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科和內科什麼區別,兩者主要針對什麼病症進行治療涉及醫學問題,望嚴肅作答。
一,外科
外科是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臨床表現,診斷,預防和治療的科學,是以手術切除、修補為主要治病手段的專業科室。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外科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各醫院外科的專科設置原則與內科類同,通常與內科相對應。外科疾病分為五大類:創傷,感染,腫瘤,畸形和功能障礙。
外科是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臨床表現,診斷,預 防和治療的科學。
外科疾病分為五大類:創傷,感染,腫瘤,畸形和功能障礙。這些疾病往往需要以手術或手法處理作為主要手段來治療。因此,手術就成為外科所特有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也往往把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作為區別內科還是外科疾病的標准。但外科學並不等於手術學,手術只是外科疾病治療方法中的一種。
外科檢查的意義在於:通過對皮膚、淋巴、甲狀腺、脊柱四肢、關節、泌尿生殖器等檢查,初步排除常見疾病。 手術范圍擴大到身體各個部位,並且向深,難發展,因此促使外科不得不進行更細的分工,在外科範圍內除了普通外科(包括腹部外科)外,分別成立了顱腦,胸腔,心血管,泌尿,矯形,整形,創傷,燒傷,腫瘤,小兒外科,神經外科等,有的還建立顯微外科器官移植等專科。
二。內科
內科學包含了依不同器官系統而分類的次專科:心臟內科、呼吸科、肝膽腸胃科、腎臟科(泌尿內 消化內科科)、血液科、腫瘤科、內分泌科、傳染病科、免疫科、風濕科、神經科、兒科、神經內科、老年病科等,但各地甚至各醫院對次專科的分類可能有所不同。各次專科多半有成立各自的醫學會,各自審查次專科醫師的資格並舉辦學術活動。廣義的內科學更包含了皮膚科、眼科、精神醫學、復健科(康復科)、放射科、安寧緩和科、環境及職業病科等非用外科手術方式治療之專科。
內科體檢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 心臟檢查:心尖搏動、心界大小、心率快慢、節律是否整齊、有無心臟及血管雜音、心包磨擦音。 • 呼吸系統:胸部音響、肺肝界、呼吸頻率快慢,有無干濕性羅音及胸膜磨擦音。 呼吸內科檢查
• 消化系統:腹部有無壓痛,肝脾是否腫大、有無包塊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是否正常。 • 神經系統:意識狀態是否清晰、語言是否流利,腦神經系統檢查、肌力、肌張力、生理反射是否正常、有無病理征。 • 一般情況:鞏膜有無黃染、結膜是否紅潤、眼瞼及雙踝部有無水腫。 內科學與外科學的區別:從本質上講,內科和外科雖然都屬於醫學的范疇,即使二者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共通之處,但二者的工作性質以及內外科醫生的思維方式都是大相徑庭的。內科學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雖然的有其實踐性,但是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把人體當作一個獨立的系統來進行研究。而外科由於存在人為的因素的介入,更多的時候要把人體當作一個開放的系統來思考。如果把內科醫生稱為「家」的話,那麼外科醫生就是「匠」。但是如果一個內科醫生只是關門做學問,而不去進行臨床實踐,他就永遠也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醫家」;同樣如果一個外科醫生,只去鑽研如何把手術做的漂亮完美,而忽略了理論的學習和歸納總結,他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巧匠」。也許是工作性質的不同,內外醫生的外在氣質也有一定的差別,外科工作對醫生的要求是雷厲風行,膽大心細,果斷乾脆,遇事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內科工作要求醫生思維縝密,知識淵博,細致入微。醫學院畢業的女同學一般嚮往干內科工作,因為內科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致。男同學都嚮往做外科工作,因為外科工作更有挑戰性,更有成就感,更有吸引力。
內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血液內科,傳染病科,小兒科等等等。 內科問診
呼吸內科:包括的疾病有感冒、肺炎、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哮喘、肺癌、肺心病、呼吸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氣胸、肺膿腫、胸腔積液、間質性肺疾病。
三,最新學科----介入科,
是在B超、CT、X線、DSA等影像設備監視下,利用穿刺技術、導管技術、經皮血管腔內成形技術、內支架技術等進行病理活檢、診斷性造影和介入治療。它不同於外科手術治療,又不同於內科的「打針吃葯」,有些學者也將其與內、外科並列,稱為「第三醫學」。介入醫學近十年蓬勃發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各個領域,它以最小的創傷、最確切的診斷、最佳的療效、最小的並發症、治療後皮膚不留疤痕為優點,日益顯現出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到廣大醫生及患者的青睞。
B. 外科主要作什麼
主要是醫治一些皮外傷,還有就是協助別的科室.
