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六經病的最佳治療方法

六經病的最佳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9 02:13:00

『壹』 張仲景《六經辨證》口訣是什麼

張仲景《六經辨證》口訣:陽經病屬表、多熱證、實證;陰經病屬里、多寒證、虛證。叄陽經病治療,以祛除邪氣為主;叄陰經病治療,以扶助正氣為先。

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而言。傷寒病開始時,風寒之邪從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經脈深入臟腑,發病過程有特定規律。中醫描述為由表入里,正氣漸衰的過程。六經病的傳變,往往與正氣、邪氣、治療、體質等因素有關。

張仲景《六經辨證》作用和地位:

六經在《傷寒論》中,對於辨證來說,就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六經辨證,除了上述作用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指出了三陰三陽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因體質的差異、宿疾隱患、治療經過等,出現各種不同的兼證、夾證、變證和相互轉化等。

這就使傷寒的治法更加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加之理法嚴格,方葯簡練,所以凡真正掌握了六經辨證施治之後,就不僅能治各種外感病,也有助於治療一切雜病。正因如此,所以歷代醫家,無不奉為規范,並推崇為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

『貳』 六經辨證的太陽病證治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
(2)其人衛陽被遏,營衛郁滯不通,肌表緻密者為傷寒。
(3)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屬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
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入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症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狀而無小便不利。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緻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內熱原因甚多,凡傷津者,多屬陽盛生火而耗陰,加之陰血清涼之性不足,又多從肝、胃初起,固不當外發,發則舍近求遠,當以補中填精以充其所耗,涼血瀉熱為從急治則,表症得平,內耗得充,則人正氣不失;並尋六經邪之所湊,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內化之效。而邪之去路,當以寒涼開濁門以泄痢,得泄則中焦輕寒,而余陽借諸經反歸而致,則中焦熱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術)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3.太陽病兼證治法(1)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3)太陽病兼熱郁於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內挾水飲(干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干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干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5)太陽病兼里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叄』 六經辨證論治是什麼

六經辨證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之三陽證與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證的總稱。區別六經證候最重要的是把繁雜的證狀分為陽證還是陰證。如病人正氣充實,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正氣趨向衰弱,病熱沉靜的、寒性的,稱為陰證,所以三陽證多屬實證、熱證;三陰證多屬虛證、寒證。

太陽病

為外感急性熱病的初期,病在體表,主要脈證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項背強,脈浮。又以出汗而脈浮緩為「中見」;無汗而脈浮緊為「傷寒」。

陽陰病

為熱性病的高峰,此時病已在里,主要脈證為身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脈洪大。又以身大熱,汗大出,口渴,脈大,說明僅是熱邪彌漫於周身表裡為「陽陰經證」;而日晡潮,手足汗出,腹滿而痛且便秘,舌苔黃糙或焦黑,脈沉遲而實,說明熱邪已和腸中糟粕相結為「陽明腑證」。

少陽病

是邪正交戰於表裡之間,為半表半里證,主要脈證為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喜嘔,脈弦。

太陰病

是里虛寒證,在三陰證中屬輕者,多因脾胃虛弱,為邪所侵,主要脈證為腹滿而痛,嘔吐泄瀉,飲食不下,脈弱。

少陰病

是全身虛寒證,病邪已深,病情亦重,主要脈證為欲寐,惡寒,四肢厥冷,脈微細。

厥陰病

是正氣已衰,病情變化多趨極端,常見寒熱錯雜現象,主要證候為厥冷與發熱交替,不思飲食,心中煩熱,氣上沖心,或吐,或泄瀉。

六經辨證規律是對傷寒(一切外感熱病)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一個總的概念,以有利於掌握病情真象,指導臨床實踐。

