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地段濕地恢復最佳方法

地段濕地恢復最佳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9 21:59:24

Ⅰ 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有哪些

建立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管理協調機制。目前我國的濕地管理主體較多,涉及農業、林業、國土、水利和環保等多個政府部門,而多部門管理的結果又往往是管理混亂,缺乏協調性。由於我國在濕地管理工作中缺乏相應的政策,再加上各管理機構的管理許可權沖突、協調能力差,濕地管理的難度非常大。因此要加強濕地資源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濕地保護與管理協調機制是關鍵。為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門設置一個能夠促進各管理部門協調發展的功能,以便於對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在實際操作中還要強化濕地資源的統一和綜合管理,並採取統一管理和分類分層管理相結合、一般管理和重點管理相結合的措施,切實做好濕地資源的分類管理和重點管理工作。

建立並完善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和法制體系。我國的濕地管理工作起步較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而相應政策體系也不完善。近20年來,我國雖然制定了一些與濕地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地方條例,如2000年我國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4年國家林業局公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濕地法律和政策的保護力度仍然不夠,至今尚未有專門的濕地保護法規出台。可以說,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仍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因此,加快濕地保護的立法進度、制定完善的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而建立有效的濕地管理經濟政策對於中國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也有著重要意義。為此,要評估現行政策和法律法規在濕地保護中的作用,及時建立並完善與濕地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並在國土資源利用的整體經濟運行機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勵並引導人們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限制破壞濕地的經濟政策體系。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各濕地管理機構的許可權和分工,並規范其管理程序。

加強濕地資源的綜合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與重建。鑒於中國濕地資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採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強濕地資源的綜合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減輕人為因素對濕地的負面影響就顯得非常必要。為此,要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到國家、省區的土地利用、生態治理、資源恢復等方面的管理規劃中,通過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評估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並以此來尋求解決方案。要加大退耕還湖和還沼的力度,強化各級管理部門的責任感,並通過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河湖淤積。要制定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水資源管理戰略,加強水資源開發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的預測和監測,並通過建立最優河流水量分配方式來維持流域重要濕地的自然狀態及生態功能。要嚴格控制濕地周圍的污染源、污染物數量和排污途徑,而對於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等,要有計劃地進行治理並恢復其生態功能。此外,在不同地區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濕地,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工作。

Ⅱ 濕地生態恢復

從耗散結構形成和維持的條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耗散結構性。首先,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系統中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交換,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其次,濕地生態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物候形成的春生夏長,秋收冬眠,花開花落,四季循環,正是非平衡系統中的時、空有序態。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各級結構——生物的種類,自行協調,自我組織,形成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系統。第三,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非線性的動力學過程。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具有一種正負反饋的機制,生物種群按非線性規律——邏輯斯蒂增長曲線增長,同時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種群與種群之間,存在著競爭、共生、互生、寄生等復雜關系,使若干條邏輯斯蒂增長曲線組成復雜的圖形。濕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調節種群關系和種群數量以適應環境的反饋機制,使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鄰接效應相互作用,使生物種群圍繞著環境容量水平波動和振盪,使得濕地生態系統成為一個具有正負反饋機制的系統。這種正負反饋機制使濕地生態系統對環境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通過結構、功能漲落的調節,濕地生態系統不斷地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

從濕地生態經濟系統特性來看,濕地的確是一個可以應用耗散結構理論的領域。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生物總在不斷地增加熵diS,當熵達到最大值時,生命便終結了。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生物體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因為它是耗散結構,能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吸取負熵流deS,使其維持有序狀態。從耗散結構理論的角度來恢復我國濕地生態經濟系統,必須盡力引入負熵流,以減少總熵,達到維持系統的有序結構。對新恢復的濕地生態經濟系統(退田還湖區),要大力採取有關增大負熵流的措施,增加原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最大限度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耗散,使原濕地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破壞並產生突變,成為一種新的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做到空間有序、時間有序和功能有序,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Ⅲ 濕地的濕地恢復

