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美白對蝦..肌肉全身肌肉發白..但又不像肌肉壞死.著么治..........................
您好,知我葯妝肌膚顧問很高興幫助您。
牛奶洗面,對付臉色暗沉
牛奶洗面是亮膚致勝招數,牛奶有美白嫩滑的作用,好多人洗完後臉部立即變得順滑白皙。但使用牛奶洗面前,要用潔面乳先清洗污垢哦,過水之後再用牛奶洗面。
希望可以幫到您,美麗是您一輩子的事情~~~
更多肌膚問題歡迎您到知我葯妝肌膚專家企業平台提問,或者到知我葯妝官網進行在線咨詢。
�春��。��毒�⑵ダ鋶娌〖罷敫嗽宀。�渲形:�洗笥校漢旖挪⒄婢�『陀┕獠� (1)紅腿病症狀與防治:弧菌病,俗稱紅腿病,病蝦附肢呈紅色,尤其是游泳足及尾肢,有的病蝦頭胸部及腹部殼面呈淡黃色,鰓部呈黃色,有的還具有黃色或黑色斑點,有的病蝦胃微紅,觸須斷掉,肌肉白濁不透明。 防治方法:在高溫發病季節,可用1-3ppm漂白粉進行水體消毒殺菌,以減少水體中的病原菌。內服抗菌素,磺胺類及呋喃類葯物進行蝦體內殺菌,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真蓖病症狀與防治:幼體被真蓖寄生之後,身體變得不透明,呈灰白色,運動能力下降,趨光性減弱,攝食減少或不攝食。鏡檢可見到幼體的頭部,腹部附肢及眼睛等具有少量的初生菌絲或充滿菌絲體。成蝦患有真菌病會引起鰓部變黑,爛鰓,眼睛凹陷等。 防治方法:長毛對蝦患有真菌病,可使用10-20ppb亞甲基進行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 3)營光病症狀與防治:螢光病是由一種假單孢桿菌引起。對蝦幼體患有螢光病,攝食,趨光能力減弱,身體發白,尤其是頭胸部呈乳白色,頻臨死亡的幼體在夜間會發生螢光,幼體死亡後發螢光的光度更強,成蝦發病,主要在鰓部,頭胸部及腹部,嚴重時對蝦全身會發出螢光。 防治方法:預防螢光病的發生與蔓延,應加強水質控制,使水質保持良好。適當控制幼體的密度;掌握好投餌量;並不定期使用抗菌素和呋喃類葯物進行防治。 變薄發軟,攝食少,生長緩慢。 (主要控制措施) 適當加大換水量,改善養殖水質。定期在池塘內投放「清水素」(枯草桿菌0.25ppm;飼料內補充添加磷酸二氫鈣,其添加量為1%;多投喂些鮮活餌料。(2)痙孿病(病因)缺乏鈣、磷、鎂及B族維生素等,透明度過高,水中的鈣磷比失調。 (症狀)病蝦軀幹部彎曲,腹部想背部弓起,僵硬,無彈跳力,不久死亡,死亡率在5%—10%左右。 (主要控制措施) 高溫季節加大換水量,提高水位,調整好水中藻相,將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飼料內補充添加鈣、磷、鎂及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等。
『叄』 白對蝦運輸會白節怎麼辦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2
『肆』 蝦體肌肉白濁什麼原因
對蝦肌肉白濁是對蝦養殖中絕對不能被忽視的現象之一,主要發生在中、高密度養殖蝦塘和高溫季節,通常在水溫28℃以上、養殖時間在50~80天左右易發生。該病有較強的傳染性,池中若發現有一隻病蝦,在幾天之內會迅速發展到50%以上的發病率。
當發病時,對蝦的鰓部、腹部肌肉尤其是腹部第四節至第六節變成不透明的白濁色,可擴大至整個腹部,病蝦不安、劇烈運動,死於池底。常伴隨黃鰓或黑鰓症狀,有些可見軟殼空胃甚至死亡等現象。蛻殼期間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收蝦的時候,可以想像一下,這其中的損失有多大。
造成對蝦肌肉白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1、蝦體長期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營養不良、瘦身、軟殼、容易導致肌肉白濁抽筋。
2、對蝦養殖水質不穩定,水質變化大,藻類少,透明度大,光照強烈而水體的透光度高,導致對蝦應激出現肌肉白濁。
3、養殖水體的底氧不足,導致蝦類的體質長期處於亞健康等應激狀態,引發肌肉白濁的出現。
4、底質惡化,池塘底部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導致的對蝦病原菌感染,引起肌肉病變而形成的白濁。這個時候出現的白濁需要和其他因素引發的白濁進行區分,由病原微生物引發的白濁通常會伴隨著斷須,紅腿和鰓部病變等細菌感染的並發症。
一般來說,對蝦發生肌肉白濁幾天之後,由於機體衰弱,就會出現抽筋。抽筋就無法正常蛻殼,所以嚴重時會發生對蝦因蛻殼不遂而死。如遇到外部應激(如加水、天氣劇變)造成應激,蛻殼未遂,也會出現紅體、偷死、甚至排塘。
如果對蝦出現肌肉白濁,一定要抓緊時間治療。抓住病源,選對葯。但是對蝦肌肉白濁要做到防大於治的理念,那麼怎麼做才能減少對蝦肌肉白濁的發病率呢?
