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得了肩膀風濕痛怎麼辦
可以利用拔罐器拔罐、貼風濕膏。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Ⅱ 肩部或肩胛區持續鈍痛應該如何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 1.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2.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5.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7.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8.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9.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10.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Ⅲ 肩膀肌肉僵硬還能調節過來嗎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夾脊頸4~7;2、啞1~4、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後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
啞1~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於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
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4)中之1穴,余穴選1~2穴。配穴據不同症型,取2~4穴。
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採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准確,得氣後輕提插3~5分鍾或搗針2~3分鍾,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余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後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後針尖略朝下,然後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鍾。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鍾,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後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臨床痊癒:症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勞累後頸部稍有不適,余同上;有效:臨床症狀減輕,可做輕工作,余同上;無效:症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准評定,臨床痊癒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2~7]。
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8]。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夾脊頸2~7。
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
(二)治法
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鍾,然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鍾,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葯物,總有效率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
配穴:天宗、肩井、肩貞。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
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後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後加火罐,留罐15分鍾,去罐後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葯水鍋內煮2~3分鍾,取出並甩盡葯水,然後迅速置於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10分鍾後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葯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癒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15,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
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後發際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葯液:混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
主穴每次選1穴,據症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注入葯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後緩緩注入,每穴任選上述葯液一種,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89例,臨床痊癒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
(二)治法
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後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注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癒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17]。
▲拔罐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
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後,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對夾脊穴。另選2~3對配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鍾。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注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
(三)療效評價
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癒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4年,僅1例復發。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風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夾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採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輸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離100厘米,光斑直徑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則用光纖末端貼近皮膚照射。阿是穴亦可以連接光纖的特別針灸針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強烈的脹麻感後,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鍾;配穴照射5分鍾。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療機,在與穴區距離25~30厘米處照射,光斑直徑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鍾,以有溫熱感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5~7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82例,結果治癒111例,顯效112例,有效44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94.7%[20~23]。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葯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 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一)中醫辨證類:寒濕阻絡型