『肆』 張仲景的「六經病證」中的三陰病是具體如何治療的

三陰病,因屬虛寒、虛熱之證,疾病起因多屬寒邪直中少陰,以及年老虛弱抗邪乏力之人,病情均較險峻。另一種則為傳經之邪,因誤治而呈現的身體蜷縮,手足厥冷、昏沉萎靡或下利不止,脈象不清等,亦為危重之象。法以理中湯、四逆湯或附子湯為主方,取溫通中陽和回陽救陰之效。

『伍』 張仲景的「六經病證」中的三陽病是具體如何治療的

六經病證的治療,各有一定治則。如太陽病按證候又有「中風」、「傷寒」、「溫病」之分。凡無汗、脈緊的,屬表實,方用麻黃湯發汗,開腠理,驅寒邪。如脈浮緩,有自汗,屬表虛,則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其他按證立方。屬於陽明病的,主要指胃有實熱或邪熱蘊里,又有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之分。前者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者,治療以白虎湯清熱保津為主。後者,證見身燒壯熱,或潮熱,手足有汗,繞臍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故治療以用三承氣湯攻下燥結為主。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故以大、小柴胡湯為主方。

『陸』 六經辨證用葯

太陽病用桂枝湯,麻黃湯。陽明病用葛根湯,少陽病用柴胡湯,太陰病用理中湯,少陰病用四逆湯,厥陰病用烏梅丸。

『柒』 劉渡舟的六經病

劉渡舟還十分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傷寒論》六經病證,各有提綱證一條。提綱證是指能夠反映出每一經絡及其相關臟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點的證候群,對於某一經的辨證具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例如太陽病提綱證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是邪氣客於肌表,人體正氣抗邪於外的反映;「頭項強痛」,是太陽經脈受邪,而經脈氣血不利的反映;因為太陽經脈絡腦下項,頭項是太陽經脈所主之專位,故頭項強痛是太陽經受邪獨有的證候;「惡寒」與「脈浮」並見,是衛陽被傷,不能溫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脈二證反映了太陽經病變的基本脈證特點,揭示了太陽主病在表的病變規律,因而,臨床辨證只要掌握了提綱證,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心中瞭然。
此外,劉渡舟還認為六經辨證方法,原為邪氣傷人而立論,並非只針對傷寒之一病。應該看到,辨證之法是從六經之體而求證,由於六經之體各異,與六經相互絡屬的各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經的證候特點也就隨之不同。六經病提綱證反映了六經各自證候的共同特點,因此,掌握了六經病提綱證,不僅能夠掌握其在傷寒病中的辨證規律,而且還可以將其擴大至雜病的辨證范圍。正如清代醫學家柯韻伯所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
對於《傷寒論》398條條文排列意義,劉渡舟認為《傷寒論》398條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條文之間,或隱或現,或前或後,彼此間都有聯系。作者在寫法上,充分發揮了虛實反正,含蓄吐納,對比互明,言簡義永的文法與布局,從而把辨證論治方法表達無遺。研究《傷寒論》,首先要領會條文的組織排列意義,要在每一內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寫作目的,能學到條文以外的東西,要與作者的思想共鳴,才能體驗出書中的精神實質。例如《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30條:從第1條到第11條的內容是全書的綱領,具有指導全書,統領辨證的意義;從第12條到第28條,以穿插交敘的方法闡述了桂枝湯方的臨床適應證、禁忌證以及加減變化諸證,並引出麻黃桂枝合方的3個小汗法,作為其後論述麻黃湯證之先序;第29條與第30條,以誤治救逆的形式具體地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作了示範。可見《傷寒論》之398條有經有緯,發生著縱橫的聯系,以盡其辨證論治之能事。
著作豐富,推動傷寒學普及與提高
校定原文,其《傷寒論校注》被認為當代最具權威性的校注本。
順文解釋,如《傷寒論詮解》。
歸類編注,如以證分類之《傷寒挈要》,以方類證之《新編傷寒論類方》。
專題發揮,如《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臨證指要》
普及讀本,如《傷寒論通俗講話》、《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白話解》。
編撰教材,如《傷寒論選讀》、《傷寒論講義》。
主編辭書,如《傷寒論辭典》。

