起燉著吃,在需要的時候需要准備1千克新鮮牛肉和蔥姜,適量再准備10克川芎,25克紅棗,把准備好的所有食材全部清洗干凈以後直接放在燉鍋中,加入足量的清水,用大火燒開再用中小火燉兩小時燉到鍋中的牛肉熟透軟爛,再加少量食用鹽調味,調勻以後出鍋吃肉喝湯就能滋補強壯身體也能緩解關節疼痛。
3、川芎白芷燉魚頭
材料:
鰱魚頭250克,棗(干)80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姜3克,鹽3克。
做法:
(1)川芎、白芷、紅棗和生薑洗凈。
(2)紅棗去核。
(3)生薑去皮,切片。
(4)大魚頭沖水洗凈,洗去血污、斬件。
(5)將川芎、白芷、紅棗、姜、大魚頭放入燉盅,加適量水,蓋上蓋,放入鍋內。
(6)隔水燉約4小時。
(7)加入細鹽調味,即可飲用。
4、川芎小蝦餅
材料
新鮮小海蝦500克,芹菜葉50克,川芎3克。
做法
(1)主料:新鮮小海蝦500克、川芎3克、芹菜葉50克。
(2)川芎研磨成粉加入小蝦中。
(3)另取100克麵粉、2個雞蛋、3克鹽調成糊。
(4)蛋糊加入小蝦、加芹菜葉拌勻。
(5)燒熱平底鍋,倒入適量混合好的小蝦糊。
(6)中小火煎到兩面金黃,熟透即可。
圖文來源: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有關於開心養生相關的問題
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喲
也歡迎大家分享你們的健康資訊
讓我們開心快樂健康幸福的生活每一天
㈡ 種植川芎怎樣施肥澆水
晚上好
川芎喜肥,喜濕潤,在施用一般農家肥料的基礎上,加施氮、磷、鉀肥能顯著增產。從9月中旬起,每隔半月施用1次腐熟豬糞水提苗:第一次按1:5& #40;腐熟豬糞:清水)施用,並同時施用菜籽餅50~100千克(或煮熟油菜籽30千克或泥炭復合肥100千克)、稀土磷肥20~40千克(或過磷酸鈣50千克或鈣鎂磷肥50千克),於川芎植株旁穴施,施後覆土蓋肥,土壤肥力較差的地塊可加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0~40千克。第二次按1:4施用;第三次按1:3施用。每次每畝總共施用腐熟豬糞水2000千克左右。有機肥的施用應在霜降以前為宜,過遲有機肥不易分解,肥效不高。 在次年2~3月川芎返青後,再增施1次稀薄腐熟豬糞水提苗,對長勢偏弱坐蔸的川芎地塊,每畝加施尿素5~8千克以促進生長發育。在3月中旬每畝可根外追施200克磷酸二氫鉀(兌水150千克),補充磷鉀以促進根莖膨大,增強莖稈結實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在4月上旬對長勢旺的地上部分摘心打頂,抑制莖葉過度生長,促進根莖充實。
川芎喜較濕潤的環境,但又怕水澇。整個生長季節均要注意防旱和排水。因此,栽培的要點之一是保持土壤適當濕潤,如久旱出現地表乾裂,要及時灌水,否則會影響川芎生長。灌水方法一般採用漫灌或溝灌,水上廂面後即排水。要注意排水溝通暢,防止漫灌後出現長時間塘水,否則會造成塘周圍土壤過濕,引起局部瘋長或地下根莖腐爛。天降大雨要注意檢查排水是否良好,避免土壤塘水。
供你參考
祝你開心快樂
㈢ 中葯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通常分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製法5大類。
①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②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③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④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⑤其他製法:如制霜、水飛、發酵等,其目的是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
中葯炮製品是一個復雜的門類,根據中葯炮製的方法和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種類:1、凈製品;2、切製品;3、炒製品;4、燙製品;5、煅製品;6、制炭品;7、蒸製品;8、燉製品;9、嬋製品;10、煮製品;11、酒製品;12、醋製品;13、鹽製品;14、薑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飛品;18、制霜品;19、煨製品;20、提凈品;21、干餾品;22、烘焙製品;23、發酵製品;24、發芽製品;25、復制製品;26、特殊製法製品,由於不同的臨床用葯的需要,對相應的炮製品的要求不同,無論任何一種炮製方法炮製出來的產品統
㈣ 炮製的葯材炮製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製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製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製內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製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製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葯炮製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製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製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葯炮製的炒法,並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製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製專著,介紹了232種炮製方法,並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歷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別制定了《中葯炮製規范》。
國家葯典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葯炮製通則」,使中葯炮製技術朝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葯炮製經驗集成》、《中葯炮製學》、《歷代中葯炮製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葯炮製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葯的炮製加工生產日趨機械化。對炮製機理、炮製方法、工藝改革及炮製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製方法的規范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1):增強葯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
