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高血壓風癱的治療方法

高血壓風癱的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7 01:38:24

⑴ 中醫怎樣治療高血壓病怎麼預防及禁吃食物

對於高血壓病來說,醫生能做的非常少,只能幫助病人適當緩解高血壓症狀,但真正治本的卻是病人自己。本文董洪濤老師講述中醫如何診治高血壓,言簡意明,給予人以啟迪。

一、高血壓形成的原因

病多生於寒

仲景之所以著書名為《傷寒論》,他所重視的也就是這個「寒」字。而治病之法,也需以祛寒為主。寒邪自外而入,邪之來路也即邪之去路,所以治諸寒證需重視培養陽氣以祛除寒邪。我臨床所見,感冒是受寒,臟腑病也多因於寒,推之,腫瘤、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證也與寒邪內客相關。

凡所瘀滯,皆屬陽虛

凡身體有一處陽氣不到,即在此處出現陰濁凝聚。陰聚則傷陽,導致陽氣更虛。所謂陰濁,包括瘀血、痰飲、水濕等都是。大病如各種腫瘤、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緣由於此。因此若能陽氣溫通,則陰凝自散。通陽之法眾多,或湯葯扶陽,或開表散邪,或刺絡放血,或艾灸宣陽。

二、高血壓的癥候

1.耳垂冠心病溝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是平潔光滑的,若耳垂出現一條斜線或皺痕,從耳屏間切跡向外伸展到耳垂邊緣,這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的徵兆。有人稱此線為冠心病溝、腦動脈硬化耳褶征等。如果能掌握這一特徵,就可提前發現疾病,及時治療,從而增加康復的機會,並預防意外發生。

2.大椎穴處肌肉隆起

臨床觀察一些病人,其後項大椎穴處肌肉隆起如小山丘,或有壓痛或無壓痛,且多見於高血壓、頭暈、中風等病人。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人身所有陽經在此處交匯成一大穴,陽氣從大椎可上達巔頂。若此穴滯塞,陽氣不暢,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則成上實下虛諸證。必針之灸之,泄其滯,通其路。

3.男性高發

臨床上可以明顯觀察到,男人遠較女人多見高血壓、中風、高血脂等症。我分析其原因,排除應酬飲食原因之外,亦可能在於女人有月經。女人借天地之力,每月排血一次,趁機排出體內的瘀血痰濁。這樣無異於清洗了體內的瘀毒,而且是有規律地清洗。如此可以保證女人的身體不至於出現瘀滯不通的病理情況。

三、高血壓與中風

一代醫傑徐嗣伯認為,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因此有高風面熱之症。此即現代高血壓病所出現的面熱瞀眩及中風初期的風火僭張證。此論發千古之秘,惜未引起歷代醫家重視。今人治高血壓多在重鎮潛陽及活血化瘀上打算,而不識其證本質在於風。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徐氏主張用續命湯。

高血壓保健——斂降相火

當前高血壓、中風等腦血管病越來越多發,吃降壓葯也不能完全預防中風。高血壓患者當斂降相火,平時可自己保健:

1.常掐後腳跟的大筋以及其兩旁的太溪和昆侖穴,能引火下行;

2.點按風池、百會可祛風醒腦;

3.用雙手十指梳頭,自前而後,可促進頭部氣血運行。

諸法合用,既有降壓之效,又有助於預防中風的發生。

今日診治一中風患者,自述半年前晚上吃飯時突然上肢無力,不能用筷子。患者素有高血壓,但家人都過於忽視,也不了解中風先兆,未能及時救治。

中風預兆

中風往往都有預兆,平時血壓偏高的人一旦出現以下不適:

突發面部或上下肢無力或麻木;

突然講話不清楚,或理解力下降;

突然眼睛視物模糊;

突發頭暈或眼眩,感覺身體不平衡,或行走困難;

突發頭痛,痛甚如裂等

需引起足夠重視,速速就醫,以免耽誤病情。平時當注意養生,用中葯或針灸調理都有預防效果。

如果病人血壓升高,但其脈虛弱無力。此屬虛證,以補為主,不可可妄瀉,以防傷正。但據中醫脈證用葯針灸,不必硬套西醫的高血壓理論。如果硬要服葯降壓,恐怕會導致腦血管意外,即中醫之中風。西醫認為高血壓需服降壓葯,否則易致中風。但對於此類病人,服降壓葯反而易致中風。此又不可不知。

四、從高血壓看中西醫學

身體不舒服了,一定要找西醫確診嗎?——大可不必。西醫確診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康復,但中醫辨證論治也照樣可以讓病人更好地康復。比如,頭暈目眩,西醫確診為高血壓,於是讓病人服降壓葯,一直服到死為止;中醫面對這樣的症狀會綜合舌脈分析,以辨明體質與病證,對證用方施葯,往往可以使症狀徹底消失。

對於高血壓病來說,醫生能做的非常少,只能幫助病人適當緩解高血壓症狀,但真正治本的卻是病人自己。現實的情況卻正好相反,病人自己不知養生,肆意妄為,拚命折騰自己的身體,卻要求醫生治病。而醫生只讓病人吃降壓葯片,天天吃,天天降,到死方休。這樣皆大歡喜:葯商賺了錢,病人滿意,醫生也開心。

有網友不理解中醫,反問我:有用中醫治好高血壓的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中醫不但可以即時降壓,還可以治本,讓病人徹底康復。臨床上這樣的病例多不可勝數,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我倒是奇怪,用葯片降血壓,天天吃葯,到死都沒有治癒高血壓,如此治法與騙人何異!卻居然是主流醫學,令人十分不解。

多年的西化教育,讓不少人迷失了。認為感冒要一周治好才是科學,腫瘤手術切除再加放化療是科學,疼痛要用嗎啡是科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終生服葯是科學。而不知道感冒可以一天治癒,腫瘤不一定需要手術加放化療,疼痛也可用針刺見效,三高症可從根本上治癒。當科學逐漸成了迷信,科學也不靠譜了。

為什麼血壓會升高?

高血壓病人如果血壓不是非常高,我的觀點是盡量不要吃降壓葯。因為降壓葯是與人的生命相對抗。今天血壓升高,用西葯降下來了,明天又升高,又降壓。如此反復循環,日日降壓,不死不休。其實為什麼血壓會升高?中醫認為是體內有所阻滯。不消除這種病理阻滯,而只是一味地降壓,永遠也不可能治癒高血壓。

在應激狀態下,為了保證上半身的血液供應,機體會自動調整血壓,使血壓升高。而大多數的高血壓病即是機體處於應激狀態的自然反應。因此,治高血壓絕不能拚命降壓,只盯著血壓計的指標,這是治標不治本,如此治療無異於雕影琢月,舉火焚天,又有何用。緩解機體的應激狀態,扶足元氣,如此才是治本之道。

五、中醫治療高血壓

有人問:中醫能否治癒高血壓?若能治癒,需要多久?各種慢性病症能否治癒,受許多因素影響。一則病人要配合治療,堅持正確的生活習慣,積極養生保健,另外,亦需保持積極、開朗、向上的心態,並遠離怨恨惱怒煩等五毒侵擾。再者,明醫亦屬必需。若病人積極配合,明醫用心施治,即使大病重病亦可向愈。

中醫湯葯治療高血壓

如何根治高血壓?中醫完全有辦法。臨床所見中醫的療效相當不錯。短期服湯葯或針灸治療之後,即可徹底停用西葯。關鍵是要找到引起高血壓病理阻滯的部位,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多與痰濁、血瘀、鬱火等有關,阻滯的經絡多在太陽經、陽明經或少陽經,部分病人亦有足三陰經阻滯。辨證用方多可速效。

朋友父親因高血壓而突然中風,症見眩暈、左側肢體活動略差,伴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診脈辨證,處以小續命湯、張大昌朱雀湯加味,以及水蛭三七散。病人以此三方交替服葯數月,諸多不適皆霍然若失。自述越服越舒暢,就一直不停地服了下去。一般來說我主張效必更方。但若病重葯輕,緩緩圖攻,亦可久服。

高血壓針灸醫案

針灸醫案。一男病人,久年高血壓,伴有心慌胸悶。年高體弱,心虛血瘀。為針神門、內關、大陵以養心,足三里與豐隆以通降陽明之滯。配合用下三皇扶正固本,兼有化瘀理血之功。太沖理心氣、平肝陽。諸穴交替針治十數次,竟然諸症全消。今日病人復診,說已經近一年未見復發,且已完全停服西葯。

高血壓針灸治療效果極佳。對於尺脈沉而無力者,我衡喜針雙側下三皇,配合印堂、百會,有明顯降壓效果,且持續時間較久。若脈浮滑大者,即針瀉豐隆、太沖、飛揚、足三里、昆侖諸穴,血壓可即時下降。亦可針曲池以清利頭目,緩解高血壓所致諸頭目不適。

預防之道,則需灸關元、腎俞、足三里諸穴,以固根本。

高血壓針百會、印堂、風池、曲池、足三里,血壓立降。

今日來診一女病人,高血壓,頭內熱哄哄感覺。其脈弦甚。此為木郁,當急瀉木之實。針百會、前頂、後頂以降木火於上,足三里、太沖引火下行。針入一分鍾許,病人自述頭部有清涼感,漸覺頭內冰冰涼,極是清爽。有時針刺確有不可思議之功。多年來我幾乎每天都在從事臨床工作,但仍時常被針灸的療效所震憾。

