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1)絕對卧床休息至少4周,尤其發病1周左右後,發生再出血的危險性最大,應特別注意。4周以內不要下床活動。
(2)脫水劑應用要慎重,因本病系腦表面血管破裂,隨著大量強脫水劑的快速應用,腦組織向心性收縮,周圍缺乏腦組織支持的破裂血管可能被牽拉,有加重出血的危險。
(3)頭痛嚴重、煩躁不安者,可給非那根、安定、可待因治療,必要時短期內用安儂痛10~20毫克肌注。
(4)由於血塊自溶可導致再出血,故止血葯物的應用要維持較長時間,一般7~10天。
(5)對蛛網膜下腔出血並發腦血管痙攣,應用異丙基腎上腺素與利多卡因分別靜滴,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心功能變化。
Ⅱ 蛛網膜下腔出血如何治療及注意事項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救與注意事項
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發生在30-40歲的中年人身上,是一種危險的病症。該病起病前可有單側頭痛 ,動眼神經、視神經、三叉神經損害或癲癇 發作。多在情緒激動與劇烈運動時突然發作。主要是劇烈頭痛、眩暈 、嘔吐,還可出現背痛、腿痛、煩躁、復視、怕光、怕聲響、譫妄或驚厥等症狀 ,嚴重者伴有昏迷 。
急救措施
1.急性期要絕對靜卧,避免血壓突然增高的各種因素,同時要快速呼叫救護車或通知急救中心。
2.急救時要在患者肩下墊上枕頭,使上身和頭部略抬高。如果僅使頭部抬高而頸部彎曲,則頭部靜脈血難以迴流反而使腦壓上升,故需特別注意。
3.如果出現意識喪失,呼吸道阻塞是很危險的。此時應讓患者側身俯卧,下頜前伸,即取昏睡體位 。
注意事項
1.如果病人訴說有容易疲勞 、看東西變黃、眼鏡度數不合適等症狀,就要考慮這是不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徵兆。如果有這樣自覺的症狀,應盡快求醫。
2.蛛網膜下腔出血多屬腦血管異常所致,即使一時止住,也有在數周後再發的可能。因此,應該進行徹底的治療。
臨床表現
1.劇烈頭痛伴嘔吐,多在活動或用力、激動狀態下突然起病,起病早期多有血壓升高、心率快、呼吸急促; 2.精神意識障礙:意識障礙常波動性變化是其特點之一,意識障礙恢復後又加重則可能為再出血、腦血管痙攣、腦缺血等; 3.腦膜刺激征:表現頸部強直,克氏征陽性; 4.顱神經損害:眼瞼下垂、眼球外展不能、一側周圍性面癱、面部麻木、耳鳴耳聾眩暈、視網膜出血和視乳頭水腫等; 5.其他神經功能損害表現:一過性一側肢體癱瘓、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暫時性失語等;
治療原則
1.去除病因(手術治療為主)。 2.控制出血。 3.預防和解除腦血管痙攣。 4.防止再出血。 5.降低顱內壓。 6.減少腦組織損害。 7.對症治療及防治並發症。
用葯原則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基本用葯主要是抗顱高壓,抗腦水腫及防治腦血管痙攣,醫生可根據患者的個人狀況和病情在基本葯物中選用或聯合用葯。對於大多數有顱內高壓病人使用脫水劑是重要的對症治療和搶救措施,其可減輕腦水腫、預防或治療腦疝,高滲性利尿劑及其用量的選擇必需根據病人顱高壓和腦水腫的嚴重程度,心臟功能,腎臟功能等情況適當選擇,腎上腺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等)應用於嚴重腦水腫顱高壓病人,但需要注意其可能引起「胃出血」的危險。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由於顱內高壓會引起血壓的反射性進一步升高,用降壓葯適當控制血壓是防止再出血常用的治療措施。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西比靈等可用於預防腦血管痙攣,但效果難定。靜脈滴注尼莫通被認為是有效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痙攣的葯物,但價格貴,止痛葯對於劇烈頭痛病人是必要的。感染是患者最常見的合並症,必需根據感染的部位、類型等進行處理並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常見的病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應及時在當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治療或轉送醫院搶救治療,轉送病人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讓病人保持頭高側側卧位,避免舌根後墜阻礙通氣; 2.及時清理患者口中的嘔吐物,以免誤吸入氣道; 3.盡量避免長途轉送,選就近有條件的醫療單位治療; 4.轉運前應給予脫水、降壓等治療; 5.運送過程中盡量避免震動; 6.轉送病人時應有醫務人員護送並隨時觀察病情變化; 7.有隨時進行搶救的基本設施。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常因心、肺、腎等臟器功能差而不能耐受「如此打擊」,可繼發呼吸道、肺感染、泌尿道感染等,抗感染治療、降溫治療都十分重要。