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低溫治療的概念
低溫療法:是一種以物理方法將患者的體溫降低到預期水平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根據治療溫度的不同,分為深低溫治療、低溫治療、亞低溫治療等。
亞低溫治療是神經內科疾病治療手段之一,運用條件已成熟。在腦卒中的治療中,以全身或局部體表降溫術和中度低溫較為常用,我科已開展大面積腦梗塞亞低溫治療、亞低溫結合微侵襲顱內血腫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和亞低溫結合持續靜注尼莫通治療重症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臨床應用研究。臨床腦炎高熱昏迷和中樞性高熱等患者均可運用亞低溫治療,可望改善患者預後,提高臨床療效。
治療方法
(1)對症治療:包括維持生命功能和處理並發症。
①缺血性卒中後血壓升高通常不需緊急處理,病後24/48收縮壓>220mmHg、舒張壓>120mmHg或平均動脈壓>130mmHg時可用降壓葯,如卡托普利(captopril)6.25-12.5mg含服;切忌過度降壓使腦關注壓降低,導致腦缺血加劇;血壓過高(舒張壓>140mmHg)可用硝普鈉0.5-10μg/ kg.min,維持血壓在170-180/95-100mmHg水平;
②意識障礙和呼吸道感染者宜選用適當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常、吸氧和防治肺炎,預防尿路感染和褥瘡等;
③發病後48h-5d為腦水腫高峰期,可根據臨床觀察或顱內壓檢測用20%甘露醇250ml,靜脈滴注,1次/6-8h;或速尿40mg靜脈注射,2次/d;10%白蛋白50ml靜脈注射;脫水劑用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腎損害、水電治紊亂等;
④卧床病人可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1/2次/d,預防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
⑤發病3日內進行心電監護,預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顫等)和猝死,必要時可給予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治療。
⑥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過高和過低均會加重缺血性腦損傷,如>10mmol/L宜給予胰島素治療,並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⑦及時控制癲癇發作,處理病人卒中後抑鬱或焦慮障礙。
(2)超早期溶栓治療:恢復梗死區血流灌注,減輕神經元損傷,挽救缺血半暗帶。
1)靜脈溶拴療法:常用溶拴葯物包括:
①尿激酶(UK):50-150萬IU加入0.9%生理鹽水100ml,在1小時內靜脈滴注;
②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一次用量0.9mg/kg;%的劑量先予靜脈推注,其餘劑量在約60分鍾持續靜脈滴注;rt-PA是位於人類8號染色體(8p12)的絲氨酸蛋白酶,可催化溶酶原變為纖溶酶,具有溶解腦血栓所含纖維蛋白凝塊的能力;某些臨床對照研究提示,出現症狀3小時內rt-PA靜脈注射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病殘率和死亡率,價格昂貴限制了應用。使用rt-PA最初24小時內不能再用抗凝劑和抗血小班葯,24小時候CT顯示無出血,可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卒中病人接受UK和rt為-PA溶栓治療必須在具有確診卒中和處理出血並發症能力的醫院進行。不推薦用鏈激酶(SK)靜脈溶拴,易引起出血。月葯過程中出現嚴重頭痛、嘔吐和出血急驟升高時,應立即停用UK或rt-PA並進行CT檢查。
·溶拴適應證:①急性缺血性卒中,無昏迷。②發病3小時內,在MRI指導下可延長至6小時;③年齡≥18歲;④CT未顯示低密度病灶,已排除顱內出血;⑤患者本人和家屬同意。
·絕對禁忌證:①TIA單次發作或迅速好轉的卒中以及症狀輕微者;②病史和體檢符合蛛網膜下腔出血;③兩次降壓治療後Bp仍>185/110Hg;④CT檢查發現出血、腦水腫、佔位效應、腫瘤和動靜脈畸形;⑤患者14日內做過大收受或有創傷,7日內做過動脈穿刺,有活動性內出血等;⑥正在應用抗凝劑或卒中前48小時曾用肝素治療;⑦病史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質、凝血障礙或使用肯凝葯物史(PT>15s,APTT>40s,INR>1.4,血小板計數>100/109/L)。
·溶拴並發症:①梗死灶繼發出血:UK是非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激活血栓及血漿內纖維酶原,有誘發出血潛在風險,用葯後應檢測凝血時及凝血酶原時間;②溶拴也可導致致命的再灌注損傷和腦水腫;③溶拴再閉塞率高達10%-20%,機制不清。
2)動脈溶拴療法-作為卒中緊急治療,可在DSA直視下進行超選擇介入動脈溶拴。尿激素酶動脈溶拴合用小劑量肝素靜脈滴注,可能對出現症狀3-6小時的大腦中動脈分布區卒中病人有益。
