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針灸有哪幾種常用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進、退、捻、搗、留五種。
進:捻著針向里進,用來探找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捻進快,刺激強;捻進緩慢,刺激較緩和。
退:捻著針向外退,以探找到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已經產生了這種感覺就可退出,以減輕刺激,或施行間歇的刺激。
捻:進針、退針或刺到發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動。捻得快,角度大,次數多,刺激就強;相反就輕。
搗:是將針捻轉得上下左右搗動。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脹得難忍或捻針到相當程度時,停止捻轉,針留身上,就叫「留針」。時間長短,看病情決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法是一種促進機體興奮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的虛寒現象。用補法時,進針後的手法較少,不留針,或留針時間較短,刺激輕。老人、小兒、婦女和一般虛證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情況下,宜採用補法;瀉法是採用強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抑制機體的過分亢進。進針後的手法較多,留針時間長,對於體質較強和一般實證的病人,如食慾旺盛、大便不通等,宜採用瀉法。
『貳』 針灸與皮膚
親身體驗:針灸美容去痘方案
第1美容 來源:騰訊女性 2006年4月29日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針灸在世界上被稱為「東方神針」,是目前最為風靡的治療和美容方法。美國甚至已經設立了全國針灸水平考試來選拔人才。
它的原理是通過刺激人體穴位,「虛則補,實則瀉」,調理氣血和臟腑的功能,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中醫理論講究「治病求本,針對病因」,所有顏面問題都是身體不調所致,所以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去除病因,就可以達到護膚養顏的效果。
由此可見針灸能治療很多病情,用於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療成人痘和減肥。
◎針灸去痘原理:根據每個人的長痘具體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調等,有針對性地制訂針灸調理的方案,通過治療病症,實現經絡通暢,實現去痘美容的目的。
◎治療方法:用銅質或者銀質的針刺入臉部以及四肢、腹部的相應穴位,保持30分鍾(醒針)左右起針。
◎療程:隔天1次,10次左右為一個周期,1-3個月後見效(根據每人體質不同而不同)。
◎禁忌:治療期間忌著涼,最好避免游泳等水上運動。
◎專家提示:個別體質非常虛弱或者精神緊張的患者在治療的時候會出現暈厥的現象,叫做暈針。所以第一次扎針灸的時候一定要精神放鬆,最好試扎一次,以免出現意外。如果只是以美容為目的的針灸,則要避開月經期,如果是以調理月經為目的,則不用避開月經期。
◎體驗者:Linda 26歲 市場職員
體驗:「成人痘」一直非常困擾我,我身邊很多同事也有這個煩惱,嘗試過很多方法去痘,但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最後想去嘗試針灸,是因為我還是比較贊同它的治療原理,也許這些痘痘並不是因為表麵皮膚的清潔不夠引起的,而是身體內部的不調和。去中醫院美容,果然不像我以往去的普通美容院,醫師先對我進行瞭望聞問切的「看病」,說出了我體質的內在問題,我聽了後真的心服口服,用針灸去痘的信心也倍增了。
扎針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痛,只是刺入的時候有點疼,醒針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感覺了。大約6、7次之後,面部不再出現新的痤瘡,原來體質的問題--腹瀉也得到了改善。兩個療程後痤瘡基本痊癒。
美中不足:需要連續治療效果才明顯。如果工作比較忙或者經常出差,堅持下來有點困難。
適用人群:內分泌不調等各種身體內部原因引起的痤瘡。
『叄』 針灸時如何取針不疼
起針不痛沒什麼絕竅,只要垂直快速取針,病人一般沒有疼痛感,就像快速進針一樣。起針時要注意別因為怕出血把止血棉壓在針體旁,易導致針體彎曲,起針時引起疼痛。起針後快速壓住針孔才是正確方法。
『肆』 怎樣針灸進針手法不痛,有什麼訣竅
首先說說古人的看法:
1、刺之要,在速遲
2、以爪切之,欲令氣散
3、囑之以咳,隨咳入針
以上是古人有關進針不痛的方法,即:
1、進針要快,皮神經和血管神經對痛覺刺激敏感,所以選穴位要准,不要扎進血管引起刺痛。同時進針要快,使針尖在皮膚層停留的時間盡可能縮短。
2、進針前選好穴位,可以用持針手以外的另一隻手指甲切壓腧穴部位的皮膚,使衛氣暫散,而使進針不痛(但是指甲切壓的時候病人也會痛的)
3、讓病人咳一聲,在咳的同時進針,可以轉移病人注意力同時使針進入皮下。
需要注意的是,進針僅穿過皮膚層是不夠的,要使針尖穿過皮下筋膜才可避免在皮膚層留針。
另外: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得氣感是:酸、麻、脹、重,而不是「痛」。一般認為,針刺深度對氣感影響比較明顯,當刺激神經末梢神經結節時,一般產生「麻」感;刺激肌肉組織時,一般產生「酸脹」感;刺激筋膜、關節等疏鬆的結締組織時,一般產生「酸重」感;刺激神經主幹時,則會產生「過電樣麻」感;如果穴位選擇不準,或進針方向有誤而刺激到血管時,則會產生「刺痛」,在針灸治療中如果產生「刺痛」感,則是針刺失當引起的。
臨床上一般補瀉手法刺激較輕微,尤其是補法,瀉法刺激相對稍強;其次是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此四法刺激較強,但疾病針對性也較強,故而臨床上可以採取多取穴而少刺激的方式予以替代;最後是飛經走氣四法,即「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四法,此四法用於驅使經氣通過肘膝肩胯等大關節時可以選用,臨床上也不多見。
總體上講,針灸是所有創傷性治療中,最為無痛,創傷最小的一種治療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以最小的痛苦,為病人解除疾苦,才是我們的目的與初衷。然而,所謂「刺之要,在速遲」,心中易了,指下難明,作為一名針灸醫師,我們沒有捷徑可尋,扎實苦練基本功,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伍』 怎麼扎針灸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
一個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個,僅僅是經穴就有360幾個,還不包含一些不常見的奇經脈絡。我們從針灸治病的各種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針刺一個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針刺很多個穴位,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癒我們的疾病。我們需要熟悉身體的各個穴位以及作用,並且掌握扎針的手法。
