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胃陰虛的治療方法炙甘草湯

胃陰虛的治療方法炙甘草湯

發布時間:2022-07-29 05:08:51

Ⅰ 治療胃陰不足的中醫方劑

你好!這位朋友。你的問題我來簡單作答。本證多由胃痛遷延不愈,或飲食起居不規律,或熱病後期傷津,或素嗜辛辣,或氣郁化火導致胃陰耗傷,胃失濡養,虛熱內生所致。 胃脘隱隱作痛,且有灼熱感,飢不欲食,或脘腹痞悶不舒,或干嘔呃逆,或時有嘔吐,口乾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在此提供幾種方劑,僅供參考。 治療法則: 養陰益胃。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葯 2.基本方葯:益胃湯加味:北沙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黃15克、玉竹10克、 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石斛10克、佛手10克。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次 溫服,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若大便干結難下者加火麻仁10克、生首烏15克、瓜蔞仁10克。若 干嘔,呃逆,或時有嘔惡,或呃聲急促而不連續,口乾者加枇杷葉10克、柿蒂10克、竹茹10克。 (二)飲食療法 (1)冰糖玉竹粥:冰糖100克、玉竹50克、精米250克、水2000毫升。先用砂鍋將玉竹煮半小時撈出,再加糯米煮至湯稠,放入冰糖攪勻即成。每日2~3次,每次適量。 (2)山葯枸杞苡米粥:鮮山葯100克、枸杞50克;苡仁100克。將三物搗碎加水1000毫升,文火煮至湯稠即可。隨意服之。 (3)黃連食醋山楂飲:黃連500克、食醋500毫升、白糖500克、山楂片1000克, 加開水4000毫升,混合浸泡7日即可服用(忌用塑料製品浸泡)。每日3次,每次50毫升,飯後服用。 施治要點: (一)本證為胃脘痛中的常見證候,其疼痛的產生主要是由胃陰不足,胃絡失於濡 養,脈絡拘急所致,屬虛損之證。因此在治療上一方面要滋養育陰,另一方面又要理氣止痛。臨近時,應選用理氣而不傷陰,質地柔潤的香椽、佛手、厚朴花、綠萼梅之屬,疏理中焦氣滯,配合滋陰養胃之品,共奏和絡止痛之功。 (二)脘腹脹痞滿悶,乃胃陰虛所引起,是「不榮則痛」的機理,因此不可採用破氣 攻伐之品,只宜養陰益胃生津,補而能通。再者胃津虧損,不能降潤腸道,出現大便秘結,當用「增水行舟」之法治之,可選用玄參、生地、麥冬等增液,郁李仁、瓜蔞仁、火麻仁、生首烏等通便,亦忌用攻下之法,以免重傷津液。 (三)本證在病理轉化的過程中,常因胃陰不足,胃熱偏盛而灼傷肺腎之陰,尤其是肺陰,故在臨證之時,往往不是單純的滋養胃陰,而要配合滋補肺陰,如選用玉竹、沙參、天冬等葯物。另外,「酸甘化陰」法,以酸性的葯物配合甘味葯而使用,更能促進陰津的早日恢復,所以常選用烏梅、五味子、白芍、木瓜等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早日康復!

Ⅱ 關於治療胃火及胃陰虛的食物及葯物

食療調理:
1.用鮮蘆根、白菊花(干品)、鮮茅根、鮮荸薺、鮮桑葉、鮮竹葉、鮮薄荷葉、鮮金銀花熬水喝。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症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2.苦瓜100克,開水焯後切片,素油少許燒開,將苦瓜煸熟,西紅柿洗凈切月牙片同炒,酌加鹽及調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翻炒後起鍋。此菜可清胃健脾。

3.鮮蘆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薑10克。將鮮蘆根洗凈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生薑,略煮即可。

4. 枇杷15個。將枇杷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治療胃熱驗方
1、溫病熱噦(胃有伏熱,令人胸滿,引起氣逆,氣逆發聲稱為噦)。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溫水送下。噦止即停服。

