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腦干炎髓背外宗合症的治療方法

腦干炎髓背外宗合症的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4 11:11:19

Ⅰ 大家幫幫忙!~~

霍納綜合症(Horner syndrome):頸上交感神經徑路損害所致,表現為患側瞳孔縮小,眼球內陷,眼裂變小,面部少汗。
•對光反射通路:光線——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視束——中腦頂蓋前區——兩
側E-W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節後纖維——瞳孔括約肌;圖見P12
因司瞳孔反射的纖維布進入外側膝狀體,故外側膝狀體、視放射及枕葉視覺中樞損害引起的中樞性失明光反射不消失。
輻輳及調節反射:沖動沿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枕葉
距狀裂皮質——額葉——皮質橋延束——動眼神經E-W核和正中核——沿動眼神經——至瞳孔括約肌、睫狀肌(調節);至兩內直肌(輻輳)
故頂蓋前區病變,隻影響光反射徑路及交感神經下行纖維,不影響輻輳及調節反射
Wallenberg syndrome(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病變於延髓上段背外側區,常見原因為小腦後下動脈或椎動脈形成。表現:1)前庭神經核損害:眩暈、惡心、嘔吐、眼震;2)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經損害: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同側軟齶低垂及咽反射消失;3)繩狀體損害:患側共濟失調;4)交感神經下行纖維損害:Horner綜合征5)三叉神經脊束及脊束核損害:同側面部痛溫覺缺失;脊髓丘腦側束損害:對側偏身痛、溫覺減退或喪失。
•Millard-Gubler syndrome(腦橋腹外側綜合征):病變位於腦橋腹外側部,接近延髓
表現:1)展神經核損傷:患側展神經麻痹;2)面神經核損傷:患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3)錐體束損害:對側中樞性癱瘓;若累及脊髓丘腦側束,則有對側偏身感覺障礙
•locked-in syndrome(閉鎖綜合征):又稱去傳出狀態,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主要見於腦乾的血管病變致基底部雙側梗塞。
患者意識清醒,不能講話但可以理解,眼球水平運動障礙,雙側面癱,舌、咽及構音、吞咽均有障礙,不能轉頸聳肩,四肢全癱。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基底動脈尖端分出的大腦後動脈和小腦上動脈梗死,表現為眼球運動障礙,瞳孔異常,覺醒和行為障礙,可伴記憶力喪失,及對策偏盲或皮質盲,少數可出現大腦腳幻覺。
亨特綜合征(Hunt syndrome):膝狀神經節損害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同時有耳後部劇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皰疹,可伴舌前1/3味覺障礙及淚腺、唾液腺分泌障礙,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由於某種因素造成的腦動脈一過性或短暫性缺血,導致相應供血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或視網膜功能障礙。
腔隙性腦梗塞: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基礎上,血管壁發生病變,導致管腔閉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見發病部位有殼核、尾狀核、內囊、丘腦及腦橋等。
•腦分水嶺梗死(CWSI):又稱邊緣帶梗死,是指腦內相鄰動脈供血區之間的邊緣帶發生的腦梗死。是在腦動脈狹窄基礎上,發生血流動力學異常所致。大腦中動脈與後動脈之間的分水嶺區最常見。
癲癇:是一組由不同病因所引起,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異常放電所導致,以發作性、短暫性、重復性及通常為刻板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的綜合征
賈克森(Jackson)發作:屬於單純部分性發作中的運動性發作,指異常運動從局部開始,沿皮層功能區移動,如從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發展
(一)譫妄(delirium)是一組以急性、一過性、廣泛性認知障礙,尤以意識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暫、病變發展迅速,故又稱為急性腦綜合征。
(二)痴呆(dementia)是指較嚴重的、持續的認知障礙。臨床上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特徵,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但沒有意識障礙。(因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故又稱為慢性腦綜合征。)

如何治眩暈

首先要區分頭暈(包括頭昏和眩暈)和眩暈(天旋地轉,走路不穩,),其次確定病因
引起眩暈病因有以下幾種:其中BPPV美尼爾氏病,前庭神經炎,後循環缺血最常見。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頗多,臨床常見的有:
(1)腦血管性眩暈: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後者多見,通常起病均較急。因前庭系統主要由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且內耳及前庭神經核的供血動脈均為終末動脈。前庭神經核是腦干中最大的神經核,位置表淺,對缺氧敏感而易出現症狀。一般而言,病變越鄰近椎基底動脈的末端,眩暈越劇烈;病變越接近內耳,耳鳴耳聾越明顯;病變越接近動脈主幹,內耳症狀越不明顯而以神經症狀為主。腦血管性眩暈常見以下幾種類型:

[1]迷路卒中(labyrinthine apoplexy):又稱內聽動脈血栓形成,可由內聽動脈痙攣、閉塞,也可由內聽動脈出血所致。急驟發作的嚴重的旋轉性眩暈,伴有劇烈的惡心、嘔吐、面白、出汗等;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但較輕。

