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中醫治療骨折和骨斷方法

中醫治療骨折和骨斷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4 04:55:40

㈠ 我要骨折方法,快速的

1、一般中醫治療都是外敷葯,新傷一個月就好了。2、一般不建議用石膏固定,石膏容易造成氣血不循環,肌肉萎縮,容易讓關節僵硬。盡量有夾板固定。如果已經用石膏了,盡量早點拆,再用夾板固定。3、沒有什麼運動可以幫助骨折快速癒合,鍛煉不是治療,那是沒有能力冶療的無奈之舉。骨折復位固定後,關鍵是用葯促進斷骨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癒合,達到徹底康復,這才是治療的重點,而不是靜養吃補品,靠靜養飲食來幫助骨頭生長,作用是非常小的,治療的重點不是靜養自身慢慢恢復,而是讓其快速生長。要想斷骨快速癒合康復,建議選用傳統中醫治療,中醫治療普通骨折,只需簡單手法復位再用夾板體外固定,之後關鍵是用中葯進行外敷快速接骨,用葯3到5天左右疼痛可以基本消除,腫的現象也會隨之消退,一個月左右骨折就能治癒。如果用葯40-50天左右還不能基本治癒,那要考慮為你治療的醫生能力問題。斷骨未癒合前間飲食忌吃鯉魚、公雞、酸筍、牛肉、姜、高鈣高蛋白食物等,這是經驗所得。西葯慎用,尤其是含激素的葯物忌用,宜多吃新鮮蔬菜,適量鮮肉,不宜過多活動關節,以免加重損傷。祝早日康復!

㈡ 骨折了怎麼

骨折尤其是嚴重骨折需要進行急救治療。急救治療目的是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搶救生命、保護患處、迅速轉運,為後期治療提供保障。骨折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都包括復位、固定以及康復三個階段。治療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事項:
採用石膏固定的患者應警惕出現手指麻木、疼痛的情況,一旦出現應立即告知醫生拆除石膏,若拆除石膏後仍未緩解,考慮已經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此時醫生會盡快切開減壓。
康復治療使骨折治療中的重要部分,配合醫生進行康復訓練,主動積極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防止並發症的發生,還可以及早恢復患肢功能。
急性期治療
骨折的急性期治療主要是受傷部位的妥善固定,防止進一步加重損傷。
對於嚴重骨摺合並出血休克的患者,急性期治療以搶救生命、糾正休克為主。
對於開放性骨折的患者,急性期應進行及時、徹底的清創,力爭將開放性骨折轉化為閉合性骨折。
一般治療
骨折患者的一般治療包括手法復位、骨牽引或皮牽引、患肢抬高固定等。
葯物治療
疼痛劇烈的骨折患者可給予止痛片緩解疼痛。
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可通過靜脈注射脫水、消腫葯物改善軟組織情況。
患者術後可服用鈣片以及促進骨質癒合的葯物。
醫生會對開放性骨折患者盡早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手術治療
內固定手術
選擇合適的部位將皮膚切開,再選用合適的內固定器械將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固定物可以為接骨板、螺絲釘、加壓鋼板、帶鎖髓內鞘。
骨折患者在進行內固定手術前應評估其皮膚情況,防止出現術後感染、術後皮膚不癒合的情況。
術後需抬高患肢,嚴密監測患肢的血運情況,警惕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
骨折的住院時間要根據其傷情的嚴重程度、恢復速度等多方面因素而定,一般的骨折經手術治療後2~4周可出院,出院後每3個月進行1次X線檢查,持續1年。
術後1年內避免過度負重,防止內固定松動,術後1年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及自身意願取出內固定。
外固定手術
對於開放性骨折、骨摺合並感染等不能採用內固定手術的患者,可採用外固定器進行固定。
外固定器安裝固定於遠離骨折處的骨骼上,通過杠桿原理完成對骨折移位的矯正,並達到固定效果。
術後要定期進行傷口換葯,嚴密監測外固定器針道情況,防止出現針道感染。
住院時間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而定,出院後每隔3個月進行1次X線檢查,持續1年。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葯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㈢ 中國古代人是怎樣治療骨折的

