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動力的心理治療方法

動力的心理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12 06:06:56

Ⅰ 心理治療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全國有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27000餘人,精神科護士57000餘人人,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有90餘萬人次獲得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呈多元化發展,服務質量逐步提高
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師是協助求助者解決各類心理問題、具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的人,是健康管家職業之一,主要解決人們心理健康問題。
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從來訪者及家屬等信息源獲得有關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資料;對來訪者的心理成長、人格發展、智力、社會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進行全面評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測查;根據心理發展史和心理生理測查的結果,在心理咨詢中發現來訪者有精神障礙或軀體疾病時應及時請求會診或轉往其他專科。
心理危機干預
一個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創傷和打擊,如理想、目標和事業的喪失、親人的意外死亡、人際關系的惡化等導致急劇的精神崩潰時採取的心理咨詢。
生活問題咨詢
包括戀愛、婚姻、家庭及性問題,升學和就業的選擇,適應不良,學習困難,兒童行為不良,人際關系問題,以及酒和葯物依賴等各種心理衛生問題。
身心疾病咨詢
許多軀體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腫瘤等,其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也均與心理社會因素有一定關系,可以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從而解除心理壓力,以防止軀體疾病加劇。
其他問題咨詢
如家庭、群體的心理衛生問題,亦可進行心理咨詢。
職業等級
本職業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為:心理咨詢師三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心理咨詢師二級(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心理咨詢師一級(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有區別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相通的,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助人,所以說其機制往往是大同小異。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在咨詢的對象上有所不同,心理治療的主要的對象是臨床的病人,而心理咨詢主要針對的是普通的來訪者,所以對咨詢和治療過程中,首先要進行臨床診斷,對於達到病態標準的心理咨詢就不可以進行,而心理治療是其主要的治療對象。當然有時候兩者也可以進行相互的溝通,比如對於處在疾病狀態下,心理治療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當患者達到康復水平,達到健康的狀態時也可以進行心理咨詢,所以說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持。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很多的:例如精神分析、認知行為、人本中心、催眠冥想、家庭治療、音樂治療、繪畫治療、藝術治療、格式塔治療、完形治療、敘事治療、內觀療法、心理動力療法、沙盤療法、心理情景劇療法等分為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兩種方式進行

Ⅱ 學習動力缺乏的心理調適途徑有哪些

情緒調節的方法:1、自我鼓勵法 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爭。自娛自樂,會使你的情緒好轉。 2、語言調節法 語言是影響情緒的強有力工具。如你悲傷時,朗誦滑稽、幽默的詩句,可以消除悲傷。用「制怒」、「忍」、「冷靜」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調節自己的情緒。 3、環境制約法 環境對情緒有重要的調節和制約作用。情緒壓抑的時候,到外邊走一走,能起調節作用。心情不快時,到娛樂場做做游戲,會消愁解悶。情緒憂慮時,最好的辦法是去看看滑稽電影。 4、注意力轉移法 請你把注意力從消極方面轉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心情會豁然開朗。例如,當你遇到苦惱時,可以將它拋到腦後或找到光明的一面,則會消除苦惱。 5、能量發泄法 對不良情緒可以通過適當的途徑排遣和發泄。消極情緒不能適當地疏泄,容易影響心身健康。所以,該哭時應該大哭一場;心煩時找知心朋友傾訴;不滿時發發牢騷,憤怒時適當地出出氣;情緒低落時可以唱唱歡快的歌。