(5)針灸醒針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扎針手法:
1、進針練習: 一般來說,以左手扶持,右手進針(左撇子則相反)。具體方法是:以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爪切在紙墊或棉團上,右手持針,將針身垂直快速直接或捻轉刺入,以此反復練習。
2、另外進針需要掌握一定的准確度,務必要正中你要刺入的穴位。練習方法:准備一些半圓形的黃豆,將其放在每層棉墊的不同位置,黃豆的平面朝下,在棉墊的上方固定一點(用筆做一下標記)。
要求:在進針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扎到不同平面的黃豆,只允許改變針頭的方向,保證針扎到每個黃豆都是直線,針體不能彎曲,多次練習以達到要求為止。
3、捻轉練習:將毫針插入紙墊或棉團後,以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在原處來回不停地捻轉毫針。
要求:幅度保持一致,速度要均勻。 開始的時候動作可慢些,針體要保持筆直,不能有彎曲,然後逐漸增加捻轉頻率。捻針和進針速度要均勻,不能時快時慢,不斷練習,達到頻率150~200次/分鍾即可。
4、具體的捻轉練習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幅度捻轉法。 用右手拇指、中指前端(指腹的前三分之一)捏住針柄,食指指端壓在針尾上,用拇、中兩指捻轉,食指加壓,同時左手的食中指分開1~2厘米,壓在棉墊上,右手持針垂直刺入左手食、中指之間,邊捻邊進針,到達針根處將針取出,重復操作,每次訓練30分鍾左右。
5、一種是大幅度捻轉法。右手的拇、食、中指同時捏住針柄,三指同時用力且均勻(不要出現中指不動,拇指、食指捻轉的情況),其他操作方法同小幅度捻轉法。
6、接下來小編將講述一下提插的練習。提插的練習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練習的是指力和腕力,在之前都練習到了。我們所要掌握的有這幾點:針刺入棉墊後,拇、食兩指捏住針柄,做上提下按的動作,針體不要彎曲,並練習斜插,橫插等多方向的提插練習。
網路經驗-如何學好針灸?(入門篇)-手法練習
『陸』 針灸有什麼用針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進、退、捻、搗、留五種。
進:捻著針向里進,用來探找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捻進快,刺激強;捻進緩慢,刺激較緩和。
退:捻著針向外退,以探找到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已經產生了這種感覺就可退出,以減輕刺激,或施行間歇的刺激。
捻:進針、退針或刺到發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動。捻得快,角度大,次數多,刺激就強;相反就輕。
搗:是將針捻轉得上下左右搗動。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脹得難忍或捻針到相當程度時,停止捻轉,針留身上,就叫「留針」。時間長短,看病情決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法是一種促進機體興奮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的虛寒現象。用補法時,進針後的手法較少,不留針,或留針時間較短,刺激輕。老人、小兒、婦女和一般虛證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情況下,宜採用補法;瀉法是採用強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抑制機體的過分亢進。進針後的手法較多,留針時間長,對於體質較強和一般實證的病人,如食慾旺盛、大便不通等,宜採用瀉法。
『柒』 針灸進針的五種手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這個
『捌』 什麼是中醫針灸,方法是什麼
針,是指針刺;灸,是指艾灸。針灸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針刺①針刺的方法目前一般選用不銹鋼針作為針具。針具及醫生的手要經過消毒,患者平卧並選擇好穴位進行針刺。臨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如持筆狀,左手指甲尖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用指切進針,夾持進針、舒張進針或提捏進針等方法針刺。在針刺操作過程中,要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這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和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一般分三種角度。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血管、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平刺;也叫沿皮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著皮膚刺入。適用於皮薄肉少的部位。
針刺的深度要根據體質、年齡、病情、部位而定。針刺的角度與深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講,直刺多用於深刺,斜刺或平刺多用於淺刺。對於「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有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當往意要淺刺,以免發生意外。
將針刺入腧穴後,要行針(也叫運針)以使之得氣,「得氣」又叫「針感」,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貝」。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也會同時有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甚至會沿著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擴散和傳導。若無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此時醫者就要施用提插、捻轉等各種手法使之得氣,也可靜以久留,以待氣至。針刺得氣,才有祛邪扶正的作用。
將針刺入腧穴後,一般留針10~20分鍾。但對一些特殊病證,如寒證、頑固性疼痛等可延長留針時間,在留針期間可進行間歇性行針,以增強、鞏固療效。
在行針施術或留針之後即可出針。出針時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後將針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出針後病人休息一會兒才能活動。起針後要檢查一下針數,以防遺漏。
