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麥的主要蟲害及防治措施是什麼
小麥的主要蟲害有:麥蚜、麥蜘蛛、小麥吸漿蟲、麥葉蜂、黏蟲和地下害蟲(蠐螬、螻蛄、地老虎、金針蟲)。
1.麥蚜 麥蚜可危害多種禾本科作物及雜草,從小麥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麥汁液,造成嚴重減產。麥蚜還能傳播小麥黃矮病毒病。
麥蚜在溫暖地區可全年發生孤雌生殖。危害小麥的蚜蟲有很多種,但主要是麥二叉蚜、麥長管蚜及玉米蚜三種。這三種蚜蟲均以成蟲或若蟲刺吸葉、莖稈、嫩穗中的汁液,影響小麥的正常發育。長管蚜和麥二叉蚜終年在麥田或禾本科雜草上越冬;玉米蚜冬季以卵在蘋果屬的果樹上越冬,早春繁殖危害麥田或禾本科雜草。小麥苗期,一般麥二叉蚜發生最多,灌漿後即遷飛到雜草上寄生,因麥二叉蚜怕光,一般分布在葉片背面;長管蚜不怕光,一般分布在葉片正面,抽穗灌漿後往往群集於穗上危害。玉米蚜也怕光,喜潮濕,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及葉鞘中間,危害莖稈。
防治方法:適期冬灌和早春劃鋤鎮壓,減少冬春季麥蚜的繁殖基數;保護利用天敵,實行小麥油菜、小麥綠肥間作種植,增加天敵數量,並誘集天敵向麥株轉移;返青期肥水要避開瓢蟲產卵盛期,保護瓢蟲卵和幼蟲;嚴格掌握害蟲防治指標和天敵利用指標,減輕對天敵的殺傷。
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防治麥蚜的關鍵時期。可用2.5%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加3%天達啶蟲脒乳油1000倍液作植株噴霧,防效可達95%以上;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每畝用量10~12克,對水15~30千克噴霧,防效達90%以上,對天敵基本無害。尿洗合劑(尿素洗衣粉和水之比為1∶1∶300~500)噴霧,具有較好的滅蚜效果。抗蚜威(群蚜威)對蚜蟲有特效,防治對有機磷農葯產生抗性的蚜蟲有良好的效果,且對葉片背面的麥二叉蚜也有防治效果。使用方法是:畝用50%可濕性粉劑 4~8克,兌水20~50千克均勻噴霧,殘效期7~10天。對瓢蟲、草蛉等主要天敵安全無害。
2.地下害蟲 對小麥危害較大的地下害蟲主要有金針蟲、蠐螬、螻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①播種期葯劑拌種防治:用48%天達毒死蜱長效緩釋乳油0.4千克,或20%毒·辛乳油0.5千克,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小麥種250~500千克,堆悶3~4個小時後播種,可有效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img class="scrollLoading" src="http://47.94.224.236///19787109123373010002_38_1②根部灌葯:苗期害蟲猖獗時,可用2%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8~10天灌1次,連續灌2~3次,殺滅地老虎效果達90%以上,還可兼治蠐螬和金針蟲。
③撒施毒土: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0.1千克,拌細沙或細土25~30千克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種地下害蟲。
④誘殺成蟲:於成蟲盛發期置黑光燈進行誘殺;用1千克40%樂果乳油或90%敵百蟲,對水適量,拌100千克炒香的麥麩或豆餅等餌料,每畝1~1.5千克。
3.小麥紅蜘蛛的發生與防治 小麥紅蜘蛛,也稱麥蜘蛛、火龍、紅旱、麥虱子等,主要有麥長腿蜘蛛和麥圓蜘蛛兩種。
(1)分布區域 麥圓蜘蛛多發生在北緯37度以南各省,如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河南、四川、陝西等地。麥長腿蜘蛛主要發生於黃河以北至長城以南地區,如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地。