Ⅲ 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心理化基礎療法

心理化基礎療法(mentalization-based therapy)由Fonagy等人於1990年代後期發明,曾經以「精神分析式部分住院治療」,完成其治療手冊化和隨機對照實驗後,改名為心理化基礎療法。
MBT的治療目標在於提高患者的心理化功能(mentalization)。心理化功能是指人具有考慮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能夠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是相互獨立而又互相影響的。治療包括了提升心理化功能,包容患者的缺陷,利用移情,保持心理的親近感,處理當前心理狀態等成分。 MBT的基礎理論有三個基本概念:精神相等(psychic equivalence),偽裝模式(pretend mode),心理化(mentalization).這三個概念分別代表了嬰兒心理發育過程中依次出現的三種心理模式。
在精神相等模式中,人類會把外在事物和內在體驗對等起來,體驗不到它們的區別。在偽裝模式中,人們會把外在事物和心理狀態完全拆開,而體驗不到它們的連續性,某些心理狀態會和其他心理部分分離開。在精神相等模式中,體驗變得太具有真實性,把人淹沒。而在偽裝模式中,體驗又變得太不真實,是分離和孤立的。在前者,人被情緒淹沒,體驗太多,患者體驗到自身(self)的碎片感;而在後者,又體驗得太少,自身變的僵化,固著於幻覺性的穩定性中,缺乏意義、聯系、對話和靈活性。
對這兩種模式的整合產生了心理化模式,這種模式中思維和感受能夠被體驗為表象,內在和外在的現實能夠被看作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有所分離的,而不是要麼把它們兩者完全對等,要麼把它們兩者完全分離。心理化功能要求人們能夠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慾望、行為、情緒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意義,能夠區分心理事件,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這種能力在嬰兒生活的頭幾年獲得,需要在安全的照養關系的背景下獲得。心理化模式的出現要求嬰兒的父母能夠提供完全的依附關系,以及交互性的過渡空間。(Fonagy, Target, Gergely, & jurist, 2002)
心理化能力及其依附背景是自身結構的基礎,只有在和父母的鏡像化的、交互主體性的互動中,嬰兒才有機會「觀察」到自己,從而形成並認識到內在狀態,開始符號表象化過程。(Gergely & Watson, 1999)嬰兒會把照養者內化形成自身表象,如果照養者充滿了憤怒、仇恨和恐懼,嬰兒內化了照養者這些部分後形成的就是一個「異化自身」(alien self)。(Fonagy & Target, 2000)異化自身會遭到自身結構的排斥,因為它是迫害性的,在此排斥、外化異化自身的過程中,對嬰兒來說,會體驗到外在世界是迫害性的,因為異化自身是被體驗為在外的。異化自身的存在,讓自我結構不穩定,加上童年創傷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成年後的邊緣人格障礙。
邊緣人格障礙的核心問題在於心理化功能的缺損,從而導致認知和情緒功能的缺乏。邊緣人格障礙者需要通過行動來修補心理化功能,創造幻覺性的自我凝聚感。行動是保護脆弱的自身免於遭受內在的持續攻擊和迫害的方法。患者必須把這種羞辱感和威脅外化,從而形成對外在客體的攻擊性,否則自殺就是他所能選擇的拯救自身的方式。異化自身被投射向外,認為是別人的一部分。對別人的攻擊表達了患者對重新組織自身結構的希望。當外在人際關系發生變動尤其是分離情境發生時,異化自身回轉到自身結構中,再次威脅到自身結構的穩定性。(Bateman et al, 2004) MBT的心理治療設置是每周兩次,一次50分鍾的個體治療,一次90分鍾的集體治療。
在MBT的治療模式中,要求治療師保持更多的開放性和合作性。治療師必須變成患者需要他變成的樣子,即成為異化自身的運載工具,同時,治療師必須保持自身的清晰性和穩定性,在此兩者之間保持平衡,Fonagy和Bateman稱之為治療師的心理化姿態。(Bateman & Fonagy, 2003)治療師通過自問心理化指向的問題保持治療的焦點在心理化功能,這些問題往往是,「為什麼現在患者說這件事情?」,「為什麼患者如此行事?」,「我做了什麼事情,可以用來解釋患者現在的狀態?」,「為什麼我現在會有這樣的感受?」,「最近治療關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來解釋現在的狀態?」等。這種技術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在集體治療中,治療師鼓勵患者們考慮自己和其他人的心理狀態及動機。治療師不是要和患者去追尋復雜的無意識動機,而是運用「百姓心理學」(folk psychology),幫助患者們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研究者們相信,即便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來說,治療中也是主要在運用百姓心理學而不是科學心理學。(Allen & Fonagy, 2002)MBT注重的是當下的心理過程,而不是現在和過去的心理內容。當下的情緒在人際關系的情境中被標定、識別和探索。治療師需要及時對自己的反移情進行同樣的心理化過程,而不是把反移情付諸行動。治療師不能預先假設邊緣人格障礙的患者具有處理沖突,通過口頭語言表達情緒,使用比喻,剋制行動以及反思的能力,但是治療師往往會被邊緣人格障礙者的智力迷惑,在沒有建立依附關系前對他們的能力作出錯誤的評估。一旦依附系統被激活,患者的心理化能力就表現出惡化的特質。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要注意留心患者的心理缺陷。
和TFP把移情解釋作為治療焦點不同的是,MBT並不一開始就集中力量解釋移情,其理念是認為患者必須先和治療師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系,然後才會出現異化自身的投射, Fonagy等認為,對移情的解釋相當於讓患者能夠理解另外一個人的觀點,移情的解釋是根據患者的焦慮程度逐步進行的,過早的、直接的移情解釋會讓患者退回到偽裝模式中。這和TFP一開始就對正、負移情進行解釋的風格不同。
MBT工作的焦點和主要工具不是移情關系,而是保持心理親近性(retaining mental closeness)。保持心理親近性通過准確的呈現患者的情緒和內在表象,而避免談論和患者的信念、期望、情感無關的事件來完成。MBT治療開始的主要任務是穩定情緒的表達,通過識別和表達情緒達到控制情緒和沖動性的目的。治療師要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且能夠把這種區別向患者說明。屬於治療師自己的情緒不能歸結給患者,並作如此解釋。這會重復患者的創傷過程,即把照養者的體驗內化為異己自身。
MBT反對把治療聚焦於過去,認為這會讓患者進入精神相等或偽裝模式中,混淆過去和現在的區別,沒有帶來治療的益處相反有很大的風險,故治療的對話是強調當下此時此地的事件,而僅僅是關注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如果患者不斷的回憶過去,治療師要把患者從過去拉回現在。
MBT認為解釋的過程才是治療的核心,而解釋的內容是什麼或者支持的風格都不是治療的核心所在,對於邊緣人格障礙者來說,治療師過早的、賣弄聰明的解釋會誘發其偽裝模式,從而開始「假治療」。外在的解釋的內容只不過是工具而已,而內在的解釋的過程才是治療真正的價值所在。
心理化,按照Fonagy的說法,綜合了其他術語如共情,領悟,觀察自我,內視(introspection)所描述的生理-心理過程。研究者們認為心理化是所有有效心理治療的基礎。