若無禁忌應盡早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動脈瘤,若病人可耐受手術,最好能在病後一周內進行,可大大降低該病的死亡率和出血復發的危險性。內科治療用於術前、術後或不適宜手術的病人,其措施應包括:卧床休息四周、盡量減少活動和精神不安、避免用力大便、補充營養、維持水鹽和酸鹼平衡及以上所列的葯物治療。不論是手術治療或是內科治療後,一定要預防再出血的發生。主要措施有:避免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控制血壓,另外對可引起出血其他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心臟病、肥胖、高血脂、吸煙、過度飲酒等疾病和不良生活習慣,應及時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調整和控制飲食,保持積極愉快樂觀的生活態度,對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價值。
Ⅲ 外傷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具體治療
1.內科治療
(1)一般處理:SAH病人應住院監護治療,絕對卧床休息4~6周,床頭抬高15°~20°,病房保持安靜、舒適和暗光。避免引起血壓及顱壓增高的誘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和情緒激動等,以免發生動脈瘤再破裂。由於高血壓患者死亡風險增加,需審慎降壓至160/100mmHg,通常卧床休息和輕度鎮靜即可。頭痛時可用止痛葯,保持便通可用緩瀉劑。適量給予生理鹽水保證正常血容量和足夠腦灌注,低鈉血症常見,可口服NaCl或3%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不應限制液體。心電監護防止心律失常,注意營養支持,防止並發症。避免使用損傷血小板功能葯物如阿司匹林。
(2)SAH引起顱內壓升高,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和人血白蛋白(白蛋白)等脫水降顱壓治療。顱內高壓徵象明顯有腦疝形成趨勢者可行顳下減壓術和腦室引流,挽救病人生命。
(3)預防再出血:抗纖溶葯可抑制纖溶酶形成,推遲血塊溶解和防止再出血。常用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 4~6g加於0.9%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15~30min內滴完,再以1g/h劑量靜滴12~24h;之後24g/d,持續3~7天,逐漸減量至8g/d,維持2~3周;腎功能障礙者慎用,副作用為深靜脈血栓形成。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0.4g緩慢靜注,2次/d,或促凝血葯(立止血)、維生素K3等,但止血葯應用仍有爭論。高血壓伴癲癇發作可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常規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葯如苯妥英(苯妥英鈉)300mg/d。
(4)預防性應用鈣通道拮抗葯(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尼莫地平(nimodipine)40mg口服,4~6次/d,連用21天;尼莫地平(硝苯吡酯) 10mg/d,6h內緩慢靜脈滴注,7~14天為一療程。可減少動脈瘤破裂後遲發性血管痙攣導致缺血合並症。用去氧腎上腺素(苯腎上腺素)或多巴胺使血壓升高可治療血管痙攣,確定動脈瘤手術治療後用此方法較安全。
(5)放腦脊液療法:腰穿緩慢放出血性腦脊液,每次10~20ml,每周2次,可減少遲發性血管痙攣、正常顱壓腦積水發生率,降低顱內壓,應注意誘發腦疝、顱內感染和再出血的風險,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密切觀察。
2.手術治療 是根除病因、防止復發的有效方法。
(1)動脈瘤:破裂動脈瘤最終手術治療常用動脈瘤頸夾閉術、動脈瘤切除術等。患者意識狀態與預後密切相關,臨床採用Hunt和Hess分級法(表2)對確定手術時機和判定預後有益。完全清醒(Hunt分數I、Ⅱ級)或輕度意識模糊(Ⅲ級)患者手術能改善臨床轉歸,昏睡(Ⅳ級)或昏迷(V級)患者似乎不能獲益。手術最適時機選擇仍有爭議,目前證據支持早期(出血後2天)手術,可縮短再出血風險期,並允許用擴容及升壓葯治療血管痙攣。未破裂動脈瘤治療應個體化,年輕的、有動脈瘤破裂家族史和低手術風險患者適宜手術,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適合保守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採用超選擇導管技術、可脫性球囊或鉑金微彈簧圈栓塞術治療動脈瘤。
(2)動靜脈畸形:力爭全切除是最合理的,也可採用供血動脈結扎術、血管內介入栓塞或γ刀治療等。由於動靜脈畸形早期再出血風險遠低於動脈瘤,手術可擇期進行。
