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癰疽疔瘡的治療方法

癰疽疔瘡的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2 18:41:13

1. 治療癰、疽、疔、癤有哪些偏方

白酒枸杞汁飲 [用料]鮮嫩枸杞子60克,白酒100毫升。

[制用法]將枸把子洗凈,搗爛,取汁。白酒燒熱,沖入枸杞汁中,趁熱飲用。每天1劑,2次分服。

[功效]清熱,排膿,生肌。可治療已化膿的瘡癤。本方有清除膿毒,使瘡收口更快的作用。

銀花蜜飲 [用料]盒銀花30克,蜂蜜50克。

[制用法]先將金銀花水煎取汁,兌入蜂蜜即成。每天1劑,2~3次分服。

[功效]清熱解毒。可治療小兒暑癤、膿皰瘡及痱子合並感染。

糯米粽子方 [用料]糯米粽子適量。

[制用法]將糯米粽去皮,搗爛如泥,敷於患處。

[功效]行血散腫。可治療腋下癤、癰毒等瘡癤發炎紅腫。

芙蓉花湯 [用料]鮮芙蓉花30克,冰糖15克。

[制用法]將芙蓉花水煎取汁,加入冰糖令溶即成。每天2劑。

[功效]清熱解糨,消腫止痛。可治療癰疽、瘡癤、腫毒等。

醋墨汁治療癤腫 [用料]墨1塊,醋適量。

[制用法]以醋研墨,至極濃,用毛筆蘸墨汁,塗於癰腫周圍,幹了再塗,1夜可消腫。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止痛。可治療癰腫初起及背癰症。

巴豆治療癰疽 [用料]巴豆適量。

[制用法]在瓦上炙存性,研末外用。

[功效]祛寒、解毒、消炎。可治療癰潰後腐肉不脫。

芙蓉葉醋糊治療癤腫 [用料]芙蓉葉粉、醋、蜂蜜各等份。

[制用法]將三味原料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天2次。

[功效]清熱解毒。可治療癤腫及膿頭痱子。

生番薯治瘡毒 [用料]生番薯適量。

[制用法]洗凈,搗爛。敷患處,每天更換2次。

[功效]消炎擊毒。可治療瘡毒腫痛、乳癰。

赤小豆黑豆治瘡癤 [用料]黑豆、赤小豆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湯。代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可治療小兒瘡癤、膿皰瘡。

芝麻油治毛囊炎 [用料]芝麻油、大蔥白(根部以上)各適量。

[制用法]將麻油加熱,待起泡冒煙後倒出晾涼,用蔥白蘸芝麻油塗患處。每次塗20~30分鍾,連塗3天,有奇效。

[功效]解毒涼肌,消炎散腫。可治療毛裹炎。

654-2治療早期癤腫 [用料]654-2(山茛菪鹼)注射液1支。

[制用法]先用酒精棉球將患處擦凈,再用山茛菪鹼注射液浸濕紗布(以不滴為度)外敷患處,每天2次,也可用棉球蘸葯液塗於患處,每天6~8次。

[功效]治癒率84.4%,化膿率15.6%,明顯優於外塗魚石脂軟膏對照組的治癒率。

絲瓜汁治癰疽久不收口 [用料]鮮絲瓜1個。

[制用法]將絲瓜切碎,搗爛絞汁。頻頻塗於患處。

[功效]散淤、止血、消腫。可治療癰疽瘡口太深不斂。

葵花葉解毒療癰 [用料]鮮葵花葉、蜂蜜各適量。

[制用法]將葵花葉洗凈,搗爛如泥,加蜂蜜調勻備用。取適量攤在紗布上,敷患處包紮固定,每天換葯1次。

[功效] 涼血解毒,達邪外出。主治疔瘡癤腫。初起敷後可消散,膿腫者可消炎排膿,潰破者可去淤斂瘡。

柳葉膏療諸腫毒 [用料]鮮柳樹葉或嫩芽。

[制用法]將採集的鮮柳樹葉或嫩芽用水洗凈,加水適量浸煮,2~4小時後過濾,如此浸煮2次,合並2次濾液,濃縮成膏狀,即可裝入瓶中密封備用。使用時將患處用壓用酒精消毒,塗敷柳葉膏,然後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換葯1次。

