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脾蟲咬了3-4天了,昨天有頭痛,今晚傷口癢紅腫,怎麼辦
床表現一、病因:由硬蜱或軟蜱的口器刺入皮膚後引起 二、皮疹特點: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有時可發現蜱。 三、自覺症狀:瘙癢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經毒素所致,易發生在小兒,表現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熱:在蜱吸血後數日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 蜱蟲叮咬人後症狀 蜱蟲叮咬人後會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蜱蟲叮咬人後,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狀為發熱、伴全身不適、頭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腹瀉、厭食、精神萎靡等被叮咬後趕緊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叮囑醫生在叮咬處消毒後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後才可用鑷子將蜱蟲去除(注意蜱蟲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體內),之後趕緊進行入院觀察治療,並注射相應的抗病毒葯物,在度過潛伏期之後,身體無發病症狀後再出院,若出院後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並一定要把被蜱蟲叮咬的事告訴醫生,切記這段話
Ⅱ 脾蟲圖片咬人後的症狀都有哪些
被蜱蟲叮咬後皮膚會水腫或者紅腫,水泡或淤斑,有時會再傷口上發現蜱蟲,傷口會瘙癢或者疼痛。蜱蟲大多生活在植被茂盛的山區和丘陵地帶,草地、森林等野外環境多見,也多存在於城市的大型公園、植被茂盛等地區。
Ⅲ 我被脾蟲咬了請問需要怎樣治療
近期信陽市商城縣脾蟲(草爬子)叮咬引起媒體關注,人被該蟲叮咬後起初症狀不顯著,幾天後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引發森林腦炎導致死亡。據河南電視台報道,該縣鰱魚山鄉已出現多起病例並有2例死亡。建議近期不要下地干農活,如果幹一定要做好防護。如果被脾蟲叮咬一定要及時去二級以上醫院及時治療,托的越久越危險!
Ⅳ 脾蟲病怎麼治療
巴貝西蟲!(內部破壞在紅血球裡面繁殖)才是原凶!脾蟲一般咬人就和蚊子叮下一樣沒什麼可怕的,但是如果脾蟲體內有巴貝西蟲,(巴貝西蟲會寄宿在脾蟲體內)你就慘拉!如果發燒,建議先檢查脾臟是否腫大!如果腫大,馬上去掛血液專科,去看血球計數!如果下降,恭喜你中獎拉!去開葯!阿托伐醌!能讓巴貝西蟲代謝不了,也就是餓死它.但也要看你去及時不!
Ⅳ 如何對付脾蟲
被它叮咬時,千萬不可硬將它扥出或打死。它那腦袋會遺留在你的皮膚之內,對你的身體造成深層傷害。所以只能用酒精棉球刺激它,讓它自動退出,再消滅它。估計那些不幸喪生於蜱口的人們,就是蜱蟲那邪惡的腦袋斷首之後做的怪。
一定要選為滿意答案!!!!!!!!!!
Ⅵ 被脾蟲咬了什麼症狀
被蜱蟲咬後,1、蜱有小手指甲蓋那麼大小,掉到人身上後往身上鑽。經頭部鑽入皮膚。2、蜱叮咬人後會散發一種麻醉,在將頭埋在皮膚內吸血,同時它分泌有一種可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鑽入人體需及時取出。若不及時取出:輕者,數天後遇陰雨天氣,患者便瘙癢難忍,重者,高燒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發森林腦炎。