據醫書記載,漢代以前,人們對骨折大多採取包紮固定的方法。秦漢之間,包紮材料多半用麻和絲織品。到了魏晉時期,對骨折的處理有了改進。醫學家葛洪(約公元281-341年)在《肘後救卒方》一書里,首次記載了用竹片固定骨折的療法——一種小夾板固定法,並開創了用夾板固定骨折的先例。葛洪是今江蘇句容縣人,他就地取材,用竹片作為固定骨折的材料,用來搶救骨折病人。有的醫生用破殘的竹簡來夾骨折患處,因為竹簡是讀書寫字的人隨身所帶的物品,在書房裡也隨時可以找到。唐代的藺道人用杉木皮固定骨折。藺道人雖是長安人,可是中年後隱居江西宜春縣。宜春是山區,杉木到處都有,也是能就地取材的。藺道人的《理傷續斷秘方》里記載:杉木皮用水浸泡,軟了以後,削成手指大的薄片,每片之間,留一條小縫,用細繩子上、中、下三道捆紮好。哪裡受傷,用葯後就牢牢地捆縛在那裡。關節處要留出,不能用杉木皮捆縛,否則,傷愈恐怕影響伸屈。關節部位,如手腕、手指關節、膝部、腳踝等處,只能用絹包。包好以後,還得時時輕緩地作彎曲和伸展的運動,這樣對骨折的癒合有好處。動與靜的結合,是小夾板固定骨折的優點和特點,比起石膏固定,只靜不動勝一籌。書中還記載:凡重傷,夏季每隔二三日,冬季每隔三五日,要將包紮處解開,用熱葯水泡洗去舊葯,洗的時候,注意不要「驚動」受傷的部位,意思是不可挪動或碰觸受傷的肢體。洗畢仍用黑龍散敷上,照原樣用杉木片縛牢。在敷貼葯膏時,要平正均勻,如果葯膏高低不平,容易引起已經整復的骨折位置移動。方法是用一塊木板,將皮紙或油紙攤在上面,用水調黑龍散,將葯攤勻,然後捲起來,貼到受傷的地方。夾板固定法發展到明清時期更進了一步。清政府下令編纂的《醫宗金鑒》里,有多種夾板用法的插圖,例如固定胸腰椎骨折的通木,做得比較厚,捆紮的繩子不再縛在木片或竹片的外面,而是在通木上鑽孔,斜穿過通木。這樣捆紮起來,更平穩,病人也感到舒服。唐朝以前,傷骨科醫生對髖關節的後脫位,也就是說,從臀部脫臼,已經找到手牽腳蹬的方法,使它復位。可對髖關節前脫位的病人幾乎沒有辦法,所以藺道人的《理傷續斷秘方》說:「如胯骨(髖骨)從檔內出,不可整矣。」到了元代,中醫傷骨科大有進步。元朝五代世醫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在《世醫得效方》一書里,解決了這一難題。他把髖關節前脫位病人的雙腳用柔軟的綿繩縛住,倒懸掛在一個堅固的木架上。利用病人自身重量作牽引,再用手法整骨。身體拉直了,髖關節也就能復位了。

危亦林在記述脊椎骨折的懸吊復位法時說,脊椎不直,說明還沒有復位,這時須要「墜下」,使脊椎伸直。這就是現代傷骨科術語中「過伸」的意思——只有保持「過伸」的位置,才能使骨折復位和很好癒合。

脊椎骨折病人復位後,用大桑樹皮一片,覆在背上,再用杉木皮二三片,放在桑樹皮外面,用柔軟的物品纏住夾牢,不要使它彎曲,再用葯治療。

中國首創了脊椎骨折的懸吊復位法,這是對世界醫學史的一大貢獻。它比戴維斯在1927年應用的懸吊復位法治療骨折要早500多年。

㈣ 中醫解讀骨折的基本情況、手法治療及護理方法有什麼

骨折是一種病理狀態,它是由於不同的原因(如外力的打擊、沖撞、跌倒等)造成的。如果是外來作用的暴力或打擊超出某部位骨骼對來自橫力方向它所能承受的負荷量時,就會造成這部位的某些部分骨的損傷即外傷性骨折。而當同樣的暴力或打擊作用於不同肌體的同一骨骼時,因橫力方向的不同.不一定發生骨折。骨折後,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增添了人體運行的障礙和生活上的不便。特別是對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病人來說更是如此。不僅這樣,對一些老年人,身體虛弱的病人以及年老體弱又兼有其他病的人來說還存在著骨折後癒合慢的問題。遇到這些情況就需要病人與醫生相互配合,醫生精心治療,病人注意增加營養,要適當適量地分期用葯。只要營養和葯物兩者調理得當,就能促進骨折處的癒合,縮短骨折處癒合的時間。
還有的患者骨折後長期不癒合,其原因一為骨折後沒有很好地對位及固定而導致骨折處的長時間錯動;二為骨折處沒有接上,不能通過骨折斷端生成骨痴使斷骨相接連成一骨。若是由這兩個原因造成的骨折長期不癒合,還會在骨的斷端形成骨化性增生,形成假關節。另外骨折後若有肌肉軟組織嵌人骨折處或其他病因也能影響骨折處的癒合。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就應把骨折斷端重新對合連接使其骨再生,並用葯物促進生長。使骨的斷端形成骨痴,可解決不癒合的問題。外傷性骨折這一病理狀態,要全面詳細地詢問患者的病史,了解傷情。在檢查治療中,應把患者分為「三個階段」、「四種情況」來對待。三個階段是:骨發育期、骨成熟期、骨退化期。四種情況分為:老、中、青、幼。除此之外,還應做到知其骨折處並縱觀整體。