(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二)中醫辨證類:氣血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葯: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三)中醫辨證類:氣陰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卧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四)中醫辨證類:脾腎陽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葯: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乾薑、淮山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預防】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其次,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但主要用於夏天。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一般講,枕頭高以8~15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
(肩寬-頭寬)÷2。
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Ⅳ 肩太寬了怎麼辦
肩膀過寬與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生活習慣、運動習慣以及姿態習慣有著很大關系。如果因為父母的遺傳出現的肩膀過寬現象,其運動飲食、生活習慣、姿勢習慣正常的前提下,除了手術的方法以外,一般沒有其他的辦法進行矯正。如果是不經常運動的人,是因為周圍軟組織可能會出現鬆弛的現象所導致的肩關節過寬,可以針對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及肩頸部周圍的肌肉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這樣可以使肩膀整體變得相對較窄。通過周圍軟組織的拉力,使整個肩膀外形更加緊湊。但是訓練強度不宜過大,容易起到反作用。如果是姿態習慣導致的,應該矯正不良的姿態,例如身體的傾斜,經常使用一側肩膀扛重物,或者背書包等等。
肩部太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種,考慮是由於先天性的發育導致的,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太擔心,平時要注意補鈣,但是要注意適量,不要吃油膩高脂肪的食物。第二種,考慮是由於飲食不合理引起的,平時要注意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每天堅持做一些有氧運動,可以消除體內的脂肪組織,對於緩解肩部太寬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要注意持之以恆。
Ⅳ 左肩膀老是酸痛、怎麼辦
肩膀疼痛,是和這幾方面有關系:肩周炎、風濕病、和頸椎病 還需要告訴你,有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此類病會有不明原因的胸痛、肩痛、背部疼痛、腹痛、牙痛等,而這些症狀,又會和許多病混淆 所以這一點很重要,看你爸是否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安全起見,建議你先陪你爸,到醫院做個檢查後,在及時的對症治療吧! 以下這些供你參考一下,關於肩膀疼痛的間接原因和,如何緩解的運動方法 肩膀疼痛,和頸椎有很直接的關系 頸椎病的特徵是 :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有酸脹感,以及脖子活動不靈活 轉動脖子時,有咔咔響的聲音,不進行調理,進行下去會頸椎增生 由於頸椎病局部的症狀輕,有些人甚至根本無頸部症狀;許多頸椎病患者表現為其它系統疾病的症狀,很容易就與其它疾病 經常的久坐不動,總使頸椎、肩膀保持一個姿勢不動,造成的頸椎病(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有頸椎病了), 當有頸椎病時: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後會有這些症狀 : 頸部、肩部、或胸部疼痛或麻木,不及時的治療、頸椎病就進一步加重,會有持續性或陣發性並向肩部、上肢、胳膊、及手指放射傳導,可以伴有針刺樣(針刺痛)或過電樣串麻感、麻痛、酸痛、脹痛和蟻爬麻感,當頸部活動或咳嗽、打噴嚏或用力稍大時疼痛及串麻感可加重 頸椎病加重時也可以有上肢肌肉萎縮、發沉、酸痛無力、動作不靈活等現象,在夜間頸肩部及上肢可能痛得更厲害,可以翻來覆去睡不著。 由於頸脊髓受到刺激壓迫後,使脊髓血液供應不足,可以促使多個部位(肩膀、胳膊、和手指)的發麻。 再嚴重的話,會繼續向下、向腰部蔓延:腰部酸痛、腰無力、腰膝酸軟等 向臀部:坐骨神經痛、不敢久坐、有麻痛感,睡覺時明顯 向腿部和小腿蔓延:腿部有發麻現象,活動後症狀會減輕些 向足部:足部怕涼,怕冷、會導致末梢神經循環差 如果經過你稍微的活動後,血液循環的快些了,症狀會有所減輕,因為壓迫頸椎病會壓迫神經血管,使血脈不通暢、是經絡受阻的緣故 以下是緩解、治療頸椎、和肩部疼痛的鍛煉方法: 頸椎病還與睡眠的不良姿勢有關:(總睡過高、過硬的枕頭),因其持續時間長,會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失調,加速頸椎退變。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頸椎病與學習、工作的姿勢不當有關 :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的,雖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頸椎病發病率很高。(比如:長時間的上網,打字、生活中長時間打麻將,看電視也可以造成頸椎病。) 不適當的體育鍛煉: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可加重頸椎負荷 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生活、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肌的鍛煉 告訴你緩解頸椎病的方法: 平時要注意少低頭,工作一兩個小時至少休息一次,休息時頭向後仰,或平卧,讓頸椎得到休息。頸椎病患者要注意不要來回突然的猛然的轉頭,更不能旋轉頸椎,使勁斜搬按摩頸部 多坐聳肩、和擴胸動作:對頸椎病造成的肩膀、後背、胳膊、和手部麻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多游泳。因為游泳的時候頭總是向上抬,頸部肌肉、肩部、背肌、胸肌、腰肌都得到鍛煉,而且人在水中沒有任何負擔,也不會對椎間盤造成任何的損傷 也可以在家,做旱地游泳的動作(假的游泳),做各種游泳的姿勢:(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 做用下巴向前的畫圈動作(就像,鵝探頸的姿勢)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頸椎部的運動時,速度千萬不能過快、過猛,一定要緩慢的進行 還可以做:雙手十指互相交叉,放到腦後,雙手向前方使勁,頭部頸部向後用力,可以使頸部、肩膀減少僵硬、麻痛、酸痛的症狀 休息時,經常的用熱水袋,敷在脖子下面,熱敷對緩解頸椎病的效果很好 放風箏:放風箏時,挺胸抬頭,左顧右盼,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有利於增強骨質代謝,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 做頸椎部體操的方法 : 1. 基本姿勢:每次做各項訓練動作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 2. 前俯後仰:雙手叉腰,先抬頭後仰,同時吸氣,雙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後緩慢向前胸部位低頭,同時呼氣,雙眼看地。做此動作時,要閉口,使下頜盡量緊貼前胸,停留片刻後,再上下反復做4次。 3. 左右旋轉:雙手叉腰,先將頭部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吸氣於胸,讓右側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再緩慢轉向右側,同時呼氣,讓左邊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這樣反復交替做4次。 4. 提肩縮頸: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動作時雙肩慢慢提起,頸部盡量往下縮,停留片刻後,雙肩慢慢放鬆地放下,頭頸自然伸出,還原自然,然後再將雙肩用力往下沉,頭頸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後,雙肩放鬆,並自然呼氣。 