2]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病因多為小腦後下動脈血栓形成,急性起病,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疑核麻痹,表現為同側軟齶和咽喉肌麻症狀,吞咽困難、飲水嗆、聲音嘶啞、咽反射消失;同側Horner征;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平衡障礙,向患側傾倒;交叉性感覺障礙等。

[3]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或腦梗死:椎基底動脈在解剖學和病理學方面有3條重要特點,一是兩側椎動脈管徑不等者在正常人占 2/3,甚至單側椎大孔極細小或缺如;二是椎動脈穿行第6~1頸椎橫突孔後經枕大孔入顱,亦即走行在一條活動度極大的骨性隧道中,50歲以後頸椎易發退行性變和骨贅形成,如血壓低更易促發供血不全;三是椎動脈極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隨年齡增長,動脈管腔逐漸變窄,血流量漸減。主要臨床表現是急起的眩暈,約佔80%-98%,常為首發症狀;伴有惡心、嘔吐、平衡障礙、站立不穩和雙下肢無力。

[4]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多為左側鎖骨下動脈第1段閉塞,血液不能直接流入患側椎動脈,而健側椎動脈的血液部分流入患側腦組織及逆流到患側鎖骨下動脈;當患側上肢活動而需血量增加時,可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症狀。檢查可發現患側上肢橈動脈搏動減弱;收縮期血壓比健側低3KPa以上;鎖骨上窩可聽到血管雜音,確診有賴於血管造影。治療以手術療法為佳。

[5]頸動脈竇綜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因頸動脈竇反射過敏所致。

[6]頸性眩暈(cervical vertigo):也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病因可能有頸椎退行性變、頸肌和頸軟組織病變、頸部腫瘤和顱底畸形等引起椎動脈受壓而發生缺血,導致眩暈;椎動脈本身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畸形等更易發病。頸交感神經叢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

(2梅尼埃病(Meniere病): 為眩暈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狀是突發性劇烈的旋轉性眩暈,伴有耳鳴,波動性或漸進性聽力減退或耳聾。患側耳部脹滿感、壓迫感,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等自主神經症狀。平衡障礙,發作期有短時間規律的水平眼震,開始快相向患側,為刺激症狀,數小時後快相向健側,為破壞症狀。眩暈持續時間較短,歷時數十分或數小時自行緩解,也有長達數天者。常反復發作,聽力損害隨著發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聾時眩暈發作也停止。

(3)顱內腫瘤性眩暈:

(4)內耳葯物中毒性眩暈:

(5)前庭神經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為病毒感染;病變部位在前庭神經末梢、前庭神經元、前庭神經(即核前部分)。本病多發於30~50歲,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起病突然,病前有發熱、上感或泌尿道感染病史,多為腮腺炎、麻疹及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臨床表現以眩暈最突出,頭部轉動時眩暈加劇,眩暈於數小時至數日達到高峰,後漸減輕。多無耳鳴、耳聾,也有報告約30%病例有耳蝸症狀;嚴重者傾倒、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病初有明顯的自發性眼震,多為水平性和旋轉性,快相向健側。前庭功能檢查顯示單側或雙側反應減弱,部分病例痊癒後前庭功能恢復。病程數天到6周,逐漸恢復,少數患者可復發。本病治療可參考Meniere病,並可加用激素。

(6)腦部感染疾病性眩暈:或稱為感染性眩暈。迷路炎、橋小腦角蛛網膜炎、小腦膿腫等均可引起;有感染發熱病史,急性、亞急性起病。引起眩暈常見的腦部感染性疾病有:

(7)第四腦室囊蟲病:

(8)多發性硬化:由腦干內的聽神經和前庭神經脫髓鞘病變引起。

(9)延髓空洞症:
(10)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又稱內耳耳石症。發病年齡30~60歲,老年人更常見。內耳耳石由於頭位改變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經末梢引起眩暈和眼震。當病人處於某種頭位或某一特定位置時突然出現旋轉性眩暈,眩暈歷時短暫,數秒至數十秒。眼震為旋轉性或水平性持續10~20秒鍾,無聽力障礙。頭後仰或側傾時出現眩暈伴眼球震顫,可自發緩解,預後良好。重復變換頭位仍可誘發,但逐漸不再出現,為適應現象(+)。多數患者頭位及體位試驗(+),是其惟一的體征。本病可有家族史。睡眠不足、疲勞、飲酒可為誘因。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大多於數天或數月後漸愈。
(11)暈動病:由於乘飛機和車船時,內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亂,表現為眩暈,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等自主神經症狀,無眼震。