『捌』 六經辨證的方法是什麼

六經辨證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立的外感熱性病的辨證施治體系,在中醫發展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關於六經的實質,歷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但總體認為與人體的經絡有關聯。經絡臟腑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很可能影響到另一經,所以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一般說來,六經傳變,陽病大多從太陽開始,然後傳入陽明、少陽,如正氣不足,亦可傳及三陰;陰證大多從太陰開始,然後傳入少陰、厥陰,但亦有邪氣直中三陰的。總之,病邪傳變,大多自表而里,由實而虛;然在正復邪衰的情況下,亦可由里達表,由虛轉實。前者是病邪進展的傳變,後者是病情向愈的轉歸,所以有這樣的演變,是與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的,凡病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以及治療的恰當與否,都是決定疾病傳變的主要因素。如病人體質衰弱,或醫治不當,雖陽證亦可轉入三陰;反之,如病護理較好,醫治適宜,雖陰證亦可轉出三陽。所以,疾病的傳變雖然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是也總不離乎六經的證候范圍,因而只要分清六經脈證的界限,也就能識別六經病證的傳變證候。

一、太陽病證

太陽為人身的藩籬,主肌表,外邪侵襲,大多從太陽而入,正氣奮起抗邪,於是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的主脈主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是太陽病的基本脈證。凡具有如此脈證,在外感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但見此脈此證,即可辨為太陽病。

太陽病的病機是因外邪侵襲於肌表,正氣抗邪於外,故脈亦應之為浮。足太陽經脈從頭走足,行於身體的背部;太陽經脈受邪,失其柔和,故頭項強痛。惡寒,亦包括惡風在內,是外邪侵襲,衛陽被郁的緣故。

太陽病又有經證和腑證的區別。

(一)太陽病經證由於病人感受病邪的不同和體質的差異,同是太陽病經證,又有中風與傷寒的區別。

1.太陽中風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脈浮緩,自汗出,有時可見鼻鳴干嘔。

太陽中風為外傷風邪之意,與卒然昏倒的中風不同。太陽中風的主要病機,是由於營衛失調所致。

證候分析:太陽主表,統攝營衛。衛為陽,功主衛外;營為陰,有營養的作用。陽在外為陰之使,陰在內為陽之守。今風邪外襲,衛受病則衛陽浮盛於外而發熱,所謂「陽浮者熱自發」。正由於衛陽浮盛於外,失其固外開闔的作用,因而營陰不能內守而汗自出,汗出則營弱,所謂「陰弱者汗自出」。由於汗出肌腠疏鬆,營陰不足,故脈浮緩。汗出肌疏,故惡風。鼻鳴干嘔,則是風邪壅滯而影響及於肺胃使然。由於此證汗出肌腠疏鬆,所以又有表虛證之稱,這是對太陽傷寒證的表實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的虛證。

2.太陽傷寒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體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此為寒邪襲表,衛陽被束,營陰郁滯所致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壅於表,故惡寒,衛氣與邪抗爭,故發熱。起初有未發熱者,乃是寒邪初襲,衛陽被遏,暫時還未與邪相爭的現象。衛陽被遏,勢必與邪相爭,即會出現發熱。因此,傷寒臨床所見,多為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衛陽既遏,營陰亦受邪滯,筋骨失於濡煦,故身體骨節痛。腠理閉塞,所以無汗。正氣欲向於外而寒邪束於表,所以脈見浮緊。肺主呼吸而外主皮毛,邪束於外,肌腠失宣,必然影響及肺,由是肺氣不利,則呼吸喘促。因其無汗,故又稱為表實證。