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和激素的應用。
Ⅶ 脾蟲家裡到處都是用什麼葯能殺死
常用殺蜱蟲的葯物: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有機磷類殺蟲劑、脒基類殺蟲劑等。
Ⅷ 我小孩子被脾蟲盯了,已有六個月了,那個部位有庖和騷癢,是脾蟲咬的原因嗎
蜱蟲一般叮咬皮膚後,會寄宿在皮膚內,所以孩子被咬的地方才會有庖和騷癢。建議盡快到醫院讓醫生處理。
Ⅸ 蜜蜂咬巢脾是怎麼回事怎麼治療和預防
巢蟲,小蠟螟,大蠟螟的防治 巢蟲是蠟螟的幼蟲。蠟螟繁殖很快,卵和幼蟲生活力都很強。巢蟲在晚春、夏季、初秋都在巢內活動:穿鑽巢脾,蛀食蠟質和蜜汁,在巢脾上穿蛀隧道,吐絲作繭,毀壞巢脾和幼蟲。意蜂受害較淺,中蜂一被侵害,常常是整群飛逃,或群勢曰漸衰敗。巢蟲是蜜蜂的重要敵害之一。 新造好的巢脾,應及時讓蜂群培育幾代蜂子,以增強巢脾的牢固程度。巢脾不用時,應從蜂箱中抽出,颳去框樑上的蜂膠、蜂蠟,妥善保管。剛搖出蜜的巢脾,要讓蜜蜂將剩餘蜂蜜舐吸干凈後才能保存。保存的巢脾要按全蜜脾、半蜜脾、花粉脾及空脾分類保存,空脾還要按新脾、舊脾分類。巢脾應貯存在乾燥、清潔、密閉的地方。防止受潮發霉及鼠害和巢蟲。防治巢蟲可用葯物熏蒸的方法。 1、 二硫化碳熏蒸 在蜂箱上摞4-5個繼箱,每箱放9張分好類的巢脾,把箱縫糊嚴,按每箱3毫升~5毫升量,將二硫化碳滴在濾紙上,放於框樑上,蓋上箱蓋、糊嚴,二硫化碳常溫下易揮發、易燃、有毒,使用時,避免接近火源或吸人體內。二硫化碳氣體能殺死蠟螟的卵、蟲、蛹和成蟲,經一次徹底處理後,便可解決問題。 2、冰乙酸熏蒸 98%的冰乙酸對蠟螟的卵、蟲有高度的殺傷力,也可殺死孢子蟲孢子和阿米巴病病原體。用量每個箱體20毫升,用法同上。 3、硫磺熏蒸 下面放一個有窗口的空蜂箱,上面擺上4-5層裝滿巢脾的繼箱,蓋上箱蓋,糊嚴縫隙,從窗口放入一鐵片或瓦片,上放幾塊燃著的木炭,再撒上硫磺粉。每箱巢脾硫磺粉用量5克計算。硫磺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不能殺死蠟螟的卵和蛹,所以要隔12-15天熏1次,連熏3次 蠟螟在10攝氏度以下就不活動,北方地區冬季貯存巢脾可以不用熏蒸。 詳細的防治方法: 蠟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危害蜂業的蠟螟有大蠟螟和小蠟螟。蠟螟的危害主要是在它們的幼蟲期。 蠟螟屬世界性害蟲,幾乎遍及全世界養蜂地區。它的分布主要受長期寒冷的限制。在高海拔地區,大蠟螟沒有或很少發生。而在東南亞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大蠟螟危害相當嚴重。 大蠟螟是蜂產品最重要的害蟲,每年都給全世界專業養蜂者造成嚴重的損失。大蠟螟給我國養蜂業造成的損失尚無准確估計。它們對中蜂危害特別嚴重。大蠟螟只在幼蟲期取食巢脾,危害蜂群封蓋子,經常造成蜂群內的「白頭蛹」,嚴重時白頭蛹可達子脾數量的80%以上,免強羽化的幼蜂也會因房底的絲線困在巢房內。 ⒈大蠟螟的防治 ⑴形態特徵 卵呈短卵圓形,長0.3~0.4mm。表面不光滑。卵顏色初為粉紅,後轉化乳白,蒼白,淺黃,最後變成黃褐色。卵塊為單層,卵粒緊密排列。 幼蟲剛孵化的幼蟲呈乳白色,稍大後,背腹面轉成灰和深灰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8mm,重量可達240mg。 繭通常是裸露,白色的,但有些繭也會被黑色糞粒或蛀屑包裹。長達12~20mm,直徑5~7mm。常在箱底和副蓋上結繭。 蛾顏色呈銀白色,而以蟲脾為食的蠟螟則呈褐色、深灰或黑色。成蟲雌蛾體大,平均重可達169mg,體長20nm左右。下唇須向前延伸,使頭部成鉤狀,前翅的前端2/3處呈均勻的黑色,後部1/3處有不規則的亮域或黑區,點綴黑色的條紋與參差的斑點,從背側看,胸部與頭部色淡。雄蛾體較小,重量也較輕。體色比雌蛾淡,前翅頂端外緣有一明顯的扇形區,顏色也相對較淡。