(12)頭頸部外傷性眩暈: 眩暈是頭部外傷的常見症狀,閉合性顱腦外傷出現真性眩暈約12%。

(13)偏頭痛性眩暈:有偏頭痛發作史及家族史。表現為眩暈發作,枕部疼痛。無神經系統及耳部症狀體征。

Ⅲ 腦干出血怎麼治療

這里我只能給一些建議 治療成功率較高的經驗主要在於:
①打消顧慮,積極實施氣管切開術;
②積極採取冬眠療法、頭部低溫保護以降低腦細胞代謝,不過早使用促醒劑,最大限度降低病人腦功能負荷;
③積極有序降顱壓治療:晶體脫水劑與膠體脫水劑(人血白蛋白)聯用;
④抗氧化等腦護劑的早期大量應用;
⑤適時投用活血化瘀中成葯制劑;
⑥補給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⑦重點護理;
⑧完善的腦血管病綜合救治體系建立與運作(卒中單元理念的實施與多學科協作)。
腦干出血並延髓麻痹、鼾聲大作頭部搖擺震動,不利腦部保護並勢必加重病情。以往因顧慮護理工作強度大、手術風險等因素,對實施氣管切開持謹慎態度。將腦干出血伴鼾聲大作作為氣切手術指征是一大膽賞識;亞低溫療法,能降低組織的耗氧量及代謝,提高對缺氧的耐受性,減輕腦水腫,保護血腦屏障[1]。早期應用亞低溫治療,還可防止或減輕腦損傷後的反應性高熱,延長脫水劑的作用時間。對繼續出血者還可使出血停止[2];在危重急性期避免過早使用腦細胞興奮激活葯物,是對腦細胞的最好保護;降顱壓治療,尤其是對高齡患者,甘露醇用量要慎,最好輔以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的應用不僅是極好的增強免疫、營養支持葯物,同時也是提高體內膠體滲透壓降低顱內壓之良葯;應用腦細胞保護劑,包括鈣離子拮抗劑、自由基清除劑、興奮性氨基酸NMDA受體拮抗劑等,對腦干出血的救治是有益的;近年活血化瘀法治療腦出血急性期受到重視[3]。按中醫理論「離經之血為之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等理論,並結合臨床客觀「瘀血證」的依據和腦出血的自止性。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葯對高血壓腦出血具有良好 的治療作用,安全有效[4]。抗生素及抗潰瘍葯物的早期應用對預防感染和消化性潰瘍是必要的;補給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引入「卒中單元」理念,多學科協作,全面規范的整體護理與康復訓練,是腦干出血救治成功的保障。

Ⅳ 腦干損傷,腦出血,腦水腫跪求治療方法

第一、後枕部著力,一般都存在對沖傷,主要受損的部位應該在前額顳,而且有可能是雙側硬模下血腫,腦挫裂傷,腦內血腫形成。腦組織腫脹明顯,腦干受壓,甚至有可能存在腦干挫傷,水腫。這類病人尤其合並有腦干損傷的,一般預後都比較差。手術多選擇開顱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目前已經十三天了,水腫高峰期一般是7天到14天,基本已經進入水腫吸收期了。不知道最近的復查頭顱CT結果是什麼?是否存在腦組織壞死,腫脹。
第二、你描述的胃腸道功能差,肺部感染,尿崩,這類症狀體征都是反映顱腦損傷,尤其是腦干損傷的特徵,尤其是心跳血壓已經靠葯物維持。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會表現為:Cushing潰瘍,反映為胃腸道出血,也叫消化道出血,同時合並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尿崩意味著下丘腦位置的損傷,心跳血壓則是反映出了腦干,尤其是延髓,橋腦部位損傷,因此判斷患者目前情況已經特別危急了。我想醫院已經肯定給你們下達病危通知書了。
第三、目前關鍵的問題是自主呼吸,正常循環系統能否出現,如果近期仍無法恢復的話,估計患者預後不會很好了。
最後真心祝福,希望可以度過難關,轉危為安。

Ⅳ 腦干出血後遺症是否有方法治療

腦干出血疾病包括腦梗塞和腦干出血,其中腦干出血是臨床上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腦實質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干出血常見的後遺症及康復鍛煉方法

腦干出血是一種常見病,也是一種致殘率、致死率極高的疾病,其常見的後遺症主要有:

翡翠圓鐲,這里買省一半!
廣告

一)腦干出血最常見的後遺症是偏癱,具體表現為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常伴感覺障礙如冷熱、疼痛等感覺減退或完全不知。有時還可伴有同側的面癱和視野缺損。

二)精神和智力障礙:較大范圍或多次復發的腦干出血意外,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礙。如人格改變、消極悲觀、鬱抑寡歡、精神萎靡、易激動等。

三)失語:腦干出血後遺症型失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運動性失語表現為病人能聽懂別人的話語,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2、感覺性失語則無語言表達障礙,但聽不懂別人的話,也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表現為答非所問,自說自話;3、命名性失語則表現為看到一件物品,能說出它的用途,但卻叫不出名稱。

四)其它症狀:腦干出血後遺症的其它症狀還有:頭疼、眩暈、惡心、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耳鳴、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穩、頸項酸痛疲乏、無力、食慾不振、記憶力減退、痴呆、抑鬱等。

腦干出血後遺症的康復鍛煉方法主要有:

一)面癱的功能鍛煉:用拇指自兩眉之間經眉弓,經太陽穴到目內眥,再下經鼻翼旁、鼻唇溝、嘴角至下頜角,緩緩按揉,直到發熱發酸為止。

二)語言功能訓練:要耐心細致地一字一句進行練習,練習時,注意力要集中,情緒要穩定,說話節奏宜慢,先從簡單的單字、單詞練習。鼓勵病人大膽與人交談,也是一種語言鍛煉的方法。