C. 西醫外科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你的問題太籠統。目前的外科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內鏡治療,如腹腔鏡、胸腔鏡、陰道鏡、支氣管鏡等。手術又有多種。
D. 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治療方法,是針對疾病所採取的措施。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治方法和外治方法兩種。
一、內治法:中醫外科的內治方法大約分三大類十一種方法。中醫外科疾病是從瘡瘍論治開始,其治療方法也明顯體現針對瘡瘍的初起、形成、潰後三個階段治療措施,即中醫外科疾病三類治法,即消法、托法、補法。
消法:是指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葯,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適用於初起腫瘍、非化膿性腫塊疾病和各種皮膚病。
托法:是指運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葯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適用於外瘍中期。
補法:是指運用補益葯物,恢復正氣,助養新生,使瘡口早日癒合的治療法則,適用於潰瘍後期。
內治方法中詳細分為十一種方法,具體如下:
1、解表法:是運用解表發汗的葯物,使邪從汗解。在具體應用時,還要分風寒、風熱之不同,則其治療方法也相應地施以辛涼解表和辛溫解表。
2、通里法:是用瀉下葯物,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
3、清熱法:用寒涼的葯物,使內蘊熱毒得以清解,是治熱毒蘊結的主要法則。在具體運用時,還要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分別使以不同的清熱法,如清熱解毒、清氣分熱、養陰清熱等不同方法。
4、溫通法:是運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等葯物,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是治療寒證的主要法則,根據病邪的不同,分為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溫經散寒、祛風化濕之不同。
5、祛痰法:是運用咸寒軟堅化痰葯物,使因痰凝聚的腫塊得以消散的法則。臨床運用中,大多是針對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根據病情不同,可分為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營化痰等不同。
6、理濕法:是運用燥濕或淡滲的葯物,以祛除濕邪的一種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濕邪致病者,多挾有熱邪、風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須結合清熱、袪風等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7、行氣法:是運用理氣的葯物,使氣機流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消腫散堅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氣郁結而發病者有很多,往往導致氣血凝滯,因此,行氣法多與活血葯配合使用。
8、和營法:是用調和營血的葯物,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的目的。
9、內托法:是運用透托和補托的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液化成膿,並使擴散的證候趨於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根據不同病情,分為透托和補托兩類。
10、補益法:是運用補虛扶正的葯物,使體內氣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種虛弱現象,恢復人體正氣,助養新肉生長,使瘡口早日癒合的治療法則。根據患者虛損情況,分為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
11、養胃法:是運用扶持胃氣的葯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來源,扶正祛邪,促進康復。具體運用分為理脾和胃、和胃化濁、清養胃陰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醫外科的外治方法是運用葯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於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葯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
葯物療法:是運用葯物製成不同的劑型,施用於患處,並賴葯物的性能,使其直達病所,產生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膏葯:是按配方用若干葯物浸於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
2、油膏:是將葯物和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
3、箍圍葯:是借葯粉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初起輕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於限局,達到早日成膿和破潰;就是在破潰後,余腫未消者,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餘毒。
4、摻葯:是將各種不同的葯物研成粉末,根據制方規律,並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於膏葯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於病變部位。分為消散葯、提膿祛腐葯、腐蝕葯、平胬葯、生肌收口葯、止血葯、清熱收澀葯、酊劑、洗劑、新鮮草葯直接外用等。
手術療法:依據病變不同可分為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結扎法等。
其他療法:主要有引流法、墊棉法、葯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浸漬法)等。