1、補充微量元素,讓對蝦保證充足的能量來源。
2、改底調水,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為對蝦生產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3、強健體質,抗病抗應激,要增強對蝦的抗病能力,首要任務是增強對蝦肝臟的功能、保護肝臟的健康。在對蝦飼料中加入膽汁酸和杜仲葉提取物,能夠有效保護對蝦肝腸健康,提高抗應激能力,有效預防對蝦肌肉白濁、腸炎、白便、偷死等情況。
『伍』 南美白對蝦肌肉白濁病和肝胰臟發白腫大是不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白濁與環境高溫高密度有關。治療方法最好是先處理水質,然後可內服沙星和磺安類,需加大用量,如同時肝胰臟發白腫大可內服中西結合型保肝護肝類葯。
『陸』 羅氏沼蝦的常見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1)褐斑病(甲殼潰瘍病)
〔病症〕
病蝦體表甲殼有斑點狀黑褐色的潰瘍,潰瘍的中部凹陷,邊緣呈白色。褐斑大小不定,在蝦體的各個部位都可發生,在頭胸部和腹部前三節的背面發生較多。呈不對稱排列 ,有時觸角、尾扇和其他附肢都有褐斑和爛斷,在斷痕處也呈黑褐色。病狀嚴重時,甲殼下層組織也受到侵蝕,甲殼破壞引起了滲透壓的平衡。新老甲殼發生粘連,造成蛻皮困 難而引起死亡。引起甲殼潰瘍症的細菌並不會深入甲殼以下的組織,但可以增加其他細菌侵入的機會。此外,外殼還影響蝦的美觀,造成商品價值的降低。
〔病因〕
本病的原因是幾種能產生多種脂酶、蛋白酶和幾丁質酶的細菌及藻類作用的結果,可能還伴隨繼發性的細菌及絲狀菌的二次感染。病蝦褐斑上檢查到的細菌有內殼氏菌、弧 菌、假單胞桿菌、產氣單胞桿菌、粘細菌等,這些細菌卻具有分解幾丁質的能力。但人工感染試驗都沒有成功。因此,推測引起褐斑的其他原因,捕撈運輸過程中碰傷了蝦體表 面引起或驟然轉入水質污染的環境,營養不良等,也會引起親蝦外表皮破壞而發病。
〔流行〕
此病分布很廣,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病源體為甲殼腐蝕細菌。在海水、淡水、鹹水中普遍存在,是活的或死的甲殼動物細菌區系的正常組成部分,細菌的數量隨環境而起變 化。在惡劣的環境中培養的蝦迅速受到感染,感染率達100%。在改變環境條件、稀疏放養密度、提高水溫,並投喂含有抗生素的優質飼料,部分病情嚴重的用福爾馬林(70毫克/ 千克)浸洗,結果幾乎100%解除病危,經過了幾次蛻殼,均恢復健康。
〔預防方法〕
首先應勿受外傷;另外,要改善飼養條件,日常精心管理,飼料合理調配,提供足夠的附著物與庇護所。改善水質條件,一般不提倡使用葯物,但細菌性例外。
〔治療方法〕
①土黴素按0.45克混合1千克飼料投喂,連喂2周。②用20~30毫克/千克茶粕葯浴1天,再通過換水提高水溫,促進蛻殼。
(2)爛尾病
〔病症〕
感染初期,病蝦的尾扇有水泡(充滿液體的隆起),導致尾扇邊緣潰爛、壞死、殘缺不全;嚴重時,整個尾扇被噬掉,還表現為斷須、斷足,體表有黑點斑點。此病常發現 於越冬親蝦池中。
〔病因〕
①被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②蝦體受極度刺激(如彈跳)受傷。③蛻殼時互相殘食而引起。
〔治療方法〕
①茶粕浸泡6小時,以15~20毫克/千克全池潑灑。②生石灰5~6千克/畝,全池潑灑。
(3)白蝦病(白色綜合病)
〔病症〕
