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工呼吸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對於溺水的人應該如何進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要先要對溺水者進行心肺復甦,並且清除掉口鼻處的臟東西,並且由救助者大吸一口氣,並且在溺水者的嘴邊呼出。
㈡ 捏著鼻子吹氣說明鼓膜正常
方法不錯,但是你自己感覺有氣,這個感覺形容的是否正確無法考證 鼓膜破沒破用電耳鏡看鼓膜有沒有光錐就可以了,不應該用鼓耳朵的方法!!! 如果鼓膜存在穿孔,自行吹氣,有可能造成鼓膜穿孔的加重 但是又有問題出現,你聽力又下降不一定是吹氣.
㈢ 鼓膜穿孔了,如果經常捂住鼻子來吹氣,鼓膜的孔會不會越吹越大呢
建議去醫院看看醫生吧
㈣ 人工呼吸的正確步驟是怎樣
用按於前額一手的拇指與食指,捏閉患者的鼻孔,然後搶救者深呼一口氣後,張開口緊貼患者的嘴(注意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
02
用力向患者口裡吹氣,吹氣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向下塌後,有氣流從口鼻排除。
03
一次吹氣回完畢後,立即與患者口部脫離,輕輕抬起頭部,眼看患者的胸部,是否抬起,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放鬆捏鼻的手,以便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氣流從口鼻排出。
04
每次吹氣氣量為800-1200毫升。但每次吹氣量不要超過1200毫升,以免造成胃大量充氣。兒童吹氣量視年齡不同而異,以胸廓上抬為准。
05
單人進行人工答呼吸,每按壓胸部15次,吹氣2次,即15:2;雙人進行人工呼吸,每按壓胸部5次吹氣1次,即5:1;有脈搏無呼吸者,每5秒鍾吹氣1次,即每分鍾吹氣12-16次。
End
特別提示
應在保持呼吸道順暢和患者口部張開的位置下進行。還應注意:吹氣時暫停按壓胸部;搶救開始後首先全力吹氣2口,以擴張萎陷的肺脹,再接著按以上要求進行口對人工呼吸。
㈤ 鼓膜內陷,建議我捏著鼻子吹氣,請問這樣會把鼓膜吹
你好,對於鼓膜內陷可以採用捏鼻鼓氣的方法,用鼓氣強行讓耳咽管開放,以維持中耳腔的壓力平衡。方法正確是不會有問題的。
㈥ 怎樣用咽鼓管吹張法檢查咽鼓管的功能
臨床上常用的咽鼓管吹張法有:
(1)吞咽試驗法:①將聽診管的橄欖頭分別置於受試者和檢查者的外耳道口,然後請受試者做吞咽動作,根據聽診來判斷咽鼓管功能是否正常。②請受試者做吞咽動作,此時觀察其鼓膜,若鼓膜可隨吞咽動作而向外運動,示功能正常。
(2)捏鼻閉口呼氣法:又稱瓦爾薩瓦法。受試者以手指將兩鼻翼向鼻中隔壓緊,閉口,同時用力呼氣,空氣無其他通路可泄,乃進入咽鼓管,此時受檢者感覺鼓膜突然向外膨出,檢查者可從聽診管聽到鼓膜的振動聲,或可看到鼓膜向外運動。
(3)飲水通氣法:又稱波利策法。受試者含水一口,檢查者將波氏球前端的橄欖頭塞於受試者一側前鼻孔,另側前鼻孔以手指緊壓之。告訴受試者將水吞下,於吞咽之際,檢查者迅速緊壓橡皮球。
咽鼓管功能正常者,此時軟齶上舉、鼻咽腔關閉,同時咽鼓管開放的瞬間,從球內壓入鼻腔的空氣可逸入鼓室,檢查者從聽診管內可聽到鼓膜振動聲。此法多用在小兒及不合作的成年患者,優點在於不引起咽鼓管咽口外傷,但鼻腔分泌物多者應事先予以清除或禁用。
(4)導管吹張法:咽鼓管導管前端彎曲,末端開口稍大,呈喇叭狀。末端開口外側有一小環,位置恰與導管前端的彎曲方向相反,可指示前端的方向。操作前先清除受試者鼻腔及鼻咽部的分泌物,鼻腔以1% 麻黃素和1% 地卡因收縮、麻醉。常用有兩種操作方法:
①咽鼓管圓枕法:檢查者手持導管末端,前端彎曲部朝下,插入前鼻孔,沿鼻底緩緩伸入鼻咽部。當導管前端抵達鼻咽後壁時,將導管向受檢側旋轉90°,並向外緩緩退出少許,此時導管前端越過咽鼓管圓枕,落入咽鼓管咽口處,再將導管向外上方旋轉約45°,並以左手固定導管,右手將橡皮球對准導管末端開口吹氣數次,同時經聽診管聽診,判斷咽鼓管是否通暢。吹張完畢,將導管前端朝下方旋轉,順勢緩緩退出。