㈤ 論述骨傷的治療方法

骨傷科
來源:神農網 |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一、骨傷的治療 蒙醫骨傷治療方法大體上與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手段類似,也有復位、整復、固定、按摩、功能煅煉及全身用葯等療法。蒙醫骨傷很重視膳食治療、推拿按摩和護理。在固定材料方面亦有其獨到之處。 按摩是蒙醫傳統的治骨傷方法之一。在醫治骨傷的各個階段按摩法也各不相同。骨傷初期一周,由於軟組織、血脈、淋巴管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血、「協日」熱偏盛,惡血集聚,表現紅、腫、熱、痛。此期為了散積血、消腫,在夾板間隙和遠近端噴酒輕揉,痛處指嵌,在有關穴位點壓,可舒筋活血、促進代謝,有利於痊癒。 過了初期階段,一般都能夠進入復位穩定時期。但七元不同程度地受損失,所以在治療骨傷全過程中採取加強臟腑功能,補充七元,營養筋骨的治療原則。同時可在脾、肝、心、腎、肺穴噴酒按摩,沿脊椎上下推拿加強血流。 葯物治療初期根據病情對症選用七寶湯、七雄丸、二十五味樟腦散、珍珠丸、單味三七散。中期散瘀清熱、接骨,可選用九味秘方散、六味青銅散、八味硃砂散、六味石塊明散。後期強筋養骨、補元,鎮「赫依」、舒筋,選用健脾歸津散、二十五味大湯散、三十五味沉香散、十八味水銀丸。如果是開放性損傷,首先清創,塗葯,整復,同時選用清熱生肉葯物。如五味珍珠丸、六味麝香丸、八味紅花止血散,可接通血脈,修復創傷,生新肉,骨傷癒合。 護理:注意被褥衣著的清潔,防止褥瘡,注意夾板和捆綁布帶的松緊度。要注意飲食護理,《飲膳正要》中說五穀之果為主食,五類水果為助食,五類之肉為補食,五類蔬菜為養食,五味調食則補養元氣。骨傷初期飲食宜多食稀粥、水果蔬菜、新鮮奶食,忌油膩、酒和海味。中期宜食炒米、谷類、牛羊豬軟骨、肝、腎、豆類和菜類、骨湯等。後期應食五穀、蛋、蔬菜類。 功能鍛煉:活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供足營養,促進癒合。功能鍛煉應從少量小幅度到長時大幅度。如上肢骨傷應從手指運動、前臂肌肉等開始鍛煉。 正骨材料 1.白酒:白酒按摩對正骨頗為重要。具體操作有兩種,一是將白酒直接塗擦在骨折部;另一種為噴酒法,即醫生嘴裡含一口白酒,用兩手輕輕地撫摸患處,隨而把酒重重地、均勻地噴在骨折處,接著進行按摩。蒙醫認為白酒具有散熱、止痛、舒筋、活血等功能。特別是在患處噴酒後,既能使緊張攣縮的肌肉舒展,又能使鬆弛乏力的肌肉增加張力,以維持屈伸肌組之間的平衡,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2.青銅鏡:在臟腑穴位處按摩,可解毒,增強「赫依」血循環。 3.圓形銀鏝:在骨折處和瘀血部位進行按摩,有解毒、改善「赫依」氣血運行之功。 4.銅針:在疼痛部位的有關穴位處有規律地敲打按摩,可增強「赫依」血循環,恢復感覺。 5.蛇蛋花石:開放性骨折時在傷處按壓可止血、鎮痛。 6.夾板:必須有良好的彈性,以適應肢體肌肉舒縮變化的生理要求。一般用柳木、紅白松木、牛皮、牛骨等材料製成。 7.墊:應柔韌並能維持一定形狀,不易變形,又有一定支持能力;能散熱,對皮膚無刺激;能吸水分並且能保護酒力性。需消腫時可用兔毛、羔絨等制墊。骨肉脫離者用鞣皮、紙等做墊,開放性骨折用油鞣革墊。除此之外可用氈、紗布等制墊。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可製成方形、長形、梯形等墊。如並列骨幹骨折應放長型墊以分開雙骨,肢體斜坡處放梯形墊。壓墊的大小、厚薄要適宜,形狀需與肢體相吻合,放置位置要正確。位置放錯,則起反作用,使骨折再移位。 8.縛帶:夾板兩端和中間進行捆綁。但應注意血循環不受到影響,血脈不受壓為原則。 9.綳帶:包裹夾板用。 10.砂袋:大小布袋,內裝細砂,鑲於患部兩側。具有固定骨折,吸去血、「協日」熱,脈熱,骨熱和鎮痛作用。 復位法 1.調整位置,鬆弛肌肉 調整好所傷肢體,對復位做最初的准備。