5. 左右擺動: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叉腰。動作時頭部緩緩向左側傾斜,使左耳貼於左肩,停留片刻後,頭部返回中位;然後再向右肩傾斜,同樣右耳要貼近右肩,停留片刻後,再回到中位。這樣左右擺動反復做4次 以下這些是肩部的運動 按摩肩膀的方法: 穴位按摩 :按摩手三里。用左手拇指腹按住右手三里穴 ,揉動 1分鍾 ,換左手 ,每日 3次。按摩印堂穴。用食、拇指按住該穴 ,旋轉揉動 ,每次 1分鍾 ,每日 3次。 捏壓患處 :用右手拇、食指捏住壓痛點 ,用力深壓 ,並向前後左右揉動 1分鍾 ,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捏右肩。每日 2次 肩部鍛煉方法: 一、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二、手指爬牆 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三、體後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四、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鍾,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五、後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鍾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六、梳頭 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七、頭枕雙手 患者仰卧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八、旋肩 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以上幾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 多揉、多按摩頸部和肩部肌肉,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百會穴、腦戶穴、中府穴、雲門穴等,對你爸的肩膀疼痛非常好的效果 睡前泡手、泡腳(水溫不能太燙),沒事多搓搓手,多跺跺腳,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對治療肩膀痛有輔助的療效,還有非常好的促進睡眠作用 要減少久躺久坐的壞習慣、多運動(久躺、久坐都會傷及頸椎、肩膀、腰椎) 注意風濕:根據季節,適時的添加衣服、保暖好頸部和肩膀,防止受寒、受風 在平時的坐姿上,盡量的常做到挺胸收腹,坐姿挺拔,(這個姿勢一般人,很難持續下去,可以坐直一會兒、歇一會,在做,再休息) 最好這兩天,就讓你爸爸看醫生,如果沒有其它方面的疾病,只是由於頸椎病、風濕病導致的,在加上以上的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你爸爸肩部的疼痛會有明顯的好轉的 如果在配合中醫的針灸、拔罐和按摩、那效果就更好了 祝你牛年財源滾滾,發得像肥牛;身體壯得像頭牛;愛情甜得像牛奶;好運多得像牛毛;事業蒸蒸像大牛。 願你享有期望中的全部喜悅,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能帶給你甜美的感受和無窮的快樂,祝春節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祝你心想事成!!!!!!!!!!! 祝你身體健康!心情愉悅每一天!
採納哦
Ⅵ 肩膀及頸椎酸痛火罐還是針灸好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疾病分類】
(1) 頸型: 即局部型,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頸肩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
(2) 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又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3) 脊髓型: 頸椎間盤遲行性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又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以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以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此兩型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4) 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
(5) 交感神經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
(6) 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等。
【臨床症狀】
頸椎病的症狀非常豐富,多樣而復雜,多數患者開始症狀較輕,在以後逐漸加重,也有部分症狀較重者。這是與所患頸椎病的類型有關,但往往單純的類型少,以一個類型為主暨有一個到幾個類型混合在一起,稱為混合型頸椎病,所以說症狀是非常豐富,多樣而復雜的。
它的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干、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系。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症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郁等症狀。
臨床出現頸椎病的症狀,但也要與非頸椎病引起的症狀相鑒別。如同樣有眩暈症狀,應先排除耳源性眩暈,美尼攸氏症,前庭功能紊亂,聽神經瘤等。還有腦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此外同樣是頸肩上肢痛,也要與諸如落枕、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症,網球肘,腕管綜合症。風濕性肌、關節炎,脊柱炎腫瘤等相鑒別。
【治療措施】
頸、腰椎病的傳統治療方法
1、口服葯物治療:內服葯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葯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葯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症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葯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
2、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3、理療法: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甚至導致癌變。
4、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時不用吃葯和打針,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5、針灸法:根據中醫基礎理論,頸椎病的發生多由於風寒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因此針灸治療頸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針灸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針灸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暈針、懼怕扎針的情況;且針灸會導致一些並發症。
6、椎間孔阻滯 ( 硬膜外腔阻滯 ) 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 5 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 5 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 ( 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 ) 。 神經阻滯療法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 2 ~ 4 個療程。
7、手術法:手術法的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消除刺激、增進穩定,防止進行性損害。但手術並發症與禁忌症較多, 危險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如年齡偏大、身體欠佳者,合並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8.用貼劑!一般市場上比較好的貼劑有很多,比如:通錐速效帖治療頸椎病就很不錯!要選的話最好就是純中葯的!