可行性原則
濕地恢復工程項目實施時首先必須考慮濕地恢復的可行性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環境的可行性和技術的可操作性
優先性和稀缺性原則
盡管任何一個恢復項目的目的都是恢復濕地的動態平衡,並阻止其退化過程,但濕地恢復的優先性並不一樣,在實施濕地恢復前必須明確恢復工作的輕重緩急稀缺性就是指在恢復過程中,要優先考慮針對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種、種群或稀有群落的恢復
恢復濕地的生態完整性、自然結構和自然功能原則
濕地恢復是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及其組成、結構、功能與自然生態的過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富有彈性,能自我維持,能承受一定的環境壓力及變化,其主要生態狀況在一定的自然變化范圍內運轉正常
流域管理原則
濕地恢復設計要考慮整個濕地區域,甚至整個流域,而非僅僅退化區域應從流域管理的原則,充分考慮集水區或流域內影響工程項目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因子,系統規劃設計濕地恢復工程項目的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
美學原則
濕地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不但表現在生態環境功能和濕地產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學、旅遊和科研價值因此,在濕地恢復過程中,應注重對美學的追求美學原則主要包括最大綠色原則和健康原則,體現在濕地的清潔性、獨特性、愉悅性、景觀協調性、可觀賞性等許多方面
自我維持設計和自然恢復原則
保持恢復濕地的永久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將人為維護活動降到最低水平,同時在恢復過程中,應盡可能採用自然恢復的方法 自然恢復方法
濕地恢復的過程就是消除導致濕地退化或喪失的威脅因素,從而通過自然過程恢復濕地的功能和價值通常自然恢復方法的成功依賴於以下幾個因素:穩定的能夠獲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濕地動植物種源地被動恢復的優勢在於低成本以及恢復的濕地與周圍景觀的協調一致
人工促進恢復方法
人工促進自然恢復涉及到自然干預,即人類直接控制濕地恢復的過程,以恢復、新建或改進濕地生態系統當一個濕地嚴重退化,或者只有通過濕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進才能完成預定的目標時,人工促進恢復方法是一個最佳的恢復模式人工促進恢復方法的設計、監督、建設和花費都是比較可觀的 4.1 對濕地退化狀況的調查及評價
對濕地的退化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以明確造成該濕地退化的原因、恢復潛力等
4.2 確定濕地恢復區域
要選擇一個恢復區域,首先要確定該恢復區屬於地方、省級還是國家級優先恢復區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復地點中選擇最佳的恢復區域,需要考慮以下四個因素:水文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土壤條件、生物因素
4.3 濕地恢復區域的本底調查
在設計一個恢復項目之前,應該對恢復區域進行本底調查和評估,以便了解該區域過去和現在的狀況,恢復區域在過去是否屬於濕地范疇,如果屬於濕地,確定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濕地的退化或者喪失,特別是恢復區域過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種對棲息地的需求等?恢復區域現在的狀況如何
4.4 確定濕地恢復的目標
就是對濕地恢復項目預期的結果的陳述,它反映了開展濕地恢復項目的動機根據不同的地域條件,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要求,濕地恢復的目標也會不同有的目標是恢復到原來的濕地狀態,有的目標是重新獲得一個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對人類有益的新特性狀態,還有的目標是完全改變濕地狀態等
4.5 使用參照地點
即在該區域中能代表恢復濕地類型的受干擾最小的濕地,以此來替代恢復區域退化之前的濕地狀態
4.6 選擇恢復方法
濕地恢復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選用最簡單的恢復方法,因為越復雜的恢復方法,越容易在某個環節出現偏差採用破壞性最小、最為生態的方法最容易實現恢復目標在實施更多的人為干預之前應考慮採用自然恢復方法如果一些自然過程不能採用自然恢復方法,應更多地考慮採用生物工程,而不是傳統的工程措施
4.7 實施濕地恢復工作
按照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原則,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設計、風險評價及恢復與重建指標體系等對策與方法進行全面規劃和研究在濕地恢復方案實施過程中,要利用和發展新技術,把濕地的恢復范圍從局部擴大到整個流域,最終實現景觀水平上的恢復
4.8 濕地恢復的監測
在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各種方法策略中,特別在評價管理行為的成功性方面,監測都起著重要作用在濕地恢復規劃制定以後,恢復的監測方案便應同時完成,包括監測方法、監測指標、實施路線、采樣頻率和強度等通常情況下,濕地恢復前和恢復後的監測都是必要的
4.9 濕地恢復的長期管理
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與周邊環境發生響應,並隨時發生演變和變化的生態系統濕地恢復措施完成後,僅僅是一個成功的濕地恢復項目的開始,還需要對恢復濕地進行長期管理,以便使其發揮預期的生態功能,並使人為影響達到最小化長期管理通常需要維護現有的各種設施和設備,如水利設施、監測設施等,對生物群落和植被類型的長期管理,解決入侵物種或沉積物過量的問題,解決一些非預期的事件
4.10 濕地恢復的綜合評價
濕地恢復不但包括生態要素的恢復,也包含生態系統的恢復生態要素包括土壤、水體、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態系統則包括不同層次、不同尺度規模、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因此,需要對濕地恢復進行綜合性評價,以確定其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被損害的濕地是否恢復到或接近於它退化前的自然狀態 (1)美國大沼地濕地恢復
(2)馬來西亞PayaIndah濕地恢復
(3)瑞典的泥炭地恢復
(4)荷蘭的濕地恢復
(5)韓國城市濕地的恢復

