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僧人解手最佳方法

僧人解手最佳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30 19:40:27

㈠ 僧人「荼毗」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是不是僧人荼毗後一定會有舍利子呢常人死後用相同的方法焚燒是否也能得舍

一般的僧人荼毗後,絕大多數是不會有舍利的。因為舍利是戒定慧的結晶,是修行達到一定證量的標志,並非只是高僧的專利,在家居士修行有成就的,一樣會有舍利,比如黃念祖老居士、母音老人等等。修行水平差一些的,能燒出舍利花。再差一些的,就什麼都沒有,只有灰了。所以,舍利不是通常說吃素就能得到的,否則,天下吃素的這么多,如牛、羊、素食者之類,如果隨便都能燒出舍利,那舍利就太多了,不珍貴了。
你其實可以問一下火葬場里專門燒屍的老人,問他燒了一輩子,可曾見過舍利?他會明確地告訴你,不可能有舍利!二、三千度的高溫下,什麼東西都燒成灰了。
僧人的荼毗,通常不在火葬場,有自己專門的場所。但是溫度也不會低於2000度。有名的高僧荼毗時,大多會臨時建一個場所。方法可能會有所不一樣,是用耐燒的木柴甚至是香木、油、松脂等,燒上二、三天。而火葬場的焚燒,早改用電具。否則,排隊的等不及了。
不用懷疑舍利的難得與珍貴。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凡夫與聖人的區別,就是前者的心是散亂的,隨境而轉;後者的心是始終專注的。石墨與金剛鑽,同樣都是碳原子,排列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價值也不一樣。一般的陽光與透過棱鏡的陽光,能量大不同。前者是平行的,後者是聚焦在一點的,前者只能將紙曬熱了,後者就能讓紙起火,這有本質的不同。
不用多懷疑另有其他的因素了。就總體而言,僧人恐怕是這個世界上心理最純潔的人類了。其他不說,普通人死後,有幾個身體還是熱的?有幾個身體能夠比較柔軟不僵硬的?而僧人大部分死後都能如此。修行有成就的,便能預知時至,乃至自主生死、坐脫立亡,從古到今也是不可稱量的。

建議樓主多學習和了解佛法,用理性去思考,用身心去實踐。質疑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千萬不要因暫時的質疑,就遠離了佛法。佛教講因果,除了尚無法解釋的,世間的哪一件事能脫離因果的道理的?科學家們的研究,不正是要揭示萬事萬物的因果規律嗎?如果沒有因果,這個世界就不會存在。往東走,結果到了西。越吃越餓,不吃反而飽。……世界如果是這樣的雜亂無序,這個世界還稱為世界嗎?佛陀曾說,佛法甚深甚甚深。我們不妨先從一些能了解的佛法開始。甚深的佛法,不妨先放下,這些不妨礙修行的。

想了解佛教,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妨多走近佛教。

㈡ 僧人為什麼要合掌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長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
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㈢ 誒,問一下小白的問題哦!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國至明清期間中國人如廁拭穢方法的流變過程。廁籌在三國時期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而使用手紙的正式記錄由元朝蒙古族開創,此二者皆為中國古代拭穢風俗流變的重要轉折點,從而印證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哈哈
關鍵詞:廁籌;手紙

古人大便後用何物拭穢?港劇《尋秦記》提出了這一問題。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香
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麼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看到此處,不禁使人失笑。對呀,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本文逆時間之河而上,由近到遠追溯了古人拭穢風俗流變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人還在使用五花八門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們普遍用衛生紙,因此我們考證歷史,也僅僅考證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紙時代

清朝人用紙拭穢,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此處僅舉一例,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劉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 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里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

明朝皇宮中專門負責後勤的機構,名叫「四司」,據《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記載: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鍾鼓司掌管出朝鍾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寶鈔司掌造粗細草紙;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寶鈔司就是管手紙的部門了。

那麼,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什麼紙呢?所以還要了解中國古代紙的種類。

明清之際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記載:「凡紙質用楮樹(一名榖樹)皮
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又記載:「此紙(火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紙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為「皮紙」和「竹紙」,但無論何種紙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來寫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來做焚燒祭鬼神,百分之三十為日用品。