現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我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葯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於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採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
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證明效果是確切的。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除脊髓型外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葯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 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一)中醫辨證類:寒濕阻絡型
(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二)中醫辨證類:氣血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葯: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三)中醫辨證類:氣陰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卧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四)中醫辨證類:脾腎陽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葯: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乾薑、淮山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五) 生化葯物治療
採用從豬的四肢骨或牛的胎骨提取出的骨肽制劑骨肽片、骨肽注射液等治療頸椎病,有臨床研究表明,口服骨肽片3周(2片,tid),對神經根型、脊椎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總有效率為分別為74%、68%、90%和75%。
【預防措施】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其次,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但主要用於夏天。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一般講,枕頭高以8~15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
(肩寬-頭寬)÷2。
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長期從事財會、寫作、打字、辦公室等職業的工作人員,由於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增生,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易於發生頸椎病。
辦公室工作人員首先在坐姿上應保持自然的端坐位,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後展,兩肩連線與桌緣平行,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使目光平視電腦屏幕,雙肩放鬆。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後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
1. 坐姿正確 : 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鬆,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鬆弛。
2. 活動頸部: 應在工作1~2小時左右,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後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准。使得頸椎關節疲勞得到緩解。
3. 抬頭望遠: 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於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甚至誘發屈光不正。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後,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鍾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於頸椎的保健。
4. 睡眠方式: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枕頭:中央應 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並保持略後仰,不要懸空。習慣側卧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5. 避免損傷: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
6. 防寒防濕: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頸椎病患者常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7. 預防感染: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1.按摩百會 :
用中指或食指按於頭頂最高處正中的百會穴,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功效:健腦寧神,益氣固脫。
2.對按頭部 :
雙手拇指分別放在額部兩側的太陽穴處,其餘四指分開,放在兩側頭部,雙手同時用力做對按揉動20~30次。功效:清腦明目,振奮精神。
3.按揉風池 :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頸後兩側凹陷處),其餘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功效:疏風散寒,開竅鎮痛。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4.拿捏頸肌 :
將左(右)手上舉置於頸後,拇指放置於同側頸外側,其餘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後放鬆,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功效:解痙止痛,調和氣血。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5. 按壓肩井 :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於對側肩井穴(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然後由輕到重按壓10~20次,兩側交替進行。功效:通經活絡,散寒定痛。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6.按摩大椎 :
用左(右)手四指並攏放於上背部,用力反復按摩大椎穴(位於後頸部頸椎中最大椎體下方的空隙處)各20~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功效: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7.對按內、外關 :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掌橫紋以上2寸,兩肌腱之間),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內關穴對面),同時對合用力按揉0.5~1分鍾,雙手交替進行。功效:寧心通絡,寬胸行氣。
8.掐揉合谷 :
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即虎口處),拇指用力掐揉10~20次,雙手交替進行。功效:疏風解表,開竅醒神。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9.梳摩頭頂 :
雙手五指微曲分別放在頭頂兩側,稍加壓力從前發際沿頭頂至腦後做「梳頭」狀動作20~30次。功效:提神醒目,清腦鎮痛。
康復操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
松,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1. 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
30次。2. 前後點頭:
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3. 旋肩舒頸:
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
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4. 搖頭晃腦:
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5.頭手相抗:
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
力,互相抵抗5次。6. 雙手托天:
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鍾。
腰椎要注意不要用力,每天輕微活動數下,可以買一把按摩椅每天做腰脊按摩兩次,每次20分鍾.會有收效的
Ⅶ 肩關節疼痛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在我國,老百姓有了肩部疼痛和活動受限就自認為患了「肩周炎」,甚至部分骨科醫生也常常用「肩周炎」籠統地診斷肩部病痛。其實肩膀痛完全不等於「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個古老的、150年前的診斷,隨著肩關節外科的發展,特別是磁共振、CT的臨床應用,醫生們已經認識到,引起肩關節疼痛的疾病很多,包括肩袖損傷、肩峰撞擊症、喙突撞擊症、肩粘連性關節囊炎(凍結肩)、SLAP損傷、肩關節不穩、腱病、鈣化性崗上肌腱炎、肩鎖關節病、肩骨關節炎、胸廓出口綜合症等。老百姓認為的「肩周炎」國際上統一命名為 「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因為好發於50歲上下的中老年人,我國又俗稱「五十肩」,大約有2%~5%的發病率,女性較男性多見。有研究發現,在60歲以上由於肩痛就診的老年人中,肩袖損傷和肩峰撞擊症的發病率最高,達85%,其發病率遠遠高於所謂的「肩周炎」(凍結肩)。由於對這類疾病認識上的誤區和局限性,被誤診為「肩周炎」而加重痛苦和造成治療失誤的患者不在少數。希望讀者看過本文後,科學認識肩關節疾病,正確對待肩關節疾病的診治。
真正的「肩周炎」(凍結肩)發病率並不高,是指是肩關節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充血水腫,形成的無菌性炎症,嚴重時可造成粘連,典型的表現:肩部疼痛,主動與被動活動都受限。患者往往自覺關節僵硬,胳膊向後、向外旋轉活動度受限,使得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如梳頭、穿脫衣服困難等。凍結肩的自然病程一般是1-2年,分為3期,即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復期。急性期時,一般不宜採用推拿及手術治療。可以口服消炎鎮痛葯、肩部冷敷、封閉等治療。慢性期以功能鍛煉如爬牆練習、棍棒操和理療為主。不少凍結肩患者可以自愈。如經3~4月上述常規治療,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如果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者,關節鏡微創治療是當前國際上推薦的最好治療方法。
肩袖損傷的典型表現:肩膀疼痛、上抬無力、靜息痛、夜間被痛醒、不能側卧。如果讓肩袖損傷的患者繼續進行「拉吊環」等鍛煉,或人為強行手法松解肩關節,可能會造成已撕裂的肩袖裂口繼續擴大,形成巨大的肩袖撕裂和不可修復的肩袖撕裂,加重傷情,這是一種致殘性很高的疾病。經醫生檢查確診的肩袖損傷患者可在關節鏡下行肩袖修補術,通過植入幾個縫合錨釘,縫合撕裂的肩袖組織。
肩峰下撞擊症典型表現:肩部慢性鈍痛,在上舉或外展活動時加重。在年紀較大者、經常需高舉上肢工作的人群和體育愛好者中多見。進行打羽毛球、練健身操、游泳等運動,如果方法不當,都可能導致肩峰下撞擊症的發生。治療:減少肩部活動,改變運動方式,配合葯物抗炎鎮痛治療,部分患者還需要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以消除肩峰下撞擊的致病因素。肩峰下撞擊症的患者如果被誤診為「肩周炎」,進行某些不恰當的治療,很可能加重病情,延誤治療,甚至會引起肩袖撞擊撕裂損傷。
肩關節不穩的典型症狀:肩部疼痛,對肩關節某個方向的運動感到恐懼。患者描述的症狀較為模糊,如位置不明確的肩部疼痛,手臂在活動到某些位置時,感到某些異樣、不舒服等。有反復脫位的患者對日常生活和運動懷有恐懼感,不敢充分運動肩關節。如不及時治療可繼發骨缺損,導致骨缺損性的肩關節不穩,後果嚴重。大多數患者可以進行非手術治療,其康復過程較長,通常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果6個月的理療不能控制肩關節不穩,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已經成為肩關節習慣性不穩的首選治療方法,其成功率高達95%以上。肩關節不穩患者如被誤診為肩周炎,而忽略了其本身致病的肩關節盂唇損傷等根本原因,甚至進行錯誤的康復治療,則可能會更易引發脫位,加重病情。
肩關節疼痛的疾病還有鈣化性崗上肌腱炎、腱病、SLAP損傷、肩鎖關節病等等,各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治療的關鍵是明確診斷,根據不同疼痛原因,選擇不同治療方法。
肩關節疼痛的鑒別診斷的確非常困難,沒有受過肩關節外科專門訓練的骨科醫生沒有診斷把握。「肩周炎」這個診斷已經被濫用多年,就像「垃圾桶」,所有搞不懂的肩關節疼痛,統統都扔到「肩周炎」這個垃圾桶里。因為診斷模糊不清,所以只能選擇一些中庸療法,如中醫針灸、中、按摩或物理治療。由於療效不好,很多肩痛患者乾脆不去醫院就診,而僅僅根據別人的一些經驗,自行進行功能鍛煉或使用偏方,這就造成了許多的漏診、誤診和誤治。
所以建議肩痛和肩關節疾病患者首先尋求專業運動醫學或肩關節外科醫生明確診斷,然後再接受不同治療。目前關節鏡微創外科技術進展很快,對於肩關節疾病的治療,關節鏡治療是目前任何其它療法和傳統切開手術無法比擬的,能在很小的切口內就能解除肩關節病痛,修復撕裂肩袖,恢復關節穩定性,療效好、風險少、恢復快。
Ⅷ 上班經常對著電腦,肩膀頸椎酸痛,怎麼治療
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運動鍛煉。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注意端正頭、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保持脊柱的正直。
3、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頸椎病治療的方法:1、口服葯物治療:內服葯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葯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葯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症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葯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 2、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3、理療法: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甚至導致癌變。 4、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時不用吃葯和打針,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5、針灸法:根據中醫基礎理論,頸椎病的發生多由於風寒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因此針灸治療頸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針灸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針灸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暈針、懼怕扎針的情況;且針灸會導致一些並發症。 6、手術法:手術法的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消除刺激、增進穩定,防止進行性損害。但手術並發症與禁忌症較多, 危險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如年齡偏大、身體欠佳者,合並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7、目前貴州的苗本的一款膏葯銷售得很好,採用苗家特有的中草葯提煉而成的,治療效果明顯,沒什麼副作用。以上是頸椎病療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脖子和肩膀上的肌肉疼是怎麼回事
是輕微的頸椎病~
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與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 頸型: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 椎動脈型:病人的征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治療】
現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我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葯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於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採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
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證明效果是確切的。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夾脊頸4~7;2、啞1~4、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後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