三)偏癱的功能鍛煉:

1、按摩與被動運動:對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對大小關節作屈伸膝、屈伸肘,彎伸手指等被動運動,避免關節僵硬。

2、力量鍛煉:病人在攙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身體向左右兩側活動,下蹲等活動;還可在原地踏步,輪流抬兩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側方移動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鍛煉時,應有意使患肢負重,但要注意活動量應逐漸增加,掌握時間不宜過度疲勞。同時可作患側上肢平舉、抬高、上舉等運動。平卧床可主動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並攏、撐開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鐵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後,走路時將腿抬高,做跨步態,並逐漸進行跨門檻,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樓梯等運動,逐漸加長距離。

3、靈活性和協調性:對上肢的鍛煉,主要是訓練兩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如自己梳頭、穿衣、解紐扣、洗臉等,以及參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動,逐漸達到日常生活能夠自理。下肢鍛煉可以可讓病人坐在凳子上,肢踩竹筒來回滾動。

4、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如自主飲食能力,自己如何穿脫衣物,如何進行個人衛生清潔,排泄大、小便動作的自立,洗澡、做家務等。除運動康復外,尚應注意計算、綜合、推理、認知、心理、職業與社會康復治療等。

進行功能性康復訓練的同時應堅持可靠的葯物預防治療,特別是控制血壓,有條件的還可配合高壓氧、針灸、推拿等。注意除應樹立患者康復信心外,陪護家屬還要有耐心和恆心,切不可操之過急或厭煩恢心,半途而廢。只要堅持康復訓練,大多數中風後癱瘓病人是能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的。

Ⅵ 導致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的病變閉塞的血管是

小腦後下動脈閉塞引起的延髓背側梗死,稱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又稱小腦後下動脈綜合征或Wallenberg綜合征,是腦干梗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老年人多由血栓形成引起,而青中年人多為心原性或動脈原性栓塞引起

Ⅶ 我爸爸患有眩暈症,怎麼治療!醫生來下!