足陽明經治療高血壓

某化學博士,左心區有一點壓迫感,數月,曾檢查心電圖未見異常,服西葯無效。檢查其局部有一點壓痛。其痛在足陽明經,循經針足三里穴而左胸痛立消。後來治療高血壓,竟然從此未再出現左心區不適。針百會、豐隆、內關,並在膈俞埋針,一診後高血壓即大有好轉,連續治療數次,高血壓亦未再發作。

太陽經治療高血壓

男,高血壓四年,未見任何不適,其脈滑大,舌下瘀滯。沿督脈以及兩側太陽經刮痧,並在出痧明顯處挑刺出血,再用罐拔出瘀血,以活血祛滯,並透上浮之火。並用一寸長針在兩側膈俞穴平刺,針尖向內,用膠布粘住,保留一天。此法治療效果很好,高血壓漸趨穩定。膈俞穴埋針可迅速降低血壓,其效非常。

膈俞穴埋針治療高血壓

若血壓偏高,我常在膈俞穴埋針:用一寸細針,沿皮向脊柱方向斜刺,要求無任何不適,即可用膠布固定。再針百會、豐隆、足三里諸穴,則既可收即時降壓效果,又能穩定血壓,保持療效。我治高血壓,衡先診脈,再針刺。針入再診,脈浮大者多可迅速改善。針刺之功,效在頃刻,稱之為桴鼓相應,亦毫不為過。

氣壓偏低,腦部氣血不暢所致高血壓

一女病人偏頭痛,每天氣變化即發作。自述20年前自義大利來到因斯布魯克居住即開始發作。伴高血壓、頸肩肌肉疼痛。此地勢使然也。本此屬於阿爾卑斯山區,氣壓偏低,腦部氣血不暢而患病。針百會、印堂、靈骨、大白、三叉三、然谷、公孫、太白,配合推拿頸肩部,半年凡16診而諸症次第皆愈,已停服降壓葯。

老年高血壓

我曾在奧地利診治過一老年患者,患高血壓多年,服西葯仍血壓高。診其脈屬高年腎虛,相火上浮,因取下三皇、百會、足三里、太沖諸穴,連續治療數次,病人十分高興,說針刺降壓效果明顯,且血壓更穩定。並說過幾天就是他與老伴的金婚紀念日,這是我送給他的最好的金婚禮物!

六、幾個治療高血壓的驗方

1.柳枝煎水內服,引火下行

柳樹得木氣而春天發芽,木氣升發,柳枝卻向下而垂。從中醫來看,柳枝得木氣疏泄之性,卻具斂降之力,此為取類比象思維。因此,柳枝能疏瀉木氣,清降肝火。高血壓多屬木火偏浮,引起上實下虛。

可考慮用柳枝煎水內服,能引火下行。一般要趁柳枝剛發綠尚未長芽時,其中所蘊木氣最為飽滿,且降壓效果更好。清明之前未發芽的柳枝有祛風利尿降濁清火之功,既可治高血壓,又治風腫尿閉。而發芽後即成柳芽,得木之敷和之氣,能助肝之疏泄。或食用,或泡茶,皆好。在未開花絮之前採摘,曬干,同綠茶一起用開水沖泡,觀之清香,飲之可口,頗有益於健康。此茶清瀉肝火,消腫止痛,可防治黃腫病,又能治諸筋骨疼痛。

2.萊菔子重用治療高血壓

萊菔子即蘿卜種,此葯能升能降,生用則性升,可致嘔逆;炒熟則降濁,能排痰氣。李可老中醫認為,此葯生熟各半混用,服後上則頻頻打嗝,下則腹中雷鳴,頻轉矢氣,此即氣機旋轉、激盪之明證,古人謂其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

我治療痰濁壅滯、陽明不降引起的高血壓,常重用至30-50克,炒搗,煎服,有良效。治病時,可根據病人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

3.葯枕方降血壓

比如,高血壓一般可服葯或針灸,但有的病人不願吃葯,也不想打針,可用葯枕方,亦有良效。野菊花、淡竹葉、冬桑葉、萊菔子、黃芩、白芍、川芎、蔓荊子、勾藤、蠶沙、酸棗仁各50克。上葯切碎,製成葯枕,可代替日常睡枕使用。平時經常翻曬,以利葯枕氣味散發。

4.三子降濁通下

春節過完了,一肚子油膩也需要清理一下才好。提供一個小方:白芥子,蘇子,萊服子,柏子仁,杏仁各100克,一付,上葯混合,略炒香,共研極細末,每次十克,日兩次,溫水沖服。此方有化痰攻塊,降濁通下之功。常服之,有助健康,不僅有助於養生,且於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病人亦極有好處。

5.葛根代茶飲常服

有人問,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血管病越來越高發,對於此類病症有什麼飲食調理建議?除適當運動、飲食清淡、保持心情舒暢之外,我推薦此類病患都可常服葛根。可以用葛根泡酒服,不能喝酒的則可以用葛根代茶飲,或者,葛根打粉沖服亦好。葛根清降體內脂濁,是養生佳品。

七、高血壓的預防、養生與保健

1.節制飲食起居

患了高血壓,怎麼辦?我的觀點是,趕緊自我分析以前所有錯誤的生活、飲食、行為習慣,特別是過食生冷而傷陽、體胖少動而瘀滯、濫用葯物而亂真、起居失常而損正,過勞疲累而耗精,找到了就馬上改正,這是治癒高血壓的根本保證。再配合正確的治療,以湯葯、針刺、艾灸、刺絡、導引推拿等調之,多可治癒。

2.忌食動風之物

凡動脈硬化、高血壓及中風之症都屬於風證,因此都需忌食動風之物。但按南北朝醫家徐嗣伯的說法,此證當忌食十二屬相的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肉。

風眩之證需忌食肉類,因為一切肉的濃汁,都易引起痰濁內生,阻滯氣機,風痰相亂,使血壓增高,發生頭痛、眩暈、耳鳴等症。且雞得巽卦,最能助風。

凡體內有風所致諸病,皆需忌雞。如風郁而不暢則為焦慮抑鬱,風浮於表則為皮膚諸症,風肆虐於上則為中風頭暈,風行於五臟六腑之間則為臟腑諸風。人生於天地之間,與天地自然之氣機相通,若欲長壽無病,皆需順應天地變化規律。萬物的五行屬性及其生克制化即屬天地之道,不可不知。

3.晚間節食、重視通便排濁

八十年代以前,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是富貴病,並不常見。但隨著經濟發展,吃得飽了,病卻也多了。尤其是高血糖、高血脂、中風、高血壓、腫瘤等大病越來越普遍。我們重視養生,首先要從調節飲食開始。不要總想著把所有的食物都塞進嘴裡,有時餓著反而比過飽好。特別是晚上適當少吃點,可以讓自己更健康。

便秘則腸中毒素內返,燥津傷正,為諸病之源。現代多見之各種腫瘤、高血壓、中風、高血脂等多與便秘相關。

若患有慢性腹瀉,雖然非常不舒服,但也有好處。至少可以保證排濁通暢,體內不會過多地瘀滯濕毒、水飲、痰濁等病理產物,因此,發作高血脂、高血壓、中風等病的機率大減。對於正常人來說,每日三餐進食,亦需保證每天至少一次大便,這非常重要。

若久患便秘,濁毒留滯體內,久而必成大患,需及時調理。當前,我們普遍存在著吃進去的過多,而排濁卻不暢的問題。隨之高發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及心血病疾病,因此,重視排濁對於恢復健康意義重大。排濁的思路與方法很多,且根據每個病人的體質而各有不同。比如:濕盛者當健脾利濕;痰飲則需化痰逐飲;中焦燥實直需瀉下陽明。故需辨人辨證選方,效果更佳。

4.蘿卜通腹降濁

深秋時節,蘿卜上市。蘿卜既是時令果蔬,吃起來又爽口,如吃水果。且蘿卜能養生治病:吃油膩肥厚食物時吃點蘿卜,可化氣行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痛風患者多屬濕熱痰濁內滯,蘿卜最利降濁;腹脹、便秘吃蘿卜能行氣通便;若有上火咽痛、咽干、眼紅、耳鳴、頭暈、痘痘等症,吃蘿卜可降上浮之火。

5.常備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

家裡有高血壓的老人,或者家族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在家裡常備安宮牛黃丸,或者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之類的醒腦開竅類葯丸,有備無患。突然中風時在第一時間把葯丸化入溫水中灌下,可以有效地預防中風後遺症的發生,並且能提高生存率。或用雲南白葯亦可,在急性期每次服半克,日三至四次,有急救之功。

6.養生治病首在養心

心中充滿歡喜,這是正面情緒,最有益於健康。喜養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氣和暢則臟腑陰陽平衡、百脈氣血通調,自然健康有望。所以,常懷歡喜心最好。但大喜又會傷心,尤其是素體心氣不足諸證,包括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患者,切忌大喜大笑,否則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導致陰陽離絕。

