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治療針刺方法

治療針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1 21:41:35

怎麼扎針灸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


一個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個,僅僅是經穴就有360幾個,還不包含一些不常見的奇經脈絡。我們從針灸治病的各種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針刺一個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針刺很多個穴位,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癒我們的疾病。我們需要熟悉身體的各個穴位以及作用,並且掌握扎針的手法。



(1)治療針刺方法擴展閱讀:

扎針手法:

1、進針練習: 一般來說,以左手扶持,右手進針(左撇子則相反)。具體方法是:以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爪切在紙墊或棉團上,右手持針,將針身垂直快速直接或捻轉刺入,以此反復練習。


2、另外進針需要掌握一定的准確度,務必要正中你要刺入的穴位。練習方法:准備一些半圓形的黃豆,將其放在每層棉墊的不同位置,黃豆的平面朝下,在棉墊的上方固定一點(用筆做一下標記)。

要求:在進針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扎到不同平面的黃豆,只允許改變針頭的方向,保證針扎到每個黃豆都是直線,針體不能彎曲,多次練習以達到要求為止。


3、捻轉練習:將毫針插入紙墊或棉團後,以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在原處來回不停地捻轉毫針。

要求:幅度保持一致,速度要均勻。 開始的時候動作可慢些,針體要保持筆直,不能有彎曲,然後逐漸增加捻轉頻率。捻針和進針速度要均勻,不能時快時慢,不斷練習,達到頻率150~200次/分鍾即可。


4、具體的捻轉練習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幅度捻轉法。 用右手拇指、中指前端(指腹的前三分之一)捏住針柄,食指指端壓在針尾上,用拇、中兩指捻轉,食指加壓,同時左手的食中指分開1~2厘米,壓在棉墊上,右手持針垂直刺入左手食、中指之間,邊捻邊進針,到達針根處將針取出,重復操作,每次訓練30分鍾左右。


5、一種是大幅度捻轉法。右手的拇、食、中指同時捏住針柄,三指同時用力且均勻(不要出現中指不動,拇指、食指捻轉的情況),其他操作方法同小幅度捻轉法。


6、接下來小編將講述一下提插的練習。提插的練習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練習的是指力和腕力,在之前都練習到了。我們所要掌握的有這幾點:針刺入棉墊後,拇、食兩指捏住針柄,做上提下按的動作,針體不要彎曲,並練習斜插,橫插等多方向的提插練習。

網路經驗-如何學好針灸?(入門篇)-手法練習

㈡ 如何實操針灸怎麼下針

中醫愛好者對針灸都非常感興趣,重慶六合針灸推拿學校的小編就跟針灸初學者分享一些針灸相關的實用練習知識。
針刺技巧和指力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練習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熟練操作後,才能進針快,無痛或微痛;反之,操作不熟練進針困難,會使患者產生疼痛。不正確運用捻轉、提插等手法,則會影響針刺治療效果。所以,針灸初學者一定要勤練針刺手法。
怎麼練?可以製作紗布包、棉墊等物品來做練針包,主要練習指、腕、肘、肩等關節力量,長期練習能強壯筋骨、靈活肢體,進針迅速、行針有力操作準確動作輕巧。
針刺方向與深淺:
1、針刺方向,所謂針刺方向,即是指針體與皮膚的角度而言。常取的方向有三種:
①直刺:毫針與穴位所在的皮膚平面呈直角(即90°)垂直進針。此法適用於肌肉比較豐厚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等穴。
②斜刺:毫針與穴位所在皮膚平面,約約呈45°角進針,亦可在30°~60角之間傾斜進針。此法適用於關節部位的穴位,如養老、列缺、膝眼等穴,或重要臟器部位,如胸背部的腧穴。
③橫刺:又叫沿皮刺成橫刺,是毫針與穴位所在的皮膚平面約呈15°角,亦可在15°°~30°。角之間進針。此法適用於肌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頭面部位百會、上星、陽白、印堂等穴;
需注意的是,在重要臟器部位的穴位,針刺方向不應任意變動,從而防止發生醫療事故。
2、針刺深淺,每個穴位的針刺深度,在經絡腧穴中已有詳細論述,但在臨床實際操作時,根據經脈循行路線,解剖部位以及季節等因素,結合患者體質、年嶺、病情全面考慮,酌情增減穴位和針刺深淺。總之,針刺刺治病,當深則深,當淺則淺,深淺要恰到好處。
針刺深度,主要根據年齡、體質、病情、部位確定。
1.年齡 年老體弱、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體強壯者宜深刺。
2.體質 形盛體強者宜深刺;形瘦體弱者宜淺刺。
3.病情 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4.部位 頭面、胸腹部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對於天突、風府、啞門等以及眼區、胸背和內有重要臟器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深度。
針刺治療時,必須掌握適當進針角度和深淺,才能安全有效。針刺的方向與深淺,是針刺治病和防止醫療事故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認真學習前人寶貴經驗,同時也要學習掌握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解剖知識,將兩者結合起來,不斷總結經驗,深入研究,希望廣大針灸初學者們可以早日成為專業的中醫針灸高手。