②鼻中隔法:第一法:在受檢側因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而導管不易通過時,可用此法。從對側鼻腔插入導管,抵達鼻咽後壁後,向受檢測旋轉90°,退出至鼻中隔後緣,再向上旋轉45°,同時使前端盡量伸抵受檢測,亦可進入咽鼓管咽口。第二法:受檢測鼻腔無阻礙者,可用此法。導管前端抵達鼻咽後壁後,將導管向對側旋轉90°,緩緩退出至有阻力感時,表示已抵達鼻中隔後緣。此時再將導管向下,向受檢側旋轉180°,其前端即進入咽鼓管咽口,固定導管後便可進行打氣吹張法。
㈦ 人工呼吸的具體步驟
1、一手置於患者的前額。
1、如果吹氣後患者的胸廓沒有抬起,請讓他的頭部恢復正常位置,然後再次通過仰頭提頦法開放氣道,並再次進行人工呼吸,要確保胸廓抬起。
2、開放氣道及人工呼吸的時間(即胸外按壓的中斷時間)不要超過10秒。如果胸廓10秒內不能抬起,應該繼續進行胸外按壓。
㈧ 對著耳朵吹氣會引起耳朵的傷害嗎
經常這樣會山傷害到耳朵的!!! 氣流是有能量的,且比聲音要大些,特別是近距離的吹起傷害到引起鼓膜振動導致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的發生!
下面是耳朵的有關知識你看一下
耳朵的 結構
耳朵
耳朵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在解剖學中,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構成。
外耳包括:
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耳朵
外耳道:長約2。5-3。5CM由軟骨部和骨部組成,軟骨部約占其外1/3,外耳道有兩處狹窄,一為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另一為骨部距離鼓膜約0。5CM處,後者稱外耳道峽,外耳道呈S形彎曲。外耳道皮下組織甚少,皮膚幾與軟骨膜和骨膜相貼,故當感染腫脹時易致神經末稍受壓而引起劇痛,軟骨部皮膚含有類似汗腺構造的耵聹腺能分泌耵聹,並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經和血管:一為下頜神經的耳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至外耳道;一為迷走神經的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的後半部,故當來刺激外耳道皮膚時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來自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以及來自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
中耳包括:
鼓室:鼓室為含氣腔,位於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鼓室內有聽骨、肌肉及韌帶等,腔內均為粘膜所覆蓋。鼓室外壁即為鼓膜。
咽鼓管:為溝通鼓室與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長約35MM。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其內側端的咽口位於鼻咽側壁,適在下鼻甲後端的後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約高於咽口2-2.5CM,小兒則接近水平,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故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經此管傳入鼓室。
鼓竇 ,乳突
內耳包括:
前庭;半規管;耳蝸 ;內耳道 ;顱中窩 ;顳骨岩部 [1]
耳朵的功能
耳朵
聽覺和平衡覺的受器皆位於耳內,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殼和聽管。人的耳殼不能轉動,放在辨別聲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動物者有效(哺乳動物通常能轉動耳殼以收集聲音)。聽管內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內層有毛,兩者皆可阻止異物入耳。