若曾有心臟病史,或有高血壓、中風病史,或周身易生腫塊、囊腫、增生等,此類患者一定要分析自己是否長期有負面情緒。若有,一定要努力擺脫掉,讓自己開心起來。一個快樂的人內心充滿著正面的情緒,其內心是平靜快樂的。正面情緒有益身心健康,且可降低患心臟病、高血壓、中風、腫瘤等惡性大病的風險。

養生治病首在養心。心為五臟六腑的大主,心氣平和則臟腑氣血和暢,自然健康。養心之法,要在培養好心態,不以物而過喜,不因己而傷悲,敬天憫人,慈悲為懷,淡然處世,怡然自安。心若不安,氣血即亂,則百病叢生。以高血壓和腫瘤為例,若能學會安心,能緩解臟腑的緊張,配合正確的醫療,此病痊癒不難。

⑵ 高血壓(詳解)

一.血壓是怎樣產生的?什麼叫高血壓?
血壓是血液在動脈血管中流動時的血流動力和血管本身的阻力之間產生的壓力,它是一各種相互作用力,動脈血壓持續高於正常標準的,我們稱之為高血壓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的標准,成人正常血壓收縮壓不超過140mmHg、舒張壓不超過90mmHg,收縮壓達到或超過160mmHg,或舒張壓達到或超95mmHg,為高血壓。血壓在正常和高血壓之間的,稱為臨界高血壓。臨界高血壓和高血壓均屬於高血壓症的范疇。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時可引起心臟、腎臟和腦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我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結果,平均高血壓標准化患病為4.67%,包括臨界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7.73%。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對高血壓病的研究與防治。

二.高血壓在中醫上叫什麼病?

血液的測定大約始於1910年前後,因此歷史上中醫學沒有高血壓的概念。有人統計,213例高血壓患者,出現頭暈的二百零五例,佔到95.8%,目花的79例,佔37.1%,頭痛的124例,佔58.2%,頭脹的81例,佔38%。因此,高血壓屬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眩是指眼花,暈是指頭暈,統稱為眩暈。輕的人閉目休息可止,嚴重的如坐車船之中,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有些病人兼具頭痛,有的隱隱作痛,有的重脹刺痛,也有的痛勢較劇,痛脹上沖,甚則跳痛,惡心嘔吐,項強肢麻。也有少數高血壓患者,沒有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的表現。

三.高血壓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高血壓發病與體質因素、情志因素和生活失調等有密切的關系,而以體質和情志關系更為重要。

(一)體質因素

高血壓與體質因素有關,這主要表現在先天秉賦、形體性質和發病年齡三個方面。很大一部分高血壓患者,其發病與病人的先天秉賦有關。人體秉賦來源於父母,男女媾精,形成胚胎,發育成形,所以子女體質情況與父母的先天之精的質量有極密切的關系。高血壓病人的體質來源於父母先天之精的影響,具有家族高血壓發病史,其體質多屬於中醫肝腎陰虛,肝陽亢盛的類型。有人調查分析,88名血壓正常的人中有50人沒有高血壓家族史,而63名高血壓病患者中僅有1人無家族史。調查還表明,父母有高血壓病者,其三十歲以上的子女中有近血壓高於正常。受先天秉賦的影響,有些人三十歲左右即發現血壓升高,而且病情發展較快。從人的形體類型來說,高血壓患者常見於兩種形體的人。一種是形體削瘦、急躁易怒,多見面色紅赤,屬中醫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本形體質,陰虛陽亢,所以患高血壓的多。另一種是形體豐腴肥胖的人,這種人脾氣虛而多痰濕,風痰相煽,因而血壓升高。有人研究認為體重和血壓有密切關系,形體肥胖的人,體重每增加12.5公斤,其收縮壓可上升10毫米汞柱,舒張壓要上升7毫米汞柱。高血壓發病與年齡有一定的關系。高血壓的年齡高峰為40--49歲的中年人。中醫認為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和先天之精有密切的關系,40歲以後人體腎氣漸衰,腎精漸虧,肝腎不足,肝陽容易亢盛,所以容易患高血壓。

(二)七情因素

情志因素是高血壓發病中占第二位的因素。中醫歷來重視情志和發病的關系,人的情志變化過於激烈,超過人體臟腑的調節能力時就會發病。如人在盛怒之下,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就會發生高血壓症。又如大喜、過度悲傷、極度憂愁、受到驚恐等等,也會引起人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心肝膽等臟腑功能受擾最甚。肝臟受擾、肝氣郁結、肝氣上逆、肝火上炎、肝陽上亢等情況會發生高血壓病。心臟受擾也可見心肝火盛、心火亢盛、心腎不調等引發高血壓。因此七情內傷影響心肝膽陰陽氣血失調,會導致發生高血壓症,以青年人及身體壯實者為多見。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心肝兩臟受累,也會引起高血壓。調查表明,高血壓多發於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及工種,如汽車司機、銀行會計、電報員、高空作業的人和知識分子,這和他們精神緊張、七情過用有關。環境對人的情緒也有很大的影響,如長期生活於噪音超標準的環境中,人的情緒緊張而不安寧,心肝受擾容易患高血壓病。有人對近千人進行調查,居住於交通繁忙、噪音嚴重的街道兩旁的人患高血病者為23%,明顯高於對照組的15%。高血壓發病的情志因素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生活失調

人的生活規律的改變或失於調理,同樣可以引起內在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也會導致發生高血壓症。勞逸失度會引發高血壓病。過度勞作損傷人體正氣,尤其是脾肝腎之氣血陰陽失調,容易出現脾虛生痰濕,風痰上擾,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引發高血壓病。中醫還認為中年以後,腎精漸虧,應當節制房事,保養精液。如房事無度,耗損腎精,陰虧陽亢,也會發生高血壓症。生活過度安逸,缺乏運動,氣血滯澀不暢,脾氣不運,也會發生高血壓症。飲食失節在高血壓發病諸因素中佔有重要位置。過食肥甘厚味,傷脾礙胃,生濕釀痰,痰濕阻滯,風痰上擾,會發生高血壓。酗酒之人,助濕留熱,肝陽易漲,容易發生高血壓。過食辛辣等物,傷陰化火,陰精損傷,火熱上沖,從而引發高血壓。尤其是嗜食鹹味者,血脈凝澀,腎氣損傷,則血壓上升。總之高血壓發病與體質、情緒及生活失調有關。

四.中醫怎樣預防高血壓?

高血壓發病與體質、情緒、生活失調有密切關系,因此預防高血壓也應該緊緊地抓住這幾個環節。首先要注意調節情志,保持心情開朗樂觀,避免長時間的精神緊張,使精神情志有張有弛,肝氣暢達,心快神怡。調節情志首先要消除過分的奢望,恬淡虛無,遇事謙讓,悲怒不生,自然精神愉快。要減少思慮,松馳緊張的情緒,消除噪音的干擾,保持精神舒暢。人逢喜事精神爽,喜悅能使人心曠神怡,消除精神疲勞,調節臟腑功能,從而減慢心率,降低血壓。高血壓發病與人的體質因素有關,肥胖者預防高血壓,應適當減肥,合理減少攝入飲食量,適當增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以減輕體重,降低高血壓發病的機會。有高血壓家族史者或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更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使高血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高血壓要調攝好生活,盡量做到生活規律有序。要注意調節飲食,少吃厚甘厚味,適當降低食鹽的攝入量,控制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過飲濃茶、咖啡等飲料,忌煙或酒為好。有人報道吸一支煙後,其收縮壓可增加10--25mmHg,心跳增加5-20次。中年以後更要保證睡眠,盡量少熬夜,並適度節制房事,減少過度損耗腎精,保持精氣充沛、身體健康。

五.請您談談高血壓病人的自我保健方法
患了高血壓的病人,除了請醫生進行葯物治療以外,還應該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治。

1.自我保健首先可以安排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消除緊張因素,保持血壓穩定的活動。如種花草、養鳥養魚、聽音樂、學書法、繪畫、釣魚等,均可陶冶情操,寧心怡神。

2.按摩保健。按摩頭部,用兩手食指或中指擦抹前額,再用手掌按擦頭部兩側太陽穴部位,然後將手指分開,由前額向枕後反復梳理頭發,每次5--10分鍾。按摩頭部可以清頭目,平肝陽,使頭腦清新,脹痛眩暈消減,頭部輕松舒適,血壓隨之下降。此外還有擦腰背、點血壓點等法。如擦腰背是用兩手握拳,用力上下按摩腰背部位,每次3-5分鍾,具有補腎強腰,舒通經脈,降低血壓的作用。血壓點在第六頸椎兩側5厘米處,點穴按壓可以通經活絡,降低血壓。

3.洗腳敷葯。晚上臨睡前,用溫水洗腳泡腳,洗泡過程中可以揉按腳心湧泉穴,揉搓腳趾,洗後用葯粉(牛膝30g、吳茱萸5g,其為細末,分10次外用),醋調後以膠布外敷於足心,第二天早晨除去。洗腳敷葯具有補肝腎、平肝陽、引火歸原的作用,對頑固性高血壓有效。