分清了紙的種類,我們還要知道,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久的傳統。民間傳說用印了字
的紙拭穢要遭到報應。清朝時,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而流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報》刊載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準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型大小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1]。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據《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綜上可知,元明清之際人們開始用手紙拭穢,這種紙大多是沒有字的「粗」紙。至於
皇宮中所用手紙為粗紙還是精紙,不可詳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於用粗糙的紙去摩擦嬌嫩的臉蛋吧。

唐宋--廁籌與粗紙並用時代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
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
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跡,廁所遺跡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
》:「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
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上廁法第十四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范,
其中上廁法要求僧人「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並明文規定:「不得用文字故紙」。這個記載證明了唐朝時代的僧人用廁籌拭穢,同時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紙」拭穢,既然禁止,那麼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人這樣做,不然何來禁止呢?

唐宋之間,紙已經不僅僅用於寫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燒祭鬼神。宋人《愛日齋叢鈔
》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唐以後焚燒紙錢記載開始在史料中頻頻出現。又《天工開物》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既然出現了日用的紙,那麼,人們用它拭穢也是順理成章了。

魏晉南北朝--廁籌時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廁籌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
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東晉裴啟佚書《語林》記載「劉寔詣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
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即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內,崇曰:是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實籌」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應錄」記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
。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此事若為真,則是三國時期就使用廁籌的明證。

用廁籌之法疑隨佛教而傳入中國。在早期的佛教諸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指導眾比丘
使用廁籌的事情,如毗尼母經卷第六: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凈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凈,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針對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佛說:「起止已竟,用籌凈刮令凈。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凈,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凈,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

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凈者,不得著凈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釋迦牟尼佛生活於公元前六、七世紀,這些戒律則成文於他逝世之後的一百多年,所
以從目前的文獻資料看,印度使用廁籌的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只是一些「經」,而對信眾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確要求的「律」則是從三國開始,而中國人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也自三國始,所以廁籌由印度傳入說目前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不排除中國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廁籌,只是目前沒有證據而已。最終的答案,可能還要今後的考古發現來給出。

使用廁籌法隨佛教由印度傳入,後來廁籌改為紙則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開始。從中
國古代拭穢風俗之流變可見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見大,從此亦可管窺中華民族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優良傳統。

㈣ 怎樣去供養寺院的僧人

供養僧

供養僧,比如供養僧人,供 養和尚、尼姑,包括那些高僧大德、弘法之人,還要供養 父母親,供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是用慈悲心去供 養,你就可以得到福報和得到福田。首先告訴你們怎麼樣 得到這塊田,如果你不用慈悲心去布施,你得到的是福德, 你就沒有功德。你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具有福和功德,那 么怎樣能得出你是福德還是功德?是要看你的發心。如果 你發心特別好,可以把福德轉為功德,聽得懂嗎?

現在求財的人很多。實際上求財它也是有因果的,並 不是你求了財就能得到財,因為財神也是要看你有沒有在 過去生中和今生種善果,也要看你們是不是在過去世和今 世有施財的種子。要明白,你有沒有財和你有沒有福氣, 是要看你有沒有種下這個因。如果你今天有福氣是因為你 種下了這個因,你今天這個人有財運,是因為你種下了福 田,所以你才會有這個果。

比如你有一塊田,但你呢沒有 把種子種下去,然而你天天就在這個福田上澆水,施肥, 把它保養得很好,但最後怎麼長得出果啊?明白了吧。就 等於你前世沒有去布施,沒有去做善事,沒有去做好事, 沒有布施錢財,這就等於這個種子沒有了,那你現在看見 財神菩薩,「菩薩,財神菩薩,讓我發財啊!」你沒有這個 種子,你求的時候等於你在澆水,但你沒有種子怎麼長得 出善果?怎麼收割啊?你雖然給它水,給它陽光,相當於 求菩薩供水果,但是你能得到財運嗎?因為你沒有種子啊, 再求財神都沒用的,對不對啊?但是,如果你同樣有種子, 但你沒有陽光、沒有水,那你這個種子就長不好、長不快。 明白嗎?道理都是一樣的。你沒有布施因,不管你怎麼求, 你也不會有這個果。因為福報的果是從布施的因得到的。