啞1~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於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
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4)中之1穴,余穴選1~2穴。配穴據不同症型,取2~4穴。
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採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准確,得氣後輕提插3~5分鍾或搗針2~3分鍾,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余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後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後針尖略朝下,然後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鍾。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鍾,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後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臨床痊癒:症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勞累後頸部稍有不適,余同上;有效:臨床症狀減輕,可做輕工作,余同上;無效:症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准評定,臨床痊癒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2~7]。
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8]。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夾脊頸2~7。
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
(二)治法
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鍾,然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鍾,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葯物,總有效率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
配穴:天宗、肩井、肩貞。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
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後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後加火罐,留罐15分鍾,去罐後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葯水鍋內煮2~3分鍾,取出並甩盡葯水,然後迅速置於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10分鍾後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葯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癒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15,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
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後發際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葯液:混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
主穴每次選1穴,據症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注入葯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後緩緩注入,每穴任選上述葯液一種,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89例,臨床痊癒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
(二)治法
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後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注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癒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17]。
▲拔罐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
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後,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對夾脊穴。另選2~3對配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鍾。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注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
(三)療效評價
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癒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4年,僅1例復發。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風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夾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採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輸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離100厘米,光斑直徑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則用光纖末端貼近皮膚照射。阿是穴亦可以連接光纖的特別針灸針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強烈的脹麻感後,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鍾;配穴照射5分鍾。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療機,在與穴區距離25~30厘米處照射,光斑直徑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鍾,以有溫熱感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5~7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82例,結果治癒111例,顯效112例,有效44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94.7%[20~23]。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葯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 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一)中醫辨證類:寒濕阻絡型
(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二)中醫辨證類:氣血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葯: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三)中醫辨證類:氣陰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卧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四)中醫辨證類:脾腎陽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葯: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乾薑、淮山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預防】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Ⅹ 肩背疼,累,脖子直不起來,什麼毛病,該怎麼辦!