眩暈的可能性是很多的,由於你的問題補充不存在了.我給你說下眩暈可能的原因:(1)腦血管性眩暈 :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後者多見, 通常起病均較急。因前庭系統主要由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且內耳及前庭神經核的供血動脈均為終末動脈。前庭神經核是腦干中最大的神經核,位置表淺,對缺氧敏感而易出現症狀。一般而言,病變越鄰近椎基底動脈的末端,眩暈越劇烈;病變越接近內耳,耳鳴耳聾越明顯;病變越接近動脈主幹,內耳症狀越不明顯而以神經症狀為主。腦血管性眩暈常見以下幾種類型:
〔1〕迷路卒中(labyrinthine apoplexy):又稱內聽動脈血栓形成,可由內聽動脈痙攣、閉塞 ,也可由內聽動脈出血所致。急驟發作的嚴重的旋轉性眩暈,伴有劇烈的惡心、嘔吐、面白、出汗等;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但較輕。
〔2〕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病因多為小腦後下動脈血栓形成,急性起病,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疑核麻痹,表現為同側軟齶和咽喉肌麻症狀,吞咽困難、飲水嗆、聲音嘶啞、咽反射消失;同側Horner征;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平衡障礙,向患側傾倒;交叉性感覺障礙等。
〔3〕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或腦梗死:椎基底動脈在解剖學和病理學方面有3條重要特點,一是兩側椎動脈管徑不等者在正常人占 2/3,甚至單側椎大孔極細小或缺如;二是椎動脈穿行第6~1頸椎橫突孔後經枕大孔入顱,亦即走行在一條活動度極大的骨性隧道中,50歲以後頸椎易發退行性變和骨贅形成,如血壓低更易促發供血不全;三是椎動脈極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隨年齡增長,動脈管腔逐漸變窄,血流量漸減。主要臨床表現是急起的眩暈,約佔80%-98%,常為首發症狀;伴有惡心、嘔吐、平衡障礙、站立不穩和雙下肢無力。
〔4〕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多為左側鎖骨下動脈第1段閉塞,血液不能直接流入患側椎動脈,而健側椎動脈的血液部分流入患側腦組織及逆流到患側鎖骨下動脈;當患側上肢活動而需血量增加時,可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症狀。檢查可發現患側上肢橈動脈搏動減弱;收縮期血壓比健側低3KPa以上;鎖骨上窩可聽到血管雜音,確診有賴於血管造影。治療以手術療法為佳。
〔5〕頸動脈竇綜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系因頸動脈竇反射過敏所致。
〔6〕頸性眩暈(cervical vertigo):也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病因可能有頸椎退行性變、頸肌和頸軟組織病變、頸部腫瘤和顱底畸形等引起椎動脈受壓而發生缺血,導致眩暈;椎動脈本身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畸形等更易發病。頸交感神經叢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或反射性內耳循環障礙而發病。反射異常也可引起,如環枕關節及上三個頸椎關節囊中的頸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種刺激,其沖動可經頸1~3神經後根、脊髓小腦束、網狀小腦束、橄欖小腦束等傳至小腦或前庭神核,產生眩暈和平衡障礙。主要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眩暈,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常伴有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等,有時可有黑蒙、復視、弱視等,症狀持續時間短暫。治療可用頸部牽引、理療、按摩;適當應用血管擴張葯、改善微循環葯和維生素類等。
(2)內耳眩暈病(Meniere病) 為眩暈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狀是突發性劇烈的旋轉性眩暈,伴有耳鳴,波動性或漸進性聽力減退或耳聾。患側耳部脹滿感、壓迫感,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等自主神經症狀。平衡障礙,發作期有短時間規律的水平眼震,開始快相向患側,為刺激症狀,數小時後快相向健側,為破壞症狀。眩暈持續時間較短,歷時數十分或數小時自行緩解,也有長達數天者。常反復發作,聽力損害隨著發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聾時眩暈發作也停止。
(3)顱內腫瘤性眩暈 橋小腦角、腦干、小腦、第四腦室和大腦半球腫瘤均可發生眩暈,可由於腫瘤直接侵犯或壓迫前庭系統,或因顱壓高,使第四腦室底前庭神經核充血、腫脹而引起。眩暈性質可分為真性或非真性,程度較輕。除第四腦室腫瘤因頭位改變而突發眩暈外,一般均為非發作性,病情呈緩慢進行性發展。引起眩暈常見的顱內腫瘤有:
〔1〕聽神經瘤:是最常引起眩暈的腫瘤,開始常為單側耳鳴及聽力減退,漸而發生眩暈,多為搖擺感或不穩感,旋轉性眩暈少見。以後相繼出現同側三叉、面神經及小腦受累體征。檢查可見眼震、同側感音性耳聾、冷熱反應消失,頭顱X線攝片可見病側內耳道擴大或有骨質破壞。
〔2〕腦干腫瘤:特點是逐漸出現一側或雙側交叉性癱瘓,眩暈和眼球震顫可為持續性,不伴有聽力減退。
〔3〕小腦腫瘤:眩暈也較常見,並多伴有小腦性眼震和頭痛。蚓部腫瘤有顯著的平衡障礙、站立不穩和常向後傾倒。小腦半球腫瘤可伴有同側肢體肌張力減低及共濟失調。
〔4〕四腦室腫瘤或囊腫:患者多在某種頭位時因腫瘤阻塞腦脊液通道而引起急性顱內壓增高,出現突發性眩暈、頭痛、嘔吐,患者常取固定頭位。以上各種腫瘤作頭顱CT或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4)內耳葯物中毒性眩暈 某些葯物可引起第8對顱神經中毒性損害,多使耳蝸及前庭神經同時受累。這類葯物有鏈黴素、苯妥英鈉、水楊酸制劑、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酒精和奎寧等。鏈黴素硫酸鹽主要損害前庭神經而引起眩暈;雙氫鏈黴素對耳蝸損害較大,但也損害前庭神經。葯物中毒引起的眩暈多為漸進性和持續性,一 般不劇烈,常伴有平衡障礙、耳鳴和聽力減退等症狀。發生內耳中毒的主要因素是個體的易感性,也與劑量及用葯時間長短有關。急性中毒常在用葯後數日或當日出現眩暈、惡心、嘔吐和平衡障礙,停葯後症狀可緩解。慢性中毒多在用葯後
2~4 周出現眩暈,並在一段時間內逐漸加重,多為搖擺不穩感或旋轉性眩暈。引起眩暈常見的葯物中毒有:
〔1〕鏈黴素中毒:最常見,多先有口周麻木及四肢全身麻木感,可於用葯數天內發生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但較少見;大多數為慢相中毒損害,於用葯後2~4周出現眩暈,病人感覺外物搖晃、擺 動,活動時加重,靜止時減輕或消失,伴有平衡障礙,多無眼震,可伴有雙側感音性耳聾;眩暈恢復較慢。
〔2〕苯妥英鈉中毒:侵犯小腦前庭系統,發生眩暈,有顯著的眼震。
〔3〕水楊酸類及奎寧:可同時侵犯耳蝸及前庭系統,發生眩暈、耳鳴及聽力減退,還可侵犯視神經,產生視力減退。治療方法可用維生素B族、神經營養葯和鈣通道阻滯劑等;也可採用針灸、高壓氧和理療等。
