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麻黃的葯性
麻黃,味甘,性平。【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應用】
1.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於水腫而兼表證,本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術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葯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用量用法】 2—9g。宜先煎。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注意事項】 本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者均應忌用。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消症結。由於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汗葯,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散風寒葯中。
麻黃除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以外,並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葯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侯(痰黃稠、喉燥咽干、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於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裡,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生石膏、蒼術、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麻黃配熟地、白芥子、當歸等可以散陰疽,消症結。麻黃溫通發散,氣味輕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內可深入積痰凝血,《神農本草經》有「破症堅積聚」的記載。《外科全生集》的陽和湯(麻黃、熟地、白芥子、鹿角膠、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黃(五分)、熟地(一兩)同用,來消散陰疽、痰核、流注結塊的最好例子,並摸出了「麻黃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見麻黃而不膩」的經驗。
根據這些經驗,我曾用麻黃、熟地、白芥子、桂枝、紅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隨證加減,治療過肢端動脈痙攣病、閉塞性脈管炎等病,確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僅供參考。
麻黃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錢之間。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三錢漸加至五錢,個別的還有時用到七、八錢,這時要配用生石膏八錢至一兩半左右(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 3:1 ),以減少麻黃的發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食療葯膳】
(1)薑糖飲
[原料]生薑10克,紅糖適量。
[做法]先將生薑洗凈切絲,放入瓷杯或保溫杯中,沸水沖入,加蓋浸泡5分鍾,加入紅糖溶化即成。趁熱頓服,服後蓋被,如得汗不暢,一小時後可再服一次。
[功效]說明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加紅糖不僅為了調味,因紅糖性溫,能協同生薑發汗和胃。民間多用此方防治淋雨受寒,頗驗。
(2)蔥白粥
[原料]連須蔥白7根,粳米60克。
[做法]先將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蔥白,稍煮一、二沸即成。趁熱頓服,服後蓋被取汗。
[功效]蔥白發散風寒,和胃止痛。《神農本草經》稱能「主傷寒寒熱,出
汗,中風,面目腫」。說明其發散之力頗強,入粳米煮粥,可促進出汗作用,又
能調和胃氣,使發汗而不傷正。
(3)二根湯
[原料]大白菜根3個,大蔥根7個,紅糖適量。
[做法]先將大白菜根、大蔥根洗凈切片,加水適量,煎煮10分鍾,加入紅糖溶化。趁熱頓服,服後蓋被取汗。
[功效]大白菜又名菘,《本草綱目》稱能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消食下氣,治瘴氣,止熱氣嗽。加蔥白、紅糖溫寒發汗。用此方治外感風寒之兼有腸胃症狀者較宜。
【中醫治法】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常方]荊防敗毒散
[方義]本方以荊芥、防風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風;羌活、獨活散寒除濕,為治肢體疼痛之要葯;川芎活血散風止頭痛;枳殼、前胡、桔梗宣肺利氣;茯苓、甘草化痰和中。
[處方]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獨活4.5克,枳殼4.5克,茯苓4.5克,荊芥4.5克,防風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溫服,每日一劑。
[加減]風寒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頭痛加白芷,項背強痛加葛根;風寒夾濕,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用羌活勝濕湯加減;風寒兼氣滯,胸悶嘔惡者,用香蘇散加減;表寒兼里熱,又稱「寒包火」,發熱惡寒,鼻塞聲重,周身酸痛,無汗口渴,咽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黃白相兼,脈浮數,解表清里,用雙解湯加減。
【中葯處方】
(1)加味香蘇散
[主治]發汗解表。四時感冒,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脈浮者。
[處方]紫蘇葉4.5克,陳皮、香附各3.6克,甘草2.1克(炙),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3克,川芎1.5克,生薑2片。
[用法]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2)三拗湯
[主治]疏風宣肺,止咳平喘。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頭痛目眩,咳嗽多痰,胸悶氣促。
[處方]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葯研為粗末。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錢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卧,取微汗為度。
(3)芎術香蘇散
[主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鼻塞聲重。