佛法把福分成三種,叫三福田。福田是什麼?就是可 以生出你有福的緣分叫福田。你這個人有沒有福氣,有沒 有福分,就是要看你的「三福田」。怎樣得到這個福田呢? 首先要恭敬地供養。師父講給你們聽,首先要供養佛、法、 僧。供養佛,比方說我們念經、拜佛、燒香、供水果,這 叫供養佛。供養法是什麼呢?比方說我們印書,去幫助人 家等,都是法施,對不對啊?供養僧,比如供養僧人,供 養和尚、尼姑,包括那些高僧大德、弘法之人,還要供養 父母親,供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是用慈悲心去供 養,你就可以得到福報和得到福田。首先告訴你們怎麼樣 得到這塊田,如果你不用慈悲心去布施,你得到的是福德, 你就沒有功德。你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具有福和功德,那 么怎樣能得出你是福德還是功德?是要看你的發心。如果 你發心特別好,可以把福德轉為功德,聽得懂嗎?

接下來師父給大家講「三福田」。第一福田是供養佛、 法、僧,這叫敬財,就是恭敬的財,是供給佛菩薩的財。 敬財就是恭敬的功德的福田,功德是最大的。第二福田是 供養父母、師父、老師,叫做供養恩田。恩田就是報恩的 福田。第三福田是供養貧困、貧苦、生病的人、殘疾的人, 是屬於悲田。悲田是什麼?就是慈悲心供養。所以有三福 田的人就能很快地得到回報。敬田、恩田、悲田稱為「三 福田」。

如果在心中經常供養父母、廟堂、窮苦的人,實際上 在你的心中就種上了三福田。做了這三種布施的人,福分 就會隨之而來了。有時我們種了福分的種子,如果我們沒 有給它水,我們沒有讓它照到太陽,善果會沒有完全成熟, 但是你有了這個種子,你遲早會發芽的。意思是說,你只 要去幫助人家,你早點晚點會得到回報;你只要去供養佛 菩薩,你只要去對父母親孝順,你早點晚點會得到這個芽 ——開花結果。

如果像剛才說的,求菩薩而自己沒有種三福田的種子, 你再怎麼求是求不到。而你本身已經有這種布施了,你這 個芽已經種下去了,當時你太陽不足,水分不夠,但是早 點晚點這顆芽會慢慢地長出來的。如果你這個種子種下去 之後,你看它還沒有發芽,還沒有長大,那個時候你去求 求菩薩,為什麼有些人一求就靈啊?這個人一求財就發財 了呢?實際上他過去對人家很好,幫助了很多人,他拜佛, 他見廟就拜,他做功德……他想發財,他一求菩薩,「菩薩 保佑保佑我,給我點財運吧,讓我這個生意做成吧。」「啪」 一下生意做成了。因為他求的時候是陽光和水全澆下去了, 那麼這個芽一下子發開了,邊上人一看,「哇,他怎麼一求 就靈了?我求了一輩子都沒靈啊?」因為你沒有種子啊, 人家有種子種下去了。師父講得還不夠透徹啊?難道菩薩 偏心嗎?是人家有種子種在裡面啊。所以要明白,福分匯 聚善果顯前。福分要把它匯總、聚在一起,這個時候,福 分越多,你善良的果實才會結果啊。

人學佛為什麼要有智慧呢?因為智慧它是通十方法界 的。有智慧的人懂得敬師、重法、實修,所以師父教你們 成為有智慧的人,你們要懂得尊敬老師,要懂得尊敬我們 學的佛法,不該做的不能做,要實實在在地修,不是假心 假意地修。如果你想智慧更多一點的話,你要懂得行者知 錯。你想一下,智慧越來越多,你就越要懂得要懺悔,因 為你把身上的錯誤懺悔光了,你的智慧才會散發出來啊。 你心中的佛性,本來是很有智慧的,但你把佛性在累世弄 臟了,你每一天懺悔就等於你每一天把這個佛性擦亮啊, 你越擦得亮,它的光就越能照出來啊。

想要有智慧的人就是要不停地懺悔,要知錯啊。用現 在的話講,知錯能改,改掉了不就是干凈了嗎?干凈了不 就是能裝好的東西了嗎?身上全是臟的東西,好的東西怎 么進得去啊?孔夫子講過一句話:「一日三省吾身。」「省」 就是來審查自己,「吾身」就是自己的身。就是每一天要三 次想一想我今天做對了沒有?我像不像菩薩?我做錯了沒 有?我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每一天要三次啊。「三省吾身」 這是我們的聖人孔老夫子講的啊。