中耳與聽管交界處有一薄膜,稱為鼓膜,由外耳傳來的音波,可以振動鼓膜。中耳為一小空腔,橫越中耳腔有三塊小骨,該三骨依序為槌骨、砧骨和鐙骨,彼此前後銜接。由外耳傳來的音波振動鼓膜後,便可經由該三小骨而向內耳傳遞。中耳腔內有空氣,其下方有一耳咽管與咽腔相通,該管與咽腔相通處平時關閉,但在咀嚼或吞咽時便會打開,容空氣進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內外兩側的氣壓。耳咽管的關閉,可以阻斷自己的聲音由咽喉部直接經耳咽管進入耳,否則聲音倉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進入中耳,便會引起中耳炎。
內耳與中耳相接處亦有薄膜,中耳內的鐙骨便與此薄膜相接。內耳為復雜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稱此管道為迷路。該管道分耳蝸、前庭和三個半規管,管內充滿淋巴。耳蝸和聽覺有關,前庭和半規營則與平衡覺有關。耳蝸內有聽覺受器,由中耳傳來音波之振動,會振動耳蝸內的淋巴,於是刺激聽覺受器而產生沖動,再出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聽覺。
三個半規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個不同的平面上,不論頭部向任何方向轉動,至少其中一個半規管會受淋巴振動的刺激而產生沖動,由聽神經傳到大腦,就會有頭部轉動的感覺,此即為平衡覺。人類習慣放在平面活動,假若身體上下移動時,例如在顛簸的海上航行,半規管受到不尋常的刺激,便有暈船的感覺。
前述的半規管是在頭部轉動時產生平衡覺,此為動的平衡覺;而前庭則在頭部靜止時產生頭部位置的感覺,是為靜的平衡覺,例如人若將頭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沖動傳到大腦,便會有頭部位置和平時不同的感覺。
耳朵聽覺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並能向四周傳播的一種空氣波動。和水波一樣,一塊石子投入平靜的湖裡,水面就會產生一層層的波浪,向四周傳動。而聲波波動的物質不是水,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罷了。聲波是有能量的,它能使被接觸到的物體產生振動,就象水波能讓水面上的物體搖擺一樣。物體振動得越快產生的聲音就越高越細;振動的越慢,聲音就越低越粗。物體每秒鍾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科學家為了研究方便,把每秒鍾振動一次叫做一赫茲。赫茲就是頻率的單位了。人耳並不是什麼聲音都聽得到,只有振動頻率在20~20000赫茲范圍之間的聲音才會引起聽覺。
聽覺產生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聲音的傳導過程。參與聲音傳導的結構有外耳、中耳和內耳的耳蝸。而聲音傳入內耳有兩條路徑:一是空氣傳導,它的過程是這樣的:聲音經過外耳廓收集到外耳道,然而引起鼓膜振動,隨之帶動錘骨運動,傳向砧骨、鐙骨,鐙骨底板振動後將能量透過前庭窗傳給內耳的外淋巴,外淋巴流動就象瓶子里的水一樣晃來晃去,帶動了其內的基底膜波動。在這個過程中,耳廓的作用就是收集聲音,辨別聲音的來源方向。人的耳廓已經退化了,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大而靈活,可以動來動去,所以有時候聽聲音需要手放在耳廓上或轉動頭部來幫幫忙。而外耳道卻能對聲音進行增壓並保護耳的深部結構免受損傷。在聲音的空氣傳導過程中,鼓膜和三塊聽小骨組成的聽骨鏈作用最大。因為鼓膜為一層薄薄的膜狀物,它的振動頻率一般與聲波一致,最能感應聲波的變化,並且能把聲波的能量擴大17倍。而聽小骨以最巧妙的杠桿形式連接成聽骨鏈,又把聲音能量提高了1.3倍。二是骨傳導,聲波能引起顱骨的振動,把聲波能量直接傳到外淋巴產生聽覺。這好像有點不可思議,看不到抓不著的聲波能振動堅硬沉重的頭顱骨?但這的確是事實,而且有移動式骨導和壓縮式骨導兩種方式呢!只是骨導在聲音傳導過程中不是主要方式罷了。