本病多發生在從養殖池塘挑選的親蝦入越冬池內不久(約10~20天)。初期只是頭胸甲部分變白,以後白化部分逐漸擴展到整個頭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殼逐漸變軟,中 胸腺發生萎縮。本病以雌蝦患病居多。蝦體白化時間越長,親蝦蛻殼也就越困難。因此,未交尾的蝦很難再交尾蛻殼。本病無明顯的傳染性,但較正常蝦死亡率高,存活下來的 個體也能正常產卵孵化。
〔病因〕
在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照射的池塘中(越冬池),並喂以人工飼料的成蝦易患此病。可能由於表皮色素細胞萎縮,不斷失去色素之故。蝦運輸及入池時,由於機械性碰撞,或 因環境突變而產生的一般生理性保護反應。
〔防治方法〕
①在挑選親蝦人池操作時,要格外小心,環境變化不宜過大,親蝦越冬期管理中也要防止因操作不當引起本病。②將病蝦隔離飼養,加強培育,提高水溫,促進親蝦蛻殼。 ③投喂優質飼料,改善養殖環境。
(4)蛻皮障礙病
〔病症〕
該病主要出現在幼體後期和幼蝦階段。在變態中蛻皮時出現死亡。多數幼體,由於頭胸部附肢及額角不能蛻出而死於舊殼之中;也有些幼體,蛻出後立即死亡。蛻殼後附肢 畸形,外殼下陷。本病幼體的死亡率可達20%~30%,蛻殼中發現有此殼的沉積物,分析結果,此沉積物為含鈣物質沉澱,而鈣沉澱量與外殼下陷之間呈正相關。
〔病因〕
不同地區的鹵蟲、營養不良、水質不良、外骨骼殼皮上鈣的沉積物等均是發生此病的原因。
〔防治方法〕
補充綠水(浮游藻類),增加營養,改善水質,加入卵磷脂、豆腐等適合的幼體飼料。
(5)肌肉白濁病(肌肉壞死病)
〔病症〕
病蝦初期腹部1~6節出現輕度白濁、斑塊狀,以後向身體背面擴展。肌肉色澤混濁,肌肉細胞成批壞死,伴有輕度或中度的血細胞滲出。向四周擴散病灶,其肌肉纖維膜細 胞核出現自行增生。曾有報道40%蝦死亡與患此病有關。幼體、仔蝦、成蝦及越冬親蝦都會發生此病。本病晚期可能會產生滲透壓失調和二次細菌感染。
〔病因〕
本病主要是環境造成的,並非由微生物或寄生蟲引起的。有的因水溫過高,放養密度過大,溶氧量低,水質受化學物質的污染,特別是這些因素突然發生變化時易發病。
〔診斷〕
微孢子病和弧菌病的症狀亦表現為肌肉變白,因此在論斷時應特別仔細檢查。在肌肉壞死區,可能有其他細菌、真菌的存在,要注意鑒別。
〔防治方法〕
①注意預防,在處理與運輸幼體、仔蝦、成蝦時,應減少環境的突然變化。②養殖池塘在高溫季節要防止水溫過高或突然變化,應經常換水,注入新水及充氣增氧。③控制 放養密度。④一旦發現此病,立即隔離飼養,如處理得及時,生病時間短的蝦,還能恢復健康,減少損失。
(6)棘毛萎縮病(畸形病)
〔病症〕
生病幼體初期尾節剛毛彎曲、短小,隨之尾棘和附肢剛毛進一步萎縮,甚至全身剛毛萎縮,幼體游泳無力,以後沉於池底。雖也能蛻皮,但有時蛻下的皮掛在幼體尾部而難 於徹底蛻下來。本病多發生在受精卵和幼體階段。
〔病因〕
本病的發生與水域環境的理化條件不適有關。在受重金屬元素等污染的水體中,受精卵在膜內能發育,但不易破膜孵化。
〔防治方法〕
①保護良好的水質和適宜的水溫。②當育苗用水中重金屬離子含量較高時,需增加5~10毫克/千克的EDTA-Na2(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
(7)黑鰓病
〔病症〕
病蝦的鰓部顏色由紅棕色變成黑色,蝦體呼吸困難,導致死亡。
〔病因〕
引起蝦黑鰓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幾種:
①池塘底質嚴重污染,池水中有機碎屑較多,這些碎屑隨著呼吸的水流,貼附於鰓絲上,使鰓呈黑色,影響蝦的呼吸。
②蝦的鰓部由真菌感染,例如鐮刀菌引起的黑鰓病。③池底金屬離子含量過高,發生中毒,使鰓部呈現黑色。④長期缺乏維生素C。
〔預防措施〕
針對病因,採取如下的相應預防措施:①定期消毒,降低細菌、真菌發生的可能性。②抽除池底污泥,減少病源體的繁殖機會。③避免長期使用硫酸銅葯物,若必須使用, 應同時加入檸檬酸,以免金屬銅等沉積。④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