4.倒捏脊俯卧位。請家屬或助手從大椎向腰部方向捏脊。用兩手食指和拇指沿脊柱兩旁,用捏法把皮膚捏起來,邊捏邊向前推進,由大椎起向尾骶腰部進行,重復3-5遍。倒捏脊法可以舒通腎脈,降低血壓。

5.揉肚腹。病人仰卧,用兩手重疊加壓,按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每次3--5分鍾。揉肚腹可以疏通腹氣,健脾和胃,調節升降,有降壓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行日光浴、森林浴、泉水浴等自我保健活動。各項自我保健均應堅持長期進行,才會有明顯效果,尤其對治療後鞏固療效,功不可沒。

六.請介紹一下高血壓調理的運動方法。
高血壓自我調理的運動方法又稱為體育療法。運動方法對高血壓病患者,尤其是腦力勞動者是十分有益的。運動方法有多種,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病情等選擇適宜的運動方法,包括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保健操、氣功等,不宜選擇運動量過大、身體擺動幅度過大及運動頻律過高的運動項目,現介紹數種:

1.散步。一般宜在清晨進行,全身放鬆,自然呼吸,每天50--1000米,以不感疲勞為度,適於高齡及病情較重者。
2.慢跑。一般在步行的基礎上逐步過渡,逐漸加量,突出一個慢字,不求速度,以不過勞累為度,活動15--30分鍾。
3.太極拳。作太極拳可根據病情、身體情況,選練簡化太極拳或等式太極拳。打拳時動作要柔和,姿勢放鬆,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可以成套路的打,也可以僅重復其中幾個動作,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鍾。
4.氣功。一般取內養靜功法,可以取坐姿或站姿。坐姿是坐於椅子上,雙腿分開自然踏地,兩手放於大腿上,手心向下,全身放鬆,心情怡靜,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口唇輕閉,雙目微合,調整鼻息。站姿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分與肩平,兩膝微屈,兩手抱球放於身前,全身放鬆意守丹田,調整呼吸。每次10--30分鍾,每日1-2次。各種運動方法不同,應根據病情和年齡、身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和運動量。活動初期運動量宜小一點,時間短一點以看情況適當加量。運動有疏通氣血,平肝潛降、寧心安神、降低血壓等作用。

七.請介紹高血壓的飲食療法
高血壓病人飲食宜清淡而有足夠的營養,少吃肥甘厚味,如動物內臟、蛋黃、動物油等,應吃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豆油等,可進食蛋清、豆製品等以補充營養。芹菜、胡蘿卜、西紅柿、黃瓜、冬瓜、木耳、香菇、洋蔥、海帶、大蒜、莧菜、土豆、絲瓜、芋頭、茄子等蔬菜和蘋果、香蕉、西瓜、荸薺、山楂等瓜果具有降壓或降血脂作用,可以多吃一些。小米、高粱、豆類、白薯等也可多吃,對高血壓有好處。

下面再介紹一些食療方劑及小方小葯:
(1)醋花生仁。花生仁以食醋浸泡密封一周後可吃,每晚臨睡前服2--4粒,嚼爛服下。
(2)海蜇馬蹄飲。海蜇124克,馬蹄370克,海蜇洗漂干凈,荸薺洗凈不去皮,用水1000毫升,煎煮至250毫升,分二次服用。
(3)菜菔子。菜菔子900克,水煎過濾,濃縮或浸膏,乾燥研粉壓片,分三十次服用,每日三次。
(4)杏仁雞蛋糊。桃仁12克,杏仁12克,梔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全部搗爛,加雞清1個
調成糊狀,分三次於睡前敷足心。
(5)菊槐茶。菊花、槐花、綠茶各等分,水代茶飲。
(6)菊苗粥。甘菊苗30克,切細和入粳米煮粥,加冰糖適量。
(7)菊楂決明煎。生山楂15克,菊花10克,草決明15克,水煎成300毫升,分兩次服。
(8)紫菜海帶湯。紫菜、海帶適量,煮湯服用。
(9)葵雞湯。向日葵盤2--3個,母雞一隻,去凈毛皮內臟,燉服。

八.高血壓出現哪些情況有危險要上醫院?

(1)劇烈頭痛,視力模糊,惡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痛。
(2)頭痛,視力模糊,眼球震顫,肢體活動不利,或語言不利,流口水。
(3)呼吸困難,不能平卧,咳嗽,吐咯大量泡沫痰。

⑶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有哪些

高血壓病以頭痛,頭暈為第一主訴,中醫將高血壓納入眩暈和頭病范疇,現在患高血壓的病人很多,而且年齡逐步年輕化,高血壓更是心腦血管病和腎病的無凶,高血壓病是慢性病,多發病,臨床症型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肝火上炎,風痰互結型;氣虛血滯,瘀阻脈絡型;需辨症論治,中醫治療確沒有西醫降壓葯來得直接有效果,但對於處在臨界點的高血壓患者卻有很好的調理作用,中醫還對高血壓並發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這是中醫的特色治療。家裡長輩對高血壓有過詳細論述,本人也參與此症調研總結,供朋友們參考。謝謝

⑷ 風痰 熱痰 寒痰 燥痰 濕痰 痰核 什麼原因形成的和治療方法

痰飲吧。痰飲是體內水液停積、運化失常而引起的一種病症。因水飲停積的部位不同,臟腑受病和出現的症狀也不同,故有痰飲、懸飲、支飲、溢飲等各種不同的名稱。總之太多了。簡單說點,有百咳丸、橘紅丸、蛇膽川貝末、蛇膽半夏末、蛇膽陳皮末、川貝枇杷露、通宣理肺丸、平喘丸等等。要是痰核用消瘰(luo)丸。

⑸ 中醫學對高血壓病是怎樣辨證施治的

關於高血壓病的中醫學辨證分型方面,各地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以臟腑分型者較為廣泛。

(1)肝陽上亢型。表現為頭暈,頭痛,頭脹,目赤,口苦,煩躁易怒,有時失眠,舌質紅,苔薄黃,脈象弦數或弦滑。治宜平肝潛陽。選方: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此型多見於高血壓早期。

(2)陰虛陽亢型。表現為眩暈,頭痛,頭重腳輕,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數。治宜育陰潛陽。選方:杞菊地黃湯或知柏地黃湯加減。此型相當於高血壓病的第二期的代償階段。

(3)陰陽兩虛型。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心悸,腰酸腿軟,步態不穩,口乾咽燥,畏寒肢冷,失眠多夢,夜間多尿,陽痿滑精,筋惕肉,舌淡或紅,脈弦細。治宜育陰和陽。選方金匱腎氣丸加減。此型相當於高血壓病的第三期失代償階段。

(4)風痰痹阻型。表現為手足麻木,拘急,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舌苔白膩,脈象弦滑。治宜熄風化痰。選方:滌痰湯或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此型相當於高血壓病合並腦血栓形成。

(5)氣血上逆型。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紅氣粗,痰多,煩躁身熱,苔黃燥或黃膩,脈象弦數或弦數有力。治宜平肝息風,育陰潛陽。選方:鎮肝息風湯加減。此型相當於高血壓合並腦出血。

⑹ 高血壓常用中成葯有哪些

山菊降壓片(山楂降壓片)

葯物組成:山楂、澤瀉、小薊、菊花、夏枯草、決明子等。

特點:平肝潛陽。用於陰虛陽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高血壓病見上述徵候者。

注意事項:偶見胃脘部不適,一般可自行緩解。

牛黃降壓丸

葯物組成:羚羊角、水牛角濃縮粉、冰片、黨參、決明子、薄荷、珍珠、人工牛黃、白芍、黃芪、川芎、甘松、鬱金等。

特點:清心化痰,平肝安神。用於心肝火旺、痰熱壅盛所致的頭暈目眩、煩躁不安、頭痛失眠;高血壓病見上述徵候者。

注意事項:腹瀉者忌服。

穩壓膠囊

葯物組成:地龍、冬蟲夏草、決明子、石決明等。

特點:滋陰潛陽。用於高血壓屬陰虛陽亢型,症見頭痛、眩暈、心悸等。

注意事項:

(1)輕型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日服3次,每次1粒,起降壓、穩壓作用。

(2)已服用西葯降壓者,可配合本品治療,至血壓平穩後,逐步減少西葯量並維持。

(3)高血壓病患者應定期做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本品及西葯。

(4)本品滋陰力強,胃寒或過敏者服用本品如出現便溏、腹瀉現象可減少用葯量或對症處理。

降壓平片

葯物組成:夏枯草、葛根、珍珠母、菊花、淡竹葉等。

特點:降壓、清頭目。用於高血壓及高血壓引起的頭暈、目眩。

注意事項:偶有口乾、惡心、腹部不適等反應,停葯後可自行消失。個別患者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停葯後可恢復。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龍膽瀉肝丸

葯物組成:龍膽、黃芩、梔子、澤瀉、木通、當歸、生地、柴胡等。

特點:具有清肝火,瀉濕熱的作用。適用於年齡較輕,病程較短,見頭痛、頭脹、頭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肝經實熱的高血壓病。

注意事項:注意長期服葯腎毒性。

當歸龍薈丸

葯物組成:當歸、龍膽草、梔子、黃連、黃柏、黃芩、蘆薈等。

特點:具有清肝瀉火、通便導滯的作用。適用於體質壯實,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便秘結,頭痛頭暈較劇,甚至嘔吐抽搐等肝火較盛的高血壓病。