(5)前庭神經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為病毒感染;病變部位在前庭神經末梢、前庭神經元、前庭神經(即核前部分)。本病多發於30~50歲,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起病突然,病前有發熱、上感或泌尿道感染病史,多為腮腺炎、麻疹及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臨床表現以眩暈最突出,頭部轉動時眩暈加劇,眩暈於數小時至數日達到高峰,後漸減輕。多無耳鳴、耳聾,也有報告約30%病例有耳蝸症狀;嚴重者傾倒、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病初有明顯的自發性眼震,多為水平性和旋轉性,快相向健側。前庭功能檢查顯示單側或雙側反應減弱,部分病例痊癒後前庭功能恢復。病程數天到6周,逐漸恢復,少數患者可復發。本病治療可參考Meniere病,並可加用激素。
(6)腦部感染疾病性眩暈 或稱為感染性眩暈。迷路炎、橋小腦角蛛網膜炎、小腦膿腫等均可引起;有感染發熱病史,急性、亞急性起病。引起眩暈常見的腦部感染性疾病有:
〔1〕迷路炎:起病較急,多為急、慢性中耳炎的並發症,或由腮腺炎、麻疹及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表現為陣發性眩暈、惡心、嘔吐、眼震、進行性耳聾、耳痛和發熱等,或有中耳炎及鼓膜穿孔。其明顯有感染症狀可與Meniere病相鑒別。瘺管試驗也有助於診斷,反復指壓外耳道口數次,可誘發眩暈為(+)表示有瘺管(穿孔)存在的可能。
〔2〕流行性眩暈:可能是病毒性腦炎的特殊類型,系腦乾的病毒性感染,也有人認為是前庭神經元炎的流行。呈發作性小流行,臨床症狀酷似前庭神經元炎,突然發病,眩暈甚重。病前多有感染史,多無耳蝸症狀,可伴有復視、眼瞼下垂、面肌輕癱等。腦脊液淋巴細胞輕度增高。病程呈自限性,6~9天恢復。
〔3〕橋小腦角蛛網膜炎:急性、亞急性起病,病程較長,有起伏,可緩解復發。表現眩暈、耳鳴及聽力減退,後者較輕,還可侵犯三叉神經、面神經,或有共濟失調。腦脊液正常,或蛋白-細胞輕度增高。
〔4〕小腦膿腫:病前有感染史,耳源性膿腫有中耳炎病史。有頭痛、嘔吐、脈緩等顱壓高徵象。發熱,白細胞增高、腦脊液蛋白-細胞增高。眩暈、眼震、小腦性共濟失調和肌張力減低等小腦體征。CT、MRI可確診。
〔5〕腦干腦炎:起病較急,有發熱,迅速出現頭痛和眩暈,以中腦和腦橋的局灶損害較常見。
(7)第四腦室囊蟲病 可有發作性眩暈,囊蟲或寄生於腦室壁,或浮游於腦脊液中,可因頭位的突然改變使前庭、迷走神經受到刺激而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可有強迫頭位,步態不穩,個別可發生突然跌倒,呼吸突停而死亡,為Brun征發作,間歇期正常。
(8)多發性硬化 由腦干內的聽神經和前庭神經脫髓鞘病變引起。主要表現眩暈、眼震、聽力障礙和平衡障礙。眩暈是多發性硬化的重要症狀,甚至是首發症狀。眩暈呈發作性,每次可持續數天,可反復發作,伴有明顯的眼震,眩暈消失後眼震仍可存在。自覺耳聾少見,但聽力檢查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可發現約1/3病人有感音性耳聾。
(9)延髓空洞症 損害前庭神經核可引起眩暈,但程度較輕。病程緩慢進展。可伴有垂直性眼震,可有三叉神經核、舌下神經核和疑核受累表現,如三叉神經核性感覺障礙,舌肌萎縮和軟齶與聲帶麻痹等。
(10)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 又稱內耳耳石症。發病年齡30~60歲,老年人更常見。內耳耳石由於頭位改變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經末梢引起眩暈和眼震。當病人處於某種頭位或某一特定位置時突然出現旋轉性眩暈,眩暈歷時短暫,數秒至數十秒。眼震為旋轉性或水平性, 持續10~20秒鍾,無聽力障礙。頭後仰或側傾時出現眩暈伴眼球震顫,可自發緩解,預後良好。重復變換頭位仍可誘發,但逐漸不再出現,為適應現象(+)。多數患者頭位及體位試驗(+),是其惟一的體征。本病可有家族史。睡眠不足、疲勞、飲酒可為誘因。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大多於數天或數月後漸愈。臨床診斷需慎重,應注意與後顱凹腫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多發性硬化等引起的眩暈鑒別。治療可給予安定劑和鈣、道阻滯劑。
(11)暈動病 由於乘飛機和車船時,內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亂,表現為眩暈,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等自主神經症狀,無眼震。
(12)頭頸部外傷性眩暈 眩暈是頭部外傷的常見症狀,閉合性顱腦外傷出現真性眩暈約12%。引起眩暈常見的頭頸部外傷有:
〔1〕顳骨骨折 :10%~15%顳骨骨折病人有眩暈,系非旋轉性,感覺外物或自身呈一種特定的運動感,伴平衡障礙,轉頭或上視時加重。
〔2〕迷路震盪:可迅速出現旋轉性眩暈、惡心、嘔吐、耳聾,以後由於大腦的代償性作用可於短時間內恢復。
〔3〕迷路損傷:發生出血時眩暈持續時間較長。
〔4〕顱底骨折:可直接損傷第8對顱神經,立即出現眩暈、眼球震顫和耳聾等。
〔5〕腦干挫傷:眩暈較常見而持久,但多不是旋轉性眩暈,不伴有聽力障礙、其他顱神經或傳導束症狀。
〔6〕腦震盪後綜合征:通常表現非真性眩暈,可經年持續存在,但有波動性。
〔7〕頸椎損傷性眩暈 :可由以下情況引起:顱腦損傷並發頸椎損傷;頸椎揮鞭樣損傷(whiplash injury),多由於乘坐汽車時被撞,頸部過伸後又過屈,或者頸部向側方過度傾斜,引起頸椎及其軟組織挫傷;沖力自脊柱向上和舉重等也可引起頸椎損傷。頸椎損傷主要影響椎動脈供血,或周圍軟組織損傷的刺激向上傳到前庭神經核 、小腦齒狀核。損傷後可即刻出現症狀,也有2周至4年才發病。眩暈形式和伴隨症狀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相似,上位頸椎的張口位照片可見關節錯位。頭頸部外傷性眩暈因有明確的頭、頸部外傷史可資鑒別。
(13)偏頭痛性眩暈 有偏頭痛發作史及家族史。表現為眩暈發作,枕部疼痛。無神經系統及耳部症狀體征。
(14)癲癇性眩暈 眩暈可為顳葉癲癇的先兆,或以眩暈發作為惟一的症狀,突然發作,突然終止,極為短暫。前庭性癲癇或眩暈性癲癇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潛伏性癲癇,可在前庭功能檢查時因刺激前庭而誘發。主要表現為短時眩暈和意識喪失,腦電圖有癲癇的特徵性改變,抗癲癇治療有效。
(15)反射性眩暈 因膽囊炎、結腸炎而引起的眩暈,極為少見。須注意其原發的消化系統疾病。
(16)眼源性眩暈 臨床少見,程度較輕,常在用目力過久或注視較長時間後才出現,遮蓋患眼或閉目休息後眩暈可消失。可由屈光不正、眼肌麻痹、視力減退而引起。如為眼肌麻痹引起的眩暈,則向麻痹側注視時眩暈更明顯,從高空向下俯視出現的眩暈也為眼源性眩暈。其臨床表現無旋轉感,而為「忽忽悠悠」的感覺。眼球水平性擺動,無快、慢相之分,系假性眼震,可有復視。
(17)深感覺性障礙 深部感覺障礙所引起的姿態感覺性眩暈,患者有深感覺障礙,Romberg征(+)。
(18)功能性眩暈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眩暈以女性多見,常有情緒不佳、精神緊張和過勞等誘因。臨床表現是主觀感覺眩暈,並多呈發作性,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具有較多的神經官能性症狀和主訴,無神經系統的器質性體征,或可發現四肢腱反射對稱性活躍,肢端濕冷,可伴有惡心、嘔吐、出汗、面色蒼白等自主神經症狀

