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中一些健康的養生保健方法.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環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淀,提高血液循環的活力。並應該嚴格遵從道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
⑵ 如果胸部肌肉一點都不發達,如何鍛煉胸肌
仰卧平推和45度推各有所長,就胸大肌而言,平推刺激的地方多一些,45度推附帶對肩部的刺激,相對少一些。想得到漂亮的胸大肌,夾胸器械,天橋斜拉器械,平推,俯卧撐都是不錯的運動。要注意的是平推和俯卧撐兩手的間距要大。
.如果很瘦,不要長跑,多短跑沖刺。單只啞鈴斜提夾胸適合你。 增肌的原則大體是多做無氧運動,單獨刺激單塊肌肉,大負荷分組刺激,並要做極限突破!!努力吧朋友,練到一身酸痛就是你收獲的時候! 兩個原則----要減肥,低負荷,多個數,少組數;要增肌,高負荷,少個數,多組數。其實健身靠的不只是方法, 減肥需要耐力,而增肌則需要耐力和毅力。
如果肌肉早已適應你給予它的運動量,它就沒必要發展壯大;只有運動量經常超出它的負荷,它才會為適應而發展。
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在發揮你的想像力,那裡都可以是健身房。比如俯卧撐沒了效果,可以做單臂俯卧撐,每組二十個較理想。做到體力不支的時候,在堅持做三個,以此來突破極限。每次六到八組。
當然,單臂俯卧撐主要刺激的是三頭肌和肩部,回到胸肌,也還是有很多方法的。在這里先說一個簡單的------負重。當然,一段時間後還可以再加重。
還有,在刺激某塊肌肉時,心裡要想到它,盡力去控制它,使它張的開,縮的緊,才會有好效果。
⑶ 團隊訓練
(1)游戲名稱:運籌帷幄,共建高樓
▲游戲目的:建高樓游戲不僅能培養團隊分工合作精神,最更重要的是使參加游戲的人員因從事一種完全不同於手頭工作的事情而增強其創新性,開拓大家的創新思維。
▲游戲規則:每組各分5張報紙、一卷透明封箱膠、一把剪刀,每支隊伍要求在10分鍾內,利用分配給他們的紙和封箱膠,盡可能建造最高的自由聳立的高樓,當主持人宣布游戲結束,所有參加游戲人員必須離開高樓,使大數獨立聳立,不要有任何支撐的。
按高樓高度評出一至六名,樓最高的為第一名,其次的為第二名,以此類推。第一名得6分,第二名得5分,以此類推,第六名得1分(所有小組的得分情況將在現場的大屏幕上顯示)。評比結束後,主持人請獲得第一名參賽隊伍談談他們是如何構思、如何分工合作。
比賽過程中,主持人可作以下提示:紙張可任意裁剪,由於資源有限,所以要注意合理利用。提示比賽隊伍可以先商議好,再動手,但要注意時間的掌握。對游戲剩餘時間 (8、5、3、1分鍾) 進行報時。
▲游戲細則:
所需要設備:30張報紙,6卷封箱膠,6把剪刀,長直尺2把,秒錶1個,口哨一個;
游戲人數:每組選派3人,6組共有18人參加游戲;
游戲時間:20分鍾(5分鍾派發材料及宣讀比賽規則,10分鍾計時比賽,5分鍾評比結果並對游戲做出總結);
工作人員:2人,做分派材料和監督游戲的進行,防止違規行為。
(2)游戲名稱:各盡所能,協調發展
▲游戲目的: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各有所長,要在游戲中贏得效率和勝利就必須充分發揮、運用各自的優勢。
▲游戲規則:游戲設有三道關卡,分別為轉呼啦圈、跳繩、踢毽子。當第一個轉呼啦圈的隊友完成20個的時候,第二個跳繩的才能進行,此時轉呼啦圈還要繼續進行;當第二個跳繩的跳到20下時,第三個踢毽子的才能進行,同樣轉呼啦圈和跳繩的也要同時進行,當踢毽子的完成了10個的時候游戲才算完成。而在游戲過程中,如果有一個環節失敗,比如呼啦圈掉下,或繩子停下,毽子掉地,游戲要從第一關卡從新開始。每組要在限定的3分鍾內完成比賽,否則也算闖關失敗。
按游戲完成的時間評出一至六名,時間最短的為第一名,其次的為第二名,以此類推。第一名得6分,第二名得5分,以此類推,第六名得1分。闖關失敗只得1分。
▲游戲細則:
所需要設備:呼啦圈(若干個)、跳繩(若干個)、毽子(若干個);
游戲人數:每組選派3人,6組共有18人參加游戲,每組選派的3人不能是上次參加游戲的人員;
游戲時間:30分鍾,(5分鍾派發材料及宣讀比賽規則,每組分別進行游戲,共需要18分鍾, 5分鍾評比結果並對游戲做出總結)
(3)游戲名稱:團隊合作,張弛有道
▲游戲目的:通過這個游戲,讓大家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個團隊若想成功必須運用恰當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不僅包括要善於利用有效資源,還要求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以溝通尋求彼此間的默契。
▲游戲規則:游戲開始時,將大麻繩圍在各自腰間位置,所有隊員帶上眼罩,在2分鍾內將繩索圍成指定的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菱形、三角形),在這過程中,參加隊員不能手拖手,只能通過大麻繩互相維系,最後圍出圖形的隊伍將繩索不變形的平放置地上讓大家看圖形是否形似,最快圍出圖形且圖形形似的隊伍勝出。游戲以組為單位分別進行,抽簽決定游戲順序的先後和所要擺的圖形。
按游戲完成的形似和時間評出一至六名,最形似且時間最短的為第一名,其次的為第二名,以此類推。第一名得6分,第二名得5分,以此類推,第六名得1分。
▲游戲細則:
所需要設備:眼罩10個、大繩索一條、秒錶1個、口哨一個。
游戲人數:每組派出10人,6組共有60人參加游戲,每組選派的10人必須先選擇沒有參加過游戲的組員。
游戲時間:25分鍾(5分鍾派發材料及宣讀比賽規則,每組分別進行游戲,共需要15分鍾,5分鍾評比結果並對游戲做出總結)
(4)游戲名稱:合理統籌,一個不少
▲游戲目的:游戲可以鍛煉各團隊的協作能力和組織統籌能力。
▲游戲規則:(1)在賽前讓參賽人員和觀眾先看15秒團徽的原圖,再進行比賽。將團徽圖案的拼圖拼好,用時最短者勝。最後由主持人拿著團徽的原圖,解說團徽的組成及其象徵意義。(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徽的內容為團旗,齒輪,麥穗,初升的太陽及其光芒,寫有「中國共青團」五字的綬帶。它象徵著共青團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團結各族青年,朝著黨所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按游戲完成的時間評出一至六名,時間最短的為第一名,其次的為第二名,以此類推。第一名得6分,第二名得5分,以此類推,第六名得1分。
(2)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企業文化理念排列出來。按游戲完成的時間評出一至六名,時間最短的為第一名,其次的為第二名,以此類推。第一名得6分,第二名得5分,以此類推,第六名得1分。
▲游戲細則:
所需要設備:已分割好的團徽拼圖6幅, 每幅面積約120cm*120cm(即四個地板磚左右), 每幅拼圖分割成64塊,每塊面積15*15cm(平均每人拼16塊);六份已經准備好的企業文化理念文字。秒錶6-7個,計算完成時間。
游戲人數:每組派出4人,6組共有24人參加游戲。
游戲時間:第一個拼圖游戲估計最快一組完成時間約3-6分鍾,游戲最後完成約15分鍾。第二個排列游戲大概用時2—3分鍾,最後完成時間8—10分鍾。
參考資料:廣州青年志願網
⑷ 太極拳的問題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問題,曾有創始於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說法,但經過史料的考訂,證明這些說法都是假託附會。史料和實地調查都證明太極拳是創造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太極拳是綜合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明代在民間和軍隊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葉納術,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學陰陽學說和中醫基本理論的經絡學說,成為一種內外價俱練的拳術。因此,太極拳基本上是來自群眾的、匯合眾長的拳種。
幾千年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所陸續創造的技擊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獨立地發展。太極拳創造人把各種不同的技擊方法綜合吸收在太極拳套路之中,並創造了雙人推手方法(推手原來稱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護具設備的情況下練習各種技擊方法,成為訓練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的一種競技術運動。於是,人們除分部練習徒手技擊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種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現了人一種新的內容--"推手法"。