要消孽障,把自己轉成空的。把事情轉成空,把人轉 成空,這就是空性。因為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心上,自己 都沒了,你就可以消業障。在基督教裡面是和他們的牧師 去懺悔。你們跟著師父學佛,跑到師父這里來跟師父懺悔, 實際上這就是很有智慧的一種方法。很多人做錯事情「師 父對不起,我做錯了」,接下來他就會得到師父的幫助,他 就會得到解脫——他講給師父聽了,反而倒輕鬆了。

比如小時候我們不懂事做錯事情了,拚命地瞞著爸爸 媽媽,天天難過,天天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有一天「爸 爸,我做錯了……」爸爸就會幫你把這個事情擺平了,就 是這個道理啊。有一個人在山上藏了43年,因為他殺人了, 而且他是誤殺,在山上他天天過的日子苦不堪言,他說:「我 當時要是講出來,我最多判個20年,我43年過得像野獸 一樣在山上躲避的生活。我現在關在監獄里了,反而心裡 踏實了。而我卻在山上像個野人一樣天天過著生不如死的 日子。」所以懂得懺悔的人就有智慧。

跟自己的師父懺悔可以消業障,佛法中叫「還凈」。還 凈,就是還你一個干凈。懺悔後你心裡就干凈了,就舒服 了,聽得懂嗎?還凈能得到加持,因為你還凈之後,你得 到了加持。你經常懺悔,你就能守住戒,你就能得到佛光 普照,而且還會有一種「戒光」出現。就是當你經常懺悔 就會有一種光出現,這個光就是戒律的光。你想想看,「菩 薩,我再也不喝酒了,我今天喝過酒了……」你在懺悔的 時候不就是干凈的嗎?你是不是會戒這個酒啊。「菩薩,我 再也不會做這個事情了」,你是不是以後就會戒這個事情了 ——戒的光就出來了。這都是很精彩的佛學哲理,是菩薩講 的。聽得懂嗎?

因為你懺悔了某一件事情,你就不會再去做了,你不 懺悔,你說不定以後還會再去做這個事情。舉個例子,一 個女人嫁了一個男人整天和這個男人吵架,到了最後說: 「我就不相信全世界就你這一個男人,我再找一個。」她不 肯懺悔,她就繼續再找,找到了一個,因為她不改脾氣, 她最後還是這個結局,對不對啊?她哪來的戒光啊?所以 你守戒守得越好,你的身體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叫戒力。戒 力,就是守戒的力量。也就是說,一個人整天地懺悔、守 戒,常說我這個地方做錯了,我那個地方做錯了,你下次 就不會做錯了,這個戒力就會越來越強了,就會產生一種 光,這種光會去除你見愧的光,就是說去除你不認為自己 很慚愧。否則讓你慢慢覺得很慚愧的這種光照著你,你會 覺得很丟臉,自己會覺得我做錯多少事情。

為什麼這么多的人跟著師父學佛學法之後,他們自己 會說:「台長,我真的做很多的錯事情。」廣播裡面還少嗎? 每一個來看師父的人都說:「師父我做了很多骯臟的事情, 我做了很多對不起人的事情。」因為他守戒了,因為他懺悔 了,因為他知道他做錯了,他下一次才不會去做。這就是 一種懺悔力,就是漸漸感到自己羞愧的力量,是一種自我 加持的光。實際上這是什麼?因為我戒了,我懺悔了,你 就會加持自己了,而且你就會得到菩薩的加持。就像一個 小孩子說:「老師、家長、爸爸媽媽,我做錯了,我下次再 也不做了。」老師會說:「好孩子,下次不要做了。」媽媽會 說:「好孩子,放心吧,爸爸媽媽會對你更好。」你不是得 到光了嗎?得到亮了嗎?你在菩薩那裡懺悔有什麼錯啊? 硬咬著,「我就是對的,我就不買帳。」你最後就被人家淘 汰被人家唾棄,最後被人家在背後罵一文不值。把骯臟的 東西硬拿在身上當寶貝,還不肯扔掉,你不就是個垃圾桶 嗎?你把所有骯臟的東西全部抱在身上作為你的寶貝,不 肯丟掉,那你身上散發出是那種無限的臭氣。

師父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要感恩觀世音菩薩給我們 傳下來這么好的法門。大家要懂道理,一定要守戒,懂懺 悔。