(2)形態特徵麥圓蜘蛛:
①成蟲:雌成蟲體卵圓形,體長0.6~0.98毫米,體寬0.43~0.65毫米,體黑褐色,體背有橫刻紋8條,在體背後部有隆起的肛門。足4對,第1對足最長。
②卵:麥粒狀,長約0.2毫米,寬約0.1~0.14毫米,初產暗紅色,以後漸變淡紅色,上有五角形網紋。
③幼蟲和若蟲:初孵幼蟎足3對,等長,身體、口器及足均為紅褐色,取食後漸變為暗綠色。幼蟲蛻皮後即進入若蟲期,足4對,體形與成蟲大體相似。
麥長腿蜘蛛:
①成蟲:雌成蟲形似葫蘆狀,黑褐色,體長0.6毫米,寬約0.45毫米。體背有不太明顯的指紋狀斑。背剛毛短,共13對,紡錘形,足4對,紅或橙黃色,均細長。第1對足特別發達。中墊爪狀,具2列黏毛。
②卵:越夏卵呈圓柱形,橙紅色,直徑0.18毫米,卵殼表面被有白色蠟質,卵的頂部覆蓋白色蠟質物,形似草帽狀。卵頂有放射形條紋。非越夏卵呈球形,紅色,直徑約0.15毫米。初孵時為鮮紅色,取食後變為黑褐色,若蟲期足4對,體較長。
(3)危害作物 小麥、大麥、豌豆、苜蓿、雜草。
(4)危害症狀 麥蜘蛛春秋兩季危害麥苗,成、若蟲都可危害,被害麥葉出現黃白小點,植株矮小,發育不良,重者乾枯死亡。
(5)發生特點 麥長腿蜘蛛一年發生3~4代,以成蟲和卵越冬,翌年3月越冬成蟲開始活動,卵也陸續孵化,4~5月進入繁殖及危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蟲大量產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陸續孵化危害麥苗,完成一世代需24~26天。麥圓蜘蛛1年發生2~3代,以成、若蟲和卵在麥株及雜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蟲量大,危害重,4月下旬蟲口消退。越夏卵10月開始孵化危害秋苗。每雌平均可產卵20餘粒,完成1代需46~80天。兩種麥蜘蛛均以孤雌生殖為主。
麥長腿蜘蛛喜乾旱,生存適溫為15~20℃,最適相對濕度在50%以下。麥圓蜘蛛多在早8、9點以前和下午4、5點以後活動。不耐乾旱,生活適溫8~15℃,適宜濕度在80%以上。遇大風多隱藏在麥叢下部。
(6)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採用輪作倒茬,合理灌溉,麥收後淺耕滅茬等降低蟲源。
②化學防治:2.0%天達阿維菌素或15%噠蟎靈乳油20毫升/畝;15%掃蟎凈乳油15~20毫升/畝,任選一種兌水30~45千克常規噴霧。
4.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與防治 小麥吸漿蟲又稱麥蛆,有麥紅吸漿蟲、麥黃吸漿蟲兩種,分布區域廣泛,幾乎遍布整個小麥產區,其發生輕重與小麥品種、氣候條件、耕作制度、天敵等因素有關,其中與小麥品種、氣候條件、防治適期最為密切。
(1)形態特徵紅吸漿蟲:
①成蟲:體長2~2.5毫米,翅展約5毫米,體橘紅色。雄蟲觸角14節,因每節有2等長的結,每個結上有1圈長環狀毛,看似26節;抱雌器基節有齒,端節細,腹瓣狹,比背瓣長,前端有淺刻。雌蟲觸角每節只1結,環狀毛極短。產卵器不長,伸出時不超過腹長之半,末端有2瓣。
②卵:大小約0.32毫米×0.08毫米,長卵形,末端無附屬物。
③幼蟲:體長3~3.5毫米,橙黃色,體表有鱗狀突起,前胸腹面有Y形劍骨片,前端有銳角深陷,末節末端有4個突起。
④蛹:體橘紅色,頭部前1對毛較短。
黃吸漿蟲:
①成蟲:與紅吸漿蟲相似,主要區別為體鮮黃色,雄蟲抱雌器基節無齒;雌蟲產卵器很長,伸出時同身體一樣長。
②卵:大小為0.25毫米×0.068毫米,末端有透明帶狀附屬物,約與卵等長。
③幼蟲:體長2~2.5毫米,黃綠色,入土後為鮮黃色,體表光滑,劍骨片前端有弧形淺裂,末節末端有2個突起。
④蛹:體鮮黃色,頭部前1對毛較長。
(2)危害作物 小麥、大麥、黑麥、鵝冠草。
(3)危害症狀 兩種吸漿蟲均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大發生年可形成全田毀滅。顆粒無收。
(4)發生特點 兩種吸漿蟲基本上都是1年發生1代,以成長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麥拔節前後,有足夠的雨水時越冬幼蟲開始移向土表,小麥孕穗期,幼蟲逐漸化蛹,小麥抽穗期成蟲盛發,並產卵於麥穗上。
