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禪修的正確方法

禪修的正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4 05:52:01

如何修行才是正確的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四部《阿含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② 最簡單的修行方法

最簡單的修行方法就是凈土念佛法門。凈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現在最流行的宗派之一。凈土宗義理與修法最簡單,所以被民間廣泛接受,所以凈土宗才最為流行。凈土宗修法最簡單,就是信願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任何人都能做到,所以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

③ 禪修是如何練

自己很喜歡禪修,所以也經常帶領別人禪修,所以通過禪修後的人得到的好處自己是經常能看得見的。身體的好轉、疾病的減輕、記憶力增強、專注力的提高、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減輕等等好處,隨處可見。身體的好轉、疾病的減輕、記憶力增強這些好處可能不會馬上顯現,但是這在自己的身上是表露無遺的。就光光是前天寫的日記《孤獨寂寞禪修遣》中說的「能夠驅除我們的孤獨與寂寞「好處就會令人希望加入禪修的行列。為什麼禪修會有這么多的好處呢?比如專注力的提高,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減少這些很快就能體會到的好處是如何產生的呢?這些問題只要有過禪修體驗的人就會知道。因為在禪修中,我們體會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安靜的世界,在這個安靜的世界裡面,我們學會了很多很多。因為禪修是需要安靜的,當我們從浮燥的世界進入安靜的世界以後,我們會體會到很多在浮燥世界裡面體會不到的事情,我們會在這個安靜的世界裡發現平是難以察覺到的問題,比如秒錶的嘀噠聲是如此的響亮;比如我們呼吸是如此地粗糙;比如我們的心是如此地難以收攝;比如……當我們發現了這些平時難以發現的問題後,我們就會想辦法去對治它。如何去對治它就是禪修中所使用的功夫,利用這些專注地用功方式去對治這些心浮氣燥;去忍受這些無聊與壓抑;去想辦法解決身心的困擾;去與自己平時感受不到的困苦作斗爭;去調整自己的身心以適應這些煩惱;去……當我們在這樣嚴酷的環境裡面還能堅持下來以後,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如此的簡單,稍微用一些在禪修中對治煩惱的方式就可以解決問題。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得心應手,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要如何去忍受無聊與壓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想辦法解決身心的困擾;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身心以適應這些煩惱;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這是從禪修要對治比現實生活中更嚴酷的環境來說的。在這樣的環境裡面,能夠感受到禪悅快樂的話,那麼自然就會知道如何享清福;自然會知道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自然會從煩惱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自然會成為快樂的修行人。從而走向自利利他的菩薩之道。所以,佛陀說:「一切功德皆由禪定出」這個道理。上面所說的還只是禪修帶來的一點點好出,其它的好處可以說舉不勝舉,是說不完的。因為,禪修對於我們佛子來說,最大的好處是能夠讓我們開悟;讓我們步入解脫生死之道;讓我們走向自利利它或者說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菩薩道。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會對禪修更加歡喜。這是解脫生死的唯一途徑,是我們庄嚴佛土,利樂有情的手段。即使是在目前佛教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光光是上面所說禪修中的「副產品」就能利益眼前的眾生,幫助眼前的苦難眾生解決一些問題,使他們得以脫離煩惱之苦,步入完美的人生 采自明一法師《禪修好處說不完》

④ 如何開始禪修

禪修的基礎是戒,在持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
推薦修習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呼吸的進出明顯、清楚,應注意入出息;
第二、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比較微細、緩慢的時候,可以專注長短息;
第三、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更加微細、緩慢時,可以專注全息;
第四、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時,可以專注微息;
第五、當呼吸與光融為一體時,應當專注禪相。
如果禪修者確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應當依照佛陀教導的次第來實修。他應當: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這是第一步。即是說他只應在接觸點這一帶區域覺知入的氣息以及出的氣息,不應當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夠單純地覺知入和出的氣息之後,就如此持續地專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還經常會生起,心很散亂,這個時候就可以嘗試用下面的幾種方法。有四種方法可幫助禪修者解決心散亂的問題:

第一、少外緣
想要在自己禪修時少妄想的話,就必須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盡量減少外緣。放下沒必要的干擾,要做的義務還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講太多的話,不要進行無意義的討論,不要有太多的思維,盡量讓自己單純。
如果禪修者熱衷於管事,熱衷於交際,熱衷於弘法,熱衷於講話,是很難培育定力的。甚至就連學習教理也會障礙禪修。為什麼呢?生活太豐富了。生活豐富,外緣就多;外緣多,心就變得復雜;心復雜,妄想當然就多。心經常攀於不同的外緣是沒辦法培育定力的。要讓心平靜無雜念,最好是能夠做到不說、不聽、不看、不想。這是第一點。

第二、平時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當中,要時常保持正念,覺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預防生起貪瞋痴。如果一個人經常生起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來就讓心很快地平靜,有可能嗎?所以,盡量在平時——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簡單,行為簡單,心就簡單。只要符合正道、符合於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禪修的時候修得很認真,但是一下座、一睜開眼睛,就把業處忘得一干二凈。假如這樣的話,即使你在禪修的時候能夠爬上三尺,平時也會掉下兩尺,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生活放逸、心念散亂,導致已經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夠繼續培育,沒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來。
不懂得修行的人認為只有在禪坐的時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則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禪修。禪坐的時候固然是禪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時照樣也可以禪修。懂得禪修的人會在生活當中時刻守護正念、正知,覺知業處。只要不是在睡覺,不是在做必須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書、聽開示等),哪個時候不能禪修呢?!所以,對於懂得修行的人來說,坐下來禪修只是變換個姿勢而已。在平時都能夠把心念守護得很好,坐下來怎麼可能會有很多雜念呢?這是第二點。
在這里,我想教大家經行的方法。經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樹下等處,只要是安靜、少雜物、無障礙的地方就行。可以選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線距離作為經行道。先站在經行道的一端,身體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輕輕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臍下處,或者雙手背著也可以。眼睛微微睜開,看著前方大約兩米處。將心放在業處上,保持知道呼吸,決意:「從經行道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間,讓我的心不飄走!」然後邁步行走。經行時,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時散步時稍慢點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腳步。走到經行道的那一端之後,再轉過身,緩緩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發現心又飄走了,就應當停下來,讓心回到業處之後再繼續走,不要養成一邊走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
大家不要忽略經行的作用,經行介乎於禪坐和日常生活之間。經行走得好,對禪坐有很大幫助,對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幫助。經行本身是一種修行的重要方式,對於喜歡長時間禪坐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運動。大家要多多經行,習慣經行!

第三、讓心平靜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很簡單的,所以,不要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如果你的心很單純,對著同樣也是很單純的所緣,心和所緣才能夠相應;如果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心和所緣不相應,能夠平靜下來才怪呢!
當你坐下來禪修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躁動不安、妄想紛飛,這時不要勉強去專注呼吸,可以先讓心平靜下來,讓心不要再去攀外緣,不要追憶過去,不要計劃未來,要回到當下,回到業處。如果還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隨念,或者修修慈心 ,讓心變得柔軟、變得喜悅、變得堪任作業。擁有一顆柔軟、適業的心,要去覺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當然,如果心原來就很平靜,很少雜念,當你坐下來的時候就應當直接把心安置在業處。刻意要讓原本就很單純的心平靜下來顯然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第四、數息
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妄想還是很多,《清凈道論》建議我們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來克服。
數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後,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著數息。
《清凈道論》里提到,在數息的時候,數字不應當少於五,也不應當超過十。如果數數少於五的話,心未免因空間狹窄而容易煩躁。如果數數超過十的話,由於空間過大、時間太長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數數的時候,從五到十之間任選一個數字比較合適。我們通常鼓勵大家數到八,因為它時刻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八支聖道,要培育八支聖道。選擇從一數到八時,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選擇在入息的末端數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當然,選擇數到十也無妨,它可以提醒我們要學習菩薩圓滿十種巴拉密 。無論如何,應當注意的是,在數息的時候心應該放在呼吸上,數字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
如果這樣數息,心還是會有妄念的話,就應當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心不能飄走。」用數息的方法設定一個時間段。假如數息從一數到八需要一分鍾的話,那麼,在這一分鍾的時間段里心就不會飄走。如此一個數息單元是一分鍾,兩個單元就有兩分鍾,三個單元就有三分鍾……用這種善巧來逐漸增加專注的時間。
如果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還是會飄走、還是不斷地打妄想的話,應該再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過程中,只要心飄走,一覺知就立刻重來!」比如數到六的時候發覺心飄走了,就不應當再繼續數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繼續數下去的話,心將會對數息變得麻木,以後可能養成一邊數數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那麼數息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旦察覺到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飄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讓自己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時間內心保持清凈無染。
假如用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那麼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加強烈的數息法。這種數息法就好像一個農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時候,一邊倒一邊快速地數。如何數呢?可以在入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數到八,讓心不要有機會間斷。如果一閑下來心就打妄想,就用這種方法。
假如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還有第三種數息的方法:當我們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總之,不要讓心有停歇下來的機會。
根據阿毗達摩,心是識知目標的活動,每一心必定會有其所緣取的對象。假如心閑著沒事干,它就會抓取其他的目標。我們用這幾種數息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調伏心,讓心平靜,讓心能夠專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數完一個單元——從一數到八——在數完之後再重新開始第二個單元、第三個單元……。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持續地專注呼吸大概15分鍾、20分鍾,乃至半個小時,如果心平靜了,妄想也減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數息。為什麼呢?因為數息畢竟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善巧,是專門用來對治妄想的。妄想減少了,就只是將心安住於業處覺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夠這樣持續地專注呼吸30分鍾、40分鍾、50分鍾……,由於心持續地專注,禪修者會發現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因為身體寧靜了,心就會變得平靜;心平靜了,氣息自然就會變得緩慢。當呼吸變得緩慢的時候,在經典里就稱之為「長息」。這時,就可以進入《大念處經》里所講到的第二個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在這個階段,氣息開始比平時緩慢,氣息經過接觸點的時間也變長。這里的「長」是指時間的長,而不是長度的長。當他覺知到呼吸長的時候,他只需要知道變長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長」。這樣還是在鼻頭接觸點這個地方持續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長的入出息。有時候呼吸稍微快一點,或者說時間稍微短一點,這時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這種方法專注呼吸叫做「了知長短息」。