〔治療方法〕
需先確定真正的病因,才可對症下葯。具體如下:①重金屬中毒採用大換水,並添加檸檬酸、EDTA-Na2。②在飼料中添加充足的維生素C。
(8)鐮刀菌病(或黑鰓病)
〔病症〕
本病在卵、幼體和成蝦期均有發現,病蝦初期鰓呈橘黃色或鮮褐色,以後逐漸轉暗,最後變成黑色,故有人稱黑鰓病。該菌也能在蝦附肢和體壁上寄生,寄生部位也呈黑色 。此病造成鰓功能障礙,影響蝦的正常呼吸。該病能造成90%幼體死亡,它是養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病原〕
鐮刀菌又名鐮孢菌或新月菌,屬於真菌中半知菌類,是普遍存在於土壤中、海淡水中的不完全菌。該菌最明顯的特點是其大分子為鐮刀形或圓形,有1~7個壁,在人工培養 條件下還能形成卵形和橢圓形的小分子,條件不良時形成厚膜孢子散落於水中後,再粘附到其他幼體上,萌發成新的菌絲體。
該菌的診斷方法是:將鐮刀菌損害的組織製成浸片,置於解剖鏡上檢查。在傷口表面或內部發現舟形大分子孢子時,即可診斷為鐮刀菌病。
〔防治方法〕
從病灶分離出的鐮刀菌,可生長在pH3~11、鹽度為0~10之培養基中,可見該菌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真菌。因此,在防治上無法利用改變養蝦池中的pH或鹽度來抑制本菌的 生長。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發現一種葯物能夠治療已確診的鐮刀菌感染或防止這種病的傳播,有人建議應消滅鐮刀菌分子孢子的來源,銷毀病蝦,用2~10毫克/千克高錳酸 鉀溶液徹底消毒。日本曾用6.2毫克/千克二氯異氰氯酸鈉消毒蝦池,能有效地殺死鐮刀菌的分生孢子。
(9)中期幼體病
〔病症〕
該病具有特定的發病類型,在育苗的過程中第11~24天出現大量死亡。而第24天後死亡明顯減少,而第14~18天為死亡高峰,第一至第五期幼體對此病較敏感,而幼體後期 則具有抵抗力。如將第一期幼體飼養於受感染的水體中,在4~5天中即出現類似病狀。由此可認為,該病的潛伏大約5天左右。患病的幼體出現體弱,螺旋式游泳,不攝食。據解 剖鏡檢,在肝胰部和肝臟的前背部的上皮組織液胞明顯地縮小,而組織腔隨之擴大。在肝胰管腔之中偶然發現樣球狀的細菌菌落,管腔橫紋肌明顯變性退化。受感染的幼體失去 正常的體色而為灰藍色,而附肢的上皮組織出現「鵝蛋」樣的突起。從組織病理切片中出現細菌菌落僅限於肝胰管腔中,未出現菌血症現象,致病的菌種未進行鑒別。但弧菌已 經從患病的幼體中分離出來。
〔病因〕
細菌的毒素對肝胰腺的病變起著作用,其他致病因素有重金屬元素、有機合成劑(殺蟲劑)、其他生物毒素或營養不良等,但其中哪一種起作用,至今不明。
〔防治方法〕
各種化學治療都進行試驗,但皆未取得效果,發病後唯一的措施,將受感染及患病的幼體全部拋離,並進行徹底消毒處理。有人曾用0.4毫克/千克二氟苯乙烯酸鈉做防病劑 。
(10)弧菌病
〔病症〕
病蝦之肌肉呈不透明白色,有些病蝦的外殼有黑色潰瘍,鰓上、頭胸甲和腹側有黑斑,鰓上附著黑色和褐色的污物,用水洗凈後,鰓表面呈灰色或土黃色,鰓變得肥厚而脆 弱,到末期有時鰓絲損壞,組織脫落或呈空泡變性狀。並可看到(鏡檢)運動活潑的桿菌。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弧狀。
本病多發現於幼體和成蝦,患病的幼體活動能力明顯減弱,多在底層緩慢游動,趨光性變弱,幼體生長減慢,變態期延長或不能變態,腹部捲曲,體色變白,不攝食,成蝦 浮於水面,無方向(或沿邊)游動。有的向岸邊浮游,行動緩慢呆滯,病蝦肝臟,除頭胸甲上方尚見小部分黃褐色外,幾乎整個肝臟均變為白色。