注意事項:葯性大苦大寒,瀉火通便作用較強,然非實熱症急的高血壓病不可輕用,孕婦禁忌。

腦立清

葯物組成:磁石、赭石、牛膝、清半夏、冰片、薄荷腦、珍珠、豬膽粉等。

特點:具有鎮肝潛陽降逆作用,用於氣血上逆的頭目眩暈,頭痛腦脹的高血壓病。

金匱腎氣丸

葯物組成:地黃、山茱萸(酒炙)、山葯、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炙)、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

特點: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於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忌房欲、氣惱。忌食生冷食物。

心腦靜

葯物組成:蓮子心、珍珠母、槐米、黃柏、木香、黃芩、夏枯草、鉤藤、龍膽、淡竹葉、鐵絲威靈仙、天南星(制)、甘草、牛黃、硃砂、冰片等。

特點:清心醒腦,鎮驚安神,降低血壓,疏通經絡,防治中風。用於頭暈目眩,煩躁不寧,風痰壅盛,言語不清,手足不遂。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降壓丸

葯物組成:珍珠母、龍膽、槐米、夏枯草、地黃、牛膝等。

特點:降血壓。用於高血壓症,頭痛眩暈、耳鳴目脹。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

桑菊降壓片

葯物組成:桑椹、黃芩、小薊、粉葛根、杭菊、硫酸胍生、利血平、雙氫克尿噻、異丙嗪、利眠寧。

特點:降壓。用於高血壓症。

壓得平

葯物組成:田七花、鉤藤、茯苓、蘿芙木總鹼、澱粉。

特點:降壓。用於高血壓症。

養陰降壓膠囊

葯物組成:龜甲、珍珠層粉、赭石、白芍、石膏、天麻、鉤藤、夏枯草、牛黃、青木香、槐米、吳茱萸(醋炙)、大黃、五味子、人參、冰片。

特點:滋陰潛陽,平肝安神,活血通絡。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引起的高血壓病:頭暈頭痛,頸不適,目眩耳鳴,行走不穩,心悸心疼,煩躁易怒,失眠多夢。

三七菊花茶沖劑

葯物組成:三七花、菊花、茶葉提取物。

特點:可改善眩暈、頭痛、心悸、失眠、耳鳴、煩躁和腰膝酸軟等臨床症狀,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可明顯下降。

回心康片

葯物組成:回心草、鉤藤、三七、何首烏、山楂、黃芪、甘草。

特點:益氣活血,鎮靜平肝。用於氣虛血瘀,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胸痹、胸悶、心悸、頭暈等症,高血壓、冠心病屬上述徵候者。

注意事項:感冒時應暫停服用。

清腦降壓片

葯物組成:黃芩、槐米、夏枯草、牛膝、地黃、水蛭、決明子、珍珠母、當歸、丹參、鉤藤、地龍、煅磁石。

特點:平肝潛陽,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症見頭暈、頭痛、項強、血壓偏高。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虎杖葉膠囊

葯物組成:虎杖葉。

特點:平肝潛陽。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症見頭暈、頭昏、頭痛等症。高血壓屑上述徵候者。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醒腦安神片

葯物組成:玄參、黃芩、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大黃、連翹、雄黃、硃砂、人工牛黃、梔子、甘草等。

特點:清熱解毒,清腦安神。用於頭身高熱、頭昏腦暈、言語狂躁、舌乾眼花、咽喉腫痛。對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神經性頭痛、失眠等皆有清腦鎮靜作用。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杜仲平壓膠囊

葯物組成:杜仲葉。

特點:降血壓,強筋健骨。適用於高血壓,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

復方羚角降壓膠囊

葯物組成:羚羊角、黃芩、夏枯草等。

特點:清肝息風。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症見頭暈、頭痛等;高血壓病屑上述徵候者。

苦丁降壓膠囊

葯物組成:天麻、苦丁茶、人參。

特點:清肝明目,涼血活血。用於肝熱血瘀引起的早期高血壓病,症見頭昏目眩、神疲乏力等。

復方夏枯草降壓糖漿

葯物組成:夏枯草、白芍、槐角。

特點:平肝降火,止眩。用於肝火上炎,頭痛眩暈、失眠多夢,心煩口苦。高血壓見上述徵候者。

注意事項:孕婦禁服。

降壓顆粒

葯物組成:決明子、鉤藤、黃芩、夏枯草、茶葉等。

特點:清熱瀉火,平肝明目。用於高血壓病肝火旺盛所致的眩暈、頭痛、目脹牙痛等症。

杞菊地黃丸

葯物組成:枸杞、菊花、熟地、澤瀉、山萸肉、車前子、山葯、牡丹皮、茯苓。

特點:滋腎陰,清肝熱。適用於腎陰虛引起的頭暈眩暈,眼花目澀,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年老體弱,病程較久的高血壓病。

愈風寧心顆粒

葯物組成:葛根。

特點:解痙。用於高血壓病止痛,增強腦及冠脈血流量。用於高血壓頭暈、頭痛、頸項疼痛、冠心病、心絞痛、神經性頭痛、早期突發性耳聾等症。

清熱明目茶

葯物組成:決明子(炒)、菊花、甜葉菊。

特點:清熱祛風、平肝明目。用於高血壓、頭暈、頭痛、目赤目糊等症。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忌酒及辛辣食物。

血壓安巴布膏

葯物組成:吳茱萸、梔子、桃仁、苦杏仁、白鬍椒。

特點:平肝瀉火。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症見心悸不寧、頭暈目眩,耳鳴失眠等症,高血壓屬上述徵候者。

⑺ 中醫怎樣治療高血壓病

高血壓是指一種以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升高為特徵,可伴有心臟、血管、腦、腎臟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1991年普查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達11.26%,較1979~1980年10年間增高25%。據1996年調查,這種升高的勢頭仍在持續。其並發症引起的死亡率、病殘率也居前列,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提出的高血壓定義為:未服抗高血壓葯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為高血壓。同年頒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採用了這一標准。既往將高血壓分為1、2、3期,WHO/ISH指南委員會的專家認為「期」有指病程進展階段的涵義,而目前僅按血壓水平分類,不反映病程,故用「級」而不用「期」。1級高血壓收縮壓140~159mmHg或舒張壓90~99mmHg;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mmHg或舒張壓100~109mmHg;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10mmHg;因高血壓的危害性一方面與病人的血壓水平正相關,另一方面還取決於其同時具有的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合並的其他疾病情況,故根據合並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同時患有的其他疾病情況,結合血壓水平,又將高血壓病人分為4類,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並依此指導醫生確定治療時機和治療策略與估計預後。

高血壓系由多種發病因素和復雜的發病機制所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體液內分泌變化、遺傳、腎臟及血管壓力感受器功能異常、細胞膜離子轉運障礙等均可能參與發病過程。對於迄今原因尚未完全闡明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或高血壓病,占人群高血壓病人的95%以上;病因明確、血壓升高僅為某些疾病的一種表現,稱為繼發性(症狀性)高血壓,占不到5%。按其臨床表現特點和病程進展,可分為緩進型高血壓和急進型惡性高血壓。

絕大多數高血壓病(95%~99%)屬於緩進型,多見於中老年,其特點是起病隱匿、進展很慢、病程長達10餘年至數十年,初期很少症狀,約半數病人因體檢或其他疾病就醫時經測量血壓才發現增高;臨床表現主要是頭暈、頭痛、頭脹、心悸、健忘、多夢、耳鳴、乏力等。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現高血壓的嚴重並發症和靶器官損害引起的相應症狀才就醫。

高血壓療效判定標准,按照2002年版《中葯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葯新葯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包括血壓療效和證候療效的判定兩個方面。血壓療效判定標准:(1)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並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2)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3)無效:未達到以上標准者。證候療效判定標准:

將眩暈、頭痛、急躁易怒、腰酸、膝軟等症狀、體征按輕、中、重分級量化。(1)顯效:臨床症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2)有效:臨床症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3)無效:臨床症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一、病因病機

高血壓是現代醫學病名,古代中醫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病名記載。近代學者通過臨床觀察結合現代醫學論述,認為高血壓以眩暈、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因此可歸屬於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茲將眩暈、頭痛的歷代認識分述如下:

(一)眩暈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

眩暈最早見於《內經》,稱為「眩冒」、「眩」。《內經》對本證的病因病機的論述包括四個方面:①外邪致病,如《靈樞大惑論》說:「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入於腦則腦轉。

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②因虛致病,如《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靈樞衛氣篇》說:「上虛則眩」。③與肝有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④與運氣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

漢代張仲景對眩暈一證未有專論,僅有「眩」、「目眩」、「頭眩」、「身為振振搖」、「振振欲擗地」等描述,散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其病因,或邪襲太陽,陽氣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陽,上干空竅;或腸中有燥屎,濁氣攻沖於上;或胃陽虛,清陽不升;或陽虛水泛,上犯清陽;或陰液已竭,陽亡於上,以及痰飲停積胃中(心下),清陽不升等多個方面,並擬訂相應的治法方葯。例如,小柴胡湯治少陽眩暈;刺大椎、肺俞、肝俞治太少並病之眩暈;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之眩暈;真武湯治少陰陽虛水泛之眩暈;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等治痰飲眩暈等等,為後世論治眩暈奠定了基礎。