[處方]川芎、香附、紫蘇各120克,甘草30克(炙),蒼術、陳皮各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風池、百會。
[做法]患者坐穩。家人站其前,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五指叉開,自前發際沿頭部擦向後發際,由慢漸快,反復摩擦頭皮,頭發長者(女性)可用布巾裹包,在巾上施術。先擦頭左側,再擦頭右側,最後擦頭中部,操作5分鍾左右,以頭皮灼熱為度;繼而再以十指交叉,雙際小魚際合擦風池穴部2分鍾;最後雙手大把抓拿頭發數下,虛拳捶擊百會穴及其周圍部數下。
(2)針灸療法
[取穴]列缺、合谷、風池、風門。挾濕加中脘、內關、足三里。
[做法]取手陽明、太陰和足太陽經穴為主。針用瀉法,以祛風散寒,宣肺解表。
(3)艾灸療法
[取穴]風池、風府
[做法]從耳後骨突下緣向後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風府穴:取穴時,順著我們的後腦勺往下會摸到凹陷,這就是風府穴。
㈢ 麻黃有什麼作用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消症結。由於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汗葯,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散風寒葯中。
麻黃除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以外,並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葯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侯(痰黃稠、喉燥咽干、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於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裡,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生石膏、蒼術、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㈣ 麻黃湯的組成及功效是什麼
麻黃湯的組成及:麻黃(去節)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麻黃絨作用緩和,適於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於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乾,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4)麻黃蒼術的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麻黃湯葯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
㈤ 蒼術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蒼術是一味比較常用的「化濕」類中葯材,早在《神農本草經》裡面,就已經有了關於蒼術功效的記載,流傳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珍珠囊》裡面在介紹蒼術的時間還特別提到,「諸濕腫非此葯不能除,能健胃安脾」,可見蒼術入葯,在除濕、健脾胃方面是有良效的。
蒼術的辛溫之力較強,入葯的時間用量一般不宜過多,10g左右即可。而若是屬於陰虛內熱的體質,蒼術這種辛溫之葯是不宜入葯使用的。
㈥ 麻黃、桂子、白芍、甘草、蒼術、厚朴、陳皮、半夏、當歸、川弓、乾薑、白芷、桔梗、枳殼、茯苓加棗姜這...
從用葯來看,這張方子是一個合方,其中包括《桂枝湯》,《平胃散》,《生化湯》。它主要用於外感風寒,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等症狀。以溫經散寒,養血化瘀為主。不要吃辛辣,油膩的東西。
㈦ 蒼術的功效與作用
蒼術的主要功效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這個葯臨床常常用來治療濕阻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倦怠乏力、水腫泄瀉。比如古代的名方平胃散就用來治療這些症狀。
它還具有祛寒的作用,可治療風寒證。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可治療夜盲症,緩解乾眼症和眼疲勞。但它又熱又干,不適用於陰虛、內熱、出血性疾病、氣虛多汗症患者。
(7)麻黃蒼術的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另外它還可以用來治療寒濕所致的白帶,比如名方完帶湯。還可以用來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腳膝腫痛、痿軟無力,比如名方二妙散,這個方子里邊就配合了清熱解毒的黃柏來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症狀。
由於蒼術含有一定的祛風散寒的作用,所以它配合一些祛風的葯物,比如羌活、獨活等等,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風濕痹痛,肢體以及關節的疼痛,配合細辛、防風等等,還可以用來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
㈧ 關節痛怎麼治療
關節炎。
關節炎是由甲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中醫屬「痹症」范疇。
關節炎是常見、多發且致殘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位十二大醫學攻關難題。
關節炎的傳統治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有:
1: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2:處方: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㈨ 蒼術 麻黃 甘草 良姜 各三錢,研磨成粉末引用,有什麼功效.主治什麼病
發表溫經作用。感冒
㈩ 蒼術的葯理功效有哪些
蒼術又叫做赤術、青術、仙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乾燥根莖。菊科蒼術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赤術、青術、仙術等,性味方面辛、苦、性溫且無毒。
綜上所述,與蒼術燥濕健脾功效相關的葯理作用為調整胃腸運動功能、抗潰瘍、保肝。抑菌等。蒼術主要有效成分是以β-桉葉醇及茅術醇為代表的揮發油。蒼術對血糖的影響。抗缺氧、中樞抑制、抗腫瘤、促進骨骼鈣化及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等作用,則是其葯理作用的現代研究進展。
以上是為大家總結的關於蒼術的功效與作用,蒼術的作用與功效很多,入葯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對治療人體的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還是非常有益處的。
注意事項:
蒼術的作用與功效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對於氣虛多汗者應謹慎服用蒼術;陰虛內熱、出血者則須禁用蒼術。另外,蒼術是一種葯材,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