2、胃熱吐食,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碗,加蜜調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熱消渴。用陳粟米煮飯吃。

4、胃脘火痛。用大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薑汁飲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復發,還要加服玄明粉一錢,才能止痛。

5、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並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6、腸胃伏熱。用酸漿果實五兩、莧實三兩,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各二兩、柴胡、共同芩、栝樓根、閭茹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腸胃痼熱。外敷治蛇傷,瘡毒。

8、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 胃陰虛可以服益胃湯 治療:配方: 北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製作: 1.把北沙參潤透切片,麥冬洗凈去心,生地洗凈,切片;玉竹洗凈,切5厘米長的段,冰糖打碎,待用。 2.把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冰糖同放燉杯內,加水300毫升。 3.把燉杯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煎煮25分鍾即成。 食法:代茶飲用。 功效:益胃生津,潤肺止咳。用於慢性肝炎,脾胃陰虛,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煩熱,口渴等症。 治療胃陰虛的葯物:山葯,玉竹,石斛,沙參,麥冬,生地,生麥芽,谷芽,香稻芽。能滋養胃陰虛的食物:梨汁,藕汁,糯米,冰糖,白蘿卜,蓮子肉,獼猴桃等

Ⅲ 中葯灸甘草的功效

灸甘草為甘草的炮製加工品,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質稍粘。具焦香氣,味甜,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等功效。
灸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甘,平。
【歸經】心、脾、肺、胃經。
【功效】補脾和胃,益氣復脈。
【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
1、陰陽並調:灸甘草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
2、補陰為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3、氣血雙補:以《註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補血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灸甘草的副作用
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納獃等消化障礙。因此,偶爾泡一泡水喝可以,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灸甘草湯的功效及做法
【組成】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
【用量】甘草(炙)12克,生薑(切)9克,桂枝(去皮)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去心)10克,麻仁10克,大棗(擘)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功效】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①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②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

Ⅳ 胃陰虛怎麼辦吃什麼食物可以緩解胃脹

胃酸、胃脹可以吃哪些食物? 胃酸胃脹吃東西都會不舒服的 可以喝點稀粥 。 但還是要醫治 噯氣主要都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的原因,一般可使用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如果不那麼嚴重還可以忍受的話可以吃些輕的如西咪替丁.三者的效果都不錯的!長期的精神緊張也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產生胃部的不適,建議按時飲食,按時作息. 治療胃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後審證求因,給予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飢,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 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 (1)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鬱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裡,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乾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郁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熱)。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梁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 (3)血瘀 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後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 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痛劇;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葯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 2.病邪阻滯 (1)飲食阻滯 主證胃脘脹痛,噯腐,厭食或嘔吐,吐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分析食停胃中,傳化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噯腐或嘔吐;吐後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 治則消食導滯。 選穴脾俞、三焦俞、梁門、天樞、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 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 (2)寒傷胃陽 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選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內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 治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梁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郁熱,除胃痛外,尚見泛鉉嘔吐,時覺飢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絳,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 (2)胃陰不足 主證胃痛隱隱,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徵象。 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復施術十次。 食慾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Ⅳ 胃陰虛的治療

治則:滋陰養胃,健脾益氣。處方:山葯、黨參、黃精、玉竹、石斛、荷葉、柴胡、扁豆、佛手、焦三仙等。水煎,日1劑,分3次服。

Ⅵ 炙甘草湯有副作用嗎什麼樣的人不宜服用有毒性嗎喝了有危險嗎

炙甘草湯方出《傷寒論》,可治療氣虛血少陰虛之「心律不齊」和脈跳停頓。方葯組成如下:炙甘草12克 大棗6枚 生地25克 黨參10克 阿膠6克 桂枝6克 生薑10克 麥冬10克 麻仁10克。便溏者去麻仁,畏寒者去生地,加炮附子10克 白術15克,心衰者加炙黃芪30克,黨參改為紅參,易餓者,加熟地15克。水煎服。一服葯可以喝三回。非缺損型心臟病之心律不齊,一般5服葯即可改善,談不上什麼療程。葯不對症服100個「療程」也是白搭。