(二)太陽病腑證

1.蓄水證

臨床表現:太陽病發汗以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浮。

證候分析:足太陽經脈連屬膀胱腑,太陽病過汗後,水蓄膀胱,主要表現為小便不利。胃中干、口渴都是過汗所致。

2.蓄血證

臨床表現: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者。

證候分析:太陽病未解,血蓄膀胱,故少腹急結;上擾心神,故其人如狂。

二、陽明病證

陽明病是因太陽病未愈,病邪逐漸亢盛入里所致。見於外感病過程中,陽氣亢旺,邪從熱化最盛的極期階段。按其性質來說,屬於里實熱證。

陽明病也有經證和腑證之分。

(一)陽明病經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大汗出,大渴引飲,面赤心煩,舌苔燥黃,脈洪大。

此為邪熱彌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而腸道尚無燥屎內結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入陽明,燥熱亢盛,充斥陽明經脈,故周身大熱。陽明之脈榮於面,熱勢上騰,故面赤。熱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汗出而津不能繼,故大渴引飲。陽明熱盛,蒸灼於心神,故心煩。熱甚津傷,所以舌苔燥黃。熱甚陽亢,陽明為氣血俱多之經,熱迫其經,故脈來洪大。

(二)陽明病腑證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或腹中轉矢氣,甚者譫語、狂亂、不得眠,舌苔多厚黃乾燥,邊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脈沉遲而實,或滑數等。

此為邪熱傳里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的證候。

證候分析:本證較經證為重,足陽明經內連大腸,陽明經熱盛不解,熱入陽明腑則出現本證。陽明經證,大熱汗多,或誤用發汗使津液外泄,於是腸中乾燥,里熱更甚,而致燥屎阻結,則成腑證。陽明的經氣旺於日晡時,而四肢稟氣於陽明,大腸腑中實熱,彌漫於經,故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熱與糟粕充斥腸道,結而不通,則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燥屎內結,結而不通,氣從下出,則腹中矢氣頻轉。邪熱熾盛上蒸而熏灼心宮,則出現譫語、狂亂、不得眠等症。熱內結而津液被劫,故苔黃乾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熱內結於腸,腸道壅滯而邪熱又迫急,故脈沉遲而實,或滑數。

三、少陽病證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苔白或薄黃,脈弦等。

少陽病從其病位上來看,是已離太陽之表,而未入陽明之里,正是在表裡之間,因而在其病變的機轉上,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里證,而是屬於半表半里的熱證。

證候分析:少陽位居半表半里,《傷寒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本病辨證總綱。因為少陽受病,邪熱熏蒸,膽熱上騰則口苦,津為熱灼則咽干,目為肝膽之外候,少陽風火上騰,所以目為之眩。此外,邪入少陽半表半里之間,正邪相爭,正不勝邪,則惡寒,正勝於邪,則發熱,因此寒熱往來,亦為少陽病的特點之一。少陽之脈布於脅肋,熱郁少陽,故胸脅苦滿。膽熱木郁,干犯胃腑,胃為熱擾,則嘿嘿而不欲飲食。少陽木郁,木火上逆,則心中煩擾。膽氣橫逆,胃土必自受侮,胃為邪襲,失其將下之常,而反氣逆向上,所以時時欲嘔,肝膽受病氣機郁滯,是以脈弦。

四、太陰病證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或舌苔白膩,脈象沉緩而弱。

太陰病的性質屬於里虛寒濕。脾屬太陰,與陽明胃相表裡,胃陽旺盛則邪從燥熱而化,脾陽不足則邪從寒濕而化,故陽明病屬於里實熱,太陰病屬於里虛寒。由於脾與胃同居中州,相為表裡,所以兩經見證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太陰病而中陽漸復,亦可轉為陽明。臨床所見,凡三陽病而中氣虛者,每易轉為脾胃虛寒的證候,稱為「傳經」;如里陽素虛而始病即見虛寒證候者,稱為「直中」;無論傳經或直中,凡見上述證候的可斷為太陰病證。