Ⅳ 蛛網膜下腔出血怎麼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
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或腦淺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進入蛛網膜下腔而言。
[臨床表現]
各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多在情緒激動中或用力情況下急性發生,部分患者可有反復發作頭痛史。
(一)頭痛和嘔吐:突發劇烈頭痛、嘔吐、顏面蒼白、全身冷汗。如頭前局限某處有定位意義,如前頭痛提示小腦幕上和大腦半球(單側痛)、後頭痛表示後顱凹病變。
(二)意識障礙和精神症狀:多數患者無意識障礙,但可有煩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詭妄,不同程度的意識不清及至昏迷,少數可出現癲癇發作和精神症狀。
(三)腦膜刺激征:青壯年病人多見且明顯,伴有頸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無腦膜刺激征。
(四)其它臨床症狀:如低熱、腰背腿痛等。亦可見輕偏癱,視力障礙,第Ⅲ、Ⅴ、Ⅵ、Ⅶ等顱神經麻痹,視網膜片狀出血和視乳頭水腫等。此外還可並發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治療和預防]
絕對卧床休息至少四周。治療基本同腦出血。為預防可能出現的遲發性血管痙攣,可用尼莫地平30mg,3/d口服或其它鈣通道阻滯劑。頭痛難忍,葯物療效不佳,又無局限性神經體征者,可行腰穿,一次緩慢放出腰脊液8~15ml,必要時重復一次。經CT掃描或腦血管造影證實為血腫或腫瘤者,及進作血腫或腫瘤摘除術:如為血管畸形或動脈瘤者,可直接切除或行夾閉手術,或通過導管向畸形血管注射硬化劑或栓塞物。
Ⅳ 蛛網膜下腔出血形成如何診斷和治療
1.診斷依據突發劇烈頭痛及嘔吐,面色蒼白,全身冷汗。腦膜刺激征陽性及腰穿均勻血性腦脊液或頭顱CT見顱底各池、大腦縱裂及腦溝中積血等即可診斷。
2.鑒別要點
(1)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炎:起病較緩,有感染表現,腦脊液呈炎性改變。CT檢查無腦池、腦溝高密度出血影。
(2)其他類型腦卒中:小腦、腦室或尾狀核頭部出血時,無明顯局限性神經體征,僅見頭痛和腦膜刺激征,CT檢查可明確鑒別。
【治療】急性期治療原則為防止繼續出血,降低顱內壓,去除病因和防治並發症。
1.一般治療避免繼續出血或再出血的誘因,避免搬動,病因未除者絕對卧床休息至少4周。嚴重頭痛、躁動不安者給予適當鎮痛、鎮靜葯物。保持大小便暢通。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持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褥瘡、肺炎及跌傷。
2.止血治療為防止動脈瘤破裂口溶解引起再出血,應使用抗纖維蛋白溶解葯物以延遲血塊的溶解,使纖維組織和血管內皮細胞有足夠時間修復破裂處。
常用氨甲苯酸100~2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2~3/d,維持2~3周;氨基己酸初次劑量4~6mg溶於100ml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15~30min滴完,以後維持量為1g/d,維持12~24h,7~10d後逐漸減量。
3.脫水治療急性期出血量大或腦血管痙攣引起腦水腫、顱內高壓症,必須積極脫水。可選用甘露醇、呋塞米、人血白蛋白或甘油制劑等。
4.腦脊液置換對重症SAH患者可腰穿刺緩慢放出血性腦脊液,每次10~20ml,並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可降低顱內壓,減輕頭痛。
5.病因治療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破裂者,除全身情況差,病情極嚴重外,一般應早期手術治療,以去除病因,防止再出血或腦血管痙攣。
6.並發症治療
(1)防治腦積水:病後進行腦脊液置換,清除凝血可減少腦積水的發生。治療病因後,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應進行腦室穿刺引流,並加強脫水降顱壓治療。
(2)防治腦血管痙攣:早期手術處理動脈瘤、腦脊液置換,避免過度脫水,可減少腦痙攣的發生。治療病因後,給予尼莫地平20~40mg,1/d,或0.5~1mg/h持續靜脈滴注,連用7~10d,可緩解腦血管痙攣。
Ⅵ 蛛網膜下腔出血如何治療
臨床治療
確診SAH之後,應盡早行腦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檢查,一旦證實為顱內動脈瘤破裂,盡快准備實施開顱夾閉手術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SAH治療目的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並發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一般處理及對症處理