Ⅶ 李振華的脾胃病國手

◆他幼承家訓, 23歲懸壺豫西鄉里,為父老鄉親察病療疾,德醫雙馨
◆他善治內科雜病,又在救治急性熱性傳染病中脫穎而出
◆他臨床尤重脾胃,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脾胃學說,為當今卓有建樹的脾胃病大家 醫路漫漫
從一名鄉醫成長為國醫大師
在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國醫堂的入口,迎面牆壁上一個大大的紅木橫匾上題寫著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古老的醫德規范與遒勁古樸的字體和諧統一,書寫者正是一生「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自稱「八十五叟」的國醫大師李振華。
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李振華,身材高大,面色朗潤,慈眉善目。在國醫堂的李振華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實親切的話語,讓一個初診的抑鬱症病人破涕為笑,圍坐著的徒弟、學生在他和緩而抑揚頓挫的講解中,若有所思,頻頻頷首。這位在中醫葯教學、臨床、科研上辛勤勞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飽滿的熱情、嚴謹的學風堅守在中醫葯傳承的一線。
從一名鄉醫成長為國醫大師
他幼承家訓,白天幫父親拯危濟厄,夜晚點燈苦讀經典;23歲懸壺鄉里,盛名一方;在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任教中他顯露才華;60多年來,他腳踏實地從一名鄉醫成為國醫大師
李振華1924年出生於河南省西部的洛寧縣。這里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文化積淀孕育出不少名賢名醫。他父親李景唐為豫西名醫,善治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李振華聞著葯香味長大,他邊讀私塾邊在父親的「廣濟堂」幫父抓葯,父親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讓他欽佩並銘刻於心。
1940年豫西大旱,餓殍遍野,霍亂流行。正在讀高中的李振華,遵從父命輟學回家學醫。父親教導李振華要「真善為本,濟世成德」,並在每日診余,尤其晚間對他有計劃地講授中醫經典,醫文並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諸家著作的系統學習,讓他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本功。李振華說:「這段學習對我一生至關重要,後來我又通過學習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對中醫經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以後的醫、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隨父學醫,主要分侍診、試診、試方、獨立診病處方幾個階段。」起始,李振華在一旁觀看父親望聞問切,一年後開始試診,聰穎勤勉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使他進步很快。一次,李振華為一個婦女診病,摸脈後斷其為浮細而軟的濡脈,父親很高興。其後,當李振華能准確判斷出少見的芤脈以及多種復雜舌象時,其父才開始對其進行試方訓練。
23歲的李振華懸壺鄉里,開始獨立診病。他經常徒步走山路出診,或騎小毛驢為急症病人送葯。1950年全省中醫統考,李振華以全縣第一的成績獲得中醫師開業執照。1953年,縣人民醫院成立,李振華成為唯一的中醫醫師。
李振華醫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1954年到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他系統學習了生理、解剖等知識,在學習經驗交流會上,他關於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葯經驗的2個小時發言,由於概念清楚,重點突出,臨床實用,引起同學和老師的重視,於是被留下當了專職教師。1956年全國大力開展西醫學習中醫活動,他被評為河南省唯一的衛生部西學中甲等模範教師。
1957年,河南一些地區發生流腦、乙腦疫情,他大膽運用中醫葯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還及時總結經驗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並敢於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就中醫葯治療傳染病的療效慷慨直言。這些突出表現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調往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河南中醫學院院長了解到李振華的才幹,又以對調的方式「換來了」李振華。此後,他歷任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醫教部主任、附屬醫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李振華由一名鄉醫成長為著名中醫葯專家、國醫大師,這基於他勤奮踏實、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不懈的創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坦誠豁達的性格。 「五字真經」