(3):改變葯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適應范圍
(4):改變葯材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或)制劑
(5):純凈葯材,以保證葯材質量和稱量准確
(6):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7):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凈選和加工和其目的
葯材在切制、炮炙、調配或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去除非葯用部位和雜質。常用挑選、篩選、風選、洗、漂等方法,去除附著混雜在葯材中的泥土、砂石、異物及霉敗物,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並可將大小不等的葯材篩選分開,以便分別進行炮製加工。通過去毛、去蘆、去心、去核、去頭足翅等加工處理,以達到去除非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韋刷去毛、人參去蘆、巴戟天去心、烏梅去核、斑蝥去頭足翅等。一些礦物、介殼、果實種子葯材如磁石、石決明、女貞子、蘇子等需要碾搗粉碎。某些質地松軟而呈絲條狀的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須揉搓成團。有些葯物碾成絨狀,如麻黃碾絨、艾葉制絨等。有些葯物潤濕後,加輔料粘附於上,可加強治療作用,如硃砂拌茯神、青黛拌燈心草等。
凈選加工的目的:
1.除去泥沙雜質及蟲蛀霉變品。
2.除去非葯用部位。
3.區分療效不同的葯用部位。
4.將葯材分檔 5.簡單加工。
飲片切制和其目的
將凈選後的葯材用水處理軟化後,用一定的刀具切製成片、絲、段、塊等形狀的炮製工藝過程。飲片最初指為制備湯劑而切製成的片狀葯物,現泛指能調配處方而炮製成各種形狀的葯物。葯物切製成飲片後,易於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於制備湯劑及其他制劑;在炮炙中易於與輔料結合,便於進一步加工炮炙;飲片純凈乾燥易於貯藏保管,體積小易於調劑;飲片易於顯露組織結構特徵,便於葯物鑒別。
飲片切制時,首先應根據葯材的特點及季節、溫度條件採用淋、洗、泡、漂、潤等不同水理法,使乾燥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軟化,並有彎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檢查水處理加工質量,習慣稱「看水頭」。既要防止水頭太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過多,葯材太軟,也易於霉爛;又要防止水頭不足,葯材太硬,難於切制,以軟硬適中為宜。水處理後應根據葯材的自然狀況和炮炙、鑒別、醫療及飲片外觀的不同需要將其加工成一定類型。一般來說,質地緻密、堅實的葯材如檳榔、烏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類葯材如瞿麥、青蒿等宜切成段(長度10~15毫米),皮類葯材如陳皮、苦楝皮多切成細絲(寬2~3毫米),葉類葯材如荷葉、枇杷葉等多切成寬絲(寬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鎊、銼、劈等,視葯材質地及飲片加工類型的不同而定。葯材經水處理切制飲片後,含水量大,必須及時乾燥,才能保證飲片的質量。飲片乾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乾燥,即曬乾和陰干;二是人工乾燥,即採用直火式、蒸汽式、電熱式、紅外線式、微波式等機械乾燥設備進行乾燥。
飲片切制目的: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利於炮炙。 利於調配和制劑。 利於鑒別。 利於貯存。 中葯炮製品是一個復雜的門類,根據中葯炮製的方法和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凈製品;2、切製品;3、炒製品;4、燙製品;5、煅製品;6、制炭品;7、蒸製品;8、燉製品;9、嬋製品;10、煮製品;11、酒製品;12、醋製品;13、鹽製品;14、薑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飛品;18、制霜品;19、煨製品;20、提凈品;21、干餾品;22、烘焙製品;23、發酵製品;24、發芽製品;25、復制製品;26、特殊製法製品,由於不同的臨床用葯的需要,對相應的炮製品的要求不同,無論任何一種炮製方法炮製出來的產品統稱炮製品。 (一)液體輔料
常規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
葯汁液體輔料:甘草汁、吳茱萸汁、黑豆汁、薑汁、黃精汁等
特殊液體輔料:米泔水、膽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鱉血等
(二)固體輔料
礦物類固體輔料:白礬、滑石粉、河砂、石灰、黃土、灶心土等
食物類固體輔料:稻米、豆腐、蘿卜、麥麩等
動物類固體輔料:蛤粉等 清代醫家張叡的《修事指南》是中葯炮製的第三部專著,書中論述各種炮製方法的功能,「煅者去堅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在中葯炮製理論方面多有發揮。
製法分類
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水飛是將研細的礦石類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澱,如水飛硃砂、珍珠、爐甘石等,其目的是內服時更易吸收,外用時可以減少刺激性。
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炒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不同的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是將葯物置於加熱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爆烈並透出固有的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炒蓮子肉可增強止瀉澀精的作用;緩和葯性、降低毒性,如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炒後質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蘆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壞酶類,保存甙類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後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蘆丁分解,從而保持葯效。炒焦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葯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並有焦香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或緩和葯性,如山楂炒焦不僅減弱酸味,減少對胃的刺激,還可增強消脹止瀉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或焦褐色。如大薊炒炭增強止血作用;乾薑炒炭或炮姜,葯性苦溫而澀,使其辛散溫中作用減弱,增加溫經止血的作用。