(5)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
A.選用抗蟲品種。要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毛長而密、麥粒皮厚,漿液不易外流的小麥品種。
B.輪作倒茬。小麥與油菜、豆類、棉花、大蒜、圓蔥和水稻等作物輪作,可減輕危害。
②化學防治A.土壤處理:
時間:第一次在小麥播種前,最後一次淺耕時;第二次在小麥拔節期;第三次在小麥孕穗期。
葯劑:用48%天達毒死蜱長效緩釋乳油,或20%毒·辛乳油150毫升,加水5千克噴在20~25千克的細土上,拌勻製成毒土施用,邊撒邊耕,翻入土中。
B.成株期葯劑防治:在小麥抽穗至開花前,用2.5%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或用2%天達阿維菌素2000~3000倍液,或用48%天達毒死蜱長效緩釋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殺螟松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用3%天達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加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噴霧。
5.麥葉蜂的發生與防治 麥葉蜂又稱齊頭蟲、小黏蟲、青布袋蟲,主要有小麥葉蜂和大麥葉蜂兩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麥區。
(1)形態特徵①成蟲:體長8~9.8毫米,雄體略小,黑色,微帶藍光,後胸兩側各有1白斑。翅透明膜質。
②卵:腎形,扁平,淡黃色,表面光滑。
③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8毫米,圓筒形,胸部粗,腹部較細,胸腹各節均有橫皺紋。
④蛹:長9.8毫米,雄蛹略小,淡黃到棕黑色。腹部細小,末端分叉。
大麥葉蜂,各蟲態基本與小麥葉蜂相似,只成蟲中胸黑色,盾板兩側赤褐色。
(2)危害作物 大麥、小麥。
(3)危害症狀 麥葉蜂以幼蟲危害麥葉,從葉邊緣向內咬成缺刻,重者可將葉尖全部吃光。
(4)發生規律 麥葉蜂在北方麥區1年發生1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深處越冬,翌年3月氣溫回升後開始羽化,成蟲用鋸狀產卵器將卵產在葉片主脈旁邊的組織中,成串產下。葉面上出現長2厘米、寬1厘米突起。每葉產卵1~2粒或6粒。卵期10天。幼蟲有假死性,1~2齡期危害葉片,3齡後怕光,白天伏在麥叢中,傍晚後危害,4齡幼蟲食量增大,蟲口密度大時,可將麥葉吃光,一般4月中旬進入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入土作繭休眠至9、10月才蛻皮化蛹越冬。麥葉蜂在冬季氣溫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氣溫溫度、土壤濕度大,適其發生,危害重。沙質土壤麥田比黏性土受害重。
(5)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在種麥前深耕時,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蟲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條件的地區實行水旱輪作,進行稻麥倒茬,可消滅危害。
②葯劑防治:每畝用2.5%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畝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勻噴霧,或2%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早、晚進行噴灑。
③人工捕打:利用麥葉蜂幼蟲的假死習性,傍晚時進行捕打。
