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這種疾病通常在冬春季高發,主要影響兒童,尤其是12歲以下的群體。臨床特徵包括發熱、皮疹以及耳後和枕部淋巴結腫大。早期診斷和預防對於控制風疹至關重要。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症治療,如卧床休息、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等。
風疹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孕婦在懷孕早期若感染風疹病毒,可能會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導致先天性風疹綜合征,造成流產、早產、先天畸形等問題。
風疹患者的皮疹形態介於麻疹與猩紅熱之間,需與其他常見的發熱出疹性疾病鑒別。此外,先天性風疹綜合征還需與宮內感染的弓形蟲病、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等相鑒別。
對於風疹的治療,主要採取對症療法。症狀輕微的患者無需特殊治療,應卧床休息,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對於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可給予相應的對症處理。如出現高熱、嗜睡、昏迷、驚厥等並發症,應按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原則進行治療。若出血傾向嚴重,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並在必要時輸注新鮮全血。
先天性風疹的處理需視症狀而定。無症狀感染者無需特別處理。有嚴重症狀者應相應處理,例如:有明顯出血者可考慮靜脈免疫球蛋白,必要時輸血。肺炎、呼吸窘迫、黃疸、心臟瓣膜畸形、視網膜病等處理原則與普通新生兒相同。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青光眼者需積極處理,白內障治療最好延至1歲以後。早期和定期進行聽覺腦干誘發電位檢查,以早期診斷耳聾而及時干預。
預防風疹的有效方法是免疫接種。風疹疫苗屬於減毒活病毒株,單劑接種即可獲得95%以上的長效免疫力。疫苗可以製成單價配方或與其他疫苗配製成聯合配方,如與麻疹(MR)、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MMR)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MMRV)配製。
接種風疹疫苗後的不良反應通常較輕微。可能出現的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發紅,低燒、皮疹、肌肉疼痛等。
與蕁麻疹相比,風疹的發病原因不同。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發病原因復雜多樣。預後方面,風疹的皮疹數天即可完全消退,而急性蕁麻疹通常對症治療後很快好轉,只有少數不明原因的蕁麻疹可能遷延不愈,持續半年以上。在形態上,風疹的皮疹較為細小,通常表現為斑疹,而蕁麻疹的皮疹則為高起皮膚的大風團,有的風團可融合成片。治療措施上,風疹主要採用抗病毒治療,而蕁麻疹則需要進行抗過敏治療。