[功效]退熱,殺菌,消腫,止痛,提膿,生肌。外敷療疔瘡癤腫及外傷感染諸疾。

生芋頭治指頭疔 [用料]生事艿(芋頭),食鹽少許。

[制用法]將芋頭洗凈,加食鹽搗爛。敷於患部,每天更換2次。

[功效]消炎,消腫,鎮痛。可治療無名腫毒、指頭疔(瘭疽),對小兒頭部毛囊炎也有較好療效。

蒲公英糊劑治蛇頭疔 [用料]干蒲公英適量,甘油、75%酒精(比例為1:3)適量。

[制用法]干蒲公英研為細末與甘油、75%酒精調成糊狀,裝瓶密封備用,使用時將葯糊攤於紗布上,敷於患處固定。每天換葯1次。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蛇頭疔。

鯽魚肉治惡瘡乳癌 [用料]大活鯽魚。

[制用法] 將魚宰殺後,去取鮮魚肉加鹽少許,搗成爛泥。敷於患處,每3~4 小時更換1次。

[功效]解毒生肌。可治療一切惡瘡、乳癌及臁瘡等。

外用頭發灰治黃水瘡 [用料]頭發灰9克。枯礬6克,冰片1.5克。

[制用法]頭發燒灰存性。將三味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前先將瘡面用溫鹽水洗凈,再用少許香油將葯調成糊狀,塗於瘡面上,不必包紮。每天塗2或3次。

[功效]清熱解毒,散淤生肌。可治療黃水瘡。

馬勃療褥瘡有效 [用料]馬勃數枚。

[制用法]馬勃去外皮,切成薄片,經高壓滅菌。置於瘡面上,再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1次。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血。可治療褥瘡、臁瘡等。

酒浸黑芝麻治小兒熱癤 [用料]黃酒、黑芝麻各適量。

[制用法]酒浸芝麻2日後,蒸熟,搗爛,塗於布上。敷貼患處,每天換1次。

[功效]清熱,消腫。可治療小兒頭面熱癤、皰瘡。

仙鶴糯米粥療膿腫瘡瘍 [用料]鮮仙鶴草根250克,糯米適量。

[制用法]將仙鶴草根洗凈,加水同糯米共煮成粥。粥熟,揀去草根,加少許糖。每天服1次,連服3~5天。

[功效]行血、消腫。可治療腫毒,對小兒頭部腫癤療效更佳。

蜜糖銀花露治小兒癤瘡 [用料]蜜糖50克,金銀花50克。

[制用法]用砂鍋加水煎金銀花,煎至只剩兩碗汁,放涼去渣。飲用前分次加入適量蜂蜜,攪勻。

[功效]清熱解毒。可治療小兒夏天長暑癤、膿皰瘡及痱子合並感染。

首烏酒治諸癰疽腫毒 [用料]生何首烏或夜交藤、白酒各適量。

[制用法]將首烏切細,以60度的白酒浸泡於瓶中,密封,隔水燉3~5小時。隨時通量飲用。

[功效]可治療一切癰疽腫毒。

羊肉片治嬰兒肛後潰瘍 [用料]鮮羊肉1塊。

[制用法]將羊肉洗凈,切成薄片(比潰瘍面積要大些)。用溫水洗凈患處,把肉片貼上,用橡皮膏粘住,或用紗布包紮。每天更換1次,五六天即愈。

[功效]可治療初生嬰兒肛門後潰瘍。 野菊花治癰疽潰爛久不收口 [用料]野菊花30克。

[制用法]水煎服。另用鮮野菊花葉適量,煎水洗傷口。

[功效]癰疽潰爛久不收口。

2. 癰疽疔瘡用葯治療,吃什麼葯好

一般情況還是以消炎為主的,常用的青黴素就是可以的,您還可以再患處塗抹紅黴素軟膏治療的,您還要注意飲食,還是以清淡為主的,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3. 什麼是癰瘍疔瘡

癰瘍疔瘡是危險性很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容易出現在面部、手足等皮膚,如果處理不當會引起走黃危證,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發生在手足部位的疔瘡有可能傷及筋骨。

癰瘍疔瘡按照發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顏面疔、手足疔、紅絲疔、爛疔、疫疔。前面三種是最常見的。

1、所謂的手足疔瘡,顧名思義就是出現在手足皮膚部位。

2、紅絲疔一般出現在四肢皮膚,患病後在皮膚上形成一條紅絲狀的皮損,然後迅速擴展,這種疾病本質上是西醫裡面所說的急性管狀淋巴管炎。

3、爛疔是指的形成的皮損伴隨皮肉腐爛,情勢非常危急,容易走黃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這種病就相當於西醫裡面的氣性壞疽。