Ⅳ 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療法又稱心理分析療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創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大的重要行為表現源於人們自己的意識不到的動機和內心沖突.因此,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於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了諸於抗拒,壓抑,性慾,攻擊,戀親情緒等諸多無意識的心理反應.弗洛伊德的弟子E.E.瓊斯後來把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原則概括為如下七個方面:
1.心理決定論原則.心理過程不是偶然發生的,某些偶發事件看似無因果可查,卻實則有其行為意義.
2.情感過程的自主性原則;情感過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可以脫離原情並移植到其它方面.
3.心理過程中的動力性原則;心理過程是有動力的,並且具有釋放與之相關的趨勢,所以,無意識的種種沖動都在尋求發泄的窗口.
4.心理壓抑作用;法律,道德,習慣等"看門人"隨時監視著無意識的沖動,個體心理存在壓抑是社會文明的表現.
5.精神沖突的存在;無意識沖動和心理壓抑的相撞,便導致精神沖突,相撞不斷,則沖突不止.
6.兒童心理的意義;成人期的願望和重要事件尋根究底都與兒童期的心理願望有直接關系,因此必須重視對兒童期的心理研究.
7.兒童心理的性慾;個體的發展從初生嬰兒的口腔期到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乃至少年的兩性交往期都是以性慾為主要發展動力的.

Ⅳ 缺少生活的動力,怎麼

你好
並不是強迫症使你逃避,缺乏勇氣和動力,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沒有認清自己,看不清未來的路。但是如果要更好的走下去,的確需要先解決你的強迫症問題。如果不嚴重可以自己試著調整,如果嚴重,建議找專家治療。
一些簡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宣洩療法說出自己的緊張情緒,如自己在過去曾在某個情景或某個時候受到的心理創傷、不幸遭遇和長期的緊張、焦慮、恐懼心理等等,把內心的痛苦情緒盡情地發泄出來。 說出自己的恐懼,也就降低了恐懼;說出自己的緊張,也就緩解了緊張。
●認知調整 強迫症本身並不可怕,但許多人對強迫症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強迫症狀產生疑病觀念和緊張焦慮情緒,這不僅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負擔,而且這種心理負擔又使強迫症加重。所以必需了解有關強迫症的知識,引起強迫症的原因、性質、結果及治療的各種措施,以消除顧慮,樹立治癒的信心。
●人格調整 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其症狀僅僅只是一種表面的東西,而真正在後面起作用的是他們的不良個性和思維方式。許多患者具有任性、急躁、好勝、自製力差,膽小怕事,優柔寡斷,遇事過於謹慎,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生活習慣比較呆板,喜歡過細地思考問題,過度擔心、過於誇大事物的消極性等人格。
對強迫症的治療,需要幫助他們改變原有的不良人格,樹立起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質,培養他們樂觀、獨立、豁達、自信向上的良好人格。●不做完美主義者強迫症患者常常有完美主義性格,他們做事過於認真,追求完美,常常苛刻地要求自己,對自己做的點滴小事或錯誤也後悔自責。
治療者應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處處要求完美的心態是不正確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我們可以盡力把該做好的事做好,但每個人都應承認和接受自己有犯錯誤的可能。 因此,建議患者對工作、學習、生活應採取樂觀態度,對人對事不必過分認真,對自己也不必過分苛刻,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轉移注意力當出現強迫症狀時,要想辦法轉移注意力,盡快脫離現實症狀,擺脫痛苦。例如,一到出門時就檢查門鎖,怎麼克服呢?把時間安排得緊一點,如果平時上班需在路上花30分鍾,20分鍾就比較緊張了,那麼就留20分鍾趕路時間,因為時間緊,怕遲到,出門時注意力都在趕時間上,也就來不及考慮檢查門鎖了。
●多參加文體活動 因為從事各種有趣的文體活動,可以解除生活或工作中的單調、乏味,減少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堅持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讓生活充實起來,就會減輕症狀的干擾,恐懼和焦慮也就會逐漸減輕。
●學會放鬆要求患者學會呼吸放鬆。用鼻子緩緩地吸氣,再緩緩地呼氣。 呼吸時要"數息",即吸氣時在心裡默數1、2、3、4、5、6……,呼氣時也要默數。"數息"的目的是為了排除雜念,使人心靜,達到放鬆。
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入睡前,做呼吸放鬆3~5次,幫助自己解除一天的緊張與疲勞,有利於催眠。患者在出現症狀時,如看到刀就有刀要砍自己的感覺,可以立刻做呼吸放鬆,幫助自己平緩情緒,解除緊張壓力。 ●對強迫症的治療不要採取硬性對抗行為 如當患者強迫自己鎖門時,在一旁對他說,不要擔心,不要去檢查門鎖。
這種硬性對抗,會使患者更加緊張,增加心理壓力。因為他的症狀表現是不能受到自己控制的,他不是故意要這么做。你的硬性阻止會強化他的內心沖突,使他不僅為了強迫症苦惱,而且更為不能控制強迫症而痛苦,這種痛苦會使他的強迫症加重。
最初對強迫症患者的治療,要讓他們順其自然,想檢查門鎖就檢查吧,當患者弄清了自己症狀的性質、形成原因及治療措施時,他會在治療過程中逐漸淡化強迫症狀。終有一天他會忘了還需要檢查門鎖。
●不要嚴格要求過度 家長應該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徵,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發展個性,使之在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性格基礎,不要斤斤計較,做事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要意識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
當克服強迫症之後,再試著規劃和設計自己的未來。世上沒有什麼跨不過的坎,只要意志堅定一定可以的。
望採納祝你好運

