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確的量身高應該在什麼時候量
平均一下就好了,沒人會因為早晚的這一厘米差距而斤斤計較的,除非是要求特別精確的。一般量身高都是白天量,你按上午的說也沒什麼,應該沒太大問題
B. 到底怎樣量身高才准確啊
人靠牆站立,用直尺從頭頂伸到牆的一端並在牆上作好記號,然後再用捲尺量牆的高度,最出來的就是你的身高!
變化是細微的,如果你想量身高准確,也許是早上吧.早上剛起床和晚上臨睡前各脫鞋量一次取均值 ;
據測定一個人早晨和晚上的身高不一樣,而且總是早上剛起床時身高略高。這與構成人體身高的關節組織和韌帶的鬆弛有關。脊柱的椎骨之間都由椎間盤相連結,椎間盤富有彈性,它的形態可以隨所受力的變化而不同:受壓時可被壓扁,除去壓力又可恢復原狀。由於椎間盤有上述特點,因此,當人體經過一天的勞動或長時間的站立、行走、勞動之後,椎間盤會因受壓而變扁,整個脊柱的長度縮短,身高就降低。經過一整夜的睡眠,椎間盤恢復了原狀,便出現了「早高晚矮」的有趣現象。
最佳時間是 上午9點~~11點之間~
C. 教您如何正確測量身高
在門診時間總看到家長給孩子測量身高,但往往很多家長的測量方法不對,以至於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估測就會出現失誤。所以特此發表這篇文章,希望家長們能學而致用。 身高測量:准確測量身高需要注意「四同」: ①相同的測量尺、測量工具; ②相同的時間,由於站立或坐起後,人的脊柱的椎間隙會受到壓縮,早晚身高會不同,相同的時間測量才有可比性; ③相同的站立方法(要求脫鞋、腳跟、臀部、肩部和頭部全部靠牆,挺胸、收腹、腰部盡量挺直、兩眼平視,頭部不要過仰,否則測不到頭部的最高點); ④同一測量者測者,不同的人,尺卡在頭部的松緊度會有差別。 如果在家測量,可在牆上貼一張紙,每次測量後在紙上畫一條線,不需要每測量出具體高度,只需要區分出與上一月的差距即可。時常會有家長反應,「孩子上個月增長了2到3公分 ,主要是與測量誤差有關。治療時間長一點後,可用幾個月的增長幅度去平均 注意:平時不要過於頻繁測量身高,一般一個月測量一次即可,否則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心理壓力過大,不利於長高。
D. 測量身高的方法有幾種
很多人都認為量身高很簡單,用尺子量一下就可以了,其實身高測量還是很有講究的。 比如說對測量工具就有一定的要求。測身長(卧位長)及頂~臀長可使用標準的量床、攜帶式量板,測身高或坐高可使用身高計或固定牆上的立尺或軟尺。軟尺宜用布質塗漆製成,不宜用伸縮性較大的純塑料製做。 身高的測量方法,3歲以下與3歲以上有所不同。 3歲以下小兒測量卧位長時,要脫去鞋襪,僅穿單褲(或不穿)。仰卧於量床底板中線上,助手固定幼兒頭部使其接觸頭板,孩子臉朝上,兩耳在一水平線上。測量者位於小兒右側,左手握住其雙膝,使兩下肢互相接觸並貼緊底板,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觸兩側足跟。雙側有刻度的量床要注意兩側讀數一致。如果用無圍板的量床或攜帶式量板,應注意足板底邊與量尺緊密接觸,使足板與後者垂直。 3歲以上小兒和青少年測量身高時,被測者脫去鞋襪、帽子和衣服,僅穿背心和短褲,立於木板台上,取立正姿勢,兩眼視線向前,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後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度,腳跟、臂部和兩肩胛角間幾個點同時接觸立柱。測量者手扶滑測板使之輕輕向下移動,直到板底與顱頂點恰好相接觸,注意測量者的眼睛要與滑測板在一個水平面上。
E. 應該如何正確的量身高啊
測量方法:
1.被測量者赤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
2.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3.量身高量前面和後面是一樣的,正面量和側面量也是一個性質的,最好還是請比自己高的朋友幫忙量,這樣比較准確。
身高、體重指標,不但反映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而且與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發育相吻合。
身高是對人體縱向各部分的長度與比例而言,原於人體的縱向生長,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男性在20~24歲、女性在19~23歲,四肢長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長了。
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營養、體育運動、環境、生活習慣、種族、內分泌、性成熟早晚(初潮年齡18歲比11歲者平均高出5厘米)、遠近親婚配、醫學進步等等。
(5)量身高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監測生長速度,及時發現問題
現實生活中,孩子身材矮小是一種「病」,帶來的問題非常多,一定得早期干預和治療。
最佳治療時間是3~10歲,家長要定期帶孩子體檢,養成動態監測生長發育進程的習慣,每3個月定時、定點、使用相同工具給孩子測量身高。
一旦發現生長速度過慢或過快都需要查找原因。如果排除營養、慢性病、內分泌、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因素,出現青春期前身高猛增、第二性徵發育等現象,一定要到醫院就診。
良好生活方式有助長高
如今,孩子因吃不飽引起營養不良的情況已經非常罕見,多數是由於膳食結構不合理、進食習慣不健康、垃圾食品攝入過多所致。
家長是孩子健康的「守門員」,要保證營養均衡,適量食用含優質蛋白、鈣豐富的食物,有助長個。
科學運動可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加快骨組織生長,建議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選擇合適的運動,如跳繩、打籃球、游泳等伸展性運動更有利於長個。