如果可以這樣持續地專注,他可以進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教導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里的「身」不是指身體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
當呼吸變得緩慢時,可以專注呼吸的整個過程,把入息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把出息也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後。入息的時候,他覺知入息的初、中、後;出息的時候,他覺知出息的初、中、後。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當禪修者持續地專注呼吸,呼吸就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當他的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變微細。如果氣息變細了,心沒有跟著變細,還是用之前比較粗的心去覺知微細的呼吸,那麼,心和氣息就不相應。心息不相應,心就容易跑開。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頭發或者一根針,只要我們漫不經心就很難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細心一點。同樣地,當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跟著變微細;心變得細,才能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覺知它的開始、中間、結尾。
猶如看見一條蛇溜進樹洞的時候,可以知道:這是蛇頭,這是蛇身,這是蛇尾巴。同樣地,當我們的呼吸經過這一帶區域的時候,也應當知道:這是入息的開始、中間、結尾;這是出息的開始、中間、結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後,初、中、後」,對呼吸的整個過程,包括入息的整個過程和出息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在修習《大念處經》里講到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夠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個過程,有些禪修者會發現不久之後他的呼吸不見了,找不到呼吸。許多人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發現心似乎沒有個目標,不知道要專注哪裡是好。其實,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而且越微細越好!然而,有些禪修者懷疑他是不是沒有呼吸了。他不應該懷疑自己!《清凈道論》中提到只有七類眾生沒有呼吸:胎兒、潛入水中者、無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禪者、色界和無色界梵天人,以及入滅盡定者。禪修者應當省思:「你並不屬於這七類眾生當中的任何一種。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鈍才覺察不到而已。」
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急躁,更不應當去改變呼吸,企圖讓呼吸變得明顯。他應當只是在這一點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說,他沒必要去注意呼吸,沒必要去注意氣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麼是息呢?假如處在這個階段的禪修者可以的話,把手指放在鼻頭這個地方,他將能夠感覺到這一帶還是暖暖的,這證明息還在,這就是「息」。當然,這種假設只是讓大家相信還有息存在,並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嘗試。
我們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譯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為「入出息」一詞可以涵蓋修習過程中禪修者可以體驗到的入出息的三個階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氣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動的;氣息的相稍微靜一點,但還是有動的相;息的相是靜的。
在這個階段,氣息將變得很微細,微細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程度。這種微息我們可以稱為「息」,它是靜態的。在微息階段,禪修者只應把心輕輕地安住在人中這一帶區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變呼吸,乃至連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夠了。這個階段稱為微息的階段,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所說的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當然,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這四個階段是針對一般情況來說的。然而,在實際禪修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根據禪修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也就是說,這四個階段對有些禪修者來說並非必經的過程。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呼吸即變得很緩慢,這個時候可以直接進入全息的階段,而不一定要經過長短息的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即發現呼吸變得很微細,甚至覺察不到呼吸,這時可以直接進入微息的階段,而不是說非要經過長短息和全息兩個階段不可。