練成治療外感內傷「真功」
恪守「學在於勤,知在於行」的座右銘,嚴守「五字真經」的治學之道,使他在中醫葯之路上不斷攀越一個個高峰
李振華熱情、健談,與他聊天就像翻讀一本網路全書,中醫經典、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悠悠歲月中的治病故事,隨著他和緩的鄉音慢慢展現。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陽地區發生流腦。他與醫療隊成員冒著大雪去搶救。一個32歲女病人患流腦,高燒昏迷抽搐,病情嚴重。李振華果斷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葯辛溫解表葯的治法,改用清熱解毒、熄風透竅之銀翹散、白虎湯加減,加服安宮牛黃丸。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李振華又治療了14個病人,全部治癒。之後李振華先後治癒了近百例流腦患者,及時控制了豫西地區的疫情。中醫葯治療流腦的療效和李振華的醫技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省衛生廳和省防疫站及時召開現場會,介紹李振華的經驗。他寫的論文發表在《新中醫》、《中醫雜志》上,還出版了專著,其治療流腦的經驗被大力推廣。
1970年夏秋季節,河南禹縣流行乙腦。李振華當時隨學院備戰疏散在此。他帶領醫療小組踏進集中收住病人的一個葯行的大殿,只聽到哭聲一片。一個深度昏迷的19歲青年,服了李振華開出清瘟敗毒飲和安宮牛黃丸後,第3天後清醒,第5天可以進食,7天後挽扶著能行走。其餘病人也在他們的治療下好轉,前幾天還哭聲一片的大殿中出現了笑容。農民對他千恩萬謝,稱他是「小神仙!」
其後,李振華及其醫療小組共治療了132個乙腦患者,治癒率達92.7%。對於25個患兒的偏癱等後遺症狀,他又針葯並用全部治癒。此項研究在上世紀70年代末,獲得河南省重大科技獎。
李振華「出名」了!他除了講課效果好,治病的名聲更響亮。談起這些往事,他淡淡地說:「我沒有讀過大學,起點低,所以就應該比別人勤奮。從年輕時期,多少年來我都比別人睡得晚起得早,想多看點書。」
除家傳外,李振華學醫主要靠他半個多世紀的自學。「學在於勤,知在於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銘。
中青年時期在洛陽任教時,李振華虛心向針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學習,這使他以後能用針灸配合方葯治癒大量常見病和疑難雜病;他曾陪名老中醫秦伯未在河南看病講學,學得秦伯未運用仲景炙甘草湯治療心臟早搏時用桂枝之妙;他向病人求方,學到施今墨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珍貴經驗。他重視民間單驗方,不恥下問,虛心收集並組合成效驗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婚宴上有姑嫂二人誤服燒鹼,引起食道黏膜潰破、狹窄。醫院要手術,姑嫂二人死活不肯。李振華選滋陰清熱、活血通絡法治之,二人分別服用13、21服後,鋇餐檢查食道黏膜和收縮功能正常。
說起這些典型驗案,李振華的學生、徒弟和傳承人都由衷地佩服。他們不但從病案中學習老師的思維方式、學術經驗、用葯規律,還從中牢記老師治學的「五字真經」:勤、行、精、博、悟。老師就是靠著「五字真經」,在中醫葯之路上不斷攀越一個個高峰。 仁心仁術感動患者無數
他治外感熱病,見解深刻,用葯准確;他重視脾胃,理論系統,療效顯著;他滿腔熱情,扶危救困,是一個蒼生大醫
「大醫必大儒」。李振華出身醫門,一生勤學不懈,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後來雖然承擔教學和管理工作,但從未脫離臨床。其臨證四診詳細,辨證確切,用葯靈活,屢起沉痾。
外感熱病如流腦、乙腦、流感、麻疹等發病急、病情凶險,李振華分期辨治,常力挽狂瀾,救人於鬼門關口。在2003年非典流行,他不顧八旬高齡,關注疾病流行情況,依據自己一生治療溫熱病的經驗,為中醫葯防治非典獻計獻策。2004年參與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組織的中醫專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預案,提出重要建議。