(3)腦保護治療:多種腦保護劑被建議應用,在缺血瀑布啟動前用葯,可通過降低腦代謝、干預缺血引發細胞毒性機制減輕缺血性腦損傷。包括自由基清除劑(過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鹽、維生素E和維生素C、21-氨基類固醇等),以及阿片受體阻斷劑納洛酮、電壓門控性鈣通道阻斷劑、興奮性氨基酸受體阻斷劑和美離子等。目前推薦早期(<2h)應用頭部或全身亞低溫治療,葯物可用胞二磷膽鹼、新型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edaravone)、早期(<4h)10%蛋白白、環磷醯胺和秋水仙鹼聯合應用。但許多腦保護劑在動物實驗有效,臨床療效不佳或無效,仍需足夠的證據。
(4)抗凝治療:在大多數完全性卒中病例未顯示有效,似乎不能影響已發生的卒中過程。為防止血栓擴展、進展性卒中、溶拴治療後再閉塞等可以短期應用。常用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華法林等。治療期間應檢測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須備有維生素K、硫酸魚精蛋白等節抗劑,處理可能的出血並發症。
(5)降纖治療:通過降解血纖維蛋白原、增強纖溶系統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可選擇的葯物包括巴曲酶、降纖酶、安克洛和蚓激酶等,巴曲酶首劑1.BU,以後隔日5BU,靜脈注射,共3-4次,安全性較好。
(6)抗血小板治療: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未選擇的急性腦梗死病人發病48h內用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復發率,推薦應用。但溶拴或抗凝治療時不要同時應用,可增加出血風險。抗血小板凝集劑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也可應用。
(7)有條件的醫院應組建卒中單元,SU由多科醫師、護士和治療師參與,經過專業培訓,將卒中的急救、治療、護理及康復等有機地融為一體,使病人得到及時、規范的診斷和治療,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改進患者預後,提高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花費,有利於出院後管理和社區治療。中、重度腦卒中,如大面積腦梗死、小腦梗死、椎基底動脈主幹梗死及病情不穩定腦梗死病人均應進入SU治療。
(8)腦梗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血管擴張劑,因缺血區血管呈麻痹及過度灌流狀況,可導致腦內盜血和加重腦水腫。腦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腦細胞營養劑腦活素等,可使缺血缺氧腦細胞耗氧增加,加重腦細胞損傷,宜在腦卒中亞急性期(2-4周)使用。中葯制劑,如銀杏制劑、川穹嗪、三七、葛根、丹參和水蛭素等均有活血化淤的作用;應進行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實驗和Meta分析,提供有效的有力證據。
(9)外科治療:幕上大面積腦梗死有嚴重腦水腫、佔位效應和腦疝形成徵象者,可行開顱減壓術;小腦梗死使腦干受壓導致病情惡化的病人通過抽吸梗死小腦組織和後顱窩減壓術可以挽救生命。
(10)康復治療:應早期進行,並遵循個體化原則,制定短期和長期治療計劃,分階段、因地制宜地選擇治療方法,對病人進行針對性體能和技能訓練,降低致殘率,增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和重返社會。
(11)預防性治療:對有明確缺血性卒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纖顫和頸動脈狹窄等應盡早進行預防性直來。抗血小板葯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250mg/d對腦卒中二級預防有肯定效果,推薦應用;長期用葯中要有間斷期,出血傾向者慎用。
3. 腦卒中的最佳治療方法
腦卒中應該如何治療?
腦梗死治療原則:
超早期、個體化和整體化原則
1、超早期治療:發病後力爭於治療時間窗內選用最佳治療方案。
2、個體化治療:根據病人年齡、病情嚴重程度、臨床類型及基礎疾病等採取最適當的治療。
3、整體化治療:採取病因治療、對症治療、支持治療和康復治療等綜合措施,同時對高危因素進行預防性干預。
腦血栓
早期溶栓:溶栓治療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復血流措施。
調整血壓:應維持病人血壓於較平時稍高水平,以保證腦部灌注。
防止腦水腫: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是腦梗死的常見並發症和主要死亡原因。
控制血糖:急性期病人血糖升高較常見,可能為原有糖尿病的表現。
抗血小板聚集:未行溶栓治療的病人應在發病後48小時內服用阿司匹林。
控制血脂:常用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及匹伐他汀等。
腦保護治療:採用亞低溫治療,可通過降低腦代謝來減輕缺血性腦損傷。
高壓氧艙治療:對呼吸正常、無抽搐及血壓正常的病人,配合高壓氧艙治療。
中醫中葯治療:丹參、三七、銀杏葉制劑等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
外科或介入治療:可行開顱降壓術和(或)部分腦組織切除術。
4. 炎熱的夏季,中暑急救措施有哪些
第1種.