將骨折肢體擺至最佳位置,可使肌肉處於鬆弛狀態,對復位創造有利條件。如,髕骨骨折復位時採取下肢完全伸直位,鎖骨骨折復位採取挺胸位等。 2.拔伸吻合 為矯正重疊移位的基本方法,也是常用方法。沿著肢體縱軸,由遠近骨折端作牽引和反牽引。做到用力輕重適宜,持續穩准,使移位的骨折端慢慢地拔伸過來。 3.旋轉屈伸 主要矯正骨折斷端間的旋轉和成角畸形,特別是關節部位骨折時常用此法復位。在拔牽下,由遠端旋轉壓合復位。 4.推擠提壓 矯正側方位移位時常用此法。可以用手指壓骨折端的凸起處,使其復位。 5.扣擠分骨 凡是兩骨並列部發生骨折時,骨折斷端因骨間肌或骨間膜的收縮而互相靠攏。整復時應以兩手拇指及其它四指,由骨折部掌側、背側擠骨間隙,使靠攏的骨折斷端分開,遠近端互相穩定,使並列的雙骨折能像單骨折一樣。 6.成角折頂 橫斷骨折而移位時,單伸牽引,常不能解除骨斷端交鎖,以致骨斷端不能良好整復,術者用兩手拇指頂住骨突出的一面,其餘手指環抱凹陷的一面,先將骨折片向成角的一面,加大成角,解除骨片交鎖,然後逐步向成角的相反方向折頂,使之整復。 7.勾提頂壓 矯正不明顯部位骨折或脫位或者斷端鑲入時常用此法。如尾骨骨折或脫位時採用食指勾提頂的同時用拇指壓,使其復位。 整復後按摩推拿 為了使骨折面緊密接觸,理順軟組織,改善血循環,輕柔地循肌肉、肌腱的活動方向,順骨摸筋,達到安肌散瘀、舒筋活血、消腫、促進癒合的作用。蒙醫傳統按摩法有十四種。即順骨捋法、摶法、按法、蹭法、揉法、搖法、捻法、抖法、擠法、攥法、捏法、抻法、搓法、嵌法。 1.捋法 適用於胸骨、脊椎骨、四肢骨折及脫位的治療。主要用於病程中期或末期。用手接觸患者傷處及周圍,適度的用力,循序漸進地進行捋摸。能達到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之目的。 2.摶法 適應於顱骨、尺骨、股骨、指趾骨折。主要用於橫斷骨折,粉碎骨折整後。兩手掌夾擠傷處,進行反復輕柔來回摶滾。具有調理肌筋,斷面密合等作用。 3.按法 適應於骨折變形錯位凸出部位。用手掌根輕柔地作用於患處,具有舒筋止痛的作用。 4.蹭法 適應於顱、頸骨、胸肋骨、脊椎骨及四肢骨等骨折以及關節脫位。復位固定後,在夾板兩端及痛處用手指和手掌由慢至快,由快至慢多次上下蹭摸。具有散瘀活血,解痙祛麻等作用。 5.揉法 適應於腰、肱、股、脛腓骨骨折。主要用於治療後期和大關節脫位。用手掌力上下反復搓揉。可起到消腫散瘀,止痛作用。 6.搖法 適應於四肢關節脫位、關節近處骨折、脊椎骨折及整復後使骨折面進一步對合以及矯正骨折與周圍組織、關節囊粘連等。整復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稍稍左右或上下搖擺骨折遠端,幫助骨折進一步對合。 7.捻法 適用於肱骨、尺骨、股骨、脛骨骨折,特別是旋轉性、斜性骨折用此法整復。整復者用兩手掌緊擠於斷處按骨折移位方向逆向迴旋。 8.抖法 適用於四肢骨骨折陳舊,肌肉收縮,關節僵直,血循環不良等。術者兩手握骨折遠端上下波浪式抖動。 9.擠法 適用於肩胛、脊椎骨及四肢骨骨折。用手掌、拇指等用力於傷處,由下而上推壓。可散瘀,消腫,舒筋。 10.攥法 適用於肩腫、髖、膝等部位骨折腫脹。患處雙手緊握逐漸用力。可起散瘀,消腫,止痛作用。 11.捏法 適用於鼻骨、頸骨骨折及陳舊性脊椎骨折等。用拇指與食指指腹捏拿之力彈拔斷處、痛處的肌肉、肌腱、筋膜。可活血、生肉、散凝等。 12.抻法 用於顱骨、下頜骨、肋骨骨折、肌筋痙攣等。用雙手拇指或手掌在表面從里往外抻摩。 13.搓法 用於顱骨、頸骨、胸肋骨、脊椎骨、四肢骨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用拇指或手掌、掌根部在傷處或腫痛、硬化位上下搓。可鬆弛肌肉、肌腱之收縮,散腫結,矯正碎折。 14.嵌法 用於頭部傷痛、頸強直、傷骨暈厥、傷後肌肉僵硬等。用拇指甲在痛處或人中穴重力嵌按。有止肌肉痛,消除暈厥,刺激中樞作用。 骨折的治療 l.顱骨骨折 顱骨骨折可分線性骨折和凹陷骨折。全身表現有耳鳴耳聾,頸項強直,呼吸深慢,口吐白沫等。