監測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體征變化,保持氣道通暢,維持呼吸、循環穩定。安靜卧床,避免激動及用力,保持大便通暢,可對症應用鎮靜鎮咳及抗癲癇類葯物。
降低顱內壓
適當限制液體入量,防治低鈉血症。臨床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劑降低顱內壓,也可酌情選用白蛋白。當伴有較大的腦內血腫時,可手術清除血腫以降低顱內壓搶救生命。
防治再出血
(1)安靜休息,絕對卧床4-6周;(2)控制血壓,患者可能因為劇痛導致血壓升高,注意去除疼痛等誘因。(3)應用抗纖溶葯物,以防動脈瘤周圍血塊溶解引起再出血,常用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等;(4)外科手術消除動脈瘤是防止動脈瘤性SAH再出血最好的辦法。
防治腦血管痙攣
(1)維持血容量和血壓,必要時予膠體液擴容、多巴胺靜滴,3H療法(高血容量、升高血壓、血液稀釋)在國外較多用於治療SAH後腦血管痙攣。(2)早期使用尼莫地平等鈣離子拮抗劑。(3)早期手術去除動脈瘤、移除血凝塊。
防治腦積水
(1)予乙醯唑胺抑制腦脊液分泌,或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葯。(2)內科治療無效時可行腦脊液分流術:腦室-心房或腦室-腹腔分流術,以免加重腦損害。
Ⅶ 蛛網膜下腔出血如何治療
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方法,分手術治療和內科治療兩種。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去除病因,對止血和防止再出血很有意義。
因此除病情嚴重,年齡太大或伴有其他嚴重並發症者外,應不失時機地進行手術治療,尤其是腦血管瘤、血管畸形者更為必要。但廣大農村或邊遠山區,由於受醫療技術和設備條件的限制,不能進行手術者,內科治療仍十分重要。
(1)絕對卧床休息:有資料表明,蛛網膜下腔出血第1 次發病後的2 ~ 4 周,復發率和病死率很高,4 周以後復發者大為減少。而凡能引起血壓升高的因素,如過早活動,情緒激動,用力大便,劇烈咳嗽等,均可導致再出血。所以應要求患者絕對卧床休息,時間一般不少於1 個月,並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精神激動和用力排便,盡量減少探視和談話。對神志清醒者,給足量止痛葯以控制頭痛。
煩躁不安者,可適當選用鎮靜劑,如地西泮10mg,肌內注射。要避免尿瀦留和大便秘結。昏迷患者留置導尿管,按時沖洗。大便秘結者,給予緩瀉葯和潤腸葯,如果導、開塞露等。
(2)控制血壓:血壓升高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注意控制血壓。一般要保持在平時水平,最好不超過20/12kPa,但不能降得太低,以防腦供血不足。在葯物選擇上,近年來多主張選用鈣拮抗劑,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葯物。
這類葯物不僅可控制血壓,還可通過血腦屏障,選擇性擴張腦血管,解除腦血管痙攣。
(3)減輕腦水腫: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甚至有凝血塊,影響腦脊液循環,使顱內壓增高,患者常表現劇烈頭痛和意識障礙等,應積極治療。一般應用20% 甘露醇250ml 加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或快速靜滴,每4 ~ 6 小時1 次,必要時用速尿20 ~ 40mg,肌注,也可取得較好療效。
(4)止血劑的應用:6- 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是一種抗纖溶葯,能夠抑制纖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纖溶酶原不被激活成纖溶酶,從而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保護血管破裂處形成的凝血塊,以達防止再出血。用法:將6- 氨基己酸6 ~ 12g 加5% 糖鹽水500ml 中靜脈滴入,每日1 次,可連用1 ~ 2 周。止血芳酸200 ~ 400mg,加5% ~ 10%葡萄糖500ml 中靜脈滴注,每日1 次,或用0.1 ~ 0.2g/ 次,緩慢靜注,每日2 ~ 3 次。另外,也可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K 等葯物治療,但療效多不肯定。
(5)腰穿放腦脊液治療:當患者劇烈頭痛,用一般止痛葯難以控制時,可謹慎地採用腰穿放腦脊液的方法治療,以緩解臨床症狀。
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患者無腦疝形成。②頭痛劇烈,用止痛葯療效不佳,又無局灶定位體征。③腰穿動作要輕柔,放液速度要慢,以防形成腦疝。④若放少量腦脊液後,症狀明顯改善者,可每隔4 ~ 5天重復1 次,加速蛛網膜下腔內血液的清除和減少蛛網膜下腔粘連等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