4、疫疔所形成的瘡他是不起一樣凹陷,是特殊的急性感染,相當於西醫裡面的皮膚炭疽病。


(3)癰疽疔瘡的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1、病因:這種疾病常常因為皮膚清潔衛生沒有做好而導致,中醫認為火毒乘隙侵襲、邪熱蘊結肌膚是導致該病的主要原因。

2、預防。想要預防此病平時就要注意個人清潔衛生,要勤洗頭,勤洗澡,衣服鞋襪要勤更換。

3、治療。中醫治療此病常選擇三花二石湯、芩連消毒飲、七味治疔湯、知柏解毒湯、九味消疔湯、拔疔散等方劑。也可採用針刺療法、挑治法、隔蒜灸法治療此病。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癰疽疔癤

人民網-瘡癤

4. 癰疽疔癤怎麼根治

根據你的描述食用感染引起的,一般是可以服用中成葯五味消毒丸,配合抗生素可治療,正確對待增加營養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

5. 癰疽疔瘡 是什麼意思

屬於局部毛囊炎多個混合引起的症狀,會引起局部疼痛和包塊等症狀的,你的情況需要積極治療的
你的情況我建議積極用百多邦軟膏外塗局部,積極輸注菌必治針劑和左氧氟沙星針劑治療,效果佳的,不要擠壓局部的,祝你健康

6. 瘡疥疔癰可以用哪些葯方治療

癤是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致病菌大多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中醫亦稱癤,多由暑、濕、熱毒蘊於肌膚所致。

癰是多個相鄰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特點為初起即有多個粟粒樣膿頭,潰後狀如蜂窩,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范圍較大,甚者大於30厘米。屬中醫「有頭疽」范圍,多因外受風溫熱毒,內有臟腑蓄毒所致。

疔是發病迅速而且危險性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發生在顏面和手足等處。若處理不當,發於顏面者很容易走黃而危及生命,發於手足者則可以損筋傷骨而影響功能。包括西醫的癤,癰,壞疽的一部分。蛇頭疔,指疔毒發於手指末端,腫脹形如蛇頭者。

【方一】清暑湯

【出處】《外科全生集》

【組成】銀花2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滑石15克,車前仁10克,花粉10克,赤芍10克,薄荷6克,荷梗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清暑利濕,消腫解毒。

【主治】夏秋季節,患處結塊,形似如錐,單個或多個,胸悶少食,小便短少。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熱癤方

【組成】銀花20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營和血。

【主治】患處突起,形似如錐,灼熱疼痛,膿成潰破,數日而愈,或有發熱、口渴。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五味消毒飲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銀花,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酒少量。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輕者癤腫只有一二個,多則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

【方解】銀花清氣血熱毒,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清熱解毒,清解之力尤強,並能令血散結,消腫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防風通聖散

【出處】《宣明論方》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葯、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各6克,石膏、黃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荊芥、白術、梔子各3克。

【功用】養陰清熱解毒。

【主治】癤腫此愈彼起,不斷發生。散發全身各處,癤腫較大,易轉變為有頭疽。

【方解】麻黃、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滑石、梔子清熱利濕,使里熱從二便分消。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熱瀉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熱,當歸、川芎、白芍養血和血,白術、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托里透膿湯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黨參6克,生黃芪10克,白術3克,當歸6克,穿山甲、白芷各3克,升麻2克,皂角刺5克,青皮、甘草節各2克。

【功用】益氣活血,托里透膿。

【主治】治氣血虧損,癰瘡將潰,體虛邪盛,膿成未潰,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舌淡苔白,脈虛緩。

【方解】本方治證乃氣血虧損所致。方中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補托;穿山甲、皂角刺、白芷、青皮潰瘍排膿;當歸補血活血。其配伍特點,是益氣升陷與托里透膿同用,使氣充陷升,提膿泄毒。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癰瘡膿熟、正虛不潰的方劑。以氣血虧損,癰疽膿熟不潰,見紫陷無膿者。若疼痛較劇者,加乳香、沒葯;氣虛不足,面色萎黃者,加熟地黃、枸杞子;陽虛畏寒,局部紫陷者,加鹿角、肉桂。用於多種化膿性疾病,產後缺乳,心悸等屬氣血虧損者。

【用法】水煎,1日1劑,半餓時分3次服下,每次沖酒少許服用。瘡瘍已潰者忌用。

【方六】托里定痛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白芍、川芎各9克,乳香、沒葯各7克,罌粟殼6克,肉桂2克。