如有鼻出血、嘔吐、嗜睡時可能有腦組織損傷。 治療:線性骨折不需特殊處理,清潔口腔、鼻腔,內服八味紅花止血散、人參湯等。凹陷骨折可手術復位,服六味石決明散和五味珍珠散等。 2.鎖骨骨折 鎖骨位於表淺,最易遭受外力損傷而發生骨折,臨床常見。常由於跌撲時肩部或以手掌觸地,外力傳至鎖骨而折斷或者直接棒打彈傷。 臨床表現:病人多用健側的手托患肘,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骨折處壓痛,可聽到骨擦音,並可摸到重疊畸形。 整復:患者挺胸,助手在患者背後板住兩肩,術者用拇、食、中指按上提下使骨折端復位。整復後骨折端用分骨墊置於兩側固定,腋下放棉卷,以放滿腋窩為度,卷心穿一綳帶,將綳帶兩端在背後作結。患側肘內收90度,貼軀體,吊胸前6周。 3.肩胛骨骨折 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局部常有皮膚挫傷痕跡與腫脹,肩胛岡區壓痛,肩部活動受限。 整復:根據其骨折的情況用抻、揉、攥等法復位。局部敷葯包紮,三角巾固定3-4周,內服葯可加熊膽或牛膽與紅花。 4.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可分肱骨頸骨折、肱骨幹骨折及肱骨髁上骨折三種。 (1)肱骨頸骨折:有內收型骨折和外展型骨折。表現有肩部劇痛、腫脹、壓痛、短於健側,肩關節外形呈圓型。 整復:助手反方向牽引(外展者內收,內收者外展),術者兩手拇指抵於斷骨上段外側,餘八指在下段內側進行提捺正,使其復位。復位後夾縛固定,肘內收90度,吊胸前。 (2)肱骨幹骨折:上臂痛,功能喪失,局部明顯腫脹,壓痛,遠端叩擊痛,有移位者可呈現彎曲及成角畸形,短於健側,局部粗於健側。 整復:一助手兩手環握腋肩部向上拉,一助手握肘部向下拉,作對抗牽引調整力線。醫者雙手掌握骨折移位方向以正之。醫者應酌情令其助手牽引中千萬不要拔拉過度。 夾縛固定:復位後裹棉墊,小夾板四塊排勻,扎帶三道扎縛,肘屈90度,前臂中立位,托板懸吊於胸前,固定5-7周。 (3)肱骨髁上骨折:肱骨下端的髁上骨折是常見的,可分為伸展型、屈曲型兩種。 症狀:傷後肘部腫痛,嚴重壓痛,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功能消失。伸展型者肘後呈凸出;屈曲型,肘後較凹陷。 整復:患者坐位,上助手雙手握其上臂,下助手一手握肘,另一手握其腕部,肘在半屈位徐徐用力順勢拔伸牽引。術者先以兩手對擠糾正骨折之側方移位,然後糾正前後移位。 夾縛固定:復位後,將棉墊兩端中間剪成缺口,形成四頭,上兩頭裹肱骨下端,另兩頭裹前臂上端,用四塊夾板固定扎帶,前臂加托,用於頸部。 前臂骨骨折 前臂骨由尺橈二骨組成。在受傷時尺橈骨可同時折斷,也可單根折斷。傷後,傷處腫脹,疼痛,功能喪失,異常活動,骨擦音等。 復位:在助手的幫助下雙手拇指與食、中、無名指相對分別卡於折端,尺橈之骨間,先擠分骨,然後整兩骨之四個折端之移位,以糾正復位。 夾縛固定:整復完畢,在前臂內、外側,尺橈骨之間折端部位放分骨卷,然後托以棉墊,四塊小夾板扎帶三道,肘屈90度,吊胸前。 脊椎骨骨折 脊椎由頸、胸、腰、骶骨組成。骨折後腰背疼痛,不能坐,脊突有後突畸形、壓痛,脊椎兩旁肌肉緊張板硬,肢體麻木,不能活動,大小便失禁,失語,截癱等。 整復與固定:患者仰卧硬板床上,兩助手各牽拉腋部,兩下助手分別握兩踝部,做上下對拉牽引,並將下肢上提,使患者脊柱胸腰段呈高度伸位,術者按壓後突之棘突畸形,即可糾正。整復後,將患者保持脊椎過伸位翻轉。傷處墊以適宜之軟枕頭,取仰卧硬板床。 肋骨骨折 表現局部疼痛,深呼吸,咳嗽和噴嚏時劇痛,體難輾轉。病人畏痛而懼咳嗽和深呼吸等。局部凹陷或突起畸形,移位折端可很易觸知,可有骨摩擦聲。 整復:在助手的幫助下,局部噴酒,令傷者深呼吸,在咳嗽的同時術者下壓突出的折端借氣將陷內的折端鼓出,即可復位。 固定:外蓋棉墊,然後用多頭帶或寬綳帶包紮固定。 骨盆骨折 骨盆由髂骨、恥骨、坐骨、骶骨、尾骨組成。骨折後在骨折處疼痛,平卧時翻身不便,局部壓痛,皮下有血斑,以兩手擠壓兩側髂骨或分離兩髂前上棘時則骨折處疼痛。 