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經常咬手指,應該怎麼辦呀
相信大家都看到過小孩咬手指,每個小孩似乎都有一段時間特別愛咬自己的小手指,而且總是屢禁不止,這讓很多愛干凈的大人總是很擔心,怕孩子吃了不幹凈的東西影響健康,那麼,小孩咬手指怎麼回事?
1.小孩在嬰兒階段吃奶時都會吸吮,這種吸吮的動作會本能地轉移到吸手指。一般這種習慣會在孩子2-3歲的時候消失,不過要是小孩覺得有壓力,或者是感到寂寞的話,也可能會再出現吸手指的現象,這會讓孩子覺得還在媽媽的懷里喝奶,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2.如果小孩缺鋅的話,也可能會比較容易有吸手指的動作,一般缺鋅的孩子還會同時出現頭發黃、軟的情況,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如果有,可以幫孩子補鋅,最好是進行食補,多吃一些含鋅豐富的東西,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上醫院求助兒科醫生。
3.面對孩子咬手指這件事,一些家長可能會生氣,會簡單粗暴的禁止,但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產生精神上的壓力,會導致孩子咬手指的這個習慣得到強化,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家長應該做的是多關心孩子,幫助他們化解不良情緒,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慢
㈡ 小孩子老是啃手指甲,該怎麼辦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因此,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其實,咬指甲是一種不良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危害。
解放軍304醫院消化科李艷梅醫生介紹說,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甲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造成甲溝炎。
據報道,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和學慣用品等帶顏色的塑料產品鉛含量較高。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兒童鉛的攝入。
李醫生說,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
那麼如何矯正呢?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㈢ 孩子總是喜歡咬指甲,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糾正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反應,孩子總喜歡吸吮手指或咬指甲,提醒時他會放下手,不一會又把手指放進嘴裡。家長們很苦惱,不知孩子為什麼會吸吮手指,是否是由於體內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造成的,又不知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這個毛病?
孩子吸吮手指或咬指甲一般不是由於孩子缺乏某些微量元素,而是一種習慣問題,多見於3~6歲兒童。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年。
專家告訴我們,吸吮是人類早期的重要慾望之一,嬰兒時期吸吮手指是正常的,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的方式,嬰兒時期做父母的必須創造條件,盡量滿足孩子的這種慾望。而有些孩子養成吃手的習慣,是由於母乳不足,或母親工作需要,不能用母乳喂養時,使嬰兒吸吮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可能轉而開始「吃」自己的手指。還有的孩子突然被斷奶,也就是說嬰兒的吸吮行為被突然中斷,也可能促使孩子養成吃手的習慣。
另外, 吸吮手指或咬指甲這種現象的發生常與精神緊張有關,如生活環境改變,比如孩子入托時因緊張容易誘發此症。大人在心情煩躁、緊張不安時,知道應當採取哪些措施,使自己的緊張心情得以緩解。兒童卻不會,他們無法用語言來正確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一些孩子在心理不安、不滿或緊張時,便常借吸吮手指、咬指甲等方式來平穩自己的情緒。具有內向、敏感、焦慮等性格特點的小兒容易患此症。
還有些孩子吸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是由於模仿他人而形成的,但也有些患兒誘因不明。
如果您的孩子有此種不良行為習慣,您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矯治:
1、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滿足孩子被愛和被關懷的情感要求,父母應當從百忙的工作、家務中抽出時間,多與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並多進行肌膚間的接觸,陪孩子做游戲,陪孩子睡覺,在睡覺前給孩子以撫摸等溫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滿意感。
2、鼓勵孩子多與同伴玩耍,給孩子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盡量使他們不閑待著,如讓孩子玩積木、玩沙子、畫畫、做游戲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樂、活潑的活動中,以使孩子忘記這種不良行為。
3、對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為,父母在給孩子進行矯正時,父母的態度要和藹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千萬不要大聲呵斥、恐嚇、打罵,不要採取簡單粗暴的禁止,因為這樣只會強化這種行為,使孩子感到更緊張,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4、對於孩子因吸吮行為及咬指甲行為,遭受小朋友譏笑時,父母要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要鼓勵孩子改掉這種不良行為,在小朋友面前樹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萬不要在眾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為的信心。