②加輔料炒法。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加熱至規定程度,並投入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麩炒即葯物與麥麩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白術、山葯麩炒後增強其補脾益氣的作用;緩和葯性,如枳實麩炒後可緩和其破氣作用,免傷正氣;矯味矯臭,如麩炒僵蠶,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葯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葯物健脾止瀉的作用,如米炒黨參;降低葯物的毒性、矯正不良氣味,如米炒紅娘子、斑蝥。土炒即葯物與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如土炒山葯、白術。砂炒即葯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於調劑和制劑,如狗脊、穿山甲等質地堅硬的葯材,砂炒後變得松軟酥脆,易於調劑、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馬錢子;矯味矯臭,如砂炒刺蝟皮;利於凈選,如砂炒馬錢子、骨碎補可去掉絨毛。蛤粉炒即葯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制劑,並有矯味及增強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炒即葯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材松泡酥脆,便於煎煮和粉碎,便於制劑和調劑,如滑石粉炒象皮、黃狗腎;降低毒性及矯正不良氣味,如滑石粉炒刺蝟皮、水蛭等。
炙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物組織內部的炮製方法。根據所加輔料不同,炙法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葯物,用黃酒10~20千克,白酒減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葯勢,可改變葯性,引葯上行,如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郁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葯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酒炙起矯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葯物如烏梢蛇、蘄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過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葯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沒葯、延胡索、五靈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強烈的葯物,均用醋炙;同時醋炙還有矯臭矯味的作用,如五靈脂、乳香、沒葯用醋炙即有矯味的用意,以便於服用。
③鹽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數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葯物,用食鹽2~3千克。鹽炙的目的是引葯下行入腎,增強療效,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鹽炙增加補腎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鹽炙可增強療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黃柏鹽炙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薑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葯物,用生薑10千克壓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黃連、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緩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溫中化濕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100千克葯物約用煉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熱煉熟後稱煉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蜜炙麻黃可緩和發汗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蜜炙還可矯味,緩和刺激胃而引起嘔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馬兜鈴。⑥油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與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又稱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塗酥烘烤三種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將葯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煅燒的炮製方法。可分為明煅法、煅淬法和悶煅法。