另外,家長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要過晚入睡,不要開燈睡覺。讓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父母的關愛是增高的一劑「良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健康網—孩子每年長個不足五厘米早就醫
F. 量身高怎麼站才正確
量身高最准確的方法:被測人赤腳站立,「立正」體位位於測高儀的底板上,腳跟、骶骨和兩肩胛間用測高儀測量。
被測人頭向左、向右站立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和眼窩下緣最低位,然後將身高計的水平板移至被測人頭上方,使其松緊度合適,即可測得身高。
身高的影響因素
身高、體重指標,不但反映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而且與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發育相吻合。身高是對人體縱向各部分的長度與比例而言,原於人體的縱向生長,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男性在20~24歲、女性在19~23歲,四肢長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長了。
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營養、體育運動、環境、生活習慣、種族、內分泌、性成熟早晚(初潮年齡18歲比11歲者平均高出5厘米)、遠近親婚配、醫學進步等等。
G. 測量身高時,怎樣的姿勢會量的高些
1、測量方法:被測人赤腳站立,以「直立」姿勢站立在測高儀的地板上,腳跟,可以站在被測人的任一側,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的最低點和軌道下邊緣的最低點,然後將高度計的水平板移到頂部使人的頭部緊致。適當時,可以測量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的高度都應赤腳,並同時(早上比較准確),使用相同的高度計,前後身體姿勢應保持一致,高度計應放在地面上平坦並靠牆的根部。最好以30秒的間隔進行兩次連續的高度測量。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高度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7)量身高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體重變化迅速,因此體重增加或減少常被用作評估健康狀況的客觀標准。事實上,用身高增長來評估生長、發育、健康和疲勞並不比體重更准確。
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一年測量一到兩次(最好是每季度測量一次)是跟蹤他們生長發育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正常的高度生長意味著良好的生長發育,生長緩慢,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停止。因此,有必要分析原因,採取相應措施,有針對性地修復。
中老年人通常測量身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評估年齡。身高隨年齡而下降。正常人在20到30歲達到巔峰。從40歲開始,身高每增加10年就會增加1-2厘米的高度。平均而言,年長男性的身高下降了2.25%,而女性的身高下降了2.5%。
H. 如何正確的在家裡給孩子量身高
身高是頭、脊柱及下肢長度的總和。
躺著量為身長,站立時量叫身高。
身高增加最快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生後2年之內共增加約36厘米,第二個時期在青春發育時期。這兩個時期增長的值對最後的身高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目前有的父母可能關心孩子的身高比體重更多,希望在家裡經常為孩子測量,以下幾點要注意:
(1)測量時要脫去鞋、帽、襪子。
(2)最好在上午量身高。午後可能因疲勞而使脊柱受壓,測量值比上午低。
(3)測量方法要准確。體重因肥胖、消瘦,可重可輕,但身高只有逐年增加,除非到達老年。但有時會出現近一次的身高比前一次矮,主要是方法不正確。
A.3歲以下躺著量。小兒睡在桌上,桌面靠牆壁,桌外緣撳下軟尺,刻度讀數到0.1厘米。頭頂靠牆壁,一人二手扶著頭使身體上緣與眼眶下緣的連接線與桌面垂直。測量者一手按住膝關節使之伸直,另一手拿光滑的木板,使二足平踏木板,將木板與桌面接觸點延伸到軟尺,讀數到0.1厘米。
B.3歲以後站立量。門上撳軟尺,零點自地面始。小兒二足靠攏直立靠門;頭、肩、臀、足跟四點與門接觸。頭部位置同前。一手持一光滑木板輕壓頭頂正中部,即可讀數。
I. 怎樣標准測量身高
身高必須准確測量,否則就無法可靠地評價,尤其是不能正確計算兩次測量時間間隔中兒童的生長速度。 身高的測量方法,3歲以下與3歲以上有所不同。3歲以下兒童,由於站立測量困難,而採用測量卧位身長。用標準的計量床或攜帶式量板。小兒脫去鞋、襪、帽,僅穿單褲,仰卧於計量床地板中線上。助手固定幼兒頭部使其接觸頭板,孩子臉朝上,兩耳在一水平線上。測量者位於小兒右側,左手握住其雙膝,是兩腿並攏緊貼量床,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觸兩側足跟。使用雙側有刻度的量床,要注意兩側讀數要一致。如果用無圍板的量床或攜帶式量板,應注意足板底邊與量尺緊密接觸,使足板與後者垂直。讀足板處所示數字。 3歲以上小兒和青少年測量身高時,用立式身高計或固定於牆壁上的立尺。測前脫去鞋、襪、帽,僅穿背心和短褲,令兒童背靠身高計立柱或牆壁,腳後跟、臀部及兩肩同立柱或牆壁接觸,取立正姿勢,兩眼視線向前,胸部稍挺起,腹部稍微後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腳跟靠攏。角尖分開約60度,腳跟、臀部和兩肩胛骨間幾個點同時接觸立柱。測量者手扶著測量板使之輕輕向下移動,注意測量著眼睛,要與測量板在一個水平面。讓板子的底部與顱頂點恰好相接觸時讀數。 脊柱彎曲度增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