針刺的異常情況及處理方法①暈針:是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其表現為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心慌,多汗、四肢發涼,重者甚至血壓下降、二便失禁及脈微細欲絕。暈針的原因,多為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大病之後、因體位不正、醫者手法過重等。一般處理方法是立即停止針刺並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並飲些溫開水或糖水,注意保暖,即可恢復正常。嚴重不能復常者,要請醫生診治。
②滯針:在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困難,病人覺得疼痛時,稱為滯針。滯針的原因,多為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由於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轉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所致。一般處理方法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的緊張。
③彎針: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其表現為,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困難,患者又感到疼痛。彎針的原因,多為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或用力過猛過快,使針尖碰到堅硬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留針時移動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壓力等所造成。一般處理方法是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用手慢慢地順著彎曲的方向將針取出。若因病人移動體位所造成,則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的體位,局部肌肉放鬆後,再慢慢將針取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斷於體內。
④斷針:針體折斷在人體內。斷針的原因,多為針具的質量欠佳,或針身、針根有損傷剝蝕。一般的處理方法是患者切勿更動原來的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血管鉗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當立即請醫生手術。
⑤血腫: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並引起的腫痛。表現為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一般可自行消退。若嚴重時,可先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針刺的注意事項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開盡量選用卧位。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的患者尤當注意。
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器官而產生嚴重的惡果。
灸法灸法是靠灸火的熱力給人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施灸的原料主要以艾為主,用乾燥的艾葉搗制後除去雜質,而成純凈細軟的艾絨,然後製成艾柱、艾卷等。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和艾卷灸。
①艾柱灸。將純凈的艾絨放在乎板上,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柱。常用的艾柱,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或如半截橄欖等大小不一。施灸時每燃燒一個艾柱叫做「一壯」。灸的具體方法有。
②隔姜灸。將鮮姜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小孔,然後將姜放在應灸腧穴的部位或患處,再將艾柱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柱燃盡,再取一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風濕性關節炎等病。
③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小孔(搗成蒜泥亦可),然後放在應灸的腧穴或患處,將艾柱放在上面,點燃施灸。待燃盡,易柱再灸,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瘰癘(淋巴結核之類)、肺結核及瘡瘍初起等證。
④艾卷灸。使用艾條。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15厘米的啊柱形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面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或到中葯店購買現成的艾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多適於慢性病。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旋轉施灸,多用於較急的病證。
灸法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適用於一些慢性病的治療及保健。
⑤灸法的禁忌。對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證,一般不適宜灸法治療。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玖』 針灸常用的進針方法有哪五種手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拾』 學針灸要注意什麼手法
(一)熟記經穴:經是經絡,是人體氣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如果不把經絡和穴位摸清,就不能發揮應有的療效。開始學習,首先要把經絡行走的路線和分布情況弄清楚,然後把常用的經穴記住,再結合人體實際點穴,反復學習,自然就能熟記了。 基礎課程:經絡學 腧穴學 (二)熟練操作:針灸的一般操作技術,除練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轉等手法,切指與駢指進針法,以及如何掌握針刺深淺和進針的方向等,都要熟練以後,才能運用自如。 練針的方法(三)辨證處方:除了認識穴位和熟練操作外,更重要的還要懂得辨證處處方的規律。換句話說,就是要依據各種不同的證候,而採用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至於如何來辯證處方,則要學習一些中醫的基礎課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