Ⅳ (二)河流濕地修復工程生態修復技術

根據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徵,濕地的生態修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修復、濕地生物修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三個部分,相應地,濕地的生態修復技術也可以劃分為三大類:

1.濕地生境修復技術

濕地生境修復的目標是通過採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修復包括濕地基底修復、濕地水狀況修復和濕地土壤修復等。濕地的基底修復是通過採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並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修復技術包括濕地基底改造技術、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清淤技術等。

濕地水狀況修復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修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夾河濕地水文條件的修復是通過疏通水系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水文過程的連續性,必須嚴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質,加強夾河上游及相關支流的生態建設。土壤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土壤肥力修復技術等。

2.濕地生物修復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技術、物種引入技術、物種保護技術、種群動態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群落演替控制與修復技術等。

3.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濕地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既是濕地生態修復研究中的重點,又是難點。

基於工藝經濟、技術穩定、管理簡便的設計原則,綜合考慮生態保護與水質凈化相協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濕地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統一,根據夾河的地形地貌特徵,來確定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方案。在全面查清夾河濕地資源本底和環境狀況的基礎上,重點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和濕地環境,局部疏浚淤積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修復濕地植被,加強保護設施建設,為夾河濕地的全面保護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和混凝土護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形成河道滯留塘,在保證河流水質凈化效果的基礎上兼顧景觀開發。

4.濕地建設的主要工藝方案

該方案本著既要保障河水水質安全,又要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原則,在河流綜合整治過程中需採取科學的治污之路,即從流域內每一條匯水河流入手,按照目標、總量、項目、投資四位一體的小流域控制思路,實施「治」、「用」、「保」並舉策略,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宏觀管理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的作用,全面推進流域內經濟結構調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等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流域污染綜合治理。

所謂「治」,即污染治理。是指以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為指導,綜合採用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全過程污染防治措施,解決流域內環境污染問題。

所謂「用」,即行政轄區內水資源的充分循環。是以節水為基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利用閑置荒地及廢棄河道,建設中水調蓄設施,合理規劃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實行水資源的流域內循環,減少污水排放量。

所謂「保」,即流域生態修復與功能強化。是在污染治理和污水資源化的基礎上,採用濕地建設、水土保持、小流域開發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修復、重建技術,對流域的生態恢復過程進行強化,使之向提高自凈能力、改善水質與生態環境、恢復自身應有生態功能的有利方向盡快轉變。

從治理技術的內在屬性和特點上來講,污染河流的凈化技術一般分為物理/化學技術和生物/生態技術。

物理/化學技術是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比較常用的應急技術,主要有河道曝氣、底泥疏浚、引水沖污和投加化學葯劑等。物理/化學技術短期效果好,但是費用高,只能處理小型河流或者景觀價值較高的河流,對環境有一定的副作用,生態效果不理想,難以長期應用。

生物/生態技術目前主要有生物過濾、人工濕地、滯留塘、多自然河道和植物浮床等。

(1)生物過濾技術

生物過濾技術屬於污染河流的強化治理技術,特別適合於嚴重污染河流支流的水質凈化。生物過濾技術結合了生物膜的降解特性和填料的過濾作用,既具有生物膜處理技術的處理效率和抗沖擊負荷較高的特點,又具有過濾技術的穩定性(對不同種類及大小的污染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技術的適用性和持續性比較強;生物過濾技術還可以通過對運行條件的調整,實現多種污染物去除功能(如脫氮除磷等)。

(2)強化人工濕地技術

濕地是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帶,具有獨特的生態結構和功能,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很強的區域之一。人工濕地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構築水池或溝槽,在底面鋪設防滲層,並充填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填料組成填料床,表面種植一些生長快速的耐水植物(如蘆葦、香蒲等),形成一個含多種基質和生物的獨特生態環境。因而人工濕地是一種良好的污染河水的生態凈化技術。