整復:骨折移位時,患者仰卧,助手牽引患側下肢,醫者復位,上移則下推,分離則合其位。復位後以多頭帶固定,砂袋固定5-7周。 股骨骨折 股骨骨折臨床上較多見。可根據部位分為股骨頸骨折、股骨幹骨折。 1.股骨頸骨折:老年人跌撲,傷後胯部疼痛,不敢站立。內收時患肢縮短並外旋,膝關節輕度屈曲等。 整復:外展無需整復,用長夾板,附在傷肢外側,用綳帶包紮固定。內收型,傷者仰卧,助手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握髖關節上,向遠端牽引後使腿內旋位,術者按其大粗隆部猛力一推,使其折端嵌入。 固定:方法同骨盆骨折固定法或砂袋固定,即腿應置於外展30度並內旋位,兩側用砂袋鑲住,防止變位,固定6-8周。 2.股骨幹骨折:疼痛劇烈,喪失活動能力,患肢縮短外旋和成角畸形明顯。 整復:傷者仰卧,一助手固定骨盆。 (1)中上段骨折:一助手一手握膝下,一手握踝部,將患肢抬高和外展,並略加外旋,進行拔伸,縮短重疊矯正後,術者向內側推上端,向外側拉下端,使斷骨兩端對位。 (2)中段骨折:助手應將患肢稍外展拔伸,術者同時在大腿外側推按即可對正。 (3)中下骨折:助手屈曲膝關節,使肌肉得以鬆弛,再拔伸牽引,術者乘機將下端向上提,即可對正復位。 夾縛固定:用8-12塊夾板固定,扎帶三道,砂袋固定。 脛腓骨幹骨折 脛腓骨幹骨折甚多見,分為脛排骨單根骨折或脛腓骨幹雙骨折,其中以脛骨骨折最為多見,脛腓骨幹雙骨折次之。 表現:傷後小腿部疼痛,迅速腫脹,不敢承重。可有成角畸形或觸之有骨擦音及假關節活動。 整復:患者仰卧,一助手握膝上,一助手握其足背及足跟,相對牽引,使骨端充分拉開後,術者可用一手握住上端,另一手握其下端,矯正內、外、前、後的移位。復位後,用五塊夾板置於小腿的前內、前外、後外、內後、外側,勿壓迫跟腱。三條帶扎縛,用砂袋固定4-6周。 二、軟組織損傷的治療 凡跌打閃挫等引起筋膜、肌肉等損傷為軟組織損傷。臨床表現傷處腫脹,疼痛,皮下瘀斑,關節活動受限,重者骨傷。 治療:噴灑手法按摩治療。根據部位之大小選用指揉法和肘揉法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並用理筋手法以松解攣急,舒筋。如傷部嚴重腫脹或筋膜斷裂,嚴禁手法理筋及推拿。 三、關節脫位的治療 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傷後關節之骨端脫離正常位置,可出現特有的畸形,局部腫脹、疼痛,皮下瘀血斑,關節活動功能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全身表現有心悸、失眠、惡心、納差、頭暈頭痛、氣急、傷處刺痛。 治療原則:應盡快予以整復,切忌暴力。應一次成功,恰當固定,配合推拿按摩。 葯物治療:活血散瘀的葯有三果湯、三紅湯、十三味大紅湯、九味秘方散。止血消腫、舒筋葯有十三味麝香丸、珍珠丸、杜仲湯,五味石方散、九味硃砂散。壯骨健身葯有十八味水銀丸、二十五味文冠木散。清臟腑熱葯有八味清心沉香散、九味牛黃散、十味清腎訶子散等。可根據傷情對症選用或聯合用葯。 外治:主要是外敷葯物治療。 手法治療法有以下2種。 1.復位 常用復位法有以下幾種。 (1)推拿按摩:整復前後在適當穴位進行推拿按摩,有活血、消腫、止痛作用。 (2)捏法:用拇指和其它四指在患處進行反復捏提。 (3)拔牽法:在患處的上下對抗拔牽復位。 (4)按法:用拇指或手掌在突起處按壓復位。用於胸鎖脫位等。 (5)搖法:握患關節遠端,來回搖動,以松解痙攣,恢復功能。 (6)突然拍打法:乘患者不注意,突然拍打復位。 (7)刺激法:乘患者不注意,突然給予刺激,利用患者的突然反應復位法。用於頸部關節脫位。 (8)挺法:在患者兩肩胛骨之間用膝頂住,往後扳雙肩,使胸前挺。用於胸鎖骨關節脫位。 (9)推法:用拇指或手掌推入復位法。多用於膝關節脫位。 (10)攥法:用雙手環攥患處復位法。多用於髖關節脫位。 (11)蹬拔法:用肢蹬,手拔復位法。用於肩關節前內脫位。 (12)旋轉推法:術者位於患者身後,旋轉患部,推入脫位法。主要用於頸部關節錯位等。 (13)擠法:關節兩端向中間擠吻合法。