他繼承諸家脾胃學思想,力倡東垣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調理脾胃」,臨床注重保護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他主編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多次承擔國家及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並獲多項重大科技成果進步獎。在其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課題中,他辨治脾胃病強調肝脾胃的關系,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據此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有效率達98.7%,治癒率達32%。此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獎。在對近20餘年千餘例患者的治療隨訪中發現,凡堅持服葯者,未有一例轉為胃癌,糾正了國外資料認為該病是「癌前病變」、「胃黏膜不可逆轉修復」的記載。
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葯宜輕靈甘涼」等學術觀點。這種脾胃病學術思想,師古不泥古,多有創新,指導臨床頗有效驗。
溫陽扶正法是他臨床常用的基本治療方法,如重視心陽救病人於垂危之際,重視脾陽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醫理論分析和治療疑難雜症,如罕見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腦震盪後遺症等常取撥雲見日之效。
「大醫必有大德」。李振華平時為人平易和善,笑顏常開,加上他對學生、病人有一顆至愛之心,多年來,慕名來找李振華治療的患者眾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華與老伴張竹琴總是滿面春風地接待。 辛勤耕耘迎來桃李芬芳
「要學好中醫,必須做到三通,即文理通、醫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較深的文理和哲理,才能深入理解中醫理論,指導實踐,成為名醫。」他的這一中醫教育觀點,影響了一代代學生
李振華是出色的中醫教育家。他從教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大量的中醫人才。
他任院長時親自講授《中醫內科學》,認真備課,一絲不苟。學生們喜愛聽他講課,不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而且在引經據典同時,還穿插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學生聽的津津有味。他臨床帶教,要求嚴格,學生們既敬畏又欽佩。李振華的第二個碩士生郭淑雲教授現已是「河南省名中醫」,她說恩師喜歡學生提問題,在學業上非常嚴格,而在生活方面則關心備至。
他治療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益氣健脾止血方葯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這些獨到的用葯經驗和體會,他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他的學生說,跟老師學習,不僅學到了知識,開闊了思路,還升華了人格。記者在采訪李振華的列車上,收到他遠在廣東省中醫院的徒弟華榮的簡訊,表達了對老師的崇敬和感謝。師徒之情,至深至真。
他1979年就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指導了10屆脾胃專業碩士研究生,有2名學術繼承人和10餘名高徒等。他們傳承了老師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有的成為新一代名醫,有的成為優秀中醫領導幹部,有的在國外行醫任教成為傳播中醫葯文化的使者。
1980年後,李振華擔任河南中醫學院副院長和院長期間,管理有思路,落實有措施,展露了領導才幹。他強調教學一定要突出中醫特色,當年聽他講課的79級學生至今清楚記得老院長的一句話:「背10個英語單詞不如背一個五苓湯」,他們當時不解其意甚至抵觸,後領會到其深刻含義。他邀請名醫名家如董建華、鄧鐵濤等人來校作學術報告,開闊師生眼界,促進人才培養。他為中醫教材建設付出了大量心血,1982年擔任衛生部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合編全國高等醫葯院校第五版《中醫內科學》教材、教參。1986年擔任中南五省協編的八種中醫教材副主編。
2004年12月,李振華帶領課題組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項目,2007年被評為「河南省中醫葯科技成果一等獎」。國醫大師的醫德醫風、學術思想、臨證精華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以中醫葯振興為己任
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為中醫葯發展出謀劃策,奔走吶喊。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