根據水流方式,人工濕地可以分為潛流(SSF)和表面流(FWS)兩種。其凈化機理主要有:①過濾和沉降;②吸附和離子交換;③污染物的降解;④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⑤對病原體的滅活。

表面流濕地類似於天然沼澤濕地,污水在人工濕地床體的表層流動,水位較淺,一般在0.1~0.6m左右。這種類型的人工濕地具有投資少、操作簡單、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缺點是佔地面積大,水力負荷低,去污能力有限,受氣候影響較大,夏季會孽生蚊蠅、散發臭味。除了改善水質外,表面流人工濕地還給人們提供美學價值和為水生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的功能。表面流人工濕地常用於湖泊、河流的水質凈化與生態修復。

在潛流濕地系統中,污水在濕地床體內部流動,可以充分利用基質層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質截留等作用,有效延長水力停留時間,提高濕地系統的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同時由於水流在土壤層以下流動,故具有保溫性較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小、衛生條件較好等優點,是目前研究和應用較多的一種濕地系統。相對於表面流濕地,潛流型人工濕地存在易阻塞、管理復雜,投資較高及環境友好型較差等缺點。

在具體的應用中,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基質(土壤和填料),根據實際情況種植不同的植物,利用系統中不同基質、植物、微生物和動物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對污染河水進行凈化。

(3)滯留塘技術

滯留塘技術在國外的應用和研究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並逐漸受到重視。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已大規模應用於控制暴雨徑流污染和污染河流的自凈能力強化,並形成了成熟的應用技術,獲得了大量的設計、運行和管理經驗和參數。在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河道穩定塘應用,河流滯留塘技術通過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攔水,可以延長河水在單位距離上的停留時間,促進顆粒污染物的自然沉降,提高河水的透明度;可以利用河灘、河岸以及塘內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吸附降解作用,降解河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削減氮磷等誘發水體富營養化的物質;可以利用攔水堰上的跌水,加強河水自然復氧,最終提高單位距離上的河流自凈能力。河流滯留塘技術相對易於實施,管理簡單,比較適合於河灘寬闊的小型河流的污染治理和修復。

(4)多自然型河道技術

「多自然型生態河道」即指「多種動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共存、繁殖的河道」。構建多自然型的生態河道主要通過河道環境條件的天然模擬和強化,在再生河道生物群落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

天然河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不同的生物群落所組成。河道物理結構廣義上可分為:水體的河床部分(水生生物區)、河灘部分(水交換區,兩棲區)和受水影響的河岸區。構建多自然型的生態河道,即從這三個層次上通過環境條件的天然模擬和強化,營造適於各種生物棲息繁衍的環境條件,再生各種生物群落,恢復和強化河道的自凈能力,重建河道良好的生態系統。

(5)植物浮島技術

生物浮島技術是利用生態工程學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頭、泡沫等輕質材料搭建浮島,以浮島作為載體,在水面上種植植物,構成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植物等自然生物棲息地,形成生物鏈來幫助水體恢復,降解水體的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適用於富營養化及有機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還具有為生物提供生息空間,改善景觀以及消波護岸的功能。生物浮島依據浮島植物是否和水接觸分為乾式浮島和濕式浮島兩種。

植物浮島技術的核心是將植物種植於水體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長從污染水體中吸收大量污染物質(主要為氮、磷等營養物質),並通過收獲植物體的方法將其搬離水體。還可以在植物根部放置軟性填料,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去除水中污染物質。

生態浮島可就地處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資省;處理效果好,自然景觀和諧;實現資源持續利用;使用壽命長,維護簡單;避免重復污染,重復治理,實現一次投資長期受益。2002年6~11月和2003年5~10月在北京永引渠羅道庄橋上游設置了5000m2的生物浮島,所植物種為美人蕉、旱傘草,取得了較好的水質修復效果,同時營造出美好的景觀效果。但是植物浮島技術費用較高,且適用性有所限制。

(6)生態護坡技術

河道走廊的生態修復延伸到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坡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時,建設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河流護堤工程,能夠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質量,把受人類嚴重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壤、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態的河道。因而,生態護坡技術在水環境綜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7)其他