6.小麥黏蟲的防治 黏蟲又名東方黏蟲,俗稱剃枝蟲、行軍蟲、五色蟲。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我國有黏蟲類害蟲60餘種,較常見的還有勞氏黏蟲、白脈黏蟲等,在南方與黏蟲混合發生,但數量、危害一般不及黏蟲,在北方各地雖有分布,但較少見。
(1)危害對象 有34科89種植物之多。在南方稻區,秋季主要危害晚稻,冬春季危害小麥;北方則主要危害小麥、玉米、穀子、高粱、青稞等,亦危害禾本科牧草。
(2)危害特點 低齡時咬食葉肉,使葉片形成透明條紋狀斑紋,3齡後沿葉緣啃食小麥葉片成缺刻,嚴重時將小麥吃成光稈,穗期可咬斷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大發生時可在1~2天內吃光成片作物,造成嚴重損失。
(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7~20毫米,淡黃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緣各有2個淡黃色圓斑,外側圓斑後方有1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1小黑點,頂角具1條伸向後緣的黑色斜紋。卵饅頭形,單層成行排成卵塊。幼蟲6齡,體色變異大,腹足4對。高齡幼蟲頭部沿蛻裂線有棕黑色八字紋,體背具各色縱條紋,背中線白色較細,兩邊為黑細線,亞背線紅褐色,上下鑲灰白色細條,氣門線黃色,上下具白色帶紋。蛹長19~23毫米,紅褐色。
(4)發生規律 黏蟲是典型的遷飛性害蟲,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順氣流由南往偏北方向遷飛,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隨偏北氣流南遷。國內由南到北每年依次發生8~2代。在我國東半部,北緯27度以南1年發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麥世代發生較多;北緯27~33度地區1年發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發生較多;北緯33~36度地區1年發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麥世代發生較多;北緯36~39度地區1年發生3~4代,以秋季世代發生較多,危害麥、玉米、粟、稻等;北緯39度以北1年發生2~3代,以夏季世代發生較多,危害麥、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溫線0℃(北緯33度以北地區)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遷入;1月等溫線0~8℃(北緯33~27度北半部)多以幼蟲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叢、蓮台、雜草等處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蟲在麥田雜草地越冬,但數量較少;1月等溫線8℃(約北緯27度以南)可終年繁殖,主要在小麥田越冬危害。
(5)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在成蟲產卵盛期前選葉片完整、不霉爛的稻草8~10根紮成一小把,每畝30~50把,每隔5~7天更換一次(若草把經用葯劑浸泡可減少換把次數),可顯著減少田間蟲口密度。幼蟲發生期間放鴨啄食。
②物理防治: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效果非常好。
③葯物防治:重發麥田,幼蟲低齡期(2齡、3齡高峰期),選用25%天達滅幼脲3號懸浮劑2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或2.5%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的殺蟲雙水劑200~400倍液,按每畝加水30~45千克均勻噴霧。
『貳』 小麥灰穗怎麼防治
多種病蟲害都可以造成這個症狀,如果只是麥穗乾枯而麥穗下的莖桿不幹枯,或者麥穗半截乾枯、部分麥粒乾枯,那就很可能是赤霉病,後期可以在病死的麥穗上見到粉紅色的東西,這就是病原菌.