Ⅵ 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基礎理論

雖然目前很多精神科醫師遵循習慣使用葯物治療人格障礙,但是這種操作實際上是缺乏足夠循證醫學證據的,Soloff等提出,葯物治療可以控制患者的焦慮、沖動、精神病性等症狀,但是目前尚無葯物治療可以改善人格整體功能的證據。(Soloff,2005)
另外,邊緣人格障礙對於葯物治療的依從性差和脫落率高是精神科醫師面臨的重要問題,一個持續六年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對人格障礙患者的不合理用葯廣泛存在,40%的患者使用三種以上的精神科主要用葯,20%使用四種以上主要用葯,而10%的患者甚至使用到五種以上的精神科葯物,研究者認為,精神科醫生為了防止患者脫落而不合理用葯,並且由於害怕復發勸說患者長期服葯是主要原因。這個問題Bateman認為在於醫生陷入了反移情中,通過開葯把拯救患者的反移情付諸行動。這個問題也許也可以通過動力學治療幫助患者解決不安全感,提高服葯依從性,而且解決醫生自身的反移情。(Bateman,2004;Zanarini,2004) 已經有薈萃分析的結果支持心理治療對人格障礙的療效。Perry等回顧了15項對人格障礙的療效研究,發現根據自我報告測量的平均效應量(mean effect sizes)為1.11,觀察測量的平均效應量為1.29. (Perry,1999)
Leichsenring等對14項心理動力學和11項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研究設計質量較高,使用了標準的診斷工具,有可靠信效度療效測量工具,他們發現動力學治療的總體效應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46, 自我報告測量的平均效應量(mean effect sizes)為1.08,觀察測量的平均效應量為1.79.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的總體效應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00, 自我報告測量的平均效應量(mean effect sizes)為1.20,觀察測量的平均效應量為0.87。但是這兩種療法的效度無法直接比較,因為樣本、患者來源以及研究方法的不一致性。而且,在所有研究中,只有兩項動力學研究和三項認知行為治療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也影響了做出結論。但是,Leichsenring等人認為,根據目前(2003年)的結果來看,可以確定動力學療法和認知行為治療對人格障礙治療的有效性(Leichsenring, Leibing 2003)。 人格結構分為根據身份認同彌散,現實檢驗能力,以及原始防禦機制存在的程度分為三種類型:
1)神經症性人格結構(NPO):身份認同穩定,現實檢驗能力好,原始防禦機制不佔主要地位,主要是防禦機制以壓抑(repression)為核心。多見於癔症型人格障礙,強迫性人格障礙,和抑鬱(受虐)型人格障礙。
2)邊緣性人格結構(BPO):身份認同彌散,能夠保持一定現實檢驗能力,但是在應激條件下可出現現實檢驗能力喪失,原始防禦機制為主。包括了邊緣人格障礙,自戀人格障礙,分裂樣和分裂型人格障礙,偏執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和依賴型人格障礙。
3)精神病性人格結構(PPO):除現實檢驗能力喪失外,其他特點和BPO相同,包括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患者。
TFP有關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學原理簡單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早年的創傷體驗造成患者們神經生化的改變,主要是神經遞質系統的失調。從而使患者們容易激活攻擊性和抑鬱情緒,以及對某些刺激過度敏感。這些生物學改變鑄造了患者們的氣質基礎,同時在此基礎上,患者們與重要養育者的攻擊性客體關系被內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體和客體表象。
2)內化的攻擊性灌注的客體關系決定了患者們前俄狄浦斯期的固著,並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認同等原始防禦機制來保護好自體-客體不受到攻擊性的損害,這樣在心理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身份認同彌散的症狀。
3)在此時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復內化的病理性客體關系,從而造成了人際關系的困難。特別是在和治療師的移情關系中表現出來,通過治療師對移情的處理,患者能夠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從而獲得康復。 TFP治療的總目標是聚焦於身份認同彌散和原始性防禦機制的解決和整合。這主要是通過識別和修通移情情景中原始成分,讓患者逐漸整合,形成正常的身份認同。
這個目標在整個治療流程中通過4個策略來保證實現:
1)策略1:定義主要的客體關系
此策略又包括4個步驟:
第一步,體驗並且忍耐移情中呈現出來的患者內心世界的混亂;
第二步,識別主要的客體關系。