⑤ 禪修的步驟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⑥ 修行的方法

修行首先應明理。您應該先多看看經典,如: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維摩經、圓覺經、六祖壇經、法華經、華嚴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葯師經,這些就差不多了。
如果感覺困難,還可以看一些現代人的書和視頻。最好找一位師父給您實際指導,可以到當地的寺院、居士林或學佛小組結緣。生活中注意多做好事、不做壞事,改動自己的一些壞毛病,多幫助別人。
修行觀音大士的法門可以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此咒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久遠劫前,觀音菩薩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名正法明如來。
最重要的佛法注意是修心,一定要真正改變自己的心念。

⑦ 修行步驟是什麼

什麼是修行之一

修行是在生命的旅程之中尋找一種智慧,一種如何和宇宙脈動契合的智慧。

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

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就可以找到這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了解到生

命的真諦,使我們的生命自動達成充滿了喜悅的圓滿狀態。

所有和人類精神領域相關的議題都是修行,不論是心理學、催眠、超能力探討、

宗教、輪回、前世今生、行為學、星象、命理、靈魂學等等所有和心靈相關的知識都

屬於修行的范疇,而絕對不只是靜坐、禪修、持咒、禮佛、誦經或者是各各宗教的祈

禱行為而已,因為修行包含了人類所有的心智活動,同時在那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也都

會碰到這一些現象。

簡單地說:修行並非某一個宗教團體的專長,而是在我們一生之中隨時都會遇到的

課題,人有著追求快樂和真善美的本能,而這就是修行,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修

行的本能,都在嘗試著如何去改善他們的精神領域。

修行意味著使自己成為能夠在人間如意行走而不被任何現象困惑的個體,這需要非

常多的正確心靈知識,絕非只是一些充滿了怪力亂神或者是無法提出充分證據的學

說而已;真正的修行是讓自己沈潛,不誇張,不招搖,一切以切身體驗為主,因為真

正的知識是由親身體悟而來,而所有學術的探討是無法帶來任何境界的。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那是一個使我們的心境越來越清澈的過程,如果在

修行的過程之中你覺得你的思想越來越單純,心情安穩許多同時安全感也增加許多

但卻沒什麼境界的話,那麼這個過程就是正確的,反之,如果你覺得學到得越來越多

越來越復雜,非但精通各種知識而且境界越來越高的話,那麼你就並非走在正確的道

路上。

修行就是透過親身的實踐而得到一些如何從生命之中解脫的方法以及簡單的善知

識,然後再把這些方法和善知識在人間發揚光大,這樣自己和所有人類的精神領域都

會獲得極大的改善。

修行是一種正確的心靈教育方式,唯有透過這種教育,自我和人類的未來才能夠越

來越光明。

王 大 鵬

什麼是修行之二

真正的修行,應是一種靜心活動,而非表面上的慈悲喜舍。

所謂靜心,表面意義是平靜的心,但真正的意思是頭腦放空,這裏僅就靜心的一些觀念

做徹底的澄清:

1.靜心並非無念:有人以為靜心的時候,必須排除所有雜念,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靜

心,當然會有無念的時刻,但無法持久,重要的是與無念並存的感覺。

說起來很詭異,雜念與無念居然可以並存,而且絕不是人格分裂。平時的我們不是可以

一心多用嗎?靜心有點類似,但不是同時作許多事,而是在做任何活動的時候,心中仍

保有放空的寧靜舒適感。

這種感覺很難以筆墨形容,不是處於寧靜環境中的感覺,而是有點像瞌睡結束後的短暫

心曠神怡與神清氣爽。

2.靜心就是整合自己:一般人都生活在清醒意識中,只有在夢中碰上潛意識的窗口,至

於無念的「本體狀態」根本毫無所悉。

靜心就是緊緊地掌握本體狀態,不再為人間現象所眩惑,等於整合自己的所有意識,包

括顯潛意識,沒有任何分裂現象。

3.靜心就是開發大腦潛能:坊間的潛能開發,只是自我催眠的訓練過程,頂多開發了腦

表面的功能,而靜心著重在開發腦深處的功能,可使人完全脫胎換骨,變成情緒的主人

,頭腦空前清明踏實,絕不只是想通了而已。

修行是一種正確的心靈教育方式,唯有透過這種教育自我和人類的未來才能夠越來越光明。

唯有正確的心靈知識才能提升你的精神領域..............