隋、唐、宋代醫家對眩暈的認識,基本上繼承了《內經》的觀點,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頭眩候》說:「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及宋代《聖濟總錄》亦從風邪立論。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則首先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在治療方面,諸家方書在仲景方葯的基礎上,又廣泛採集,使之益加豐富,如《外台秘要》載有治風頭眩方劑九首,治頭風旋方劑七首;《聖濟總錄》載有治風頭眩方劑二十四首。

金元時代,對眩暈一證從概念、病因病機到治法方葯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對眩暈與昏迷進行了鑒別。金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主張眩暈的病因病機應從「火」立論:「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張子和則從「痰」立論,提出吐法為主的治療方法,他在《儒門事親》中說:「夫頭風眩暈……。在上為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下辛涼之葯。凡眩暈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氣血頗實,吐之甚效。」李東垣《蘭室秘藏頭痛》所論惡心嘔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頭旋,目不能開,如在風雲中……即是脾胃氣虛、濁痰上逆之眩暈,主以半夏白術天麻湯,並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元朱丹溪更力倡「無痰不作眩」之說,如《丹溪心法頭眩》說:「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葯及降火葯。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

明、清兩代對眩暈的論述日臻完善。對眩暈病因病機的分析,雖各有所側重,合而觀之,則頗為詳盡。如明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眩暈門》以虛實分論,提出虛有氣虛、血虛、陽虛之分,實有風、寒、暑、濕之別,並著重指出「四氣乘虛」,「七情郁而生痰動火」,「淫慾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攝營氣」,是眩暈發病之常見原因。劉宗厚《玉機微義》、李梴《醫學入門》等書,對《內經》「上盛下虛」而致眩暈之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認為「下虛者乃氣血也,上盛者乃痰涎風火也」。張景岳則特別強調因虛致眩,認為:

「無虛不能作眩」;「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景岳全書眩暈》)陳修園則在風、痰、虛之外,再加上火,從而把眩暈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四字。此外,明虞摶提出「血瘀致眩」的論點,值得重視,其在《醫學正傳卷四眩暈》中說:「外有因嘔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對跌仆外傷致眩暈已有所認識。

關於眩暈的治療,此期許多類書著作,集前人經驗之大成,條分縷析,頗為詳盡。如《醫學六要頭眩》即分濕痰、痰火、風痰、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亡血、風熱、風寒、死血等證候立方。《證治匯補》亦分濕痰、肝火、腎虛、血虛、脾虛、氣郁、停飲、陰虛、陽虛;程鍾齡除總結了肝火、濕痰、氣虛、腎水不足、命門火衰等眩暈的治療大法外,並著重介紹了以重劑參、附、芪治療虛證眩暈的經驗;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華岫雲按,認為眩暈乃「肝膽之風陽上冒」,其證有挾痰、挾火、中虛、下虛之別,治法亦有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玄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台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可謂理明,辭暢,要言不繁。

總之,繼《內經》之後,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總結,使眩暈一證的證治內容更加豐富、充實,逐漸趨於條理與系統化。解放後,對前人的經驗與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整理,並在實踐的基礎上加以提高,對本證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等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二)頭痛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凡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滯,致使經氣逆上;或肝陽上擾清空;或氣虛清陽不升;或血虛腦髓失榮等等,均可引起頭痛。頭痛劇烈,經久不愈,呈發作性者,又稱作「頭風」。

頭痛一證,首載於《內經》。如《素問奇病論》雲:「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素問五臟生成篇》雲:「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靈樞經脈篇》雲:「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素問通評虛實論》雲:「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究其病因,不外外感、內傷兩端,或風寒外襲,或下虛上實,或腸胃功能失調,致使經氣逆上,不得運行,壅遏而作痛。《內經》這些論述,奠定了頭痛證治的理論基礎。

漢張仲景《傷寒論》中,論及太陽、陽明、少陽、厥陰病均有頭痛之見證,誠以三陽經脈俱上頭,厥陰經脈亦會於巔,是以邪客諸經,循經上逆,頭痛作矣。因其證候各異,故治法亦殊,如治太陽頭痛,用辛溫之劑以發散風寒;治「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予承氣湯以通下;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用吳茱萸湯溫散厥陰寒邪,以降濁陰。對證用葯,充滿了辨證論治的精神。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鬲痰風厥頭痛候》雲:「鬲痰者,謂痰水在於胸鬲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故雲鬲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認識到「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可致頭痛,甚為可貴。唐孫思邈《干金方頭面風第八》載列古代用治頭痛的部分效方,其中如治頭風用「頭風散」(附子、鹽)摩頂的外治法,對後人頗有啟迪。

金元時期,李東垣將頭痛分為內傷頭痛和外感頭痛,他在《內經》六經和《傷寒論》對頭痛證治的基礎上,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這一分經用葯的方法,對後世影響很深。《蘭室秘藏頭痛門》雲:「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頂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又雲:「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黃芪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白術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葯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葯也;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葯也」,條分縷析,對辨證用葯,很有參考價值。朱丹溪《丹溪心法頭痛篇》,除沿用東垣之說外,並指出:「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亦系經驗有得之言。

明王肯堂對頭痛的病因病機頗多闡發,《證治准繩頭痛》雲:「頭象天,三陽六府清陽之氣,皆會於此;三陰五藏精華之血,亦皆注於此。於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因與其氣相薄,郁而成熱則脈滿,滿則痛」。張景岳《景岳全書頭痛》雲:「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痛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指出:「暫痛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痛而虛者,久痛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李中梓《醫宗必讀頭痛》簡明地描述了本證的不同證候:「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痛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細急而惡寒戰栗;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李中梓還闡明了頭痛用風葯的機理:「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葯者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假引經」。

清代葉天士對頭痛的證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證指南醫案頭痛》鄒時乘按:「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於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為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故頭痛一症,皆由清陽不升,火風乘虛上入所致。觀頭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而為頭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為主;如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郁而為頭痛者,用鮮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等,辛散輕清為主;如陰虛陽越而為頭痛者,用仲景復脈湯、甘麥大棗湯,加白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陽熄風為主;如厥陽風木上觸,兼內風而為頭痛者,用首烏、柏子仁、甘菊、生芍熄肝風、滋腎液為主」。葯隨證轉,值得效法。

綜上所述,祖國醫學對頭痛的證治,自《內經》以來,其內容日趨豐富、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明、清時期,部分醫家還認識到某些眩暈與頭痛、頭風、肝風、中風諸證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如朱丹溪雲:「眩暈乃中風之漸」。虞摶《醫學正傳卷四眩暈》雲:「眩暈者,中風之漸也」。張景岳亦謂:「頭眩有大小之異,總頭眩也……。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仆卒倒等證,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運忽止者,人皆謂之頭暈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按語中更明確地指出:「此證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這些論述與當今所論高血壓病及其並發症之間的相關性是不謀而合的。

在歷代醫家對眩暈、頭痛等高血壓病相關表現認識的基礎上,現世醫家認為高血壓病多由以下因素引起:情志失調,煩惱抑鬱太過,致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風陽上浮;或郁久化火,耗傷肝陰,肝陽上亢,致成本病;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或高鈉鹽飲食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致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內蘊,發為本病;或腎精不足,房事不節,縱欲過度,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空虛,或天癸將竭,沖任失調,而致本病。

本病的發生多較緩慢,病程亦較長,但少數病人可發病急驟,血壓顯著上升,臨床表現亦急重,病變部位在肝、腎、心、脾,其中以肝、腎為主,病性為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是其本,肝陽上亢,痰瘀內蘊為其標。因本病多為肝陽偏盛,故病勢以升發向上為主,亦可導致肝風內動,發生驚厥、昏迷,則病勢凶險。本病病程一般較長,病機轉化多較緩慢,初期多為實證,日久可耗傷肝腎之陰,造成肝腎陰虛;進而陰損及陽,形成陰陽兩虛證;而肝腎陰虛也可因水不涵木導致肝陽上亢,致成本虛標實之陰虛陽亢證。臨證多見以下7種類型:①肝陽上亢:長期憂郁惱怒,郁怒傷肝,肝鬱氣滯,風陽上浮,或氣郁化火,肝火上擾而血壓升高,出現頭暈,頭脹,頭痛等症。②陰虛陽亢:因久病或房事不節或年老體衰,水不涵木,木少滋榮,則肝陽上擾清空,引致血壓升高。③腎精不足:縱欲太過,耗傷腎精,或年老腎精虧虛,以致髓海空虛而血壓上升。④陰陽兩虛:多屬本病晚期,久病及腎,致腎陰腎陽俱虛,出現頭昏眼花,耳鳴腰酸腿軟,畏寒等證候。⑤痰濕內蘊:多因過食肥甘,嗜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中阻,而出現眩暈頭重,胸悶少食等症。⑥沖任失調:部分婦女因妊娠多育或天癸將竭之際,腎氣日衰,沖任脈虛,血海漸枯,腎虛於下,火炎於上,可發本病。⑦血脈瘀阻:病久臟腑虛損,氣血失和,或肝鬱氣滯,或脾虛濕滯,或肝腎陰虛等諸種原因均可導致血脈瘀阻,氣血不能榮於頭目,而為眩暈、頭痛。在上述證型中,陰虛陽亢型所佔比例最大,有人統計約占本病的50%。