包括投加生物制劑和生物操縱法等,主要是通過在人工條件下強化微生物對污染物質的降解能力,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生物/生態技術的主要優點:

1)基建、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經濟可行。生物/生態技術可以利用太陽能作為污染凈化系統的能源,通過微生物和動植物的自然生長來降解、吸收、轉移河水中的污染物,較少需要輸入人工的能源和物質。其次,微生物和動植物在一定條件下都能按照一定規律自行生長繁殖,發揮水質凈化作用,較少需要人為管理以維持凈化系統的運行。

2)副作用小,對環境沒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生物/生態技術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或者經過略微改造的生物,而非人工物質來凈化河水,環境相容性好,不存在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穩定的河水生物/生態凈化系統其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流動處於平衡狀態,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容易對外界環境造成沖擊。

3)能自我調整,適應環境的變化。微生物有很強的變異能力,植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當河水的污染物發生改變時,生物/生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仍舊能夠發揮水質凈化作用,同一種技術對不同類型的河流水質污染有較好的適用性。

4)可與親水景觀建設相結合,外在表現形式自然親切,更富人性化。生物/生態技術利用天然的生物,而非人工的化學物質或機械等來凈化河水,能較為容易地與原有自然環境相融合。

由於具有以上優勢,生物/生態技術在污染河流治理中得到越來越多重視和實際應用。目前實施人工濕地和滯留塘技術對受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和水質凈化已逐漸推廣起來。

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建設,是流域「治、用、保」綜合治理思路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凈化流域內污染物的最後一道屏障。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的成敗,直接關繫到能否實現流域水質的目標。

Ⅳ 有人認為恢復濕地永久活力的方法是採取適度的人為維護活動,

不是的,保持自然形態,杜絕人為干擾,是保護自然濕地最有效的辦法,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Ⅵ 如何保護濕地

一是要掌握正確的宣傳思路。過去幾年的宣傳工作在改變廣大公眾對濕地保護的思想認識、觀念理念和行為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要分工協作,突出重點。國辦通知和全國濕地會議精神,各地要繼續認真學習和領會。同時,要根據宣傳提綱的要求,結合當地濕地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抓住濕地保護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三是要採取多種形式。濕地保護管理部門和林家的宣傳部門要主動與各地各級新聞宣傳單位聯系,把濕地保護的重點工作通報給他們。

濕地恢復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選用最簡單的恢復方法,因為越復雜的恢復方法,越容易在某個環節出現偏差採用破壞性最小、最為生態的方法最容易實現恢復目標在實施更多的人為干預之前應考慮採用自然恢復方法如果一些自然過程不能採用自然恢復方法,應更多地考慮採用生物工程,而不是傳統的工程措施。

(6)地段濕地恢復最佳方法擴展閱讀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水生植物。

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為保護濕地,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濕地公約。到2014年1月為止已有168個締約國,2170塊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Ⅶ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濕地

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自然濕地,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田還濕,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非法捕殺行為,合理種植保水植物,保證微生物種群的正常代謝。保護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主要是不能超過濕地對污染物的承受負荷。適當補水,保持濕地的正常水環境 特別是在結冰期和枯水期。開發濕地的景觀價值和生態價值 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關注濕地、濕地。

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速度。造有利於濕地資源保護的法制條件。摸清家底,建立濕地資源信息庫。理順關系,協調管理,綜合治理。積極引導濕地周邊群眾參與濕地管理。 保護動物,控制非法捕殺行為 保護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Ⅷ 濕地修復的總體布局

會仙岩溶濕地的保護與修復、開發是一個大型、綜合的生態工程。根據以上確定的濕地保護與修復的目標、原則,會仙岩溶濕地的修復應優先考慮濕地的生態價值,以保護桂林城市之「腎」為前提,在保證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得到良好修復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歷史文化和景觀保護與修復、旅遊經濟開發、綠色產業開發等各個方面,按照實現多目標「共贏」的思路,形成「一個中心,五大工程,八個園區」的整體規劃布局(圖 6-1),即規劃建設會仙岩溶濕地管理與服務中心,實施濕地保護、水系統修復、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科學文化工程和生態旅遊開發工程,8個園區包括濕地主題園區(含睦洞湖、督龍塘沼澤、八仙湖和分水塘、馮家沼澤)、九頭山岩溶水調蓄區、清水江河流沼澤景觀區、獅子岩科學研究示範區、分水塘湖泊沼澤與古文化保護區、大馬塘水質生態凈化試驗區、督龍水產養殖試驗區、濕地周邊(渣塘底—蓮塘,秦塘—芬塘)生態經濟綜合開發區。其中,濕地保護工程和水系統修復工程是關鍵。