㈣ 孩子總是咬手指怎麼辦
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早糾正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因此,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其實,咬指甲是一種不良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危害。 解放軍304醫院消化科李艷梅醫生介紹說,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甲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造成甲溝炎。 據報道,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和學慣用品等帶顏色的塑料產品鉛含量較高。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兒童鉛的攝入。 李醫生說,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 那麼如何矯正呢?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很強烈的憂郁和強迫症狀,生理上面來說,喜歡咬手指甲的人,都是少年時代缺鈣和鋅,這種症狀到了一定地步會幻想自殺的,治療方式很多,但是不推薦馬上結交很多朋友,現在這個社會不良居心的人和騙子太多,往往會順著你的話往下說,來適應你, 因為憂郁和強迫症的結合,才會產生幻想,渴血其實還提供了一點論證,可能不想這樣說,但是親人對你的關心,在你還是孩子的時候,絕對沒有到達你想的程度,這是人性潛意識裡面關於血的理解,推薦的治療方式是讓自己的心沉積下來,一是信仰一種比較正派的宗教,在信仰的時候,,你的信心將逐步累積,當然也不是說馬上去拜什麼,但是,放鬆心情,偶爾和朋友去寺廟或者教堂看看,感受一下即可,甚至也可以聽聽讓你放鬆的佛教的音樂,這樣對你釋放出來壓力非常有幫助,二百憂解在適當的時機也可以試一下,但是不可上癮,三,雖然說是女生,但是可以適當的增加體育鍛煉,乒乓球,羽毛球,甚至是保齡球等等,不需要太多體力,但是可以讓那你真正出汗的運動,人在運動的時候,也是最專心的,心裡關於樂觀等等向上精神的生物激素是分泌的最旺盛的時候,四推薦你去看看心理醫生,雖然收費可能昂貴一點,但是,可以提供正確的引導,本來還應該有五的,但是稍微有點危險,就不提供了,能夠幫你的就這么多,希望你好起來。
㈤ 5歲孩子總咬指甲怎麼辦
」 2、我個人認為孩子吮手指、咬指甲的現象最初源於孩子幼時口唇敏感期,簡單說,就是孩子嬰兒期口唇受到外界刺激自然產生的吸吮動作本能以及剛長牙時對咬嚼物品帶來的舒適感這兩方面的潛在影響。吸吮手指的現象一般兩三歲會消失,但是如果孩子感到寂寞或者壓力的時候,他還是有可能下意識的吸吮手指,就像在媽媽的懷抱中吸吮乳汁一樣,得到安全感;咬指甲和嚼手指頭其實屬於一類現象,成年人的類似案例中還有咬指甲邊上的角質皮、咬拔汗毛、摳疙瘩等嗜好表現。在兒童時期,更多是由嚼手指頭過渡到咬手指甲的,孩子饞了、餓了、無聊了都可以通過咬手指頭的方式來排解負面情緒甚至樂此不疲。 另一方面,孩子稍微大一點,會覺得咬指甲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既可以打發時間還可以得到快感。我們都知道,手指是很敏感的人體器官,咬習慣了會較難改正,因為就像老人們所說的「牙癢癢手也癢癢」,不咬的話「心裡癢癢」。所以,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現象一定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糾正方法建議: 1、關愛法。首先家長不能簡單用「討厭、厭惡、生氣」等態度來對待孩子咬指甲的行為,不能簡單粗暴的「一禁了之」,就像通常所說的「對孩子而言,禁止=誘惑」,這樣反而會給孩子增加精神上的壓力、強化孩子的不良習慣,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平時要多關心孩子,盡量減少孩子無聊、寂寞等現象,隨時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引導孩子善於發現生活中更有趣味性的事務,溫和的引導孩子理解咬指甲的壞處,鼓勵孩子堅持改正,幫助孩子樹立「我一定能改掉」得信心和目標; 2、轉移法。常見到當孩子咬指甲的時候媽媽生氣一掌把孩子的手從嘴邊打開,或是厲聲訓斥,這是極不明智的做法。可以用有趣的玩具、做手工、玩手影游戲、玩「翻花」游戲(有地方叫挑繩,就是用一圈線纏在手上兩個人挑來挑去那種)等,讓孩子發現手指能夠帶來的更多的樂趣、發現手指協調的奧妙,從而在快樂得探索中逐步淡化咬手指的習慣;再者就是與孩子一起做漂亮的小指甲畫、小手指頭面具等,讓孩子捨不得摘下或者破壞,甚至每天跟孩子換個面具花樣講出不同的小故事,鼓勵孩子講給別的小朋友聽,從而抓住孩子捨不得因為咬嚼而破壞掉這個可愛道具的心理,達到制止孩子咬指甲的目的。 3、厭惡法。常見的就是給孩子在手指上塗抹黃連素(葯片搗碎用水化開)、辣椒水的方法,以及強調手指上細菌多很骯臟(應適度,不要引起潔癖等不良後果)等形式從而達到制止孩子行為的目的。 以上幾點解決方法僅供家長朋友參考,關鍵在於一要了解孩子咬手指的原因,理解孩子;二要拿出愛心、耐心,善於引導,善於從以上方法中推陳出新、舉一反三,找出更好的辦法來更好的應用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去。
㈥ 小孩子愛咬指甲怎麼辦