㈢ 失語症的針刺治療方法哪些

(一)體針

中風失語用針灸治療,臨床可收到顯著的療效,特別是早期的病人,有時針刺後就可明顯改善其語言不利症狀。

1.針刺取穴啞門、風府、風池、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門、內關、手足三里、三陰交、湧泉、金津、玉液。

2.針刺方法啞門、風府每次取一穴,針向下頜方向,刺入1寸左右,得到針感後出針;風池、完骨、天柱每次取一穴,針尖向喉結方向刺入1~1.5寸,施小幅度高頻轉1~2min後出針;廉泉進皮後先向舌根方向進入2寸左右,然後出針;人中斜刺0.5寸,有意識障礙及精神不振者,可用雀啄法;印堂用捻轉瀉法;神門、內關、手足三里、三陰交、湧泉可兩側交替取穴,神門向肘部斜刺,內關用提插捻轉瀉法1~2min,三陰交針刺以使下肢有抽動感為宜,湧泉點刺,人中、神門、內關、三陰交可留針15~30min,也可根據病情而增減。

3.隨症加減金津、玉液及舌面進行點刺;軟齶反射消失者,刺軟齶;咽反射消失,飲水發嗆者,可點刺咽部黏膜;舌肌萎縮及舌下絡脈瘀血者,可舌下脈絡放血;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者,可加命門、關元,針區加灸,也可只用灸法;聽覺功能障礙者,可加針百會、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伴意識障礙及情緒低下,可加針百會;血壓偏高者,可瀉太沖、曲池、風池;聲低息微,全身乏力者,可針補氣海、足三里,氣海針後加灸;喉中痰鳴,痰涎壅盛者,加針天突、中脘、豐隆。

另外,失語的治療,除針灸外尚可配合頭針,取穴以左側為主,可以提高療效。

(二)頭針

頭針療法是用針刺頭皮的某些特定區域以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是運用中醫學的針灸學及現代醫學的大腦皮質定位理論產生的一種療法。這種療法對腦血管病的治療為有效方法之一,並具有進針快、捻針快、起針快的「三快」特點。關於腦與頭皮經絡的關系,早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即有說明:「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分布於頭的經脈、經筋、絡脈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腦聯系。

治療主要選用語言一區、語言二區、語言三區,如為語言含糊不清以局部選穴為主,選風府、大椎、人迎、廉泉為主。頭部刺激區定位:取病人優勢半球頭皮語言諸區,根據失語症的類型選用不同的語言區。完全性失語者,取語言一區;以口語表達障礙為主者,取語言一區;以聽語理解障礙為主者,取語言二區。操作:持28~30號毫針與頭皮呈30。角,快速進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層,使用手法或電針治療。

聽覺功能障礙者,可加針百會、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伴意識障礙及情緒抑鬱者,可加針百會;血壓偏高者,可瀉太沖、曲池、風池;語聲低微,全身乏力者,可針足三里,氣海針後加灸;喉中痰鳴,痰涎壅盛者,可加針天突、中脘、豐隆。

㈣ 針刺的補瀉手法有哪些

針刺補瀉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這一針灸治病的基本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說: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千金方》也說:「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可見補瀉原則是針刺治療的重要環節,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

在臨床實際中究竟採用補法、瀉法還是平補平瀉之法,要在辨證立法的原則指導下,因具體情況而定。

(一)基本補瀉手法

1.捻轉補瀉

針刺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行針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行針時間長者為瀉法。一般認為,用拇指和食指捻轉時,補法須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左轉為主;瀉法須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右轉為主。

2.提插補瀉

針刺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行針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行針時間長者為瀉法。

(二)其他補瀉手法

1.疾徐補瀉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反之,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2.迎隨補瀉

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3.呼吸補瀉

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反之,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4.開闔補瀉

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5.平補平瀉

平即均的意思。對於虛實不太明顯或虛實相兼的病證,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即為平補平瀉法。