一、會仙岩溶濕地管理與服務中心

此中心集濕地管理與旅遊開發服務於一體。為了減少對濕地原始生態的破壞與環境污染,建設地點選擇在臨桂縣會仙鎮,建設集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為一體的旅遊休閑服務體系。建立由廣西及桂林市林業、水利和農業、旅遊部門聯合組建的管理機構,按照對濕地生態環境容量的評價,實施對濕地的保護與建設、水資源管理和調度、濕地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旅遊開發與服務及科學文化研究等職能。

二、五大建設工程

1.濕地保護工程

指對岩溶濕地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使現存濕地避免遭受人類活動的進一步破壞。目前,會仙岩溶濕地現存面積進一步縮小,現存水域面積不足5km2,現存面積較大的連片濕地(湖泊、沼澤)有睦洞湖、八仙湖、神龍沼、馮家沼、分水塘、寺湖、蓮塘、渣塘底、九頭山水草地和清水河沿岸沼澤等。這些濕地也在不斷遭受蠶食,面積逐步變小,趨於消失,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意義重大。濕地保護的具體措施包括:

· 制定合理的濕地保護法規或條例、辦法,嚴禁毀濕開荒墾殖或開挖(圍)魚塘、放牧或亂砍濫伐、破壞濕地植被、污染濕地的行為;加強濕地保護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和對濕地保護的意識,增強對濕地保護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 建立會仙岩溶濕地自然保護區。根據會仙岩溶濕地現狀,分別劃分出近期和中長期的保護區范圍,圈定保護區邊界。近期的保護區范圍應包括睦洞湖、分水塘、八仙湖、寺湖、九頭山水草地和清水河沿岸沼澤和馮家沼等;中長期保護區范圍應結合退耕(塘)還濕,逐步擴大到蓮塘、渣塘底、督龍塘、神龍沼、秦塘-芬塘河湖沼澤等。

圖6-1 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生態修復與開發規劃圖

● 逐步實施退耕(包括耕地、魚塘和養殖場)還濕。首先完成睦洞湖、分水塘、督龍塘和九頭山、清水河沿岸的退耕(魚塘和養殖場)還濕工作,恢復濕地自然水域,並落實相應的補償措施或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在擴大保護區范圍的同時,確保保護區群眾利益。

● 對濕地核心區或關鍵地段,逐步實施異地安置,或通過技術培訓引導當地群眾進入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行業或提供濕地開發中的相關服務崗位等措施,進行分流,減少工業、農業生產對濕地的破壞,為濕地生態修復提供良好的環境。

2.濕地水系統修復工程

濕地水系統修復工程是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針對會仙岩溶濕地水資源短缺,尤其是每年9月到次年2月的嚴重季節性缺水導致湖泊水面萎縮、沼澤枯竭、河水斷流並造成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的現實,將會仙岩溶濕地水系統修復工程規劃為保水蓄水和補水兩大部分。前者擬通過在濕地內分地段建設梯級攔洪壩(包括建立中—大型調蓄型水利工程)或回填開挖溝渠,恢復原有地形地貌,配合退耕(魚塘)還濕,攔洪蓄水,增加濕地枯水季節的水資源保有量,提高地表與地下水位;後者設計修復已有的西乾渠馬面支渠引清獅潭水補給濕地和新建(改建)渠道引太平河水給濕地補水以提高濕地水位,擴大濕地水域面積,改善濕地地表水循環。

3.濕地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工程

濕地生態修復擬通過改善濕地植物生存環境,恢復現有濕地植被的群落結構,擴大主要植物分布面積,並按照稀缺性、優先性原則,建立植物修復試驗區,通過保護—種植試驗—推廣的方式,優先保護和恢復對濕地具有重要價值的典型瀕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華水韭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設置濕地植物的功能分區(如濕地植物保護區、濕地經濟植物開發區、濕地植被景觀區、特色生態功能試驗與示範區等);合理規劃濕地植物布局,實現濕地生物群落的優生、共生和三維景觀的美化,促進生態功能與生態景觀美化的結合及生態景觀建設與歷史文化景觀的融合、協調。