⑧ 禪宗的修行方法

禪宗的修行講究頓悟,胡適具體地歸納為四種方法:頓悟頓修,頓悟如一刀斷亂絲,頓修如染缸染白絲;頓悟漸修,如嬰兒墜地,六根四肢頓具,男女即分,然仍需發育成為完人;漸修頓悟,好比砍樹砍了一千斧頭,在第一千零一斧頭時樹倒了;漸修漸悟,如古時磨銅鏡,由粗糙的銅,慢慢磨成可以照見人影的銅鏡。

禪宗裡面是不需要佛法僧「三寶」的,因為自己是佛,何必向身外求?慧能的六世孫宣鑒說:「我這里佛也無,祖也無,達摩是老瘙胡,十地菩薩是擔屎漢,佛是老胡屎橛。」佛經不用看,沒有這樣的閑擺設,天然禪師把佛象用來燒火取暖。

修行要靠自己,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誰可以代替你,也沒有誰能夠幫助你。所以如果你要問禪師問題,小心了,一般的敲頭、撕耳朵、抓頭發、打耳光是少不了,還發生過血案,就是溈山和尚把弟子的手指砍了下來。

⑨ 修禪打坐的正確姿勢是怎麼樣的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佛陀共教導了40種禪定方法。
---------如果你自認為比佛陀還聰明,那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姿勢。
---------如果自認還需要向佛陀學習,請按照佛陀教導的戒定慧路線禪修。

南傳上座部佛法的修行次第就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以此達到解脫。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
1、戒--------在家五戒、八戒、十戒,出家沙彌十戒、比庫227戒
2、定--------40種禪定方法-----請看清凈道論;四十種止業處,即是:十遍、十不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為十遍。
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為十不凈。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入出息隨念、寂靜隨念為十隨念。
慈、悲、喜、舍為四梵住。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為四無色。
食厭想為一想。
四界差別為一差別。
3、慧--------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在證悟四果阿拉漢道智的時候,就是解脫了一切煩惱,徹底脫離了輪回。

⑩ 如何正確真正修行

僅從修佛角度回答:

首先確認通過修行後你會對更多人有利,而不是給別人增加煩惱自己清凈。

第二是確認你的一切行為的最宗目的是為修心,而不是追求某種表面形式。

第三是你修行的結果是要達到去除妄心妄念,減少或消除無休止的慾望,而不是增加慾望或滿足慾望。

第四是修行是為擺脫這個虛妄的輪回世界,而不是追求這個世界的某些誘惑。

第五是按照近三千年來的佛法正理進行修行「如凈宗、參禪、打坐、誦經等」,而不是某些打著佛法旗號的莫名其妙的方法。

至於如何修證的具體方法,屬於另外的問題,如果有疑問您可根據自己所修法門不同進行追問。

閱讀全文

與禪修的正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辟穀養生最佳方法 瀏覽:185
頸椎椎管狹窄的治療方法 瀏覽:808
一加6耳機音效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16
章飛一絕祛斑液使用方法 瀏覽:114
陽台安裝凈水機的方法 瀏覽:5
食用蜂蜜檸檬茶製作方法 瀏覽:915
速度滑冰論文研究方法 瀏覽:543
酸蒜苗怎麼腌制方法 瀏覽:195
疤克使用方法雙眼皮 瀏覽:821
吊櫃爆炸螺絲安裝方法 瀏覽:242
c11探針檢測方法 瀏覽:537
集成牆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70
凝血酶凍乾粉使用方法 瀏覽:44
多重共線性解決方法 瀏覽:675
冰水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419
糊圖變清晰方法手機 瀏覽:893
足球訓練帶球方法 瀏覽:58
不想生孩子有哪些方法 瀏覽:73
蘋果測距離的方法在哪裡 瀏覽:897
行業劃分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