小麥赤霉病:小麥赤霉病屬典型的氣候性病害,若揚花期遇2-3天連陰雨天氣,就會爆發流行。該病主要危害麥穗,形成白穗或麥穗部分乾枯,一旦發生,損失很大。輕者減產2-3成,重者減產5成以上。
小麥蚜蟲、灰飛虱:小麥蚜蟲發生在小麥孕穗後,以刺吸口器吮吸麥嫩穗的汁液,致使麥粒不飽滿,品質下降,嚴重麥穗乾枯不結實。灰飛虱危害對小麥較輕,關鍵是遷飛危害水稻、玉米。防治方法:用啶蟲脒、氧化樂果、吡蟲啉、氯氰菊酯等葯劑防治。
小麥白粉病是在小麥抽穗期發病率較高的病害之一,若是能夠提前預防效果更好,小麥一旦發生白粉病可用醚菌酯、咪鮮胺等葯劑進行控制,病發時防治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必須做好赤霉病病的防治,建議在揚花初期使用戊唑醇.多菌靈、戊唑醇.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丙硫唑、丙硫菌唑等進行防治!小麥的紋枯病在小麥的每個生育期都有危害,在穀雨期間發生紋枯病可導致頸部腐爛,後期容易倒伏,嚴重的引起不抽穗,結實減少,籽粒癟瘦,形成枯白穗。銹病一般暴發於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應加強田間管理,做好排水通風,如遇銹病暴發第一時間噴灑針對性葯劑進行防治。
『肆』 小麥收獲後防止發芽,小麥收獲怎麼防芽
小麥穗發芽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問題,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嚴重降低小麥的加工品質和種子價值。農民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雨天,以確保小麥的穗不會因潮濕而發芽。但如果天空不美麗,一切都是徒勞。既然麥穗不能受潮,那你有沒有想過給麥穗套上雨衣?中科院合肥材料科學研究所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他們用凹凸棒土製作了一種新的納米材料,並將其噴灑在麥穗上,可以有效保護麥穗不發芽。為了防止麥穗發芽,世界各地的農業研究人員都想了很多辦法。除了觀察天氣和防止麥穗受潮之外,一些國內外的R&D機構也引進了特殊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雖然能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但是穩定性普遍較差,使用不當也會造成污染,所以實用性不是很強。
小麥穗發芽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問題,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嚴重降低小麥的加工品質和種子價值。傳統的解決辦法包括培育抗穗發芽的品種、適時播種、成熟期收獲和防治化學農葯。化學農葯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麥穗發芽,但存在成本高、穩定性差、易污染、效率低等缺點。吳立芳研究小組對天然納米材料凹凸棒土進行改性,制備了一種新型疏水納米材料,能夠在小麥種子表面形成緻密的疏水結構,顯著抑制小麥種子的呼吸和吸水,防治麥穗發芽。這種新材料易於應用,對提高小麥品質和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
『伍』 小麥穗尖發白是怎麼回事,如何防治
1、低溫凍害:當小麥受到凍害後,不光會出現白穗的現象,還容易出現籽粒干癟以及空穗的情況。2、機械損傷:在用機械種植小麥時若不小心損傷了莖稈,便會阻礙植株吸收營養以及輸送營養的能力,從而導致白穗。3、病蟲害:當小麥受到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吸漿蟲和紅蜘蛛等病蟲害的入侵後便會造成穗尖發白。
一、小麥穗尖發白是怎麼回事
1、低溫凍害
在小麥的生長期間若遇到了溫度過低的情況,便會使小麥遭受到凍害,從而出現籽粒干癟、空穗、穗粒發育不良、白穗等現象。
2、機械損傷
一般常用機械化耕作的模式來種植小麥,雖然能夠為種植戶提供便利,但是如果操作不當便會對莖稈造成損傷,影響植株吸收營養和輸送營養的能力,從而出現失水白穗的現象。
3、病蟲害
(1)當小麥感染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病害後,就容易出現葉片發黃、根部發黑以及穗尖發白等症狀。
(2)當小麥受到蚜蟲、吸漿蟲、紅蜘蛛等蟲害的危害後,也容易出現穗尖發白的情況。
二、如何防治小麥穗尖發白
1、化學防治
(1)可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氟咯菌腈等葯劑合理的對種子進行拌種,以此來防治害蟲。
(2)若田間的部分區域為病蟲害混發區域,可選用適合的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混合拌種。
2、農業防治
(1)在使用機械操作時需要小心,避免損傷小麥,若已經遇到了低溫凍害,可以通過鋤地的方式,提高地溫,通常一些受到凍害比較輕的小麥田便能自己恢復。
(2)採用合理輪作、間作套種的方式來種植小麥,並要精細整地,減少土壤里病蟲害的數量。
(3)也可以選擇抗病品種來抵禦病蟲害,並在種植期間多施用一些有機肥和配方肥料,合理的施用氮磷鉀肥。
『陸』 肆虐的小麥白粉病,是如何發生的最有效的防治辦法是什麼
連續5天的連陰雨,簡直讓糧食主產區的冬小麥經歷了一番煉獄折磨,白粉病如同農戶的夢魘,突然而至,發病迅速,短短3天的時間,就席捲了整塊的小麥田。
從小麥中下部的葉片開始,直至頂端的麥穗,無一不是一層白蒙蒙霉層,煞是觸目驚心!