第二個階段就是聲音的感覺過程,它主要是由內耳的耳蝸完成的。當空氣傳導和骨傳導的聲音振動了外淋巴後,也就波動了生長於其內的基底膜。基底膜就象一大排並排排列的從長到短的牙刷。聲波能量使「牙刷毛」(既基底膜上的纖毛細胞)發生彎曲或偏轉,這種彎曲和偏轉能產生電能,並沿著「牙刷柄」傳向神經中樞,產生聽覺。不同頻率的聲音總能找到一個長短合適的「牙刷」配對,產生最佳共振。而這時,基底膜和水利發電站的發電機作用差不多,把水流的機械能轉化成電能。
耳朵的影響
1、挖耳。俗話說:「耳不挖不聾」,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其可能造成耳道壁的損傷,嚴重的會傷及中耳和內耳,致使耳聾。
2、異物塞入耳道。家長應教育兒童勿將諸如豆類、珠子和果核等塞入耳道。遇到蚊蟲之類的小蟲飛入或爬入耳朵里,不要用器械直接取出,而應用酒或油滴入耳內將小蟲迅速淹斃或殺死後再取出。
3、捏緊雙鼻用力猛擤。不正確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里去。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分次運氣,壓力不宜過大,一側擤完了,再擤另一側。
4、濫用葯物。在用葯之前要注意有無耳毒性。
5、鼓膜發生外傷性穿孔後沖洗或用滴耳劑。正確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來細菌侵入。
6、跳水姿勢不正確,導致氣壓變化,引起鼓膜穿孔。
7、嬰幼兒喝奶時,其頭位過低,或在其哭鬧時餵奶,分泌物和奶液容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導致感染。
8、乘飛機、潛水或高壓氧艙治療中,不注意做吞咽動作,導致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的發生。
9、常在雜訊環境中,且不帶防聲耳塞或耳罩,易患雜訊性聾。聽隨身聽(如MP3等)音量過大和持續時間過長,也會導致聽力下降。
10、飲食不合理,吸煙飲酒,過度焦慮勞累,心情不好,不參加體育鍛煉,不積極防治心血管疾病,會加速老年性耳聾的發生。
㈨ 人工呼吸的正確做法是怎麼樣的
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的呼吸、心跳完全停止4分鍾以上,生命就有危險;若超過10分鍾,就很難挽救了。因此,當有人因意外事故或疾病而出現心跳、呼吸不規則或停止時,一定要分秒必爭,採取急救措施。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是急救措施中最主要的兩種方法。 人工呼吸常用口對口、仰卧壓胸和俯卧壓背三種方法,其中口對口的方法效果最好,方法也簡單。做法是:在做人工呼吸前,要先將病人口中、鼻中的痰或污泥清除。病人仰卧,並將病人的頭盡量後仰,使呼吸道伸展。救護者站(跪)在病人一側(可能時用手帕或紗布蓋住病人的口鼻),然後一手把病人下頜托起,張開嘴;另一手捏住其鼻孔。救護人員深吸氣後,對准病人的口,快速向病人口中吹氣;病人胸部擴張起來後,停止吹氣,並放鬆捏鼻子的手。待胸部自然縮回去,再做第二次。以每分鍾吹氣14一16次左右(小兒可稍增加幾次)的速度重復進行,直到病人恢復自然呼吸。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急救方法,因為當救護人員深呼吸時,呼出的氣中氧可達18%,而二氧化碳僅佔2%,只要保證每次吹入1升氣體,便可以使病人肺里的氧氣量基本維持正常,從而得救。 胸外心臟按摩是使心臟恢復跳動的一種急救措施。急救時,要讓病人平躺在地面上或硬板床L,救護人員站在病人左邊,右手掌根部放在胸骨(胸部正中的那塊骨頭)下端,左手壓在右手手背上,肘關節伸直,利用體重適當用力向下直壓,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後兩手放鬆,讓胸部自行彈起。對成人用每分鍾60—80次的速度重復進行,小兒每分鍾100次。進行胸外心臟擠壓時不要用力太大,以免肋骨骨折。如遇到呼吸、心跳都停止的病人,可以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每做口對口吹氣1次,胸外心臟擠壓4次。做心臟擠壓術時,要注意觀察效果,如病人大動脈可摸到脈搏,瞳孔縮小,並逐漸恢復自然呼吸,說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