二、辨證用葯

本病病理機制中以肝陽上亢與肝腎虧虛為中心環節。治療大法以平熄肝陽為第一要法。或潛陽,或瀉火,或熄風,或兼滋腎養肝,或兼化痰活血,視病情而定。後期則以調補腎之陰陽為主。其臨床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肝陽上亢

[辨證要點]頭痛目痛,眩暈耳鳴,心煩易怒,夜寐不寧,或兼面紅目赤,口苦,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5g,鉤藤12g,生石決明30g,生山梔12g,黃芩20g,川牛膝20g,杜仲20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5g,菊花12g。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山梔、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菊花清肝明目;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共奏平肝潛陽之功。

(二)陰虛陽亢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頭重腳輕,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耳鳴心悸,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數。

[治法]滋陰潛陽。

[方葯]杞菊地黃丸合鎮肝熄風湯加減:熟地黃24g,山萸肉15g,山葯12g,茯苓18g,鉤藤12g,枸杞子15g,菊花15g,炙龜板20g,煅牡蠣20g,桑寄生20g。

方中鉤藤、菊花、牡蠣平肝潛陽;熟地黃、山萸肉、桑寄生滋補腎陰,斂肝固精;茯苓、山葯健脾補腎;龜板、枸杞子滋陰養肝明目。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眩暈耳鳴,少寐多夢,腰痠腿軟,或頭痛煩熱,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弦細或細弱。

[治法]滋補腎精。

[方葯]六味地黃丸合左歸丸加減:熟地黃24g,山萸肉18g,淮山葯18g,粉丹皮15g,澤瀉15g,茯苓12g,杜仲20g,龜板膠20g,枸杞子15g,懷牛膝20g。

方中熟地黃滋腎陰,益精髓。山萸肉滋腎益肝,山葯滋腎補脾,共成三陰並補以收補腎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義。再用澤瀉配熟地而瀉腎降濁;丹皮配山萸肉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葯而滲脾濕。如此配伍,則補瀉兼使,但以補為主,既可收補陰之效,又可防止滋補之品產生滯膩之弊。再伍以杜仲、枸杞子、龜板膠、牛膝增強補腎填精壯腰之力。

(四)陰陽兩虛

[辨證要點]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腿軟,勞則氣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或紅,苔白,脈沉弦或沉細。

[治法]育陰助陽。

[方葯]金匱腎氣丸加減:乾地黃24g,山萸肉12g,淮山葯15g,澤瀉9g,炮附子12g,肉桂9g,桑寄生15g。

方中用乾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山葯滋補肝脾,輔助滋補腎中之陰;並以肉桂、附子溫補腎中之陽,使陰陽雙補。可輔以桑寄生壯腰補腎,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丹皮清瀉肝火,與溫補腎陽葯相配,意在補中寓瀉,以使補而不膩。

(五)痰濕內蘊

[辨證要點]頭暈頭痛,頭重如裹,胸悶心悸,舌胖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燥濕化痰,佐以平肝。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清半夏12g,生白術15g,天麻18g,茯苓15g,生薑6g,生甘草3g,大棗5枚,橘紅10g。

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葯。以白術健脾燥濕,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以茯苓健脾滲濕,與白術相合,尤能治痰之本;橘紅理氣化痰;姜棗調和脾胃。甘草和中而調葯性。諸葯相伍,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

(六)沖任失調

[辨證要點]本型多見於婦女天癸將絕之時。症見頭面烘熱,升火汗出,頭暈頭痛,煩躁不寧,咽干口燥,足冷膝軟,或有浮腫,或月經紊亂,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補腎瀉火,調理沖任。

[方葯]二仙湯加減:仙茅12g,仙靈脾12g,巴戟天10g,肉蓯蓉15g,黃柏10g,知母9g,當歸15g,白芍12g,益母草15g,牡蠣20g(先煎)。

本方方名二仙,是以仙茅、仙靈脾二葯補腎壯陽為主葯,配伍巴戟天溫腎陽、補腎精,三葯溫腎而壯元陽;黃柏、知母滋養腎陰而瀉肝火;當歸加白芍、益母草助養血,調理沖任;牡蠣潛陽斂攝。全方配伍補腎壯陽與滋陰瀉火同用,共奏補腎、瀉火、調理沖任之功。

(七)血脈瘀阻

[辨證要點]頭痛經久不愈,固定不移,偏身麻木,心痛胸痹,面唇發紺,舌質紫暗,脈象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疏通血脈。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減:赤芍、生地黃各15g,桃仁、紅花各10g,柴胡、鬱金、牛膝各12g,益母草18g,合歡皮20g,甘草6g。

方中以赤芍、生地黃、桃仁、紅花、益母草、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暢通血脈;柴胡、鬱金舒肝解郁;合歡皮以安神;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合,使血活氣行,諸證自愈。

三、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有一定的療效,對於初期高血壓病人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尤以收縮壓下降更為明顯,對改善臨床症狀亦較好;針刺治療繼發性高血壓,雖能減輕臨床症狀,但療效不鞏固,必須針對其原發病進行治療。

(一)體針

治療原則:調整陰陽,平肝益腎。肝火熾盛者偏以潛降亢盛之陽,陰虛陽亢者側重以滋水補腎,痰濕內盛者佐以祛痰化濕,陰陽兩虛者宜陰陽雙補。

取穴:風池、曲池、足三里、太沖。

辨證配穴:肝火熾盛:行間、太沖;陰虛陽亢:太溪、三陰交、神門;痰濕內盛:豐隆、內關;陰陽兩虛:氣海、關元(灸)。

操作:每次選3~5穴,每次留針20min,每日1次。處方各穴除風池外,均用捻轉結合提插瀉法,間歇行針,針感要求逆以傳達,符合「迎而奪之」之法。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眶進針,使針感上達巔頂,能立解頭痛頭暈之苦,平補平瀉,並可作靜止留針。陰虛陽亢者,太溪、三陰交用補法,失眠嚴重者,神門用瀉法。痰濕內盛,胸悶脘痞者,豐隆、內關均用提插捻轉瀉法。

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會,太沖屬足厥陰經的原穴,二穴施瀉法,以潛降亢盛之陽,高血壓見頭脹頭痛者尤為適宜。曲池、足三里屬手足陽明,陽明為氣血俱盛之經,瀉之可疏泄陽邪。行間為肝經榮穴,配以頭面奇穴太陽,瀉之或點刺出血,可開泄肝膽郁熱;內關、豐隆二穴分屬手厥陰心包經和陽明胃經絡穴,可以和脾胃及化痰和中;太溪、神門分別為腎經和心經原穴,二穴同施補法,可起養陰、寧心、安神作用,常用於治療虛煩失眠。

(二)其他針法

1.耳針取耳穴肝、腎、心、耳尖、降壓溝、神門、肝陽、額、枕等;每次選2~3穴,用中強刺激,留針20min,每日1次。撳針埋藏,可埋針1~2d。

2.耳穴壓豆法取穴:高血壓點、降壓點、降壓溝Ⅰ、降壓溝Ⅱ。配穴為內分泌、神門、大腸、肺、太陽穴等。根據高血壓分期取主穴1~2對,隨症加用配穴。操作方法:確定治療穴位,局部消毒,將中葯王不留行籽膠布貼於穴位,並給予加壓,病人感到酸、麻、脹、痛或發熱。每日按壓3次。每次只貼一側,3d後更換,兩耳交替應用。

3.水針分三組取穴:①足三里、內關;②三陰交、合谷;③曲池、太沖。三組穴位可交替使用。取一組穴位,每次注射5%或10%葡萄糖液3~5m1

⑻ 高血壓常用中葯復方有哪些

平肝降壓湯1

葯物組成:牡丹皮20克,淮牛膝15克,嫩鉤藤30克,黑玄參20克。

特點:鎮肝熄風,滋陰潛陽。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

平肝降壓湯2

葯物組成:生石決明30克(先煎),夏枯草16克,菊花15克,黃芩9克,鉤藤12克(後下),桑寄生15克,炒白芍9克,牛膝9克,杜仲12克,地龍9克,川芎5克。

特點:平肝潛陽。治療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連服15劑,舒張壓與收縮壓可下降2.0~4.0千帕(15~30毫米汞柱)。

鎮肝熄風湯

葯物組成:淮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龍牡各15克,生杭芍15克玄參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5克,生龜板15克。

特點:鎮肝熄風,滋陰潛陽。治療類中風。頭痛,眩暈,耳鳴,顏面潮紅,心煩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脈弦滑、苔黃膩。

半夏白術天麻湯

葯物組成: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6克,橘紅6克,白術9克,甘草2克生薑1片,大棗2枚。

特點:化痰熄風,健脾化濕。治療風痰所致的眩暈,頭痛,兼見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滑數等。