太極拳結合了導引術、吐納術以後,就能在練拳時興旺發達進行肌肉和骨節的活動,而且能使動作與呼吸協調,從而增強了內臟鍛煉。因此,盡管逐步加大運動量以至爆發力,也能夠在練拳時汗流而不氣喘,拳套熟練後能夠"神色不變","面不改色氣不喘"。
太極拳採取我國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之與剛,相摩相盪",以開合虛實,輕沉遲速兼備互練為極致。
太極拳的動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縮轉折,終始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內勁發源於丹田,以脊柱為軸心,轉換於腰隙兩腎,通過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下行則為旋踝轉腿,纏繞運轉達於"四梢"(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則是採取了具有"溝通表裡、運行氣血"功能 的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說"。
練太極拳時,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調地進行,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綜合了、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典唯物哲學等優秀成果而說的。
探溯太極拳的起源,不能不從整理明工民間的戚繼光(1528-1587年)說起。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各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活動身手,從民間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稱作《拳經》三十二勢,作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等兵器的"武藝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種遠及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勢長拳。長拳短打,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去蕪存精。技擊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力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供人觀賞的華而不實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為一種從群眾中來的切合時代需要的武術學派。
就現有武術史料來看,戚繼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其目的是為當時政治服務,訓練士卒掌握"臨陣實用"的武藝,成為勁旅,南平倭寇,北固邊塞,保衛國家。他的武術為軍事服務,軍事又為政治服務的主張,和當時另外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1580年)和唐順之(1507-1560年)的抱負相同。戚繼光不僅虛心學習"臨陣實用"的武藝,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學過棍法,向唐順之學過槍法。他這種銳意進取,不拘泥於古人成法和大膽革新的精神,對後世繼承、研究和整理武術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後於戚繼光半世紀多,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出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小官僚家庭。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又史奏庭,陳家溝陳氏九世;祖父思貴,陝西省狄道縣典史,萬曆元年升任山東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陳王廷的武術,《陳氏家譜》公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復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他的遺詞上半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心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一路。單是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勢。
陳王廷是戚繼光以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他接觸的武師較多,有利於匯合眾長,加以繼承和創新。
戚繼光於南方抗倭功成後,調防北邊,於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總理薊、昌、遼保練兵事務,節制四鎮,與總督同"(見戚詐國《戚少保年譜》)。到1583年才調鎮廣東。《明史》說:"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陳王廷在整理武術套路上,顯然受到戚氏的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作為士兵活動身手的"武藝之源"。陳王廷從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勢之多,編入太極拳套路(注一)《拳經》三十二勢以"懶扎衣"(注二)為起勢,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懶扎衣"為起勢,所制拳譜(即拳式各稱)和《拳經總歌》,也擷取戚氏《拳經》文辭。因此可以說太極拳的編造,是以《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至於從其它拳種吸收了喲些,雖然無法查考,但從七套拳的勢名之多,可以推想所採的拳種是相當多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何良臣、茅元儀等武術著作中,都未有記載;在現存的各拳種中也沒有這種訓練方法。這是陳王廷獨創性的競技方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徒手搏擊技巧和提高否則槍技術的問題,這也是我國武術史上一項創造性的成就。
陳王廷《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名話:"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兩人以手臂互靠,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以粘隨不脫,引進落空為技術訓練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說明了"推手"的特點和方法,到18世紀末葉,山西人王宗岳(據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職業是教書),以及19世紀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據以發揮太極拳的理論和練法,各自寫下了總結性的太極拳論文。陳家溝陳氏十六世的陳鑫(1849-1929年),闡發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用十三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逐勢詳其理法,以易理說拳理,結合經絡學說;其拳法以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蓄發互變為原則,貫穿於纏絲勁的核心作用,而以內勁為統馭。這些古典太極拳論文,都已成為練習太極拳和練習推手的指導性理論。
綜觀陳王廷留傳下來的武術資料,他研究整理過程中有如下一些創造性的成就。
(一)把武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
我國源遠流長的養生法--俯仰屈以運動肢體的"導引術"和主張作腹式深呼吸運動的"吐納術",在公元前4世紀見於老子、莊子、孟子和屈原諸人的著作中。漢代淮南子劉安所編的"六禽戲"和漢末偉大的醫學家華佗據以改編的"五禽戲",都是以呼吸運動結合仿效禽獸的動搖、屈伸、顧盼、跳躍等動作的健身方法,也就是後來的氣功內行功的方法方法。