初步懷疑是頸椎病
頸椎病症狀錯綜復雜,主要症狀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硬,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踩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X線攝頸椎正側位片、頸椎CT或MRI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應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椎管內腫瘤、梅尼埃綜合征等鑒別~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往多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的傾向;過去是會計、教師的職業病,現在則是辦公室里的多發病。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頸部疼痛板滯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但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頸椎病還會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眼睛發脹、胸悶氣急、四肢無力等症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很多,推拿、針灸、牽引、理療、局封、葯物等,還有手術,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不注意自我保養和功能鍛煉,就會拖延病情,並容易復發。
一.保養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卧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卧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其實,枕頭的真正名字應該叫「枕頸」。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2.頸部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會繼發一系列症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 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二.鍛煉
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尤其是頸椎病急性期、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脊髓型頸椎病。我們推薦的方法簡單易行,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後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頸椎病的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採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癒患者的復發。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從脊柱的整體加以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魏徵等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潘之清研究認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煉,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復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我們這里講的是外因方面的預防。
(一)嚴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是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禦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二)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卧,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卧,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三)合理用枕:枕頭是頸柱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時,即每天有¼~1~3的時間是在睡眠(枕頭上)中度過的,所以枕頭一定要適合頸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後,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只靠椎間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來維護椎間結構的正常關系,如果長期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就會將此處的韌帶、關節囊牽長並損傷,而造成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進而發展成頸椎病。這類病人常常表現為睡眠中或睡醒後晨起時頸項不適、落枕、頭昏、頭痛或頑固性失眠等症狀。合理的枕頭對治療和預防頸椎病十分重要,是葯物治療所不能替代的,但應長期堅持應用。合理的枕頭必須具備兩項:科學的高度和舒適的硬度。對枕頭的高度,國內外學者均十分重視,並提出多種數據。我們研究認為,枕頭不宜過高,亦不宜過低。大部分人以自己的頜肩線(下頜角至肩峰的距離)或手掌橫徑,作為側卧或仰卧的高度,此高度適合絕大多數人;少數人需適當高枕,如棘突發育畸形、吻棘,枕頭過低則可使症狀加重。枕頭應有適當的彈性或可塑性,不要過硬,以木棉或穀物皮殼較好,應用後可以形成馬鞍形。
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體軀幹部、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側卧時,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如果長期偏重於某一側卧位,脊柱會逐漸側彎,輕者醒後腰背僵硬不適,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睡眠應以仰卧為主,側卧為輔,要左右交替,側卧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頭應放於枕頭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病患者應以木板床為宜,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無益。
(四)預防慢性勞損: 由於工作需要,有些工種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體位中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委容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發展成脊柱病。例如長期看顯微鏡的人員、坑道作業人員、會計師、縫紉刺綉、牙科醫生、飛機的機械師、打字員、發報員等屈頸、斜頸、扭頸、聳肩工作者,以及長期伏案工作的學習的人,若不注意桌椅的高度與自己的身材相適應,又不重視業余時間的平衡運動(與工作姿勢相反的姿勢鍛煉,如伏案工作者作伸懶腰動作),時間長了將會發生肩頸部軟組織負荷,不僅容易發生腰背軟組織勞損,而且可進一步發展成為頸、胸、腰椎關節功能紊亂。預防慢性勞損,除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外,還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條件,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進行增強肌力和增強體質的鍛煉。
乘車中睡眠,急剎車時,極易造成頸椎損傷,故應盡量防止。游泳者在淺水處跳水,經常有造成頸椎嚴重撞傷者,故跳水應到深水處。
(五)老年人的預防: 50歲以上的老人,脊柱多有退行性改變,因此更應重視預防脊柱病的發生。枕頭必須選用合乎個人規格的(保健枕分為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5個規格,男士按個人襯衣號用同號的枕頭;女士按襯衣號用小一號的枕頭),無論家居或外出,都要重視用枕;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保暖,減少縮頸、聳肩、彎腰等不良姿勢,冬季應注意防止頸肩受寒,尤其睡眠時頸肩部要保暖,以避免因冷刺激而發生落枕,誘發頸椎病和肩周炎。與人談話、看電視、看電影或看書報,要盡可能正面注視,不要過度扭屈頸部。總之,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正直、防止因姿勢不良而誘發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