4.科學文化工程

在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馮家村附近建立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科學研究與試驗示範基地,開展濕地的長期科學觀測、濕地生態環境及瀕危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和濕地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模式研究,為會仙岩溶濕地修復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建立濕地科學研究實驗與培訓大樓,普及濕地知識、生態保護與文化知識,傳授農業種植知識等,將基地建設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及國內外大專院校的國際學術交流、國際岩溶技術培訓、研究生培養和科學普及的基地,推動會仙岩溶濕地盡快納入國家、世界重要濕地名錄。

基地建設完成後,形成的瀕危植物保護園、岩溶地區特色植物園、果園和岩溶洞穴還可作為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景點。

5.生態旅遊開發工程

包括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文化古跡的修復與旅遊景點開發等。

(1)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

旅遊基礎設施與園林的建設應按照濕地總體規劃框架實施,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為原則。為使濕地免受人為破壞和污染水質,濕地旅遊綜合服務設施(包括賓館、飯店和娛樂場所)應規劃建設在濕地邊緣的會仙鎮政府所在地,集中建設集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為一體的旅遊休閑服務體系,以便同時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此外,重點建設連通規劃中各旅遊景點的環睦洞湖旅遊公路,新建分水塘、毛家、西官莊和龍山旅遊碼頭,在龍王廟舊址建設龍山山頂觀光亭等。

(2)文化古跡保護、修復與旅遊開發

濕地歷史文化古跡修復是在對濕地內文化古跡的全面、詳細調查,制訂統一規劃和開展詳細設計的基礎上,實施全方位的保護,並有選擇性地在重點地段對被損毀的重點文化古跡進行修復和開發。文化古跡的旅遊開發要重點挖掘其豐富的民俗風情和歷史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提升景點的科學文化價值。重點修復以下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和旅遊開發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

古桂柳運河(相思埭):重點修復分水塘—睦洞湖古運河段(包括清淤、維修破損渠道,恢復該古運河段的橋梁、陡門),恢復分水塘蓄洪保水與調蓄能力,修復或再建作為古桂柳運河(相思埭)指揮調度中心的龍王廟和總陡、東陡、西陡,恢復其作為古運河的水資源調度功能,使分水塘、睦洞湖、督龍塘和八仙湖成為連接一體的濕地主題公園。通過恢復古運河局部航道、再現古運河文化,建成連接四大湖、塘和獅子嶺地下河、濕地科研基地,集濕地生態、古文化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濕地主題公園水上旅遊環線。

龍頭山古廟:重建位於睦洞湖湖區中心的龍頭山山頂的古廟宇和觀景台、登山台階、道路、泊位等,為遊客登山瞭望濕地全景提供良好的環境;恢復龍頭山植被(包括種植景觀林),並通過詳細的地質歷史研究與考察,增加濕地形成環境的地質旅遊景點。

名人故居:對位於臨桂四塘鄉的陳家大院(陳宏謀、陳繼昌故居)、陳家祠堂以及白崇禧故居實施保護性修復,恢復這些文化遺跡的原貌,挖掘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民族文化遺產,爭取將其盡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國家文物保護名單,同時,美化周邊環境,為生態文化旅遊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總之,會仙岩溶濕地的保護、開發要在對濕地旅遊資源綜合評價和規劃的基礎上,以水系統修復為主線,以濕地生態功能的恢復和改善為主要目標,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開發。濕地的開發以生態產業為主導,以濕地的自然風光和以古桂柳運河文化古跡的開發為主線,充分挖掘後者的歷史文化蘊涵和注重濕地湖色山光、田園風光與岩溶景觀(地表、地下)的有機結合,使濕地成為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的岩溶濕地生態園區,以此帶動濕地及周邊的生態旅遊觀光和休閑、度假、科學普及與科學研究工作。

以下重點對濕地水系統修復工程、濕地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工程和科學文化工程進行討論。

