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把脈的正確方法 和…
古人診脈大多取浮、中、沉三部。筆者體會,以分為浮、中、按、沉四部更為准確和切合臨床實際。一般浮取主表或衛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氣分,按部主偏於里或營分,沉部完全主里或血分。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以分作兩部,即浮、中作為一部,按、沉作為一部,浮中部所得脈象主功能方面的疾病,為標證。按沉部所得脈象主實質,為本病。這樣就不至於為假象所迷惑。診脈法和一般略同,輕手即得者為浮,稍用力即是中部,再加力以至於筋骨間為按沉部。診脈定位以浮、中、按、沉四部來分,可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與實質。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屬里,沉則為深層極里。也可以說浮脈主表,沉脈主里,中與按皆為半表半里。溫病的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可以用浮、中、按、沉來劃分。
總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與沉主實質性的疾病。又如新病與久病,氣病與血病,外感與內傷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別清楚。下面談談浮中與按沉的各部取脈方法。
1.浮部取脈法
皮表部位即浮部,醫生用手指輕輕地按在病人橈骨動脈皮膚上所得之脈,浮位表示病機在表分,如傷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陽,溫病為病則在衛分,或在肺與皮毛。當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機,還要看兼脈的情況,如浮滑主風痰,浮數主風熱等。若想進一步測虛實、寒熱、表裡、氣血,或停痰、停飲、郁熱、血瘀等,就必須詳察其他兼脈,不然就難以詳細確診病位與病機。
2.中部取脈法
是從浮位加小力,診於皮膚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氣分,或定為病在肌肉,或在胃。傷寒病是標志邪從表入里,主胃主陽明;溫病則明顯屬氣分;在一般雜病中,即稱它為在肺胃之間。總之,凡脈來明顯在「浮」與「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屬陽,屬氣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這說明邪已入營、入血了。
3.按部取脈法
醫生切脈,從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傷寒論》的太陰證,溫病的營分證,雜病中主肝、主筋膜之間的病變。凡脈在按部出現則說明病已入里,主營分、主陰。
4.沉部取脈法
從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脈,已按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腎、主命門。如《傷寒論》病在少陰、厥陰。少陰病以沉細為代表脈,而厥陰病多以沉弦為代表脈。在溫病則表示邪入血分。在雜病中說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當細致審證治療。如病人脈象見於按沉,主實質性疾病,也說明了疾病的實質性問題。
㈡ 診脈的方法
診脈又稱切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里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 ;邪氣盛則脈實 ,正氣虛則脈虛。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復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脈洪 ,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脈診的方法有 3種:①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見三部九候)。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③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 。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採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
1.時間: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
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 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
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
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
,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
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2.體位: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
響脈象。
3.指法: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
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
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
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
宜密。部位取准之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
,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
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
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4.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
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
,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
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
,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
,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
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
中取之義。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
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
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 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
保」。
6.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
次,其意義是:一方面藉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 、代、促脈。但必要時
可以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鍾
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
㈢ 如何學會把脈
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㈣ 中醫如何把脈
把脈又稱為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了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
把脈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後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把脈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
把脈的部位
1、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寸口以及臟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規律
1、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2、臟腑在寸關尺上的分布,文獻記載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現在臨床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並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並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診脈的時間
1、《黃帝內經》中記載診脈以平旦為佳,也就是說診脈最理想時間是清晨。但一般很難做到,一般要求診脈時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候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盡量減少干擾因素,以達到平旦診脈的同樣效果。尤其對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於候診而耽誤救治時間。
診脈的體位
1、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於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以便診察脈象。
2、如果側卧、上臂扭轉,均可能導致脈管受壓,脈氣不能暢通;手臂過高或過低,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
診脈的手法
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以便於診脈。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3.運指
醫生運指概括為7種。
(1)舉法:指醫生用較輕的力量按在皮膚上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浮取」、「輕取」。
(2)按法:指醫生用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體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沉取」、「重取」。
(3)尋法:有兩層意思:其一,尋即尋找,指醫生手指用力可輕可重,左右推按,仔細體察脈象,尋找脈搏跳動最明顯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取脈的方法,即「中取為尋」。
(4)循法:指用指目沿著脈道的軸上下移動來取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體察脈搏的長短。
(5)推法:指指目對准脈脊後,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推動以體察脈象快慢、力量、趨勢的一種方法。
(6)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
(7)單按:用單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於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數、形、勢等變化特徵。
診脈平息
1、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平息的意義有二:一方面醫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正常人呼吸每分鍾16~18次,脈搏每分鍾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脈動大約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於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五十動
「五十動」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於50次脈跳的時間。即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於1分鍾,兩手以3分鍾左右為宜。
㈤ 你認為把脈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平息的意義有二:一方面醫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正常人呼吸每分鍾16~18次,脈搏每分鍾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脈動大約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於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五十動」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於50次脈跳的時間。即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於1分鍾,兩手以3分鍾左右為宜。
㈥ 如何學習把脈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中醫診脈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脈搏處,感知病人脈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關尺三個部位,九候是指醫生手指的輕、中、重力量,這樣三三得九而稱「三部九侯」。
相傳公元前五世紀名醫扁鵲就開始採用脈診的方法來診察疾病,古老的《內經》就記載了21種脈象,中醫脈學經歷代的不斷發展,已記載30餘種。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脈診,把它作為臨床診病、辨證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之一,故常用來識病因、析病機、定病位、辨病性、測病勢之進退預後等,尤其是在辨證候的真假、寒熱、虛實之時,更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6)正確的把脈方法擴展閱讀: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
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㈦ 中醫是如何把脈,確診
把脈,現在一般是只把寸口脈,中指放在撓骨頸突上定關,食指和無名指順勢放好,食指寸,無名指定尺。寸關尺在右手侯肺脾腎,左手侯心肝腎。把脈又分浮、中、重三種取法,用手指輕放在手臂上是浮取,用中度指力是謂中取,用較重指力按壓是謂重取。浮取又稱舉法。把出脈後應分清是那種脈象。《瀕湖脈學.>記了27中脈象,各個脈象有所住之症,得細細體會才能確診。
㈧ 如何把脈左右手的三個部位都代表什麼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㈨ 中醫是怎麼把脈的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中左手寸脈能摸到 代表心脈正常 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氣的現象
左手關脈 正常為不強不弱 太強說明肝氣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
左手尺脈 太弱 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 太弱為肺虛 一般有咳嗽現象 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 太弱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類 太強 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MOD}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