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拜禮的正確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拜神最重要是心香,但究竟甚麽是心香呢?是否真的完全不用香枝呢?道教以香為信使,藉此把願望傳達上天,故上香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禮儀之一,而以一支及三支為限,再多也沒意思,其中尤以心香為上。即使手上沒有香枝,心香便是最上等的香。
燒香之意義何在?
我看有以下幾點。
1
供養諸神
有一首《三寶香》說得 好:「願燒道(經、師)寶香,生生常供養。」
2
傳誠達信
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說明了這點:道是由心去學的,而心意要借香煙來表達,當香在玉爐內焚燒時,我們的心也隨著香煙吹入黃金殿內,飄至白玉階前。
3
召亡返魂
我們做幽事道場時,又可通過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以此真香攝召請,當願亡者悉遙聞」。
4
辟穢除邪
由於香煙有芳香空氣,殺滅病菌的作用,故古來就用作「空氣清新劑」,有瘟疫之時更作為「空氣消毒劑」而大派用場
5與人祈福
「願以此燒香功德,歸流醮信人家,家門迪吉,眷屬平安……」可見燒香功德,於己於人,都可謂大矣。
總結說來,燒香的意義就在於它是神、人、鬼三者溝通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我們 通過燒香,與神、與人、與鬼都結了善緣。故此說:「九天之上,惟道獨尊,萬法之中,焚香為先。」
在《道教文化與生活》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主要做法是:
(1)選三支香,不要斷香。
(2)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誠心。
(5)上香畢,即行叩拜禮。
道教如何行叩拜禮
上面所說,上香畢即行叩拜禮,這就說到「磕頭」了。
(1)、站在跪墊前,雙腳站成 「八」字形,兩腳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
(3)、右手離開,左手捂心。
(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
(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 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准備第二次叩拜。重復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
以上介紹的是基本拜法,看似簡單,其實內涵乾坤。磕頭叩拜,不單是信徒向祖師神明表達敬意、祈求福佑的方式,更是一種道家內功修煉的入門方法。
⑵ 如何磕大頭
磕大頭是藏傳佛教特有的禮佛方式,即頂禮。
方法如下:
1、磕大頭時,身口意三門一心專注非常重要。身體作禮拜;口中念誦皈依偈或頂禮偈;心中誠摯恭敬地意念:無所不知的上師三寶,我全心全意信賴您、依止您,除您之外我沒有其他的皈依處、希求處。
2、首先合掌(兩手掌不要完全地合住,從手心到手指之間都要留有空隙,兩個食指與無名指放得比中指低一點,指尖接觸,看起來像含苞待放的蓮花。)至心間而不是頭頂,觀想手中如捧如意寶;
3、第二步是將手掌放在頭頂,心念上師三寶三根本加持我清凈身業障;
4、第三步合掌於喉間,心念上師三寶三根本加持我清凈語業障;
5、第四步合掌於心間,心念上師三寶三根本加持我清凈意業障;
6、然後五體觸地(即:前額、兩手掌與雙膝)拜下去,兩掌兩膝著地,同時兩掌用力向前推出,隨即兩腿同時伸直,全身平伏地上,然後將伏地的兩手(兩手掌不能向上翻),從上移下,兩腿亦同時起立(伏地後應立即起身,起身時兩手不能向背後伸展)。起身時腰挺直,如前一樣合掌於心間,如此循環,隨力多磕。這種頂禮方式稱為大禮拜。
總之,頂禮者,乃對治我慢意,必須三門全磕,五體投地,一禮一贊,功德始大,經雲:初合掌印於額部,想佛身功德,將來可得金剛身。次合掌印於喉間,想佛口功德,將來可得六十支佛音。再合掌中印於心間,想佛意功德,將來可得決金剛果位。
⑶ 磕頭的正確姿勢是怎麼樣的
一、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二、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
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
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三、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
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
(3)磕頭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社會爭議
大學生的「磕頭作業」折射「教育幼稚病」
鄭州大學一學院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磕頭」作業題,即給父母磕一個頭。
「磕頭」就意味著感恩,能激發感恩之情?在古代,「磕頭」是習慣性的禮節方式,環境使然。而今天沒有了「磕頭環境」。
這道作業難免犯了「教育幼稚病」。
一則作業頗為「天真」,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最常見的感恩父母的方式,然後就認為能體現「親情」,能表達出「感恩」;
二則沒有經驗,作業布置者、贊同者自己是否做過,筆者不清楚。不過,至少他們對學生的心理感受不了解,對當今時代感恩內涵缺乏調查研究。拿形式化的東西當內容,斷章取義地繼續「傳統文化」,這就是「教育幼稚病」。
「磕頭」作業題確實抓住了「感恩缺乏」的時代性要害,可惜沒有找出恰當的解決之道。如果硬要說這是繼承傳統文化,只能說是機械地繼承,而非能動地弘揚。機械地繼承,其危害不只是良好的初衷難以實現,而且容易危及傳統文化的傳播。
⑷ 磕頭的正確姿勢
磕頭步驟:
1、先做拱手長揖。
2、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3、而後磕下第二個頭,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4、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
注意事項: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⑸ 給死人正確的磕頭姿勢
祭奠逝者的磕頭步驟:
1、先做拱手長揖。
2、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3、而後磕下第二個頭,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4、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
注意事項: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⑹ 給父母跪拜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中國古代禮儀跪拜禮最常用的有四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稽首—拜禮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
頓首—次重者,行禮時頭觸地即起;
空首—兩手拱地,引頭至手不著地;
振動—哀慟之拜,兩手相擊而拜。
磕頭跪拜禮儀
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
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孩子說:「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下跪、雙手扶地、頭觸地,磕完頭起立站著。接受磕頭的長輩,要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讓孩子起來,二是給孩子點禮物。如果沒有準備禮物的,一般要在未磕頭之前進行阻止,以免拿不出東西尷尬。
⑺ 如何磕頭才正確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我天天就是這樣拜的,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