㈤ 古代人怎麼洗口刷牙啊.還有在沒有紙的時代,他們大便後用什麼來清潔呢

古代人怎麼洗口刷牙?
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許多護齒措施。在《禮記》中,「雞初鳴,咸漱」的記載,這證明我國人民於2000年前就知道要早晨洗臉、漱口了。刷牙是在漱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潔牙方法。

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裂饋?杉��鞘鋇難浪⑹褂沒共皇瞧氈欏?br>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葯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鑒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簽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秦漢時期:

口齒科疾病在秦漢時期,雖然尚不知有否專科著述,但從有關文獻敘述和出土文物等,仍可看出其醫療保健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關於口齒疾病的認識和治療西漢名醫淳於意在其診籍中記錄有用灸法和苦參湯含漱治療齲齒的方法,且指出其病因為「得之風,及卧開口,食而不漱。」可見當時對口腔不潔與致齲的關系已有所認識。

關於砷劑失活牙髓技術,東漢張仲景已首載使用含砷制失活牙髓的方法。《金匱要略》有「小兒疳蟲蝕齒方」,其處方為「雄黃、葶藶,右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溶,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葯烙之。」其中雄黃的化學成分為二硫化砷。明代《本草綱目》也記有用醋調砒霜,待干取粟粒大,以綿裹安齒縫內,第二天取出的醫療技術。砒霜為自然砷。該法所載用葯量及失活時間,並要求來日取出都是較科學的。美國的斯普納(Spooner)於1836年始用砷劑失活牙髓,該技術到今天仍是臨床所常使用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簽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葛洪《抱朴子》中提到叩齒健齒法,即上下齒列輕輕相互叩擊,此法至今仍有人奉行,且證實有效,其機理可能是通過叩齒給予齒齦以適度的刺激,以促進牙周血液循環,長期行之,可起到預防牙周疾患的作用,達到固齒的目的。

此外,此期對齒科的醫源性疾病也有所描述,《晉書·溫嶠傳》載:「溫(嶠)先其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末旬而卒」,從此例可知晉代已有以拔牙治療牙齒病者。但聯繫到死因,只能說與拔牙有關,但也不能排除單因中風致死者,故單純因拔牙之醫療事故尚難成立。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葯物散劑。《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就有不少揩齒方,所用葯粉多有芳香祛風、解毒止痛、排膿消腫之功。

另外,隋唐醫籍對食物、葯物在口齒保健上的宜忌也有所論述。如孟洗《食療本草》指出:「砂塘多食則損齒。」

兩宋時期:

宋著名學者蘇東坡提出茶葉對預防齲齒的作用,現代醫學實驗證實茶葉中含有較多的氟,故有防齲、防口具、殺菌消炎之功。此外,《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葯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葯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里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葯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還有在沒有紙的時代,他們大便後用什麼來清潔呢?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嘗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漢高祖劉邦位列「中國流氓史」頭把交椅,他的做法實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同時也為了不至於掉進廁所中,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眾人面前了。

這個流氓皇帝的後代漢武帝劉徹,更是別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時接見高級官員。這是《漢書·汲黯傳》里透露出來的:「大將軍(衛)青侍中,上踞廁視之。」史官並沒有記錄下衛青的情緒,但可以肯定的是,衛青在漢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獲得了在皇帝大便時被接見的機會。

關於皇家廁所的不同尋常之處,《世說新語》有所透露。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晉武帝招為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之夕,頭一回使用公主的廁所。初見時,覺得富麗堂皇,比之民間住宅都強得多,進去,才發現原來也是有臭氣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時,見廁所里有漆箱盛著干棗,只當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個盛著「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裡,一飲而盡,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干棗是登坑時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近世的肥皂。

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可知至遲從那時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廁所打交道了。「虎子」 後來變了稱呼喚作「馬桶」,據說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卧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 「虎子」得名的由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只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里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兒用來盛酒喝。稍後把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花蕊夫人一見這玩意兒被大宋天子供在幾案上,忙說,這是先王的尿盆啊!驚得趙匡胤怪叫:「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馬上將盆子擊碎了。

尿盆與酒器難以分辨,這大抵是古人審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話。便器發展到清朝,已體現出極強烈的人性關懷特徵。清代皇帝、後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製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里,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准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只不過不能沖水而已。