在TFP的操作手冊中總結了十個典型的患者-治療師移情配對,分別是——
破壞性的壞小孩——懲罰性的,施虐父母;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沒人要的小孩——不關心的、自我為中心的父母;有缺陷的、沒價值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受虐待者——施虐的攻擊者;被性侵害者——攻擊者,強奸者;被剝奪的小孩——自私的父母;失控的、憤怒的小孩——無能的父母;調皮的、性興奮的小孩——閹割性的父母;依賴的、滿足的小孩——溺愛的、贊賞的父母。
第三步,命名客體關系中角色的扮演者。
第四步,注意患者的反應
2)策略2:觀察和解釋患者角色的逆轉
3)策略3:觀察和解釋那些相互對立的客體關系配對的聯系。如患者有時候和治療師的關系是「依賴的、滿足的小孩——溺愛的、贊賞的父母」,有時候又是「受虐待者——施虐的攻擊者」關系,這就需要解釋這兩種配對模式的關系。
4)策略4:整合分裂出去的部分客體
整個策略是通過不斷重復治療干預達到其目標。
有六個指標說明患者出現了整合:(1)患者的陳述是對治療師的解釋工作的擴展或進一步的探索;(2)意識到憎恨的時候能夠包容或忍受;(3)能夠忍受幻想,並且開放過度性空間。這一點主要體現為自由聯想的流暢性;(4)能夠忍受和整合對原始防禦機制尤其是投射認同的解釋;(5)修通移情中的病理性誇大自身;(6)主要移情範式的轉移。 即治療戰術。包括7個策略。
1)選擇優先主題。
每次談話都需要注意危機的優先性。可以根據手冊中主題優先性列表來篩選。(見表1)對這些主題進行解釋的時候,堅持三條解釋的原則,分別是——
第一,經濟原則。治療的注意力和解釋要針對佔主要地位的情緒。
第二,動力原則。考慮精神系統中沖突的力量和它們是如何表現在客體關系配對中的。決定解釋的次序,從淺入深,從防禦解釋到動機解釋再到沖動的解釋。
第三,結構原則。全面回顧患者精神系統中主要客體關系配對中的關系模式;聚焦於解釋捲入防禦和沖動的結構。對於神經症者來說,這些結構是自我、本我和超我;對於邊緣者來說,這些結構是形式沒有神經症者那麼清楚的客體關系配對。
2)保護治療的框架:消除次級獲益及設定限制
治療師要注意不要讓治療框架強化患者的次級獲益,這主要通過在治療初期的治療合約來完成。患者出現輔助行動時,治療師首先進行解釋,解釋無效則設定限制。
3)技術性中立及其有限性
治療師作為中立的觀察者存在,接近於患者的觀察性自我。但是在危機和輔助行動的情況下不能保持中立性,需要採取限制性措施,然後再回到技術性中立。
4)在詳細闡述歪曲的觀點後,再開始對共享的現實事件的共同要素進行干預。
5)分析正性移情和負性移情。
6)分析原始性防禦機制。
7)利用反移情。
在TFP的單次會面中,治療師還需要遵循兩條基本原則:1)由患者來決定談話的內容是什麼,治療師自己不設定日程;2)治療師注意傾聽指涉到治療師本人的內容。
主題優先性等級表:
1.阻礙移情探索的主題
a.自殺或謀殺威脅
b.明顯干擾治療持續性事件(如經濟困難,准備離開居住地,要求減少治療頻率)
c.不真誠或有意地說話有所保留。(如對治療師撒謊,拒絕討論某些主題,治療中大部分時間沉默)
d.破壞治療合約。(如同意會見輔助治療師又不去,不服用葯物)
e.會面中的輔助行動。(如破壞治療室設備,拒絕在治療結束離開治療室,吼叫)
f.兩次會面間的輔助行動
g.非情感性的主題或微不足道的瑣事
2.明顯的移情表現
a.口頭討論涉及治療師
b.內心的輔助行動(如擺出明顯的誘惑性姿勢)
c.暗指治療師(如提到其他醫生
3.非移情性,無很多情緒的主題 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患者主要三個渠道和治療師溝通:1)口頭交流;2)非口頭溝通;3)治療師反移情。BPO患者主要通過後兩個渠道溝通。
基本分析技術仍然是澄清、質對和解釋三個步驟。解釋要注意在澄清的背景下進行,並且遵循前述的經濟原則、動力原則和結構原則保證解釋的針對性。解釋的深度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解釋付諸行動和原始防禦如何被患者用來避免覺知到內在體驗;第二層,解釋當下的、激活的客體關系。描述配對中的自體和客體表象以及角色的反轉;第三層,解釋當下激活的客體關系用來防禦對抗什麼樣的客體關系。
解釋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早期解釋移情;2)解釋患者覺知的缺乏;3)描述沖突;4)質對和解釋各個溝通渠道間的矛盾性;5)檢查治療師給與解釋對於患者的意義;6)評價解釋的效果。
在解釋過程中,治療師承擔起主動解釋的角色,主動澄清、質對和解釋,同時注意保持中立性避免角色偏移。TFP的治療師角色還有一個特點便是不對患者進行支持性治療技術。因為認為此類技術破壞了對移情-反移情工作的效果,而且導致反移情輔助行動。 整個治療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評估患者,簽訂治療合同,治療初期,治療中期,治療後期。
評估患者從症狀和人格結構兩個層面評估。要進行一個精神分析性的結構性訪談。簽訂治療合同有兩個成分,一個是普遍的對所有患者適用的成分,一個是針對某些特殊行為的成分。TFP的治療頻率是一周兩次會面。治療初期主要是治療師包容和處理患者的沖動性行為。治療中期往往集中於對愛和性的解釋和處理。治療後期修通分裂的部分客體。治療結束主要是對分離焦慮的處理。在這一點上,TFP的治療師在治療早期就開始診斷和處理分離焦慮。同時TFP的一個特色是並不通過降低治療頻率來讓患者對治療結束脫敏,而是在保持原有頻率的情況下直到治療結束。