總之,各種不同方法的運用,主要是醫師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階段,擇機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而應用的。有時治療時,可能內外治結合,也可能內治、外治中多種不同的方法聯合應用。如內治方法,運用時,往往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但應用中不同階段會有所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中醫治療具有十分明顯的個體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統百人,一方統一病。
E. 外科總論和分論區別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范疇是在整個醫學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且不斷更新變化的。在古代,外科學的范疇僅僅限於一些體表的疾病和外傷;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對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獲得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加之診斷方法和手術技術不斷地改進,現代外科學的范疇已經包括許多內部的疾病。按病因分類,外科疾病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損傷 由暴力或其他致傷因子引起的人體組織破壞,例如內臟破裂、骨折、燒傷等,多需要手術或其他外科處理,以修復組織和恢復功能。
(二)感染 致病的微生物導致組織、器官的損害、破壞、發生壞死和膿腫,這類局限的感染病灶適宜於手術治療,例如壞疽闌尾的切除、肝膿腫的切開引流等。
(三)腫瘤 絕大多數的腫瘤需要手術處理。良性腫瘤切除有良好的療效;對惡性腫瘤,手術能達到根治、延長生存時間或者緩解症狀的效果。
(四)畸形 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齶裂、先天性心臟病、肛管直腸閉鎖等,均需施行手術治療。後天性畸形,例如燒傷後瘢痕攣縮,也多需手術整復,以恢復功能和改善外觀。
(五)其他性質的疾病 常見的有器官梗阻如腸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環障礙如下肢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症等;結石形成如膽石症、尿路結石等;內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也常需術治療予以糾正。
現代外科學,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治療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為此,現代外科學必然要涉及實驗以及自然科學基礎。
外科學與內科學的范疇是相對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術或手法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而內科一般以應用葯物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術的,而常是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才需要手術,例如化膿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葯物治療,形成膿腫時才需要切開引流。而一部分內科疾病在它發展到某一階段也需要手術治療,例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時,常需要手術治療。不僅如此,由於醫學科學的進展,有的原來認為應當手術的疾病,現在可以改用非手術療法治療,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結石可以應用體外震波,使結石粉碎排出。
F. 外科學的學科介紹
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發現頭顱的手術痕跡。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也就已經從戰爭、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外科的實踐經驗。現代外科學開創於19世紀末,起先經常由受過培訓的理發師代理執行手術——即所謂的「醫療理發師」(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許多英聯邦國家外科醫師被稱呼為「先生」(Mister)而不是「醫生」(Doctor)。在20世紀初,隨著消毒、麻醉、止血、輸血等技術的產生和進步,現代外科學得以逐
漸深化及完善。 現代外科學奠基於是19世紀40年代,先後解決了手術疼痛、傷口感染和止血、輸血等問題。
手術疼痛曾是妨礙外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美國Morton首先採用了乙醚作為全身麻醉劑,並協助Warren用乙醚麻醉施行了很多大手術。自此,乙醚麻醉就被普遍地應用於外科。1892年德國Schleich首先倡用可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但由於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魯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魯卡因仍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葯。
傷口「化膿」是100餘年前外科醫生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問題之一,其時,截肢後的死亡率竟高達40%~50%。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檢查產婦前用漂白粉水將手洗凈,遂使他所治療的產婦死亡率自10%降至1%,這是抗菌技術的開端。1867年英國Lister採用石炭酸溶液沖洗手術器械,並用石炭酸溶液浸濕的紗布覆蓋傷口,使他所施行的截