欲知田間實情,請先看幾張照片。第一張:葉片上布滿了白色的、灰褐色的霉層,這是小麥白粉病在濕度大的氣候條件下特有的表現形式。
其實,2021年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是很突然的,即使前期進行了預防,仍有病害發生,只是相比未預防的小麥發病稍輕而已。出現這種情況,小麥白粉病發病重的田塊減產的事實已經形成,只能夠希望通過這一次打葯,把損失降到最低。
『柒』 春季田間管理很關鍵,小麥赤霉病應該如何進行預防
小麥赤霉病俗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等,過去主要分布在我國江蘇、浙江、上海等降雨量較多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病害,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該病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尤其在小麥生長中後期發生嚴重,許多農民已經認識到該病的危害性,但是防治效果卻不理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小編就幫助大家認識小麥赤霉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目前我國已經培育出多個抗赤霉病品種,7個抗赤霉病品種已經通過審定。在赤霉病發生嚴重的地區,首選抗赤霉病品種,有效預防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
(2)葯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要以預防為主,一定要在赤霉病發生前噴葯防治。一般要選用具有保護、治療和鏟除作用的殺菌劑進行防治。目前比較優秀的殺菌劑有戊唑·咪鮮胺、氰烯.戊唑醇等葯劑。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40%戊唑·咪鮮胺懸浮劑25-35克/畝,或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40-60毫升/畝,兌水30~50公斤均勻噴霧,不但具有預防作用,還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捌』 請教農業專家怎樣防治小麥的病蟲害
防治小麥的病蟲害 需要分階段未雨綢繆——
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是防治小麥多種病蟲害的關鍵時期,此期防治省工、省時、省葯,可控制多種病蟲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麥播期小麥病蟲害主要防治對象是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小麥吸漿蟲,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病毒病黃矮病、叢矮病,黑穗病等。其防治措施是:農業防治針對當地的主要病蟲害選用抗病蟲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精細整地,清除田間地頭病殘體和雜草。合理輪作,進行配方施肥,施用腐熟的農家肥。採用適期足墒晚播、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栽培措施,提高小麥本身抗病蟲性,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為害,而有利於小麥健壯生長的田間生態環境。
化學防治
1.土壤處理。地下害蟲、小麥吸漿蟲重發區,每畝可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25~0.3公斤,加水1~2公斤,兌細土25公斤製成毒土。也可畝用3%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顆粒劑2.5~3公斤,兌細土15~20公斤,犁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