將患者轉往陰涼通風處進行適當的休息,給予患者降溫措施採用,比如可以給予患者進行溫水擦浴,給予頸部、大腿根部進行相應的冷敷措施使用。與此同時應該給予患者相應的補充水分,補充鹽分的治療方法使用,其目的在於糾正患者失液過多,糾正患者的離子紊亂,穩定患者的內環境穩定。經過上述處置後,對於輕症中暑和先兆中暑患者而言,往往在數小時內其臨床中暑症狀便會改善和消失。
5. 什麼叫亞低溫治療儀
亞低溫治療儀也就是降溫毯。因為病人出現高熱,對各器官組織均產生一定的影響,神經系統損害尤為明顯,超高熱可由於蛋白質變性和酶功能失常引起腦細胞不可逆的損害。大量實驗研究表明,利用降溫毯對患者進行亞低溫治療,使患者體溫處於一種可控性的低溫狀態,從而達到使中樞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對外界及各種病理性刺激的反應減弱,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降低機體新陳代謝及組織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及肺水腫;提高血中氧含量,促進有氧代謝;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環等。
目前亞低溫治療儀主要有兩種製冷模式,一種是以北京恆邦公司的降溫毯為代表的壓縮機製冷。還有一種是半導體製冷技術,後者目前用得比較少。
6. 亞低溫治療的低溫療法概述
低溫療法:根據治療溫度的不同,分為深低溫治療、低溫治療、亞低溫治療等。
近幾年,國外率先開始使用亞低溫(30-35℃)治療腦缺血、腦缺氧和腦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囑目的研究成果。
臨床深低溫治療的應用和研究由來已久,低溫在心外科和神經外科手術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並取得良好的腦保護作用,但體溫低於28℃時,常誘發心律失常、凝血機制障礙等嚴重並發症。因此從80年代起,深低溫已很少應用,80年代末,研究發現腦溫下降2~3℃(亞低溫)對缺血性腦損傷也有保護作用,且無深低溫所致的各種並發症,使低溫治療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近幾年,國外率先開始使用亞低溫(30-35℃)治療腦缺血、腦缺氧和腦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囑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Metz對一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採用冰毯機體表降溫,結果10例中有7例恢復傷前的正常狀態,認為低溫(32.5-35℃)可降低顱內壓;同年Reith對390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觀察中發現腦卒中後及時降低體溫有助於減少病死率。
7. 亞低溫治療儀如何操作
T1/T2亞低溫治療儀,採用電腦模糊控溫技術,降溫 / 升溫快速、真正實現外接毯(帽)的恆溫控制,使病人體感更舒適,用於各類難治性中樞性發熱、重型腦挫傷、腦腫脹、腦干傷及其餘各種疾病所致高熱的治療中,也可以用於腫瘤患者減少化療、放療期間的副作用。
T1:
毯帽溫度控制范圍:4℃~45℃,精度:±1℃
最大降溫速度:>2℃/分
雙路數字體溫感測器:30℃~45℃ ,精度:±0.1℃
雙路輸出,分別控制,雙毯或毯帽同時工作
時間控制范圍:0~99小時(或長期運行)
體溫及水位超限等自動報警功能,儀器故障智能診斷
用戶編程數量:60個(其中固化程序10個)
體溫反饋控制
外接毯(帽)的恆溫控制裝置,病人體感更舒服
工作雜訊:≤50dB
尺寸(長×寬×高):50cm×30cm×90cm
T2:
水溫控制范圍:0℃~室溫,精度:±1℃
最大降溫速度:>2℃/分
雙路數字體溫感測器:30℃~45℃ ,精度:±0.1℃
雙路輸出,雙毯或毯帽同時工作
時間計時功能
體溫及水位超限等自動報警功能,儀器故障智能診斷
尺寸(長×寬×高):50cm×30cm×90cm
工作雜訊:≤50dB
體積小,寬度約0.3米,方便移動和病床旁邊操作;
全數字溫度感測器,控溫精確,溫度波動小,病人舒適感較強;
電腦控制、用戶自己編程、操作方便,具備儀器故障智能診斷功能;
軟式冰帽設計,更好貼近病人頭部,並方便插管引流操作;
雙向快速液壓接頭,插拔快速,杜絕液體的噴濺。
製冷/制熱雙重功能,熱效率高,功耗低,降溫/升溫迅速;
雙毯或毯帽結合,可同時對兩位患者降溫;
冰毯採用獨特的蜂窩狀設計,水循環更通暢,製冷更快。毯面柔軟,真正防止褥瘡,可任意折疊、捲曲、清洗、消毒;
採用多種防凝露水設計,確保工作環境干凈;
神經外科、神經內科:
腦外傷、腦出血、顱內血腫、高熱驚厥、腦梗塞、開顱手術後等;
ICU、CCU、PICU:
重症患者的亞低溫治療、患者手術後的護理及康復。
麻醉科、手術室:
心臟手術、器官移植手術、體外循環手術等; 腫瘤科:
減少腫瘤患者因放療、化療期間的副作用產生;
急症科、兒科、血液內科、傳染科等科室
各類急症、高熱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