太極拳把武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同"導引"、"吐納"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整體的、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在鍛煉時,要求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結合,達到"內外合一"的目的。這的確是很有價值的創造。
(二)螺旋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有"溝通表裡,運行氣血"的功能。太極拳運用要求採用螺旋式的伸縮旋轉,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要求以腰脊為軸心,微微轉動來帶動四肢進行有節奏的運動;要求全身松靜,暢通氣血,達於手足尖端,等等。這些也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
(三)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陳家溝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摔法只講摔,不講打,幾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其它四種雖也綜合鍛煉,但仍各具特色。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當時名手,如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長。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時具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或象徵屬於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而江湖游食之徒,為自身名利計,往往秘而不傳;這就是我國古代一些拳種在數傳之後"失其真意",或竟無人傳習的原因之一。
太極拳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性,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而又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於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陳氏這種推手方法,在當初技擊性是很強烈的,和摔跤一樣,斗爭性很強,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同時由於踢法的傷害性較大,在推手中只採用了跌法中的管腳法。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武術的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世界內容--推。
(四)創造了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
根據推手時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太極拳獨創性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練習太極粘槍時,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循環,為刺槍術開辟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五)發展了以太極含義為依據在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加重和戰術,所以稱得上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圖訣加以對照(如《拳經總歌》中說"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劈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而"拳經三十二勢"中則說"怎當我閃驚取"、"上驚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這樣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發展。
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的和正確的鍛煉,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推手高級技術水平。陳氏舊傳的四句《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這正好是《拳經總歌》開頭兩句的註解。這種推手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繼承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以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為入手的鍛煉原則,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有柔有剛,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術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新的鍛煉方法。
今天,太極拳已成為我國盛行的一種拳術,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並逐步引起國際體育界和醫學界的重視。推本溯源,陳王廷對發展和創造太極拳是有一定功績的。
但是,由於太極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會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蒙上一層封建的塵垢。在封建社會中,對一些來自民間並受到群眾歡迎的東西,統治階段通過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這些東西塗上一層幽玄的神色彩,假託"仙"、"佛"、"聖賢"等所創造,使它神化起來,以達到麻醉人民意志和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因此,在歷史上對太極拳的創始人,也就產生了各種牽強附會的臆說,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如有人說太極拳創始於元末明初的張三豐(注三),有人說創始於唐代的許宣平(注四),更有認為陳氏太極拳系得蔣發,而蔣發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說太極拳即內家拳(注六),等等。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歷史考證和對材料的實地核對,初步證實太極拳創始於陳王廷。
巧了,本人是白淑萍的學生
她是楊氏太極拳的傳人,
學生大人就不說了
1、鄭重
2、宋明
3、周澤辰
4、馬逸舟
5、楊嘉昊
6、劉東陽
⑸ 中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哪些
養生,即保養生命,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過自我調養的方法來保養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壽。傳統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徵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並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鬱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的內容:
1.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提出了「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朴,不要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慾不可過多過高。何謂「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釋三種痛苦的原因時說:「想得到卻得不到――痛苦,經過艱苦的努力得到了,卻發現不過如此――痛苦,得到的東西不經意丟掉了,事後才知道原來很重要――痛苦。」只有通過自我剋制來控制自己的慾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只有私慾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就會有助於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平時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
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自我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的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遊,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
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自己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具有充分的滿足感,心情自然會愉快。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會健康長壽。
「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盪,氣量大。
我國的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達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青山綠水,風景名勝,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飛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感覺,有利於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雲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雲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在處理家庭問題和生活瑣事上更應該豁達大度,夫妻之間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強調優點,忽視缺點,忘記過去,重視現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處理上要「難得糊塗」。對子女要堅持只提供建議和幫助,絕不能包辦代替的原則,要相信他(她)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間要遠距離看人,近距離看己,這樣才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保證朋友之間的長久友誼。總之,心胸豁達是和睦的家庭氣氛和親密的朋友關系的基石,對人對己都十分有益。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從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
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貢獻出愛心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無論大小愛心是一樣的。行善事者從助人行善中體驗出自身價值的快樂,會有益於心身健康。
2.情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戒驕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由於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也認為具有A型行為的人具有過分的抱負,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大聲說話,匆匆忙忙,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格平和的B型行為的人。如果能夠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做一個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的現實主義者,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是有利於健康長壽的。
2.善調情緒,是指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水平。
人們對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內心的相應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之一。換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興的事就應該高興,遇到沮喪的事就應該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是代表此人情緒表現健康的標志之一。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修身養性,舒暢情志,以保持穩定的情緒。人們的思維方式對情緒反應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能通過改變自己不良的思維方式,糾正自己錯誤的認知過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客觀事物,用積極態度解決現實問題,就會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而保持輕松愉快的好心情。
通過ABCDE公式可以說明認知過程對心身健康影響的重要性。公式為:A+B=C→D→E。A=事件,B=認知方式,C=結論,D=情緒,E=對心身健康的影響。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認知方式去認識就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結論,而不同的結論則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心身的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例如,一位老太太有二個兒子,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因為她陰天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所以經常生病。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是個有福氣的人,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天天有錢賺。」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身體也健康了。這個例子說明了ABCDE公式引發的兩種不同的結果。
3.避生三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
首先是免生閑氣。何為「閑氣」?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閑氣。第二是免生怨氣,是指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與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就難免要產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悶在心裡生氣。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特別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常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如果一個人平時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養,就會心胸豁達,性格開朗,而能避免三氣。