①明煅法。即將葯物直接放於爐火上或裝入適當耐火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葯物疏鬆或失去結晶水,便於粉碎及煎煮,如白礬、石決明等;增強葯物收斂作用,如牡蠣、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將葯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葯物的理化性質,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除去不純成分,並使葯物酥脆而易於粉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銅(每100千克自然銅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爐甘石等。
③煅悶法。即葯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如血餘炭、燈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乾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製方法。使葯物由生變熟,從而改變某些性能以符合葯用要求。
①蒸法。即將凈選後的葯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內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葯物性能,擴大使用范圍,如黑豆汁拌蒸何首烏製成首烏(100千克首烏片用黑豆10千克),黃酒拌生地黃遂成熟地黃(100千克生地黃,用黃酒30千克),可明顯增強滋補肝腎、滋陰益血的作用;減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黃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黃芩可阻止黃芩素酶解,利於保存葯效;清蒸桑螵蛸,可殺死蟲卵以利貯存;宣木瓜蒸後變軟宜於切片。
②煮法。即將葯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適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烏、草烏,豆腐煮藤黃、硫黃等;而豆腐煮珍珠則可令其清潔,便於服用。
③即將凈選後的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後取出分離種皮,又稱水燙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如杏仁?後去掉杏仁皮;剝取不同葯用部分,如白扁豆?後使種仁及種皮分離,均作葯用。
復製法
將凈選後的葯物加入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程序反復炮製的方法。目的是為增強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後用姜、礬水共煮,再經切片乾燥而製成,增強了止嘔化痰的作用;改變葯性,如天南星用膽汁浸制後,其性味由辛溫變苦涼;半夏用清水浸漂後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後洗凈、陰干,用時搗碎則稱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強葯效的作用。
發酵發芽法
藉助酶的作用使葯物發酵、發芽。
①發酵法。即葯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於黴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葯物發泡生衣。目的是改變性能,產生新的治療作用,擴大葯物品種,如由杏仁、赤小豆、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麵粉混合發酵而成的神曲,產生了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新功效,成為一種新葯物。
②發芽法。即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幼芽,古稱櫱法。目的是改變或產生新的功效。如大麥生用,和胃止瀉利水;製成麥芽後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其他製法
烘焙法。即將葯物用文火加熱使之充分乾燥。多用於虻蟲、蜈蚣等動物葯以達到降低毒性、便於粉碎的目的。
煨法。即將葯物用濕紙或濕麵包裹後置於滑石粉或麥麩中加熱,分別稱滑石煨、麥麩煨。目的是除去葯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緩和葯性,增強療效。如肉豆蔻煨後可降低油質,免於滑腸,增強固腸止瀉作用。
制霜法。即葯物經過去油製成鬆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裝瓦罐內封口於陰涼通風處,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結晶即西瓜霜,能增強消熱泄火、消腫止痛的作用。
提凈法。即將某些礦物葯進行溶解、過濾、重結晶處理而除去雜質。如芒硝與蘿卜、硇砂與米醋共煮,經溶解、過濾,收取結晶,均可達到純凈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水飛法。即利用某些礦物葯的粗細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懸浮性而分離。傾取細粉,目的是使葯物更加細膩和純凈,便於內服和外用,如水飛滑石、硃砂、雄黃等。
干餾法。即將葯物置於容器內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產生液汁。目的是制備適合臨床需要的葯,如淡竹莖經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瀝;蛋黃直接熬煉成蛋黃油;黑豆用砂壺密封置火爐上干餾而成黑豆餾油等。
㈤ 川芎怎麼用
1、 川芎的清潔: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後切片,乾燥。
2、 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悶,置鍋內炒至微焦為度,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3、 川芎白芷燉魚頭:將川芎、白芷、紅棗和生薑洗凈,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切片,大魚頭沖水洗凈,洗去血污、斬件,將川芎、白芷、紅棗、姜、大魚頭放入燉盅,加適量水,蓋上蓋,放入鍋內,隔水燉約4小時。加入細鹽調味,即可飲用。
註:有滋補袪風的功能,可治頭痛,對婦女尤宜。
4、 川芎鴨:鴨肉洗凈,剁塊備用。鍋內燒熱油,爆香老薑,接著放入鴨塊炒得略焦,加水1200毫升、川芎和調味料,蓋上鍋蓋,以慢火燉1小時即可。
註:姜先爆香炒過,才會出味,不可使用嫩姜,不入味也沒功效。對女性血虛頭暈有效。
5、 川芎煮蛋:主料:雞蛋100克;輔料:川芎10克。將雞蛋、川芎放入鍋內,加入適量的清水,同煮至雞蛋熟,撈出雞蛋,剝去外殼,再放入鍋中,煮20分鍾即可,吃蛋飲湯。
註:川芎煮蛋的最好做法是能做到不油不膩,這樣的川芎煮蛋吃起來才會香,而且能活血化瘀,治療頭痛、痛經、月經不調,還不用擔心會長胖!