【功用】補血行瘀,內托止痛。

【主治】治癰疽潰後,因體弱血虛疼痛者。

【方解】方中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補血活血;肉桂溫經助陽,通血脈,散寒止痛;乳香、沒葯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罌粟殼專止疼痛。諸葯共奏其功效。臨床應用:本方是補血行瘀,內托止痛的方劑。

【用法】水煎,1日1劑,半餓時分3次溫服。實熱者忌用。

【方七】陽和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30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6克,肉桂、麻黃、生甘草各3克,炮姜炭2克。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治陽虛寒凝所致陰疽、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痠痛不熱,舌淡苔白,脈沉細;外科常治一切陰證瘡瘍。

【方解】本方所治陰疽,屬陰寒之證,由營血本虛,寒凝痰滯,痹阻肌肉、筋骨、血脈、關節而成。故本方重用熟地黃,以溫補營血;鹿角膠填精補髓,強壯筋骨,助熟地黃以養血;炮姜、肉桂溫中有通,以溫通經脈,解散寒凝痰滯;麻黃開腠理以達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與溫補葯同用,則補而不膩,通而不散;生甘草有化毒之功。本方配伍特點,為溫補營血不足,解散陰凝寒痰,使破陰回陽,消寒化痰。

【葯理】抑制結核桿菌,擴張血管,強心,利尿。地黃具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具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1日1劑。

【方八】回陽三建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附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茯苓、陳皮、枸杞子、山茱萸各6克,木香、甘草、紫草、蒼術、厚朴、紅花、獨活各3克,煨姜5克,皂角樹根白皮6克,米酒30毫升。

【功用】補氣助陽,托毒消癰。

【主治】治陰疽發背,初起不腫不疼,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堅如頑石,後皮色紫暗,根腳平散,軟陷無膿,皮不作腐,身冷,肢體倦怠,脈細。

【方解】方中附子、人參、黃芪補氣助陽,以扶正逐寒;川芎、當歸、紅花活血養血,以通經脈;蒼術、厚朴、陳皮、茯苓溫燥寒濕,以除陰凝之邪。諸葯合用,共奏扶正托邪,轉陰回陽之功效。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陰疽不起之危證的方劑。以陰疽不起,根腳平散軟陷,皮色暗而不活,無膿不腐,身涼,脈細為據。用於瘡疽癰瘍等化膿性感染合並全身性膿毒敗血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見上述症狀者。

【用法】水煎,1日1劑,分3次服。

【方九】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大黃、黃柏、五倍子。任選1種,每種30克,或3種同用各等量。

【主治】癤。

【用法】研為細末,用食醋適量,調為糊狀,敷於患處。每日4~5次。

【方十】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巴豆6克、生薑10克、大黃6克、桂圓20克。

【主治】癤腫初期。

【用法】上葯搗爛後加麵粉調拌,塞於鼻孔中,左右交替,1日4次,3天為一療程。

【方十一】神功內托散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當歸6克,白芍、川芎、茯苓、陳皮、附子、穿山甲各3克,人參、黃芪、白術各5克,炙甘草、木香各2克,煨姜6克,大棗6克。

【功用】補氣益血,溫陽托毒。

【主治】治瘡瘍日久,氣血兩虛,寒邪凝滯所致瘡瘍平塌,漫腫鈍痛,不散不腐潰,身涼,舌淡,脈細弱。

【方解】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茯苓、大棗補氣健脾;當歸、白芍、川芎補血活血;附子溫陽散寒;穿山甲散結透膿。諸葯合用,共奏托毒外透之功效。臨床應用:適用於蜂窩組織炎,乳腺炎,多種化膿性瘡瘍,貧血,心肌勞損,心力衰竭,屬氣血不足,寒邪凝滯者,畏寒肢冷者,加鹿角、肉桂;疼痛者,加乳香、沒葯;身有寒熱者,加麻黃、白芷。