本病感染率很高,受感染的幼體或成蝦死亡率可高達100%。
〔病原體〕
在蝦類細菌性疾病中最常見的是弧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弧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海水、淡水及蝦體表的細菌。根據Andreson等(1989)對羅氏沼蝦育苗場細菌群落的調查中 指出,羅氏沼蝦幼體(第四至第六期)的體表的細菌數量為1.4×105~5.7×105個,隸屬19個屬,其中以弧菌屬出現的頻率最高,佔25.7%。許多發病的 蝦體均能分離出弧菌,正如本章所列的褐斑病、中期幼體病等。除蝦的表殼外,蝦腸、肝胰腺、肌肉均能分離出該菌。因此,從病蝦分離出弧菌,必須做感染試驗。若能得到原 來的病症,才能確定是病原菌。有關弧菌引起蝦大量死亡的報告很多,但能明確得出結論的卻很少。
〔防治方法〕
本病以預防為主。①育苗池在使用前徹底消毒,用漂白粉100~200毫克/千克,10~20毫克/千克高錳酸鉀,並用清水將余葯反復沖洗,育苗用水進行過濾消毒。②育苗期間 要每天清除池底污物。③病池中的幼體不要帶入其他育苗水池。④減低育苗密度,投飼要適當,防止過剩飼料腐爛。⑤用葯法:1~2毫克/千克土黴素(粉劑),0.5~1毫克/千 克呋喃西林(粉劑),全池潑灑,隔天1次,連用2~3次,漂白粉為3毫克/千克,全池潑灑。⑥據報道,用大蒜治療蝦苗弧菌病,效果較好,具體方法將大蒜去皮搗爛,過濾取汁 配成5~10毫克/千克(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處理24小時。大蒜的成本低,故可作為一種廣譜性漁葯治療蝦病。
『柒』 對蝦身體里的肉變成乳白色怎麼回事
首先,主要是天氣突變,如陰雨導致缺氧,或浮游動物暴白色的狀況關、翠麗和大暴雨等,浮游植物死亡。如果池塘透明度較高,浮游植物繁殖水大量攝食藻類。
然後,爆發發性繁殖,浮游動物就會把浮游植物吃光用數量不能滿足浮游動物的需要,政能不要水體失去原來水色而變揮過,因為池塘中的水色和透明4度是由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種類和數量決定的。因為池塘中氧氣的渾濁水的主要危害性在於造成池塘缺氧。
然後,產主要來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據報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占海水池塘溶氧收人的91.3%~95%,而大生的氧氣的含量,料氣的擴散作用在池塘溶氧收人中僅佔5.3%~7.8%。池塘水渾濁,意味著池塘中浮游植物極少,當然光合作用也就極少,產生氧氣自然減少。
然後,渾濁水除了造成供氧量減少,影響對蝦呼吸與生長外,還可以導致水質惡化。因為池塘底質中存在大量對蝦排泄物、殘餌和生物屍體。
然後,這些物質在含氧量充足的情況下,易進行氧化反應,有害的物質(如氨氮、亞硝酸和硫化氫等) 就越來越少; 池塘底質在缺氧情況下,還原反應增多,有害物質越來越多,導致對蝦應激,病害由此發生。
最後,治理渾濁水有方法,使用消毒葯物,殺死部分浮游動物。用魚蝦強氯精按照每畝。米150 克用量,在傍晚或黎明前沿池邊潑灑,半小時後使用鑫洋混殺威按每畝。米20 毫升用量沿池邊潑灑,可以有效殺滅浮游動物。
『捌』 羅氏沼蝦的常見病害
羅氏沼蝦的常見病害:
1、纖毛蟲病
病蝦體表寄生大量纖毛蟲(鍾形蟲、累枝蟲、聚縮蟲等),體表呈棕黃色絨毛狀,影響病蝦攝食和蛻殼,嚴重時可致蝦死亡。主要原因是水質過肥,鍾形蟲、枝蟲、聚縮蟲等大量繁殖。