Ⅶ 心理治療模式的四種模式

1、精神動力療法

精神或心理動力療法是最古老的心理學理論之一。該理論的核心信念是無論人的年齡多大,遇到的問題都基於童年經歷。現代心理學家(除非是精神分析專家),並不完全贊同這種理論。

治療師可能會檢查病人歷史,並找出有可能影響當前問題的特定事件。大多數心理學家同意:病人現在的許多行為和想法與童年的養育方式有關。

真正的精神動力治療師檢查病人的潛意識,並解釋外在想法,行為和表達方式,因為它們與兒童時期的發育階段有關。這意味著陷入一個發展階段(如肛欲期)的成年人,會表現出死板的行為,並且可能不願意表達想法或感情。

2、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的基礎是認知模式 — 影響病人外在行為的思想模式。認知行為療法通常認為,童年時期的社會學習在發育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如果不通過治療等方式改變,孩子在幼年通過觀察周圍世界學到的東西會影響他一生的行為和想法。

3、人本主義治療

人本主義療法著重於人的現在和內在的美好。專家解釋說,人性化方法幫助病人獲得自我意識,並致力於自我完善。不管人的消極思想或行為,她仍然被認為有價值並且本質是好的。

病人必須對行為和想法負責。這意味著每個人有權利做正確或錯誤的事情。環境影響與這些選擇無關;相反,個人在做這些決定時有自己的理由。

人性學家承認人努力尋找存在的意義,並且這一過程很重要的觀點。

4、折衷治療法

折衷療法有時是爭議的根源。一些心理學家駁斥折衷主義沒有任何理論依據,使治療師盲目指導病人。

另一方面,支持這種方法的人則認為它能讓病人更有效治療,因為治療師不受工具和練習限制。折衷治療師借鑒多種理論,其中包括其它主要理論。取決於客戶情況,治療師可以選擇一種或幾種不同方式應對一種情況。

Ⅷ 心理動力學療法的介紹

邊緣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模式主要有三大取向,分別是心理動力學取向,認知-行為取向和支持性心理治療取向。心理動力學取向的代表人物有Kernberg,Akhtar,Gunderson,M Balint,Searles,Kohut,Fonagy等;認知-行為取向的代表人物有Linehan,LS Benjamin,A Ryle,Jeff Young,Klerman/Weissman,A Beck & A Freeman等;而支持性心理治療的代表人物是Arnold Winston,Larry Rockland,R Wallerstein,Henry Pinsker等。目前循證醫學證據比較充足的療效研究證據集中於心理動力學取向和認知-行為取向的治療方法。