【用法】水煎,1日1劑,半餓時分3次溫服。內服葯的同時,外敷溫散箍毒葯。

【方十二】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鮮馬蘭頭100克,白酒適量。

【主治】癤、癰。

【用法】前一味加食鹽少許搗爛用酒拌成糊狀,塗敷於癤癰患處。

7. 怎樣用葯浴治療癰疽

癰是指由多個相鄰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有時是由1個癤或多個癤腫發展而成,一般瘡面淺而大。常發生於較粗厚的皮膚處,如頸項部或背部、腰部等。其主要症狀是初起局部為一片醬紅色浸潤區,稍高出正常皮膚,堅硬疼痛,病變繼續發展,表面出現多個膿頭,狀如蜂窩,中央部常壞死潰爛,周圍紅腫范圍較大,無明顯界限。病程中常伴有高熱、寒戰、頭痛等症狀。
疽是指發於肌肉筋骨間的瘡腫,瘡面一般較深,臨床分有頭疽和無頭疽兩類。有頭疽屬陽性瘡瘍,根據形態和發病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如發背、腦疽等;無頭疽屬陰性瘡瘍,其病位較深,多發於筋骨之間或肌肉深部,一般病程較長,如缺盆疽、環跳疽等。由於癰與疽形態相似,且可以互相轉化,所以習慣上往往癰疽並稱。
方一【組成】蔥、麻油各適量。
【用法】將麻油煎蔥至發黑,趁熱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腫毒初起。
【說明】蔥能通氣,消腫毒,葯理學研究表明,蔥對多種致病菌有殺滅作用。麻油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兩者相合,解毒消腫,故能有效地治療腫毒初起。
方二【組成】麻油適量。
【用法】將麻油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涼血。
【適應證】癰瘡腫毒。
【說明】麻油能解毒涼血,外敷一切惡瘡疥癬。有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的作用。
方三【組成】蔥汁適量。
【用法】用蔥汁外洗患處,每日4或5次。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一切腫毒。
【說明】蔥汁功能散瘀血,止痛,具有良好的解毒消腫的作用。
方四【組成】絲瓜適量。
【用法】將絲瓜搗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癰疽不斂,瘡口太深。
【說明】絲瓜性屬寒物,味甘體滑。有解毒、清熱、涼血之功,凡癰疽瘡瘍均可用。
方五【組成】萎黃蔥葉適量。
【用法】將萎黃蔥葉煮沸,取汁浸漬患指。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甲溝炎。
【說明】蔥葉功能解毒消腫,故可用於治療化膿性甲溝炎、指頭炎。
方六【組成】豬蹄1隻,薔薇根50克,炙甘草、芍葯、白芷各25克。
【用法】將上五物切碎,以水2 000毫升,煮豬蹄,取汁1 000毫升,去滓,下諸物,再煮取500毫升,以洗瘡。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癰疽等毒潰爛。
【說明】豬蹄,能解癰疽,消毒氣,去惡肉。薔薇根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甘草、芍葯、白芷皆有解毒消腫之功,諸物合用,故能有效地治療癰疽等毒潰爛。
方七【組成】米漿水適量,食鹽少許。
【用法】用米漿水人鹽少許,加熱漬洗患指。
【功用】清熱涼血。
【適應證】手指腫毒。
【說明】米漿水即米泔水,性味「甘寒,無毒」,功能清熱涼血,故常被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瘡瘍腫毒。
方八【組成】白及55克,松香25克。
【用法】將葯物放沙鍋內,對入涼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熱將葯水裝在帶細眼的新噴壺內,不斷淋洗患處。已用過之葯水不要再用,需另補加適量水,煎後繼續再用。每劑葯可重煎3次,使用3日(冬季),夏天只能使用1~2日。
【功用】解毒消腫,祛腐生肌。
【適應證】瘡癰潰瘍疼痛,不易收口者。
【說明】白及為外瘍消腫生肌之要葯。松香,外敷可祛膿拔毒。
方九【組成】夏枯草25克,金銀花、赤芍、拳參、白芷各30克,地丁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連翹、丹皮各15克。
【用法】上葯共煎液,1/4的葯液留作濕敷,3/4的葯液用作熏洗。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癰腫未化膿者。
【說明】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功能清熱散結,主寒熱,瘰癧,頭瘡。葯理學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有較廣的抑菌譜,作用亦較強。配伍金銀花等葯,其效更強。
方十【組成】一枝黃花65克,野菊花根20克。
【用法】上葯加醋適量煎水,趁熱熏洗瘡口。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癰腫潰後腐肉不脫者。
【說明】一枝黃花常用作清熱消炎劑。野菊花根有清熱解毒之功。
方十一【組成】鮮蒲公英30~60克。
【用法】上葯煎水外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癰腫初期。
【說明】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