肢手術的死亡率自40%降至15%,從而奠定了抗菌術的基本原則。1877年德國Bergmann對15例膝關節穿透性損傷傷員,僅進行傷口周圍的清潔和消毒後即加以包紮,有12例痊癒並保全了下肢,他認為,不能將所有的傷口都視為感染的,而不讓傷口再被沾污更為重要。在這個基礎上他採用了蒸氣滅菌,並研究了布單、敷料、手術器械等的滅菌措施,在現代外科學中建立了無菌術。1889年德國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國Halsted倡議戴橡皮手套,這樣就使無菌術臻於完善。 手術出血也曾是妨礙外科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1872年英國Wells介紹止血鉗,1873年德國Esmarch在截肢時倡用止血帶,他們是解決手術出血的創始者。1901年美國Landsteiner發現血型,從此可用輸血來補償手術時的失血。初期採用直接輸血法,但操作復雜,輸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國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枸櫞酸鈉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間接輸血法,以後又有血庫的建立,才使輸血簡便易行。
1929年英國Fleming發現了青黴素,1935年德國Domagk倡用百浪多息(磺胺類葯),此後各國研製出一系列抗菌葯物,為外科學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再加以麻醉術的不斷改進,輸血和補液的日益受到重視,這樣就進一步擴大了外科手術的范圍,並增加了手術的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溫麻醉和體外循環的研究成功,為心臟直視手術開辟了發展道路。60年代開始,由於顯微外科技術的進展,推動了創傷、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前進。70年代以來,各種纖維光束內窺鏡的出現,加之影像醫學的迅速發展(從B型超聲、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診治水平;特別是介入放射學的開展,應用顯微導管進行超選擇性血管插管,不但將診斷,同時也將治療深入到病變的內部結構。此外,生物工程技術對醫學正在起著更新的影響,而醫學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特別對癌基因的研究,已深入到外科領域中。毫無疑問,外科學終將出現多方面的巨大變化。 隨著現代外科學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的迅速發展,一個外科醫生已不可能掌握外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技能;為了繼續提高水平,就必須有所分工。因此,外科要進一步分為若干專科;有的按人體的部位,如腹部外科、胸心外科;有的按人體的系統,如骨科、泌尿外科、腦神經外科、血管外科;有的是按病人年齡的特點,如小兒科、老年外科,有的是按手術的方式,如整復外科、顯微外科、移植外科;還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質,如腫瘤外科、急症外科等。特別是由於手術范圍的日益發展,對麻醉的要求不斷提高,就需要有麻醉專業;建立監護病房,也是為了達到同一目的。
外科經常處理的問題包含了創傷、各種胸腹部急症、先天/後天性畸形、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在臨床應用上和麻醉學、特級護理學、病理學、放射學、腫瘤學等其它醫學專科工作關系極其密切。隨著葯物、早期診斷技術與其他醫療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學)的發達,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轉變為非外科治療為主,然而外科手術仍然是這些治療無效或產生並發症不可或缺的後線支持,而外科微創手術(內窺鏡手術)的領域也在蓬勃發展。 (一)損傷 由暴力或其他致傷因子引起的人體組織破壞,例如內臟破裂、骨折、燒傷等,多需要手術或其他外科處理,以修復組織和恢復功能。
(二)感染 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蟲侵襲人體,導致組織、器官的損害、破壞、發生壞死和膿腫,這類局限的感染病灶適宜於手術治療,例如壞疽闌尾的切除、肝膿腫的切開引流等。
(三)腫瘤 絕大多數的腫瘤需要手術處理。良性腫瘤切除有良好的療效;對惡性腫瘤,手術能達到根治、延長生存時間或者緩解症狀的效果。
(四)畸形 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齶裂、先天性心臟病、肛管直腸閉鎖等,均需施行手術治療。後天性畸形,例如燒傷後瘢痕攣縮,也多需手術整復,以恢復功能和改善外觀。
(五)其他性質的疾病 常見的有器官梗阻如腸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環障礙如下肢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症等;結石形成如膽石症、尿路結石等;內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也常需術治療予以糾正。
現代外科學,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治療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為此,現代外科學必然要涉及實驗以及自然科學基礎。
外科學與內科學的范疇是相對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術或手法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而內科一般以應用葯物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術的,而常是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才需要手術,例如化膿性感染,在前期一般先用葯物治療,形成膿腫時才需要切開引流。而一部分內科疾病在它發展到某一階段也需要手術治療,例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時,常需要手術治療。不僅如此,由於醫學科學的進展,有的原來認為應當手術的疾病,已經可以改用非手術療法治療,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結石可以應用體外震波,使結石粉碎排出。有的原來不能施行手術的疾病,創造了有效的手術療法,例如大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應用了低溫麻醉或體外循環,可以用手術方法來糾正。特別由於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使外科與內科以及其他專科更趨於交叉。所以,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診療方法的改進,外科學的范疇將會不斷地更新變化。