證候分析:脾土虛寒,氣機不利,則腹部滿悶;寒邪阻滯,則腹痛陣發。太陰病的腹滿、痛與陽明病的腹滿因於燥屎內結者,迥然不同。燥屎內結者,其滿痛必甚,而且痛必拒按;太陰病腹滿、痛為虛,所以腹滿時減,而且喜溫手揉按。由於中焦虛寒,故食不下或自利,以其邪從寒濕而化,且下焦氣化未傷,津液猶能上承,所以太陰病口多不渴,但在吐利嚴重的情況下,也可能有口乾渴的感覺,不過渴不喜飲,或渴喜熱飲而飲亦不多。寒濕之邪,彌漫太陰,故舌苔白膩,脈象沉緩而弱。

五、少陰病證少陰病屬於全身性虛寒證。少陰經屬於心腎,為水火之臟,是人身的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病變。少陰病既可從陰化寒,又可從陽化熱,因而在臨床上有寒化、熱化的兩種不同證候。

(一)少陰病寒化證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脈微欲絕,反不惡寒,甚至面赤。

少陰病寒化證是少陰病過程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證候,多為陽氣不足,病邪內入,從陰化寒,故呈現出全身性的虛寒徵象,這與太陰病的腸胃虛寒證是判然有別的。

證候分析:少陰陽氣衰微,陰寒獨盛,故無熱惡寒,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亦即「陽虛則外寒」之義。陽氣衰微不能鼓動血液運行,是以脈微細;「陽氣者,精則養神」,今陽氣衰微,神氣失養,故呈現「但欲寐」即神情衰倦的迷糊狀態。此外,更由陽衰寒盛,外不能溫煦四肢,四肢失其所本,則四肢厥冷;內不能溫運於脾胃,陰霾充斥,故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在這里應當明確,下利清谷,即指下利而完谷不化,此種下利,必兼口渴,與太陰病的自利不渴者不同。因少陰病下焦陽氣衰微,不能化氣升津,同時下利較甚,津液亦隨之外泄,所以少陰下利,每多口渴;若太陰下利,下焦陽氣未受影響,且下利不如少陰之甚,所以太陰病的下利,口多不渴,這是兩者的區別。若陰寒極盛於下,將殘陽格拒於上,則表現為陽浮於上的面赤「戴陽」假象。

(二)少陰病熱化證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紅赤,脈象細數。

此為陰虛陽亢,從陽化熱的證候。

證候分析:少陰病熱化證是陰虛陽亢,與少陰病寒化證的陽微陰盛,正好相反。邪入少陰,少陰為水火之臟,既可從陰化寒,也可從陽化熱,化熱則陰液受灼,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水虧則不能上濟心頭,而心火獨亢,陽亢不入於陰,陰虛不受陽納,則心煩不寐。更因心火上炎而陰液耗傷,故又出現口燥咽干,舌尖紅赤及脈細數等一系列的陰虛陽亢病象。

六、厥陰病證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厥陰病在病程中為病變的較後階段,這個階段正氣和病邪相爭於內,病變的表現極為錯綜復雜。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而挾胃,故其病變雖極復雜,但是歸結起來,其病則多顯示出肝膽和胃的證候,臨床特點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由於其病理變化、正邪消長的不同,故有上熱下寒和厥熱勝復的不同機轉。

證候分析:厥陰病的主症,表現為上熱下寒。因厥陰為陰之盡,其特點是陰陽各趨其極,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寒。其主症中的前三症,是上焦津傷熱擾的上熱表現;後者是下部腸道虛寒,蛔蟲因棲息環境改變且無食物而竄動,故呈現出食則吐蛔的症狀。

七、六經病的合病、並病、傳經與直中

(一)合病

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發生的為合病,例如太陽病傷寒證或中風證和陽明病同時出現,為「太陽陽明合病」;三陽經同病的為「三陽合病」等。

(二)並病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並病,這與兩經同時發病者不同。例如太陽病,發汗不徹因而轉屬陽明,為太陽陽明並病;少陽病進一步發展而又涉及陽明,或少陽證未罷而已見陽明證的,為少陽陽明並病;以及症見頭項強痛,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等的太陽少陽並病。其實這是疾病傳變中的一種形式。