Ⅸ 濕地保護與修復的目標和原則

會仙岩溶濕地作為我國低緯度、低海拔亞熱帶岩溶地區唯一倖存的大型岩溶濕地,在我國地質、地理、水文、岩溶學、生態學等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地處桂林市老城區和正在建設中的西城區、雁山行政中心之間、桂林岩溶峰林平原中央,擁有我國旅遊黃金水道灕江風景的區位優勢,具有特殊的水文、生態調節功能和作為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大型原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景區的巨大開發潛力。綜合考慮濕地內相思埭(古桂柳運河)等歷史文化古跡所蘊涵的歷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濕地開發利用現狀、區域經濟發展,確定了對會仙岩溶濕地進行全方位的保護(遏制濕地退化)和以水系統修復為主導、生物措施與非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生態修復模式;同時,在保護的基礎上兼顧濕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開發,重點發展以生態休閑為主導的綠色產業,促進桂林旅遊觀光和休閑度假產業的發展,帶動濕地及周邊農村的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群眾生活,提高人口素質,擴大科研學術交流與文化普及,進一步提高桂林城市的知名度,以對濕地的最小破壞獲取最大的生態、經濟價值。以分階段逐步將會仙岩溶濕地建設成為繼桂林市「兩江四湖」以後的另一個集防洪抗旱、旅遊觀光、生態休閑度假、洞穴探險、科學研究與文化交流、科學普及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綜合生態景觀工程、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主題園區、桂林市的後花園、國家岩溶生態科普教育與研究基地、跨流域岩溶水資源調蓄試驗區以及桂林西城區生活污水自然凈化試驗區為總體目標,並在條件成熟後,爭取分步申報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世界重要濕地名錄》。

為實現上述目標,應堅持如下濕地修復原則:

1)堅持以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為主線,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現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優化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使會仙濕地成為一個生態結構合理、系統穩定的良性濕地生態系統。

2)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以開發促保護。在保證生態系統得到良好修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資源,建立以濕地保護區為核心的多種類、多層次的生態經濟開發示範區,重點發展休閑旅遊、綠色經濟產業,實現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3)充分遵循自然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按照濕地生態演替理論,分析濕地退化的機理和過程,確定主要影響因子,以自然修復為主導,或輔以人工措施,實現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改良。

4)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注重長期、中期與近期目標相結合。既要按照濕地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保護、開發目標進行統一規劃,保證會仙岩溶生態系統修復或開發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整體性,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分步實施,重點優先,滾動實施。先保護,後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以開發進一步促進濕地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恢復。

5)堅持國家投入為主體,政府在規劃、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行使管理和引領職能;群眾積極參與,科研、設計部門積極配合,是實現濕地修復與開發的重要保證。

Ⅹ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濕地

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自然濕地
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田還濕
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非法捕殺行為,合理種植保水植物,保證微生物種群的正常代謝。
保護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主要是不能超過濕地對污染物的承受負荷。
適當補水,保持濕地的正常水環境 特別是在結冰期和枯水期。
開發濕地的景觀價值和生態價值 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關注濕地、濕地。
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速度。
創造有利於濕地資源保護的法制條件。
摸清家底,建立濕地資源信息庫。
理順關系,協調管理,綜合治理。
積極引導濕地周邊群眾參與濕地管理。
保護動物,控制非法捕殺行為
保護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速度
保護濕地,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
設立專門資金,為水鳥保護提供物質保障
加強水鳥生活繁殖的科研,人工繁育水鳥
加強立法,出台專門法律法規盡心保護
打擊偷獵濫捕行為
加強水鳥保護的宣傳,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我國在自然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立法還是相對比較滯後,對此,可借鑒國外的相關制度和經驗,完善我國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
加強對濕地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力度,建立濕地教育基地,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提高人們對保護環境的認識
建立濕地信息監測系統,加強與國外從事濕地工作的相關機構的合作,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系

閱讀全文

與地段濕地恢復最佳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藻的種植方法圖片 瀏覽:343
手機二手資料的方法 瀏覽:603
有兩根棍子倒庫最簡單又準的方法 瀏覽:728
硬水轉換成軟水的簡單方法 瀏覽:242
潰瘍快速痊癒方法 瀏覽:461
詩歌鑒賞常用的方法有幾種 瀏覽:424
花式裁員的最佳方法 瀏覽:596
不斷探索新形態教學方法 瀏覽:568
高考填報志願計算方法 瀏覽:454
中醫治療癲癇有哪些好的方法 瀏覽:758
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964
排列a33的計算方法 瀏覽:722
二升三年級數學解決方法 瀏覽:256
腰椎腫瘤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224
2歲寶寶過敏癢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282
做紅酒糯米酒的方法步驟 瀏覽:534
蘋果ipad手寫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0
教你如何祛斑的小方法 瀏覽:611
自製燈籠的方法簡單漂亮 瀏覽:480
蝦的培訓方法和步驟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