2.葯劑拌種。對地下害蟲一般發生區,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50克,加水4~5公斤,拌麥種40~50公斤。小麥紋枯病、黑穗病、條銹病,可用2%立克秀按種重0.1%~0.15%,或20%三唑酮乳油按種重0.15%,或12.5%禾果利(烯唑醇)按種重0.12%葯量拌種。三唑酮、禾果利用量過大對小麥出苗和生長有影響,要嚴格控制用量,以免造成葯害。小麥全蝕病,可用2.5%適樂時100毫升,加水1.5~2公斤,拌麥種50~100公斤,晾乾後播種。小麥黃矮病、叢矮病,用75%甲拌磷乳油100~150毫升,加水3~4,拌麥種50公斤,拌勻後堆燜12小時播種。在病蟲混發區要大力推廣殺菌劑、殺蟲混合拌種,各計各量,先拌殺蟲劑後拌殺菌劑,並嚴格按照拌種操作規程,防止人畜中毒。
3.種子包衣。種衣劑是由殺蟲劑、殺菌劑、微肥、植物生長調節劑、成膜劑等復合加工而成的新型農葯。種子包衣具有簡便、緩釋、長效的優點,除防治病蟲害外,還兼有種肥的作用,應大面積推廣。各地可根據病蟲害發生種類,選擇適當配方的種衣劑。如用2.5%適樂時種衣劑加40%的甲基異柳磷既可防治地下害蟲,又可防治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等。
另外,播種小麥時要注意預留間距,以利於間作套種。麥田間作套種是一項簡便、科學、實用的農業生產措施,可提高復種指數,獲取更大的農業綜合效益。麥田預留行是間作套種的基礎前提,全年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麥播預留行。因此,在麥播時要搞好作物布局調整規劃,留足預留行,積極推廣「九二式」、「六二式」、「三一式」的麥棉、麥菜瓜、麥棉瓜菜等多種高效間作套種模式,合理配置間套結構,實現一年3~4熟。或麥播時不固定間套作物組合,待春播夏播時,按照市場需求選擇種植。
苗期————-
小麥苗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很重要,直接關繫到之後小麥的生長情況,從而影響到來年小麥的收成。小麥苗期的病害主要有小麥銹病、紋枯病、全蝕病等;蟲害有地下害蟲、蚜蟲。其防治方法如下。
一般情況下小麥播種後15天左右,麥苗就基本長齊了,那麼在以後的時間里,如何對麥苗進行管護則極為關鍵,筆者推薦幾種防治小麥苗期病蟲害的方法。
小麥銹病 小麥出苗後15~20天,選擇具有發病條件的麥田進行調查,當病葉率達到10%,且秋季氣溫偏高,雨水偏多時,立即噴灑禾果利或三唑酮進行防治,即每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克對水50公斤進行噴霧,發現一株防一片,發現一片防一塊。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從小麥苗期至抽穗期均能發生。苗期的症狀主要表現在地下部分,出苗後危害小麥的地下莖,出現褐色病斑或橢圓形病斑,並向上發展,每畝用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克或20%井岡黴素40克對水50公斤順壟噴施即可。
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病原菌在小麥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後20~30天是浸染高峰期。對於過去發生過小麥全蝕病的地塊,每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5~20克或20%粉銹寧乳油120~200毫升對水40~50公斤,順壟噴灑幼苗,能顯著降低小麥穗期的發病率。
麥蚜 麥蚜除能直接危害造成小麥減產外,還能傳播小麥黃矮病等。當蚜株率超過5%,百株蚜量10頭左右時,應進行葯劑防治。每畝用蚜虱凈25毫升或大功臣20克或吡蟲啉20克對水40~50公斤,順壟噴霧即可,並能兼治小麥紅蜘蛛。
地下害蟲苗期危害小麥的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金針蟲3種。據觀察,螻蛄危害時,將麥苗嫩莖咬成亂麻狀,斷口不整齊;蠐螬危害時,將麥苗根莖處咬斷,斷口整齊;金針蟲則鑽食麥莖嫩心,被害部呈亂麻狀,但外皮仍連在一起。仔細觀察麥苗的這些被害狀,就可以確定麥田出現的是哪種地下害蟲。小麥出苗後30天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調查,當死苗率達3%時,立即進行施葯防治。穿施敵百蟲毒餅: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75 克,先用溫水將其化開,再加水至1.5公斤配成葯液,噴拌在10公斤已粉碎炒香的芝麻餅或菜子餅上,悶4~6小時,即成毒餅。用耬將毒餌穿施於麥田。此法滅蟲保苗效果可達95%。撒施毒土:每畝用2%甲基異柳磷粉劑2公斤拌細土30~40公斤,拌勻後開溝施入麥壟內,可有效防治蠐螬、金針蟲的危害。噴灌葯水:對出現點片危害的地塊,可每畝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0.5公斤對水60~75公斤,順壟噴澆麥根處,對蠐螬和金針蟲有特效。