6、川芎茶:川芎5克,茶葉10克。水煎,飯前熱服。
註:此茶入肝、膽經,和血,行氣,疏風止痛,治風熱頭痛。
㈥ 川芎是什麼
(葉代峻 衷維綱)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別名芎?。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是四川省的著名地道葯材,主產於灌縣和崇慶縣,有四百多年的栽培歷史;四川省其餘地區和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也有種植。以根莖入葯。含阿魏酸、川芎嗉、4-羥基-3-丁基酜內酯、大黃酚、瑟丹酸、川芎內酯等。葯理實驗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降壓、抗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味辛,性溫。有活血行氣,散風止痛的功能。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胸脅脹痛、感冒風寒、頭暈頭痛、風濕痹痛及冠心病心絞痛等症。
一、形態特徵
高30—70cm。根莖呈不規則的拳形團塊,常有明顯的輪狀結節,外皮黃褐色,切面黃白色,表面密生細須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向溝紋;上部分枝,中部和基部的節膨大如盤狀,基部節上常有氣生根。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成鞘狀抱莖;2—3回奇數羽狀復葉,小葉3—5對,邊緣不整齊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細小,兩面無毛,僅脈上有短柔毛。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和苞片有短柔毛;花小,白色,萼齒5;花瓣5,橢圓形,頂端短尖突起、向內彎;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柱頭頭狀。雙懸果卵形,有窄翅(圖14—22)。
圖14—22 川芎形態圖
1.花枝 2.根莖 3.花 4.果實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特性
在主產地四川省灌縣,川芎的生長期280—290天。1月中耕培土時要扯去地上部分,稱為「薅冬葯」,可以以此為界,把生長期分為前期和後期。四川省中葯研究所曾分期取樣,觀察了川芎在前、後期的生長特點(圖14—23、24)。
圖14—23 川芎地上部分生長量的變化
圖14—24 川芎干物質積累與根莖體積膨大的變化
1.前期
8月栽種後,莖節上的腋芽隨即萌動,抽出幼葉。栽後一個月生長較慢。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地上部旺盛生長,葉內干物質逐漸增加,11月上旬增加最快。11月中旬株高、株幅和葉片數基本固定,葉內干物質積累速度漸趨緩慢;12月中旬後由於部分葉片枯黃掉落,干物質反略減少。前期植株多為基生葉叢,僅部分植株有1—2根短小的幼莖。
栽後一個月左右可見新的根莖形成。11月中旬前地上部旺盛生長時期,根莖干物質積累不多,體積膨大的速度快於物質積累;地上部生長轉緩後,根莖才迅速生長充實,物質積累速度便逐漸超過體積膨大的速度,12月上旬積累最快。「薅冬葯」前大約兩個月,根莖積累的物質占前期的80%以上或全生長期的40%以上。
2.後期
薅冬葯時部分葉片仍呈綠色,扯去地上部一周後陸續出土返青。2月中旬後普遍抽莖,此後莖葉生長隨氣溫增高而日益迅速。3月下旬莖葉數基本穩定,4月下旬以後生長漸慢。地上部干物質後期一直增加,積累速度越來越快,4月末至5月上旬最快,接近收獲才緩慢下來。
根莖乾重在「薅冬葯」後一個月略微增加。隨後約一個半月,由於抽莖長葉消耗了貯存的養分,體積雖仍在長大,干物質卻不斷減少,干物率顯著下降。3月末根莖乾重降至後期的最低點。此後根莖迅速生長充實,物質積累日益加快,積累速度又逐漸趕上並超過體積膨大的速度。收獲前大約一個半月,根莖干物質積累幾為後期的全部或接近全生長期的一半。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川芎喜溫和的氣候,在四川多栽於海拔500—1000m的平壩地區或丘陵。灌縣栽種川芎的平壩地區海拔700m左右。據1954—1980年的氣象記錄,年平均氣溫15.2℃,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5℃;栽種適期8月上旬,平均氣溫25.0℃,收獲適期5月下旬,平均氣溫20.9℃;全年日平均氣溫≥5℃的日數為310.1日,積溫5315.7℃;降雪5.5日,降霜26.0日,霜期96.6天。栽培地宜日照充足;但出苗階段忌烈日曝曬,需蓋草蔭蔽,否則幼苗易枯死。秋春兩季日間晴朗、清晨有露、晝夜溫差較大的天氣對川芎生長最有利。川芎的繁殖材料常在海拔900—1500m的山區培育。海拔較高的山區氣候較寒冷,可選向陽處;低山則應選半陰半陽的地方,如日照過強,氣溫過高,常易發生蟲害。