Ⅷ 出現明顯延髓麻痹可以怎麼治療

球麻痹分為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屬於腦神經的直接損害,可以使用營養周圍神經的葯物,比如維生素B1、甲鈷胺、胞磷膽鹼注射液、鼠神經生長因子等。這類葯物能夠促進神經修復、生長,有助於球麻痹的恢復,同時也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假性球麻痹是由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所致,要積極治療原發病,由雙側大腦半球損傷或者是腦干以上的高位損傷。建議給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的方案治療腦梗死,積極營養神經、促進恢復的方案治療腦出血。常用營養神經的葯物是奧拉西坦、神經節苷酯、腦蛋白水解物、腦苷肌肽等。這一類葯物主要是促進腦代謝,促進神經元功能恢復。後期不管是真性球麻痹還是假性球麻痹,都可以在康復科進行正規的康復、理療

Ⅸ 延髓梗塞能治療好嗎怎麼治療

【關鍵詞】 延髓

延髓是脊髓上端連續而膨大的部分,血供豐富,發生梗塞的機會明顯少於橋腦、中腦。我院自1994年5月~1998年12月共收治121例經頭MRI證實的腦干梗塞,其中延髓梗塞19例,佔全部病例的15.7%,均符合1986年全國腦血管病的診斷標准,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9例延髓梗塞中男11例,女8例,年齡36~61歲,平均50歲。發病前有TIA病史4例,高血壓病8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心房纖顫2例,平素健康2例。

1.2 主要臨床症狀及體征 頭昏、眩暈、走路不穩18例,佔94.7%(18/19);病側軟齶麻痹、共濟失調100%(19/19);惡心、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16例,佔84.2%(16/19);頭痛、眼震、霍納征、交叉性痛覺減退8例,佔42.1%(8/19);偏癱伴偏身痛覺減退3例,佔15.7%(3/19);舌下神經癱、四肢輕癱各1例。

1.3 影像結果 19例在病後2~15d進行了頭部CT掃描檢查,8例顯示頸內動脈系統腔隙性腦梗塞,2例顯示小腦梗塞病灶,無一例顯示延髓內病灶。第3~16天進行了頭部MRI檢查,全部證實延髓內異常信號,其中8例位於延髓上部,7例位於延髓中部,4例位於延髓下部;16例累及延髓背外側區,3例累及旁正中腹側區;5例延髓和中腦,雙側半卵圓中心同時有異常信號,3例延髓和小腦,2例延髓和頂葉,4例延髓和橋腦,單純延髓背外側5例,梗塞灶顯示長T 1 長T 2 異常信號;表現為T 1 加權像呈低信號強度,T 2 加權像呈高信號強度。