(三)傳經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里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稱為「傳經」。傳經與否,關鍵決定於受邪的輕重、病體的強弱和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面。如邪氣盛,正氣衰,則發生轉變;正氣盛,邪氣退,則病轉愈。身體較強者,病的轉變多在三陽經;身體弱者,容易傳入三陰。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徑傳三陰,但三陰病也不一定從陽經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三陰。傳經的一般規律有:

1.循經傳

就是按六經次序相傳。如太陽病不愈,傳入陽明,陽明病不愈,傳入少陽;三陽病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陰,終傳厥陰。一說有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相傳者。

2.越經傳

是不按上述循經次序,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越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氣不足所致。

3.表裡傳

即是相為表裡的經相傳。例如太陽傳入少陰,陽明傳入太陰,少陽傳入厥陰。表裡相傳,是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劇的證候,與越經傳同義。

(四)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徑中陰經,表現出三陰經證候的為直中。

上述都屬由外傳內,由陽轉陰。此外,還有一種里邪出表,由陰轉陽的陰病轉陽證。所謂陰病轉陽,就是本為三陰病而轉變為三陽證,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徵象。

『玖』 六經辨證的少陽病證治

《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1.少陽正治法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里實證,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陽病的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然而,少陽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因為少陽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裡作用的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正治方。
2:少陽兼證治法
(1)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痞結,微嘔,是少陽兼太陽病,可用柴胡桂枝湯。
(2)少陽證而復見腹滿痛,鬱郁微煩,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黃等,是少陽兼陽明裡實證,用大柴胡湯。
(3)少陽病腹中拘急而痛,脈象浮1嗇沉弦,是少陽病兼里氣不足,先用小建中湯補虛,服葯後里虛得復,而少陽病證不減,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4)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是邪熱陷於少陽,水飲不化,當宜柴胡桂枝乾薑湯和解宣飲。
(5)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痛不可轉側,是邪入少陽正虛神浮,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6)熱氣(胃熱)上逆嘔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熱下寒,用黃連湯清上溫中。

『拾』 六經辨證的太陰病證治

《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概括: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1.太陰病正治法
太陰病因屬里虛寒證(脾胃虛寒,故其治療原則,當以溫法補法為主,以溫中散寒為重點。如表證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證為急的,先治其里。《傷寒論太陰篇》沒有肯定方子,我們根據里虛寒證來看,自當溫里為主,特補出理中湯為太陰病主方。
2.太陰病兼變證治法
(1)既有下利腹脹滿(太陰里虛證),又有身體疼痛(太陽表證),是里虛挾表,當先用理中湯溫里,然後再用桂枝湯治表。
(2)表證未解,而又有腹滿時痛,用桂枝加芍葯湯(桂枝湯加重芍葯用量),表未解挾有宿食而里實滿痛,用桂枝加大黃湯。

閱讀全文

與六經病的最佳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兒去甲腎上腺素計算方法 瀏覽:303
幼兒身高測量方法 瀏覽:42
證券技術分析最基礎的方法 瀏覽:946
衣服的裁剪方法簡單 瀏覽:624
有沒有竹筍怎麼看的方法 瀏覽:576
小鴿子鑒別方法 瀏覽:230
梧桐子跳繩的安裝方法 瀏覽:873
三次樣條插值函數計算方法 瀏覽:638
早期腺肌症的治療方法方案 瀏覽:169
公積金貸款利息計算方法 瀏覽:947
清洗洗衣機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346
認知能力訓練方法 瀏覽:252
你好鄰居第一章通關快速方法 瀏覽:100
測量人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361
去視頻水印字的方法 瀏覽:309
菜花炒肉方法步驟美食傑 瀏覽:495
嬰兒長濕疹怎麼辦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888
胡麻油減肥食用方法 瀏覽:511
頸結石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999
白駁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