Ⅸ 強迫症怎麼治:心理動力學

1、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PDPT)的適應症:盡管葯物和認知行為治療有作用,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單獨或結合CBT和葯物多元化治療計劃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因為它的目標不僅是減輕症狀,還有通過患者與治療師的關系,改善其情感沖突和人格模式。(G.O.Gabbard 2001)

2、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主要用於強迫性人格障礙的治療。治療方法必須適應患者的具體沖突和缺失。由於客體關系、自我保護和情緒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固有的方式-不夠明確-無法在意識層面描述患者的記憶、詮釋語言。更重要的是治療在這里和現在的互動,即患者與治療師如何應對彼此、如何按他們之間的情感進程進行互動及其作用和意義。

3、治療師應注意到強迫性互動模式對人際關系、排斥他人進入內心世界和私生活的作用,這些都受控於不現實的想法、肛欲期施虐幻想、權力斗爭、內疚和恥辱感。治療必須幫助患者彌合他內心世界和人際關系之間的隔閡,吸納新的經驗,更改其僵化的模式。

4、有時,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也可成功治療表達急性神經症性沖突的強迫症狀,這常由外部事件引發,如近親死亡。

5、精神動力學的理解對於一個多元的治療計劃也非常有幫助,如對住院治療的強迫症患者。在這里,精神動力學的貢獻是對症狀的人際意義、攻擊性沖突、自主與依賴的理解。此外,雖然治療強迫性神經症的症狀提倡應用葯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用動力學治療伴有人格特徵的強迫性神經症或強迫性人格障礙療效會更為顯著,這使患者可以開始更滿意的生活。(G.O.Gabbard 2001)

6、一般來說,盡管葯物和認知行為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症狀,而精神動力學的涉入(在個人或小組治療中)將有助於通過一個開放式更滿意的人際情感體驗而改變患者的人格結構和態度。如J.Barnett's (1969, p.56)所言:「強迫症最殘酷的地方就是關於攻擊的動力性問題。因此,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患者能理解並解決這些問題很重要,如果他們逃避,則永遠無法擺脫隔離和孤寂。」