川芎宜在雨量充沛、比較濕潤的環境中生長。灌縣年降水量1243.7mm,平均相對濕度81%。幼苗出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表土過干,容易缺苗。高溫季節若雨水過多,地內積水,塊莖易罹病腐爛。
川芎不可連作,否則病蟲害嚴重。平壩地區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質壤土。過沙的冷沙土不易保水保肥,過於粘重的黃泥、白鱔泥、下濕田等通透性差,排水不良,都不宜栽種。山區培育繁殖材料最好選荒地,也可以用休閑2—3年的熟土,土質可以稍粘。
川芎根系多分布於表土層,要求表層土壤能供給充足的養分。因此生長前期要及時勤施追肥,促使植株較早長成健旺的綠色部分,使根莖在當年能積聚較多的同化產物,奠下第二年良好生長的物質基礎。川芎喜有機肥,對氮素肥料很敏感,在施用一般農家肥料的基礎上,加施氮肥能顯著增產;施氮時配合施用磷、鉀能增進肥效,更多地提高產量(表14—39)。
表14—39 氮磷鉀化肥對川芎產量的影響
註:每畝用肥量:農家肥——豬糞尿3750kg,草木灰100kg,土糞1000kg;N——硫酸銨25kg,P——過磷酸鈣40kg,K——硫酸鉀10kg。
三、栽培技術
(一)整地
山區培育繁殖材料,選地後除凈雜草,就地燒灰作基肥,耕地深25cm左右,耖細整平,依據地勢和排水條件,作成寬1.7—1.8m的畦。平壩地區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雲英等綠肥。早稻灌漿後放乾田水,收割後鏟去稻樁,開溝作畦,畦寬約1.6m,溝寬33cm,深約25cm,把表土挖松耖細,整成魚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廄肥撒施畦面,挖土時使之與表土混勻。
(二)繁殖方法
川芎用無性繁殖,繁殖材料是帶有節間的地上莖莖節,習稱「苓子」,主產區歷來在山區培育。
1.培育「苓子」
12月底至1月中旬,在平壩地區挖取部分川芎根莖(稱為「撫芎」),除去須根泥土,運往山區。栽種期不應遲於2月上旬。栽時在畦上開穴,株行距24—27cm見方,穴深6—7cm。每穴栽撫芎一個,小撫芎可栽兩個,芽向上按緊栽穩,穴內施堆肥或畜糞水,蓋土填平。
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3cm時亮蔸疏苗,扒平穴土,露出根莖頂端,選留粗細均勻、生長良好的地上莖8—12根,把其餘的從基部割除。疏苗後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時施追肥,用畜糞水和腐熟餅肥混合澆穴。
7月中、下旬莖節顯著膨大、略帶紫褐色時為收獲適期,應選陰天或晴天露水干後,抓緊採收。收時挖起全株,將受蟲害的和根莖腐爛的剔除,留下健全植株,去掉葉子,割下根莖(干後供葯用)。把莖稈捆成小束,運至陰涼的山洞或室內,地上鋪一層茅草,將莖稈逐層放上,上面用茅草或棕墊蓋好。每周上下翻動一次;如堆內或貯存處溫度升到30℃以上,應立即翻堆檢查,防止腐爛。
8月上旬取出莖稈,割成長3—4cm、中間有一節盤的短節,就成繁殖用的苓子。依據苓稈粗細和著生部位不同,通常把苓子分為大當當、大山系、正山系、細山系、纖子、軟尖子和土苓子(圖14—25)。其中正山系和大山系較好,栽後出苗整齊,長勢較佳;軟尖子和纖子是苓稈上部的節,多纖細,節盤不甚突出,貯存的養分少,最好不用。
圖14—25 川芎苓子
1.大當當 2.大山系 3.正當系 4.細山系 5.纖子 6.軟尖子 7.土苓子海拔1000m左右的地方或鄰近沒有山的新產區栽培川芎,有利用本田苓子來繁殖的。以本田苓子繁殖,早春要亮蔸疏苗;收獲期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莖稈需貯藏1—2月,如貯藏得當,也能獲得較好的苓子。川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有密切的關系,據收獲時測定,莖葉乾重與根莖乾重成正相關,相關系數r=0.916±0.076。本田培育苓子須疏苗,必然影響根莖生長;莖稈貯藏期較長,莖節內養分消耗較多,並易遭蟲害;連續多年用本田苓子作種,還容易發生根莖變形等退化現象;所以只要有條件,川芎苓子仍宜在山區培育。
2.栽種
8月上、中旬為栽種適期,不宜遲至8月下旬。如栽種過遲,當年生長期短,會使入冬前根莖的物質積累減少。栽前應仔細挑選苓子,把受蟲害的、無芽或芽已萌發的剔除。栽時在畦上橫開淺溝,行距約33cm,溝深2—3cm。每行栽8個苓子,株距20cm左右;行間兩端各栽苓子兩個,每隔6—10行的行間密栽苓子一行,以備補苗。苓子須淺栽,應平放溝內,芽向上按入土中,使既與土壤緊密接觸,又有部分節盤露出土表。栽後用篩細的堆肥或土糞掩蓋苓子,必須把節盤蓋住。在畦面鋪一層稻樁或稻草,減少強烈日光照射或暴雨沖刷的影響。