慈禧太後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記載。太後說要傳官房,幾個宮女就去分頭准備,一個去叫管官房的太監,一個去拿鋪墊,一個去拿手紙。太後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條腿就是官房的四條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屜,尾巴是後把手,下頜是前把手,嘴微微張開,手紙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蓋子,打開後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裡放有干松香木細末。太監要把用綉雲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後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後,打開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凈房(凈房一般設在卧室床的右側,明面上裝一扇或兩扇小門,裡面是不足一米寬的死夾道,專門為便溺用)里,宮女把油布鋪在凈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裡;太後完事後,由宮女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臟物後,擦洗干凈,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細末,等下一次使用。

宮中雖然可以如此,羈旅途中自然不能這樣繁瑣,一路車馬,也不方便端來端去的。這不用我們操心,早有人替太後老佛爺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謁西陵(在河北省易縣西)為名,要乘上火車抖抖威風。卧室內,面對著車窗放置著特製的鐵床,床上被褥枕頭應有盡有,用幔帳圍著。床的一側有門,打開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鋪著黃沙,再灌進水銀,糞便落入不見痕跡。桶外用宮錦絨緞套罩著,看上去像一個綉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車中備鐵床、裀褥枕被,花車原有卧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床橫置,面車窗,以幔圍之,床身購諸肆,嫌柱稍高,截其腳而移高其床面。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一綉墩。車身亦 (遍)套黃絨,而以緞貼里。」這種如意桶,可算是當時登峰造極的高級衛生設備了。

用什麼擦屁股?

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是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的產品才被運用於人們最實際的生活:如廁。後人揣測,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所以才使得廁紙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之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竹片,《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

連擦屁股的紙都要先用臉試試軟硬,這孝心實在是可圈可點。那麼,竹片呢?軟硬估計已經不是問題,竹子的問題在於毛刺甚多,萬一竹片不夠光滑,傷了使用者的臀部,實在是一件大煞風景的事情。

《南唐書·浮屠傳》記載,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面頰檢驗質量,看看是否光潔滑爽。這堪稱是禮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稱道的了。

掘新坑成財主

廁所管理員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這絕對是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學習,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個叫做穆太公的人。當然,沒有誰會在自己的名字上帶著這么高的輩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則很可能是大家對他的尊稱。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贏得群眾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鄉下人,有一天進城,發現城裡的道路兩旁有「糞坑」,且是收費的。老先生進去痛快了一把之後,並沒有一走了之,他立在這簡易廁所外面呆了半天,發現來解手的人不少,於是,他憑借自己特有的商業敏感度,確立了自己後半生的飯碗——「倒強似作別樣生意!」

回到家之後,穆老先生請工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小牆隔斷,牆上又粉起來,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斗方貼在這糞屋壁上」,並請一個讀書人給廁所題寫了個別致的名字:「齒爵堂」。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書先生寫了百十張「報條」四方張貼,上面寫著:

穆家噴香新坑,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

這一手很有吸引力,農家人用慣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現成的草紙用,加上廁所環境實在優雅,「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緻」。吸引得女子也來上糞坑,穆太公便又蓋起了一間女廁所。

值得說明的是,穆太公的廁所是免費的。那他老人家費這么大勁兒,如何體現經濟利益呢?原來,早在城裡上廁所的時候,他便已經領悟到,在鄉下,廁所收費是行不通的。但是,糞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糞便收集起來,賣到種田的庄戶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鹽來置換。一勞永逸,久而久之,便獲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強似作別樣生意」!
http://..com/question/2161268.html?si=2

㈥ 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在紙誕生之前)

古人用什麼擦屁股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國至明清期間中國人如廁拭穢方法的流變過程。廁籌在三國時期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而使用手紙的正式記錄由元朝蒙古族開創,此二者皆為中國古代拭穢風俗流變的重要轉折點,從而印證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特徵。

關鍵詞:廁籌;手紙
古人大便後用何物拭穢?港劇《尋秦記》提出了這一問題。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香
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麼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看到此處,不禁使人失笑。對呀,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本文逆時間之河而上,由近到遠追溯了古人拭穢風俗流變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人還在使用五花八門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們普遍用衛生紙,因此我們考證歷史,也僅僅考證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紙時代
清朝人用紙拭穢,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此處僅舉一例,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劉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 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里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