賈氏降壓湯

葯物組成:白蒺藜、菊花、黃芩各9克,夏枯草30克,女貞子15克,肉桂1.5克(研末吞)。

特點:滋陰潛陽。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

補腎溫陽利水方

葯物組成:制附子6~9克,紅參6~12克,茯苓12~18克,澤瀉9~12克,生薑6片,白芍6~9克,生黃芪9~15克,牛膝12~18克,磁石12~18克。

特點:治療腎陽虛型老年人高血壓病,症見頭暈、頭痛、耳鳴或耳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面足虛浮、稍有餘瀝或夜尿多、便溏尿清長、發脫齒搖、性功能減退、舌淡胖苔潤、脈沉微遲。

調壓煎

葯物組成:玄參、夏枯草、鉤藤、地龍、赤芍、生地、丹皮、知母、黃柏、黃連、龍膽草、地骨皮、炒棗仁、益母草、竹葉各常量。

特點:治療高血壓病。

化痰降壓湯

葯物組成:茯苓20克,白術20克,黨參20克,天麻15克,法半夏15克,膽南星15克,石菖蒲20克,僵蠶15克,陳皮8克。

特點:治療頭暈、頭痛、心悸、胸膈痞悶、肢體倦怠、納呆多寐、舌胖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黃精四草湯

葯物組成:黃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車前草、稀薟草各15克。

特點:滋陰平肝,活瘀利濕。治療陰虛陽亢高血壓眩暈。

三草湯

葯物組成:夏枯草10克,龍膽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特點:清肝瀉火,行血通經,緩急解痙。治療高血壓病,症屬肝鬱化火上炎者。

逍遙降壓湯

葯物組成:梔子12~15克,黃芩12~15克,菊花12~15克,柴胡15克,白芍15~30克,茯苓15~30克,鉤藤15~30克,夏枯草15~30克,當歸9~12克,薄荷9克。

特點:疏肝泄火。治療高血壓病屬肝鬱化火者。

玄參丹參飲

葯物組成:玄參10克,丹參15克,懷牛膝10克,何首烏15克,枸杞10克,石決明12克,車前子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鉤藤12克。

特點:高血壓病。治療水煎每日1劑。臨證只允許加減一兩味葯物。

復方槐花降壓湯

葯物組成:槐花25克,夏枯草20克,菊花20克,川芎15克,地龍15克,決明子20克,桑寄生25克。

特點:治療高血壓病。

龍牡真武湯

葯物組成:茯苓、清半夏各9克,白術、白芍、附片各6克,生薑4.5克,生龍骨、生牡蠣各12克。

特點:溫陽利水,健脾化痰。治療高血壓病,症見頭暈頭痛,耳鳴不聰,累時加重,形體肥胖,痰多,飲食喜溫,飲水則腹脹,足不溫,怕冷,小便時有失禁,舌淡苔滑,脈沉細。

藤菊杜仲湯

葯物組成:鉤藤20克,菊花10克,夏枯草30克,杜仲15克,地龍10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紅花12克。

特點: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⑼ 高血壓吃什麼菜好,真是急死人了啊,我有一朋友得了高血壓

http://www.xueyagao.cn/gaoxueyayinshi/HTML/9232.html 這里好多
一、苦瓜:苦瓜因為具有降糖、降脂、降壓的功效,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苦瓜炒豆芽

【原料】苦瓜200克,綠豆芽200克,植物油10克,鹽3克,白醋5-10克。

【做法】

將苦瓜洗凈,用刷子刷洗,以除去瓜皮凹處的污物。縱向一剖為二,挖去瓜瓢及籽,橫向切成2毫米厚的片,再改刀成絲,用少許鹽灑在瓜絲上略腌一下。綠豆芽用清水泡兩遍,因許多商家在發制豆芽時常會加入一些催芽的農葯。務必洗凈,瀝干水分。炒鍋內放入植物油,油熱後倒入苦瓜略加翻炒,再入綠豆芽,炒至豆芽稍變軟,即可倒入白醋,炒勻即可出鍋裝盤。還可酌加些白糖,成糖醋味。對喜食甜的人較適合。

【功效】苦瓜炒豆芽清爽微苦,去火開胃。肝火亢盛型高血壓患者,常吃苦瓜炒豆芽甚為有益。苦瓜所含的纖維素和果膠可加速膽固醇在腸道的代謝,以排泄、降低血中的膽固醇。

二、 冬瓜:冬瓜消腫而不傷正氣,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番茄冬瓜湯

【原料】紅熟番茄100克,冬瓜50克。

【做法】將紅熟番茄去蒂洗凈,連皮切成薄片,備用。冬瓜洗凈後切去皮,改塊,與番茄片同入沙鍋,加適量水,中火煮湯,加入調料。

【功效】消火解毒,利尿降壓。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食用。

三、 黃瓜:黃瓜具有保護心血管,降低血壓的功效,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銀絲黃瓜

【原料】黃瓜兩條,粉絲50克,芝麻油10克,醬油8克,白糖5克,食醋5克,食鹽3克,味精1克,大蒜4瓣。

【做法】把黃瓜去皮洗凈,切成塊狀,放人碗內;蒜瓣搗碎,拌入黃瓜內,撒入適量食鹽腌漬片刻。把粉絲洗凈,煮好,撈出放入冷水過涼,瀝干水分裝入盤內。把脂過的黃瓜去汁,倒在粉絲上,再倒入醬油、醋、白糖、味精、芝麻油,拌勻即可。

【功效】有利於降壓,適用於高血壓患者食用。

四、竹筍:降壓、降脂、通便,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茼蒿炒筍絲

【原料】茼蒿150克,冬筍100克,精鹽、味精少許。

【做法】茼蒿去須根,切段,冬筍切絲,將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燒至八成熱,倒入筍絲翻炒片刻,加水稍燜至熟,再入茼蒿同炒,下鹽炒勻,起鍋時調入味精。

【功效】適用於高血壓。

五、 大蒜:防止血栓形成,減少心腦血管栓塞,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大蒜香油拌菠菜

【原料】鮮菠菜300克,大蒜20克,香油10克,薑末、芝麻碘鹽適量。

【做法】大蒜去皮洗凈,搗碎成泥。鮮菠菜洗凈,用開水燙熟擠出水分,加薑末、芝麻碘鹽、香油、蒜泥拌勻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養血止血,可降血壓。適用於高血壓風痰上逆型患者食用。

六、 洋蔥:減少血管壓力,降低血壓,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蔥頭雞翅肉塊

【原料】蔥頭2個,番茄2個,陳皮末1克,雞翅肉400克,色拉油30毫升,黃酒15毫升,高湯(或用水加味精代替)400毫升,豆瓣醬35克,大蒜1頭,鹽2克,砂糖3克,生薑、醬油各少許。

【做法】將雞翅肉〈盡量選取肉層較厚的部分)清洗干凈,切成大塊,並加入黃酒、醬油、陳皮末稍微浸漬一會兒;大蒜洗凈切絲,番茄洗凈切碎入碗,生薑削去外皮洗凈切片。鍋中加入色拉油,油熱後入人蒜絲、薑片、雞翅肉炒透。之後,將蔥頭去皮洗凈切成4塊,再把豆瓣醬、番茄、砂糖、鹽與高湯混合調勻。待雞肉炒至顏色變黃後,加入調好的調料和蔥頭,用中火煮20分鍾左右即成。

【功效】降壓,降血脂,是預防心血管動脈硬化的理想菜餚。

七、荸薺:預防流感,降血壓,利尿,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檸檬荸薺湯

【原料】檸檬1個,荸薺10個。

【做法】按常法煮湯服食。每日1劑。

【功效】清熱涼肝,生津止渴,和胃除煩。適用於肝鬱化火,風陽上擾型高血壓患者食用。

八、胡蘿卜: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食療佳品,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菜譜推薦:胡蘿卜粥

【原料】新鮮胡蘿卜 、粳米各適量。

【做法】把胡蘿卜洗凈,切碎,與粳米一同入鍋,加適量清水,煮至米開粥稠即成。

【功效】健脾和胃,下氣化滯,降壓利尿。適用於高血壓病以及消化不良、久病、夜盲症、小兒軟骨病、營養不良等症。

九、香菇:降低血中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所以作為適合高血壓患者的菜被推薦!

閱讀全文

與高血壓風癱的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發燒方法 瀏覽:859
華為耳機許可權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42
快速喚醒身體能量的方法 瀏覽:845
二氧化硅化驗分析方法視頻 瀏覽:921
手機黑白照片變彩色方法 瀏覽:262
足球鞋後跟帖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593
翡翠鑒別真假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497
蜘蛛瘡的治療方法 瀏覽:316
使用平板電腦方法 瀏覽:618
對外漢語專家教學方法 瀏覽:892
解決疲倦的鍛煉方法 瀏覽:372
大麗花的種植方法圖片 瀏覽:351
如何繼續答題的方法 瀏覽:765
c怎麼調用靜態方法 瀏覽:780
石膏線異形牆面切角計算方法 瀏覽:696
羽毛球的發球正確方法與技巧 瀏覽:661
蘋果聲音鍵是哪兩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3
男人快速掙錢的方法 瀏覽:51
請用簡便方法計算10除4x8 瀏覽:932
引流管使用方法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