近年有些葯農以中稻為川芎前作,乃採取育苗移栽的辦法;8月上旬把苓子密植於事先備妥的苗床,任其生根出苗,待中稻收割後帶土移栽於本田,效果亦好。
(三)田間管理
栽後如連晴不雨,可引水入畦溝灌溉,使表土保持濕潤。半月左右幼苗出齊,揭去蓋草,隨即中耕除草一次,以後約每隔20天再中耕除草一次。中耕時只能淺松表土,以免傷根。前兩次中耕應同時補缺苗,挖取密栽於行間的幼苗,帶土移植。1月上、中旬部分葉片枯黃時薅冬葯,先扯去地上部分,再中耕除草,並將行間泥土壅在行上。
前三次中耕除草後各施追肥一次,用畜糞水與腐熟餅肥或氮素化肥混合穴施;第三次施水肥後,還要用土糞、草木灰、腐熟餅肥等拌勻,施於植株基部。三次追肥須在栽後兩個月內施下,以及時供應地上部生長盛期的需要。第二年3月上旬可施一次春肥,用畜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淋穴。四川省中葯研究所曾作過春肥試驗,每畝施豬糞尿750kg,硫酸銨7.5kg,硫酸鉀2.5kg,干根莖產量增加了17.4%。
主產區給川芎施肥,特別強調施餅肥,甚至有「一斤餅肥增產一斤川芎」的說法。四川省中葯研究所就此進行的試驗表明,在餅肥缺乏時,以化學肥料全部或部分代替餅肥,同樣能獲得相似的甚至較高的產量(表14—40)。
表14—40 餅肥和化肥肥效試驗的川芎產量
註:農家肥與表14—39相同,餅肥是菜籽餅每畝100kg,化肥與表14—39的NPK處理相同。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Fusarium sp.)
俗稱「水冬瓜」。使用根莖已腐爛的苓子作種,或雨水過多、排水不良致使土壤過濕時容易發生;通常近收獲時發生較多,對產量影響較大。染病塊莖內部腐爛,呈黃褐色漿糊狀,有特殊臭味,地上部枯黃凋萎。防治方法:在挖取撫芎和收獲苓稈時嚴格挑選,剔除已經染病者;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燒毀;與禾本科作物輪作。
2.白粉病
(Erysiphe polygoni DC.)
夏秋季發生較多。葉背和葉柄密布白色粉狀物,葉片逐漸變黃枯死。可用石硫合劑或甲基托布津或粉銹寧葯劑防治。
3.葉枯病
(Septoria sp.)
常在5—7月發生。葉上呈現不規則的褐色斑點,嚴重時葉片焦枯。可用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
4.川芎莖節蛾
(Epinotia leucantha Meyrick.)
土名「臭鼓蟲」,是主產區的主要蟲害。在四川灌縣每年發生4代,第四代以蛹態在川芎殘株或地面落葉間越冬。山區育苓階段為害最烈,幼蟲從心葉或葉鞘處蛀入莖稈,咬食節盤,致使苓子不能作種。在平壩地區為害又造成缺苗。防治方法:育苓階段可用80%敵百蟲100—150倍水溶液噴霧,並注意著重防治第一代二齡前幼蟲;平壩地區栽種前嚴格選擇苓子,並用5∶5∶100的煙筋、楓楊葉(麻柳葉)和水,共泡數日後浸苓子12—24小時。
5.蠐螬
9—10月發生。咬食幼苗基部。稻田栽培的不常見,旱地栽培的有時發生較多。
其它尚有銹病(Puccinia ligusticola Miyake)等。
四、採收與加工
(一)採收
栽後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獲。收獲過早根莖不夠充實,產量低;過遲則氣溫增高,雨水多時病害常易蔓延。收時選晴天挖起全株,抖掉泥土,除去莖葉,將根莖在田間稍曬後運回。
(二)加工
根莖運回後應及時乾燥,一般用柴火烘炕。炕時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表面炕焦;每天翻炕一次,使受熱均勻。2—3天後,根莖逐漸乾燥變硬,散發出濃郁香氣,即取出放入竹製撞蔸,來回抖撞,除盡泥土和須根,選出全乾的即為成品。續炕時下層放鮮根莖,上層放半乾的,逐日翻炕,直至全部炕干。炕干率為30—35%。每畝產干根莖100—150kg,高產的可達250kg。
㈦ 怎麼對川芎做田間管理的
1.補苗。齊苗後結合中耕除草查苗,發現缺株即刨取扁擔苓子或封口苓子,帶土補栽。
2.追肥。四川產區施基肥較少,比較重視追肥。第一年追肥3次,第二年追肥1~2次。特別是第一年追肥很重要,分別在白露前後、秋分前後及霜降前進行。肥料以豬糞水和餅肥為主,用量逐次增加。每667米2用豬糞水1000~2500千克,餅肥35~150千克。還可施用草木灰、過磷酸鈣、堆肥等。薅冬葯時增施干糞1次。第二年追肥宜早不宜遲,過遲肥效未被充分利用。
3.中耕除草。每次追肥前進行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時應先揭去蓋草。中耕不宜深,以免損傷根系。冬至到小寒期間將莖葉部拔除,培土覆蓋根莖,厚約3厘米,以免根莖外露受凍害,稱為薅冬葯。第二年返青後一般不中耕,只除草。