外科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術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從而使病人得到治療。外科學和所有的臨床醫學一樣,需要了解疾病的定義、病因、表現、診斷、分期、治療、預後, 而且外科學更重視開刀的適應症、術前的評估與照顧、手術的技巧與方法、術後的照顧、手術的並發症與預後等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
臨床外科學根據治療目標的不同有著明確的分工,可分為普通外科(現專指各種腹腔、乳房、甲狀腺及簡單的皮膚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兩者可合稱心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有時簡稱腦外科)、頭頸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矯形外科(即骨外科)、小兒外科、移植外科等。廣義的外科學則尚可包含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牙科(口腔面頜外科)等。 現代外科學傳入中國雖有幾百年的歷史,然而在舊中國進展很慢,一直處於落後狀態。有外科設備的大醫院都設在少數的幾個大城市,稍大的手術如胃大部切除、膽囊切除或腎切除等也只能在幾個大城市的幾個大醫院中進行;外科醫生很少,外科的各種專科多未形成。建國後,中國的外科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外科體系。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高等醫學院校外科隊伍不斷壯大;外科專科如麻醉科、腹部外科、胸心外科、骨科、整復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以及兒科外科等均已先後建立。外科技術不但得到普及,並且在普及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提高。普及方面:中國的縣醫院有有外科專業,設備和技術條件不斷改善;而且不少縣以下的基層醫院也開展了外科工作。提高方面:新的外科領域如心血管外科、顯微外科技術以及器官一直正在蓬勃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另外重要的外科儀器器械如體外循環機、人工腎、心臟起搏器、纖維光束內鏡、人工血管、人工心臟瓣膜、人工關節以及微血管器械、震波碎石裝置等,都能自行設計生產。 由於貫徹了中醫政策,中西醫結合在外科領域里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些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膽管結石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等,獲得了較好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應用動靜結合原則,採用小夾板局部外固定,既縮短了骨折癒合時間,又恢復了肢體功能。其他如內痔、肛瘺和血管性脈管炎等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均取得了較單純西醫治療為好的效果。
建國以來廣大的外科工作者遵循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和創傷,千方百計的進行搶救,做出了優異成績。自1985年成功地搶救了一例大面積燒傷工人之後,大面積燒傷的搶救治療水平不斷提高,又有不少例3度燒傷面積超過90%的治癒報道。進入了國際領先行列。1963年,首次成功地為一工人接活了已斷離6小時的右前臂後,中國各地陸續接活了斷指、斷掌、斷肢已達數千例。離斷時間長達36小時的肢體、截斷三節的上肢的再植、同體異肢的移植等均獲得成功,在國際上屬於領先地位。多年來,中國外科工作者在長江兩岸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在農村簡易的手術室中,給幾萬名晚期血吸蟲病人進行了巨脾切除術,使他們恢復了健康,重新走上生產崗位。腫瘤的防治工作也迅速開展,對食管癌、胃癌、乳癌等進行了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口的普查,不但使這些癌腫得到早期發現,還在高發地區調查了這些癌腫與各種環境因素的關系,提出了新得研究課題。 必須認識到,世界上的每一項專業都經歷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研究和探討,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外科學也是一樣,歷史上所有為解除病人疾苦而刻苦鑽研的外科工作者,對外科學的充實和提高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都是值得人們繼承和學習的。 中醫外科學,中醫學以外科命名本專科者始於宋。見宋代伍起予《外科新書》,為存目外科專書。宋代以前之外科多以瘍醫之類名之。是研究體表病證的病因、病理、證候、診斷、治法、醫療技術等之專門學科。包括有癰、疽、瘡、瘍、疥、癬、傷折等等疾病。宋以後此類疾病之專門著作多以外科名之。 關於外科的起源
今天使用的手術器具與十世紀時一位名叫扎哈拉維的穆斯林外科醫生所設計的手術工具一摸一樣。另一位阿拉伯醫生在13世紀就描述了血液循環的概念,與威廉.哈維相比早了300年。
G. 醫院外科是幹嘛滴~
外科疾病分為五大類:創傷,感染,腫瘤,畸形和功能障礙。這些疾病往往需要以手術或手法處理作為主要手段來治療。因此,手術就成為外科所特有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也往往把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作為區別內科還是外科疾病的標准。但外科學並不等於手術學,手術只是外科疾病治療方法中的一種。
外科檢查的意義在於:通過對皮膚、淋巴、甲狀腺、脊柱四肢、關節、泌尿生殖器等檢查,初步排除常見疾病。
H. 外科疾病有哪些分類
外科疾病分為五大類:創傷,感染,腫瘤,畸形和功能障礙。這些疾病往往需要以手術或手法處理作為主要手段來治療。因此,手術就成為外科所特有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也往往把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作為區別內科還是外科疾病的標准。但外科學並不等於手術學,手術只是外科疾病治療方法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