用於恥骨聯合分離的復位。 2.固定法 關節脫位整復後的固定方法有以下幾種。 (1)夾板固定:主要用於四肢關節脫位合並骨折。 (2)「∞」形綳帶固定:主要用於胸鎖關節脫位。 (3)環形綳帶固定:主要用於臏骨脫位。 (4)多頭帶固定:主要用於下頜骨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時表現局部腫痛,影響上肢活動。前脫位時骨端突出,後脫位時影響呼吸或吞咽。 治療:前脫位時,傷員坐位,助手用膝頂住傷員兩肩胛骨間,雙手向後扳傷者肩,術者同時用拇指按下鎖骨內端,即可復位。後脫位時,術者牽引出移引的鎖骨內瑞。 固定:「∞」形固定。 下頜關節脫位 下頜關節脫臼時表現張口不能閉合,語言不清,表情障礙,兩關節窩凹陷。若單脫則下頜向健側傾斜,下頜關節部外形不對稱。 治療:患者低坐位,仰面,頭倚牆壁。術者兩拇指纏以紗布,並列伸入口內,指腹分別按扣住下頜體,先將拇指用力下按,余指上提下頜角,兩拇指感復位聲音,口即能合。單側脫臼,一手正之,另一手維護。 固定:四頭帶固定一周,固定期間宜吃軟食。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時表現肩峰突出,峰下凹陷,出現「方形肩」的畸形,在腋下或喙突可摸到圓滑的肱骨頭,若勉強將肘貼及胸壁,則手摸不到健側肩。可見局部腫脹,疼痛。 治療:病員仰卧,術者立於傷側,用兩手握住傷肢手腕部作拔伸牽引,將一足(石肩關節脫位用右足,左肩關節脫位用左足)脫去鞋頂在病員傷側腋窩緊靠胸壁,逐漸用力拔伸牽引,先作輕度外展外旋,以後內收內旋,當肱骨頭滑入肩盂時,可感到一個響聲,復位完成。 固定:無須特別固定,將上臂內收、內旋、屈肘,貼於胸壁,用綳帶懸吊於胸前。 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時表現肘部腫脹、疼痛,不能伸屈而彈性固定於半屈位,鷹嘴尖明顯後突,肘前窩飽滿,可摸到滑出的肱骨下端,肘三點紊亂。若有側方脫位時,可明確察知鷹嘴尖偏向一側。 治療: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一助手握上臂下段,術者立於傷側,一助手握腕上,與助手作對抗牽引,調線若有側方位,先予以糾正,另一手拇指按住向前移位的肱骨下端,余指扣住尺骨鷹嘴,在牽引的基礎上施用向前扳鷹嘴突向後推肱骨下端,並同時使肘屈即可復位。 固定:肘屈、前臂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3至7周即可。 橈骨頭半脫臼時表現患臂下垂,肘部微屈,前臂內旋,不敢抬舉。將前臂外旋時痛甚,橈骨頭部壓痛,被動屈肘亦產生疼痛,無明顯腫脹。 治療:術者與患者相對,手握肘,拇指在外側按住橈骨頭,另一手握患側腕部,使臂外旋、屈肘,同時拇指下壓橈骨頭,即有復位音或有復位感。復位成功,其症狀消失,活動如常。 固定:屈肘90度,前臂懸吊於胸前3-4天。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臼時表現髖部腫痛,活動受限,足趾發麻。後脫臼時大腿內收內旋,髖膝半屈位,臀後高起,患肢縮短。前脫臼時,大腿外展外旋,髖膝半屈,足跟觸及健側小腿下段,髖外平坦,腹股溝或會陰處高突,可觸及滑出之股骨頭。中心脫臼時,股骨粗隆部凹陷變軟,量診短於健側。 治療:整復後脫臼時患者仰卧位,助手站在健側雙手分別按住髂骨翼以固定。術者站在患側,其傷肢內收,內旋位,屈髖膝90度,小腿夾於術者兩大腿之間,兩手向上提拉腘窩並稍微晃動,可有復位聲音即已復位。 整復前脫臼時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大腿根內側可繞一布帶,向外牽拉時,即可有復位音,即已復位。 整復中心脫臼時患者仰卧,一助手握患肢踝部,調線使定中立位,另一助手把住腋窩,兩助手反向牽拉,術者立於患側,一手推髂骨部,另一手抓住繞過患腿根部之布帶,向外拔拉,即可將內側之股骨頭拉出,觸摸大粗隆與健側比較,兩側對稱,即已正位。 固定:復位後卧床一周。