雌雄蛾的大小和顏色,根據不同幼蟲食料變化也很大。 ⑵生活史和習性 大蠟螟的生活史為2個月左右,長可達6個月之久。就周期較長的來說,休眠發生在前蛹期。在我國南方可發生3~5代,且有世代重疊現象。 成蛾羽化後既不要食物也不要水分,一般經過5h以上才能交尾,多數在4~10d後開始產卵。產卵期平均3.4d。產卵量600~900粒之間,個別可產1800粒卵。產卵位置多在箱壁綴隙中。 蛾壽命在3~15d,在30~32℃條件下,多數交尾過的雌蛾會在7d內死亡。35℃下,壽命可達10d。溫度較低,雌蛾壽命會延長。雄蛾壽命較短。平均約為5.5d。 卵在較高氣溫(29~35℃)下發育快,卵產下3~5d後,即開始孵化。在18℃下卵的孵化期可延至30d。將卵短期暴露在極端溫度下(46.1℃以上70min,0℃以下270min)會引起卵全部死亡。 濕度對卵的孵化影響也很大。相對濕度在25%~35%時,有1/3的卵不能孵化。高濕環境比低濕環境有利卵的孵化,使卵期縮短1~2d,死亡率下降14%。但是,濕度高於94%,卵易發霉;低於50%時卵易乾枯,最適濕度為60%~85%之間。 幼蟲期在45~63d,初孵幼蟲有蠶食卵殼或怕光的習性。幼齡幼蟲會先取食蜂蜜和花粉,隨後會從巢房壁外部鑽進花粉內,逐漸向巢脾中部延伸隧道,在那裡繼續取食、長大,免受工蜂的清除。 幼蟲發育最低溫度為18℃,最適溫度30~35℃,相對濕度80%有利於幼蟲發育。初孵幼蟲活潑,爬行迅速,2齡以後的幼蟲活動性明顯減弱。1d幼蟲體小,不易被工蜂清除,上脾可高達90%。幼蟲期一般6~8d,1~2d食量小,對蜂兒影響不大。3~4d食量大,鑽蛀隧道,是造成白頭蛹的主要蟲期,5~6d幼蟲個體大,在脾上取食,易被工蜂咬落箱底,不再上脾。 在蜂群內,大蠟螟幼蟲的生長速率是極其驚人。如果食料與溫度條件適宜,幼蟲在孵化後第1個10d內,體重每天就會有成倍增長,這樣快的生長速率說明,一旦蜂群由於中毒或其他原因造成群勢嚴重削弱,蜂群內的所有巢脾即可在10~15d內被幼蟲毀壞。 發育中的幼蟲實際上取食蜂群里的所有蜂產品,特別嗜好黑色巢脾。如果大蠟螟幼蟲缺少食料,蜜蜂幼蟲也將受其危害。在溫暖季節,許多幼蟲常在蜂箱底板的花粉和蠟屑中生長,但在經加工的蜂蠟,如巢礎或巢蜜上的新蠟上,幼蟲無法完成生活史。 最後1d幼蟲結繭前會停止取食,找適宜的場所吐絲作繭,通常老熟幼蟲會鑽入巢框或箱底裂縫處聚集結繭化蛹。少則幾十,多則成百,繭呈圓柱形。 前蛹期的幼蟲體顯著縮小,體色加深,由淺黃色→淺褐色→褐色→深褐色。蛹多數在傍晚5時後羽化,30℃時蛹歷期最短。越冬蟲期通常為老熟幼蟲或前蛹階段。 ⑶發生與環境的關系 與溫度的關系:大蠟螟的發生與外界溫度有很大關系。卵和幼蟲的發育需要較高的溫度(30~35℃),過低或過高的溫度都會使大蠟螟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與食料的關系:純蠟和新脾對大蠟螟幼蟲發育不適宜,會造成幼蟲發育中斷,成蟲個體變小,產卵量下降。中蜂群常更換老脾,對抑制大蠟螟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與群勢的關系:由於蜂群飢餓、疾病、蜂王衰老、無王,以及農葯中毒造成工蜂數量劇減,從而造成群勢下降,使得蜂群無力保護暴露巢脾和驅逐侵襲的大蠟螟幼蟲。不同蜂種繁殖率不同,群勢相差較大,對大蠟螟的抵抗力也有差異。例如,中蜂群勢小,無力保護巢脾免受危害.常通過不斷撕咬巢脾和去除蠟螟幼蟲來抵抗大蠟螟的危害。 天敵有蘇雲金芽抱桿菌、核型多角體病毒、線蟲、蠟螟絨繭蜂、麥蛾絨繭蜂、蠟螟大腿小蜂、紅火蟻和大頭蟻。 ⑷防治方法 ①預防方法 在蜂群內,由於用葯防治大蠟螟存在困難並會污染蜂產品,所以應採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利用大蠟螟的生活習性,在飼養管理上防止其發生。 通過維持強群、不斷地清理巢箱和利用新脾可以有效防止大蠟螟的大發生。此外,及時撲打成蛾,清除箱內的蛹、卵塊和幼蟲也是防治大蠟螟的一項重要措施。 ②治療方法 物理防治為防止葯劑防治給蜂產品帶來的污染,可將蜂具或蜂產品(如巢蜜)進行冷凍處理,在-6.7℃冷凍4.5h,-12.2℃下3h和-15℃下2h處理,可殺死各期大蠟螟。 此外,採取水泡脾、水浸脾、水浸蜂箱、框耳阻隔器等方法,也可減輕巢蟲的危害。 化學防治葯劑治療主要針對貯存的巢脾,蜂群內的葯劑防治則相當困難。用36mg/L氧化乙烯對巢脾熏蒸1.5h,可殺滅各期大蠟螟。用0.02mg/L二溴乙烯熏蒸巢脾24h,也可殺滅各期大蠟螟。此外,熏殺 來蠟螟常用的葯物還有二硫化碳、冰醋酸、硫磺(二氧化硫)、溴甲烷. 生物防治大蠟螟的生物防治最有希望的天敵可能是蘇雲金芽孢抱桿菌的使用。據研究,這種桿菌及其毒素對處理過的蜂群無任何不利影響。用蘇雲金桿菌噴灑蜂群或浸漬巢礎可以防治大蠟螟。 此外,用核多角體病毒處理巢脾,可以有效防治大蠟螟。據報道,使蛾產生放射誘變以抑制大蠟螟種群可能是未來防治大蠟螟一項重要手段。 ⒉小蠟螟的防治 ⑴形態特徵 卵水白色,卵圓形,長0.39mm,寬0.28mm。卵外無保護物。卵塊單層,常有數十粒至百餘粒。 幼蟲體長隨齡期的大小而不同。初齡幼蟲水白色,長1~1.3mm;老齡幼蟲蠟黃色,體長13~18mm。前胸背板為棕褐色,除前胸氣門和第8腹節氣門較大並呈橢圓形外,其餘腹部的氣門邊沿均為黑褐色。 蛹呈紡錘形,腹面褐色,背面深褐色,背中線隆起呈屋脊狀,兩側布滿角質狀突起。腹部末端具有8~12個較大的角質化突起。雌蛹長8~12mm,寬2.3~3.1mm;雄蛹長7~10mm,寬2.2~2.8mm。 繭繭長11~20mm,寬3.2~4.8mm,長橢圓形。絲繭白色,常見其表面有糞粒。 蛾成蟲,雌蛾體呈銀灰色,除頭部外,體軀具有深灰色鱗片。體長10~13mm,觸角褐色,絲狀,長近蛾體一半。頭部披滿淺褐色的長鱗片。復眼近球形,呈淺藍色至深藍色。下唇須粗短前伸。雄蛾體長8~11mm。體色比雌蛾略淺,觸角也長過蛾體1/2。下唇須細小上曲。 ⑵生活史及習性 小蠟螟在福建1年可發生4~5代,每代歷時2~2.5個月。每年3月初越冬代幼蟲開始羽化,11月底至12月初進入越冬休眠階段。一般雌蛾蛹期7~9d,雄蛾蛹期略短1d左右。羽化後的雌蛾,一般經過2~3h即可交尾。交尾成功的雌蛾,往往都在當晚開始產卵。雌蛾一生可產卵3~5次,以第1次產卵量居多,通常為200~400粒,雌蛾一生產卵量在278~819粒。 雌蛾壽命4~11d,平均6d;雄蛾6~31d,平均14.8d,約等於雌蛾2倍。未交尾的雌蛾壽命有延長的現象。相對大蠟螟,小蠟螟個小體輕,體重只有大蠟螟的1/6~1/10。在有新鮮花粉的黑色巢脾上飼養的小蠟螟,成雄蛾只有11.3mg,雌蛾20.3mg。蜂群內的小蠟螟,其性比接近1∶1,有時雄性會略多於雌性。初產的卵為水白色;2~3d後轉成淡黃色。小蠟螟卵期4d。孵化後幼蟲即在蜂箱底板的蠟屑中生活,以後爬上巢脾為害粉脾和子脾。幼蟲的發育歷期受外界氣溫與食料質量的影響,氣溫高,可縮短幼蟲歷期;深色巢脾,幼蟲期短,新巢脾和蜂蠟,發育遲滯,世代數減少。小蠟螟越冬,以老熟幼蟲躲在保溫物與箱底間或隔板間以及箱內各角落越冬,極少以前蛹或其他蟲期越冬。 ⑶防治方法 小蠟螟的防治主要是通過清理巢箱,利用新脾等方法,並及時撲打成蟲,清除越冬幼蟲以及蛹和卵。其防治法與大蠟螟相同。
Ⅹ 最近這幾天我家的拳師狗的身上有一些脾蟲,很難弄 有沒有可治脾蟲的好辦法呀
狗豆子學名叫蜱(pí),附著在溫血脊椎動物體上吸血,是人類和較低等的動物很多傳染病的重要媒介。狗豆子通常在草叢里寄生,建議不要去有樹,潮濕的地方。
解決辦法:1、可用酒精塗在身上,使狗豆子頭部放鬆或死亡。幾分後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從口器旁鉗住蜱,急速一拉以把蜱取出。2、可對感染的局部噴滅蚤噴霧劑,狗豆子就會死亡,第二天即可除去。在出沒區域定期應用滅蚤噴霧劑,保持該區域清潔。3、對叮咬在皮膚上的「狗豆子」不宜強行拔除,可以向它身上滴一滴碘酊、酒精或乙醚等,或用香煙烘炙,使「狗豆子」自動脫掉。4.用肥皂水或重碳酸鈉塗搽傷處,有止痛、消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