明朝皇宮中專門負責後勤的機構,名叫「四司」,據《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記載: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鍾鼓司掌管出朝鍾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寶鈔司掌造粗細草紙;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寶鈔司就是管手紙的部門了。

那麼,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什麼紙呢?所以還要了解中國古代紙的種類。

明清之際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記載:「凡紙質用楮樹(一名榖樹)皮
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又記載:「此紙(火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紙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為「皮紙」和「竹紙」,但無論何種紙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來寫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來做焚燒祭鬼神,百分之三十為日用品。

分清了紙的種類,我們還要知道,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久的傳統。民間傳說用印了字
的紙拭穢要遭到報應。清朝時,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而流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報》刊載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準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型大小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1]。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據《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綜上可知,元明清之際人們開始用手紙拭穢,這種紙大多是沒有字的「粗」紙。至於
皇宮中所用手紙為粗紙還是精紙,不可詳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於用粗糙的紙去摩擦嬌嫩的臉蛋吧。

唐宋--廁籌與粗紙並用時代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
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
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跡,廁所遺跡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
》:「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
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上廁法第十四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范,
其中上廁法要求僧人「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並明文規定:「不得用文字故紙」。這個記載證明了唐朝時代的僧人用廁籌拭穢,同時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紙」拭穢,既然禁止,那麼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人這樣做,不然何來禁止呢?

唐宋之間,紙已經不僅僅用於寫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燒祭鬼神。宋人《愛日齋叢鈔
》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唐以後焚燒紙錢記載開始在史料中頻頻出現。又《天工開物》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既然出現了日用的紙,那麼,人們用它拭穢也是順理成章了。

魏晉南北朝--廁籌時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廁籌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
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東晉裴啟佚書《語林》記載「劉寔詣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
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即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內,崇曰:是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實籌」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應錄」記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
。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此事若為真,則是三國時期就使用廁籌的明證。
用廁籌之法疑隨佛教而傳入中國。在早期的佛教諸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指導眾比丘
使用廁籌的事情,如毗尼母經卷第六: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凈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凈,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針對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佛說:「起止已竟,用籌凈刮令凈。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凈,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凈,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
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凈者,不得著凈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釋迦牟尼佛生活於公元前六、七世紀,這些戒律則成文於他逝世之後的一百多年,所
以從目前的文獻資料看,印度使用廁籌的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只是一些「經」,而對信眾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確要求的「律」則是從三國開始,而中國人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也自三國始,所以廁籌由印度傳入說目前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不排除中國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廁籌,只是目前沒有證據而已。最終的答案,可能還要今後的考古發現來給出。
使用廁籌法隨佛教由印度傳入,後來廁籌改為紙則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開始。從中
國古代拭穢風俗之流變可見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見大,從此亦可管窺中華民族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優良傳統。

㈦ 寺廟的僧人不得殺生,那麼遇到蚊子的僧人該怎麼辦呢

出家人是不允許殺生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出家人如何處理蚊子?我去過很多寺廟,也問過許多人關於殺生的問題,不同的人修行理念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是以驅趕為主,而有些人則表示,修行也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人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下去,這樣宗教才會有意義。當然這都是後話,實際上僧人還是有一些驅趕和防蚊子的方法的。

3、不故意殺生

對於大多數僧人來說,它們是盡量不去殺生,可總有無意殺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進行懺悔,不為自己的殺生找理由。像是一些蛇蟲鼠蟻,基本上都是抓住然後扔到山上放生。就算不殺生,蚊香、花露水一類的道具,還是能使用的。你在身上噴點花露水,蚊子自然就不找你了。

㈧ 皈依佛門是否要供養僧人才算有功德

皈依是皈依的佛、法、僧三寶。誠心、如法的供養三寶才會有功德。供養不如法、不誠心也不會有功德。

1.布施和供養要如法

如法地布施,對出家人的供養和布施,這是福田,應該去種。

首先不是僧人缺什麼東西,要我們來布施。是讓人舍掉貪心和吝嗇,打破那種貪心和吝嗇,給人種上了福田,將來出家修道去,是這樣的。

有的人認為:這和尚需要什麼。不是這樣,他是給大家種上這個福田。

怎樣布施?應該通過居士了解情況,供養必需的東西,對修道有益的東西。不能說我給金錢,每個師父發一百二百的,今天給你,去買點什麼吃,這不行。因為這個出家人有戒律是不摸錢的,所以要迴避這個問題。