蝗蟲和蟋蟀 近年來,這兩類害蟲發生量很大,常危害早播麥苗,可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75克,先用熱水化開再加水至1.5公斤,噴拌已粉碎炒香的麥麩5~7公斤,配成毒餌,順壟撒施誘殺,效果很好。
返青拔節期————
返青拔節期的防治重點是小麥紋枯病、吸漿蟲、紅蜘蛛。紋枯病是優質小麥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遲,一般在3月上旬噴第一次葯劑,隔10~15天再噴一次。畝用20%井崗黴素可濕性粉劑40克或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40克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50克加水40~50公斤,對准小麥基部進行噴霧,可兼治小麥白粉病、銹病等病害。
吸漿蟲近年來發生比較重,一般每小方(10厘米×20厘米)3~5頭,高達90多頭,導致小麥減產或基本絕收。要抓住返青拔節期麥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時機,當吸漿蟲幼蟲上升到土表活動時進行第二次土壤處理,畝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2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對適量水,噴拌細土25公斤製成葯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後淺鋤,將葯土翻入土中,再澆水;或者畝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0公斤拌細土20公斤均勻撒施地表,再淺鋤翻入土中,還能兼治金針蟲、螻蛄、蠐螬等害蟲。當調查部分麥田紅蜘蛛達到防治標准後,畝用1.8%蟲蟎克乳油6~8毫升或綠亨殺殺死20毫升加水40~50公斤噴霧進行挑治。
孕穗抽穗揚花期————
這個時期重點防治吸漿蟲、麥蜘蛛,白粉病、條銹病、赤霉病等病蟲害。在小麥進入抽穗揚花期前(4月25日前)正是吸漿成蟲出土危害小麥的關鍵時刻,每畝用50%辛硫磷乳液50毫升或40%氧化樂果40毫升加水40~50公斤及時進行噴霧防治。當小麥開始揚花,吸漿蟲已鑽入小麥穎殼開始吸漿危害時,再噴葯防治已無濟於事了。
當麥田紅蜘蛛或長腿紅蜘蛛達到單行尺分別為200頭或100頭時進行防治,畝用1.8%蟲蟎克乳油6~8毫升對水40~50公斤噴霧防治效果顯著,還能兼治穗蚜蟲。
白粉病、銹病等病屬流行性病害,必須注意定期調查,當達到防治指標時應及時進行防治,以防止其大面積流行,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克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100克加水50公斤均勻噴霧,7~10天後再防一次,防治效果會更好。
小麥齊穗至始花期,若遇到2~3天以上降雨過程,應立即畝用50%多菌靈乳劑10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50公斤噴霧,可有效預防赤霉病發生。
灌漿期————
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害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病蟲害奪取小麥高產優質的關鍵時期。此期防治的重點是麥穗蚜、白粉病、銹病等。畝用10%蚍蟲林可濕性粉劑20克或25%快殺靈乳油25~35毫升加水40~50公斤進行噴霧,可有效防治麥穗蚜。防治白粉病、銹病的方法同上,同時可兼治小麥葉枯病。若田間天敵與蚜蟲的比例大於1∶120時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蟲的殺蟲劑。
『玖』 小麥病害用什麼預防
小麥「一噴三防」是在小麥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合噴打,達到防病蟲、防乾熱風、防早衰、增加千粒重,確保小麥增產增收的關鍵措施。 掌握見花就打的原則,田間有小麥開始開花了就可以用葯防治,用葯時間便於掌握,而且防治效果好。 可以用聯苯菊酯加噻蟲嗪加戊唑醇.咪鮮胺加磷酸二氫鉀噴霧預防。也可以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加吡蟲啉加三唑酮加多菌靈加磷酸二氫鉀噴施。 一般看花就噴施葯劑, 一星期後再噴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