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志室穴正確針刺方法

志室穴正確針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30 12:38:53

A. 志室穴 武術 穴位

意見建議:
您好,應該影響不大的,注意避免精神緊張,轉移注意力,防寒保暖。

B. 武俠中的穴道

這個應該對你比較有用,我以前找的
穴位解

致命三十六穴歌訣

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僧刻顱首 悉知穴位在何處
點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
少林點穴招法妙 三十六處神鬼愁 三十六穴點法妙
不可隨意傳人間 少林致命穴法源 六六三十六處點
一在頭額前中線 二在兩眉正中間 三在眉外兩太陽
四在枕骨腦後邊 五在腦後藏血穴 六在耳後厥陰言
七在華蓋心口上 八在黑虎偷心眼 九在巨厥心口處
十在水分臍上緣 十一臍下氣海穴 十二關元下腹間
十三下腹四寸處 亦名中極斷陰泉 十四左乳上六寸
亦名左膺窗命關 十五右乳上寸六 右膺窗穴位當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 左乳根穴連命關 十七右乳下寸六
右乳根穴牽命連 十八十九兩期門 乳下寸六旁寸然
二十臍下左幽門 巨闕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在右幽門
若能點中斷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曲 亦名血門主命關
二十三即右商曲 點中五月喪黃泉 二十四並二十五
左右章門定為然 二十六亦左腹結 二十七右腹結眼
二十八為命門穴 十四腰椎下中間 二十九即左腎俞
命門兩旁一寸半 三十亦名左志室 點中三日歸西天
三十一亦氣海俞 三二鶴口刻心間 三三陰囊後海底
三四足底是湧泉 三十五亦右志室 又名一計害三賢
三十六在右腎俞 點傷絕氣閉雙眼 三十六穴切記牢
點打不可半絲偏 此為少林真絕技 切莫輕易向外傳
按:上述三十六穴,拳譜原記載為致命三十六穴,實際是過分誇張。雖然三十六穴都是要害部位,但受擊後絕非可致死。
但不可否認,此三十六穴是擊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殘的要害部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歌訣

致暈十一穴位詳 腦顱囟門上星當 前後兩頂風府位
頭維耳後啞門綱 通天玉枕譜冊注 點中應辰入夢鄉
輕易莫把暈穴點 因小傷人是呆郎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一百零三穴歌訣

人體俞穴三百眼 點中致殘百零三 殘穴亦有殘身意
莫可輕糾胡亂點 少室祖師有銘訓 點藝不傳敗徒般
賢徒德技貫雙峰 僅為健體守門院 有德無藝非英傑
亦須百倍破武壇 飽咽三旬黃連苦 定闖八方擂台關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C. 穴位問題,懂的進

首先要知道人體穴點陣圖吧
人體全身穴點陣圖:穴點陣圖解http://www.mifang.org/am/pic/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嘧呦蟯貳?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看懂了

其次是

1.氣海和關元在作用上都什麼區別?
氣海:定位:前正中線,臍下1.5寸。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後出血、疝氣、遺尿、泄瀉、便秘、水腫...
關元:定位:在前正中線,臍下3寸處。主治:小便不通、小便頻數、遺尿、遺精、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月經過多...

2.按摩這兩個穴位是否有補瀉之分?
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

3.有內熱的人是否不能按摩這兩個穴位,健康人按摩這兩個是不是產生內熱?

沒有大體上的傷害

D. 古人是怎麼發現人體穴位

子午流注學說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是對應人體12條經脈的。由

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

和用葯都有很大的益處。

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

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

來.

從亥時開始(21點)到寅時結束(5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

,也是人處於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要有充足的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

體狀態。正如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況,作為知識了解可以,死用則不行。任何知識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讀者可按12條經脈在12個時辰中興衰的規律,逐漸探索適合於自身的保健方法。

原文:
子午流注者,謂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
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
,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腸、辛肺、壬
膀胱、癸腎,余兩經,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寄於壬癸
,亦分派於十干,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
而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經中有返
本還元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也。陽經有原,遇俞穴並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
甲出丘墟,乙太沖之例。又按《千金》雲: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孫,辛列
缺,癸水泉,包絡內關是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得時為
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於三焦;陰干注臟,乙、
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如甲日甲戌時,以開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並過膽
原,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本。又如乙日乙
酉時,以開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俞,並過肝原,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滎穴屬火,乙屬木,
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
,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何謂甲與己合?曰: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
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與甲為妻,庶得陰陽和
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盡於此矣。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人體穴點陣圖
http://www.china-cancer.org/Knowledge/jingluo/jingl-05.htm 人體經脈