咬指甲一般都是無意識行為,是口欲期的一種延續,是緩解緊張、分散注意力的一種不良的習慣性做法。 怎樣戒除孩子咬指甲癖?(《家庭心理醫生》) 家庭生活中,有的兒童常常咬指甲,家長們往往為而訓斥孩子,甚至採取懲罰措施,然而,結果常常事與願違,孩子不但毫無悔改表現,反而越演越烈,令家長頭痛和安。其實,只要了解其發病原因,採取綜合措施,大多數孩子的咬指甲癖會得到很快矯正的。 兒童咬指甲癖主要與緊張和憂慮有關,發繁重的作業、復習迎考、看驚險的影視片以及患兒受到父母的責罵或懲罰等。有些兒童咬指甲行為常常發生在他們聚精會神地看電視、聽故事、找東西、做作業和想問題的時候。 孩子咬指甲癖的主要表現為:孩子在咬指甲時一般是無選擇性地咬十個指甲,被咬過的指甲常變得短而參差不齊。有些孩子當注意力被某種東西所吸引或在他們精神緊張時還會咬隨身的其它東西,如咬鉛筆和手帕等。由於反復地咬指甲。會損傷手指的指甲和皮膚,使指甲游離緣變得粗糙,指甲緣的四周出血和指甲畸形,甚至發生甲溝炎、甲周疣、門牙緣的小裂痕、齒齦炎。 咬指甲癖是一種令人為難的、討厭的、甚至是痙的習慣,不僅受到來自社會、同學以及家庭的歧視,而且影響兒童心身健康發育。因此,兒童咬指甲癖並不是什麼小毛病,而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及時採取綜合措施,糾正兒童的行為偏離。 一般療法。兒童咬指甲癖是完全可以糾正的。首先,人微言輕家長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責罵或懲罰不但無益於疾病治療,反而有害,甚至會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積極尋找引起緊張和憂慮的因素,並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家長應定其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治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心理療法。主要採用行為限制和下面引導的方法。所謂行為限制,即當年幼兒童咬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緊緊地抱住他的雙臂,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贊賞。還可通過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下面引導則是,對孩子可講清道理,使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只要自己能正確對待,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要讓這些孩子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通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可以促進孩子心身健康的發育。 由於兒童咬指甲癖的治療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矯治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故不但要求患兒增強信心,而且父母也要有耐心,採取父母的監督和孩子自我監督相結合的方法,鞏固治療的效果,只要能堅持治療一段時間,就能達到戒除兒童咬指甲癖的這一行為偏離。 吮指頭和咬指甲怪癖 吮指頭和咬指甲是一種不良嗜好。心理學家認為,吮指頭和咬指甲是兒童期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行為障礙。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其發病率則高達44%。另一位心理學家也證明了在14歲的兒童中,有程度不一的咬指甲行為的佔55%。吮指頭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過了兒童期應該的年齡,更反映出具有這種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發現,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還是「對學習和工作產生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癥候……。這些行為本身雖然不能直接妨礙人的學習和工作,但卻可能是妨礙人學習和工作的自卑感、敵對感、或個人內心的某種別的情緒狀態的表現。」 大家知道,吸吮是一種原始反射,凡接觸到嬰兒口唇的任何物體,都會引起吸吮反射。在嬰兒時期,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很常見。到2—3歲後,此現象一般會逐漸減少。但在嬰兒飢餓時,吸吮自己的手指頭有得到如吸吮母親乳頭般的滿足;在寂寞無聊、焦慮不安、身體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現時,吸吮指頭可以聊以自慰、減輕焦慮、轉移注意力,因而仍可能吸吮手指。如果偶然出現這些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不應視為病態。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及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一般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但是,若諸如飢餓、疾病、孤獨無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經常存在,吮手指的行為就可能形成一種癖好,以致難以革除。至於咬指甲的病因,心理學家認為與吮手指頭一樣,一般發生在其情緒緊張或抑鬱的時候,並往往伴有睡眠障礙、磨牙齒、吮手指頭等症狀。有的人咬指甲行為是孩提時代對父母咬指甲行為的模仿,一般獲得了快感,逐漸形成了頑固性習慣。 一位長相頗佳的少女,養成了吮大拇指的習慣。其表面雖然較活潑,但內心卻隱藏著許多憂慮。因為她的母親不僅喜歡打扮,而且凡事吹毛求疵、嘮叨不停,她既希望女兒學芭蕾、又要她學民族舞蹈,更要她練鋼琴、讀英文。這位少女內心裡並不喜歡這些,而她母親卻非常熱衷於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為其請名師。買這買那。每次女兒學芭蕾舞時,她就走在旁邊指點批評。練習時只要有一位學員的姿勢顯得優美,她就高聲喊女兒注意模仿,搞得女兒緊張兮兮的。可見,女兒吮手指的行為就是緣於這種內心沖突和對其母親極度不滿的結果。 預防和矯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關鍵,在於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避免錯誤的哺乳方法,以杜絕養成不良嗜好。對於已養成此類不良習慣的兒童和成人,在矯治時應注意: 1.弄清原因,對症下葯。對兒童,如屬於喂養方式不正確,應培養孩子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做到定食定量、飢飽有節;如屬於孤獨、寂寞等原因,則要給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讓他們有機會與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樂,培養其對環境、游戲的興趣,以轉移其注意力,逐漸糾正此類不良嗜好。對成人,應引導他們認識其行為的幼稚性,並教授正確有效的排憂解愁的方法,自覺戒除這一怪癖。 2.正確教育,切忌粗暴。