8. 疔瘡的症狀是什麼如何治療

編輯詞條疔瘡 病名。癰疽等化膿性感染之局部腫脹形似疔蓋狀者。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從廣義講,泛指瘡瘍之病證者,參見丁條。狹義單指瘡瘍中之一種病證,即所謂: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毒、疵瘡等。《外科精義》卷上:「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古方論之,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丁,《千金方》說丁瘡有十三種,以至《外台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凹腫痛……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該證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故名。多因外感風邪火毒,或因外傷感染而發。其證多發於顏面、四肢以及軀幹部位。證見發病急,變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狀,形雖小而質堅硬,根基深在,繼則焮熱紅腫,腫勢速增而疼痛轉劇,待膿潰疔根出者,始可腫消痛減而漸愈。若處理遲延不當,或失治誤治,致熱毒更甚者,易成走黃之險證。治宜早而迅捷,內服葯當在審慎辨證確診下施治。若熱重毒熾者宜清熱解毒。方選五味消毒飲;若火毒盛者,方選黃連解毒湯,或解毒大青湯;若潰後膿毒未盡,五心仍煩熱者,方選人參清神湯;若因膿毒出而呈顯氣虛之證候者,宜服內托安神散。外治疔瘡初起。傳統方法多用煙管油膏,或圍葯厚敷疔瘡之四周,使疔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豬膽汁調合雄黃、京墨、薑汁敷疔瘡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共搗與飯調合作餅狀貼敷,可拔去疔毒;或可用外敷黃連軟膏,或玉露膏等;若膿已成未潰者,則宜切開去膿,視瘡之大小深淺,確定是否引流。已潰者治宜用五五丹,或八將丹塗貼瘡口,以提膿去腐。膿凈腐去瘡面紅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敷貼換葯,以促瘡口之收斂癒合。 疔瘡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好發於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 [病因病機] 多因肌膚不潔,鐵木刺傷而妄施針挑擠壓,以致火毒乘隙侵襲,邪熱蘊結肌膚;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臟腑積熱,毒自內發所致。若毒邪盛則流竄經絡,內攻臟腑則屬危候。 [辨證] 本病初起狀如粟粒,色或黃或紫,或起膿水皰、膿皰,根結堅硬如釘,自覺麻癢而疼痛輕微,繼則紅腫灼熱,疼痛增劇,多有寒熱。如見壯熱煩躁,眩暈嘔吐,神識昏憒者,為疔瘡內攻之象,稱為「疔瘡走黃」;如發生於四肢,患處有紅絲上竄的,名為「紅絲疔」。 [治療] 1. 針灸 治法 取督脈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處方 身柱 靈台 合谷 委中 方義 本方取督脈經穴為主,以督脈統率諸陽,瀉身往、靈台以疏泄陽邪火毒,二穴又為治療疔瘡之經驗災。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陽明多氣多血,瀉之以泄陽明火毒,面唇疔瘡尤為適宜。取郄穴委中,刺血以清泄血熱。 本病還可根據患部所屬經脈取穴。例如生於面部手陽明經的,配取商陽、曲池;食指端者取曲池、迎香;生於面部足少陽經的,配取陽陵泉、足竅陰;足小趾、次趾的取陽陵泉、聽會。如系紅絲疔,可沿紅絲的止點,依次點刺到起點。 2. 挑治 方法 在背部脊柱兩旁,尋取丘疹樣突起處,用粗針挑治,每日一次。

閱讀全文

與癰疽疔瘡的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個開關浴霸開關盒怎麼接線方法 瀏覽:530
氬弧焊銅焊接最簡單方法 瀏覽:523
甩肩膀啞鈴鍛煉方法 瀏覽:822
肱三頭鍛煉方法徒手 瀏覽:359
手機游戲手柄使用方法 瀏覽:616
放鬆大腦的鍛煉方法 瀏覽:361
位置度的計算方法 瀏覽:732
冬天著涼肚子疼怎麼辦最快的方法 瀏覽:901
切開蘋果用什麼方法變 瀏覽:124
上海甲醛檢測正確方法 瀏覽:379
豎式計算簡便方法是什麼意思 瀏覽:583
HBVQN是什麼檢測方法 瀏覽:568
紅米手機的錄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9
糊盒機走紙雙張解決方法 瀏覽:492
數據調查方法有哪些 瀏覽:577
脂肪肝13點多怎麼方法用葯 瀏覽:195
梅毒病的治療方法有幾種 瀏覽:118
虛擬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410
頭癬早期圖片治療方法 瀏覽:569
無法掛空擋的解決方法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