Ⅹ 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其它治療方法

Gabbard的治療取向也是整合式的,他提出了治療邊緣人格障礙的幾條原則:1)避免僵化。2)建立起治療的前提條件;3)容許變形為壞客體;4)促進反思功能;5)必要時設定限制;6)建立並維持治療同盟;7)避免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之間的分裂;8)幫助患者重新擁有被投射的自我部分。(Gabbard,2001)
A Ryle 的認知分析療法(cognition analysis therapy, CAT),以Jeff Young等人工作為基礎的圖式聚焦療法(schema focused therapy, SFT),Klerman/Weissman等發明的人際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 IPT)都是整合和認知-行為流派和精神分析的新型療法。也是臨床上使用來治療邊緣人格障礙的方法。雖然它們在理論基礎上很大程度依賴精神分析,但是其技術操作主體卻是認知-行為風格的。CAT目前仍然沒有見到對邊緣人格障礙的療效研究結果。IPT有充足的隨機對照實驗的證據證明其對抑鬱障礙的有效性,但是同樣沒有完成對邊緣人格障礙的隨機對照實驗,(一個小樣本的預實驗中由於對照組脫落率高達75%,導致無法完成隨機對照實驗),但是預實驗顯示IPT很有可能是未來可供選擇的對邊緣人格障礙有效的療法。(Markowitz et al , 2006) TFP一開始對21名女性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進行了為期一年自身對照研究,發現住院次數,自殺行為都顯著減少,脫落率為16.9%。(Clarkin et al., 2001,2002)在當前TFP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中,90個患者被分配到TFP組,DBT組(DBT, 辯證行為治療)或手冊化的支持性心理治療組中,所有組的患者在1年的研究後焦慮、抑鬱、社會適應、總體功能都有改善,TFP組和DBT組的自殺行為顯著減少,而支持性心理治療組這方面無改善。TFP組的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顯著提高,而其他兩組無此變化。(J. F. Clarkin et al, unpublished data, 2006,K. N.Levy et al, unpublished data, 2006;Caligor, 2006)目前TFP的研究報告尚未發表,故具體的研究情況尚待觀察,而且TFP的治療目前仍然沒有隨訪研究。故根據循證醫學的觀點,TFP雖然是做為邊緣人格障礙的一線選擇的排序應該是在MBT之後。
循證醫學的理念是尋找臨床上最優的證據來選擇治療手段,自然認知-行為療法和心理動力學療法的比較是難免的。從研究證據的數量來說,認知-行為流派的研究數量多於心理動力學療法,代表者如辨證行為治療,2006年又出現了幾項病例對照研究。而且前面提到的圖式聚焦治療的最新的隨機對照實驗研究質量也很高。同時Leichsenring等的薈萃分析也提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便是動力學的療效研究的隨訪期往往較長,多數是18個月左右,而認知-行為療法的隨訪期往往只有13周。但是正如作者所說,目前研究方法的不一致尚無法讓研究者就這兩種療法進行比較(Leichsenring, Leibing 2003)而且精神分析界某些學者向來認為,精神分析作用的領域是人類的無意識,這部分工作是無法進行語言描述的,而幾乎所有的心理治療的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都需要藉助語言,故這種研究方法本身就會造成偏倚。一個可供選擇的解決途徑便是通過功能性腦成像技術來觀察治療造成的腦部變化,但是這樣的選擇仍然存在實際操作的困難,一是目前並沒有確鑿的人格障礙涉及腦區的理論假說得到證實,二是要以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為測量方法進行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極為昂貴,目前在此領域全球只有少數個案研究。 1)注重建立治療同盟
治療同盟對治療結果有決定性作用,而邊緣人格障礙者建立治療同盟存在困難。(Orlinsky et al , 2004; Bender et al ,2005)故TFP和MBT兩種療法都強調治療框架和治療目標。治療框架方面強調只有在醫患雙方確定治療框架的前提下才開始治療,治療框架包括了治療的頻率,治療可能的療程,對雙方角色的期望,治療收費、約診、取消,以及治療時間外的聯系和電話等各方面的限制。通過治療框架的確定,保證治療的結構性並且避免患者和治療師的付諸行動;治療目標方面強調在治療前都要就治療目標達成一致。治療目標包括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治療發生問題時,要回到治療目標。在治療同盟中,TFP和MBT兩種療法的操作手冊都建議治療師向患者說明其診斷,並說明邊緣人格障礙的核心特質。而且治療師也要向患者解釋治療本身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對治療的現實的期望是什麼樣的。MBT的治療師會有支持性治療的部分,而TFP模式中,治療師要避免支持,而是注意對負性投射性認同的及時處理。兩種治療模式中,都重視使用上述方法(TFP稱為限制性技術)來避免患者的脫落/,同時一旦發現有脫落的先兆(如遲到,違約等),兩種療法都要求治療師積極主動和患者討論。
2)管理自傷,自殺行為
MBT中鼓勵患者在此類行為發生前打電話給治療師或治療小組其他成員。TFP鼓勵患者在這種時候打電話給社會工作者或者急診服務部門,而不是打電話給治療師,從而避免患者通過自毀行為得到次級獲益。同時兩種療法都強調預防為主,有專門處理此類危機行為的程序。
3)處理治療師的反移情
MBT和TFP的理論中,都認為治療師對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不可避免的。兩種療法都提出此時治療師要保持治療的框架,分析解釋自己的情緒反應,同時接受同伴督導。並且提出最理想的督導模式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接受持續的督導。
4)各種療法在實際運用中辨證施治
各種療法在實際運用中都注重在解釋和支持,情感和理性之間的平衡和靈活轉換,以及辨證施治。這方面,梅林格治療干預計劃(the Menninger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Project ,TRIP)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精神分析式的研究,由兩組專業人員分別隨機抽取治療病案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討論。研究結果發現,移情解釋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技術,對某些案例來說,移情解釋讓患者的情況惡化,而對某些患者卻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發現在在共情理解的背景下進行移情解釋有較好的效果。研究者們提出,對自我功能較高的邊緣人格者使用解釋性技術效果較好,而有重大創傷史的邊緣人格障礙的患者們顯然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Gabbard et al., 1988, 1994; Horwitz et al., 1996)

閱讀全文

與動力的心理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蜜蜂觀察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81
睡眠多夢治療方法 瀏覽:404
企業所得稅季度計算方法 瀏覽:334
紫米粥放鹼怎麼熬的粘稠方法 瀏覽:13
糖葫蘆製作方法步驟圖解 瀏覽:971
xp怎麼更改許可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
陝西裝修房子潮濕最佳方法 瀏覽:286
門掉角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662
創新英語教學方法統計表 瀏覽:100
固定化酵母菌常用方法名稱 瀏覽:880
將圖像縮小有哪些方法 瀏覽:105
瑪咖片食用方法 瀏覽:883
消音ak的正確方法 瀏覽:288
治療干瘡的方法 瀏覽:240
愛國教育案例教學方法 瀏覽:232
眼膜的正確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26
小米微信語言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92
一道分治的計算方法 瀏覽:991
心境障礙診斷的標准和治療方法 瀏覽:82
紅參眼膜使用方法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