6.燒山火

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上1/(天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3中1/(人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下3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慢慢地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補法,即為燒山火法,多用於治療冷痹頑麻、虛寒性疾病等。

7.透天涼

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緊提至中1/(人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將針緊提至上31/(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3緩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即可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即為透天涼法,多用於治療熱痹、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除以上補瀉手法外,還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風迎源等多種補瀉手法。

(三)影響針刺補瀉的因素針刺補瀉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以下3個因素:

1.病人的體質及其病理狀態

病人的體質不同及其所處的不同的病理狀態,針刺後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機體呈現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如果處於邪盛而表現為實證情況時,針刺可能發揮瀉實作用。也就是說,針刺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有的腧穴適宜於補虛,而有些腧穴適宜於瀉實。如足三里、關元等穴位具有強壯作用,多用於補虛;而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瀉邪作用,多用於瀉實。

3.針刺手法

針刺補瀉手法,是進行補虛瀉實治療的主要手段。上述補瀉手法是古今針灸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要想取得滿意的補瀉效果,必須按照上述方法在臨床實際中認真加以體會,才能掌握其真諦,以確保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㈤ 針灸有哪幾種治療方法

針灸療法的簡稱,包括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針刺療法是用特製的金屬針具刺激人體穴位,運用操作手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搓成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沮灼穴位,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針刺和艾灸兩者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經常配合使用。針灸療法是中醫學術中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具有簡便、有效、安全、適用症廣等特點。自從《黃帝內經》中對針灸進行全面論述以來,針灸療法已在祖國醫學寶庫中綿亘兩千年而不衰。

㈥ 中醫刺血療法為何那麼受推崇作用如何呢

中醫在治療疾病上講究的是對症治療,中醫的治療手段有很多種,其中刺血療法是目前比較靠譜的一種,因此,中醫刺血療法一直是深受大家推崇的,那麼,中醫刺血療法為何那麼受推崇?作用如何呢?



中醫刺血療法具有很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因此,中醫刺血療法是一直是被大家推崇的,中醫刺血療法需要在專業的中醫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操作,以免操作不當,對自身造成嚴重的後果。

㈦ 如何通過針刺治療頸椎病

(一)體針療法

1.選穴

主穴:病變部位夾脊穴、風池、大椎、肩髃、曲池、外關、足三里、絕骨。

配穴:身柱、腎俞、環跳、肩井、天宗、陽池、中渚。

隨症加減:頭痛加太陽、率谷;肩腫痛加秉風、天宗;上肢麻木加手三里、合谷、八邪穴;下肢麻木加陽陵泉、八風穴;頭暈加四神聰、百會、三陰交;惡心加內關;痰濕加豐隆、照海;血虛加陰陵泉、血海。

2.針刺手法

每次選上述穴位4~6個,頸型、神經根型用瀉法;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用補法。得氣後留針3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5d。

(二)電針治療

選用上述處方4~6穴,進針得氣後,用脈沖電治療儀予以通電,用連續波,頻率100~150Hz,強度以病人能忍受為度,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d。注意:風池、風府等靠近延髓部位的穴位禁止應用電針治療,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㈧ 針灸是怎麼治病的,原理是什麼

雖然不懂,但可以簡單猜一下。一般針灸針都是消毒過的金屬針,但還是異物。進入人體後,它們會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吸引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集中。

中醫的通經活絡理論,可能只是對打通人體免疫細胞通路的簡單認識。至少原則上是可以真正達到治病的目的地。

閱讀全文

與治療針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氣相色譜儀使用方法 瀏覽:231
唱歌前保護嗓子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68
催乳是什麼方法 瀏覽:709
黃壽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74
嘟嘟唇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瀏覽:798
髕骨損傷恢復訓練方法 瀏覽:843
頁面顯示列印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7
別克英朗示寬燈泡安裝方法 瀏覽:319
套圈環的安裝方法 瀏覽:250
維生素b6用電腦的書寫方法 瀏覽:754
風險分析工作方法 瀏覽:345
如何清除非瘟最快方法 瀏覽:130
pobling潔面儀使用方法 瀏覽:492
咳嗽病因治療方法 瀏覽:431
孕婦左側睡不著覺的解決方法 瀏覽:229
泰國蛇油使用方法 瀏覽:104
兩個鐵板連接方法 瀏覽:13
正確保護眼睛的方法 瀏覽:185
木工板材用量計算方法 瀏覽:66
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與步驟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