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兒時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應簡單地禁止,否則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使他們感到更緊張。只有主動提供多種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游戲等,而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自然會解除其困惑,而不致這些不良嗜好的產生。因此,對此類兒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強行制止的行為是有害無益的,嘲笑、譏諷、恐嚇、打罵更是不妥,這樣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緊張不安,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3.厭惡療法。在童年時期,如果兒童養成了吮手指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採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和矯正。如在兒童手指上塗上黃連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或吮手指的苦痛,從而中斷該行為。
㈦ 孩子總是愛咬指甲,是怎麼了該怎麼糾正他的這個行為呢
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細菌會通過飲食傳播。各種不衛生的行為,如咬指甲,也很容易使細菌進入口腔。有的孩子真的很愛咬指甲,指甲里藏著的很多臟東西和細菌會讓孩子生病。那麼,孩子總是咬指甲怎麼辦?
1. 微量元素的缺乏
鈣、鐵、鋅、鎂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可能引起孩子咬指甲。建議家長定期帶孩子去兒科做體檢,了解孩子體內是否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如果是的話,還要再檢查一下缺乏微量元素的原因。只有了解孩子愛咬手指甲的根本原因,才能知道孩子該補充哪些微量元素。
2.焦慮引起
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無憂無慮,什麼煩惱也沒有。當孩子面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時候,都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還會直接或間接地接收到來自周圍人的負面情緒。
孩子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會下意識地尋找發泄內心焦慮的途徑,這時候咬咬手指會讓他們獲得一些心靈安慰。孩子啃咬指甲的行為往往反映出他們的心理情緒,比如緊張、沮喪、壓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家長平時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情緒,而不是先斥責他們,減少使孩子焦慮的因素;陪孩子參加娛樂活動,鼓勵他們去交朋友,用正面積極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減少咬指甲的次數。
3.無意識行為
孩子愛咬指甲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年齡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出於無聊或好玩,而喜歡啃自己的指甲或吃手,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和在意。不過一定要經常給孩子修剪指甲和清洗手和嘴巴,盡量用玩具和有趣的事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然一定要教育孩子講究衛生。
㈧ 孩子有咬手指的壞習慣,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改掉它
小孩子都這樣,可以買磨牙棒,我哥的小孩放我媽媽那裡帶的,小孩自己把手都咬爛了有一次在他手上放了點醋就好點了
㈨ 孩子老是咬手指甲怎麼辦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因此,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其實,咬指甲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不少危害。 據解放軍304醫院消化科李艷梅醫生介紹說,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可造成甲溝炎。 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孩子在玩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鉛的攝入。 李醫生說,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往往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要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玩具,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那麼如何矯正呢?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㈩ 孩子老是喜歡咬手指,該怎麼阻止呢
小寶寶在1歲內吃手指是正常的,因為吸吮是他們的一種天生需求。當小寶寶2~3個月時,能夠控制自己的手的時候,手指就變成了小寶寶解悶和玩耍的玩具。6個月之前的嬰兒吸吮手指完全是為了滿足吸吮的需要,因而在人工喂養的嬰兒和飢餓時的嬰兒表現得特別明顯。吸吮反射是一種先天性的無條件反射,當觸及三個月前的小嬰兒的口唇邊時。
從心理角度上,母親需要降低孩子容易煩躁緊張的情緒,通過陪伴安撫增加安全感。在行為上,不要生氣地打罵,這只會讓孩子對於咬手指行為更加深刻。而是讓寶寶玩樂的方式將注意力移開,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寶寶吸吮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