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如何打坐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禪定方法:
1、盤腿而坐,身體正直,眼睛微閉,下齶額微收,兩掌相疊,掌心向上,置於腹部下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無思無念。
2、呼吸自然,開始數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處,當空氣流出鼻腔時在心理默數,即每次呼氣的時候(也可以吸氣時數),就數一個數字,同時暗示自己更放鬆,數數規則:從1數到10。
3、當發現數錯了的時候,就表示你己經愰忽了,沒有關系,再回頭從1開始往上數。
4、注意整個練習的過程,保持身心同時放鬆,心情平靜。當心理浮躁,雜念很多的時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氣的時候,加重呼氣。持續一段時間,待心平氣和時,再讓呼吸隨其自然。
(1)佛家正確的打坐方法擴展閱讀
禪坐准備步驟:
1、肚子六分飽:飯後一小時再禪坐,不要吃得太飽,約五、六分飽即可。少吃一點,可以讓腸胃有更多的空間來裝靈氣;如果吃得過飽,胃裡充滿濁氣,打起坐來也容易睡著。飲食的內容則以清淡為主,不要太油膩。
2、自在歡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時候,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疲累的時候打坐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如果覺得累,還是趕緊去睡覺。
4、何時禪坐佳:隨時都可以。但晚上十二點以後到第二天清晨五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睡眠時間,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
5、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風不可直吹後腦,否則後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強或太暗。
6、服裝宜寬松:打坐的服裝以寬松為宜,女性應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勢不雅。
7、眼閉心法喜:禪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綳的樣子。
8、每日一禪坐:最好養成每天禪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能體會出禪坐的好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禪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禪定
㈡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獃獃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為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
㈢ 怎樣正確打坐
打坐的正確方式:
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參考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㈣ 藏傳佛教怎樣打坐
打坐時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東寶仲巴仁波切]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叉散坐亦可。
2、脊直:
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
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採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盡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並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復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反復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後一隻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盡力下沉,反復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盡力外擺,放鬆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後,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范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㈤ 佛教打坐正確方法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為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腳上,脊椎自然挺直,兩肩舒張但不挺胸;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頭不俯仰、不歪斜,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最後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最理想的打坐姿勢是「七支坐法」。實際上,七支坐法主要是對身體的七個要求,分別為雙足跏趺、脊直、肩張、手結定印於臍下、頭中正、雙眼微閉、舌舔上齶這七個。對於佛教打坐的姿勢來說,有著男女之分。其中,男士主要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左腳上,稱為「金剛坐」;而女士需要將右腳置左腿上,再將左腳置右足上,稱為「如意坐」。
除此之外,手結定印於臍下也有男女之分。男士主要為將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而女士是將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需要注意的是,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而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再就是,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意識的放鬆。
㈥ 如何正確的打坐
打坐的話最好按"七支坐法",這樣比較如法一點吧,合十祝吉祥,阿彌陀佛. 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參考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 (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 (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㈦ 佛家打坐的方法和要求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打坐在顯宗教法之中叫做「禪坐」或者「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打坐在密宗和大圓滿的教法之中叫做「五支坐法」,或「七支坐法」。打坐並非說一定要學佛學道才可以,普通人也可以打坐的。最理性的坐姿就是「七支坐法」,所謂的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一)雙足跏趺:先將左足放置在右腿上,再將右足放置在左足上,這種坐法叫做金剛坐,是男士用的。女士的叫做如意坐,是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有些時候,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體的放鬆和長時間的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
(二)脊直:脊椎的每一個錐體都如同算珠一樣疊加豎立,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打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脊椎筆直。
(三)肩張:肩膀要自然的舒張開來,不過不要挺胸。按照第一項坐好後以頭頂上領,使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膀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維持住這樣的姿態就好,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有利於心靜氣沉。
(四)手結定印於臍下:男的把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女的則是把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兩個拇指輕輕的碰觸,然後,自然放鬆的放在腿上。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五)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這樣可以保持頸椎的正直,又可以輕微的壓迫勁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城代謝,便於入靜。
(六)雙眼微閉:雙眼保持半開狀態,以能夠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佳。目光可以選擇注視身體前約一肘遠的一個靜物上,這個靜物最好是形狀簡單,體積較小,顏色單一的物品,比如說念珠。
舌舔上齶:舌尖輕輕的舔觸上顎。具體的竅門是:把舌頭後部的空氣排盡,喉嚨部位放鬆,舌頭稍微往後縮,自然就成。嘴唇輕閉,嘴部的肌肉自然的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留一點縫隙。
㈧ 如何正確禪坐!