4.灌溉排水。四川產區下種後遇天旱多施清糞水,以滿足出苗對水分的需求。幼苗期遇乾旱應澆水,或結合追肥澆水。秋雨多應注意排水,以免積水根莖腐爛。北方種植第一年除平時注意澆水防旱外,上凍前要澆1次凍水,第二年化凍後,澆返青水,追肥時要澆水。
㈧ 川芎是如何加工的
川芎: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莖。為四川特產葯材。主產於四川的灌縣、崇慶、溫江,此外,雲南、湖南、湖北、貴州、甘肅、陝西等省也有出產,系人工栽培。於五月下旬採挖,去掉莖葉,烘乾,除去須根,用時潤透切片,生用或酒炒用,或用麩炒。
㈨ 川芎古今驗方有哪些
【古今驗方】
1、活血祛淤,祛風止痛
川芎6克,紅花3克,茶葉適量,水煎取汁,代茶飲;或天麻6克,川芎5克,酸棗仁10克,研細末,沸水浸泡10分鍾,代茶飲。均適用於頭痛,前者善於祛淤,後者善於祛風。
2、通竅
川芎15克,白芷10克,細辛3克,蒼耳子9克,水煎,過濾留汁,加入蜂蜜,拌勻,分為早晚2次服用。適用於鼻咽癌患者。
3、消炎止瀉
川芎6克,人參6克,白茯苓6克,當歸6克,白術6克,白芍6克,桂枝6克,粟米60克,水煎服,代茶飲。適用於慢性腸炎。
㈩ 中葯「川芎」功效及常見的臨床應用哪幾種
中葯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乾燥根莖,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並略帶紫色時採挖,除去泥沙,曬後炕干,再去須根、雜質,洗凈,切薄片,乾燥備用。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開郁燥濕等功效。中醫葯理論認為川芎「辛香走竄而行氣,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頭目而祛風,下入血海以調經。並外徹皮毛,旁通四肢,為血中之氣葯」。故常用於內服,主治頭痛眩暈、風濕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腫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寒痹痙攣、癰疽瘡瘍以及產後瘀阻腹痛等病症。
川芎既為婦科要葯,又系治療頭痛良方,尤以療理風寒、風熱、血虛之頭痛著稱。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發現,川芎提取液對抑制白血病細胞有一定作用;葯理學研究證實,川芎制劑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對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綠膿桿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川芎中所含有的川芎嗪、阿魏酸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可擴張冠狀動脈,增進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並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內酯有平滑肌解痙和抑制腸肌、子宮收縮等作用;川芎制劑還具有抗放射線作用。
以川芎、綠茶葉、杭白菊各3克,用沸水沖泡當茶飲,可作為風熱頭痛的輔助治療;四物湯(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四味中葯配伍),水煎取汁服用,具有補血調經之功用;當歸15克、川芎9克,荊芥穗4克(焙炒微黑存性),水煎取汁服用可治產後血暈;川芎9克,細辛、白芷、決明子、白菊花各5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服用,適用內寒頭痛等症;川芎9克,細辛、川烏各5克,元胡、甘草各3克,水煎服用,可止婦女痛經;川芎9克,元胡、香附、五靈脂、蒲黃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用,常用於閃挫跌損和慢性肝炎、肝膽疾病所引發的脅肋疼痛。
川芎也是多種中成葯的主要成分,比如常用的益母丸、人參敗毒丸、十全大補丸、再造散、柏子養心丸、越鞠丸等中成葯均含有川芎。取川芎、紅花等量,水煎取汁服用,有助於鼻咽癌化療的敏感性。
但川芎為血中氣葯,辛溫走竄而行氣,在使用中應注意辨證與禁忌,凡陰虛火旺、下虛上盛、肝陽火盛、年邁氣弱、氣逆嘔吐、月經過多等均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