精神養生的關鍵要學會追求幸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麼是幸福,則每個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一種個人情感上的主觀印象」。幸福沒有統一的標准,沒有統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觀條件所能決定的東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觀感覺去感受,去體驗。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個邊遠地區去體驗生活,住在當地一個藏族同胞的家裡。當她了解到這家的女主人從未走出過她所生存的這一片土地時,便為自己能夠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而感到幸福,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傷。但當她與女主人談到自己經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與親人團聚的時間很少時,女主人連聲說到可憐、可憐。其實女主人當時也為自己有個飽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傷,這就是因為女主人和女作家對幸福的標准和理解不同。
所以,要用自己的標准去理解幸福,並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別人的標准而干擾自己幸福觀。卡耐基說:「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所以,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思想去營造幸福,營造一片屬於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養生法就像戒煙一樣,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養生方法。說其最容易做是因為精神養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觀意識所支配,不需要特別的外助條件;說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個人很難把握自己,並糾正自己固有錯誤思維方式,更難於排除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意識的負性干擾。古代聖賢常把修身養性作為第一要務,例如,古人稱修身養性以靜坐為第一,觀書為第二,看山水花木為第三,與良朋講論為第四,教子弟為第五;並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奕棋。古人怡養心神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當然,在當今的現時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很難有古人那種閑情逸致去游覽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種臨淵觀魚,披林聽鳥的機會。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精神養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閑,淡泊名利,擺脫世俗的煩惱,清心寡慾對健康長壽是十分有利的。
⑹ 扎馬步和蹲起哪個鍛煉效果明顯
兩樣都要練,扎馬是練下盤平穩,蹲起是練重心平衡,
⑺ 如何才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與口才最終達到能言善變的程度提高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系的協調,都離不開入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系、親屬關系、鄰里關系、朋友關系、同學、同事關系……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在來訪者當中,最常提到的問題如:「我怎樣才能使別人喜歡我?」,或者「怎樣才能消除自卑感?」,還有「怎樣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等等。還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體會不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具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有幽默感、能為他人著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說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人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准,大家就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說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入。
自卑心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漸形穢。 其次,要正確地與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起奮起直迫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蓋全。其實,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為現實的目標,採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最後一點,要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價,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 關繫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捨判斷的標准。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說,先 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 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班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說好�茫�禱等�檔木�曰�椒ā?
第三,切莫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為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 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說,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量問,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復雜,如果說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⑻ 靠牆靜蹲和深蹲哪個更好訓練腿部力量
眾所周知,深蹲是練大腿肌肉的王牌動作。而深蹲恰好是最需要大肺活量和強健心臟的動作。另外堅持做還會起到減肥的作用。深蹲的標准,腰背保持直線,髖關節低於膝關節。
而靠牆靜蹲大大的減輕了膝關節的壓力,所以不增加關節損傷,一般不引起疼痛,所以既合理又容易堅持。另外,這種方式在哪裡都可以鍛煉,也不需要輔助器材,所以可行性非常高。不但可以治病,也是平時運動不多的朋友提高肌肉力量和能力的非常好的鍛煉方法。
深蹲是動,靜蹲是靜,各有所長。
⑼ 中國古代的人是怎麼鍛煉身體的呢
古代,大多數人並不十分注重肌肉鍛煉,更多注重的是養生。而追求力量的練習者們則分成兩類,一類追求肌肉力量,一類追求筋骨力量。
我們都知道「窮文富武」,這個說的就是想要學習武術,鍛煉身體,必須要有富裕的生活條件,因為只有好的條件,才能讓自己在消耗大量體力後,得到充足的食物來源。而中國古代,一直以農耕為主,能吃飽飯就已經是很好了,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堅持鍛煉和習武呢?而且我們也知道古代每天只吃兩頓,還要干大量的農活,所以他們是沒有什麼空閑去鍛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