正確姿勢要素
習禪有多種不同坐姿,包括坐於椅子上、坐於座墊上、坐於長凳上,以及各種盤坐,從簡單的散盤到全跏趺坐姿。
需要強調的是,您需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坐姿,要順從身體。難受的坐姿會使您習禪時分心,並使身體無法辨別什麼是問題。
在您擺好確保自己舒適和意識清醒的姿勢時,需要牢記以下內容:
1.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
2.背部放鬆。
3.兩肩放鬆,稍微張開,使胸部開闊,呼吸自然流暢。
4.雙手有支撐,放在墊子上或腿上,使雙臂放鬆。
5.頭正,前顎略內收,頸背要放鬆。
6.面部放鬆,舌抵上顎。
下面來看幾種最常見坐姿:
㈨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佛教打坐是有一定的正確姿勢的,只有掌握正確姿勢的要領才能有所收獲。以下的文章詳細講述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希望對想要了解相關知識的人們有幫助!
一、單盤:傳統叫金剛、或如意坐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要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打坐是由疼痛開始的,原因就是練習者的下肢關節的韌帶過於緊張所致,影響了打坐的效果。在練習中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的進行下肢關節的鍛煉,這個階段的練習,練習者要堅持住。其鍛煉方法如下:
(1)壓膝
在打坐中,對盤坐影響最大的是髖關節的靈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松緊,對於髖關節松緊的練習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壓膝。具體操作如下:
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兩腿相盤於身前,兩足相抵,盡量收至會陰前;然後用兩手心略微用力按壓膝關節部位,一壓一松有節奏地進行施壓,由輕到重,直到兩膝關節部位貼到墊子為好。繼而,身體前傾,用兩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壓膝關節,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前額部接近足尖為好。
(2)俯身(靈龜式)
習練者經過上述的鍛煉以後,下肢的關節已經比較靈活了。但這時進行盤坐還有不足,因此,還應盡一步的練習。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進行自然的盤腿:左足跟緊抵會陰,右足跟緊貼左小腿外側,然後,兩手放於身體的兩側,手心向後,身體向前俯壓,作叩拜狀。以額部向前下壓貼墊為標准。作時兩手仍然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上。(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3)單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單盤打坐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單盤打坐,還要進行單盤練習,在打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在練習時,先用左腿在上,靜坐30分鍾,再換另一條腿在上坐30分鍾。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作。
二、雙盤
七支坐法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注意事項:
1:打坐最佳時間應是晚上23點到第二天中午11點為好。
2:在室里室外打坐時 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3:女性朋友生理周期間也可以打坐,不別擔憂。
4: 打坐的狀態要在無為狀態下進行。不要總是停留在五識里(色,受,想,行,識,)。
5: 如果不能適應雙盤腿,可也用單盤腿。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腳上,脊椎自然挺直,兩肩舒張但不挺胸;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頭不俯仰、不歪斜,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最後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
佛教最理想的打坐姿勢是「七支坐法」。實際上,七支坐法主要是對身體的七個要求,分別為雙足跏趺、脊直、肩張、手結定印於臍下、頭中正、雙眼微閉、舌舔上齶這七個。對於佛教打坐的姿勢來說,有著男女之分。其中,男士主要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左腳上,稱為「金剛坐」;而女士需要將右腳置左腿上,再將左腳置右足上,稱為「如意坐」。
除此之外,手結定印於臍下也有男女之分。男士主要為將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而女士是將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需要注意的`是,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而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再就是,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意識的放鬆。
禪坐准備步驟
1、肚子六分飽:飯後一小時再禪坐,不要吃得太飽,約五、六分飽即可。少吃一點,可以讓腸胃有更多的空間來裝靈氣;如果吃得過飽,胃裡充滿濁氣,打起坐來也容易睡著。飲食的內容則以清淡為主,不要太油膩。
2、自在歡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時候,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疲累的時候打坐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如果覺得累,還是趕緊去睡覺。
4、何時禪坐佳:隨時都可以。但晚上十二點以後到第二天清晨五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睡眠時間,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
5、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風不可直吹後腦,否則後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強或太暗。
6、服裝宜寬松:打坐的服裝以寬松為宜,女性應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勢不雅。
7、眼閉心法喜:禪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綳的樣子。
8、每日一禪坐:最好養成每天禪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能體會出禪坐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