㈥ 中醫是怎麼治療骨折的

一般都是先摸骨在正骨不用開刀的不過粉碎性骨折還是開刀的好,其他的就是打石膏和喝一些要來慢慢休養了,傷筋動骨一白天好的很慢注意良好作息,對身體自然恢復有很大幫助的,在這里說一下中西醫的不同,中醫自神農傳下歷經數代中醫先賢發展壯大在戰亂或是太平盛世發展但是主要還是以葯石針灸輔助達到自身的調節和癒合有一定增強人體的功效,而西醫是一葯物開刀一些直觀有效的方法來治療疾病不過長期依賴抗生素類葯物對人身體免疫力有衰退危害,不過中醫經過清朝末年到十年文革之後精華遺失和現代人一心只想著速成和金錢至上還有草葯由於從野生轉為人工的葯力不足而略顯衰敗,所以具體那個好不容易下定論不過我個人建議樓主選擇中醫,一來不用開刀手術好的快點畢竟接骨開一刀取鋼板開一刀很浪費時間,二來有助於自身的開發,不過請樓主選擇大型中醫骨科醫院避免接骨時候接偏這類倒霉時間,猶豫我是個憤青西醫就不評價了。

㈦ 正骨可以治療骨折嗎

正骨是中醫骨傷科的一種治療辦法,臨床中主要採用正骨手法治療常見的骨折和筋傷疾病。對於骨折疾病,正骨手法可以達到使分離或者錯位的骨折恢復或者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進而達到骨折癒合的目的,避免手術切開鋼板或者螺釘內固定。此時採用正骨手法,既可以無創,又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降低治療的費用,對於絕大部分骨折,都可以採用正骨的手法得到治癒。但是極少數的粉碎性、爆裂性骨折,正骨手法只可作為輔助手法,必要時需要外科手術治療。正骨治療筋傷主要是通過一些理筋手法,推、拿、按、摩都是比較常用的一些手法。正骨手法中的理筋手法對於筋傷效果是比較明確的,臨床中常見的比如頸項部肌肉勞損、胸背部肌肉勞損、腰背部肌肉勞損、四肢關節的韌帶和軟組織勞損,都可以通過理筋手法得到很好的治療。

㈧ 中醫是怎樣治療粉碎性骨折的

簡單來說,粉碎性骨折就是患病處的骨頭在分裂成多個部分。患者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如果骨頭連接處存在部分錯位,或者是在治療時間內,若是沒有經常更換固定骨折處的石膏,都會使骨關節逐漸變僵硬,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對正常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帶來不便。因此,患者就要及時進行合理的恢復訓練。那麼中醫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介紹?下面就來了解一下中醫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介紹的內容。 中醫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介紹一:建議用夾板來固定以及復位,然後選用野生草葯外敷快速接骨,一般3天就可接上,骨頭接上時疼痛明顯減輕80%左右,再用葯保養15到20天就可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在治療期間,不要過多活動患肢,以免影響骨頭的癒合,忌吃含激素的葯物。 中醫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介紹二:在身體及經濟條件允許情況下可考慮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選擇合適的時機,手術後可較早活動肢體,進行功能恢復,預後較好。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 中醫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介紹三:術後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並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中醫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介紹四:肌力訓練 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於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癒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

閱讀全文

與中醫治療骨折和骨斷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gekka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317
衰氣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588
前置過濾器安裝方法圖片 瀏覽:18
榮威rx3缸蓋滲油解決方法 瀏覽:347
深圳專業除甲醛方法是什麼 瀏覽:102
到哪裡能獲得個性化減肥方法呢 瀏覽:842
有什麼方法能快速推廣軟體 瀏覽:208
小米5手機開關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64
權健肌舒霜的使用方法 瀏覽:509
鑒別正宗糖醋魚的方法 瀏覽:974
陝北黃芥子粉的食用方法 瀏覽:907
運籌學靈敏度分析的理論方法 瀏覽:231
酵素青梅使用方法 瀏覽:569
216x215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720
網購鍾表安裝方法 瀏覽:735
鍛煉大拇指力量的方法 瀏覽:858
腳踝內側前方疼痛解決方法 瀏覽:748
快速止住流鼻血的方法圖片 瀏覽:277
正確的握擋桿方法圖片 瀏覽:591
食用菌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