防治方法: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用0.4毫升/千克溴氯海因進行水體消毒;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潑灑,濃度為0.7毫克/千克。
2、褐斑病
病蝦體表有斑點狀黃褐色的潰瘍,潰瘍的中部凹陷,在頭胸部和腹部發生較多,有時觸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嚴重影響蝦的生長蛻殼。主要由起捕及運輸過程中機械損傷引起的。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防止蝦體受機械損傷;用0.3毫克/千克氯殺王潑灑;每千克飼料拌0.5-1克土黴素或拌1-2克蝦糠投喂,5-7天為1個療程。
3、黑鰓病
病蝦鰓部顏色由紅色轉變成黑色,最後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此病由水質老化、真菌感染、水中重金屬離子含量過高、長期缺乏維生素C等原因引起。
防治方法:改善水質,定期用15毫克/千克生石灰消毒;用2-3毫克/千克的呋喃唑酮浸洗2次,每次5-10分鍾。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C。
4、軟殼病
病蝦甲殼明顯變軟,體形消瘦,活動減弱,生長緩慢,嚴重時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機質過多、pH值較低及長期營養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註新水,改善水質;用15毫克/千克石灰水潑灑,提高水的pH值;加喂優質全價飼料。
5、硬殼病
病蝦全身甲殼變硬,有明顯粗糙感,蝦殼呈黑褐色,無光澤,攝食減少。此病由水中鈣離子含量過高、水質老化等引起。
防治方法:用5毫克/千克茶粕浸洗10-15分鍾;飼料中添加蛻殼素促進蝦的蛻殼。
(8)對蝦肌肉白濁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沼蝦的經濟價值:
該屬蝦類是淡水經濟蝦類中最重要的一類,中國產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蝦,以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產量較大;東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則以海南沼蝦為最多;山溪中常見的經濟種為粗糙沼蝦。這幾種蝦都能進行人工育苗和養殖。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養殖種是羅氏沼蝦,它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區的淡水水域,自20世紀70年代人工育苗養殖成功以來,已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養殖。
這種蝦要求在24℃以上水溫環境中才能迅速生長。另外個體較大的有南亞常見的馬氏沼蝦,體長可達230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蝦體長可達250毫米;大臂沼蝦在中美洲產量大,體長可達233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常見的刺尾沼蝦體長達166毫米。它們不僅為捕撈對象,也都已進行人工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