1982年,在衡陽會議上,李振華倡議中南五省五所中醫學院每年輪流主持召開教學和管理經驗交流會。他還開創性地與這些院校聯合開展了中南五省中醫院校畢業生統考和交換學生畢業實習,這在當年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振華在各種場合為中醫葯事業奔走吶喊。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二屆科技代表大會上,他呼籲解決中醫後繼乏人問題,並寫了內參報告,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重視。之後,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養中醫葯隊伍,如招收中醫師子女為中醫學徒,在全省「赤腳醫生」中選拔培養中醫等,如今,這些人都成了中醫葯骨幹力量。
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代會時,在中醫界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會上,他首先提議對其中的「中西醫工作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進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於是集體寫出提案。後來《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來,李振華與鄧鐵濤等多位老中醫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發展中醫葯事業。他就是這樣以中醫葯振興為己任,為中醫葯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李振華是名醫大家,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他拉的二胡悠揚婉轉,回腸盪氣;他的書法上蒼勁古樸,深厚有力,索要者眾多。
李振華雖年事已高,除談經論學、整理資料、筆耕不輟外,還堅持每周二三次邊門診邊授課。他一談起中醫,仍然很興奮很自信,他心中激盪著對中醫葯事業的熱情,熱切期望涌現出更多的中醫大家名家。
李振華的在《八十抒懷》中寫到「懸壺六旬盡天職,但願世人壽而康」。這是一代大師的自我寫照,也是他的胸懷和願望。
2012年10月27日,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90壽誕慶典暨從醫從教70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在鄭州市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議現場,每位到會嘉賓拿到了一本《國醫大師李振華醫學生涯70年》和一盒御酒茶。到會嘉賓紛紛表示,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70年,今天能來為他祝壽,實屬榮幸。通過《國醫大師李振華醫學生涯70年》可以更好地了解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的精神,可以用來鼓勵自己向李振華教授學習;御酒茶更是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70年的結晶,可以更好地讓大家學會養生。 有人說李振華是個工作狂,沒有一點生活樂趣。而李振華卻說:「一個人活著啥也不幹,光吃傻睡,不成廢物了?如果喜歡自己的選擇,工作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愛自己的選擇,更愛醫生這個工作。他說,只要身體允許他就不會停下來。
1986年,身為衛生部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的李振華,擔任了中南五省合編的中國高等醫葯院校第五版《中醫內科學》教材的副主編。2003年非典流行,已是八旬高齡的他關注疾病流行情況,依據自己大半生治療溫病的經驗,為中醫葯防治非典獻計獻策,他選送的葯方得以推廣,為防控疫情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4年,他參與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組織的中醫專家防治禽流感預案篩選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議。李振華帶領的課題組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2007年被評為「河南省中醫葯科技成果一等獎」。
了解李振華的人不光敬佩他的醫德醫術,更欣賞他樂觀陽光的心態和業余愛好,李振華的書法寫得蒼勁有力,二胡拉得婉轉悠揚。他還把中醫葯方編成快板教學生說唱,在一片笑聲里,學生們記得牢,用得上。
有人問他,你大半輩子與病人、學生打交道,睜眼就有一群愁眉苦臉,哼哼嘰嘰的病人等著你,你煩不煩呀?還有,隔三差五帶一幫學生解剖屍體,多影響情緒呀。他說,在醫院工作,每天都有新生命來到塵世,也有人離開這個世界,看慣了生生死死,悲悲喜喜,反而更冷靜樂觀了。你再有錢,每天也是吃三頓飯,睡三尺床鋪,死了什麼也帶不走。何不趁活著時做些有意義的事兒,開心過好每一天呢!也有人說李振華是個老頑童,一天到晚樂呵呵的好像有好事兒似的。他說我很知足呀,活到90歲了,身體還好,精神還好,重要的是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和愛的人在一起,和年輕人一起學習治病救人的良方。想想,每天醒來就有一群人等著讓你看病,等著聽你講課,看著他們,心裡就充滿自信。被人需要、被人包圍著,不僅不會寂寞,反而有種幸福感。