另外,有些東西是不能進行布施的,什麼麻將、撲克、動物成分的食品葯品物品、五辛的食物等這不能布施。

2.僧人無所求,別問需要啥

什麼事情都自己去觀察,這樣比較好。有時候問師父,現在需要什麼,師父不會講的。因為僧人必須立足於「無所求」。在僧團里護持也好,在哪也好,作為一個居士,一定要知道,要修持無所求,永遠不求。

不光師父不求,你也不能替師父去求。說,「師父你不求,我來替你求得了。」那也不行,咱就是無所求。所以說,用這個心來做一切事情,我們的事情反而做得更好。越有所求,反而破壞僧人的形象。

3.護持三寶,就是護持自己的法身

不管怎樣,都是「以戒為師」。我們護持佛的戒律,護持正法,讓僧人能夠如理如法地修行。

對修道有益的事情,我們居士是應該做的。有些僧人不應該做的事情,由居士來完成。一定要體諒出家的難處,好好的護持。不能一聽說這個寺院現在有點難處了,「哎!別沾著我邊,我趕緊走得了。」

那不行。居士一定要上前的,要不你就失去了孝心。因為三寶是你的(法身)父母,一定要如法地供養,如法地布施和護持三寶。

但護持三寶不能耍脾氣,說:「你看,我護持你,你們還挑我,還批評我!」

你越護持越批評你,因為什麼?因為你來到這里就是來修學佛法的。因為居士是護持位,僧人是修行位,不能錯亂。

你不能說我到道場以後,「師父,我來護持你了,你看我今天怎麼打坐,我怎麼去修行?」這就不對了。因為這里的主人是僧人,僧人是在修行位上,應該保證僧人的修行,我們怎麼樣來護持。

以這個產生我們的戒,產生我們的定力,產生我們的智慧。你這才是正定,你能得到正定。

否則的話,你跑寺院里把僧人放在一邊,叫僧人來護持你,這個位置一旦顛倒了,你不可能得到正定、正受的,反而造了很多的業障,甚至墮落,兩不成就。所以說很可怕的。

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護持。我們在護持位,以護持的面目、護持的位置來修行,這樣我們很快就得到佛法。

佛法是平等的,你不要看外面分工不同。你不能顛倒,你不能讓你父母下來替你幹活,這是不對的,這就沒有孝心。

實際上你護持誰?就是護持你的法身。僧人就是你的法身相,你不護持你的法身,將來你就不可能得到法身。在護持的時候你不護持,你怎麼能想得法身的時候就能得到呢?

你原先不護持就等於破壞了。你破壞了,種下破壞的因,當你想得到的時候,只能是破壞的果。因果不饒人啊,其因彎曲,其果也迂曲。

所以我們應該如理如法地護持,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這才行。

㈨ 僧人見面為什麼要合掌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長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 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㈩ 僧人見僧人為什麼要「合掌」

左掌代表眾生,右掌代表佛陀,所以合掌的意思表示將眾生與佛陀結合在一起。除了合掌外還有四大手印,為大金剛輪印,不動根本印,內獅子印,外獅子印。這五種手印是身密修煉的基本,所有手印的變化全是由這幾個手印變化出來的。

僧人最普通的禮節,叫「合掌」,也稱「合十」。《法華經·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即說明對別人施行此種禮節的具體做法。僧人們以這種禮節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僧人解手最佳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紅酒糯米酒的方法步驟 瀏覽:529
蘋果ipad手寫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8
教你如何祛斑的小方法 瀏覽:610
自製燈籠的方法簡單漂亮 瀏覽:480
蝦的培訓方法和步驟 瀏覽:619
淘寶賣家助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2
快速洗頭發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292
漏電保護器的安裝方法圖片 瀏覽:294
了解用戶需求有哪些方法 瀏覽:221
腰扭傷了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602
陽疹圖片及治療方法 瀏覽:495
糧食仲裁檢測方法 瀏覽:279
發燒用什麼方法能治好 瀏覽:960
蘊兒聰貝孕期乳母營養包食用方法 瀏覽:68
詠菊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93
平台同軸度測量方法圖解 瀏覽:466
菊粉ph檢測方法 瀏覽:965
如何看待笨人笨方法 瀏覽:900
數值模擬顯式計算方法 瀏覽:864
談談你對教學方法的改革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