1.4 診斷 臨床診斷延髓梗塞,其中14例延髓背外側綜合征,2例為其變異型,3例為延髓內側綜合征。

1.5 預後 其中8例遺留輕度霍納征,3例遺留偏身痛覺減退,2例交叉性痛覺減退,所有病人均能行走,生活能自理。預後較好。

2 討論

延髓位於腦干最下端,較腦乾的其他部位血供豐富,側支循環更好,故延髓不是缺血的易損部位,往往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其原因是延髓供血有多個來源,動脈起源存在變異性,梗塞灶的范圍及其周圍水腫的程度不一,累及延髓內部組織結構不同,故延髓梗塞多合並其他腦區的梗塞,陳氏 〔1〕 報道100例腦干梗塞,87%伴有其他腦區的梗塞。在MRI未應用於臨床之前,能正確做出診斷的延髓梗塞多見於經典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即Wallenberg綜合征,隨著MRI的應用,近幾年有關延髓內側綜合征的報道日漸增多,一些變異的Wallenberg綜合征也漸被認識。在所有的延髓梗塞病人中,損傷部位最常見於延髓背外側,本組佔73.6%(14/19),頭部MRI表現部位為長T 1 長T 2 信號,本型又稱Wallenberg綜合征,多見於小腦後下動脈血栓,典型的臨床表現為 (1)眩暈,嘔吐,眼震,為前庭神經核及網狀結構受損所致;(2)同側共濟失調為繩狀體或脊髓小腦束受損所致;(3)病側軟齶及聲帶麻痹出現構音障礙,反嗆,吞咽困難為疑核或舌咽、迷走神經受損所致;(4)病灶側面部及對側肢體痛溫覺障礙為三叉神經脊束核受損所致;(5)同側霍納征為交感神經下行纖維受損所致。造成這些症狀或體征的血管堵塞部位或在小腦後下動脈的起始部,或在椎動脈分出小腦後下動脈的部位閉塞而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本病發生後眩暈常為短暫的,多數在數日內消失,小腦性共濟失調亦較易恢復,症狀多在1~2周內消失;眼震多數不持久;霍納征多數持久,本組8例遺留此征,吞咽障礙一般經2~3周即能恢復,少數早期不需鼻飼,吞咽障礙即使很輕,但軟齶麻痹時間較長,個別嚴重球麻痹需長期鼻飼;感覺障礙通常不易恢復,本組11例遺留偏身或交叉性感覺障礙,本病一般無運動障礙的後遺症,因此總的說預後較好。

本組有3例錐體束征陽性伴偏身感覺障礙者,頭部MRI示病灶位於上延髓正中腹側旁區,MRI表現相應部位於T 1 長T 2 異常信號,故診斷為延髓內側綜合征,本病受累結構主要有錐體束、內側丘系、脊丘束等,病因以椎動脈血栓多見。由於本型病人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臨床定位、體征不明顯,同時對本型延髓中風的認識程度不夠及MRI應用受限,故此型的延髓中風易漏診。

本組19例均由MRI檢查發現延髓病灶,說明MRI對臨床診斷腦干梗塞,尤其是延髓梗塞是必要的手段,王氏〔2〕 報道28例腦干梗塞臨床診斷與MRI檢查符合者僅8例,佔29%,不符合者20例佔71%,也說明MRI在腦干梗塞中的重要地位。MRI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延髓梗塞的診斷率,因此臨床懷疑有延髓梗塞而頭部CT掃描未見該處病灶者應進行MRI檢查,以盡早確診。

參考文獻

1 陳孝柏.MRI診斷腦干梗塞100例分析.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3,10(1):26.

2 王群.MRI對腦干梗塞的診斷價值(附28例報告).中國神經精神雜志,1993,19(2):177.

(收稿日期:2004-11-16)

(編輯莉 莉)

作者單位:155100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總醫院神經內科

自己不懂啦,只能轉一個給你啦

閱讀全文

與腦干炎髓背外宗合症的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切開蘋果用什麼方法變 瀏覽:122
上海甲醛檢測正確方法 瀏覽:377
豎式計算簡便方法是什麼意思 瀏覽:581
HBVQN是什麼檢測方法 瀏覽:566
紅米手機的錄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7
糊盒機走紙雙張解決方法 瀏覽:490
數據調查方法有哪些 瀏覽:575
脂肪肝13點多怎麼方法用葯 瀏覽:193
梅毒病的治療方法有幾種 瀏覽:115
虛擬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408
頭癬早期圖片治療方法 瀏覽:567
無法掛空擋的解決方法 瀏覽:869
薄荷糖的食用方法 瀏覽:932
蘋果手機照片歸類方法 瀏覽:91
孩子如何補鈣和餃子面的方法竅門 瀏覽:887
100x26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892
照度的計算方法主要有利用 瀏覽:978
檢測方法的對比 瀏覽:375
點易拍使用方法 瀏覽:994
倩碧擦臉的正確方法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