Ⅷ 治療胃陰虛證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養胃湯加味

[主治]胃脘部隱痛或燒灼樣痛,口燥咽干,嘈雜心煩,納呆食少,大便干結,舌質紅,苔少或花剝(註:花剝苔又叫地圖舌,指舌苔大片剝落,邊緣突起,界限清楚,剝落部位時時移動者。),脈細數。

[處方]南沙參10克,川石斛12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3克,玉竹10克,淮山葯10克,扁豆10豆,干蘆根30根,佛手5克,炒谷芽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2)炙甘草湯加減

[主治]氣虛血弱,虛羸少氣,心悸心慌,虛煩失眠,大便干結,舌質淡紅少苔,脈結代;虛勞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煩,少氣,失眠,自汗盜汗,脈虛數,採取益氣養血,滋陰復脈。

[處方]甘草12克(炙),生薑9克(切),人參6克,生地黃30克,桂枝9克(去皮),阿膠6克,麥門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大棗30枚。

[用法]上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100毫升,1日3次。

(3)養胃增液湯

[主治]不思乳食,口渴多飲,皮膚乾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舌光少苔,脈細數,採取養胃育陰。

[處方]北沙參、石斛、玉竹、山葯、烏梅、白芍、荷葉、蘆根、甘草各適量。

[用法]水煎,日1劑,分3次服。

(4)葉氏養胃方

[主治]口乾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舌干少津,甚則干嘔呃逆

Ⅸ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炙甘草湯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冬、麻仁、大棗等葯物組成,具有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驚的功效。本方陰陽氣血並補,主治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臨床應用以心動悸,脈結代,虛贏少氣,舌光少苔為辨證要點。臨床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心律失常、早搏、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也用於虛勞肺痿的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失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等。

Ⅹ 腎氣丸怎麼治療虛勞

中葯治療:
一種治療虛勞葯物組合物:它採用純中葯配製而成,它主要是由炮製附子20-50g,太子參5-20g,川芎10-25g,茯苓10-20g,肉桂8-15g,大黃10-30g,枳實10-25g,山楂5-10g,黃芪10-30g,厚朴10-20g,乾薑5-10g,甘草7-15g,白術10-20g,西洋參1-5g,成都方建曲15-30g組成。
肺氣虛:治則:補肺益氣。方葯:補肺湯加減;如氣陰兩虛,可用黃芪鱉甲散加減。
脾氣虛:治則:健脾益氣。方葯:參苓白術散加減;如清氣下陷,便瀉不止,可用補中益氣湯。
心血虛:治則:養血安神。方葯:養心湯或炙甘草湯加減。
肝血虛:治則:補血養肝。方葯:四物湯加味。
心陽虛:治則:溫通心陽。方葯:桂枝甘草湯加味。
脾陽虛:治則:溫中健脾。方葯:附子理中湯。
腎陽虛:治則:溫補腎陽。方葯:右歸丸、金貴腎氣丸或真武湯加味。
肺陰虛:治則:養陰潤肺。方葯:百合固金湯加減。
心陰虛:治則:滋陰養心。方葯:天王補心丹加減。
脾陰虛(胃陰虛):治則:養陰和胃。方葯:益胃湯加味。
肝陰虛:治則:滋陰養肝。方葯:補肝湯加減。
腎陰虛:治則:滋補腎陰。方葯:左歸丸。

閱讀全文

與胃陰虛的治療方法炙甘草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紙做頭發的方法簡單 瀏覽:192
小黃瓜2合1使用方法 瀏覽:349
數學教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418
折疊小動物最簡單的方法浴巾 瀏覽:713
正確測心率的方法 瀏覽:885
減肥方法怎麼減肥呀 瀏覽:518
汽車股票分析方法 瀏覽:439
工業水處理消毒殺菌最佳方法 瀏覽:341
防止腦梗塞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706
玉化石鑒別方法 瀏覽:51
燕字如何用畫畫的方法表示出來 瀏覽:234
肺部結節的11種鑒別診斷方法 瀏覽:494
吲哚乙酸在植物上的使用方法 瀏覽:231
袁大頭簽字版鑒別方法 瀏覽:153
軍人向右轉的正確方法 瀏覽:340
碧雲泉免安裝凈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691
四芯連接器插頭接線方法圖 瀏覽:494
11選5任選一計算方法 瀏覽:622
植物提取礦最佳方法 瀏覽:402
水稻考種方法研究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