人體是有經脈穴位的

入靜後發現。只要萬念歸一,或者集中精神,身體不同部位就會有反應,你也可以試試。然後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後,就會感覺有股東西在身體沿著固定的路線遊走,接著兩個古人碰在一起討論起這些事情,他們驚奇的發現這些路線在不同的身體里是一樣的。最後交流的人越來越多,不同路線的名稱就被創造出來了。
有的在勞動中發現,如無意扣擊足三里穴,而胃痛減輕,先由點再劃線,由穴位發展線狀經脈循行.有的在古人生病後,不小心碰了一下,結果病好了,以後,古人把這些地方叫穴位。

經脈是中醫理論中最神奇的一部分,現代醫學證明經脈的走行正好是人體低電阻帶,而低電阻點恰恰是俞穴。
呵呵,一個美國朋友說「現代醫學的存在就是為了驗證中醫的正確性,並朝著中醫的方向演化」。

體穴點陣圖和人體經脈圖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人體穴點陣圖
http://www.china-cancer.org/Knowledge/jingluo/jingl-05.htm 人體經脈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參考資料:http://www.wsnet.cn/Article/

E. 志室穴,經絡

鍛煉膀胱經的話,正踢腿。

F. 針灸時,針刺在什麼穴位可以使人暈倒急~~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作者: 按時嗑葯 2006-12-9 17:46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人體致命穴位……】
致殘一百零三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作者: 按時嗑葯 2006-12-9 17:46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人體致命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

作者: 按時嗑葯 2006-12-9 17:46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人體致命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G. 腰肌勞損是在前腹部針灸嗎

腰肌勞損的患者治療方法包括了葯物治療,封閉療法和理療。而針灸治療是可以疏通患者的經絡,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這種療法本質上也是屬於中醫上的范疇內,中醫對腰肌勞損的定義是腰肌部位氣血不暢,經脈不通。通過對人體相應的穴位去進行針刺,可以緩解患者的氣血不暢,經脈不通的症狀,起到減緩腰疼、腰酸等症狀作用。總的來說,腰肌勞損針灸是有一定效果的,但這種療效是一種輔助性效果,針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起到作用會比較小。
緩解腰肌勞損針灸5個穴位:
1、腰眼。此穴位在第四腰椎脊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通過對這個穴位進行針刺,可以緩解病人出現的腰痛,月經不調等疾病。腰肌勞損等患者選擇此穴位進行治療是有一定治療價值的,特別是可以舒緩腰部軟組織。
2、氣海俞。病人可以找人體的氣海俞穴位進行針刺,這也是常見治療腰肌勞損的穴位之一。氣海俞是元氣之海,可以治療元氣類型的疾病。此穴位主要在後背的部位,針對患者所出現的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
3、志室。很多醫生會採用志室穴來治療腰部扭傷,腰肌勞損,腰酸背痛等疾病。這個穴位主要是出處《針灸甲乙經》。但此穴位最好要配合志堂等穴位去進行治療。
4、精舍穴。病人選擇這個穴位也是可以起到治療效果的。此穴位可以緩解腰肌勞損,特別對於腰疼,腰酸,腰脹的症狀都是有著一定的治療作用。
5、痞根穴。患者可以在第一腰椎磁突下旁開3.5寸找到痞根穴來進行治療腰痛,胃痛,腰肌勞損。通過進行3~5分鍾的刺激,病人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腰部肌肉的放鬆。

閱讀全文

與志室穴正確針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組合再計量的研究方法 瀏覽:745
谷維素檢測方法國標 瀏覽:71
家庭作業訓練方法 瀏覽:30
102x59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176
仔豬發酵方法視頻 瀏覽:401
短線如何止盈最有效方法 瀏覽:95
豬蹄雞血藤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988
番茄醬各項指標檢測方法簡介講解 瀏覽:424
人力招聘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305
抽茶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358
安裝明線的最好方法圖 瀏覽:146
家裡拜菩薩的正確方法 瀏覽:688
貓咪發腮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447
如何用實驗的方法消彎測扭 瀏覽:958
水耐使用方法 瀏覽:989
紅酒不開瓶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572
檢測逆變器是否損壞的方法是 瀏覽:227
嬌韻詩孕婦套裝三件套使用方法 瀏覽:552
紡織品丁酮檢測方法 瀏覽:191
檢查氣密性方法簡單裝置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